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com 是做什麼的?有什麼優勢?
Ev Williams和Biz Stone做的新項目,我註冊了,卻還未成為邀請體驗用戶。
Medium是一個基於主題的協作型媒體平台,它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是:高質量。
基於主題:在Medium上你不需要創建一個博客,而是到一個主題目錄下發表文章,這也讓你不需要擔心博客沒有讀者或者讀者不滿意你的博客內容。這裡是先有主題然後才有文章,而不是先有文章然後再為文章添加主題。(截圖1)並且只有部分人才有許可權創建主題,一個人最多只能創建7個主題。這使到內容背後的個人屬性被弱化,內容也能夠更集中地圍繞著主題。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Medium連接的是人與主題下的內容,而不是傳統的人與人之下的內容。
協作型:在Medium上的主題有兩種類型:邀請制和完全開放。這兩種都可以讓其他用戶共同參與貢獻該主題下的內容。所有用戶瀏覽內容時可以對某內容進行推薦,這會提升該內容在主題下的排列位置,從而提高其曝光度。所有用戶都可以為某內容添加到其他主題,這使到符合不同主題的內容不必重複發布。
媒體平台:Medium本身就是「媒體」的意思,他們認為「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只是簡單的閱讀和瀏覽網頁上的內容。如果用戶選擇這個等級,他們就能標記哪些是他們認為好的內容,從而增加該內容被其他讀者看到的可能性。」所以,在Medium上你不能關注某個人,不能在他的文章下評論,也不能發私信給他,當然如果你實在對某個人很感興趣,你可以輕易地找到他的Twitter從而跟他聯繫上,因為Medium上的用戶都是通過Twitter註冊的。
高質量:從Medium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Medium的目標是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把我們從信息爆炸中解放出來,所以他們拋棄了傳統的Timeline信息機制(儘管世界主流網站像Facebook、Twitter和Tumblr等都在用),而採用了模塊化主題加推薦排序的形式。從用戶來看,目前內測階段邀請的都是些名人精英,估計後續的開放許可權也會較苛刻。從設計來看,各主題下的內容展示形式並非固定不變的,Medium為特定的主題專門設計模版來使到內容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例如https://medium.com/when-i-was-a-kid和https://medium.com/100-word-stories 。
其他一些特性:
被弱化的個性:Medium沒有提供API,沒有提供控制CSS的入口,也不會讓用戶去自建一個模板,甚至是提供一個模板庫。這很大程度地在弱化著個人的特性,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內容本身。個人在Medium上沒有關注者,發表文章也沒有酬勞或其他激勵,這對於如何保持用戶活躍度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好用的編輯器:和傳統內容發布平台將編輯器置於發布框上方不同,Medium的文字編輯工具會在選定相應的文字後出現。一切針對文字的修改採用「所見即所得」的方式(截圖2),免去用戶在發布和預覽中的切換。可以用粗體,斜體,副標題(二級),引用,鏈接和圖片,不能改變字體,字體顏色,字體大小,不能插入表格,下劃線,刪除線。(截圖3)找不到的話題:由於目前沒有搜索和歸類,你要找一個對應的話題來發表你的文章是比較困難的,除非你準確地記住該話題的名稱並在地址欄直接輸入。找不到的推薦:在Medium上你推薦過的文章是查看不了的,他並沒有提供一個列表讓你查看你推薦過的文章,估計以後應該是會有的吧。Medium的模式初看起來似乎很烏托邦,當個人特性被弱化了,當發表文章並不能贏來粉絲和報酬,還會有多少人會堅持寫下去呢?不過從維基百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Medium的希望,他們同樣是更注重內容而非人的群體協作型平台。好的設計和氛圍可以驅動一個人去持續貢獻內容,而這時候能夠存留下來的用戶更多的是真正熱愛分享內容的優質用戶,而不是吐槽吹水型用戶。
1.在主題下創建文章2.「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3.選擇文字時出現的編輯選項產品上大家已經說得很多了,我覺得 Medium 在設計上也是非常出色的。
一、閱讀體驗
Medium 的閱讀體驗一直沒有太多變化,從上線那時就做得非常好。作為閱讀寫作平台,閱讀體驗自然是 Medium 設計的重點。1. 字體、段落與布局
以前 Medium 用的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英文字體 FF Tisa Pro,現在改為了字重更全、字形更為銳利清晰的 Freight Text Pro. 我個人非常喜歡 FF Tisa,非常漂亮的襯線字體,令 Medium 的文章看起來賞心悅目。 在 Quora 上有個關於 Medium 選取字體的問答:Why did Medium choose FF Tisa Web Pro as the font for posts?字體字型大小選取 22px,在網頁里算是比較大的,但是更加清晰易讀。每行寬度控制在大概 75 個字元左右,適當行寬利於閱讀,減少單行閱讀疲勞和換行錯位的問題。正文行高 33px,結合字型大小就是 1.5 倍,使用大字體和高行高使得留白空間加大,同樣令人閱讀起來更加舒適。Medium 上就有篇文章專門介紹字體與排版設計原理,裡面就用 Medium 自己當例子:Fonts have feelings too.其實這些都是很基本的版式設計原理,但是往往很多產品沒有做好,太小的字體、太小的行高和太寬的行寬都再損害閱讀體驗,對於長文閱讀更是煎熬。
Medium 還採用了非常簡單的單欄布局,把其他操作和入口都放到左側抽屜里,在左上角有個 M 的標誌可以打開左側抽屜。非常簡潔,用戶閱讀的時候就只看見文章本身。
想一下現在的門戶網站、個人博客大多採用兩欄設計,多一個側欄放分類、放廣告、放推薦、放關於... 雖說是增加了空間利用率,但這對閱讀本身來說,是一種干擾。2. 節奏
當我們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情節跌宕起伏那是小說的節奏。跟隨文章的節奏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區別於傳統的文字載體,在電子產品里文章更容易利用各種元素來把握節奏。Medium 提供各種文本圖片樣式,令閱讀者更容易跟隨作者的節奏。對於圖片,有 4 種樣式;對於文本,有 2 種標題、2 種引用的樣式。在上面這篇文章里,首先是全屏的題圖,然後正文里有兩處居中斜體的強調,兩張大圖分別是居中和左側浮動的,還有小標題與分割線。這些樣式都把文章分成幾個小部分,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很自然地根據這些樣式,跟著作者的節奏閱讀文章。
現在有的電子書平台,僅僅是對原有文章進行屏幕的適配,然後放到各種設備上閱讀,但是這樣並沒有充分利用電子產品的優越性。 電子產品上的文章應該擁有更靈活的樣式,我想除了 Medium 外,還有 iBooks 在做這樣的事情。
@Liki Du 回答里提到的 Teehan+lax 設計 Medium 的故事 Teehan+Lax - Defining Experience 就是一個很好的控制節奏的例子,頁面里不同的背景色、超大字體、可交互元素等等。雖然故事很長,但讀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無聊。大膽地猜測,如果 Medium 想更好地為多圖文章服務,會在後續推出更多的樣式,甚至是可交互的元素。
二、寫作體驗
Medium 在最初就設計為「可見即所得」的寫作模式,省去煩人的預覽,這也是寫作產品的設計趨勢。其他的寫作體驗一直在改進,總體來說變得更加的簡潔,我覺得可以總結為「內容先行,樣式隨後」。Medium 的寫作設計得讓作者首先專註於內容上,其次才是文章的樣式問題。
我們可以先看看 Office Word 的寫作體驗:關於樣式的選擇非常多,然後再看看知乎的:知乎就簡單多了,最後我們看看 Medium 的:
沒有比這更簡單的寫作體驗了,Medium 在默認情況下沒有任何樣式的選項,一眼望去都是添加內容。那麼要如何修改樣式呢?在添加內容之後:這種寫作模式可能會帶來一些困惑,比如用戶在添加內容的時候在想,我需要加一個標題、一段引用怎麼加?設計上並沒有提示用戶應該怎麼做,不過再嘗試幾次之後就能很快明白。Medium 這種極其簡潔的寫作體驗設計,驅使用戶在寫作的過程中,優先考慮內容,在添加內容之後再考慮內容的樣式和排版。Medium 在設計上還有很多小亮點,總體來說我認為是非常出色的,雖然中英文內容在設計上不太一樣,但有很多地方還是值得參考借鑒的。medium是做」讀推「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閱讀和推薦,是未來最核心的部分。用戶通過閱讀,給予好文章投票分數,當分數達到一定分值,就會被推薦位置靠前。和digg這類最早的網站相比,系統要複雜和有序得多。因為每個用戶的係數是不同的,而不是單純的頂和踩。而是讀和推相輔相成。
讀推,一定是互聯網未來主要的模式之一。優勢,medium的創始人是大牛。Blogger和Twitter聯合創始人 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ams 對互聯網之前的模式發動新的革命,博客,微博,讀推,這三種模式代表了不同的時代。 讀推和微博的區別是關注後,微博是沒有權重的。而讀推是有權重劃分的,導致一個公用的推薦體系成立和運行,推薦出更有質量的內容。事實上,quora問答整體信息流中也有類似的部分,不過是用問答來顯示。但是,類quora模式沒有足夠有效率,對用戶上手有要求。而讀推模式,是對信息流的第三次重鑄,可以讓有質量的信息以公開的方式,獲得更好的交流和展示。
在知乎,幾個月前,我好像提過類似的想法。 閱讀和推薦其實是未被滿足的重要需求。相信大多數人都同意,目前普遍流行的以時間線倒序、實時更新的信息流對於內容的沉澱來說並不是最好的形式。這一問題從博客誕生之初就開始存在,當博客更新還不算頻繁的時候,這個問題還不明顯,但只要看看許多人的 RSS Reader 里常年超過上千條的更新,我們就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微博曾經被認為通過好友的社會化過濾攻克了這個問題,但我們慢慢發現,微博實時的時間線只是將這個問題隱藏了起來,但根本上的內容組織方式並無區別。而人們心理上對於「新」的天生興奮度帶來的對新鮮度、眼球的不懈追求,對內容創造者來說產生了巨大的「更新」壓力,也讓互聯網內容的總體質量受到了不良的影響。 內容發行需要變革,這點是確定的,但 Medium 們是否就是答案呢?目前看來還遠非明朗。它們對品牌的弱化這一思路顯得比較理想化,但對於人們為何需要在其平台上進行內容發行尚缺乏足夠的激勵,已有成熟渠道的品牌是否願意接受?而資源有限、習慣了非常隨意的社交媒體風格的普通用戶又是否會利用這種略顯正式的發行模式?內容如何為創作者帶來實體價值也尚無明顯途徑,目前這類平台上普遍存在的精英主義思潮並不能保證其一定能夠成功。當然,我們值得期待這些在品牌、演算法之外的,對於內容組織和探索的更多的嘗試。 國內已經有致力於改變內容發布方式的新模式。從完全舶來的點點網,到科技媒體松鼠會果殼36kr,再到後來的君鑒網,他們都致力於在碎片化海量信息中的殺出一條新路。 點點依靠前期高強度的地毯式廣告轟炸,迅速獲得了大量注意力,可接下來呢?許朝軍並沒有做足功夫把以後的事情想清楚,走的仍然是尋找美國模式-&>迅速模仿-&>拿到投資-&>大量宣傳-&>企圖上市的老路子,從現在看來,情況已經不是幾年前了,網友們對這種「本地化」的東西似乎並不感冒。 以松鼠果殼為代表的網站,其實是一種用網站運營的傳統媒體,模式還是「我寫你讀」,局限於內容定位和編輯的創作,受眾有限,難以形成突破點。 對於我所接觸的網站來說,唯一一個不去抄襲國外概念和模式,根植於本地創新的內容型社區,就是上文提到的君鑒網。此站其實是一種以領域為基礎,著重突出討論的新博客。傳統的博客都是單向性的廣播,讀者與作者的交流十分有限,作者與作者的交流幾乎為零,這就是博客難以持續激發用戶熱情的原因所在。與 Medium 不同的是,君鑒上的文章還是作者私有的,不允許開放編輯。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只能發布在文章下方的討論里(討論的排序好像是隨機的,這很有意思),也能對討論進行評論,回復他人的評論等,再加上通知定位系統,非常方便。頁面設計也很乾凈,沒有圖片。發布文章不少於500字,討論不少於50字(這與當前流行的微博限制在140字以下截然相反,似乎有所思考?)。不過很可惜,這個站非常小眾,到現在為止用戶數也沒過千,還是邀請註冊,註冊了也沒多大熱情,社區很冷,沒投資沒運營的,很難發展得起來,模式雖新,但我並不看好。 Medium 的模式在中國難有用武之地,但「新博客」一定會有所發展,至少將會激活已經沉寂已久的傳統博客,進行新一輪的變革。
要了解http://Medium.com是做什麼的那不能不看看Medium上Ev Williams自己寫的文章介紹創辦的初衷和當前著眼的重點:https://medium.com/p/9e53ca408c48
「在1999年,我和另外兩個朋友創辦了Blogger,一個發布內容到互聯網的簡單工具。博客,在那個時候只是一小群Geek的玩物。博客的初衷是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向一大群人發布內容。今天,我們使用比幾年前的台式機更強大,解析度更高的手持設備把互聯網裝在口袋裡。不管是想發布我們的真知灼見或者僅僅是喵星人的照片,我們都有無數選擇讓我們可以分享出去。我們每天創造,分享的內容說明了成百上千萬人有能力通過他們的指尖發布內容。(而且他們的確是這麼做的)。這絕對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但我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很明顯在溝通思想和情感方面我們目前做的只是淺嘗輒止。而媒體在塑造更有知識深度的民眾的方面的改變並不完全是積極的。(我想部分是反思Twitter的信息泛濫,140字缺乏深度的現象)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幾乎無成本的分享信息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促進對知識和信息的理解,並且能夠提供一個鼓勵從任何渠道產生思想並發生碰撞的平台?」
從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Ev創辦Medium的思維脈絡。從一開始的發布信息工具Blogger,到分享信息平台Twitter再到現在鼓勵信息碰撞和加強隊信息理解的Medium。一切自然而然的進化著,又與技術的變遷息息相關。
因此Medium目前在做3件事情:
- 關注於文字本身除了閱讀與寫作,其他事情Medium一手包辦。無須註冊賬號(僅需要Twitter ID);閱讀時除了文字沒有其他讓人分心的元素,在不同設備上無須擔心閱讀體驗;寫作時只提供必需的工具,讓你專註於寫作。
- 強調協作好的內容和好的產品一樣,很少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Medium在寫作進行同時就引入了協作功能。同時Collection而非強制分為大類的方式也鼓勵在寫作時與合適的人進行協作。
- 定向投放
通過演算法和編輯人工篩選,保證合適的內容推送到合適的閱讀人群之上。文章並不因為是名人所寫就會推送得更廣,而是根據所寫的內容。
http://weixin.qq.com/r/ZHWTi37EqCPXrTro9yB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定位
簡潔高質量的能夠發布和閱讀文章的網站。認為如果你想產生一些影響,處在合適的社交網站里就和你有很棒的東西要說一樣重要,甚至比它還重要。目標
讓互聯網上所有內容更快捷更高效地到達Medium上的閱讀者。用戶根據對網站的貢獻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閱讀者:想要閱讀高質量內容的用戶。撰寫者:想簡單發表一些ideas(既不是私人信息,也不是新聞)又不想花費所有前後期成本去建立博客的人解決了什麼需求對閱讀者:滿足了想要閱讀高質量的內容的需求對撰寫者:用簡介的方式展現文章的需求和文章發表後有人閱讀的需求。需求優先順序撰寫者的需求1.簡潔優雅的編輯界面「所見即所得」編輯模式適當的格式工具漂亮的字體2.
文章發布後可以被人看到新建collection添加到一個已有的collection collection有兩種狀態,一種是開放,可任意添加。一種是只能collection的創建人邀請添加。3.
獲得反饋Recommend按鈕
被recommend最多的會推薦到首頁4.
不用惦記著更新自己的博客網站各處都弱化了時間這個元素,而更注重內容的質量。每個collection下的文章都會默認去按Recommend排序。排序方式是一種綜合演算法,不僅看一篇文章被recommend的次數,還看這篇文章是否被真正閱讀過。閱讀者的需求1.
閱讀按主題,即collection去閱讀。2.
反饋點擊Recommend。 基本元素是Post。一個collection下有多個post。一個post可以屬於多個collection.可以按recommend程度去查看post和collection。在collection頁可以按recommend程度和最新兩種排序方式去查看post。
Medium是一個內容發布網站,是社會媒體進化的一枚典例
——維基百科
你的國?
在討論Medium的理想國之前,讓我們先討論一下你的國。閉上眼睛回想你高中的某個假期,你最討厭背誦的那篇課文,你反覆翻看的那本雜誌,你最喜歡的一盤流行專輯,你向喜歡的人字斟句酌的告白······那個時候,人與人是怎樣交流的?
請你再睜開眼睛看看你周圍的世界,140字數限制的社交媒體,讀圖的媒體時代,嬉皮笑臉不痛不癢的跟帖······「這是最好的時候,又是最壞的時代!」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的時候,人類之間的交流方式卻變得——原諒我的措辭——膚淺。當然我並不是倡導回到更往前的時代,那更糟糕,如圖——
那麼,在人類信息交流這件事上,「民主開放」與「內涵深刻」註定不能和諧共生嗎?如果這個命題拋給你我,好像一時半會都摸不到頭腦,但是下面這個人,他擁有絕對的發言權。
理想家@Ev提起Evan Williams(@Ev),很多人一頭霧水,至於又為什麼叫他「矽谷阿甘」,讓我們先來了回顧一下他的履歷。
1999年,Ev創立了Blogger——世界上第一家大規模博客服務的提供商 ,從那個時候起,我們開始在互聯網上寫這種「一個人未經編輯過的心聲」。2003年谷歌收購了Blogger,Ev在那裡工作一段時間後又獨立創業,2006年,一款叫做twitter的互聯網開始了它的獨角獸之路, 從那時候起我們不再自言自語,我們開始關注人與人的鏈接。可是Ev彷彿一個冒險家,在2011年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Twitter,開始了新的文本框征程。出乎意外又情理之中,這哥們兒第三次壓對了寶,這一次是Medium——一個全新的輕量級內容發行平台。
Ev彷彿就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的captain,親眼見證並創造了博客時代-微博時代和接下來的「讀推時代」。什麼叫做讀推——就是閱讀和推薦,用戶通過投票推舉優秀的內容而不是屈從於權威。 Youtube 是讀推模式的成功者,我們在youtube上看視頻不是因為誰發布了它,而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內容感興趣。我們得到了一條別人分享的鏈接,看完之後我們會主動評價(贊與踩),更進一步我們會進行主動分類。無需回眸5年前,即使在今天,我們身邊許多產品熱衷的依然是打造網紅(樹立權威)而不是立志於創造更加優質的世界(鼓勵共創內容)。
「一本未來的雜誌」在Ev在Medium上線時寫的《What we"re trying to do with Medium》開篇寫到:「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工具和平台讓你的想法不僅僅局限於你的朋友圈和140字的社交媒體。」從表面上來看,Medium就是一個線上寫作平台。而接下來的話才是Medium的本質——「在背後支撐Medium的精神是民主性與開放性,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參與其中,讓互聯網上的信息快速有效的傳達給用戶,而不是互聯網海洋中一座座孤島。」正因如此,Medium被稱為一本來自未來的雜誌(如果一定要給Medium在已知世界找一個比照)。
「即使你有最好的推薦系統,如果每個人都停止發布有趣的東西,明天,你永遠不會得到你感興趣的內容。你需要一個開始的地方。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人們專註最有價值的東西,並讓最好的想法脫穎惹出。」在結尾處,Ev道出了Medium要達成的目標,那麼如何幫助用戶專註最有價值的東西?又怎樣讓好的想法脫穎而出?通過Medium設計團隊的一系列工作與設計思考,我們可以了解到Medium從一個構想到一個出色的產品的歷程——
讓寫作者專註寫作設計師面臨的選擇是多樣化的,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選用的媒體空前豐富(文字、圖像、視頻、音樂、超鏈接······),到底是繼續多樣化的發布形式,還是專註寫作的圖文形式?這對於設計師來說是個艱難的選擇,慶幸的是Medium團隊對於產品的初衷有著清晰的認知,他們知道想要用戶專註的創造內容就不能讓用戶在創造的過程分心,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的事為用戶紛繁的生活中提供一個「點」而不是讓他做選擇。他們最終在許多的發布形式中選擇了專註寫作的圖配文(text with image)形式。
在選擇了發布text with image的post形式前提下,設計師又做了許多的發散——可以看到在上面的發散中,設計師們創造了許多有趣的形式,比如用來寫信的「Dear···」模式,有指向的「Map」模式·····那麼最終Medium設計團隊給出的模版會是什麼樣子呢——沒錯,最後他們被融合重組成一個足夠「靈活」的模版。因為這樣的簡化,寫作者和閱讀者都可以聚焦在內容上。因為這樣的統一,不同的行業與寫作需求可以靈活入手。很多時候,主動的去看掉一些設計吧,不是設計不夠好,而是不夠合適。極致寫作體驗在寫作平台上,寫作編輯器必不可少。我們來看看我們常接觸到的編輯器是什麼樣子——
再來看看Medium的write頁面——感受到了什麼嗎?是一種極致的乾淨,彷彿一張白紙只等你落筆。你可能會疑惑,怎麼來進行格式變更呢?Medium並不是格式先行,而是你開始寫作後,如果你有修改需要,只要選定文字,就會自動hover格式工具。
Medium編輯器是一個真正實踐了「所見即所得」的設計。同時,雖然Medium是一款web先行的產品,但實際上是以移動端的思路在進行設計。在2011年橫空出世後,業界迅速跟進了Medium的編輯器,我們現在在各大寫作平台的編輯器依然在追隨Medium的設計。
Medium在體驗的細節上更是不遺餘力,比如業界盛傳的他們為了行間距研發一個月,比如他們對字型大小、字體的考究······設計師們傾心打造的是一個文本框上的理想國。
理想國的民主制最初上線時Medium通過邀請制來保證文章質量,但寫作者與內容只是Medium最基本的血肉,而這樣一款立志於構建未來人類交流方式的大眾化產品一定要有「骨頭」——一個能夠激勵所有用戶參與又保證內容質量的內在機制。不僅僅是前面我們講到的「讀推模式」,Medium做了這麼幾件事達到「讓最好的脫穎而出」的目標——
- 反時間流:Medium的排序從來不以時間排序,而是以點贊量與實際閱讀時間為考量的。
- 話題優先:寫作者發布的文章直接歸屬於不同的話題而不是寫作者下的分類概念,推薦也是以用戶關注的話題進行推送。在Medium中,用戶關心的話題是最重要的維度,而人的維度與權威的崇拜被無限弱化。
- 協作編輯:有人是優秀的作者,那就有人是稱職的讀者,有人是聰明的編輯。在Medium中,有Publications的功能,你可以挑選文章來編輯出版物。你的閱讀、點贊與分享也會直接影響到每個話題下文章的排序。
如果Medium對於你來說遙遠,你可以想一下一年前的知乎,那個時候的知乎推薦還是建立在人的維度上去推薦你好友的一舉一動,而如今你見到更多的是根據你的關注話題、閱讀習慣推送的內容。當你在撰寫知乎文章時,你沒有可以存放的專輯,唯一的操作就是選擇3個以內相關話題。
閱讀體驗與視覺風格Medium是最早啟用Complexion Reduction(界面簡化)風格的產品之一,更大的標題、更簡易的圖標、極少的顏色,這種風格趨勢已經影響到了包括Medium、Apple Music在內的許多互聯網產品,這是一種更加聚焦用戶的視覺風格,與Medium倡導的「專註」天然地契合。Medium上有一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這種風格趨勢:Complexion Reduction: A New Trend In Mobile Design
舉起品牌的旗幟
2015年10月,Medium加快了由專業寫作平台向大眾社交網路的轉型進化,伴隨著2.0App新版本的發布,進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品牌變更,Medium由過去「simple, elegant, and strong」的形象變得「 more powerful, more fun, more democratic, and more essential」。這是一次爭議頗多的品牌變更,但不得不承認,這次品牌變更的確像一面旗幟一樣,向更廣泛的用戶群體釋放了善意的信號。你有感受到嗎?(上圖為變更前logo/下圖為新版本logo)
結束從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溯源到理想家Ev的人生理想,從對寫作者的關照到對用戶共同創造的號召,從每個產品道路的選擇到設計師一磚一瓦的構建,Medium為迷失在信息爆炸中的現代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如果說5年以前它是走在成為文本框理想國的征途上,那麼現在它已經真實的將人與思考重新連接在了一起。最後,我想用Medium上線之初Ev寫下的一段文字作為結束語——
個人微信公眾號生而為人,我們都有發聲的權利。
我們的想法和影響力不應該僅僅局限於140字的社交媒體和你的朋友圈!
http://weixin.qq.com/r/2ziguOHEWrwlraXb923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得medium 的模式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不是給越來越的發布權和互動權,而是對優質內容的選擇和發布以及個人管理更加關注,是對UGC內容創造體系的再次梳理,
medium支持多人寫作
medium的核心價值是聚集了優秀的內容,無論是讀推模式還是標籤聚類模式,都是為了信息更有效的傳播。但信息傳播的核心是信息本身,即內容。medium上的內容生產者都有很強的創作慾望和創作能力,但也意味著他們的創作能力產生於自身而不依賴於任何平台,所以他們的遷移成本較低。對於medium而言,核心價值被大號用戶所掌握,自身就會很被動,如何能延續現有用戶對平台的粘性就非常重要。與豆瓣不同的是,豆瓣形成了生態,用戶產生內容的同時也依賴於豆瓣的內容,所以豆瓣是內容創作者創作過程中很重要的土壤。所以用戶對豆瓣的粘性更強,容錯能力也高。
有人想討論2016考研泄題事件可以在那兒發,有關部門管不著,只是很快就要被牆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Medium 增加簡單寫作功能?
※Medium 對知乎運營將帶來什麼啟示?
※如何評價 Medium 2017 年 8 月更新的新 LOGO?
※Medium 和 Svbtle 有何異同?各自的特色是什麼?
※如何評價 Medium 在 2015 年十月更換的新 logo?
TAG:Medi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