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集結號》?
如果說亮劍開創了中國戰爭英雄題材電視劇的新篇章的話,集結號在電影領域對中國電影的貢獻與之相仿
下輩子還做兄弟
這部電影以後,思密達紅遍大江南北
《集結號》確實是我國不多見的好看的戰爭片加比較自然的主旋律電影,個人發表一點小理解,第一次回答知乎,多多包涵喲(づ ̄3 ̄)づ╭?~
馮小剛是一位接地氣的大導演,作為中國「賀歲片」的開創導演之一,他拍的很多電影,個人覺得,其大多因賀歲而拍賀歲,故大多是喜劇片為主。而在2007年,他以賀歲片的名目推出了《集結號》。
個人覺得,這是一部在中國各種影片中的一次創新,其格調在前半部是悲壯慘烈, 情節緊張曲折的戰爭大片,在後半部分則是充滿了人情味的賀歲溫情劇情片,對馮小剛而言,《集結號》是對他十年來藝術風格的一次突破與超越,而《集結號》中的對於中國的英雄主義在影視中的表達,則是不得不提的亮點。
《集結號》中主旋律的表現,不同於以往的很多直接表現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性和不可否定性的主題表現,以及以戰爭勝利和英雄成長為主的敘事模式,其是在劇情的設定和人物角色血肉與個性的塑造來營造了一種客觀的主旋律表現——個體在國家機器前終於有自主選擇權的新形勢。
以往的老片子如《董存瑞》《上甘嶺》等的影片,其主題可以概括為「革命遭遇失敗」陷入困境,學習毛澤東思想,最終走向偉大的勝利」的內容,這類的片子雖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訴求,但其強硬的灌輸性與對個體生命的忽視使我國大部分的觀眾並不為主旋律電影貢獻出自己的票房之力。
《集結號》的主題是如何看待犧牲,即「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以藝術化的形式重現了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爭,從人性化的視角出發來解讀戰爭,通過挖掘人在戰爭面前的真實心態來詮釋戰爭的殘酷性與其影響性,其沒有傳統革命敘事影片的「史詩」追求,可以說,《集結號》在還原人性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視聽元素,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對主旋律理念的認可。
在這部影片中有場戲是值得關注的。王金存這個人物形象,他本是一位教師,卻因戰爭而被陰差陽錯的帶上了殘酷的戰場。其因在戰鬥中害怕而尿褲子導致受到了處分被關禁閉,剛剛好在禁閉階段遇上了穀子地於是便成為了九連新的指導員 他在九連這些「真正的爺們」面前,感到羞澀,始終低著頭,再加上十足的文弱書生氣質,誰也不會把他和「英雄」聯繫在一起;然而就是這樣王金存,在戰爭最後的關頭爭論有沒有聽到集結號的爭吵中卻堅持說自己沒有聽到集結號,堅決堅持戰鬥到最後一息。正如導演馮小剛所言:「在戰爭面前,恐懼和懦弱才是人的 常態;對戰爭有恐懼的人能為別人做出犧牲,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這是他對「英雄」涵義的更「真實」的理解。以人之本然的轉換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集結號》後半部分的主題是建國後穀子地為死去的47 個九連弟兄爭取回「烈士」榮譽的歷程。其歷程一直處在衝突之中,其是因為穀子地對47個生命無聲被消逝的不甘與無奈和對這些生命價值的尊重。《集結號》中有一句台詞:「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在其原來本性的基礎上,通過戰爭的洗禮後才開始閃耀出人性之光,昭顯著個體在國家機器運作面前的獨特意義,體現出了馮小剛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這不僅是馮小剛對自己過去的超越,也是當代中國同類題材電影傳統的文化訴求的新突破。該片子中很少的用以往誰在戰爭中是英雄就給予他最多的鏡頭和乾乾淨淨的面容,片中的主角雖然是穀子地,可平均下來,除穀子地外的每個人性格的塑造都很利落的展現出其獨特個性的一面,比如愛吃饅頭的二斗。而且在鏡頭的運用當中,戰爭部分與和平部分在鏡頭運動方式上明顯存在著區別。如在戰爭場面中,在有炮聲的背景音或與士兵在衝出突圍時幾乎都採用了手持拍攝,隨著炮聲的轟隆,鏡頭也在抖。和平年代的鏡頭,不管是在情感上或是在機械的運動上面 ,都是平和的。除了特別激情的戲比如情緒的波動這些畫面有動感以外,如穀子地在連長墓地的場景,表現其憤怒情緒時採用了手持拍攝 ,其他的戲都是平穩地運動。《集結號》的整個拍攝是我國電影創作人員對戰爭片攝影的一次新的嘗試—— 一次沒有千軍萬馬場面的小規模戰鬥類型的國產戰爭片的探索,也是人處在戰鬥環境下其本能對生命的一種新的詮釋 。《集結號》除了在我國受到觀眾認可之外,個人通過多個國外彈幕視頻網站和論壇中,就《集結號》這部影片資料評論的搜集來看,該主旋律影片相較於之前的我國各種主旋律電影的差評來比較,該片卻擁有著很高的評價的。比如以我國鄰國——日本的觀眾舉例來說,因為兩國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對立,日本人很少能接受中國的戰爭電影。包括像《南京,南京》這一部中國人看來已經很真實很還原那時代戰爭場景的影片,他們認為其醜化了一方美化了另一方,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的主旋律宣傳色彩,下意識地比較抗拒。然而《集結號》這部影片,在日本卻收到了很高的客觀的觀眾擁護,並評價這是超越日本劇情片子的佳片。在一定的程度上,馮小剛的這部作品對人性在主旋律面前新的視聽語言與劇情的展現的創新是功不可沒的。
其對真實人物的描寫 ,追求人物對觀眾心靈產生共鳴,從嚴謹寫實的造型上,和所有的場景緊緊扣住人物穀子地這樣一個朴樸實實,活生生的人,扣住特定的歷史人物和特定的人物命運,是為國產主旋律大片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知乎小白首答,很多不足之處請大佬見諒。
開篇是血染的布,揭示戰爭的殘忍與戰士的偉大。血越染越多,象徵戰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殘酷。
雪地上,一把軍號靜靜地躺著,鏡頭向後撤,漸漸顯出一座墳墓和鮮紅的五角星,遠方,皚皚白雪,一座落寞的橋,一切,莊嚴寂靜。集結號——鮮紅的大字,慢慢浮現。
1948年初冬,華東腹地
十幾分鐘的戰鬥,戰爭的殘酷展現地淋漓盡致:被炸的只剩一半的指導員、一槍過去只剩一截的手、合著泥土的血肉隨處可見。所有人灰頭土臉,斷臂殘肢,屢見不鮮。戰場只有黑、白、紅、灰、黃五色,黑的是牆,白的是雪,紅的是血,灰的是軍衣,黃是的人臉。
戰鬥場面混亂,過程卻極為有序。
第一部分,戰前勸降,未果。
第二部分,六人組戰況偵察,受挫後馬上增援。
第三部分,戰鬥!雖然混亂但可以清晰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連隊上去搶救六人組卻中了埋伏。敵人設置了地雷,架起機關槍、重炮,各處血肉橫飛。第二階段,雙方軍隊相持,子彈四處飛,戰士們尋找掩體同時伺機開槍。第三階段,姜茂才等人解決掉重炮和機關槍,敵人再沒有後手紛紛投降。
第四部分,連長讓焦大鵬去殺俘虜。一聲「指導員都被炸成兩截了」,戰爭閉幕。
節奏緊湊,敘事簡潔。戰士們的老練,戰場惡劣的環境較為真實地還原了戰場。戰場是殘酷的血腥的——「頭上飛槍子兒,褲襠裡頭跑手榴彈,就是神仙也得尿。」(相較《建軍大業》里毫髮無傷在戰場上走秀要強太多)。
一百一十七減四十六,全連傷亡七十一。
死傷慘重。
僅剩的四十六人在短暫的休整後又要投入更殘酷的戰鬥——汾河狙擊戰。唯一補充的就只有指導員王金存,一個在戰場上嚇得尿褲子的讀書人。
這場戰鬥改變了已經出場的所有人的人生,他們用僅剩下的四十七人,硬生生抵擋住了敵人三輪攻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逝,戰場就像絞肉機,攪碎了英雄們的肉體,但他們的英靈在觀眾心裡,久久不散。我不想講那麼多人的英勇事迹,只想講那個第一次上戰場就尿的指導員。電影的這一段講的是他的心路歷程,從逃避戰場到認識戰場再到恐懼戰場到接受戰場最後再到拿起槍扛起炸藥包成為一個正真的戰士。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但就這麼一天左右的時間有如此成長,也就只有戰爭才能做到吧!
第一次擊退敵人用的是飛雷炮(也稱沒良心炮),它是解放戰爭時期由聶佩璋發明的威力巨大的武器,被炸的人身上往往沒有傷口,七竅流血而死。
這場戰鬥也幾乎死了除主角外所有主要角色,那些個性鮮明給的角色在這部電影的剩下一個多小時里再也不會登場。
英雄,已逝。
電影后半段,顛覆了我對傳統戰爭題材電影的看法。
留下來的人才是最有勇氣的那個。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有些奇怪,總覺得穀子地哪裡變了,但偏偏說不清,為什麼他穿著敵人的軍服?以及……為什麼他要活下來?
「失蹤者只發兩百斤的小米,烈士發七百斤小米。」
「反正他也是死了啊。」
「為國戰死也不能白死了啊,差500斤小米呢」
他參軍,抗美援朝,差點被炸死,收穫了一個好兄弟。戰爭結束,找到了當年指導員妻子,撮合了他們兩個。
找,不停地找,一有線索就激動地不成樣子。
在劉澤水的墳墓前,那一段,我哭了,集結號吹沒吹已經不重要了,曾經一起浴血奮戰過的兄弟們不會回來了。劉團長也不在,只剩下斷臂的小梁子,和失了心的穀子地。
死,往往是簡單的,活著,去背負所有的人才是最艱難的!
當年他們抵住了第三波攻擊後,只剩下穀子地和不能動的指導員。他瘋狂地拖屍體進窯洞。「東一個西一個的撩在雪地里,當心讓炸彈給轟碎了,轟碎了就捏不到一塊了。」
「連長,我沒給你丟人吧。」這是王金存最後一句話。
他背負的是必須活下去,在戰爭勝利後找到當年埋葬四十六個弟兄的窯洞。
他開始挖煤,不聽話,不洗澡,就是一個勁地挖。
終於,四十七個英雄被定為烈士,也終於挖到了當年放屍體的窯洞。
影片結尾,和開頭是同一個場景,遲來的集結號終於吹響。戰士們,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可以撤退了。
自古亂世出英雄,什麼是英雄?是在面臨無論何種逆境仍然堅守的人!戰死的人是英雄,活下來為他們正名的人更是英雄。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人生在世,你又能堅持幾個逆境呢?
長路遙遙,願你守住心中那團火。
I不存在的集結號,不存在的戰場形勢,不存在的解放軍形象。開頭晃來晃去的鏡頭騙一騙普通人還行,在國內別人用第二遍就是爛片橋段。任何戰爭歷史題材的電影偏離了大的歷史背景就是空中樓閣,影片放在1947或者1946還勉強過得去,放在淮海戰役,呵呵,你告訴我淮海戰役里誰攻誰守,這個還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犧牲小我,還他媽犧牲的是精銳連隊。穿的也不像解放軍,戰術也不像解放軍,政工幹部又是慫包一個,你要是拍兩支國民黨軍隊狗咬狗我還信。那些認為真實的不過是被導演營造的「真實」迷惑罷了——塑造一個當代解放軍的思想狀態倒進解放戰爭的模子里,還什麼探討人性,反思戰爭,小資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是大義名分,美式英雄主義的新奇讓他們大呼過癮,但是美國佬的戰爭大多是不義戰,軍人在不義戰爭中個人主義傾向以及對戰爭的反思才濃烈,解放戰爭還他媽反思,你是蔣光頭嗎?還是蔣光頭的狗?解放戰爭中共產黨絕對正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獨立自主國家無可厚非!拍一個虛構的戰爭然後哭啊喊啊「兄弟全死了,犧牲不值啊,要個名分啊」,抹掉這電影里所有的共產黨字眼,隨便加哪一個國家都沒毛病,然而偏偏加了共產黨三個字才搞的了歷史虛無,馮小剛還是去當演員吧,拍的片一部比一部爛,集結號虛無,1942更虛無,當今世道越虛無,越賺錢,越容易騙人。
每一個回家的士兵都應該得到英雄一樣的歡迎,東方的士兵也應該受到這樣公正的對待
本來嘛,放映前就說了啊,前半段是打仗的,後半段是為了他的弟兄。
前面戰爭的場面借鑒了太多的拯救大兵瑞恩,按下不表,但也模仿得不錯啊。權當是按虎畫貓了。後面的場面太辛酸了。兄弟們都不在了,他還在固執地為他們爭取他們應當獲得的榮譽:烈士!想想那時候,軍政一團亂,不是隨便一口就報一個烈士的。可是,穀子地tmd沒證據啊,他老覺得他兄弟們死不瞑目。其實,還有很多無名英雄,在戰場上消失了,可能挫骨揚灰了,也可能犧牲了,但沒人知道,落得個作戰失蹤人員,這讓他們的家人有多辛酸。想必大家不知道吧?最後,向諸多為了國家命運奉獻所有的人,致謝!(中國人就是太不團結了,每次都是內訌。外敵未至,而自己先幹了,最後讓人撿了個寶)
還是匿了吧)評論也關閉了,覺得好就贊,不喜歡的就點感謝。電影講的是故事,這是一個老兵證明已經死了的戰友確實死了的故事。至於從故事看出了什麼,是觀眾自己的事情。
這是我家的故事,你也可以看做是焦大鵬家可能發生的故事。
因為和母親娘家一系已經不來往了,所以匿了。
太姥爺當年參加了渡江作戰,最後得到的消息是隨隊去解放上海,之後再無音信。檔案混亂,家屬和士兵對不上號,想找墓地也只知道當年部隊到過哪,而部隊也不知道哪個兵到底在哪沒的,於是就給定了個失蹤,失蹤意味著沒有陣亡撫恤。就像電影里那樣,都是家裡的男丁沒了,結果愣是比人家少了「五百斤小米」。
太姥姥是農業戶,年紀不大就當了寡婦,自己拉扯三個兒子,生活多麼不易自不必說,過度貧困之下人心往往是會扭曲的,時間一久就形成了精細以至於在我們今天的人眼裡完全是無法理解的吝嗇鬼性格。舉兩個例子,到了80年代末,家裡蒸米飯的時候,她還用接一缸子水放在電飯鍋里跟米飯一起煮熟這種辦法燒水。山東老一輩人里一些人重男輕女非常嚴重,孫子絕對是寶貝,而餃子對她來說是最好的食物,所以每次包餃子,太姥就把第一盤煮好的餃子端進自己房間給她孫子留著;姥爺相比四個女兒更疼兒子,所以只要家裡還有餃子我大舅就肯定能吃上,於是端走的那盤總是難免放到跟磚頭一樣硬已經沒法吃了,老太太才拿出來給幾個孫女。
也在這個時期,太姥爺的墓在某座烈士陵園裡被找到了,然而過了近四十年了,最艱難的時期隨著我的姥爺在單位食堂謀到份差事早已過去,而人的性格也已經養成了。這個時候撫恤金對生活實際上已經沒多大意義了,只不過是老人臨終前終於得到了個結果。
我的姥爺也是那個艱難年代過來的,也是這個認錢不認人的性格,姥姥沒了之後娶了個後的,還帶著兩個孩子,後的當然更是不待見我母親姐妹四個。於是我母親癌症去世之後,姥爺在後老伴的慫恿之下對遺產問題拖了一周遲遲不表態,每次打電話問能不能去公證處都是後老伴接電話,說姥爺血壓高了接不了電話。直到我的三姨看不下去帶著被歧視多年的憤慨鬧上門,加上得知後老伴不在戶口本上沒有繼承資格,我父親又預料到了這個情況在母親在世時提前把一部分財產轉移到了自己名下,公證處也看不下去表態說房子人家父子還住著不能作為遺產分割,他們發現繼承了也只有幾萬塊錢,才終於決定放棄繼承權。然而這一周我們父子已經認清了他們的面目,於是也就和他們斷了聯繫。
所以你看,如果部隊和地方有明確記錄,太姥爺就會認定陣亡而不是失蹤,太姥就是烈屬,有陣亡撫恤還有烈屬優待,也就很可能不會這麼吝嗇,我的姥爺也許就不會在遺產和外孫之間猶豫,就不會和自己第二代後代里唯一的男丁斷絕來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然而這樣的可恨之人不是無緣無故可恨的,所以更顯可憐。
歷史是殘暴的,歷史長河裡一個士兵和他的家庭都是微不足道的;而歷史中的人又是一個個個體,所以人心所向這樣的大旗比起一個親人杳無音信沒個說法的慘劇對於家庭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我和那些要求展現時代特異性描寫人民戰爭正義性的人看不到一起去吧。為了人民的一方因為自己記錄勘察工作不到位而給為自己獻身的人的家屬少發五百斤小米還不給人烈士稱號,雖然這是當時客觀條件下不可避免會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但是這樣描寫反而更容易被大多數觀眾解讀為諷刺,所以我覺得淡化這個背景實際上是必要的。
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就是給客觀條件落後之下沒有得到公正評價的四十七個我的太姥爺一樣的人正名的故事,也是給王金存的遺孀、焦大鵬的妻子、呂寬溝的父親和其餘四十四人的家人討回公道,讓他們不會陷入和我姥爺家一樣境遇的故事,是給千千萬萬個為革命獻身卻因特定歷史原因被定為失蹤的烈士,和他們本該是烈屬卻成了失蹤人員家屬的人的一個遲到的交代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裡最打動我的,還不是四十七人如同全體集合返回一般在出征的橋對面得到安息的結局,而是穀子地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比我留下了痕迹的太姥爺和電影里王金存等四十七人還可憐的,自己和家屬永遠也得不到交代的無名烈士們的墓地里的那句哭訴:
「爹媽都給起了名的,怎麼就成了沒有名的孩子了?」
關於怕被咬死那段話,記得高中軍訓時,教官說過,什麼叫軍令如山?讓你帶一個連去守山頭,明知是個死,也要執行。PLA歷史上打阻擊活活打光的戰例多了去了。關於怕死成性,我爺爺是老兵,聽他講那看啥樣的,第一次上戰場,腿肚子轉筋不稀奇,但是看到身邊朝夕相處的戰友沒了,腦子裡就只剩下復仇了。再有很多參軍前家裡就跟鬼子有血仇的,還怕死?衝鋒時腰都不帶彎的!別拿現代人的觀念侮辱他們了,不同的時代,價值觀真的不一樣。承認自己的平凡甚至平庸沒什麼,也不必自卑,但不要拿自己的平庸去揣測英雄。
根本不需要過多的理解與解讀,只要感受就好,因為馮小剛的指導加上韓國人的技術已經首先讓人認識到:現代戰爭就是這樣的。戰場真正變成了戰爭的第三方,它吐出的隨便一顆子彈都能輕易的要了你的命,這種視覺上的衝擊,這種身不由己的感覺會吞噬掉一個初戰者特別是一線士兵所有的感情和思考甚至性格,黨章,軍規,職責,紀律。一切都會消失,只剩下一顆想要拚命壓制爆發情緒的心,很多人壓根沒法遏制自己的恐懼,只能被動的感受這種壓抑的氣氛。也有人成功冷靜下來,跟著老兵鎮定情緒加入戰鬥,最後活下來的人,無論是被動的倖存還是主動的爭取,回首幾分鐘前,彷彿是做了一場噩夢,你很難真正記住這第一次戰鬥的感覺,只有不斷的參加戰鬥,一場又一場,你才能慢慢的適應戰場,即便這仍然決定不了你的生死,你還是得祈禱老天讓自己活下來,好繼續成長,重新在戰場上找回自己的感情和思考,但是你或許永遠都找不回自己的性格,有時發現自己會渴望戰鬥,因為在你看來,這是你唯一的「正事」,能讓你更深一步找回自己的職責,更加認識到自己是個戰士,是個軍人。
我很不認同一些人說的集結號是中國版「美式英雄主義」的說法,畢竟戰爭首先是戰爭,其次再分為中國士兵的戰爭和美國士兵的戰爭,我上面說的那種氛圍,我認為集結號在拍攝 上做到了,穀子地的九連就是這樣一群被戰爭「再造」的人,特別是胡軍,張涵予和廖凡的毫無違和感的演出讓你覺得經歷過戰爭的中國軍人就是這樣的,語調低沉,表情僵化,覺悟普遍不高,文化素質低,但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守衛舊窯廠陣地的決心已經證明他們完成了成長為共和國軍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真的,「不惜一切代價」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其次這不是一部反戰電影,恰恰相反,這是一部為戰鬥的軍人找回榮譽的電影,「你只有深感戰場的殘酷,才能理解軍人的痛楚,才能知道和平的不易」這句話被集結號完美體現了。對於戰爭,非親歷者的我們說什麼都是蒼白無力的,你只要感受就好
我不是來答題的,就是來向此片致敬。前天又重溫了一遍這個片,還是如鯁在喉熱淚盈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有這樣難得的戰爭好片,雖然裡面也有瑕疵,但是比較其他狗血劇簡直雲泥之別。據說在日本的某網站這片評價也很高。
影響最深的一句話,王金存最後對穀子地說的,連長,我沒給你丟臉吧
呵…當初在影院愣是看出了兄弟連、美國大兵的味道…似乎沒中國軍隊的感覺,割裂感嚴重…
散漫、無紀律、裝逼、對上司愛答不理,這些在美式英雄片里挺多,放在那個年代的中國軍隊上…都不知道感動些啥,還不如去看高山下的花環呢。如果,最後穀子地沒有找到戰友遺骸,一個人挖呀挖,這部電影將會是史詩級電影。
觀眾想要什麼?
除了藝術家,沒人喜歡悲劇,可悲劇恰恰是史詩的主旋律。
私以為,馮導可以要一個悲劇,可拍悲劇一沒票房,二很難過審。
所以,我們只看到了一部不錯的電影,而不是一部史詩電影。
個人愚見。前兩日恰逢CCTV6重放集結號…我跟我外公和舅舅又看了一遍…發現了一些問題…在這跟大家討論一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啊…
第一、連長穀子地是個有心機的、比較自我、膽子偏小的一個人。
第二、影片中穀子地在陣地被俘虜時所穿的國軍軍服,是因為他主動投降了。
第三、穀子地轉業以後回去才開始給兄弟們正名的,之前並沒有這個想法。
第一點如何看出他自我、膽小、有心機的?
影片一開始…穀子地帶人在巷道里用大喇叭喊話勸降,期間任泉扮演的指導員提醒他說:別在這跟他們廢話了,營里讓我們連首先發動攻擊,不能再等了。這時他怎麼做的?他只是讓廖凡扮演的排長帶幾個戰士去偵查一下。這裡你們可以說他是謹慎,但在我看來是膽小,因為這並不是說敵軍已經被包圍了沒地方跑了,你可以勸降,你是擔負著整個集團軍首先進攻的任務,你這個連隊相當於大部隊的一個信號,你在這一直拖著不攻擊除了膽小沒有別的理由了,軍令如山,你這樣做到最後耽誤整個進攻計劃放以前是要背處分的。繼續推進時發現國軍有一門重武器,他下達暫緩攻擊的命令,任泉扮演的指導員有些激進,罵他說:你這是畏戰行為,你不沖我自己沖。說完被一炮炸成兩節。這是我第二次看出他膽小。第三次在清點他們繳獲的武器物資的時候,有士兵抱怨說:你看人家幾連幾排繳了多少多少門炮機槍之類的balabala。他的原話回答:你讓弟兄們咬咬舌頭,看看疼不疼,活著比什麼都強,繳那麼多破銅爛鐵管個蛋用。這話說的還是讓我覺得他就是貪生怕死、膽子小啊。隨後因為槍殺俘虜被紀律處分關了禁閉,期間認識同樣被關禁閉的王金存,聊天時他說過:一營有一個文化教員在衝鋒的時候尿褲子了,是你么??是你也沒啥丟人的,誰TM不怕死啊,頭皮上飛子彈,褲襠里跑手榴彈,就是神仙也得尿。這句話看來他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沒這麼嚴重而且並沒有人知道,所以他很理解王金存,也知道王金存的膽子比他還小,這一點為他以後選王金存做他的指導員有很大關係。
在陣地上打退國軍第二波攻擊,回來廖凡被燒了半死,跟連長說他聽見號聲了,此時的他由於一次炮擊而導致的耳鳴聽力受損,但他在此時做的反應是啥,先依次詢問幾人是否聽見號聲,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此時的他也在做思想鬥爭:到底要不要撤退?最後他把新指導員王金存叫來,先叫他說了一下陣亡情況,隨後說:王金存,你作為九連的指導員,我現在想聽你說一句,你聽沒聽見吹號?這裡完全就是一個甩鍋行為,戰鬥這麼慘烈,他自己內心深處也想撤退,在他看來,以王金存那衝鋒都會尿褲子的膽小性格應該會騙他說聽見了,然後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帶兵撤退,就算被問責他也可以說是指導員下的撤退命令,然而王金存在經歷了第一次小規模戰鬥中目睹了黑子在他面前中槍身亡一幕,已經被戰爭洗禮過了,性格變了很多,王金存說了一句沒聽見吹號∑(O_O;)他當時內心應該是詫異的,最後他只是說:你們誰聽到號聲的儘管可以走,我沒聽見所以我要留下。
第二、汶河口戰鬥結束後,字幕顯示他被共軍俘虜,發現他時他身穿國軍軍服。他這裡應該是主動投降了。
證據一是他在醫院時跟李晨扮演的幹事對話,以穀子地的視角說他是光榮連長,帶兵打了很多光榮戰鬥,潛台詞就是說現在我要回來,怎麼著你們也得給我連長以上的職位,而在李晨扮演的幹事的視角就是你別在這跟我瞎掰了,你不是穀子地,你也不是軍服上的下等兵王中,你就是一個國名黨高級軍官,幹事對他說:我們給你點路費自己回家得了,我們醫院沒有義務去甄別你的身份,再說了,就算去甄別出來了,對你有好處么。此時穀子地沒說話正在思考,幹事繼續說:我們以前也甄別過你這種情況的,這麼大歲數還裝下等兵的,師級的有,團級的也有(這是在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國名黨高級軍官為了逃命而假扮普通士兵的歷史,這位幹事估計也是在暗示穀子地說如果非要我們去甄別,到時候查出你真的是國名黨軍官你沒好處,不如就現在拿著錢回家算了),穀子地沒回答他,若有所思的坐在那裡,這一段片段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看看電影,兩人坐在沉默的時候,鏡頭在他們臉上來回切換,導演想表達的是什麼??就是想表達雙方的內心活動,雖然沒有台詞,但是還是能看出穀子地在思考、在權衡利弊。因為他也聽懂了幹事的意思,萬一他犟著非要甄別的話,有可能當時他主動投降的事就會被查出來,眼看回部隊當軍官的想法破滅了,正好遇到鄧超的手下來問誰當過炮兵,二話沒說就自薦了。(這裡注意了,他是在招募官喊話以後想都沒想就站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回原部隊當軍官的希望破滅了,而且在醫院收容所別人總是把他當國軍投降過來的降軍,所以他只想離開這裡。)
證據二是他剛到鄧超那的時候,鄧超問他都打過什麼炮,他說他只打過一門小土炮(就是影片開始戰鬥中炸死任泉那門炮,最後被他們收繳),鄧超當時問了他一些大炮名字和炮彈常識、角度等,他一句都回答不上來,當時鄧超就發火說他是一個兵油子,叫手下給他點錢叫他走,這是穀子地笑著說鄧超吃餅發火的樣子特別像他以前連隊里的一個兄弟(廖凡),說著說著就哭了,鄧超於心不忍才留他下來當伙夫。(這一段是我映像最深的,穀子地在收容所套路李晨沒成功,來這又差點被遣送回去,他也很無奈,明明自己打了那麼光榮的一仗,現在連個落腳地都沒有,想起陣亡的弟兄們甚是委屈,這裡我真的很能理解他)
證據三、在鄧超手下幹了多年以後,有一次縣裡領導就他被俘虜這一問題來詢問他,當問到敵人的軍服你是怎麼得到的?穀子地是有意的在迴避這個問題,縣官員告訴他:我們只是希望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官員說他過五關記得那麼清楚,走麥城總不可能忘得一乾二淨吧。穀子地卻是很抗拒回答這個問題的,這裡你們可以理解為他多年被這些調查取證的官員煩擾導致的不耐煩和抗拒回答。但後面官員按照他的邏輯假設說:你就算主動混入了敵軍陣營,但你第一步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當時到底心裏面是怎麼想的??對這麼做的後果有什麼考慮?然而這些個問題穀子地並回答不上來,最終只能用吵鬧打罵的方式結束,這段片段就可以看出穀子地之前被俘虜是因為他主動投降了,組織也大概猜到是這樣,但是又不敢確定希望他主動承認,我黨在投降這個話題上是很重視的,穀子地卻不想承認自己是主動投降的,一直辯稱自己是被炮彈炸暈了躲在某處,是因為要找吃的,弄了一身國軍軍服。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的,影片最後全連陣亡,指導員王金存躺在窯洞中把入口炸塌,穀子地打完最後一發炮彈以後倒地,至此戰鬥結束,隨後國軍士兵會跟著掃蕩現場,你說你躲哪?窯洞進不去,裝死的話國軍士兵一般都是會確認屍體是否完全死亡的,躲哪都說不通,最重要是你身著國軍軍服啊( ??д?? )所以種種看來,穀子地應該是主動投降了。(感謝知友的科普,小說中穀子地也確實投降了)
第三、穀子地就像剛才說的,戰後在醫院的時候他內心一直想為恢復自己的身份地位,是在跟著鄧超從朝鮮戰場回來以後開始走上為兄弟們追認烈士之路的,朝鮮戰爭結束他背著背包回到老家,發現老家很多人是戰士犧牲的可以獲得700斤小米,而是失蹤的只能有200斤小米,然後他覺得不公平,再加上隨後偶遇指導員王金存遺孀才導致他要為兄弟們正名的信念。
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指出,不喜勿噴啊…不過本片作為本土化的戰爭片我已經覺得很不錯了,對戰友的情義、對制度的控訴、對人性的詮釋已經算得上好評了。我以前一直想寫本書,讓人們看看中國軍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昨晚又看了一遍集結號,頓時覺得沒有機會寫出更真實的中國軍人了。樓上有人說這部片子拍得沒有我們國家的文化特點,我說不出有什麼理由反駁他,但有一點,把這個故事拍成好萊塢電影,我還是會覺得這是中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