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底特律》(《Detroit》)?
凱瑟琳·畢格羅導演的新片《底特律》,通過講述一個讓人不安的真實故事,強有力地展現了她對種族主義與警方濫用職權的厭惡。在痛苦之中,畢格羅創造了人性。
法律、秩序,特別是執法機關在執行公務時的共同責任與界限,一直是凱瑟琳最關注之所在。當道德的底線被跨過,當偏見主導了所做的抉擇,警方不僅代表著無法無天,還成為了一種對世人也是對自己的威脅。
今年65歲的凱瑟琳,除了因《拆彈部隊》得到的小金人,也在2013年因《獵殺本拉登》一片(作為製片人)獲得過「最佳影片」的提名。她在最新作品《底特律》中,將數十年來的導演經驗與對於電影藝術的探索,熟練地運用到影片中。本片講述了一幫年輕人面臨槍口時所發生的故事,有些人被警察毆打殺害,這部讓人極度痛苦的時代影片,和現實產生的關聯也是讓人非常不安。
《底特律》一片的編劇馬克·鮑爾與凱瑟琳在《拆彈部隊》和《獵殺本拉登》中都有過合作。本片背景設置在1967年,當時的我國處於特殊時期,美國也是置身於相當動蕩的民權主義局勢當中,種族不平等、襲警與虐待少數族裔是混亂的根源。影片得名於美國中西部的這座汽車之城,劇情圍繞著不太為人所知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Algiers Motel incident)所展開。
1967年的7月下旬,警方突襲了一家沒有牌照的俱樂部,他們正在為歸來的黑人越戰退伍軍人進行慶祝。當群眾認為自己受到了警方的「差別對待」(種族差別)時,他們組成了一小撮暴徒。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一些最憤怒的成員開始搶劫開火。人群中想要保護私有財產的包括Melvin Dismukes,這個受當地便利店老闆所僱傭的黑人保鏢由約翰·波耶加飾演,他看上去在向著丹澤爾·華盛頓的方向發展,也是這個故事中平靜的道德觀察者。
一天晚上,這場動蕩毀掉了Larry Reed(新人阿格利·史密斯飾)和他的歌唱團體「Dramatics」與唱片公司高管間,非常重要的一場試鏡,Larry與朋友Fred Temple(雅各布·拉蒂摩爾飾)決定藏在當地的一家汽車旅館「阿爾及爾」中。也許都是命,他們在與兩個白人女孩兒(漢娜·穆雷與凱特琳·德弗飾)的調情過程中,認識了Carl Cooper(傑森·米切爾飾),而後者開玩笑般地往窗外開了一槍,雖然槍里沒有子彈。
這一行為讓以Philip Krauss(威爾·保爾特飾)為首的警察來到了這一地區,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槍聲具體是從哪兒傳來的,但還是突襲了阿爾及爾汽車旅館。悲劇就此展開,上述的那個黑人小團體和同為黑人的二等兵Greene(安東尼·麥凱飾)被當成了槍口下的人質。Melvin也跟了過來,遠遠看著,努力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案。Philip卻堅持要找到槍,想要從被他扣壓的這些人中榨出口供來,並且在假裝要處決他們的所謂「遊戲」中,成為了可怕的小頭目,最終讓這一事件徹底失控。
《底特律》一片的設定讓各個角色顯得十分鮮活——特別是Melvin,Larry和Philip三人。影片的重心是在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中展開的,一個小時左右的劇情,凱瑟琳非常有效地讓觀眾們和無助的人質一起,為他們揪心。這可能是凱瑟琳所導演過的最好的作品——觀影時彷彿是在看恐怖片,殘忍、無情、讓人不安。
任何一位正常的觀眾都會想看到,那些被所謂的警察們虐待的群眾得到解救,場面得到緩解,但《底特律》的格外恐怖之處在於,其它權力機構,不管是州巡邏警官,還是聯邦國民警衛隊的成員。他們要麼直接離開現場,要麼袖手旁觀。這也是給觀眾一種不安的提醒,如果面對邪惡時好人坐視不管,道德上不施以援手,邪惡就會戰勝正義。
在汽車旅館對峙後的大約20分鐘後,影片終於得到了和解,當事人要接受審判,而Melvin和包括Philip在內的一些種族歧視警察一起成了被告。這一段其實展示出,凱瑟琳對於「溫暖」題材的處理有些尷尬,至少是沒有完全處理好結尾。這個結局並沒有帶來真正的正義,這會讓人心更碎。
《底特律》的故事和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社會運動所傳達的信息相得益彰,全美現在的種族關係也是頗為緊張,而影片也許對於海外觀眾依然可以有公正與平等方面的啟示,這一課實際上是充滿普適性的,影片中的這些信息,讓人的觀影體驗發自肺腑地痛心疾首
在美國這個人種多元化的國家,白人與黑人間的種族歧視長期存在。
雖說現在社會主流都在強調平等,諸多影視作品時常在選角上就突出了對政治正確的考量,可是有些現象還是令有色人種們發出質疑。
就比如第88屆的「全白」奧斯卡,20個重要獎項的提名均被白人承包,史皇威爾·史密斯等人都公開表示不滿。
儘管那一屆的頒獎典禮請來黑人克里斯·洛克來做主持,也並沒有為學院挽回多少好感度。
近年引起種族矛盾最為轟動的要屬美國警察執法過程中槍擊黑人的系列事件。
而且那些黑人面對警察並無拒捕之意,還是免不了吃上幾顆槍子。
有時甚至無辜之人高舉雙手也沒用,警方一不淡定,他就得跟著遭殃。
2016年明尼蘇達州槍殺事件的現場視頻里,警察以男子要掏武器為由連開數槍,然而對方只是要拿出他的錢包。
此案必然導致了民眾的抗議示威,衍生暴動,雙方也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美國歷史上沒少發生過大規模的黑人暴亂,今年恰好是底特律大暴亂爆發的第50周年。
叔想來講講由此改編的新片《底特律》。最近這部電影還入選了《滾石》雜誌的年度十佳。
它的口碑在各大網站上都非常不錯,爛番茄新鮮度83%,IMDb7.5分。
美國著名影評人彼得?特拉弗斯在《滾石》雜誌中予以高度讚揚:
《底特律》遠遠不只是一種自由的嚎叫,對抗著美國不斷加劇毒性的種族主義。畢格羅用和諾蘭帶給《敦刻爾克》一樣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在這場殘酷的歷史事件中震撼了我們,使我們自己能夠看到並感受到它。
暴亂的源頭是1967年7月23日凌晨,底特律警方突擊檢查一家無牌照經營的酒吧,裡面的80多個非裔美國人正在為兩名從越南戰爭歸來的退伍黑人老兵慶祝。
一時間扣押這麼多人,在白黑警民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局勢下簡直是火上澆油,大批的圍觀群眾在街頭宣洩情緒。
之後暴亂愈演愈烈,當時密歇根的州長喬治·W·羅姆尼想儘快平息事端,命州警和陸軍國民警衛隊統統前去驅散和鎮壓,結果適得其反。
街邊的商店被打砸搶燒,在此期間黑人們憤懣難平,破敗不堪的景象和人心惶惶的氛圍,使整座城市都陷入黑暗與恐怖。
影片花了開頭的15分鐘來交代背景,接著引出主角,塑造起人物。
以克勞斯為首的三個白人警察,言談上像是愛國者般的熱血公僕,實際上卻是群種族歧視的冷血動物。
抱著貨品的黑人遇見警察時下意識慌亂逃竄,克勞斯不僅窮追不捨,還朝著手無寸鐵的他開了兩槍。
因對方失血過多而死,克勞斯顯然面臨謀殺罪的指控,可是審訊過後局裡仍允許他配槍出勤。
迪斯馬克斯是一名懂得審時度勢安保人員,從虎視眈眈的警方眼下及時救了莽撞的黑人同胞。
還主動給剛落腳的國民警衛隊員送上咖啡,帶去一絲溫暖。
與此同時,The Dramatics黑人男子合唱團因暴亂時期的宵禁,失去了登台獻唱的最好機遇。
避免警方懷疑他們是一個團伙,這5個人不得不分頭行動,其中的領唱拉里和他的好友弗雷德跑到了阿爾及爾旅館暫且住一晚。
他們邂逅了兩個白人女孩,並隨她們聚集到了黑人卡爾的套房。
幾個人在一起討論起了暴亂的話題,卡爾突然拿出槍,模仿著白人警察的做派對準自己的一個朋友。
大家正感覺事情不妙時,卡爾竟然瞬間扣動了扳機。
其實這只是一個開大了的玩笑,那把槍也只是傷不了人的發令槍而已。
剛被嚇壞了的眾人各回各屋,兩個白人女孩去找了一個退伍老兵,拉里和弗雷德則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搞惡作劇的卡爾卻沒有收手,他拿這把玩具槍朝遠處的警員們開槍取樂,想讓他們也常常害怕的滋味。
可是,這一次他玩過頭了。
克勞斯那3人和大大小小的警力尋聲前來調查,認為此處有狙擊手的埋伏。
卡爾意識到大禍將至,慌忙跑下樓的時候被克勞斯兩槍斃命。
殺過人的克勞斯學聰明了,他把自己的一把小刀放在卡爾的身邊偽造他襲警未遂的現場。
當警察他們發現兩個白人女孩和一個黑人共處一室時,更為抓狂。
旅館內剩餘的7人全部要求雙手貼牆站好,拷問他們兇手和兇器的下落。
克勞斯幾人採取暴力的非法手段強行逼供,利用「死亡遊戲」叫無辜的他們說出真相。
迪斯馬克斯聞訊趕來,自發提供協助。
他的在場使警察有了一絲收斂,可他的一己之力還是太過單薄,更多地還是扮演著一個見證者的角色。
他們對白人姑娘也沒有心慈手軟,誣陷跟黑人在一起的她們是妓女,還扒光了其中一名女生的衣服。
為國效力光榮退伍,軍齡8年的黑人傘兵也慘遭毒打。
眼看事情鬧出的人命越來越多,急於交差和甩鍋的警察這才決定放走這群「人質」。
扣人心弦的旅館戲是全片最為出彩的部分,手持的鏡頭突出了緊張壓抑之感。
集中在這樣一個固定空間下,人們內心活動的外現和變化都得以放大。
飾演迪斯馬克斯的是92年的約翰·博耶加,之前最出名的角色就是《星戰7:原力覺醒》裡面那個叛變的白兵芬恩。
克勞斯的飾演者是93年的威爾·保爾特,在《移動迷宮》和《荒野獵人》中都有出演。
不過叔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冒牌家庭》里那個喜感男孩。
但在《底特律》中,這兩個小哥的高水準演繹都不會令人代入他們以前的角色。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從《拆彈部隊》、《獵殺本拉登》再到本片,經常在作品中體現出了超越尋常女性的沉穩,尤其善於調動觀眾的神經。
有點美中不足的是第三幕的處理和前面相比就略為拖泥帶水,可能是太想把這個故事講清講全。
後來的庭審上,陪審團又是全白的陣容。涉案的3名警察全部被判無罪,但此事過後他們也均未從警。
這場轟動的底特律暴亂共造成43人死亡,1189人受傷,2059間商店被毀。
為期5天的暴亂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最「漫長和炎熱」的夏天。
第七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盧安達屠殺後說道:
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都無權躲在國家主權後面侵犯人權。
這句話放之到這個語境同樣再適合不過。
如今50年過去了,種族歧視和暴力執法的現象有所減輕卻未根治,社會上相似的事件仍在上演。
電影《底特律》的最終目的不是還原這段真實的傷疤,更重要的訴求還是以史為鏡。
《底特律》這片就是奔著奧斯卡去的,得獎夠嗆,但提名必有。提取宏大歷史事件中一角進行加工細緻描述是極聰明且保險的手法,經過《拆彈部隊》《刺殺本拉登》,凱瑟琳畢格羅導演拍這種紀實類電影的本領已爐火純青,完全沒有大多女導演感性有餘敘事略弱的缺陷。這片除開篇10幾分鐘略有混亂感外,後兩個小時全程無尿點,其中一段超長的暴力審訊戲,實在讓人坐立不安。建議看看,當成驚悚片看也是不錯的。
又是一年頒獎季,也是影迷朋友們年末狂歡的時候,一部部角逐各大奧斯卡前哨獎的電影的資源逐步在網路上被放出,讓「閉關鎖國」的我們也能得窺大洋彼岸優秀電影的風采。於我而言,這一兩個月無疑是像過年一樣的爽快,直到最終揭曉小金人到底花落誰家。在今年的頒獎季電影中,我第一部完成觀影的,就是來自導演凱瑟琳·畢格羅的《底特律》。
關於凱瑟琳·畢格羅這位傑出的女性導演,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中往往有著不輸於男性導演的強烈硬朗的現實主義色彩,但同時也有著女性文藝工作者所獨有的對於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把握。這也使得凱瑟琳·畢格羅的作品在好萊塢中成為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她在2008年就靠著《拆彈部隊》一鳴驚人地橫掃了半個奧斯卡,如今那部電影往往被人們津津樂道為「擊敗《阿凡達》的電影」,而後拍攝的諸如《獵殺本拉登》等作品,也都是各類頒獎禮的常客。《底特律》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凱瑟琳·畢格羅的又一力作,而且還是《拆彈部隊》的編劇馬克·鮑爾與凱瑟琳的再度合作,可謂是黃金組合了,這也不禁讓人對《底特律》這部電影在明年奧斯卡上表現有所期待。
不過,在看完《底特律》這部電影之後,我是有一些失望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雖然有其優秀的地方,但整體質量還不足以跟我們已經了解的《至暗時刻》《敦刻爾克》等影片爭雄,也很可能難以跟如今呼聲最高的《伯德小姐》《波士頓郵報》等奧斯卡的有力爭奪者比肩,但是,由於《底特律》選擇了具有特殊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題材,也不排除如今唯恐「政治不正確」的好萊塢對它另眼相看,畢竟去年的《月光男孩》就是這樣。(不錯,到現在為止我依然覺得《愛樂之城》明顯技高一籌,不服來辯)總的來說,《底特律》是一部「天時地利人不和」的電影。
所謂天時,是因為《底特律》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美國底特律黑人大騷亂事件,到今年為止,正好過去了50年。其實近年來,隨著美國種族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再次抬頭,關於美國歷史上黑人的社會活動和事件的傳記類電影也越來越受人矚目,無論是2014年聚焦馬丁·路德·金所領導的「由塞爾瑪向蒙哥馬利進軍」行動的電影《塞爾瑪》,還是2015年反映加州黑人問題的傳記音樂類電影《衝出康普頓》,以及2016年因為導演的個人問題被奧斯卡拒之門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在這樣一個對於黑人傳記題材尤為重視的好萊塢的創作氛圍之下,《底特律》這部電影也算得上是應運而生了,再加上時值底特律大騷動50周年的時刻上映,則更加能喚醒美國人民的情感共鳴,觀影之後的感觸也自然是更加自然而深刻。
當然,除卻50周年上映這個天賜良機之外,其實《底特律》的內容題材即使拋開時機這個因素,無論在什麼時候拿出來討論,都是能夠讓每一個美國人再次感到震撼和深思的。作為美國之外的我們可能對於這一歷史事件了解不深,事實上底特律黑人大騷動對於美國社會的影響之深刻,到今天為止依然處處可見那次災難留下的傷痕。對於《底特律》這部電影來說,題材的優勢可謂之地利也。
在美國二戰之後的歷史中,有過三次大型的黑人騷動事件,其中第一個發生的就是底特律大騷動。在這次騷動中,美國政府一共出動了13000多名州警和國防軍進行鎮壓,最終造成了40多人死亡,350人受傷,近4000人被捕。在底特律事件的次年,史上最偉大的黑人人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的遇刺身亡則直接觸發了波及全國的黑人騷動事件。而1992年的洛杉磯大騷亂,則是美國20世紀以來最大的騷亂事件。這次暴力事件造成58人死亡,2300多人受傷,11900多人被捕,5000多座建築物被毀,洛杉磯這座美麗的城市一度變成「火中之城」。
1967年的黑人騷動事件對於底特律這座城市來說,不僅僅是一次民間的暴動,更加是其經濟上的一次致命打擊。眾所周知,底特律曾經以汽車城的美譽揚名四海,但在67年黑人騷動後,將近一半的城市變作焦土,三大汽車巨頭不得不全部停止生產,白人中產階級開始不斷遷離,市區人口銳減,基礎建設和服務行業停滯不前,市民經濟形成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到2013年,底特律政府終於正式申請破產。底特律徹底變成了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
相信在底特律的無數人才志士正試圖努力使自己的家園復甦的今天,《底特律》這樣一部電影的上映,無疑是給底特律市民的一個警示和激勵,提醒著他們曾經的錯誤和苦難,也鼓舞著他們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這樣的「天時地利」並不能使《底特律》成為一部足夠傑出的電影,因為它存在著自己的問題——人不和。
這裡的「人」,你可以理解為電影里的諸多角色,也可以理解成為電影的主創們。事實上凱瑟琳·畢格羅在這部電影里依然一如既往地發揮著自己的優勢。真實感超強的畫面是影片的一大亮點,本身凱瑟琳的電影圖像風格就有著與眾不同的硬朗和衝擊力,而在掌鏡《諜影重重5》的攝影師巴里·埃克勞德所擅長的手持攝影的配合下,使得影片的諸多片段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緊張感受,《底特律》做到了即使不依靠新技術,也可以帶給觀眾不俗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凱瑟琳對人物情緒和心理活動的刻畫依然出色,對每一個角色都有著篇幅足夠的特寫,務求把人物塑造得真實而立體。在拍攝過程中,凱瑟琳經常使用4台攝影機圍著演員不斷進行運動拍攝,最終選取演員最具表現力的一個角度進行剪輯,可謂是用心良苦。
然而,影片在敘事層面上卻淪為了非常單調而無聊的對歷史事件的完全再現,雖然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大量的甚至是真實的細節,但故事整體看來,起伏並不明顯,而在汽車旅館中警察與黑人之間太過頻繁的互動而不加精心編排,使得本身應該非常激烈的矛盾衝突被被稀釋了不少,最終只剩下了情緒上的東西,也使得故事整體看來並不能夠吸引觀眾足夠的注意力。
最後,影片在格局與思考層面同樣是讓人略感失望的。需要知道的是,底特律事件範圍之大、暴亂之強,絕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出了名的汽車旅館的冤假錯案中,影片以「底特律」為名而只著眼於一隅,無疑是名難副實,同時也錯過了這個題材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影片對於黑人暴動的思考,還僅僅停留在種族矛盾和暴力衝突的層面,至多觸碰了一下司法公正的問題,不痛不癢,沒有去挖掘種族問題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背後深層的原因。到頭來,雖然這部電影能夠喚起不少美國市民的情懷與共鳴,但卻難以在他們腦中留下點什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馮小剛的《芳華》也是這樣,當然這是後話了。
在豆瓣發了一遍還在待審核。先在知乎來一發。
概述
1967年7月26日夜-26日凌晨的「阿爾吉爾汽車旅館事件」發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旅館距離當時發生暴亂的12街只有一英里之遙。事件至今的疑點在於當時三名黑人男性青少年被槍殺。整個事件有許多解釋,這篇文章參考了維基和當事人的回憶錄,只求客觀還原,幫大家省去自己查資料翻譯的時間,畢竟我既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新聞工作者。最後再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基本等同於劇透的歷史本身----------------------------------------------
事件背景
事件發生在底特律著名的12街暴亂期間。12街暴亂起因是底特律警方抄查了一間非法營業的地下酒吧 (Blind Pig)。當時的底特律警方有93%白人,而酒吧又是黑人營業,黑人顧客居多,當時又正在為一個越戰歸來的士兵接風,所以一次『抄查非法營運小酒館』的任務,在醉酒顧客的不理智行為、警方的粗暴言行、圍觀路人的煽動下,成為了一次種族衝突性質的暴亂。其中突出的衝突為Blind Pig老闆的兒子混亂之中向警方投擲了玻璃瓶,這也是普遍認為的事件導火索。政府對事件的消極處理(包括設置宵禁等)並沒有使暴亂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的,早已飽受種族分化和歧視的黑人開始逐漸失去控制,大量的建築被燒毀,也有一些襲警、襲擊消防員的事件。密歇根政府甚至啟用了國民警衛隊、州警察、以及陸軍部隊來控制暴動的發展。
阿爾吉爾汽車旅館 (Algiers Motel)
阿爾吉爾汽車旅館是兩名黑人老闆合營的,在當地以吸毒、窩藏犯罪團伙、允許性交易聞名,因此經常被警方抄查。旅館呈『U』形,左側是辦公室、泳池、露台,右側是兩層高的客房,停車場被環繞其中,而電影的核心故事則發生在位於U形最底端的莊園房。莊園房臨街,所以可以看到遠處的街區。
核心人物 (括弧中為電影對應人物)
當時旅館魚龍混雜,再加上後來又有多個官方勢力插足,所以先做一個梳理。
三位死者:Carl Cooper (髮帶男,電影中朝對街開槍,第一個被殺),17歲,死於槍殺。Aubrey Pollard(電影中白衣服,第二個被殺),19歲,死於槍殺。Fred Temple,18歲,死於槍殺 (電影中綠襯衫,被陸軍從後門放走)。
兩位白人女性:Juli Hysell(電影中被欺負之後比較彪悍的那個,後來眼角被磕破),
18歲。Karen Malloy (電影中瘋狂尖叫,後來被扯掉裙子),18歲。一位退伍軍人:Robert Greene (由帥氣的Anthony Mackie飾演!電影中本來只是想約炮,結果被誣陷成皮條客),26歲,參與了越戰。
兩個歌手:Larry Reed (愛唱歌會把妹的男主),組合『The
Dramatics』成員。Roderick Davis (沒姑娘愛的小哥),組合『TheDramatics』成員三個警官:David Senak (惡魔小哥),Robert Paille (北美朱孝天),Ronald August(老實人背鍋俠)。
一個保安:Melvin Dismukes (熱心腸老好人)。
四個陸軍:Pillip Martin,John Fonger,Archie
Davies,和Hubert Rosema。其他客人: Michael Clark,Lee Forsythe,James Sortor,和Charles Moore。
事件還原
根據證詞,當時一群年輕人正在二樓聽音樂,Carl用一把發令槍朝窗外開了兩槍,不想沒過多久,窗外就飛來真的子彈,把房間窗子都打碎了。一幫年輕人嚇壞了,各自回了房間。建築很快被持槍隊伍包圍。這時發生了第一起槍殺。Carl倒下了。後來進入建築的人都在證詞里說,他們進門的時候Carl就已經死亡。至今無人解釋Carl為何被擊斃,但是從傷口和子彈看,他是被底特律警察局所配槍支所傷。由於相對後進入建築的國民警衛隊員、州警察、保安都說當他們抵達時Carl已經身亡。在之後的庭審中,警察的律師一直企圖證明Carl是被旅館的租客殺害,而且最先進入建築的兩名警察拘捕承認殺人,Carl的死成為了懸案。之後就是電影用最長筆墨描寫的部分:所有客人被面向牆壁排開,分別施暴、提審、恐嚇、威脅。其中有多人被強迫從地上撿刀,以便為警察殺人製造借口。兩位女性被分別扒光衣服,還被稱作『nigger lover』。審訊過程中,一個警察將一名青少年帶進房間,命令其安靜,然後空開了一槍,之後回到走廊,宣布少年死亡。之後幾名警官、警衛隊員故伎重演,直到Ronald August將19歲的Aubrey帶進房間並真的槍殺。之後由於其他地方繼續出現槍聲,大部分警力轉移,最後的兩名警官挨個威脅了剩下的客人,說如果保持沉默久繞他們不死。之後客人們都逃出了旅館。只有18歲的Temple再也沒有回來,直到第二天被發現陳屍旅館中的一個房間。
事發的第二天,警官並沒有向警局彙報有人死亡,直到屍體被保安人員發現。事情被媒體曝光之後,所有匿名接受採訪的人都說死者中沒有開槍的人。三具屍體經病理學家檢驗之後,均被認為是被人從近距離後背方向連開兩槍所殺。
後續
黑人保安Dismukes被指控侵犯了兩位客人。繳納1500保釋金離開。警官August和Paille後來認罪,說自己參與了槍殺,分別在監獄裡呆了1天,以5000美金保釋。在後來的庭審中,一個警衛指認了August和Senak兩名警官,分別槍殺和施暴。August的理由是他當時開槍是出於正當自衛。而Senak說自己沒有看到任何警官開槍。由於後來傳喚的旅客證人證詞也不統一,法官DeMascio判了August殺人罪,而Paille和Senak的案件被擱置了。當年8月,Dismukes,Paille和Senak以共謀罪被逮捕,但是最終案件被取消。
尾聲
警官Paille(北美朱孝天)後來做了很多體力工作,後來賣過保險。警官Senak(大惡魔)開了一家建築公司。警官August辭職。保安Dismukes多次受到黑豹黨的死亡恐嚇,最終搬離了底特律。而當年臭名昭著的辯方律師Lippitt,成為了奧克蘭郡的法官,現在在密歇根州執法。Larry再也沒有回到組合,而是在教堂唱詩班做領唱。
-----------------------------------------------------一些觀後感--------------------------------------------------------
和種族無關,和階級有關
雖然底特律暴亂到現在也被貼著種族衝突的標籤,但看完之後總覺得,孰黒孰白,顛倒過來亦然。歸根結底,衝突還是始於階級本身。因為階級如此穩固,被逼走投無路的黑人們,就連暴動,也是在燒毀自己的街區。這是多麼絕望的一種反抗。既然家不是家了,既然沒有退路,還不如索性毀滅一切。可惜的是,這其中總是不缺過於老實的人,老實到去超市買個東西,也會被警察當犯罪分子擊斃;有些人又過於激進,只喜歡破壞、放火,不在乎目的。不禁想,為何中國如此多階級鬥爭中,總是被壓迫者最後勝出,而黑人數載鬥爭以來,沒有一次有組織、有規模的武裝鬥爭?得出的結論還是,信上帝的黑人終歸比信老天爺的中國人老實。美國歷史是這樣的,最先人權都沒有,後來南北戰爭之後有了人權,就算低人一等,也喜大普奔。後來發現有了人權的同伴,仍然處於社會底層,於是開始抗議,我們要社會保障,我們要公平競爭。而美國政府呢?先容你鬧一陣,知道你只會搞破壞,等破壞得差不多了,該鎮壓的鎮壓,該安撫的安撫,再象徵性地改一兩條法令,就這麼縫縫補補地又可以再撐十年,五十年。五十年之後,當年暴亂的原因被遺忘了,黑人們慶祝著自己的權利日益得到提高,於是以為這是一條正確的路,直到現在,也延續著當年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打打鬧鬧要改革的習慣。而縱觀我國歷代農民起義,從來就不是『我們應該多問政府要點什麼』,而是,『娘的,活不下去了,兄弟伙抄傢伙,我們來推翻它!』。出發點不一樣,士氣就大有不同。而且中國百姓自古對於自己的土地有近乎偏執的熱愛,所以為了自己的土地,他們可以犧牲一切,天王老子都不怕。而敦厚善良的黑人,從小被灌輸的理念就是,我們那麼漫長被壓迫的歷史,我們的英雄都是馬丁路德金這樣幫我們在白人社會中提高地位的鬥士,所以我們要多搞罷工、多搞遊行,要為了階級權利鬥爭。殊不知,在一個『民主』社會,罷工、遊行被賦予的意義,和哭鬧的孩子要糖吃並沒有區別。他們根生蒂固地認為,鬥爭的目的是讓政府把手裡的糖平均分配,而不是去想,自己應該把糖搶過來,成為那個分糖的人。
所以我說他們善良老實。
當然,他們總歸沒有被逼得狗急跳牆過。總歸能拿到低保,能找到工作,能多生幾個孩子,多打幾份工來維持生計。而我國古代農民起義,是早就知道,自己賤命一條,不推翻政權,就面臨著餓死的可能。
所以美政府一向擅長溫水煮青蛙,你上躥下跳要飯吃,可以,我一邊煮你一邊喂你點吃的,你被煮熟之前,還覺得自己要來了吃的很了不起。久而久之,就以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於要吃的,而不是從這口鍋里跳出去了。
可怕。
可怕。
再想想那些酒吧里的黑人,穿著上流社會流行過的衣服,喝酒、抽煙、打撞球,覺得自己萌萌噠。總歸還是想活成這樣的嗎,活成欺壓你的,卻被你羨慕的人的樣子。
可怕。
被仇視的中間人
在暴亂中爬到汽車頂勸大家冷靜反抗的黑人議員,被暴民砸下了車。
想要調停衝突的保安Dismukes,被自己的同伴鄙視,認為他跪舔警察,終其一身生活在死亡恐嚇中。
議員和保安,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在某些情況下,保命第一,姿態第二。而這樣的人總是被兩端都鄙視。警察覺得,好呀來了個貼臉的,那我們那你來扛推,給你背鍋。被他出手相救的年輕小夥子和酒店的客人覺都得,你小子到底站在哪一邊,為什麼要低三下四的地去為他們做事?
中間人往往是善良的,聰明的,但是卻很孤獨。因為他們沒有隊友。往上是一層層官官勾結的權力系統,往下是不解的民眾。議員調停,保安給軍隊送咖啡,都是聰明的說客舉動,想要抹掉兩個團體的仇視,互相理解。
可是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只能活在孤獨里。
權利制衡
記憶深刻的是國民警衛隊的上級,看到旅館裡警官瘋狂舉動時,對前來請求出面的屬下說,警察也有人權,讓他們自己收拾這個case吧。然後揮手撤退。
還有良心發現的陸軍戰士,給被扒光的女孩子披上毛巾,護送她們去了安全的地方,卻並沒有站出來停止整夜的暴行。
不瞎摻和,是否也是助紂為虐?
一些難忘的畫面
1. 小女孩扒開百葉窗看軍隊,驚弓之鳥的士兵以為是狙擊手,情急之下開了槍。
2. 背後中了兩槍的年輕人躺在車子下,用最後的力氣懇求奶奶不要報警,因為是警察要殺他。
3. 保安Dismukes給士兵倒上咖啡,兩個人看著死寂的街道,問,『你說還要這樣多久呢』,答,『我也不知道呀』。
4. 退伍軍人被警官審訊的時候,拿出了退役證,瘋子警察說,『假的吧?』
5. 驚惶的旅客們,紛紛開始禱告。
6. 瘋子警官把槍伸進了姑娘的裙子里。
7. 教堂唱詩班領班對前來應聘的Larry說,你這麼好,怎麼不去那些club里唱歌呢。Larry說,『那邊有警察,不安全』。
8. 庭審的時候,面對律師的質問,所有當事人都彷彿自己犯了錯一樣,說話結結巴巴,底氣不足,而瘋子警官Senak在被判無罪之後,和前來道賀的同事們一一握手。
結語:暴亂之亂
紐約客雜誌有篇文章說,導演Kathryn Bigelow片頭部分將黑人暴亂過於概念化,沒有突出群體中的個人,是典型的白人導演視角。相反,我覺得電影最出彩的,就是開頭那一段沒有主角的暴亂復原。暴亂之所以叫暴亂,就是因為其無組織無紀律,沒有一張清晰的臉。也許有的人只是喝多了想砸一輛車,有的人只是看到店鋪被搶自己也想分一杯羹。有的人只是喜歡混亂,有的人只是想在朋友面前耍帥,於是向街對面開了兩聲發令槍。
每個人都只做了一點點壞事。
如果是你站在車頂演講,也不會知道是誰沖你喊出了『不要臉』三個字,不知道是誰砸碎了路燈。是的,你可以去逮捕所有人。可是結果呢?警局被塞滿了,監獄被塞滿了,而每個人做的事都罪不致死。
就好像那些被網路暴力殺死的人,每個曾經的施暴者,都覺得自己只是煽風點火。
電影拍了那個向警察扔瓶子的黑人少年。歷史也認為這是暴亂的始作俑者。
但是這真的是因為一個瓶子嗎?
是什麼讓一次普通的搜查變得劍拔弩張?
是什麼讓黑人只能在地下酒吧聚會?
是什麼讓警察面對黑人總是動粗,心懷恐懼又夾帶優越感?
是什麼讓黑人聚集在一個區域?
是什麼讓底特律如此等級分化?
是什麼讓黑人做著工人、保安、招待這樣的工作?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沒人能解釋得了。
這就是暴亂之亂,它明明有更加深刻的起因,卻被歸結為一個雜碎在警察身邊的酒瓶。
歷史說,是瓶子的錯。而瓶子已經碎了,歷史還在今天換湯不換藥的上演。
『我問你了,你為什麼向他開槍?』
『我怎麼知道他為什麼跑那麼快,他抱的袋子里說不定有槍呢。』
這對白熟悉吧?
他『可能』有槍。
可是自始至終,槍又在誰的腰間呢?子彈又在誰的身體里呢?
希望大家睜大眼睛,底特律的故事,50年之後,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看了預告,還沒看正片。等正片上了再評
婊姐之前曾經說過,奧斯卡評委們歷來都是真人傳記題材的擁躉。
在整個奧斯卡評獎歷史上,有22部根據真實人物或事件改編的作品問鼎最佳影片,占獲獎總數的25%。
今年的奧斯卡提名雖然還未公布,但早就有一大批沖奧種子選手提前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諾蘭第一次試水戰爭片的野心之作《敦刻爾克》,正在熱映當中的劍指影帝的《至暗時刻》……
不出所料的話,真人真事改編依舊成為奧斯卡頒獎季的主旋律。
就在最近,又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沖奧大熱門流出了資源。
它就是——
底特律 Detroit
豆瓣評分8.1,好於78%的的歷史片。
電影改編自美國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場騷亂。
1967年的7月23日,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發生了一起警方與市民之間的衝突。
當晚的凌晨,當地警方奉命掃蕩了一間黑人區的無牌照酒吧。
在美國,無牌照經營酒吧是很嚴重的罪刑,警方最後查封了酒吧,病拘捕了十餘人。
這次執法行動引發黑人不滿,隨後衝突開始升級。
州立政府為了平息騷亂,請求了軍方支援,但卻適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並最終引發成為波及全城的大規模動亂。
這場騷亂前後持續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傷,超過7200人被捕,以及超過2000座建築物受破壞。
騷亂還蔓延到美國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馬里蘭州,成為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種族騷亂之一。
電影《底特律》改編自這起騷亂事件,並且選擇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導演是凱瑟琳·畢格羅。
作為好萊塢為數不多的知名女導演,她不願意被定性為只能拍溫情細膩的愛情片的文藝女導演,反而熱衷於真實殘酷的戰爭題材。
她最擅長執導的卻是充滿陽剛之氣的動作電影,並一手捧紅了日後大紅大紫的「鷹眼」傑瑞米·雷納。
在此之前,她已經先後拍攝了兩部作品是《拆彈部隊》和《刺殺本拉登》兩部題材尖銳的現實作品。
並憑藉電影《拆彈部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在內的6項大獎,打敗了當年全球大熱的超級大作《阿凡達》。
她也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首次打破了這個獎項上的性別歧視。
值得一提的是,畢姐還有一個知名身份是——
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
所以在當年的奧斯卡上,有媒體打趣說:
這一次前夫惜敗於前妻。
不過,兩個人反而在離婚之後成為了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創作的方向從來是尖銳而大膽的,所以她也成為好萊塢學院派評委們眼中的寵兒。
而這一次,熱衷於搞大新聞的畢格羅則把目光投向了美國歷史上敏感的題材——
種族主義。
在電影中,畢格羅依然利用自己最擅長的紀實風格來還原整個暴亂的始末。
影片一開始就給觀眾重現了當年那場暴亂髮生的導火索——
酒吧查封事件。
1967年的一個晚上,底特律黑人區的某個酒吧內。
播放著爵士音樂,夜色迷人,煙霧繚繞,酒吧的氣氛相當好。
原來,是一群黑人在酒吧為越戰老兵慶祝。
而警察卻突然闖入酒吧,查封了這間無照經營的酒吧。
在美國,無證經營酒吧是重罪。
隨即派對被迫終止,參與派對的人員也被壓上了警車。
而鑒於執法人員基本都是白人,過程中發生語言衝突,肢體衝突。
白人警方更是直接稱呼黑人們為「黑鬼」,這些行為引發了黑人的不滿。
在六十年代,底特律的警察部門以暴力執法而臭名昭著。
加上種族歧視的區別對待,讓當地的黑人居民與白人執法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白人警察面對黑人時的粗暴和歧視,以及他們對執法權的濫用,最終導致底特律黑人開始聚集起來反抗。
酒吧查封事件之後,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圍堵警察,底特律進入緊急狀態。
黑人們開始投擲石塊和磚頭,警察們被迫撤離。
但是聚集而來的黑人卻沒散去,一些不法分子藉機開始打砸搶燒。
事件逐步擴大化,導致底特律整個城市幾乎陷入癱瘓。
當地的州長卻選擇強硬處理,派出了軍方進駐城市內維持治安。
以上正是這部電影的大背景,而電影的主要故事則是通過一樁旅館內的黑人與白人警察對峙事件來展現這場暴亂背後的複雜原因。
主角克勞斯是一名白人警察,他是一位典型的種族主義者。
在追緝一名黑人嫌疑犯時,他選擇直接開槍射殺了對方。
因而遭到了警方內部的調查。
當警方詢問克勞斯是否承認犯下「過失殺人」罪名的時候,但他只不過敷衍了一句:
自己很抱歉。
可見警方內部對於此類暴力執法的現象習以為常。
隨後,克勞斯接到一起警方通知說一處旅館發生了槍擊案,於是帶隊前往調查。
原來,當晚有一處旅館內的一群黑人聚會時——
有人用信號槍對著街道開了幾槍。
儘管只是鬧著玩的,但因為槍聲特別逼真,引起了白人警察的注意。
在這個劍拔弩張的敏感時期,執法人員個個都已是驚弓之鳥。
更何況還摻雜著各種種族衝突的矛盾,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矛盾幾乎已經白熱化——
沒有任何懷疑,軍隊選擇直接對著旅館射擊開槍。
隨後,克勞斯首先帶隊沖入旅館。
上司剛剛給他的警告早已被當做耳旁風——
他率先衝進來,一槍幹掉了一個手無寸鐵的黑人。
在對旅館的調查中。
當白人警察看到兩位白人妹子和一個黑人在房間裡面約會之時,種族仇視的情緒瞬間飆升。
他們將兩個女孩侮辱為做皮肉生意的「妓女」:
你們為什麼要做黑人的生意,我們有什麼不好?
電影中還出現了幾位重要的黑人角色:
由《美國隊長》系列中的「獵鷹」安東尼·麥凱飾演的黑人格林是當晚旅館內的在場者之一。
他是一位軍人,曾經做了八年的傘兵。
可是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膚色問題,曾經的國家英雄也要面臨白人執法者的屈打成招:
那人已經死了,你們招不招?
《星球大戰7》的男主約翰·博耶加,在影片中出演一位黑人保安。
他曾經試圖阻止白人警察魯莽執法,試圖去調查現場真相,但是其他白人警察卻不肯相信他。
甚至因為他想要為黑人作證,而遭到了當地警方高層的暴力恐嚇。
面對警察的盤問,當警察冤枉他道:
你是犯罪嫌疑人。
他只能瑟瑟發抖的應對著警方的逼供。
隨後,克勞斯讓黑人們在牆邊站成一排,開始用粗暴的方式審問。
警察們為了找到那把槍,採用了各種手段,整個問詢執法的過程更像是一種審判,激發了種族衝突。
然而這棟大樓根本沒有狙擊,只有一把信號槍。
隨即,旅館內的衝突事件開始逐漸升級。
侮辱、恐嚇、毆打、性騷擾、意外槍殺等輪番上演。
這場名為正義的執法變成集體對黑人的一次施暴……
整部電影看下來,讓婊姐感覺非常揪心,電影中黑人遭到的殘酷對待令人觸目驚心。
即便是對美國歷史不甚了解的人,也會為之震撼。
影片雖然是圍繞著黑人區發生的一樁衝突而展開的,但整個事件背後的複雜社會原因更引人深思。
美國的種族問題向來頗具爭議,探討此類問題的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
比如:今年頒獎季大熱的作品《逃出絕命鎮》便用誇張的手法來諷刺美國的種族問題。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在這部《底特律》中,試圖全景式還原那場美國歷史上的黑人們遭遇的不幸與痛苦。
白人執法者的殘酷冷血,政府的冷漠處理和暴力執法,黑人民眾的無助與絕望。
導演沒有刻意得去煽情處理,反而始終保持一種冷硬克制的視角去還原歷史和現實。
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紀錄片的片段交叉剪輯在電影畫面當中,通過戲劇衝突強烈的故事演繹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和虛構的創作結合,展現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
除此之外,整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氣氛營造,全片自始至終都是在渲染一種劍拔弩張的氛圍。
其中電影的第二幕旅館中的長達四十分鐘的對峙戲,尤為讓人印象深刻。
不僅節奏緊湊,全程讓觀眾繃緊了神經,絲毫沒有尿點,而且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精神緊繃,隨時處在崩潰的邊緣。
讓觀眾又一種身在其中的窒息感,清晰地感受到當年的暴亂是多麼恐怖。
借用豆瓣網友的一句評論:
當公權踏破道德底線,當偏見主導政府部門的抉擇。
執法部門就會變得跟無法無天的流氓一樣,成了對善良世人和弱者的嚴重威脅。
=========廢話===========
鐺鐺鐺鐺~ 要搶首位了好激動,第一次寫影評好緊張,希望我寫完的時候還是第一個嘿嘿嘿。
剛剛從影院回家還在醞釀觀影感受,公司組織film screening我表示連電影題材是什麼都沒了解呢就跟著去了,但是看完以後真的沉澱了好一會兒不想言語。時間老晚了所以我決定有一些具體的史實就不查證了,主要講主觀感受。
=========開始============
輕微劇透:
故事發生在1967年的底特律,長期的種族隔離迫使美國黑人擁擠的生存在黑人社區里,導火索是一次警方暴力執法驅逐酒館中的黑人, 從而引發了底特律大規模的持續五天的暴亂。電影的高潮是一次發生在汽車旅館裡警察對旅館客人(約略7-9名黑人男性和兩位白人女性)進行的死亡威脅及槍殺。
這場戲的感受要用極其「不舒服」來形容,他刺激到了你的每種感官,你不知道他下一刻是不是要開槍,更不知道開槍的莫須有理由是什麼。這種不適感最可能來源於見到的這些行為深刻的衝擊行為準則和三觀,我們見到一個人隨地吐痰,這抵觸了行為準則我們會鄙夷,見到有人搶劫殺人,當然會憤怒但其實它並沒有衝擊三觀,因為我們知道了解這種行為這種事情的存在。但這一場在旅店裡發生的戲完完全全就是wrong on so many levels,我完全在我的世界觀里找不到類似的存在,這一場戲我坐立難安。我當時的觀影感受是,導演為什麼要把電影拍的這麼不舒服,她要表達什麼???當然下一刻我意識到了,凡是這種誇張到不行的故事情節一般都是-------真實發生的。(沒有劇透!yeah!) 是的,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這是一個發生在50年前的故事,僅僅五十年。
導演是拆彈部隊的導演凱瑟琳(不打全名是因為不記得了),可以推斷出這部也會是有紀錄片風格的電影,確實如此,電影並沒有站邊,而是盡量還原事實。暴亂中黑人在自己的社區打砸燒搶,同是黑人的議員苦口婆心的演講說不要毀了自己的社區,人們趁亂從雜貨店裡偷東西,各種扔火苗,暴亂是他們自己發起的。這裡插一句電影結束後觀眾問演員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我在向別人安利的時候應該說因為什麼他們應該要來看?演員的回答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只想告訴你到底有什麼事情發生了,而看完你自己可以去選擇站在什麼角度。至於安利,我們只想告訴大家你們不知道的事實。
=====關於政治真確=====
其實這裡才是我真的很想說的,驅使我大半夜不睡覺明天還要早起還來寫影評的原因!
這兩年關於政治正確的電影很多,奧斯卡也非常的支持,觀眾們難免有些審美疲勞。每次看到評論里抱怨這種近乎黑人主創團隊的作品太多以及褒獎虛高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說其實這遠不夠。
有些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畢竟距離遙遠也沒有類似經歷。但是在美國生活的小夥伴或多或少能感受到社會的倒退。川普總統上台真的是一言難盡。就在今天他還發了禁止transgender參軍的言論在推特上。(下面是我的胡說八道)我覺得就平等與歧視的表現可以把人分成四類:第一種是完全不歧視別人,真的認為人人生而平等。第二種是內心會有歧視,但是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向善心會讓他們不斷的在自己有歧視觀點的時候勸導自己這是不對的(我在這裡;))。第三種是內心歧視但是介於社會環境不表達的。第四種就是不但心裡這麼想還說出來的。然而川普的上台直接導致第三種人也肆無忌憚的開始說他們的歧視言論,這不僅僅是對黑人,以及女性平權,亞裔平權,關於這個社會平等的方方面面。當掌權者變得不注重平等的權利,媒體,好萊塢,奧斯卡只能加倍努力來平衡這個社會,看起來有些矯枉過正用力過猛,但其實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還是微弱的。
電影里有一句台詞,this is 1967 asshole. 現在的我們仍然可以說,this is 2017! 2017年了,歧視和偏見依然存在,我見到衣衫襤褸醉酒的白人對著與我一起出地鐵與他素不相識的西裝革履的黑人罵罵咧咧說滾回你的黑人區,我聽到穿著裙子的女同事回家路上被被人騷擾謾罵侮辱,我依然會聽到同性戀就該死的言論。2017年了,馬雲還可以在女性創業者大會上公開發表對女性的歧視偏見。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政治正確而對電影抵觸,不要以為近黑陣容才使它可以衝擊奧斯卡。我們需要了解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去體會感受每一個群體收到的偏見與委屈。社會不進就退,今天因為不關心與自己無關的這個群體收到的不公平對待,無視就是縱容,明天也許我們就發展成另一個被不公平對待的群體,並且沒有同盟軍為我們發聲。
最後說回電影,我覺得電影點睛之筆是審判結束後(就不告訴你結果,不劇透),男不知道幾號回到郊區的劇目,那種收到傷害後產生的惶恐,無力,對一個人近乎摧毀般的重塑,演員演的真的很到位。以及高潮劇情每一個演員的表情動作真的張力十足,宣發的男一號在發現自己原來要被用來頂罪時(當然是因為他是黑人),那種對這個社會絕望失望的眼神看一眼就忘不了,白人主演我一直在回憶在哪兒見過好像是哪個劇里的大壞蛋,長得這麼兇狠邪惡來演真的好么?會不會不真實。結果最終想起來是荒野逃生里那個有良知的小孩。我是想表達他演的太好了不知道表達出來了么。。。。
最後,
#Detroit, you should watch.
對於凱瑟琳·畢格羅導演,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陌生,但說到她的前夫,想必都是大家的老熟人了——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界少有的能藝術、商業兩全其美的導演之一,他執導的《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分別以27億美元和21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位列全球票房榜的第1名和第2名,並且這兩部電影都是好評如潮,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
凱瑟琳·畢格羅和卡梅隆同樣是十分優秀的導演,她執導的《拆彈部隊》擊敗《阿凡達》奪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總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憑藉《獵殺本·拉登》入圍第85屆奧斯卡並且5提1中。
今年,她帶來了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將是頒獎季的種子選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發生了一起黑人騷亂事件。起因是警方掃蕩一間黑人區的酒吧,這次執法行動引發黑人不滿,他們聞訊而來向警察投擲石塊和磚頭。
密歇根州州長喬治·羅姆尼為儘快平息暴亂,下令密歇根州國民警衛隊進入底特律,並要求總統林登·約翰遜派遣陸軍入城強行驅散黑人,但這一行為適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終引發波及全城的大規模騷動,進一步演變成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種族騷亂之一。
這場騷亂持續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傷,超過7200人被捕,以及超過2000座建築物受破壞。
但事實證明,那篇提倡所有種族享有同等機遇的宣言,到頭來只是一紙空文。
《底特律》改編自這起騷亂事件,並且選擇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電影很簡短地概括了騷亂事件,把重點放在了騷亂之後的男子樂隊「戲劇合唱團」上。
此時,整個底特律已經一片狼藉,縱火案和搶劫案頻頻發生,學校、商店也紛紛關門,整個城市將在晚上9點宵禁。
在福克斯劇院,戲劇合唱團正準備上台表演,想藉此機會與摩城唱片公司簽約,卻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離開劇院。
戲劇合唱團的成員弗雷德和拉里來到了阿爾及爾旅館,遇到了兩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們聚會的過程中,黑人小伙卡爾使用發令槍對著窗戶外開槍嚇唬警方,卻被誤以為是狙擊手,導致警方和軍方包圍了旅館。
電影開頭有一個小小的鋪墊,一位女孩從百葉窗向外張望,卻被當做狙擊手遭到射殺,說明警方和軍方對狙擊手是相當敏感和重視的。
其中巡警菲利普·克勞斯有嚴重的歧視黑人傾向,
電影開頭他為了逮捕一名手無寸鐵的黑人而開槍射殺,最終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這位黑人確實是搶劫犯,但罪不至死。當偵探說菲利普犯了謀殺罪之後,菲利普僅僅說了一句「對不起」。
偵探說:「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氣壯地反問道:「不然呢?」
偵探告訴菲利普以後遇事要冷靜一點,但菲利普絲毫不長記性,他在接到通知說阿爾及爾旅館有狙擊手後,衝進旅館率先就射殺了卡爾,並在卡爾身邊放了一把刀,
事後謊稱卡爾手裡有刀,想搶他的槍,他是出於自衛才開的槍。
看來他對「冷靜」的理解不是避免隨意開槍,而是開槍之後要記得誣陷受害者。
隨後,菲利普協同同事將旅館的房客排成一排,開始侮辱和毆打他們,
菲利普的目的已經不是查清狙擊手是誰,而是玩弄他們。
敢瞪我?那就打你。
敢不聽話?那就打你。
敢反駁我?那就拚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們治得服服帖帖的,他們只是渾身顫抖,卻什麼都不敢說。
菲利普還大義凜然地說「如果你們覺得能隨意地朝無辜的人開槍,並且能逃脫法律的制裁,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
這句話應該是受害者對他說的吧。
接下來,菲利普開始和他們玩一種「死亡遊戲」,他把李帶進一個房間,盤問狙擊手是誰,眼看李沒有回答,菲利普就對著空處開一槍,並命令李不要出聲,否則就來真的了,從而讓其它人誤以為菲利普真的殺了李。
電影開頭也做出了一個鋪墊,黑人警察用同樣的方式假裝毆打嫌疑人,看來這種手段已經相當普及,它不僅僅是一種盤問技術,對菲利普這樣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種遊戲
菲利普繼續侮辱他們,其中格林(安東尼·麥凱 飾)當了8年的傘兵,兩次服役,光榮退伍,是真正的國家英雄,如今卻像狗一樣被菲利普毆打。
他們甚至連白人女孩都不放過,撕碎她們的衣服,並且進行言語上的侮辱。
後來,菲利普讓同事迪曼斯對黑人小伙奧布里進行盤問,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裝殺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槍斃了奧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嚴重性,決定放走這群人,但前提是他們要保證沒見過自己。這樣的話,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對外宣稱他們來到旅館的時候,卡爾和奧布里已經死了。
選擇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願撒謊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殺。
事後,法庭審理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內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實上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但巧舌如簧的律師幫助他們逃脫了一切指控,律師甚至選擇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種種罪行,反而問起受害者的過錯:「你以前有做過犯法的事嗎?」
黑人原告身為受害者,卻被問到如此荒謬的問題,他怒火攻心:「現在又不是我在受審。你們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覺得受審的人是我,然而殺我朋友的人可是他們。他們打了我們,把我們排成一列侮辱我們,而你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這裡根本沒有公正可言。」
他說的話贏得了在場的如潮掌聲,可惜法律是不講人情的,在律師的辯護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無罪。
面對如此可笑的結果,甚至在場的白人都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當時死的不是三個黑人,而是三個白人,那麼法庭絕對不會做出這麼不公平的判決。
故事的最後,一家民事法庭起訴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員,但這位警察僅僅賠償了奧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將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並沒有認罪。
而戲劇合唱團的其它成員成功與摩城唱片公司簽約,但拉里本人拒絕了摩城唱片公司拋出的橄欖枝,之後再也沒有加入合唱團,而是選擇去教堂的唱詩班工作,因為他不想給白人唱歌。
也許這麼做並不能改變什麼,他拿著更低的報酬只是和自己過意不去,他最終只傷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魄,他就是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則。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50年前的黑人的社會地位仍然是相當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這之後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權在南方卻從未獲落實,直到1950年代馬丁·路德·金博士領導民權運動才使得歧視黑人問題有所轉機。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興起,種族矛盾也達到了爆發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車運動,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場所靜坐示威,伯明翰市爆發黑人抗議示威鬥爭,華盛頓舉行了該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哈萊姆、費城、沃茨、紐瓦克也相繼發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數幾個相對擁擠的街區是禁止美國人進入的,負責巡邏這些街區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們以暴力執法而聞名。
改變是必然的,但問題是如何改變,以及在何時改變。
底特律黑人騷亂事件成為了一個重要契機,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經過了幾十年才實現。
正如電影中的國會議員所說的:改變是不會睡一覺起來就發生的,但是改變正在發生。
電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見大,通過阿爾及爾旅館的事件輻射整個底特律,甚至整個美國。像菲利普這樣嚴重歧視黑人的警察並非特例,他代表的是當時的一部分白人,而這部電影就是當時整個美國的縮影。
菲利普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決定別人生死的體驗,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螞蟻一般地對待黑人,他肆意射殺黑人,還反過來對受害者說:「如果你們覺得能隨意地朝無辜的人開槍,並且能逃脫法律的制裁,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
而事實證明他說的就是自己,他不僅開槍殺人,還被宣判無罪。
格林那樣的國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樣的人渣面前毫無反抗之力,僅僅是因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再偉大的英雄在他眼中也不過是一隻偉大的螞蟻,實在是諷刺。
至於這群受害者為什麼不把卡爾使用的是發令槍的事實告訴警方,電影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不同的觀眾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讀。
我個人的理解是,戲弄警察是很嚴重的事,黑人戲弄白人警察就更嚴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這個節骨眼,說出真相說不定會遭到更嚴重的懲罰,保持沉默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所以索性死不認賬。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有一位軍人私下放走了李,還有警察對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進醫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幫黑人受害者說話。
但軍方也並非都是好人,兩位軍人明知道「警察完全瘋了,他們在恐嚇嫌疑人,又打又罵,想強迫他們認罪」,他們嘴上說「這麼做肯定不對,他們也是有公民權利的」,但又因為「不想惹麻煩,特別是與公民權糾紛有關的」而選擇了旁觀,他們雖然沒有親手殺死黑人,但他們的不作為使得事情變得更壞。
導演並沒有非黑即白地說白人全都是歧視黑人的,並沒有說警方都是壞人,也並沒有說軍方都是好人,她辯證地看待了這一問題,並使得電影呈現出性格各異的人物,客觀地還原了歷史事實。如果不這麼處理,就會顯得導演帶有偏見,是為了黑而黑。
電影不僅沒有說白人都是壞人,更沒有說黑人都不是壞人。電影里中彈身亡的受害者有兩種,一種是弗雷德和奧布里這樣的無辜者,另一種是菲利普在電影開頭射殺的搶劫犯,以及用發令槍戲弄警方的卡爾。此前,軍方攻擊對著窗戶外張望的小女孩的行為也說明他們確實十分重視狙擊手。但關鍵在於,無論是搶劫還是戲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該被侮辱和玩弄。
只講述弗雷德和奧布里遇難的故事是不夠的,導演拍攝電影之前應該是收集了許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擊斃無辜黑人的行為,但導演最終選擇了兩起黑人犯錯在先、白人擊斃在後的案件,理由在於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動機站得住腳,同時也起到一個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沒有搶劫、沒有戲弄警方,什麼事情都沒幹無緣無故就被擊斃,那這部電影就毫無意義了,因為那已經無關種族,只是警察濫殺無辜的犯罪片。
電影中的搶劫犯和卡爾犯了三分錯,卻受到十分的懲罰,才更加凸顯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說:如果當時死的不是三個黑人,而是三個白人,那麼法庭絕對不會做出這麼不公平的判決。
而最震撼的不是歷史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而是美國人把它拍成電影讓全國男女老幼去電影院觀看,要做到這點,這個國家需要怎樣的勇氣和包容心啊!
我討厭人們對有關種族、女性、同性、弱勢群體題材的電影扣「政治正確」 帽子,畢竟這樣的電影並非每個國家都能拍的,除非這個國家足夠民主、勇敢、自信和包容。
敢於正視歷史、正視過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於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懷坦蕩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電影頻頻出現轟炸白宮、綁架總統的橋段,這也是為什麼凱瑟琳·畢格羅將這可以稱為「歷史污點」的事件拍成電影,她並非是自黑,反而體現了美國人強大的內心和堅決的自信。
從這個角度來看,《底特律》無論衝擊奧斯卡成功與否,它都證明自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也證明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度。
那一排人幾乎都看到過旅館第一個被警察槍殺的黑人混混玩過發令槍,特別是同屋的兩人還不斷阻止過,為什麼在警察如此強力的審問下,沒一個人提他玩發令槍這個惡作劇?如果他們一開始就馬上說了是不是就不是這個結局了?不知道是導演故意的,還是事實就是這樣。反正看得讓人不舒服,也不會對劇中的大部分黑人有同情之心。
1967年7月23日,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發生暴亂,又稱為「第十二街騷亂」,事件持續5日,是美國歷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動事件之一,其破壞性超越1943年發生的種族騷動
事件起因於當地警方掃蕩一間位於第十二街和克萊爾蒙特街交界的無牌照酒吧,因為執法行動引發黑人不滿,部分憤怒的旁觀市民與警方發生衝突,進而引發持續騷亂,使底特律陷入火海
這場騷亂的主導者,大部分為黑人群體,除了跟警察暴力對峙外,還有小部分激進分子,到處打砸搶
很快白人警察就失去了控制權,甚至當地的黑人領袖在呼籲群眾冷靜克制時,也被要求平等和自由情緒主導的黑人群體趕下了台
在整座城市即將徹底失控的第二天,州政府悍然發動軍事級別的行動,不僅派駐了國民衛隊,更出動了美國陸軍的兩隻王牌軍,第101空降師和第82空降師
這種強勢傲慢的軍事暴力鎮壓,不僅沒有控制事態的發展,反而導致了更混亂的局面
背棄民眾的政府,勢必被民眾背棄
底特律大暴亂,就是這樣徹底而又全面地展開的
也就是在這一天,極端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同時也是警察的白人克勞斯,在追捕一個趁亂搜刮商店的黑人過程中,把他槍擊身亡
也在是在這一天,努力追求歌唱夢想的黑人拉里,本可以在舞台一展歌喉獲得簽約唱片公司的機會,卻因為大暴動導致會場陷入混亂
但無論對白人警察克勞斯,還是黑人拉里來說,這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身為黑人居民,拉里不是第一次遭受意料之外的失敗和挫折
身為白人警察,克勞斯不是第一次在對黑人執法時使用暴力
克勞斯被兇殺案組的探員警告要起訴他謀殺後,繼續配槍出勤
拉里驚慌失措地穿過軍民對峙的混亂街區,回到自己狹窄擁擠卻溫暖安全的小屋
在底特律,一部分白人警察跟克勞斯一樣,習慣了對黑人傲慢粗魯和歧視
對他們來說這就跟看見隨地小便的狗就一腳踢開一樣,再正常不過
在底特律,一部分黑人居民也跟拉里一樣,習慣了被歧視的生活
他們畢竟是帶著槍的政府武裝,雖然自己滿心憤怒和不甘,但也只能忍著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相互之間的習以為常,不少人才會覺得暴亂沒有什麼大不了
否則他們也不會在警察和軍隊命令禁止靠近窗戶,免得被當成狙擊手誤殺的情況下,依舊靠近窗戶,想看看外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更別提和黑人拉里聚會的「黑胖哥」卡爾,會拿出一把賽場上發號施令的信號槍,對著一大群朋友戲仿白人警察對黑人的暴力執法
不過沒人提前知道這是把信號槍,也沒人想到這個開玩笑的舉動,會帶來殺身之禍
在附近巡邏的警察軍人,誤以為這是襲擊的信號,他們以「非常時期用非常方法」的態度和手段,迅速衝進年輕人聚會的二樓
警察在混亂中對著驚慌失措的黑胖哥開槍射擊,然後放一把打開的匕首在黑胖哥身邊,為自己開槍殺人偽造合理性
為了莫須有的罪名,他們完全不在乎黑人的死活,甚至連跟他們走得太近(或抱有同情心)的人,都一律不放過,統統拖下樓逼供
美聯社拍攝的暴動期間部分黑人被白人暴揍的照片
有兩個白人妹子朱莉和凱倫,也被帶著性侵和虐待意味的執法方式,「懲罰」得尊嚴無存 ——
失去權力約束的警察對待白人同胞尚且如此,對待黑人的暴虐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當你看到這些軍隊和坦克裝甲浩浩蕩蕩開進底特律,看到警察和軍人肆意圍堵大街上路過的年輕人,看到他們手執警棍把黑人往死里打的時候,你會覺得這肯定是電影里才會出現的一幕
事實的確如你所想,它來源於底特律暴亂50周年,也就是2017年7月,由《拆彈部隊》美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歷史性電影
《底特律》|2017
但事實又恰恰相反,因為在50年前,它真實地發生在美國底特律
這場持續5天的騷亂導致43人死亡(其中還有個被警方誤殺年僅4歲的黑人幼童),1189人受傷,超過7,200人被捕,2059間商店遭搶劫或燒毀,以及超過2,000座建築物受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00~4500萬美元
美聯社拍攝的暴動期間被強制執法的黑人
雖然蘿蔔是沒有見過暴動,但我見過遊行,那是12年的深圳抗日遊行,浩浩蕩蕩的路經華強北,後來有小部分激進的群眾跟警察發生了對峙,還有人打砸日本車和門店,連警車都掀翻了
蘿蔔記得遊行前的幾天,朋友圈就充斥著大量煽動消息,而且還有線下發傳單告知集合地點,甚至還有人跟我說,ZF不作為,有血性的國人應該行動起來
當然,像蘿蔔這種實幹興邦的愛國青年,不反對理性遊行,但我自己不會去參加遊行,甚至還覺得有些小部分極端遊行發生在深圳而感到恥辱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深圳或者其他地區大部分群眾都是理性的愛國群體,也是極具智慧的群體,特別讓我感動的是西安一這哥們,好人啊
《底特律》這部電影導演也是很理性的,沒有選擇站邊,電影不僅有白人暴力鎮壓和黑人自我打砸,還有理性善良的白人同胞
比如當白人警察非法拘押審問時,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亂放走了拉里的一個朋友
比如拉里的朋友滿臉是血地逃出屋子後,被一個口口聲聲叫他「Brother」的白人警察救起送到醫院
比如對克勞斯無故槍殺黑人感到憤怒的白人警探,憤怒地吼著要扯斷他的脖子
正是因為有這些人,底特律暴亂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人,法律、秩序和文明,才不會淪為一紙空文
看完電影,再聯想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忽然又收穫了很多,或許50年前的底特律暴亂的本質原因,並不完全是我們想像的種族歧視,它應該是一個綜合環境壓抑的集中爆發
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處在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矛盾激化最嚴重的階段,那時候美蘇冷戰進一步激化、越戰全面爆發,人民情緒在長期的壓抑和不安中急需一個泄火的出口,以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等為契機的騷亂爆發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我們從國內矛盾轉移到對外矛盾時,很多人就煽動或參與偽愛國遊行,從抗日,抵韓,干印度, 這幾年我經歷的太多了,但我也明白了很多
那就是社會壓力大了,人群浮躁了,積蓄的矛盾多了,自己又無能力改變現狀,就趁著力所能及的空子,打著愛國的旗號,宣洩自己壓抑的不滿現狀情緒
所以,他們才會不經思考的天天去噴這噴那,去叫囂開戰,甚至去砸自己同胞的車,去燒自己同胞的店,去辱罵虐打不迎合他心理的人
其實,你理性想想,也會明白,這些年這些人除了有張嘴,喜歡傷害自己人,他們又改變了什麼?
什麼都沒有改變不是嗎? 也許變得只有他們自己,越來越貧窮,越來越無知
還有別忘了那句老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複
感謝巴塞電影提供部分素材,首發微信公眾號蘿蔔電影
http://weixin.qq.com/r/yTgQCPLESK83rbZr92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的影評
前幾天看了《底特律》,兩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之後又去惡補了歷史,總算是把電影的背景知識補上了。話說凱西大媽這部片子,有歷史背景,有政治衝突,有種族不公,沖奧的要素有個十足十,確實可以說,有點意思。但是距離評上大獎,個人感覺,還差點意思。
凱西大媽的這個電影,以1967年底特律騷亂為背景,1967年7月23日早上,警方掃蕩底特律一間無牌照酒吧,當時在場黑人與警方發生衝突,向警察投擲石塊和磚頭。大批警察趕來增援,企圖將聚集的黑人強行驅散,但黑人越聚越多。24日晚,數千名黑人衝破一萬三千多名武裝軍警的重重包圍,把騷亂由西向東擴展到整個市區。黑人燒毀了屬於白人的許多房屋和商店以及數處警察所。隨著黑人騷亂的發展,美國3家最大的汽車工廠的裝配線完全停頓。市內商店、銀行、飯店全部關閉,學校全部停課。
影片開頭就是這場暴亂的開始,據說用了什麼手持式攝影技術,在我看來,類似手機拍的唄。確實很有現場的感覺,鏡頭晃晃悠悠,人物亂七八糟,街上一片狼藉。出場的醬油黨過多,所以整個前一段我都是在莫名奇妙中度過。那些打砸搶的場面確實讓老實人害怕,沒有種族主義的我都懷疑這批黑人的智商,為啥和白人警察衝突,就得把自己家附近全砸爛了、搶光了、在街上亂塗亂畫、亂逛亂嚷。所以一開始那個白人大反派克勞斯出現的時候,我還比較欣賞他的。畢竟作為一名警務人員,制止這些打砸搶是工作。後面再發展,凱西大媽就生生讓事情變味了,她安排克勞斯一槍打死了從路邊商店偷東西的黑人甲,然後全片這個種族主義就找到代表人,剩下的部分也就順利開展了。
本片的受害者之一,愛唱歌的拉里去參加唱歌比賽,想藉機簽下一個唱片公司,找個長期飯碗。他的朋友弗雷德去現場給他打氣助威,結果暴亂影響了拉里就業的好機會,比賽取消了。失望的拉里和弗雷德準備坐個公交回家,在公交上也遇到了暴亂分子。兩個年輕人下了車,進去了街邊一個叫阿爾及爾的旅館。在旅館裡,他們遇到兩個白人姐妹花,發情的兩人想和姑娘去浪漫一下,就上前搭訕。由於搭訕技術比蠟筆小新還差,兩人只獲得了和姑娘共同去見朋友的權利。然後倒霉的拉里和弗雷德,就遇見本片的腦殘男。
腦殘男是個很有娛樂精神的小夥子,擅長作死。他在暴亂的晚上,拿著一把發令槍,對著窗外開槍玩。槍聲很快引起了周圍警察的誤會,以為那裡有狙擊手。在大批軍警向阿爾及爾旅館方向集結的時候,腦殘男,覺得自己作弄警察很得意,又開了一兩槍,這後面補得幾槍,直接把他補進了太平間。這裡科普一下,腦殘男拿的發令槍,和現代的不大一樣,是需要上子彈,開槍以後槍口會冒出火光白煙的。在草木皆兵的暴亂的晚上,估計不會有警察認為這是普通的玩笑,也不會認為這是玩具槍。對於腦殘男的這種用繩命搞笑的行為,我只能陪著皮笑肉不笑。
果然這種自帶主角光環的玩法只能主角玩,隨便開玩笑的腦殘男在警察克勞斯進來的第一時間就被開槍幹掉了,為了逃避責任,克勞斯還在他身邊放個小刀栽贓陷害,說他襲警。警察進入旅館,把幾個房間的黑人小夥子,包括那兩個白姑娘,都揪下樓直接按在牆上開始審訊了。這事兒誰幹的,你們幾個得說出個道道,說不清楚的就不能回家找媽媽。那幾個受害者就臉朝牆趴著,一扭頭警察就上腳踹,一開口就拽著頭髮往牆上磕。後面一整段的審訊差不多都這麼殘忍,慘無人道,說刑訊逼供,都能當刑訊的典型案例。
我一直納悶在旅館當中的幾個黑人,被克勞斯和他的同事按在牆上恐嚇毆打的時候,為啥一直不說出這只是個玩笑。是被嚇破了膽子還是沒有機會說,片子裡面也沒有交代。這事本來就是個玩笑啊,克勞斯非得讓他們說出誰開的槍,這個克勞斯覺得可以有的,真沒有。克勞斯就很生氣,人家也是正經學過審訊技術的,就挨個關小房間,大聲喊:「你說不說,不說老子斃了你」,然後放個空槍嚇唬外面人,希望有人說。到後面真沒人說,克勞斯和他同伴白胖胖警察說了,你也審一個。白胖胖有點膽小靦腆,他一開始說,哥這個我做不來。克勞斯一挑眉毛,別廢話快去。白胖胖警察說好吧,那我去了。果然老實人不出手則已,一鳴驚人,他進去真把一個被審訊的黑人幹掉了,不是嚇唬,不是逼供手段,真真切切的,殺了人。嗯,他和那個一號腦殘男是兄弟吧。
面對白胖胖給闖的禍,克勞斯也沒辦法。現在沒人承認開槍,也沒人承認有槍。現場還死了兩個人,回去這報告不僅沒法寫,估計工作也得丟。克勞斯要不是主要反派呢,人家靈機一動,對著那屍體挨個對剩下的受害者進行教育:「你們都看見了啥」。大部分被一晚上刑訊嚇得屁滾尿流的傢伙表示,您說啥是啥,馬就是鹿,獲得逃生機會+1。那個弗雷德不幹,說,我看見了死人,於是他也變成了死人。
後面那一堆對司法調查好像是真實的,但是司法審判是亂編的,凱西大媽看來不擅長法庭戲,我把這個當做重頭戲本來準備了十足精力要挑刺的,她一場就給我過了,頗感遺憾。然後影片就那麼草草爛尾了,結尾那黑人還直抒胸臆的唱了一首歌,控訴萬惡的種族主義。簡直是胡鬧,最後這段看的我直犯噁心,這玩意破壞了全片的氣氛。
感觸最深的其實是那段審訊,人物心理刻畫的非常細膩,被害人那種恐懼、無助、在強權面前的渺小和為了自保的背信棄義,看了心情很沉重,不知道如何改變,不知道如何幫助,本能的覺得,這種殘忍的真實,即使通過對司法權利的限制和警務人員的約束,也無法遏制的人性的惡。這無關種族,甚至無關人與其他動物。毫無意義的血腥暴力,如何避免,控訴我們知道已經是無用的,但是如果連譴責也無,又有什麼能約束?凱西大媽這點上還是做得不好,放段字幕交代一下施害者都逍遙法外就完了,這就是她的取巧作風,總感覺缺了什麼,不是那種意猶未盡的缺乏,是戛然而止,我也弄不清,所以留著這爛尾給觀眾的不舒適感。所以我說有點意思,但,差點意思。四星吧,拭目以待開獎結果。
沖著IMDB7+去看的,手法紀實。屏幕不過13英寸,整個情緒都融到電影里。
給予絕對的權利給對立面,就好像有一支獵槍頂在你的太陽穴,永遠不知道扳機什麼時候會摳動。我們國家也有這種事,不過我們的政府處理這種事更擅長,更有手段。我覺得幾十年後我們國家會有講述這些事的電影就好啦。希望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剛剛看完電影,不太能接受把影片主旨完全歸納到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上的說法。
首先我們回憶一下,三名警察裡面只有一名,在影片中,明確表露出了他的種族主義傾向,即警察No.1跟旅館的白人女孩說:為什麼要給黑人一起廝混。回到警局,他坦白了濫用職權和暴力行為,沒有按照No.3的意思撒謊。
警察No.2的問題出在對同行暴力行為視而不見,而且沒能了解到「死亡遊戲」的真像——在隔壁房間開槍,假裝已經殺人,以恐嚇其他在場人員,達到審訊的目的——直接開槍殺死了一名平民。謀殺沒得跑。但是影片並沒有展現No.2種族歧視的鏡頭和描寫。
警察No.3克勞斯,在追捕偷到嫌疑人時背後開槍——濫用職權。在看到一名平民被警察擊中後,將一把匕首放在旁邊——偽造襲警的現場。然後就是各種言行逼供,最後槍殺了不肯合作的年輕小伙——謀殺也沒的跑。No.3打得兩個白人女生滿臉血,對黑白同時下黑手,因此不能說他在處理黑與白的問題上有偏見。
如果僅看旅店的戲,首先看到的是警察的濫用職權和無視法律,然後才是種族歧視。我不能同意因為受害者裡面有黑人,施暴者是白人,就把問題完全引導到種族歧視上的做法。
分析類似的問題,應該本著「論跡不論心 論心世上無完人」的做法,先看到的是國家暴力機器和平民的矛盾,然後才是白人和黑人的矛盾。
50年後,美國黑人和白人之前的矛盾並沒有彌散,如果白人警察在街上槍殺了一名黑人平民,你會看到黑人就高呼種族歧視,還是有耐心看到真相。奧巴馬已經做了選擇,你呢?
先佔個坑,以下是筆者前幾天看完在豆瓣先隨便寫的幾句,有機會再來補充。確實是最近看過的最震撼的片子之一了。
五星推薦 今年目前看過的最佳候選。
畢格羅導演真是比眾多男導演還狠,揭開歷史的瘡疤,直面悲劇,震撼虐心。開頭用油畫交代背景,凌厲驚艷。新聞紀實般的鏡頭穿插史實資料展現事件群像,太真實。聚焦旅館謀殺案處處戳心,結局唏噓悲涼,放到現在依然應景。所有演員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輕演員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可惜影片對於當下的美國來說太敏感或者太政治不正確了吧……雖然應景,但更容易激化分歧。上映也太早,呼聲沒了……即便最近宣布重映但估計抵不過政治正確哎。真心希望在頒獎季有所褒獎,編導演都太精彩。飾演白人警察的年輕演員簡直脫胎換骨,以前的印象都是演些屎屁尿三俗喜劇,這次演得簡直邪惡入骨。幾位黑人年輕演員也非常有感染力!前天在電影院看的,電影大概是2個半小時。 整場 壓抑。哎,種族平權這個東西,估計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謝瑤,電影還沒看,等看了回來再評論
謝邀,《底特律》以真實事件為本,又有名導執導,應該還不錯,很期待
快進看完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種族歧視,而是普通人在權利的威脅下如何做生死抉擇,還有恐懼和無奈。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被槍指頭,威脅逼供,怎麼看都不覺得像是幾十年前發生在美國黑人身上的事兒。這片會在國內上映嗎?
很氣,保安吐群眾怒。
黑心警察都不得好死。
砸東西是不對的。還沒看,謝邀,打算看
我咋覺得我如果說的算,這幫黑人的境遇會更慘 片中我沒看到黑人一點能夠值得同情的地方,我是不是也有種族歧視
推薦閱讀:
※《奇異博士》里有哪些有趣或者值得思考的台詞?
※紫霞仙子喜歡的是孫悟空還是至尊寶?
※如何評價由漫畫《賭博默示錄》改編的電影《動物世界》?
※電影《大話西遊》里,最後當上狀元的吳孟達說「辛苦兩位娘子磨豆腐」的笑點在哪裡?
※小的時候你看大話西遊與現在你看大話西遊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