如何看待出於保護生態平衡的袖手旁觀?

看完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真的為最後雪豹的逝去感到惋惜。雪豹本身也是珍惜動物,那麼拍攝者們出於保護生態平衡的原則而親眼目睹著她的死去會不會顯得太冷漠呢?如果是路邊的一隻流浪貓流浪狗,饑寒交迫的時候路人投其食搭其窩是不是也算破壞生態平衡呢?一直不理解這種袖手旁觀和愛心到底有一個怎樣的界限。

為了小豹們努力生存的達娃,最後還是沒有等到來年的春暖花開。

補充:其實我的問題主要不是和一般的非瀕危物種相比,比如說大熊貓,同樣是保護動物,我們不僅建了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還精心呵護它們,可是這樣不就違背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生態平衡了嗎?你們怎麼看呢?

順便再安利一部紀錄片《重返狼群》。


反過來說「如何看待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聖母心,對自然規律使出咸豬手?」

(請配合《動物世界》飽含深情的男低音。)

"小雪豹要死了,一群登山者傾囊相助。一隻默默跟隨了數日的禿鷲心裡大喊mmp。沒有了這幾十公斤肉食,他可能熬不過這個艱難的冬天。

這是這個物種在整個喀喇昆崙山南麓的最後一隻雄性了,它的逝去,就意味著整個種群的消失。我們的後代,將再也看不到這些美麗的大鳥翱翔在群山之間。"

遠在倫敦的大學辦公室。。。

「呦,江森,你選題的那種禿鷲野外滅絕了。」

(高山生態系統就這麼脆弱,尤其是無法支持大量的高等動物。個體的逝去也是生態鏈上重要的一環。)


謝謝邀請

我沒有看過這個紀錄片,所以不太清楚題主提問中的「拍攝者們出於保護生態平衡的原則而親眼見證她的死去」中的「出於生態保護平衡原則」這個緣由,是紀錄片中以文字旁白的方式陳述的,還是題主自己理解的。如果是紀錄片自己說的,那我認為這個紀錄片不夠專業,如果是題主自己認為的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有點偏。

從個人角度來說,我是非常希望片子的小雪豹得到救助的。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北極熊餓死的視頻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不給它餵食?除了實際的操作難度(具體的細節可以自行上網查詢),也還有其他答案中提出的觀點,餵食一次無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就在攝製組離開後不久這隻熊依舊餓死了,但是這一幕沒有呈現,於是就給了人們一個開放式結局,讓人產生它也許活下來的希望,然而除了心裡好過一點,實際上對於整個北極熊種群能產生的救助力量微乎其微。

那麼,救不了全部就不救了?當然不是。但是有個問題我們不能走偏,這是一個紀錄片——以影像為媒介的紀實方式,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關係進行觀察,記錄和描述。它要求以旁觀的姿態紀錄真實發生的事。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是現代紀錄片的始祖,但是其實這部片子中的場景很多是導演「執導」的,儘管那些擺拍場景也是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但是因為這種「導」的行為還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據稱,第二年弗拉哈迪再去拜訪這一家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他們已經餓死了。然而在影片中,觀眾只看到了他們修房子捕食海豹,非常生動非常具有觀賞性,但是卻沒有向人們揭示這些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到底能艱辛到何種程度。當然,那是誕生之初的紀錄片,那時候的紀錄片還有被賦予那麼多的定義和功能。

說回這個片子(回頭補看一下),我堅信劇組的人非常掙扎,作為一個混跡過這個行當的人,我很明白這裡面有太多取捨需要斟酌。人非草木,我甚至覺得拍攝下這一幕的劇組成員是含著熱淚的。如果沒有這一幕,影片所想要表達的關於野生動物生存困境的展示將大打折扣,有了這一幕興許能因為強烈的心理震撼喚起更多人對它們的關注,這一層的意義,也許大於這隻影片中雪豹被救助的意義。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影片中的雪豹如果被救了,也就是觀影者自己心理獲得安慰,這算不算一種自欺。

我愛好紀錄片也非常喜歡動物,看過一個講述拍攝動物紀錄片的攝製組的紀錄片,他們非常不容易,有時候甚至是性命之虞。相比於其他類型的影片,紀錄片的經濟收益並不客觀,市場也不夠廣泛,能堅持做這個的人,我個人認為不會是冷漠的沒有「愛心」的人。

題主提到的「愛心」和「袖手旁觀」是一種怎樣的界限,很簡單,光說不做叫袖手旁觀,付諸哪怕點滴行動的都叫愛心。


謝邀,這看你怎麼定義冷漠了。

人的同情心是有距離限制的,眼前的一條流浪狗同情,看不見的就未必了,要是說一隻流浪狗餓死了,人未必同情,要是說一隻流浪狗被慘無人道地拋棄在大雪皚皚的冷天里饑寒交迫無人救助而亡,人就會同情。

總而言之,人看見聽見的越多,就會越同情。當然同情程度也和這個人的性格還有同情的對象有關,不過我們只說距離。

在題主所舉的例子里,拍攝者沒有救助獵豹,但是如果他救助了這隻獵豹,將來會有多少別的小動物被他吃掉呢?當然,別的小動物被吃掉也會導致再下一層的動植物存活更多,然後再下一層(如果還有的話)就會減少。這就是所謂生態平衡嘛。咱們不談保護生態平衡,就談生態平衡。一個地區的資源是有限的,多出來一隻獵豹就會少幾隻小點的動物,或者少一隻同樣的獵豹,除非你撒大量食物,不然你無論救誰,殺誰,對於最後存活的動物沒什麼影響。可能數量上有區別,食物鏈底層的動物需要的資源少,可能十個百個才夠上層的動物存活,但是你也不能說殺了獵豹這樣的捕食者因為他們一個就需要太多資源了,那大家都喂細菌算了,反正它們最多,一個人能養多少呢。

所以說其實你救眼前的這隻獵豹,根本沒什麼用啊,還會有因為這隻獵豹的存活而死掉的動物。

那麼就要談到你對冷漠的定義了。如果你定義的冷漠是指缺乏有距離限制的同情心,這的確是冷漠。以人的本能來看,拍攝者應該比起被獵豹吃掉的小動物更同情眼前的獵豹才對,但是他們沒有救助獵豹而選擇袖手旁觀,那就是冷漠。如果你定義的冷漠和同情心的距離限制無關,那麼既然拍攝者沒有救助獵豹會導致其他動物的存活,最後大家都是平衡的,那麼他們就不算冷漠。

當然,大多數人都不會在心裡做到眾生平等,看到殘忍的事情也不會想那麼多。要是聽說某個地方地震死了幾千人可能沒那麼在乎,如果在救助不得的情況下親眼看見地震死了一個人,哪怕都是陌生人,數量上有很大的差別,也會更同情後者。而現實中人們確實也會覺得親眼看見一個人死了無動於衷和聽見死了幾千人無動於衷前者比較冷漠。看見流浪狗流浪貓不救,你說救了它別的小動物就會死,雖然你身邊的人未必會說出來,很可能也會在心裡對你添上一分不滿。所以說以大多數人的定義,為了保護生態平衡的確是冷漠的。

但是這個冷漠確實不是壞事。如果大家看到任何悲劇都要同情心泛濫心裡好傷心好難過,那醫生也沒有辦法救人了,看到出車禍的人被撞成那個樣子好痛苦心裡也哭一場再緩過氣來人家都死了,警察也沒有辦法抓人了,看到被害人被捅得那麼慘鮮血直流心裡難受根本沒力氣拔腿就跑追上逃跑的兇手。有時候,冷漠也是為了幫助我們人這個世界更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能說看待的方向不同,大局和微觀


謝邀

我並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純粹是依據個人看法,可能會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所以拒噴

人們往往同情眼中的弱者,至於真相?

人,有時間去做鍵盤俠,有時間去做聖母,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調查什麼是答案,因為人的經歷和思維方式都大不相同。

而一些人,尋找答案的人,也往往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瘋子,偏執狂,古板,死板。

最後,逐漸被同化。

所以,世界是大多數人的世界。

而大多數人,似乎更渴望弱者的存在,然後去同情。

而強者,往往是異類,或者說,只有強者沒有弱者幸福,大多數人眼中的天平才會平衡。

因為不會有人喜歡看到有人樣樣比自己強,這樣才有地方去發泄自己的懦弱。

所以,題主最好還是別糾結了


請問等著雪豹屍體果腹的禿鷲怎麼辦?分解骨頭殘渣的細菌怎麼辦?被雪豹捕食的岩羊怎麼辦?


謝腰

這部紀錄片我是看過至少4遍的,每次都會有我們中國擁有如此壯闊的自然與天地這種感覺。

不過題主你在如此同情達娃和她的仔們的時候,有兩點會錯意了。

首先,這是紀錄片,紀錄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摻雜過多的情感因素,以觀察者的視角如實紀錄發生的一切(這不容易做到,很多時候畫面語言都可以引導觀眾的想法和情緒),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達娃無論如何也不會被進行「救治」,在大自然面前,一切自然個體都是平等的,作為高原的頂尖掠食者,這是達娃和所有雪豹的宿命-作為無可匹敵的強者活著,或者在喪失強者地位的時候凋零消逝,也許被救下來可以讓達娃在動物園裡安度餘生,但這是人的選擇,而不是自然的選擇(雪豹本身沒有圈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記錄,足以說明這種動物對圈養的反應)。

從題主你說的平衡角度,雖然雪豹極度瀕危,但拯救達娃並不能改變這種現實,如果真的同情雪豹的瀕危處境,不妨從自己身邊做起,比如不用蟲草等高原稀有自然產品,不去保護區旅遊驚擾當地物種等等。

同情心是好事,希望題主一直有這種繼續善良的心態和意願,去幫助和保護我們的自然。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節選自百度百科)


為流浪貓狗搭窩、投喂確實會破壞生態平衡,因為它們是本土城市生態系統的入侵者,所以個人一直建議不投喂且抓去絕育。

紀錄片的重點在於「紀錄」,它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個物種,而是要呈現最真實的自然,自然所存在的嚴苛、意外、溫暖都應該被如實紀錄,這是紀錄片拍攝的出發點。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要做的,也不單是保護一個個體的生存,更要保護它們棲息的空間和支撐這種頂級消費者的生態系統。呈現自然本身的魅力,讓大眾了解自然、珍惜自然、更積极參与涉及自然資源分配的決策,這也是這類紀錄片的意義。


嗯……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有時候,沒辦法的事情就是沒辦法

比方說上次紅遍全網的加拿大北極熊,還有題主說的獵豹(我沒看過這個紀錄片,不過我想中國似乎沒有獵豹,不過不論如何……)都是屬於沒辦法的類型。你救得了今天,你救得了一世嗎?人類餵了一次獵豹,喂得了一輩子嗎?還是說你想把獵豹一家關到動物園去,只因為你個人覺得他們餓死還不如犧牲自由?

就算餵了一頓,下一頓又在何方?

………………………………但是,面對現實吧,人類有時就是做不到袖手旁觀

最近的一次加州大火中有人救出一隻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按照專家的說法,加州大火本身就是屬於當地生態圈的一環,活的過去的就是活的過去,死了就死了,不該去救。但是當時如果不讓這個人去救,他可能會後悔終生。這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既然人類也是動物,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環,尊重人類的天性也同樣重要。這隻兔子也救了這個人類

以前看一部紀錄片的花絮拍到了小企鵝掉到冰洞里,而企鵝父母無能為力,這樣下去小企鵝只能餓死。攝影組實在看不下去,明知道是違規操作還是救了那隻企鵝。這種情況下,因為救了一次的確是可以救企鵝的命(一隻小企鵝掉進洞里兩次的幾率有多大?)而且考慮到人是有感情的,作為一個有感情的人,我覺得是偉大又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一直餵食流浪貓狗,那你的確有可能可以救他們。但是你不能一直餵食獵豹和北極熊,你就算餵了一次,很可能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不餵食也情有可原。但是如果這隻動物身負重傷而你也有能力提供幫助,那作為有感情的人,這時就應該幫。就像很多人會幫助擱淺的鯨魚回到大海或者救受傷的小鳥一樣

最後強調:這都是我作為一個自然愛好者,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觀點。上述都是我的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反對動物表演,卻不反對人類表演?
一個富人養了一條狗,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傭人訓練和照顧狗的,那麼在狗心裡,它更忠誠於誰?
當貓在照鏡子的時候它是否能意識到鏡子里的那隻貓是它自己?
遇到老虎或者其它猛獸攻擊時應該怎麼辦?

TAG:動物保護 | 人性 | 人與自然 | 動物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