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圓明園是什麼狀況?

為什麼好多北漂搞藝術的都住在圓明園呢?還有87版紅樓夢的演員也在圓明園集訓。那時候圓明園可以隨便進嗎?


大約84年前後,常過去溜達,沒看門的,裡面也沒啥休整,就是各處散落的廢墟遺迹、荒草、呼呼的北風

石橋大多都是斷的,或坍塌的,我記得一個塌了一半的月亮橋,完全沒有台階了,只剩下殘缺不全的圓拱,是我常爬上爬下的地方

現在修復的建築,當時只是各處散落的石料,甚至當時根本不存在,是完全新建的

總是幻想能揀點八國聯軍挑剩下的寶貝,哪怕殘片也好,但從來沒得手過

看不見人,對於一個獨自去溜達的小學生來說,還是挺嚇人的

那會圓明園裡有好多村子,屬於離市區,特別是離北大清華比較近的村子,所以租住的文化人也多,也就行成了畫家村

但那會管理更混亂,到了90年代末,村子裡仍是垃圾遍地,那種定期掏糞的公用廁所都是滿溢的


首先圓明園自建國後至80年代以前仍處在毀山開荒、圍湖造田、古建基址被不斷蠶食破壞的過程中, 已成為建築雜亂無章、垃圾成堆、人員繁雜的城郊村落。 雖然1976年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但並沒有園內土地使用權,大部分園區還是無法管理的,對遺址的破壞一直在持續:

圓明三園遺址,在光緒末年出租給附近農民耕種的即有水旱地田30頃零36畝,到1933年時年租金為2683元。三園遺址牆圈內,從1918年(民國七年)前後開始遷入住戶,最初都是管園太監的親屬,後來則越遷越多,最終竟形成大小村落和居民點31處。遺址內在解放前基本上沒有保留下什麼樹木,1956年北京市園林部門開始綠化園內的荒山空場,1960年前後國家還徵用了園內1000餘畝旱地,並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遂有十餘萬株樹木蔚然成林。但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民公社將國家徵購回的圓明園土地要了回去。農民大規模地挖山、填湖、砍樹、造地、毀遺址、蓋房子。同時,公社一級的馬場、豬場、雞場、機械修造廠、打靶場等都在這裡相繼建立起來,初見保護成效的圓明園遺址再次遭到破壞。這種破壞活動在十年動亂期間又進一步加劇。據不完全統計,僅1967年至1971年間,就有216處土山和106處古建基址被挖掘破壞,2萬株樹木被砍伐,10多公頃綠化帶被侵佔。另外,又有10多個企事業單位遷入園中,佔地約23公頃,並有20多個居民點相繼形成,且大多坐落在遺址的中心地帶。

圓明園遺址的農林矛盾始終難以解決,1976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後,也一直在忙於應付農業生產對遺址和林地的蠶食。據我們1978年統計,海淀鄉西苑大隊的一、二、五、六、七、八和水磨等7個生產隊及果樹專業隊的全部或者部分耕地,是在圓明三園遺址內,共計1860餘畝地(主要是水田),這還只是說的納糧地畝,實際耕地要超過2000畝。園內共有常住人口2000多,村落佔地300餘畝。另在遺址範圍內還有市屬、區屬和鄉、大隊所屬的企事業單位14個,佔地430餘畝。如此龐雜的侵佔,整個遺址的慘象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農民要在園內種旱地,就在不斷地平毀園林遺址;要種水田,就會時常挖山填湖;養豬、養牛,也需要拉土墊圈,因而成天挖山不止。圓明三園原有大大小小的土山不下250條,據我1980年實地踏勘,幾乎每條土山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壞,被完全夷為平地的為80條,基本挖平的為20條,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山腳平毀現象,被挖平的土山面積不會少于山丘總面積的50%,被挖掘的土方超過100萬立方米。由於原有植被遭到破壞,長期的水土流失也使倖存山體普遍變矮、縮小與走形。而且當時農民仍在為墊圈到處挖山,我們實在無計可施,就索性在福海西南岸指定了一片土山任其處置。這就是那時的現實。

不止北漂搞藝術的,很多外地務工人員都在這種城中村居住。網上隨便一搜也知道整治前的圓明園環境有多髒亂差: 

如果清朝的諸位皇帝們「在天有知」,看到在2000年新世紀的時候,還有許多來京找活兒的民工居然就住在他們昔日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中,恐怕一定會被氣得背過氣去。出自: 文化教育_內容中心_新浪網

造成這種認知偏差是因為這裡提到的「圓明園」才代表完整的圓明園( 包括狹義的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因為圓明園建園最早,佔地最廣,在這三所園林中居於統領的位置,因此後世才逐漸將這三座園林統稱為「圓明園」或者「圓明三園」。 ),而遊客常去的、位於長春園一隅的西洋樓景點遠不是圓明園的全部。

80年代以來是一個對圓明園保護逐漸有了認識並付諸實踐的過程;

1980年正值圓明園罹難120周年,以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為首,社會各界1583人簽名,發出《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影響極大。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將圓明園確定為遺址公園,並規划到20世紀末基本建成遺址公園,只可惜未能按時實現。 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1982年頒布 )。後又被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1982年開始凍結園內戶口,停止建房。1984年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由政府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闢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1990年政府出資完成對福海景區以東200公頃土地的徵購,1993年通過徵購收回了對福海西岸以西134公頃的範圍土地使用權。 至2000年底園785戶居民全部遷出、拆除其住房 5840餘間7萬平方米 ,至2006年 13個駐園企事業單位基本遷出, 共騰退佔地14萬餘平方米。 總之,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用了近二十年時間並花費幾億元,才完成園內征地拆遷。圓明園管理處實現了對遺址範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明確了保護範圍。 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公布實施,遺址保護走上正規。

從1984年起,開始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先後整修恢復了福海景區、綺春園和長春園的山形水系,並鋪路架橋、植樹栽花、整理古建基址,復建了少量建築景觀。 (截至2000年, 福海以西的圓明園正園仍未開放)

時至今日,大眾對圓明園的認識基本停留在西洋樓遺址 (為全園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 ,也是因為從這一時期開始, 圓明園管理處做了很多工作,將其建成一個對公眾開放的景區:包括陸續對西洋樓舊址全面清運流土、渣土,廓清各座古建基址、噴泉池及甬路,並歸位部分石件,將外圍環境做了適當綠化,從而烘托出了昔日勝景被毀後的悲壯、慘烈氣氛,又在附近闢建了簡要的園史和文物展陳,使昔日的秀麗圖像與目前的遺迹慘狀形成強烈對比。

園內其他逐漸恢復的景觀還有:

1985年,整修福海景區山形水系時,福海中央的蓬萊三島園林基址仍在,經過清運渣土,修補坑穴,整理坍塌疊石、湖石之後,除了保留中島上的原殿閣基址之外,同時還在原址照原樣復建了東島六方亭和西島庭院,並修復了島與島之間的兩座曲橋。

1986年在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時,涵秋館一景的建築基址還比較清晰,我們沒有做大的修補,主要是清理了台基上的渣土及周圍流土,並界定遺址範圍,豎碑鐫刻盛時景觀復原圖,供遊人憑弔。從效果看,這一展示形式還是可取的。

福海東南隅山水間的別有洞天一景,原存園林基址比較全,1990年進行整理時,全面補砌了條石台幫和方磚地面,但由於事先研究不細,因而未能完全再現其殿閣亭台高下錯落、曲折有致、軒廊相屬的園林格局,展示效果很不理想。

福海北岸平湖秋月一景,1998年對其園林基址進行了全面清理和整修,基本上再現了各座建築物原來的台高、開間等園林格局,從總體上看,這類清整展示效果還是可以的。

圍牆修復: 圓明園圍牆的修復工作最早是從1983年8月開始的。當年7月北京市政府決定成立北京市圓明園遺址公園籌建委員會,並撥專款40萬元修復長春園東、北、南三面共長2300米的虎皮石圍牆。 1993年底,由香港曾憲梓先生捐款800萬港元、北京市配套部分資金,完成了圓明園、綺春園(萬春園)、長春園三園的圍牆建設。

當然,這一時期園內新建的一些遊樂設施,現在看也是不合適的,比如 驚險橋、水上高架車、碰碰車、兒童樂園等,其他後來拆除移走的各種經營性和娛樂性項目也很多。「遺址公園」的概念雖然提出很早,但彼時「遺址」和「公園」如何協調還遠未形成共識。

參考文獻:

《圓明園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中國文物報》 2007年10月26日。

張恩蔭:《試論圓明園「廢墟」形成歷史與「遺址公園」應有形象 》,《圓明園研究》第8期 。

馬曉林、周鳳嫻:《從圓明園生態系統發展談遺址公園環境整治》,《圓明園研究》第9期 。

1983年的西洋樓遺址(照片源於網路)

以下是 在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展上拍的照片:

圓明園遺址歷史與現狀疊壓關係圖:

圓明園遺址內住戶分布示意圖:

圓明園遺址駐園單位分布示意圖:

這些曾經的駐園單位包括:長城鍋爐廠,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中國管理軟體學院……


隨便進。沒圍牆。裡邊有很多荒地,還有單位宿舍。90年代後期我經常走那裡邊抄近道趕班車。


圓明園在被英法聯軍燒掉之後,又被八國聯軍破壞了一次,然後民國戰亂的時候又被軍閥各種盜竊石材拿來修路啥的,但是這都不是大問題,假山湖泊河流都還在。

然後五十年代海淀人民公社進去開墾,推山填湖徹底破壞了山型水系。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圓明園有一百多家單位在裡邊,其中前朝正點「正大光明」的遺址曾經是海淀區垃圾處理站。

80年代的時候北京把最大的人工湖福海重新挖了出來作為公園,九十年代金利來的曾憲梓捐款重修了宮牆,後來又重修了夕陽樓的萬花陣迷宮。

八九十年代跨越太長,總體來說就是那是一塊人跡罕至風景也不咋地的園子。


公交車停但是沒有站牌,有十多家單位,附近的農民有的也在裡面住,而且還種莊稼大多是水稻和玉米,平了很多的小山包。


推薦閱讀:

有哪些聽起來很歡樂的歌曲?
你怎麼看許知遠與羅振宇的對話?
如何看待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稱稱「文化枯井現象讓《芳華》有了市場」?
怎樣評價《水滸傳》中宋江這個人?
有哪些名不符其實的旅遊景點?當去了後發現一點都不好玩?

TAG:北京 | 文化 | 九十年代 | 圓明園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