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抗美援朝沒打會怎樣?
看到那個抗美援朝打輸了的問題,想問問這個問題
50年就是不打朝鮮,台灣也解放不了。打金門都得一塊大洋一天僱人划船,打台灣咋過去?
(美帝:一張銀臨的《蚍蜉渡海》送給在座各位)
就算有蘇聯援助,人民解放軍的陸軍海戰隊和陸軍空戰隊(恕我直言,那會真不配叫海空軍)形成戰鬥力也是需要時間的。
順便說一句,「斯大林搶在中國解放台灣之前挑撥金日成南下來奪取不凍港」這種話,真就不靠譜。在本位面,朝鮮戰爭是一定會打起來的,區別就是誰開第一槍。李承晚當年可是很有信心要「北進統一」的。
謝謝邀請!
我認為這個「如果」... 很難成立啊,蘇聯那會兒不會讓朝鮮輸掉戰爭的。
朝鮮戰爭是歷史的必然,沒法阻止。
當是的情況是朝鮮和韓國都憋著勁的想統一半島,而且背後的美蘇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給予了大量支持。兩國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都下達了統一半島的命令,也都早早的做了全國戰爭動員。誰開第一槍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邊都想戰爭,借口隨時隨地都可以有。
而且朝鮮半島發動攻擊最好的時段是六月中旬以後,當時全世界報紙最八卦的不是娛樂版塊而是政治軍事版塊。八卦的內容就是預測朝鮮半島發生的戰爭是明天發生還是後天發生,反正肯定有一天要發生。
即便是朝鮮戰爭不打,中國在短期內也很難打下台灣。
首先,朝鮮戰爭提前爆發其實不是提前,因為朝鮮半島作戰最好的時間是六月中旬以後到9月,而攻打台灣收到颱風和潮汐影響最佳時間是八月底到10月底。所以朝鮮戰爭提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這個。
其次,即便美國不把第七艦隊開到台灣海峽並派遣美國軍隊在台灣登錄,解放軍當時羸弱的海軍和空軍實力也是很難完成渡海作戰的。當時解放軍海軍剛成立不久,手裡一把的老舊艦船,主力是木質殼體的機帆船(機帆船都算好的,當年海軍司令要去劉公島海軍基地視察,海軍沒有船,只能租漁民的小船擺渡過去)。而空軍當時更弱,開國大典是是湊了那麼幾架能飛的飛機轉了幾圈才顯得多,這還是開國大典,剛過去不到一年,你認為解放軍空軍能拿出多少戰鬥機與擁有上千架戰鬥機的國民黨空軍作戰?這麼說吧,大概是解放軍空軍基本上無法進入南方地區,長江以北因為航程問題台灣飛機很少過來,但是長江以南的制空權完全奪回來是抗美援朝都結束了好幾年後的事情了。
沒有海軍和空軍,靠一幫陸軍開著機帆船解放台灣,面對國民黨海軍幾百艘大小艦艇和上千架飛機,談何容易。更何況,當時解放軍缺乏渡海作戰的經驗,金門一戰的教訓猶在啊(有個海南島作戰,不過當時海南島有強大的內應,而防守海南島的國軍大量起義,加上海峽很短)。
最後,當時的情況,中國要麼投靠美蘇其中一家,要麼被美蘇視為敵人群毆,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小國尚可以在大國夾縫中中立生存,作為美蘇對峙東亞中心位置的中國,沒有任何中立的可能性。美蘇投靠一個可以全力防禦另一個,而兩個都不靠,那兩邊都要防禦。而且當時中國百廢待興,靠自己一點點起來很難。建國初期中國發展迅速,考的是中央正確決策和領導,靠的是廣大解放百姓辛勤努力工作,也靠了蘇聯的大力支持才完成的。而中國當時的情形,投靠美國肯定不靠譜的,除了蘇聯,沒有其他大腿可以抱的。
而且知道當時情況的人應該都知道,當時東亞是美蘇爭霸的重點區域之一,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前幾天在中國mooc看到了沈志華教授的冷戰史專題,很有收穫。 朝鮮戰爭的爆發與斯大林對蘇聯在遠東利益的考慮有密切關係。 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之前1945年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同盟條約有所不同。斯大林原想讓中共繼承45年的條約,讓蘇聯利益保留。而毛澤東作為共產黨人認為應該把國民黨丟失的要回來,蘇聯妥協了。中共從蘇聯收回了中長路、旅順與大連港,這就意味著太平洋的出海口與不凍港沒了,蘇聯在遠東的利益缺失了。 而朝鮮半島的局勢為斯大林解了題。 1948年南北朝鮮分裂,獨立成兩個國家。1949年6月,美軍撤出朝鮮,出現真空期,金日成希望以武力統一南北。 金日成的瓮津半島計劃提出,一開始蘇聯是不同意的,蘇聯出於歐洲當時的緊張局勢,不希望加重亞洲方面。中國方面原則上同意支持朝鮮統一,但毛澤東希望等中國解放了台灣之後再打。 但就在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態度轉變,同意金日成的計劃,而1月30日恰好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草案定稿後兩天。其中條約中的附加條款,如果遠東地區有戰爭危險,蘇聯軍隊可以留在旅順港,並可以沿中長路自由調動。而正是這一點被斯大林看中,以朝鮮的戰爭局勢使蘇聯的遠東利益得以保留。 一開始金日成的軍隊勢如破竹,打到釜山附近,當時1950年7.8.9月中共還在討論是否參與戰爭,而此時斯大林卻沒有同意中國參戰,因為不希望中國幫助一舉統一朝鮮,讓幾百萬軍隊留在朝鮮。而到了9月美軍仁川登陸打得北朝鮮軍潰不成軍,打至鴨綠江邊。中國宣布抗美援朝,又講美軍打回了38線,而此時聯合國停戰協議中國拒絕了,此時戰爭的主動權喪失了,歷時三年朝鮮戰爭最終還是那條38線,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如果朝鮮戰爭沒打,中國可能也收復不了台灣,畢竟沒有海軍。但朝鮮戰爭的確中國與蘇聯捆綁了,與歐美為敵了,收復台灣越發困難。
朝鮮戰爭值不值?
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在那麼不利的條件下毛澤東還要堅持抗美援朝,因為是為了向斯大林證明中國是社會主義的一員,是亞洲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贏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得到了很好的實施,從蘇聯得到了專家技術資金的支持,促進了新生政權的鞏固,走上了真正的社會主義道路。 如有錯誤,請指正。幾年前有一個FBI解密曝光,有關當年美國的朝鮮政策。
後來有過一些分析假說。
首先,所有東西都是未知的,真實永遠沒人知道。
根據那個觀點,如果不援朝,可能台灣就解放了,然後蘇聯會被迫支援朝鮮……
總之,那個平行空間,似乎省了咱們很多事,多了很多好處。
可是,就好像你能穿越一樣的。這一戰中國無法避免。然而只有把戰爭背景整個重新再交代一下,才能更加直觀。
抗日戰爭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中國軍民眾志成城,然而民國政府無力吐槽。在抗日戰爭前,這個政府就因為完全無法管控國家而拱手讓出東北,之後還簽訂了何梅協定與秦土協定,這還不算那之前的濟南慘案與皇姑屯事件這些放在今天絕對可以成為戰爭理由的事件。
而民國政府打得如何呢?
開戰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了半壁江山,即便是中期打過幾個勝仗,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成功地抵擋了日軍的進攻,或者是消耗的日軍無力深入,又或者只是日軍的過度延伸。而後期,簡直沒法看。
在世界各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捷報頻傳的1944年,國民政府遭遇了豫湘桂戰役的慘敗,甚至於日軍停止攻勢的原因也是過度延伸無法守住所有攻佔土地而非國軍能夠堅守或反攻。之後的1945年2月結束的湘粵贛戰役與與1945年5月——德國正式投降,東京大阪名古屋等日本大城市被B29炸成廢墟——結束的豫西鄂北會戰也全部失敗並失去國土。直到1945年6月——德國已經投降一個月,美軍攻下沖繩——時才在湘西會戰中頂住了日軍的攻勢正式轉入戰略反擊,直到1945年7月27日——日本殘存艦隊被全部消滅,整個日本本土幾乎被炸成廢墟——的時候才在桂柳反攻戰役中由於日本開始收縮兵力而收復桂林(在此基礎上於8月9日——美國往日本扔下第二顆原子彈,蘇軍攻入東北——時收復全縣,並在8月13日——日本已經遞交投降照會後三天,正式宣布投降的前兩天——被日軍反攻逐出該縣)。
民國政府的表現,很大程度上促使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要求了大量的中國主權利益並最終簽訂割讓外蒙,允許蘇聯勢力大規模進入中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事實上不止是蘇聯,美國也簽訂了同樣的條約,也就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國與美國相互協定互免進出口商稅或者高度優惠,然而在當時抗戰剛結束中國工商業基礎極其薄弱的背景下,這一條約直接擠兌了相當數量的本土產業。至於說相互開放領土,內河等等自然更不用說是什麼含義了。至少青島是什麼情況,大家有目共睹。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這樣的條約顯然還不止是和美國簽過,這也就是為什麼長江上可以看見英國紫石英號戰艦的原因。
在共產黨當政以前,中國給世界留下的就是這個形象。
共和國改變形象的第一步,就是紫石英號事件。渡江戰役時只有竹筏,可是共產黨就敢向長江上的英國紫石英號戰艦開炮,拒不承認賣國條約。這麼做其實是很有風險的,且不說解放軍需要保護那些根本不用打,一撞就翻的竹筏,英國的那幾艘軍艦的總噸位幾乎能超過整個中國艦隊。然而共產黨就敢拿出拚命的勇氣。結果對岸的國民黨兵看的熱血沸騰,架炮幫著一起打,沒等共軍殺過來就聯繫投降了。
雖然狠狠地反擊了當年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然而這個世界說了算的已經不是英國了,打了英國證明不了什麼。
此時的中國一窮二白,對內抗戰和內戰打得遍地廢墟,對外由於更換政體與驅逐勢力範圍等做法直接得罪了所有的西方國家,而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還沒捂熱乎,朋友中有分量的基本上只有一個蘇聯。這時候,蘇聯可以說完全掌控了中國的對外話語權,也由此掌握了對華談判的絕對主動權。
然而對於蘇聯而言,這顯然是不夠的。朝鮮戰爭,應運而生。
蘇聯在戰前為北朝鮮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並為其建立了遠較韓國強大的軍隊,但卻公開表示不會參與到戰爭中。這一舉看似頗為冒險,其實是左右逢源:如果北朝鮮一舉統一半島,那麼共產主義勢力就會得到擴張;如果美軍插手反攻,那麼他勢必不會停在三八線上,而是一路推到中國邊境。面對強大而又敵對的美帝,理論上連日本都打不過的中國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和蘇聯簽署任何他想要的條約以換取蘇聯駐軍中國甚至建立聯合軍隊。這樣看來,犧牲一個北朝鮮,換取一個中國,顯然對蘇聯而言很划算。
所以這一戰對於中國而言,意義已經被不言自明了:如果中國選擇不打,那麼接下來要麼美國在打下朝鮮後繼續進軍尚未被承認的共和國,殺個血流漂櫓;要麼中國完全變成蘇聯的附庸,地位類比東歐甚至更低。而如果中國選擇打,最糟糕的結局無非就是中國全軍覆沒,然後剛剛說的一切發生。可是中國在這種情況下至少證明了他能認清形勢,而且他敢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中國敢打朝戰,就已經贏了。
戰前恐怕連中國自己都沒有期待勝利,然而新政權所爆發出的戰鬥力連他自己都嚇了一跳。
我們從兩個方面就可以感受到新中國的戰鬥力了:
一,戰績
美國在二戰時成為全世界的軍事補給基地,他的軍隊推平了納粹德國,又打垮了日本帝國。然而當面對中國這個理論上的手下敗將之手下敗將,美國卻被從鴨綠江一路推到三八線;
二,傷亡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軍陣亡人數一說三萬六千人,一說五萬四千人;新中國陣亡人數一說十八萬,一說四十萬。
比例看起來非常恐怖,然而做個對比就明白了。
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陣亡人數為1,140,570人,美軍陣亡人數為111,606 人,陣亡比例超過十比一。
最重要的是,日本最終失去全部土地並無條件投降。
在這兩個條件對比面前,任何對於中國表現的解說都是多餘的。
中國在戰爭中證明的自身實力,以及中國通過戰爭和美國與聯合國在談判桌上建立的直接對話,使得蘇聯不得不重新看待這個國家。於是中長鐵路與新疆聯合公司還了,說好控制三十年的旅順大連港提前還了,還大量貸款給中國,並直接為中國建設現代工業體系以重新建立和中國的友誼。
而中蘇決裂後,美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取代蘇聯成為中國的盟友。不僅同樣給中國以援助,在中國改革開放時還給中國以貿易優惠以扶持這個國家。
用一個非常直觀的方式展現美國的態度,就是美國在朝戰時公然無視中國警告轟炸中國邊境並跨越三八線,事後不作出解釋甚至不對中國做出回應,由此成為開戰理由;而越戰時,第一條使得從中國邊境延伸四十公里的越南領土成為其工業基地,因為美軍轟炸機被要求禁止進入這一區域;第二條則成了無法跨越十七度線的美國「贏得每一場戰爭但輸掉了戰役」的噬心之痛。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奠定了他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位置。而且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聯合國五常之一。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有很大一塊來自於朝戰。
首先沒打朝鮮戰爭的前提是朝鮮不發動戰爭攻打韓國或者韓國不打朝鮮,這樣後面就不會牽扯進中美。這種情況下,中國大概會發起解放台灣的戰爭,美國必然會插手,在海上戰爭的話估計中國當時會輸得特別慘。當然這都是猜測而已,沒發生過的事情什麼都有可能,什麼都不可能
我日,求你們放過朝鮮戰爭吧。
前面看一個分析,統一台灣可能性不是在朝鮮戰爭之前丟失的,而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時丟掉的,美國政府某一部分人員對共產黨還是有好感的,解放戰爭打到南京的時候其餘大使館(包括蘇聯)都跑了,美國留下來了當時毛去蘇聯想談條約,蘇聯根本不理他,最後賭氣不出來鬧出軟禁毛的謠言才鬆口談,但是內容不鬆口,當時美國也有心拉攏中國共產黨,但是沒有外交渠道,只能公開講話暗示台灣我們不管了,就是向共產黨示好,這個時候蘇聯才急了,才在很多地方鬆口了,條約簽訂中蘇成為同盟,可能那個時候統一台灣的可能性就沒有了
解放台灣!!!一統中華。進入越南與法軍、美軍作戰損失慘重。不過又是一個輪迴。
推薦閱讀:
※冷戰誰贏了?
※有什麼比較有趣的冷戰變熱劇本?
※美蘇登月的最終目的?月球到底有什麼值得在當時花費這麼大代價?
※在冷戰及現代,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從西方叛逃到紅色陣營的事件?
※如何評價蘇聯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什麼會被這套經濟體制拖垮?
TAG:美蘇冷戰 | 朝鮮戰爭1950-1953 | 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