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羅大佑在華語音樂創造的高度,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無與倫比的?

這句話剛剛看高曉松的節目聽到的,大概講了羅大佑的寫歌技巧有很多突破,但高曉松說得不多,請了解這方面的大牛們結合他的歌來分析一下他的歌詞寫作技巧。

向前輩致敬~


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

歌曲通過者,翻版倒映也。

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觀者,你我,是也。

——1982年《之乎者也》


個人認為羅大佑對華語樂壇的貢獻主要是創作上的。

1.歌詞

在羅大佑以前,不管是台灣、還是香港(大陸就不說了)的流行音樂的主題大多數是男女情愛,當時紅極一時的鄧麗君、劉文正的歌基本都是情歌。 @Capricious認為羅大佑以前歌手只是歌手,其實在《之乎者也》以前,羅大佑也只是創作人。在民歌運動開始以後,台灣湧現出一大批唱作人,如侯德健、邰肇玫、吳楚楚等。個人非常喜歡那一時期的作品(雖然離我出生還有十幾年的距離),如邰肇玫和施碧梧的《如果》,此二人應為華語樂壇女子二重唱的濫觴。再比如吳楚楚的《你的歌》,旋律優美而歌詞抒懷。再比如侯德健的《龍的傳人》(注意是侯德健版的,不是李建復版的),雖然寫的是民族興衰,但旋律與演唱都是抒情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更喜歡李建復版,慷慨激昂。

然而他們寫的情歌還是脫離不了過去歌曲以短句為主的樊籠,比如《你的歌》:

也許你願意唱一首歌

輕輕柔柔的一首歌

一點點歡欣 一點點希望

就是這樣的一首歌

你為什麼不愛歌唱

唱錯了又何妨

讓我們一齊來把歌兒唱

慢慢地唱不要慌

也許你願意唱一首歌

隱隱約約地你覺得

有幾許歡欣 有多少希望

這就是你的歌

再看看《龍的傳人》: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

它的名字就叫長江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

它的名字就叫黃河

雖不曾看見長江美

夢裡常神遊長江水

雖不曾聽過黃河壯

澎湃洶湧在夢裡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滾石30周年北京演唱會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

巨變前夕的深夜裡

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

多少年炮聲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其他如鄧麗君的《又見炊煙》、劉文正的《蘭花草》俱是如此。羅大佑則不然,雖然他早期也有《戀曲1980》這樣以短句見長的歌曲,但進入80年代以後,羅大佑開始寫長句,比如《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籤

刻畫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

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比如《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

福利社裡面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隔壁班的那個男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裡的零食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的日子裡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獃

就這麼好奇就這麼幻想這麼孤單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

還有《思念》《之乎者也》等長短句結合的,再比如《鹿港小鎮》(副歌部分)和《現象72變》這一類歌雖然歌詞是短句,但是因為節奏的加快,使得短句顯得不那麼突出,換而言之,快節奏下的短句和長句已經差別不大,幾個短句組成的反問,讓情緒更加強烈。

2.旋律

羅大佑以前歌曲都是清新明快的,即使悲傷也是自我傷懷,因而旋律舒緩。羅大佑因為有很多對社會的批評和拷問,所以在創作時曲調傾向於沉重或搖滾,來表達一種或悲愴或怒吼的感情。這個東西很難描述,只能體會。

劉文正《三月里的小雨》:

視頻封面劉文正 三月里的小雨—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再看看侯德健《龍的傳人》:

視頻封面歌曲 龍的傳人—侯德健(作者兼原唱)—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此處舉的兩首歌都是在台灣乃至華語樂壇都非常有影響力的歌曲,演唱人與創作人都是非常有名氣的音樂人。一首感懷自己,一首感懷民族,旋律上都是偏柔和的,當然李建復版的《龍的傳人》則鏗鏘得多。不同於李宗盛總是自我感悟與解嘲,羅大佑的獨特在於他極少感懷自己,雖然他的每一首歌都是有感而發,但他的所感更多的是來源於社會現象或是他人的故事,在表現這樣的主題時,旋律自然不能同於他人。在此也舉兩例:《之乎者也》,曲調輕快但感覺與台灣當時的那些民謠又截然不同,我不是學音樂的,歡迎大家指正。《未來的主人翁》可以說是沉鬱頓挫的典範,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謂辛棄疾詞為沉鬱詞,與杜詩相提並論,愚以為羅大佑的許多歌曲亦可謂之沉鬱歌,只是因為表現形式的不同,無法做到寄情山水而不直言。

視頻封面羅大佑《之乎者也》—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視頻封面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1983—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3.主題

在前面已經提過,羅大佑的歌大多是對社會現象、對他人故事的反映(電影主題曲當可歸於此類)。這樣的主題因為是有感而發,所以讓人能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是很多無病呻吟的歌曲所無法比擬的。

如《童年》:

隔壁班的那個男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裡的零食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嘿,哪個調皮孩子小時候沒有因為貪玩而忘記做作業的情景呢?哪個少女沒有情竇初開懷春等待的境遇呢?又有誰在童年時沒有期望快快長大以便可以如何如何呢?所寫的都是大家好似曾經發生的故事,所以一聽就好像回到了童年,三十年後再聽,想到的已不是童年,而是初聽的回憶,情感的積澱則愈發濃厚。

再如《現象72變》,裡面有這樣一段: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

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

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1983年寫的歌,32年過去了,我們回頭再看時,依然非常有代入感,其描述的社會現象,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亦反覆上演。歌中以「每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來指代公款吃喝,如今看來,每年吃掉的又豈是一條高速公路?作者站在天橋上,看橋下的行人車輛,進而產生「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與「文明車輛橫衝直撞」這樣的感慨,本是文明的產物卻盡做不文明之事,與現在的社會何其相似!或許我們也正在經歷台灣30年前的社會變革,但這也正說明羅大佑所感所發是具有深刻普遍性的,絕不是單一特例,這則更顯難能可貴。

與之讓人產生相同感慨的,還有《未來的主人翁》: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穿過那些擁擠的人

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

突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未曾實現的夢

曾經一度人們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在痴痴地等

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那盞象徵命運的紅綠燈

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

在每一張陌生的面孔裡面尋找兒時的光榮

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

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真心的關懷

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別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太小他們什麼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有一天孩子們會告訴他們後代你們要守規矩

格言象玩具風箏在風裡飄來飄去

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

你或許會想起現在這首古老的歌曲

飄來飄去 就這麼飄來飄去

飄來飄去 就這麼飄來飄去

……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水平線

我們不要一個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

飄來飄去 就這麼飄來飄去

飄來飄去 就這麼飄來飄去

……

我們需要陽光青草泥土開闊的藍天

我們不要紅色的污泥塑成紅色的夢魘

這首歌與《亞細亞的孤兒》和《現象七十二變》被稱作寫給台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首歌。台灣的未來,我們現在也正在感受:當我們走過鋼筋水泥的叢林時,是否也曾感到迷茫?當我們漸漸成長時,是否也曾感到漂泊無依?工業化的進程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科技進步帶來的遠離生態,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反覆提及的熱點問題嗎?

總而言之,無論是寫詞、譜曲、還是抒發的主題,羅大佑都在華語樂壇上開創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如果把羅大佑比作一座高山,那必須是喜馬拉雅山。當你以為他只是一座山的時候,他又用新歌告訴你,他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


我們何德何能去評價羅大佑,但還是忍不住亂說一通,請指正。

羅大佑好比中國版的bob dylan,他基本上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流行音樂。在他之前,歌手只是歌手,只管唱,不需要創作和演奏,不用表達自己的思想,且大多是歌喉好、長得漂亮或有特色,歌曲內容多是你儂我儂之類。

羅的出現宣告了:

  • 長得不好看、聲音不好聽的人也可以成為歌手;
  • 歌曲不一定是優美的、歡快的,也可以是憤怒的;
  • 歌詞不是光光押韻就可以了,它必須可以反映出歌手的思想;

羅大佑的處女專輯《之乎者也》高居台灣百大專輯之首並非空穴來風,引用網上的評論:

專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批判性的歌詞。標題曲《之乎者也》用輕快地雷鬼節奏和文白夾雜的詼諧語調,諷刺僵化的教育機構、風花雪月的流行歌曲和鄉愿冷漠的社會。專輯封面中一個黑衣墨鏡的捲髮男子倨傲地宣告:「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的話,請回到他們的歌聲里,因為這中間沒有妥協。」——他,就是羅大佑

羅大佑不一定是最早這樣做的歌手,但他是最早走紅的一批,從他之後,Folk-pop,Songwriter類型的歌手開始井噴式的爆發,後輩們或多或少的吸取了前者的養分。


推薦閱讀: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諷刺了什麼?
一個沒有音樂基礎功底卻想著音樂夢的人應該放棄還是堅持?
羅大佑《現象七十二變 》里「七十二年說了一聲拜拜」是和誰拜拜呢? 「黑夜之中槍殺歌手」 又是誰被殺了?
大家在國外用什麼音樂軟體聽音樂?
最近對京都橘的行進管樂比較感興趣,有沒有對京都橘的一些介紹??

TAG:音樂 | 羅大佑人物 | 華語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