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為什麼受追捧?

豆瓣地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9046/

我認為這部影片本身乏善可陳,不過是好萊塢眾多娛樂片中的一部。

不過它倒是提供了「某種」社會意識的符號化形象——V字蒙面俠


1、諸位不見該片的豆瓣頁面已經被和諧了嗎?當年這個頁面可是很贊的。僅憑此一點,該片就值得受追捧。

2、「V」系出名門,這個張亮已經說了。阿蘭.摩爾專搞有深度的漫畫,《守望者》也是英雄漫畫中的楚翹和另類,好像還是唯一得過獎的英雄漫。V也不簡單,水可不止暴力反抗這麼淺。

3、「V」可不是一部用乏善可陳能形容的電影,當然,如果你把它當做一部娛樂片或動作片看會比較失望。因為這是一部正兒八經的文藝片,講究的是牛叉的台詞,故導演聘雨果.維文來演V。這位老戲骨居然戴著面具也演出了表情,台詞念得低沉而雄壯有力。我印象中唯有丹尼爾.戴.劉易斯在《紐約黑幫》的念台詞功力可與之媲美。

4、「V」中有許多了不起的名句,最為重要的是這樣兩句。一是「人民不應害怕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人民」,這是全片的思想總綱,因為這個故事就是說的一個邪惡的政府用恐懼來控制和奴役它的人民。另一句是「在這副面具下,不僅僅是血肉之軀,還有理念,而理念是刀槍不入的。」這一句表明了V大俠壓箱底的武器不是什麼超能力和高科技裝備(就只揣了一塊鐵板在衣服里),而僅僅是一種理念。就像曼德拉,就像甘地,理念和意志支持這些偉人鬥爭到底。這一句自白讓V和現實中的著名鬥士們有了重合,觀眾們自然就有代入感。

5、最後,這部片子探討的不是暴力,而是覺醒。自由並非來自暴力,而是來自覺醒,如果你沒看出來的話,請重新回味娜塔莎波特曼被V假關押的這一段。

如上,這樣的影片再不受追捧,那觀眾真的是都睡著了。


如果你明白了 張麻子到鵝城對百姓說 「不準跪」,你就能明白V的意義


第一是這片映射極權國家,然後你懂的。

第二娜塔莉波特曼人美並且片中演技極為精贊。

第三英雄情節的電影,滲透力強

話說最後一個情節很像保衛釣魚島的陣容


This is a Guy Fawkes Mask. Not a V for Vendetta mask. (It"s a stylish design of Guy Fawkes mask for movie V for Vendetta) The picture attached in the description is misleading. Because those people wearing the mask and stand on the streets are "Anonymous" protesters.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Fawkes_mask

我吐槽完了以後, 請大家移步去了解這個面具代表的人物的歷史。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Fawkes

要說追捧這個電影這種問題就至少把照片找對。一堆Anonymous的抗議者照片跟V for Vendetta被追捧的問題,邏輯上扯不上半毛錢關係。

有段時間一直用這個面具,但是自從這個面具被Anonymous混淆概念了以後就少用了。


別搞錯,V for Vendetta 可不止是一部電影,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漫畫改變的電影。

漫畫原作者 Alan Moore,在美國漫畫界的地位崇高,像 Watchmen 和《特別紳士同盟》都是他的作品。Watchmen 之前就被當作小說來評價的。

電影本身的確平淡無奇,但從漫畫開始,它已經塑造出了一個符號。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它契合了「匿名」這一身份特徵。而電影放大了這一影響力。


我提供一個角度吧。

在我看來,V其實概念和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農民起義差不多,簡單說就是,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為了理想什麼的全是扯淡,先往死里弄再說。

死了就一了百了,什麼都不用想了。

完全拋棄具體的社會人格和社會責任,轉而變為小集體認同。

但當小集體逐步轉化為大集體時,就會漸漸出現問題。

黃巢,太平天國,等等等等,全是例子,正因為這種事情不會有個善終,於是電影以炸了國會大樓結尾了,再往後編劇也編不下去了。

武俠書里這類的思潮更是多得很。

我覺得吧,我對於製造爆彈這種行為秉持中立態度,愛炸不炸,炸到我了,我死了正好。

炸死我關心的其他人了,我正好復仇,從此不死不休,魚死網破。

炸死路人ABC了,我看看新聞,繼續重複嘴裡淡出個鳥來的生活。

其實基本就是儒家強調的血親復仇的人生,簡單明了。

你看看古典儒家社會理論,其實和古蘭經一樣,早已把人們的思想武裝到牙齒了。


你們一個個在這談得這麼激動,急不可待地往什麼地方套,我覺得以前在知乎看到的另一個人的解說一句話就甩你們十條街:

「阿蘭摩爾創作這漫畫的目的就只為說一句話:撒切爾是個傻/逼!你們投她的票以後英國就是這個樣子!!!」

也就是說阿蘭摩爾的原意在電影中是被歪曲的。中情局贊助的1984電影也是跟原著的本意背道而馳的。要知道二次創作是很容易夾帶私貨的,如果原作者沒有牢牢掌握創作流程的話。

別意淫了。


感覺很幼稚,恐怕從出生就浸潤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的老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專制極權有多恐怖,反抗有多不容易


在看了大家的評論之後我只想說反映過度了。可能是因為這部片子涉及的意義平時比較敏感吧,一涉及到這些敏感的話題人人都跟打了雞血似的,一下子都變成了覺悟老高的社會主義批判家了。在我看來就是一部和佐羅差不多的浪漫主義的俠客電影,什麼大家說的內涵啊隱喻啊跟絕大多數的美國片都差不多,只不過是用華麗的台詞披上了一層文藝的外衣而已。說到內里其實這部片子還是經不起推敲的,就跟電影在劇情的推進上的浪漫主義樣,輕飄飄的。


像這種看相很普通,但是卻倍受追捧的電影有不少。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瘋狂店員》

正常人看來,這是一部毫無「價值」的電影:不著邊際的嘮嗑,成天聊著成人電影以及兩個整天無所事事站在人家牆邊上的怪咖。它的盛名就在於它表達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我看來代表了多數人的生活:每一天都在重複做著沒意義的事情。凱文史密斯不同的是,他在這些沒意義的事情上還找到了那麼點無聊的歡樂。

《V字仇殺隊》和《瘋狂店員》一樣。

它沒有提供一個很好的故事,但是它塑造了一個具有「社會意識的符號化形象——V字蒙面俠」(題主你都其實已經回答了)。所以問《V字仇殺隊》為什麼受追捧,不如問V這個形象為什麼受追捧。

第一:V的暴力。在電影里,V可謂無所不能,同時他也是一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可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犧牲掉平民。他的性格過於極端,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歷史上,提倡使用暴力的人,對於一般人而言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吸引力(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在這樣一種層面上來說,V很像希特勒和毛太祖。

第二:V的反政府形象。雖然V提倡暴暴力,但他卻是反政府的。在電影里,他並非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而存在,而反映的大眾的對抗心理:ZF如果侵犯了民眾,那麼最終肯定會被民眾暴力推翻。如果說,這部電影沒有最後一大堆V的那些畫面,力度肯定大弱,正是這一大堆V的出現,形成了一種「革命」的畫面,所以V也是一種革命的符號。

最後再扯點:與V的形象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甘地。面對政府的暴政,一個選擇暴力反抗,一個選擇非暴力不合作。雖然多數人都知道維持社會穩定,需要的是後者來改善制度;但更多的人願意用暴力去實現自己政治的目的,因為它在感官上是直接的

所以我一直認為:V(還有和V很像的那些人)的路數過於原始,甘地和馬丁·路德·金更現代更民主,也更偉大。

——————————————

非常贊同@張亮 關於面具的觀點,:「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它契合了『匿名』這一身份特徵。而電影放大了這一影響力。」


引起共鳴的電影不火能行么?

這電影就是拍個我們看的呀

火只是遲早的事情

越是敏感的時候

越是會有人提起這部電影中的潛台詞。

我們不追求自由,平等,反抗等等潛台詞

我們希望能喚起的是let"s rock的心!
我這麼涵蓄的寫,懂的人會懂的。。吧。。


V說過,市政大樓是一個符號,毀滅它也是一個符號。其實這句話傳達給我們的是,V是一個符號,表達V的這部電影也是一個符號。

人們喜歡符號。

我們提煉觀點的時候往往是順著情緒,找到矛盾所在,進行縝密的思考,確定一個觀點。而一個符號只要抓住了你的一點點情緒,你就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符號表達自己。輕鬆,有很多同樣聲音的人,你不會擔心自己成了傻逼。

尤其當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反政府的,就更。。呵呵了。

當然就電影藝術本身來說,V怪客也屬於登峰造極的。反正我是愛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台詞,V的每一個動作和語氣。

嗯,我也懶,所以我也喜歡這種符號。


我認為這部電影在講述恐怖主義是怎麼披上自由民主外衣,一步步給人洗腦的。


越是極端的條件下,人越是輕易相信一些肥皂泡般的所謂思想理念。


所以最後成千上萬的v出現,讓人害怕的想吐。

電影的成功就在於它不僅僅在電影里洗腦。它同樣把觀影人當成了試驗品。


實名反對幾個答案,

首先是某位答主的回答:

政府有些時候就是P民的男朋友:(1)你怎麼都不管我?(2)要你管我?!(3)你給我個解釋!(4)你不要解釋,我不聽我不聽你說的都是騙人的!(5)看看人家的男朋友!

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把政府當做男朋友,那麼這個國家的人民就永遠不可能獲得民主和自由,國民和政府的關係如果是男女朋友關係,請問「男方可以拆女方家的房子」「男方可以隨便抓女方家的人」「女方權利要通過男方認可才能夠實現」的戀愛關係,正常智商的人會要嗎?

只有影片中的那種國家才會出現政府是男朋友的現象,正常國家的政府與國民關係是怎樣的?國民繳納稅款,政府提供服務,而不是所謂的「管」或「不管」,政府的許可權被法律所設定,人民的權利被法律所賦予,政府不得逾越法律行政,人民不得利用權利危害秩序與他人的合法權益,親愛的,難道正常人,正常的國家不應當是這樣嗎?難道你們覺得男朋友政府是一種很荒謬,很怪異的狀況嗎?

而只是呈現給觀眾看,政客是多麼邪惡,政府的喉舌多麼虛偽。用這種單方面極端醜化政府的方式來激發人們的憤怒,這和「警惕權力」這一格言的初衷已經背道而馳。

你看看烏克蘭,你告訴我誰是正義的一方?社會矛盾的一大難題是每個人看自己都是正義的,因為他們為自己身後的利益而戰。每個發起戰爭的人都高揚文明大旗,到底誰是真文明?

傑弗遜曾經說過:「what country can preserve its liberties if their rulers are not warned from time to time that their people preserve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統治者不被人民反抗的意識所震懾的話,什麼樣的國家可以保證自由呢?「


自從在高中自習課上看過第一遍以後,有一陣子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V字仇殺隊》翻出來重看。

這種「明明是在看好萊塢娛樂電影,感受到的卻是看中國社會紀錄片的情緒波動」的違和感,讓我欲罷不能。


一、楔子

前幾天看了聞名遐邇的《V字仇殺隊》,想寫點什麼,但總感覺憋不出什麼P話來。後來某人要求我寫一下,那我就寫一下咯~

好幾年前,很多朋友就向我強力推薦,他們表示這部電影簡直就是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完全可以用偉大來形容。當時我就想,既然是如此偉大的電影,我認為還是等自己的思想稍微成熟點,再來觀賞品味。

直到現在,我自認為思想不再是那麼幼稚的時候,看完了這部電影,接著就完全明白為何它在豆瓣上有8.5那麼高的評分了。

我相信,很多人打分的時候,完全是沖著那一句看起來非常經典的台詞——人民不應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他們的人民。這樣就為電影奠定了一個格調——主題意義大於藝術價值。

呵呵,說句題外話,按照這個邏輯,我可以大膽地推測出這些人最嚮往的是嗡嗡嗡。在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可以持槍,可以隨意把政府官員拉出來批鬥甚至惡整。國家主席在人民面前,只有顫抖啊。

好了,言歸正傳。這部電影看起來是在諷刺納粹德國,實際上是在諷刺英國,當然,中國網民覺得這是在諷刺天朝。而在我看來,電影是在諷刺所有的政府和某個特殊群體。

二、政府不給力

諷刺政府,這個很好理解,影片進行不到三分之一,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就全部中槍。監聽國民、製造假新聞、排除異己、策劃陰謀、研發生化武器、鎮齤壓暴齤動等等,五大理事國一樣都沒少干,說是五大流氓國絕不冤枉。當然,還有其他的政府,比如日本、德國,甚至可以涵蓋到所有政府。影片從一開始,就把政府和人民推到了對立面。這讓我們感同身受,很容易理解導演的立場,我相信中國的影迷感觸肯定更深。

在政府面前,我們還真就是個P,很渺小很無助,看起來是這樣,實際上好像也是這樣。可是,在P民面前,政府又是什麼呢?政府有些時候就是P民的男朋友:(1)你怎麼都不管我?(2)要你管我?!(3)你給我個解釋!(4)你不要解釋,我不聽我不聽你說的都是騙人的!(5)看看人家的男朋友!

特別是第5條,非常適用於中國P民。

好了,關於電影諷刺政府的話,也就點到為止,相信有非常多的影評都在分析這個,這裡就不再贅述。我現在來談談我認為的影片所諷刺的另外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就是我們這些P民。

三、忽悠萬歲

影片以一個四百年前的故事作為楔子,畫面還沒呈現出來,就是一段 「要記住、要記住11月5日——火齤葯陰謀」的旁白,接著就是呼籲廣大P民們,千萬不要遺忘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故事中,男主人公某某某要去炸掉象徵著統治的議會大廈,不幸被捕,那個旁白還在不斷地提醒P民們,這個人是誰無所謂,但是我們要記住這種思想——要有反抗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總結出來就是:殺掉一個某某,還有千千萬萬個某某,某某的肉體可以湮滅,但精神將會不朽!

乍看起來,還真像是一曲悲壯的讚歌,在導演短短2分鐘的刻畫下,頓時升華為一起不朽的反抗王朝暴政和權力的里程碑事件。

可是,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

事情是這樣滴。

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偏向基督教中的新教,扶植新教勢力,結果一群天主教徒突然就覺得自己一秒鐘變吊絲了,那肯定是一萬個不願意啊。同樣是天主教徒,在歐洲大陸可以當高富帥,憑什麼到了英國就成了矮矬窮呢?於是,一些極端分子,決定鋌而走險,將詹姆士一世和他的那些新教朋黨在1605年11月5日的國會開幕典禮上給炸死,然後扶植詹姆士一世的女兒波希米亞的伊麗莎白繼任大統,來建立一個天主教主導的王國(殺其父而立其女,猜不透啊!)於是,他們悄悄咪咪地租到了上議院的地下室,又悄悄咪咪地運了36桶火齤葯進去,又悄悄咪咪地等待國會開幕典禮的那一刻,結果在開幕典禮前的幾個小時,他們被悄悄咪咪前來的士兵給悄悄咪咪地逮捕了。奇了怪啊~如此天衣無縫的計劃,怎麼就流產了呢?

咱們不妨來YY一下,當詹姆士一世端坐在上議院,和議員、貴族們交談的時候,36桶火齤葯一齊爆炸,好幾百號人突然就被爆了菊花,那是怎樣的壯觀?那是怎樣的血肉模糊?很多人想都不敢想,可是偏偏就有個人去想了。他就是這起陰謀的骨幹——弗朗西斯·特瑞山姆。他是這樣想的:火齤葯這麼大威力,被爆菊花的人肯定不止國王和新教徒議員,也會包括天主教派的議員們。那麼,沒有菊花的天主教議員們,還有能力領導我們么?一群沒有菊花的領導,怎麼來領導高貴的天主教徒們?於是,他連夜給某個天主教議員寫信,內容是啥就不得而知了,估計就是希望他通知一下天主教議員們:五號議會要爆炸,新教要被爆菊花,天主教徒躲一躲,滿城盡穿鐵褲衩。

後面的情節應該可以猜測得到了,就是這個議員毅然決然地背叛了他們,並把這封信交給了朝廷的人。不是歷史不給力啊,實在是人類社會幾乎所有的鬥爭就是圍繞利益兩字展開,演繹了幾千年的老套劇情,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於是乎,東窗事發了,電影中的那個人,也就是歷史中的蓋伊福克斯,被審判並判處死刑。

諷刺的是,從蓋伊福克斯被絞死的那一刻起,英國P民們紛紛湧上街頭,自發組織起篝火晚會,甚至放起了焰火,來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卑鄙無齤恥呆板保守的天主教徒們終於被法律制裁了!這個傳統,還有個專屬性的歷史名詞,叫做「蓋伊·福克斯之夜」。即便到了今天,英國P民們依舊會在11月5日,焚燒蓋伊·福克斯的肖像,來慶祝和吶喊。電影中多次出現的煙花,在真正的歷史中,實際上是英國P民用來慶祝火齤葯陰謀被粉碎的,但到了影片中,導演一出乾坤大挪移,煙花就成了P民們心中的那種心靈寄託:對權力和壓迫的反抗所激發出來的力量。

順便提一下,本來對天主教徒還算比較寬容的詹姆士一世,從此徹底不淡定了:娘希匹的,敢爆朕的菊花?他頒布法令:禁止天主教徒居住在倫敦附近,禁止他們從事法律和醫藥行為,還威脅一部分富有的天主教徒,要想繼續當高富帥,就馬上加入新教,不然朕叫你們一秒鐘變吊絲!於是乎,原本骨頭硬得很的天主教徒們,一個個繳械投降,紛紛表示自願加入新教。這麼看來,所謂的鬥士,在大棒面前,也不過如此,真逗!

歷史就是這麼個歷史。我敢保證看完這部電影的,10個裡面有9個壓根就沒去查證什麼是「火齤葯陰謀」。可是到了電影中,導演稍稍用了點小技巧,就把看電影的P民(特別是中國的P民)忽悠得高潮迭起。才2分鐘,前戲都沒開始,P民們就被忽悠得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萬能的思想,掌握了偉大的反抗精神」。

四、吊絲的逆襲

接著,一個長得很抱歉,但口才極好的自戀狂,出現在電視中,他是整部電影的關鍵元素之一,也是第一個被V解決的。他在脫口秀中盡情地嘲諷美國,說美國不過就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罷了,美國人該為三百多年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負責了,甚至給美國人取了個外號叫做「爛屁齤眼的美國鬼子」,台下一片歡呼。當他說到「力量來自團結、團結來自信仰」、「我是敬畏上帝的英國人,我無比驕傲!英格蘭必勝!」的時候,台下完全狂熱了,掌聲尖叫聲不絕於耳。

我想說的是,當年的吊絲——希特勒就是靠這種天賦,把P民們忽悠得分不清東西南北的。德國的P民們,從此毫不懷疑地認為日耳曼民族才是世界上最優秀最純正的民族。結果他得到了什麼?P民們一人一票地將納粹黨選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也一步步地成為總理、元首。P民們內心深處那一點民族主義,被人稍微忽悠一下,就全部迸發出來了。無數人拜倒在元首的腳下,願意為元首、為大日耳曼、大德意志戰鬥到最後一刻,猶如鋼鐵戰士附身一般。

結果十幾年後,盟軍打過來了,鋼鐵戰士變成了小娘子,一夜之間一個個全部成了納粹的受害者,哭哭啼啼地跪在盟軍大爺面前,聲淚俱下地控訴納粹。這就好像嗡嗡嗡期間,紅衛兵們整起人來那叫一個爭先恐後,每天都是鬥倒一切牛鬼蛇神,但是嗡嗡嗡剛完,都說自己是挨整的受害人。所以,我倒覺得,這部電影中最經典的台詞,並非什麼「人民不應該怕政府,政府應該怕人民」,而是V在電視中演講的那句話:不過話說回來,你們如果要找罪人的話,照照鏡子就行了。

可是咱們這些P民們,從來都是自我安慰:錯誤那都是政府犯下的,和P民沒有關係,因為P民人微言輕,不是歷史的創造者,無法改變大局。 即便偶爾犯錯誤,那也是被政府影響,被迫無奈的。於是,二戰的全部罪責都推到了希特勒和納粹身上,嗡嗡嗡的所有錯誤都給了太祖和TG。

五、洗腦的至高境界

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伊芙在V家中醒來的時候,V正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慶祝復仇成功。當年在實驗所對V施暴的司令官,如今被V以自己的,或者上帝的,或者公眾的名義「正法」。伊芙看著眼前這個神秘的男人,各種猜不透和看不懂,還以為他精神分裂了。

V解釋道,他模仿的是最喜歡的電影《基督山復仇記》中的經典橋段,並邀請伊芙一起觀賞。伊芙馬上問道:是大團圓結局么?V說:是電影特有的團圓。於是伊芙馬上答應觀賞。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問一句:到底是政府用和諧的電影來洗腦,還是P民本身就追求和諧的電影?

對於這個疑問,導演依舊利用V在電視中的演講,給出了答案:我知道你們為何這樣,我知道你們害怕。誰不會呢?戰爭、恐怖事件、疾病,曾經有無數的問題企圖要摧毀你的理性,剝奪你的常識,恐懼控制了你,你在慌亂中投向了元首先生,亞當蘇特勒,他許諾給你們秩序,他許諾給你們和平,所要的回報,是你的服從和沉默。

的確,恐懼使得P民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和政府來給予他們力量和安全感,他們願意用自由換得安穩的生活。在安穩生活來臨之前,P民覺得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政府也確實兌現了諾言。我們可以看到,在演講開始前,導演呈現給我們的P民們是這樣的生活:一家三口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看電視、老人們坐在養老院里喝茶下棋、男人們坐在酒吧里飲酒暢談,但是,當某個自詡具有獨立之精神的「公知」V先生出現後,P民們的三觀,突然就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在現實中,P民們一方面追求安穩,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既想政府跑,又不準政府吃草,這種不可思議的矛盾,使得P民們陷入了不可思議的YY。最終,P民們自己將自己忽悠到了高潮:宗教因此應運而生。神,可以給自己力量,又不至於束縛、剝削自己。P民們跪在神的面前,無比「虔誠」地祈求神可以給予自己無窮的力量,滿足自己無窮的慾望。有些人愛錢,祈求神可以讓自己中大獎,這樣就可以想做啥就做啥;有些人愛生命,希望神可以給予自己青春永駐的身體,這樣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

可以這麼說,P民創造了神,而神在P民的YY中創造了世界,世界又創造了P民,這樣循環往複,莫名其妙……在潛意識裡,P民們熱愛真善美,拒絕假惡丑,希望自己可以活在沒有痛苦的世界裡,錢多得花不完,壽命多得自己都嫌長。到底是誰在洗腦?幾千年下來,其實都是P民在給自己洗腦,但為了給自我一個台階下,就偏偏要說這是政府在給自己洗腦,灌輸河蟹理念。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賤」吧?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導演就借著V的口,毫不留情地嘲諷了P民一把: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動,來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心。到了後來刺殺主教的時候,V的嘲諷更是升華到了一個全新境界:我就這一從聖經中,偷出斷章殘句,來掩飾我赤裸裸的惡行,外表上裝作聖徒,暗地裡卻是魔鬼心腸……這句話既是說給衣冠禽獸的主教聽的,也是說給政府聽的,更是說給所有P民聽的。

如果說政府是真小人,那麼P民絕對是偽君子……六、魔鬼PK神的使者

這部電影有一個終極拷問——V,到底是什麼?

在P民眼裡,他是一個「思想」的傳承人,一個拒絕洗腦的智者,一個值得P民膜拜的神的使者。

在政府眼裡,這是一個不守規矩的人,一個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一個需要消滅的魔鬼。

應該說,P民和政府都受到了立場的蒙蔽,是片面的。那麼誰能客觀的評價他呢?這個人就是女主角伊芙。在一開始剛接觸V的時候,伊芙對他並不了解,對他既好奇,又畏懼。可以這麼說,伊芙在這個時候,對V的認知和評價絕對是客觀公正的。於是,看完《基督山復仇記》後,V問伊芙:喜歡它嗎?伊芙突然冒出這樣一句回答:喜歡,但讓我同情海黛小姐,因為他關心復仇勝過關心她。V聽後尷尬了一下,沒有做聲,我想他確實也說不出什麼話來。

緊接著,電視馬上切換到了BTN的新聞,正在播報政府喉舌——路易斯的死訊。V看後想立即關上,被伊芙阻止。伊芙看完報道後,認為是V拿著自己的通行證去把路易斯殺死的,便開始質問V為什麼要這樣做。V很淡定地回答:暴力可以用來做好事。我不知道這句話如果是從政府口中說出來的,會引起P民們什麼反應。但這是從一個自認為代表正義的公知口中說出來的,一句萬惡的話,卻一下子成了真理。

V的家中擺著一面鏡子,上面有一句話:藉由真理的力量,我在有生之年得以征服萬物。伊芙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你的座右銘。V卻答道:這是浮士德說的。伊芙很冷淡地說道:浮士德講的是欺騙魔鬼的事情罷了,言下之意就是少拿這種妖魔鬼怪的事情來糊弄我,你比魔鬼好不到哪去,滿口的真理正義,一肚子男盜女娼。

我突然就想起了戈登坐在自家的密室對伊芙說的那一句話:你開始失去的不僅是口味,你戴面具的時間太長,以至於都不記得面具下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了。自始至終,V都只是一個復仇者。他在整部電影里,做的最專註的事情就是把當年在研究所研究、虐待自己的人物,一個個地殺掉,並在最後把整個事件的主導者蘇特勒元首給殺掉。至此,他的仇全部報完,他也就選擇了死亡。至於炸掉國會和佔領國會,那都是伊芙和P民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了。

很難想像,一個腦袋裡裝滿了仇恨的人,只演講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把P民們忽悠得高潮迭起;只花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把一個被政府洗腦好幾年的女孩,給徹底洗腦了。可是,V就這樣做到了。他不僅做到了,還很成功。

P民們在聽完他的演講後,突然一下子就覺醒了,一下子就發現政府是充滿謊言的,一下子就發現自己原來還存在著「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一下子就發現自己原來還可以反對政府甚至推齤翻政府。這麼多想法,一下子爆發出來……我不由得想問:早幹嘛去了?

最神奇的是伊芙。她被V關在小黑屋裡,瘋狂地折磨了幾十天,連頭髮都被剪掉了,卻仍在內心堅守著那份信念——我要保護V的安全。在這段時間裡,給予她力量的,就是一張紙條。紙條上面寫滿了一個叫做瓦萊麗的姑娘對於社會和政府的抗訴。

最後,她以為自己堅守住了最原始的「良知」,卻發現這一切竟然都是V的騙局。她憤怒了,抓狂了,不停地質問V為何要這樣。V很淡定地回答:藝術家用謊言來道出真相,沒錯,我是製造了一個謊言。但是正是因為你相信,你才找到了自己真實的一面。把鏡頭推向影片開始不久,伊芙在V的家中不停地後悔自己對警齤察所做的事情,V安慰道:你做了你覺得正確的事情。伊芙說:不,我不應該那麼做,我當時肯定發神經了。V馬上反問道:你是真的這麼想的,還是他們希望你是這麼想的?

V一面讓伊芙從政府的洗腦中「解放」出來,一面又用政府的洗腦方式(或者是比政府更加厲害的方式)將伊芙的腦子給洗得一片空白,除了仇恨,什麼都沒有。他要打造一個和自已一樣的伊芙:眼裡只有仇恨,構成世界的基石,仇恨支撐著自己吃飯睡覺呼吸,連血管里都充滿著仇恨。在於V的相處過程中,伊芙逐漸拒絕被政府洗腦,當她自以為發掘出真相的時候,卻被V洗腦了。

從後來的發展來看,V的目的達到了,他把伊芙變成了一個連昔日的親密同事都認不出的人。V在她面前抱怨——他們對我做的事是非常恐怖的。伊芙的反應是什麼?很淡然的一句:他們也創造了一個非常恐怖的人。而現在,V又創造了一個更加恐怖的人。看過龍珠的都知道,當眼裡只有仇恨和憤怒的時候,就會變成超級賽亞人……於是,影片的最後,V先生放心大膽地把炸掉國會大廈的「重任」交給了伊芙,而他選擇去見那個曾經創造了他的人——蘇德勒。報仇是當務之急,至於所謂的托起P民心中的那一份希望的「神聖使命」,那實在是很其次的事情。

V報仇完畢,艱難地走回來,伊芙卻還是在那不停地掙扎,她一度動搖了。借用《讓子彈飛》裡面的台詞來形容V的歸來——有時候死人比活人好用。V用最後的生命,將伊芙的信念徹底堅定,促使她即便是面對手齤槍,依舊毅然決然地扳下了按鈕,那列裝滿火齤葯的地鐵,載著V的屍體,載著V的忽悠,載著伊芙的仇恨,載著P民們的「希望」,迅速駛向國會大廈。

伊芙以為自己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她卻不明白:所謂上萬年的人類文明,從來是按照DNA式的螺旋狀前行的。循環往複,去去回回。所謂的新紀元,無非是歷史的一個圈。

七、那些年,他們搞過的G情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V和後來被V煽動得去佔領議會大廈廣場的P民外,反對政府,嘲笑政府的還有誰?當然少不了伊芙的好朋友,電視人戈登。他在裡面做的最出彩或者說最出格的事情就是,製作了一期嘲笑元首蘇特勒的節目。

在這期節目里,對元首的辛辣諷刺,逗得觀眾們哈哈大笑。戈登先生非常得意,他認為自己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良心」的媒體人。他未必不知道得罪元首的後果,可是他卻依然去做了,這是為什麼?是真的具備大無畏的「公知」精神么?不需要觀眾去猜測,他自己在後面就給出了答案:我會做某種形式的道歉,做些無聊的籌款活動,與此同時,我們的收視率會打破記錄。說難聽點,這叫「嘩眾取寵」。自以為抨擊了一下政府,嘲諷了一下元首,就可以獲得P民們的崇拜和仰慕,就能成為P民們心中的「精神領袖」。於是,帶著P民們的崇敬,他被關進了監獄,然後死去。

戈登先生是不是受害者?他當然是受害者。他的暗室裡面,收藏著各種勁爆且「非主流」的禁品,連古蘭經這種伊斯蘭教徒的東西,他都收藏起來,而且他還是個同性戀,這種不太傳統的口味,政府無法容忍,讓他很鬱悶。就像後來,信中的主角瓦萊麗,她愛上了同性,不為老師接受,甚至不為父母接受,最後被社會徹底唾棄。有人會認為,這是罪惡的政府主導的扭曲價值觀,限制人民的戀愛自由。在這裡,P民再次成為了政府的受害者。我還是那句話,P民們將罪惡推向政府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照照鏡子。

當P民為尋求自我洗腦獲得心理藉慰的時候,創造了宗教。但是,起碼有一半的宗教對於同性戀是持負面態度的,最典型的就是亞伯拉罕諸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中的原教旨主義派,甚至對同性戀持有強烈的鄙視態度,認為同性戀是性變態的行為,個別地區甚至會將同性戀判處死刑。

像19世紀英國著名的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曾經就因為同性戀而被判處2年監禁。在他服刑的2年里,他的妻子非但不去探望他,反而帶著2個孩子改姓,並移居外國。他出獄後,人們對他也是避之不及,他的那些社會界和文學界的好友們更是裝作不認識他,而廣大P民們也是對他的「罪行」指指點點。三年後,奧斯卡王爾德在眾人的非議中,悲憤交加,孤獨地死去。八、你被宗教撞了一下腰

說來也真是諷刺,戈登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將一本古蘭經藏在家中,只為看懂美麗的圖畫和動人的詩句。不是穆斯林,卻勝似穆斯林……可惜,這個世界上對同性戀最排斥的就是伊斯蘭教徒。順便說一下這個宗教排斥問題,歷史上,天主教徒曾在教皇的許可下和P民們的狂熱支持下,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邊的異教徒進行了長達200年的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這一系列的戰爭中,幾乎每一個P民都參與進來了,大家自發組織,對伊斯蘭異教徒進行征討,經常出現「父親送兒子上戰場、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弟弟送哥哥上戰場」的盛況。歐洲的P民們,在腦海中創造了一個上帝,然後接受上帝的領導,借上帝之口發出聖戰,一路殺燒搶掠。對此,我只能說,政府的洗腦和他們自己對自己的洗腦比起來,簡直是弱爆了。

影片結尾,當P民們打著覺醒的旗幟,浩浩蕩蕩湧向廣場的時候,當他們以為自己取得最終勝利的時候,導演卻用了這樣一種首尾呼應的方式,將P民的臉抽腫:影片的開頭,當蓋伊·福克斯被絞死的時候,整個刑場都沸騰了,大家尖叫著,歡呼著,切克切克鬧,把手放在空中甩,我叫你什麼都不用管。成百上千的P民,除去那個女人(或許是犯人的妻子)面帶哀傷,其餘的一律以勝者的姿態在慶祝陰謀的粉碎。幾百年後,又是這樣一群P民,戴著當年唾棄的那個異教徒的面具(真TM夠諷刺),以勝者的姿態聚集在議會大廈下面。他們見證那所謂的偉大歷史時刻,就像400年前見證火藥陰謀的破產一樣……

藝術刻畫下的P民是這樣的,那麼,現實生活中的P民,又是怎樣?

答曰:沒有最複雜,只有更複雜

在P民構成的這個社會裡,出現了種種奇怪的現象:路人總是冷漠無情,網友都是義憤填膺。一個個在外頭,亂闖紅燈、隨地吐痰,到了網上,都TM成了道德帝;在公交車上,看到小偷之後,立即將頭扭向窗外,掏出手機發布微薄,開篇第一句:這個社會怎麼了?!然後開始對政府各種口誅筆伐。我不由得想問一句:到底是路人從不上網,還是網友永不出門?

九、故事裡的事,說是不是就是也是

電影結束了,我的腦海中想起了一段歷史往事,不妨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法國大革命時期,吉倫特派當政,鑒於P民們剛剛推翻波旁王朝,法國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來恢復國力,而且波旁王朝在國內仍有相當的基礎,為了避免再次動亂,他們主張溫和改良,並反對處死路易十六。可惜部分熱心的群眾認為,這是軟弱無能的做法,既然是革命,就要把路易十六的命拿來。當時的反對派雅各賓派,感覺到了民意轉向,立即跳出來高喊:必須處死路易十六,必須延續暴力革命!

於是乎,P民們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了,在雅各賓派的帶領下,推翻了吉倫特派。由於政權的更迭頻率太快,整個法國陷入了無止境的動亂,雅各賓派又分成了2派,一派為了順應「民意」,主張放鬆恐怖統治;另一為了更加順應「民意」,主張革命恐怖政策。正當2派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雅各賓派內的一個超級大佬羅伯斯庇爾站了出來,僅僅用了2個月不到的時候,把2派鎮壓了,並在之後將2派領導人給殺死。接著,他又把路易十六和許多吉倫特派的骨幹人員給送上了斷頭台。

吉倫特派的領袖之一羅蘭夫人,毫無疑問的被拿來祭旗(值得一提的是她可以逃走的,卻選擇自投羅網),走上斷頭台的時候,她面帶微笑對著革命廣場上的自由雕像說了一句千古名言:自由啊自由,有多少罪惡假你之手而行!咔嚓,手起刀落,羅蘭夫人的頭顱滾了下來,前來圍觀的P民們無不高潮迭起,大家載歌載舞,自發組織起來慶祝這一盛事。當P民們自認為取得最終勝利的時候,羅伯斯庇爾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皆大歡喜,P民十分開心,雅各賓派也十分開心。

所謂的十分開心,其實也就是開心十分鐘。當羅伯斯庇爾先生被P民公投選作「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獨裁官(這頭銜叼)」和「法蘭西護國公」之後,他理所當然地順應「民意」,開始了其犀利的恐怖統治:清理保王派和吉倫特派的餘孽,打擊那些擾亂市場和社會的投機分子,順便也把P民們也整了一遍。P民們就不開心了,加上一群保王派的煽動,獨立自主的思想和精神又從腦海中冒出來,於是乎,各界群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雅各賓派的「暴政」。於是乎,雅各賓派倒台,一群大資本家在P民的擁護下執政,是為「熱月政變」。

在熱月黨人執政的那幾年裡,公道說來,還是做了些好事的,為法國的發展提供了安穩的環境。一方面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另一方面又儘力保護革命成果,維護共和制,希望建立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秩序。可是,P民們又不幹了,他們表示大法蘭西一直就是歐洲最強的帝國,現在居然要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武裝干涉(為防止革命輸出,其他國家組建起反法同盟)。在P民的強烈要求下,雅各賓派又重新活躍起來,於是,熱月黨人組建的督政府搖搖欲墜。

這個時候,在非洲取得各種勝利的優秀將領拿破崙先生,看準了時機,悄悄滴回到了法國。平心而論,拿破崙確實是個少有的軍事天才,他在執政之前,以其優秀的戰績,贏得了國內廣大P民的好感,大家通過拿破崙,尋回了久違的傲嬌感。P民們開始給自己洗腦:法蘭西是最偉大的國家,法蘭西的軍隊是戰無不勝的軍隊!

拿破崙剛回巴黎,狂熱的P民們就開始奔走相告:拿破崙將軍回來了!接著,巴黎沸騰了,整個法國沸騰了,拿破崙波拿巴,這個年僅三十歲的天才軍事家,在P民的擁護下,輕而易舉地發動了政變,成立了執政府,成為第一執政。之後,拿破崙多次發揮其優秀的軍事才能,對內鎮壓了保王派,對外擊敗了反法同盟,個人威望直線上升。為了報答給自己帶來安定與強大的優秀領袖,狂熱的P民支持拿破崙修改憲法,改任終身執政,2年後,P民們又一人一票通過新憲法,將這個曾經的科西嘉「怪物」送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拿破崙帶著法蘭西P民們的強烈自豪感,在歐洲大路上南征北戰,叱吒風雲。

說到獨裁和專制,估計被P民們砍頭的路易十六都沒有拿破崙厲害~可是,P民們義無反顧地支持著他,因為P民們厭倦了被歐洲各國欺負的歲月,厭倦了恐懼,而這位強有力的皇帝可以給他們帶來秩序與和平。儘管,P民們需要付出服從和沉默的代價。不過這筆交易很合理,至少那個時候的P民認為很合理……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滑鐵盧戰爭,P民們心中的偶像失敗了,他被流放到了幾千里之外的孤島。

P民們很失落,他們頓時失去了精神支柱。這個時候,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帶著「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那份傲嬌,回到了法蘭西。為了討好P民們,他做了相當給力的改革,有意將法國的制度向英國過渡。可惜,P民們覺得她這個人不給力,無法將法蘭西帶回拿破崙時代的輝煌,不多久,P民們又爆發了七月革命,換了個奧爾良王朝。於是,法國就這樣在維也納體系的束縛中,緩緩前行了30多年。

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奧爾良王朝不賣雞翅還是因為軟弱無能,P民們又發動了二月革命,將其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當然,P民們一直在等待,等待第二位拿破崙前來拯救自己,恢復法蘭西帝國的榮耀與輝煌。1840年,拿破崙一世的遺體被運回巴黎,那一天,有近百萬的P民冒著嚴寒迎接他們偉大的皇帝。

這一幕,被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記在了心中。自從羅馬王去世後,他就打著拿破崙一世的招牌在P民中行動。二月革命的時候,他遠在英國,革命一成功了,立刻就回到法國,靠著其叔父的影響力,當上了第二共和國的總統。總統雖然很牛X,但聽起來總還是不如皇帝霸氣,於是人心思動。他看準了P民的真實想法,並有效利用,屢次修改憲法、取消普選權、解散議會、鎮壓反對派(這些步驟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一步步地竊取二月革命果實(KMT對袁世凱也是這麼形容的)。

可奇怪的是,P民們壓根就沒有反對這種剝奪他們政治權利的行為,相反還在支持大總統先生完成他的終極目標——稱帝。終於,在1852年12月2日(拿破崙一世也是這一天加冕稱帝的),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在P民們的擁簇下(全民公投是否贊成帝制,800萬票中有740萬贊成),黃袍加身。

且看拿破崙三世稱帝後做了些什麼呢? 建立了一套龐大的軍事官僚的國家機器,解散工會,封閉進步報刊,禁止一切民主派和共和主義者的活動。他還利用天主教會控制了國民教育,並讓農村教士充當密探,互相揭發告密。論專製程度,那是比他叔父還要厲害。但是P民們非常樂意地接受了這種統治,還讓他穩穩噹噹地做了19年皇帝,點解啊?因為他們的皇帝,繼承了拿破崙一世的優良傳統:發動對外戰爭,並且還具備一項他叔父不曾有的功績:對內盲目追求工業發展。

P民們未必能夠享受到多少工業化的果實,但是工業化卻讓法國看起來很強大。P民們拾回了初戀般的尊嚴感和傲嬌感,他們在拿破崙三世的帶領下,重建了帝國在地中海東部及愛琴海沿岸的勢力,甚至將勢力擴展到了遠東的大清帝國。眼見著皇帝陛下就要遵循著拿破崙一世的足跡,稱霸歐洲大陸的時候,他們的鄰國,那個曾經四分五裂、弱不禁風的普魯士,卻以王者的姿態,站到了法蘭西帝國的面前。

拿破崙三世積極對外用兵的時候,普魯士王國的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卻在P民們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兩個強國為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不可避免的刀鋒相見。結果是什麼?法蘭西帝國上至皇帝,下到小兵,全軍被普魯士俘虜,帝國被迫簽訂了足以讓所有法國人羞愧一輩子的《法蘭克福條約》。十、壯哉我大P民

你可以限制我們的言論,剝奪我們的自由,但你絕對不能搶走我們的尊嚴和傲嬌感……這就是P民們的邏輯。在這種邏輯的主導下,P民們發動了革命,將第二帝國徹底終結,並把他們的皇帝關進了監獄。第二年,他獲釋出獄了,從此遠離祖國,客死他鄉。而此次戰爭中強大起來的普魯士,最終成為了德意志帝國,並在之後的70年里,這個帝國的幾位領導人在P民們的狂熱支持下,不斷地挑戰歐洲甚至世界的霸權。

OK~講完了,你可以認為這是一段歷史,也可以覺得這是一個故事。具體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精神去衡量~對吧?

P民人微言輕,在政府和統治者面前始終是弱勢群體......我呸!

末了,我還是要重複一遍羅蘭夫人的名言:自由啊,有多少罪惡假你之名而行!

自由,確實是個好東西,聽起來非常誘人。也正因為誘人,才能成為忽悠P民的最佳口號。自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以自由為借口,行罪的我們。


常識的缺乏,讓越簡單的東西越有號召力。此片表現的是雖是大精神,但表達得直白,幼稚,象徵化;雖然覺醒,但實質仍將其寄託於某一個人的身上,對於普世精神的解釋膚淺幼稚,所以必要從娛樂片的角度評價。


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在於,你一批評它就會收到「你根本沒看懂」這類的回復。

「民主」、「自由」在今天是不允許你稍加質疑的東西。任何作品只要披著它的外衣,不管手段高低。都要我照單全收。抱歉,做不到!


完全不知道。全片看下來,弄不懂V到底怎麼愛上了女主,女主被關進監獄之後又是悟出了什麼,那個曾經在監獄裡寫下自傳的故事也很沒有關聯。到底要怎麼解決集權主義,殺了人之後要怎麼組織也許會動蕩的人民?影片完全混亂,感覺沒有什麼好的。V想讓女主經歷那一次假的監獄之旅是有什麼目的?了解自己的仇恨?還是通過她想想自己除了復仇還因為什麼堅持這麼多年?完全沒有交代。所以影片除了讓我覺得V演的很好之外,就只記住了那句 可是沒有一棵樹在等我。


剛剛看完了大名鼎鼎的V字仇殺令。我不得不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很多人將其和《1984》相提並論,但是我覺得還是有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極權社會的描述嚴重不符合事實。片中所謂的極權社會我看和現在歐美人的生活也沒什麼大的區別嗎:他們居然可以自由地坐在酒吧里喝酒聊天!脫口秀節目播出嘲笑最高領袖的節目後,大家居然喜聞樂見!而且節目的負責人居然樂觀地認為自己會沒事!不客氣的說,他們對極權社會的認識都不如P.R.C的一個小學生。相形之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奧威爾對極權社會的描寫要真實得多,也生動得多。用宋洪英的話來形容,看完之後汗毛都豎起來了。

2:該片比較吸引人的一個地方是有一些台詞確實寫得很精彩,堪稱口號式的。例如,人民不應該怕政府,政府應該怕人民;面具下面的不是肉體,是思想,思想是刀槍不入的,等等。但是我能說這些口號都是正確的廢話嗎?就像我們當年一起學過的馬列主義,搬開書本每一句話都是無比正確的,但是只適合做標題吧。我不是說這些話不重要,問題是請給出標題之下的內容好嗎?

3:將社會漫畫化了。從整部影片來看,世界觀極其簡單,壞人嘛,幾乎就是那麼幾位:大統領、秘密警察頭子、倫敦之聲。。。V將他們全部殺死,然後把國會一炸就終結了舊世界,開創了新世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相反,1984中整個社會就像一張大網,將人包裹住,壓得無法動彈。主人公稍做反抗,立馬就被搞廢了。其實主人公做什麼反抗了?不過就是談了場戀愛而已。心裡稍微有點反抗的苗條就立馬被秘密警察以釣魚的方式給獲知了。

說實話,我不太明白為什麼VFV在大陸這麼火。在我看來,導演其實沒有打算拍一部反烏托邦電影,也完全沒有向1984致敬的意思,而更像是在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該作品的火爆也許是因為同類型電影比較少的原因吧。那麼我建議大家去看《1984》。

P.S. 剛才上百度看了一下,V的貼吧是被封的,而1984卻沒有。這說明V比1984更危險,但是我認為V比1984膚淺多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覺得是因為V更具有煽動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切都好》以及票房慘淡的原因?
降臨這個電影是在講述什麼?
電影《鴻門宴》中有哪些與歷史不符合的場景和道具?
為什麼中國不能像美國那樣創造新的英雄,而是一直消費古代神話如西遊記里的英雄,?
《阿甘正傳》中,阿甘的兒子是他親生的嗎?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V字仇殺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