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否由於推普在消亡?

越遠離中央,保存的機會越大。粵語(廣府話)是中國主流方言中離中央最遠的(潮州話也差不多),還有離中央更遠的海外粵籍華僑。基本可以肯定,粵語不會消亡,就算會,也是中國最後一種語言。


樓主有機會可以去一下國內最富有的廣東省和東方之珠香港,就知道粵語的分量了。

中國太大,很容易出現對其他區域的不了解。


一種語言要想強勢起來,文化產業的商品化程度才是最應該關注的指標,粵語這方面做得還算可以,不過也只是沾了港澳同胞和僑胞們的光而已。

廣州的粵語文化產業還是老樣子不溫不火不死不活的,幸好普通話的文化產業也好不了哪去,所以其實我覺得現狀會繼續維持下去。


首先我先擺出觀點:不可否認在當今已全面推廣普通話的中國大陸,粵語地區的粵語使用者數量比例與其熟練度確實都不如從前(除去外來人口影響)。但粵語作為中國七大方言之一的一個嶺南方言,再加上廣東人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再怎麼衰下去都不至於到「消亡」的地步。起碼還有大陸外的華人地區頂著呢吧。

我先說下自己的情況吧。我是廣東人,準確的說是廣州附近的一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客家人,老家所在的那個城市雖是小地方,但多年來客家人和「本地人」都相處和諧,兩種方言(粵、客)和文化(廣府和客家)並存。小的時候起碼會說自家的客家話,當地的粵語,和中央推廣的普通話。

但後來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由於家庭原因到了北京學習和生活,在北京待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再加上又是客家人,所以粵語在京期間幾乎不用就逐漸變得快忘了怎麼說了。

後來回到廣東繼續上學,當地與人私下交流都是講白話(即粵語),我一開始粵語極不順溜,對人只用普通話,才發現老家這個小地方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普通話的熟練度已經是遠勝於世代相傳的粵語的熟練度了。

老家人的粵語只用於平時的私下交流,公眾場合和正規場所,無論你普通話口音多難聽都是優先講普通話。而且同學之間交流的時候一嘴白話,半截話中卻夾雜了普通話念出來的詞,僅僅是因為那些個詞不會或不擅長用粵語讀,更有甚者經常使用粵語去拗口地說出普通話里特有的詞語句。

關於這些我也問過他們,原因很簡單:

1.不管是學校從小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周圍電視節目(TVB除外)、雜誌書刊、國家大體的語言環境下都是以普通話為主。至少年輕的這幾輩在較為複雜的語句跟專業名詞前接觸的全都是普通話,而對粵語的接觸深度僅達到與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

2.就算是在廣東,粵語的口音也因地而異。老家雖是小地方,但來自不同縣城、地區的人們都會的確會操有各自的口音。有時候不同的口音各自聽著難免彆扭,就乾脆本地人之間都說普通話了。

這就是我個人親自經歷的情況。雖是一方之言,但我覺得已經挺能概括粵語在廣東地區的情況。再總結起來就是:日漸疲衰,不見絕跡。

======================================================================

其實我作為客家人是更願意講一下廣東客家話、客家文化在廣東地區越發岌岌可危的境況,客家話也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卻面臨著比粵語更嚴峻的前景。

其實客家話的情況與上面所說的粵語的情況及原因大體相同,只不過在此提到客家話是想通過我們家的真實經歷來說明:語言如同血緣,是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偉大見證,也是你我鄉客同胞間的不滅紐帶。可以說只要血親香火不斷,語言就會向基因一樣綿延不絕。

--------------------------------------------------------------------------------------------------------------------------------------------

開始講故事,是我們家真實經歷的,爺輩講給父輩,父輩講給我們這代兄弟。

維基百科:客家

關於「客家」,史學界一般認為: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由於受到邊疆部族的侵擾,客家先民從中原輾轉遷到南方。以後,繼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遷徙,形成客家散布許多地區的局面。

我聽我爺爺說,我們家是約三百年前從湖北地區遷至廣東的。從我們家沒有留下什麼傳家寶家譜一類的以及家境出身不富即可看出,我們的祖輩也只是窮苦人。家祖跋山涉水越過五嶺,到達嶺南,安家落戶,落葉歸根,對內為至親,對外被稱「客家」。

數百年來的橫禍戰亂、貧苦飢餓也沒有滅族葬家,因為今天的我們仍在說著古音雅韻的客家話。一想到身體流淌的是家族世代的血脈,一幻想家祖的奮鬥與今人的生生不息,我心中真的為自己和家人感到自豪。

後來清廷衰敗,國勢不安,天下動亂。當時不知道是民國革命還是抗日,總之戰亂橫行,於是我的太爺爺(其實是我爺爺的父親,這是我們自家人的叫法)自幼就跟隨他的父親舉家下南洋避亂,行至馬來西亞落戶。在馬來西亞也有很多華族,其中不乏也有客家人。太爺爺在當地認識了我的太奶奶(也就是我爺爺的母親)並結婚成親。後來日寇猖獗,戰火燒至東南亞。聽說太爺爺還與當地人一起抗擊過日本人,結果被鬼子抓獲甚至聽說有被灌水拷打過。(之所以說是聽說是因為有些東西真的太玄乎,時至今日已難辨真假)之後太爺爺的父親設法將太爺爺帶了出來,並決定回國,回廣東老家。或許當時的他們想著戰亂已經難以逃避,與其客死他鄉不如葬身故土吧。

坐船回國後雖然一貧如洗,故鄉也面貌全非,但太爺爺他們還是從頭開始,努力地生活下去。聽說回國後不久,我的爺爺就出世了。

這是我父輩這邊的故事,母輩也是客家人,也算是有段故事吧。

母親這邊的祖籍是哪的就不清楚了,還有人記得的最早的也就是在廣東了。

我的姥姥(人比較老,跟我爺爺他們不是一個年齡段的,所以她所在的時代也比我爺爺的更早)曾是廣東一個沿海地區商人家的閨秀,聽我媽說姥姥小時候去看戲都是有丫鬟跟著化了妝去的。後來東洋鬼子(真的又是日本人)打到廣東,優先打沿海的發達地區。姥姥所在的當地就淪為戰場了。用客家話來說,當時逃避日亂就是「走日本鬼」。「走日本鬼」的時候姥姥與家人失散,行至我現在所在的老家附近(由於老家屬於山區,戰火有無燒至老家不清楚,但起碼比沿海要安全),為謀生竟然為被人家作丫鬟作僕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後來新中國建立了,姥姥也嫁給我姥爺了,才開始慢慢與之前失散的家人聯繫。人雖然都還在,但家道畢竟被戰爭毀滅了,依舊是人各四方地在努力生存著。

現在我的姥姥已經去世了,但我聽媽媽說姥姥失散的一部分已取得聯繫的家人依舊在廣東沿海地區發展而且也是經商,據說起碼已經不再貧困了,算是重振家業了吧。

現在我的太奶奶還活著,雖然人已近老年痴呆,但也還記得馬來西亞和曾經的一些故事。我爺爺、爸爸、叔叔姑姑什麼的都想過一定要找一天帶太奶奶回馬來西亞一趟,可惜人年事已高,況且曾經從馬來西亞回國時與馬來西亞的親人留下的聯繫方式現在已經斷了。恕兒輩無能,可能太奶奶回不去東南亞了。

--------------------------------------------------------------------------------------------------------------------------------------------

故事講完了。我講這麼一大段故事只是想表達一種家族、血親、語言的歸屬感和重要性。現在在老家根據當地風俗依舊每年都在有「拜山」(祭奠祖先,掃墓)。每次看到我祖先的墓,每次想到父母兩方家族的故事,每次說出世代相傳的客家話,我都真的會有一種歸屬感和自豪。

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物是人非,我們家的祖人不管是在天涯還是海角,都還存有共同的血脈和說著彼此都通曉的客家話。太爺爺和太奶奶的相遇與姻緣也是跟客家話有關吧,姥姥尋回家人的時候,也在說著客家話吧。

======================================================================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明語言對人的重要性是絕不可忽略的。語言背後古老的意義和至親的紐帶都不是區區國家推行的國語能替代的。

或許這是客家人的命吧,我的父親母親都遠離家鄉在北京謀生,小半生都在北方。而我和我的兄弟,未來也必然遠走四方,嚮往出國留洋。

不管人在何方,如果你也是有家鄉的人,你也有著鄉音,那希望你不要拋棄它們。不管是粵語還是客家話還是其他地方方言,我相信都不會消亡。

將來有一天,不管我身在何處,不管我的妻子孩子是什麼國籍戶籍,說著什麼話,我都會對他們說:我們是客家人,是廣東人,是中國人。

======================================================================

最後再說兩句吧

1.不管你覺得怎樣,那些就是我們家口耳相傳留下故事。就算你覺得它疑點重重,那也請不要較真。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故事,何況我這個多災多難但依舊堅挺過來的家。

2.本文雖粗略,但也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只能說,粵語目前還未到那個地步,但是,政-府總會有意無意打擊使用,特別是下一代,也不是因為與普通話衝突,而是限制下一代從港台或者海外等粵語傳媒獲取資訊。第二點,粵語現在在下一代不流行的原因是由於粵語娛樂圈相對於內地娛樂圈擴大,而且粵語動畫無法上映,導致很多下一代都開始覺得粵語沒有那麼「酷」了。真正解決粵語問題應該是這一代人要想想如何讓粵語從新變「酷」,往娛樂大眾的方向走,大眾傳媒受眾喜愛的方案,這才是根本。


儘管我現在還是一個鑒定的粵語捍衛者,但我對粵語在中國大陸的未來並不樂觀,這是我在廣州4年生活+深圳2年生活的體驗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人口流動越來越多,語言統一是大勢所趨,其實粵語已經很幸運了,其他方言更悲劇


語言不就是讓對方準確的理解雙方所表達的意思嗎。?何必糾結於某些方言的消失。如果你們非要將這些歸咎於普通話,難道你不認為英語比普通話更十惡不赦嗎?(未經考證,只是自己所想)


如果有一天粵語在中國滅亡,你就去sf或者溫哥華找找熟悉感吧。


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全文閱讀)

上面是鏈接:非常精彩的文化故事,《其實你不懂廣東人》-- 葉曙明


湖南人,很喜歡唱粵語歌,不會講,近期在看港片想學,為粵語點32個贊


可到廣西小城梧州看看,這裡都說粵語,至少是粵語分支


在廣東的一個偏遠出生,從小看tvb大,家鄉話是帶點口音的粵語 。

說到粵語,我覺得消亡到時不會,只是無法再去向國內推廣。省港澳三地都說粵語,在香港澳門看到老外用流利的粵語你會無比爽快,不用再露出自己4.6級的英語水平跟老外交流。所以香港澳門的粵語絕對不會消亡,他們有beyond,有棟篤笑,他們的粵語文化體系健全,各種巴拉巴拉協會會保護好粵語的。反觀廣東,大量外來人口融入,加上學校統一普通話教學,粵語氛圍確實不如以前。畢竟所有的廣東人,除客家,潮汕地區外,都會說有粵語的本地人不多了。大學粵語氛圍也漸漸減弱,所以我覺得粵語不會消亡,但是也不會發展得多好。


處理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係,古人做的就很好。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越人就說越地的方言,楚人就說楚地的方言,而作為一個有修養,要和其他人交流的君子,就說雅言。(雅言,上古時期的普通話)

當然,今天的中國和古代很不一樣,不再那麼封閉,幾乎每個人都與外界有接觸。

如果你有與外界交流的意願,那你自己學習普通話就很必要。如果你周圍都有與外界交流的意願或需要,那麼普化是必然。

至於消亡,中國其他方言似乎更加嚴峻。


作為一個純北方人,從小生活在北方,自從十幾年前開始看粵語原聲的港片港劇就愛上了粵語,有一次看一個粵語電視劇,沒有字幕,我看了一集才意識到居然沒有字幕,也意識到自己居然完全能聽懂了。就這樣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粵語——其實只能說可以聽懂,因為對話能力一般,需要想一下才能說,畢竟身邊沒人跟我用粵語對話-_-粵語確實很有意思,很多方言啊諧音啊都很有意思,看普通話配音的人是體會不到的。粵語歌也很好聽。身邊朋友的歌單都有一些粵語歌的。(貌似我跑題,不過我只是想講述一下非粵語語種地區的一小撮民眾對粵語的喜愛)


不是杞人憂天。近幾年來,外省人不斷湧入廣東打工,他們本身並不會粵語,多數情況下只能用普通話與他們交流。

但粵語消亡倒不至於,粵語在世界範圍來說並不小眾,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畢竟作為一種語言來說,還是會能傳承下去的。在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年下南洋的廣東人很多,所以粵語在東南亞地區傳播和影響很大。

在廣東,電視台也開始普及推廣粵語語言和文化的節目,比如廣東珠江台的《粵講越掂》啦。

粵語

粵講越掂
_視頻在線


粵港澳一帶的文化體系有相對獨立的一面。所以要被強勢顛覆的難度極大。


我們潮汕話也被普化了很多,真擔心。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