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些童真,是不是更有利於人去感受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童真,應該是一種不需要自欺欺人的本真狀態,在小孩身上天然存在,從小孩、青年、中年、老年,人會經歷無數,外在的本真會喪失不少,內在的本真是不是還需要,多一些本真,對我們探索這個神秘的世界,是不是有好處?


針對票數最多的進行回答。

當然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大。

保留一些童真,是不是更有利於人去感受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何為本質?

先拋開這個問題。

@程毅南 明顯把問題歸結到小孩是不是比大人對厲害這種地步了。

當然,小孩不管從智力、能力、實力各種力都比大人弱很多。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沒必要比較了。

要我說,保留童真,是不是更有利於人去感受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我認為從某些方面來說,當然是的??

比如:發現精神、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揪住一件事情一定要搞明白,這些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疑問。你沒有答案,會去尋找答案,你還會懷疑答案。 繼續對答案刨根問底。

比如:

葉子為什麼是綠的?

因為有葉綠素。

為什麼有葉綠素就是綠的?

因為被藍光和紅光照射的細胞光合速率最快。而綠藻和其他植物中的葉綠素吸收了大部分藍光和紅光。

為什麼葉綠素會吸收藍光和紅光?

為什麼會照射藍光和紅光?

為什麼藍光和紅光照射的細胞光合速率最快?

為什麼???

好吧,你能像童心那樣問不知道的問題並試圖找出答案。那麼你離哪個本質也就不遠了。

童心在於他不擔心不懂被別人取笑,不會不懂裝懂,只要你有耐心解答,他所有的疑問都會出來。而不會像一些虛偽的大人,葉子為什麼是綠的,因為有葉綠素。OK這個問題解決了。 至於為什麼有,為什麼葉綠素會讓葉子呈現綠色。他們要不就是不關心(缺少求真的心),要不就是怕別人說他不懂。

小孩善於發現問題,比如:地球為什麼是圓的。 大人只要接受地球是圓的這個知識就行了。 從這點來說,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 你還真要和小孩學習。

沒必要和小孩較真。 需要學習的東西多的是。 你本來也是小孩過來的嘛。 你應該知道自己在生活的過程中失去了什麼。 而小孩有什麼。 小孩那種求知心態是探索世界本質的動力。


自然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而不自然的、令人厭煩的、甚至邪惡的東西永遠不會長久,即使一時春風得意,即使掩蓋得十分巧妙,終歸有徹底暴露的那一天。希望大家都能保留一些童真。不過身上沒有童真的人一樣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只不過他們心計太重,思維太縝密,太在意個人得失。


人追求的並不是要保持「童真」,因為那是一種只有一次的狀態:無知且幼稚。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沒有受過世界的苦。這是一種不可逆狀態。一個人一輩子都那樣是可悲的,因為這表明他(她)就像一個空容器一樣,從沒被世界裝載任何有用的東西。

所以人們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自我的原本面目:心無羈絆行至所欲。能像兒童一樣不被各種外界因素所束縛,能像兒童一樣只聽從最根本的欲求而做出選擇。


"童真"天真純樸、無知無欲,具有"大德"和"大智";復歸於"嬰兒"就是復歸於"道"的境界,其方法是損智、去欲、無為等.

我們以為學了很多世俗的智慧,結果造成是我們的驕傲和自然大道的脫離,內心的慾壑難填。唯有童真,和追求童真,能讓我們和自然和諧,內心平安,接受自然,和真道,還有愛的啟示去感受和把握被創造事物的本質。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①。毒蟲不螫②,猛獸不據,攫③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④牡⑤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⑥,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1.分析問題不能帶有童真,這樣才能全面地分析問題和深入問題的本質,避免感情色彩的影響。

2.展望與規劃未來的時候要保持一定的童真,因為太過現實容易讓人喪失激情。

3.我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童真是創意的來源和創新的動力之一。

資歷尚淺只吃了20年米飯,還請多多指點。


童真,因其純真性,從真開始,天然地更接近事物的本源。俗語說:「茄子不開虛花,細娃不說假話。」

與童真相伴的是好奇,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新鮮的、活潑的,值得探究的。兒童畫,是他們用誇張的美好對世界的想像力的表達。

沒有想像力的人生是枯燥的,缺乏激情和發現力的。@李映真說,童真是創意的來源和創新的動力之一。我深以為然。

人生應該拒絕老氣橫秋,當我們說一個老氣橫秋時,他已經喪失了童真。

許多在不同領域中有大智慧的人,擁有童真,那位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老人,我曾看過一張 他打牌時的一張照片,大約是因為出了一張得意的牌,笑的真天真,曾讓我久久回味。

童真,同時又是幼稚的。當要把美好的想像描繪為現實的圖景時,則需要成熟和經驗。從事物的本源開始,然後運用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探究事物的發展,是這個世界取得眾多文明成果的因素之一。


愛因斯坦講自己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成人的世界會過濾掉一些東西。創造力就是要打破常規。

不過,愛因斯坦也許有輕度的自閉症,牛頓、莫扎特、貝多芬和弗洛伊德,也可能患有這種病,他們擁有超凡的天賦,但是社交能力低下,腦中的某種缺陷,令愛因斯坦
成為天才。

天才都或多或少有點怪癖。


倒不是保留不保留童真的問題,不同年齡的人自然是不同的階段,一個成年人保持孩童的「純真」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做對的事,結果也一定會失敗。

相反,所謂孩童的「純真」是什麼?其實是純粹,相信純粹的力量,堅定,獲得強大的內心。


(大家說了那麼多好的,我說點不好的吧)

將你的提問轉化一下,變成一個心理學問題。

1. 小孩認識世界和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比大人強?

顯然不是。無論從認知能力、邏輯能力,還是社會閱歷、閱人經驗,小孩子都比大人差很多,不僅不能認清自己的能力、自己在社會中處在的位置、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優勢和劣勢,也還存在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懶得解釋科學現象,所以告訴孩子有關「魔法」的事情)。所以說,小孩的認知能力比大人差很多,無論認識自己還是認識別的東西,都不太行,要說「真」,或者說幫助「探索這個神秘世界」,無從說起啊!

2. 小孩是不是比大人誠實?

首先上面提到,小孩認識自己和認識周圍人能力和經驗的水平都有限,光靠自己想是得不出來自己能力的高低的,所以想比大人,是更有可能「自欺欺人」的。經常家裡老人說,「啊呀這孩子好聰明能當科學家」,小孩就覺得自己能當科學家了。那麼小孩有沒有騙別人的呢?當然有啦。你可以想想,你一二年級的時候,暑假在家,父母回家後問你寫沒寫作業,你寫了還是沒寫?你說你寫了還是沒寫?

事實上,從智力發育的角度上講,「能說謊」是智力發育的一個關鍵標誌,說謊表示能在大腦中,將現實和自己想表現的假象分開,告訴別人假象,而自己保留現實。這是一個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一般3、4歲的孩子才有足夠的智力做這件事。不過話說回來,3、4歲之前的孩子是不太會說謊的,所以你要說「真」,那只有3、4歲以前的孩子才算真,但那時的孩子跟弱智一樣,你也不期望他們的「真」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一旦他們掌握了說謊的工具,並且有恰當的刺激(不管是利誘還是恐懼),他們也會說謊的。

3. 「天然」是一種什麼狀態

提問覺得,小孩處在一個「天然」的狀態。那這個狀態是什麼?沒有經歷教育也沒什麼價值觀,時常靠本能行動,沒有道德觀(有時候依靠父母來判斷對錯),沒有社會、法律意識,缺乏對危機、風險的意識和經驗……你不會想保持「天然」狀態來闖社會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87131/answer/14992948

我覺得這個答案反而能更好地回答LZ的問題。

然後本真、童真,每個人理解會有所不同,因為話說回來答題的人里有多少人去觀察、歸納過孩子的那種東西呢?可能只是憑自己的「經歷」的被扭曲的不能再扭曲的記憶加上社會化框架對概念的曲解來回答的。

然後按照一般的理解的話,對LZ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理解的童真,有三點很重要:

1.毫無self-image。

2.毫無ego。

3.不考慮所謂的「結果」。

也就是說,在你探索事物的過程里,第一二點保證你完全不會去想最後會怎麼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如何,自己成功會如何、失敗會如何、會有什麼好處……etc, 而你探索的唯一原因是你想探索。第三點保證你時刻活在當下,in the moment,並且自然而然地處於flow state。


童真不是你想保留就保留的,只是在比較兩個人時,如果你更現實,你會覺得更現實那個說的對,如果你更童真,你會覺得保留有童真那個人說的更對。


童真,即是空的意思。孩子腦子裡的觀念是很單純的,或者說沒有概念。人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不停的經歷,不停的受著環境的影響,總的說來還是慾望惹的禍!讓自己從簡單變的複雜,反而失去了某一些特定的感覺。


其實你想說的不是「童真」,而是那句著名的"foolish and hungry"


童真的本質是簡單。

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面,這個狗屎世界,有些東西你必須放棄,成人世界裡面難以找到簡單。

簡單的人,簡單的眼光,對事物的熱愛也是簡單的。

有時,簡單帶來極度的專註,專註有助於了解事物的本質。


如果你現在只有童真,那拜託還是多保留些非童真的思維,這樣有利於你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其實只要你不在意外在社會對某些問題的固有成見,以及所謂專家學者的剛愎自用的,自以為代表大眾意見的官方標準答案,那麼你就具備把握事物本質的條件了。


活了二十年,淡忘了什麼是童真了,也只有在規劃自己的未來,在夜晚翻來覆去問自己什麼是我的夢想的時候,才會有一絲的童真和純真,當早晨醒來去執行規劃和實現理想時,又必須完全忘掉童真,因為要實現夢想就無法不顧現實,要以現實的遊戲規則做事。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