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們在搶房子,日本人在搶諾貝爾?

這兩天,中國人的注意力被各地此起彼伏的「樓市新政」所吸引,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科技新聞,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2016年度的諾貝爾獎正在陸續揭曉,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


這幾天,網上瘋傳「當我們在搶房子的時候,日本人在搶諾貝爾獎」。文中提到: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剛剛經歷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這20年里,日本獲得了17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又恰恰在這20年里,日本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業率是3%,創下了21年的最低點。而經濟正在復甦,開始加息的美國,失業率仍然維持在5%左右,歐元區的失業率則高達10%。文中對日本讚賞不已。文中的憂患意識我是認同的,但作者僅以表面現象來看待日本人獲獎的事情。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讀下文。

「日本諾獎奇蹟」只是先發優勢而已

每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盃和每年一次的諾獎頒獎,都和咱們天朝關係不大,就像中國隊第一次打進世界盃小組賽,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獎,在我們眼裡都是美麗的邂逅,值得回味,但這種邂逅偶爾有那麼一次不過癮,不夠展示實力。以前也就算了,只是自從有了朋友圈,這種失落每次都會變成現實批判主義文學被刷屏,被提到制度,民族和文化層面展開真理辯論,得出的結論是一片悲觀,出奇的一致。因為中日間這些「本質」的東西的差距,導致結果的不同,所以結論是要麼改變本質,要麼基本沒戲。

其實沒必要,就像我們老祖宗常說的,「過猶不及,事緩則圓。」太徹底和絕對的否定,反倒是把信心都打沒了。因為很多事情一旦上升到制度(你懂的,不說了)和民族劣根性(你也懂的,什麼誠實,嚴謹,協作,奮鬥。。。)在多數人看來就根本沒法解決,因為那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所以很多人看日本就羨慕得不得了,連買個馬桶蓋都要去東洋淘一下洋貨,國貨嘛,多看一眼都是浪費表情,然後不小心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都是杭州生產的。

一個民族的自信培養起來是很難的,「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都是虛妄的妄,都有害的,都要警惕。其實中日的科技發展之路都是同一條路,只不過日本比中國早走了那麼二三十年。所謂的日本奇蹟和崇外者吹噓的「和魂洋才」只不過是先發優勢罷了。

「老二」之間的PK

從2000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6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僅次於美國(72名)排名第二。中國2010年GDP全面趕超日本,也是美國之後全球第二。

一個是諾獎數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代表,一個是GDP,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代表。哪個更牛呢?

先看下人均數據,完敗!

  • 日本每百外人中有5千個從事研究的人員,是中國的5倍。這個數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而且日本每萬人勞動人口的研究人員數為全球之最。

  • 日本每年科研投入是GDP的3.3%,研究開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是GDP的1.8%。(但中國10年以前科研佔GDP只有0.6%,這個增速是驚人的。)

再看下總量數據,完勝!

  • 截至2009年,中國科研院所3775個,中國科技人力資源51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

  • 研發人員總量196.5萬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 技能勞動者總量突破1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達到2630萬人。

  • 中國有350萬研發人員,日本只有80萬,中國的研發人員數量是日本的4倍。

  • 中國高校有150萬專任教師(講師、副教授、教授),日本只有不到20萬。中國的專任教師是日本的7倍。

    中國高校有2391萬在校生,日本只有301萬,中國是日本的近8倍。

問題是,大國競爭從來都是比的總量,總量上看,中國並不差。

諾獎數量:一個「滯後」的指標

諾獎的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但要知道這個大小就得看到該成果的長期價值,這就需要時間來看效果,平均下來,這個考察期大概是20年!也就是從他發表論文到得諾獎,大概要20年左右,這意味著這個科技界的巨星獎,跟你今天的工作關係不大,那個決定意義的種子20年前就種下了。

拿日本舉例,從2000年以來,截止到2015年,日本已經有16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一年一個還多,這已經是井噴了,因為要知道從有諾獎開始日本總共才出了24個諾獎得主。

為什麼2000年後日本會有一個諾獎數量的井噴?就是因為上個世紀80-90年代是日本經歷過高速經濟增長時期,今天諾獎的數量都是當年對科研進行穩定資金投入的結果。說白了,就是經濟好的時候燒錢燒出來的。

諾獎和奧運會金牌有區別么?

我們天朝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被詬病為舉國體制,好像全世界就我們自己搞這種「計劃經濟」。但我們羨慕的日本,其實對於得諾獎的做法也是舉國體制。

很多人會覺得奧運會和諾獎,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得奧運金牌只要砸錢,培養運動員,刻苦訓練就能有收穫,得諾獎靠的是全民素質,基礎教育,科研投入這些軟指標,不是舉國體制搞體育那樣能搞出來的。

當然,科技的發展底蘊更強,進步更慢,需要積累的更多,這只是時間因素的不同,但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是可以像拿金牌一樣拿諾獎,因為日本就是這麼做的!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要在今後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當時這個言論就炸鍋了,科學界一致認為,這屆政府不是要打臉的節奏么,科學研究具有不確定性,還能像汽車流水線一樣生產諾獎?可笑可笑,在日本80-90年代最土豪的時候諾獎都沒出幾個,2001年都已經過了第一個失落的十年了,哪來這麼多的雄心壯志呢?

連許多日本當地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公開批評政府提出這樣的目標「沒有頭腦」,但是結果出乎意料,從那時開始基本上就是平均每年一個,這個跟設定奧運金牌數如何相像?

諾獎是可以被爭取地,還有個明顯的例子是,日本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其職能是做遊說工作,包括向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基金會人員提供一切費用全包的赴日旅行。這個跟申辦奧運時向奧組委提供費用來申辦國旅遊,變相「行賄」道理是一樣。誠然,關於諾將最終的歸屬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但這都是那個龐大衝擊金牌榜計劃的一部分。

科技投入是由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

為什麼日本只是先發優勢呢?因為日本在80年代以前主要執行的是以技術引進為主的依賴性戰略,這個戰略的意義在於充分利用後發科技優勢,在認真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技術力量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 。並且大力發展基礎工業,比如煉油、電力、鋼鐵、造船等,並進一步爭取產業鏈換代升級。

聽起來是不是和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後走的路是一模一樣的?汽車輪船都造不出來,還搞什麼對人類貢獻的基礎理論研究,不是所有高大上的東西都是有意義的,路總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

日本在90年代前,政府投入的研究費佔總研究費的比重還是趕不上歐美。日本在科研經費中,政府投入只佔所有科研投入五分之一,而在美國是一半左右,當然隨著美國國力下滑,這個比例降到了2000年時三分之一,也是比日本要多。而且在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中用於基礎理論研究的(能得諾貝爾獎的)差不多10-15%左右,而同期美國在接近20%,法國達到25%,說明什麼?

一般來說民間研究費大多用於短期內能為企業組織帶來高額利潤的技術開發,以應用刑研究為主,賺錢是硬道理。那麼政府研究費才是多用在基礎理論研究上,追求長期的意義。說明90年代前,日本政府的重心還是放在產業發展,更新換代,經濟效益至上的原則,這跟2010年的中國也是一模一樣。

日本直到80-90年代後期,經濟已經大幅起飛,產業鏈的升級到國際一線,繼續發展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國際科技與經濟的激烈競爭,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才從依賴性科技升級轉變為靠自己力量去科技創新,變技術輸入國為輸出國,促進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

大家看下日本的GDP從80年代開始起飛,後推20年,2000年開始,日本諾獎數量開始起飛,嚴格的T+20年。

到底是通過模仿和追隨實現技術跨越,還是注重創新和領先,主要是看今天的科技發展階段,是否已經接近了世界前列。

今天批評中國的聲音和九十年代美國批評日本的聲音出奇的一致

中國今天被詬病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注重短期效益,經濟至上,對人類社會貢獻不夠,光知道賺錢不知道向人類的燈塔國美國學習。

有趣的是,這種論調正是90年代美國媒體甚至包括日本本身批評自己時的主基調。

2010年兩名日本人獲諾貝爾化學獎後,《華爾街日報》曾做過總結,說人們習慣將1950-1990年的日本經濟快速增長階段視作日本變富但科技創新匱乏的時期,認為日本教育體制僵化,大量山寨西方發明。這種說法的證據就是日本在諾貝爾科學獎上建樹有限,到上世紀90年代末僅有5人。1990年,美國的理查德·里德在文章中寫道,「批評家們常常對比美日兩種教育體系,以解釋為什麼美國人口僅是日本2倍,培養的諾獎得主卻是日本的將近30倍」。里德用「追求一致性、考試熱以及近乎極權的控制」描述日本教育。第二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日本是「科學赤字之地」,缺少諾獎顯示「日本在基礎研究領域落後西方」。

但問題是,今天媒體上一致鼓吹的日本諾獎奇蹟,都是八九十年代時候研究出的成果,得諾獎是一個平均滯後20年的指標。日本在最土豪,最砸錢搞創新的時候反倒被批評為只知道賺錢的「科學赤字之地」,現在的獎都是靠當年的積累,反而現在日本經濟衰落無比明顯,大量產業空心化,反倒是成了歌頌的對象,這是本末倒置的。

可笑么?同理,今天中國被挖苦沒創新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是日行萬里的科技大國了。

未來屬於天朝

花錢就能解決?是不是太幼稚了?有這麼簡單么?當然沒這麼簡單,錢不是萬能的,基礎科學的突破式發展需要基礎教育,科研人員,研究投入,制度配合,等等等等,缺一不可,但是問題錢不是萬能的下一句話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中國的科研體制最受詬病的就是「跑冒滴漏」太嚴重,作假,抄襲,浪費,貪污,各種標籤。還有報告算過中國的科研經費40%是被浪費掉的,就算我們同意這是真的,那你還要考慮這裡的言外之意是,剩下的60%真金白銀投在了研究上呀!這可不是小錢呀。

中日的競爭是不對稱的,日本的科研體系是與歐美緊密結合的,中國的科研是被封鎖的,但優勢是,今天中國是全球第二有錢的土豪,而且比第三有錢的日本要豪一倍(GDP多一倍多)。

本文部科學省的最新統計顯示,日本各大學自然科學專業的博士招生率,正在呈現逐年快速下降趨勢。1993年這一比率為15.2%,但20年後的2013年已經降到8.9%,減少近一半。

中國GDP對比日本從1995年開始起飛,從GDP占日本25%到持平用了15年,但從持平到超過一倍只用了5年!從1995年開始,T+20,2015年開始出現諾獎得主屬於正常,屠呦呦就出現在2015年。中國2000年前後也進入了科技自主創新的階段,所以中國真正諾獎得主爆發期在2020年前後,只是來得晚些,不會不來的。

所以諾獎這個現象中日差距與中日間對科技的重視,體制,民族性格都沒有本質的關係,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決定意義的。否則日本從1911年就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比中國重視教育,也沒看到日本在二戰後成為暴發戶以前得到過多少諾獎,凡事逃不出這經濟規律。

看看日本已經明顯落後於中國的領域

我這裡總結下網上可以找到的中國明顯領先日本的科技領域,不看不知道,我們已經變得這麼強大而不自知,每天都在進步反而看不清前進的腳步了。

  • 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通信設備(全球五大通信商中國佔兩家)、智能手機(現在誰還用日本手機?);

  • 電網(中國有全球最好的特高壓與智能電網技術)、4G以及即將到來的5G技術(中國自主制定了4G標準TD-LTE,追上了西方,5G時代有可能開始佔據領先地位);

  • 水電(中國有全球最大的80萬千瓦水輪機製造技術)、火電(全球最高效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在中國)、四代核電(山東榮成石島灣四代核電已經開建);

  • 工程建設(從全球最大的都大壩、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到港珠澳大橋)、飛機(隱形戰機與大型運輸機);

  • 成熟的煤制烯烴(即用煤代替石油作為化工原料,先用煤製成甲醇,再用甲醇製成乙烯和丙烯,現在中國已經率先在全球實現了產業化,該技術也剛剛獲得了2014年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北斗定位系統、頁岩氣開採、(中國已成為北美以外唯一實現頁岩氣商業開採的國家)……

  • 2010年武重數控機床出口英國登陸老牌工業國家。多年來,高端數控機床都由國外輸入中國。此次,「武重製造」實現反輸出,3台機床登陸國際製造老牌強國,其中,FB260型數控落地銑鏜床是中國製造的超重產品首次出口英國。

  • 慣性導航系統。在軍事領域,慣性導航則是用于飛機、導彈、艦艇、戰車的關鍵系統。因為慣性導航是一種完全自主的導航系統,不需要外部參考與支持,這一特點使它自然地不受外界的干擾或欺騙。因此現在飛機,潛艇,導彈和各種航天器上,除了安裝有GPS導航系統,也都裝備精密的慣性導航系統。現在能夠自行研製精密慣性導航系統的國家,仍然只有少數的幾個軍事強國而已,不包括日本。

  • 2014年!中國研發成「大型脈衝實驗裝置」 ,我國由此成為繼美、德、法之後第四個擁有大型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國家。強磁場與極低溫、超高壓,被列為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脈衝強磁場技術是產生強磁場的重要技術,建設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可為凝聚態物理、材料、磁學、化學、生命與醫學等領域科學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

  • 中國國產的「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BES是目前國際上工作在J/Y能區的唯一高亮度正負電子對撞機,因此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基地。

  • 中國有國產蛟龍深潛器---潛到海面下7000米,載人深潛的世界記錄。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目前擁有6000米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除中國外,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527米,因此「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海試成功到達7020米海底,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 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黑洞」在中國東南大學實驗室里誕生。中國毫米波國家實驗室的「人造黑洞」,實際上是一個模擬裝置,這種模擬裝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頻段的電磁波,在未來,它還可以吸收光。它並不能吸收任何實質的東西。「它只吸收電磁波,不吸收能量。這種稱為 「人造黑洞」的裝置,體積小,目前功能可以吸收電磁波,電磁波一般用來做什麼用途呢?民用可以導航,可以測距,飛機、輪船都可以裝備,軍用飛機、潛艇更是要用。

  • 中國自主研發出世界最深的「地下暗物質實驗室」位於四川省涼山州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米,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2009年7月,中科院發布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揭開暗物質、暗能量之謎,將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可能導致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為此,需投資建設幾項關鍵性的探測暗物質、暗能量的重大實驗裝置,包括地下和太空的粒子探測器和在南極建立大口徑天文望遠鏡,以取得第一手實驗數據,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導地位。」-

  • 2013年!中國研製成功世界唯一的JF12高超聲速激波風洞,超高音速飛行器的搖籃! 中國耗時48年研製成功全球最先進高超聲速激波風洞,民用飛機的飛行速度一般為Ma0.8(即馬赫數0.8)以下的亞聲速(一個馬赫數是一倍聲速)。高超聲速指飛行器達到Ma5以上的飛行速度,Ma7則意味著從北京到紐約的時間將由現在的14小時縮短到2小時。

  • 中國FL-9低速增壓風洞——「亞洲第一大」的大型低速增壓風洞

  • 中國綿陽風洞群——亞洲最大的航空風洞試驗中心。中國航空風洞實驗室,亞洲第一!

  • 中國飛機"鈦合金大型整體關鍵構件" 激光成形技術世界第一。

  • 中國航空"數字式電傳和綜合航電技術" 世界第二,已經僅次於美國。

  • 中國有世界第二條"激光衝擊強化生產線"。

大國崛起,無非就是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所謂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價值,不妄自菲薄,所謂自信,就是要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覺得今年中國社會發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對奧運金牌的熱情降溫,不是不在乎,而是有自信了,不覺得沒金牌是一種病夫的象徵,不覺得金牌是民族自尊的重點,這種社會的成熟和進步我們感同身受。

日本多幾個諾獎有什麼可失落的呢?何至於上綱上線討論中日的體制差異,時間問題,僅此而已,20年後我們諾獎拿到手軟,也不覺得是天大的事了。


諾貝爾獎100萬美金,上海內環一套三房都買不起!


在中國有潛力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有住房補貼,貌似院士級別是幾百平米,青年科學家有千人計劃,解決住房戶口,都用不著搶房子。所以重視科研沒錯,但房地產對當前追逐諾貝爾獎沒多大影響。

房地產綁架實體經濟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不好了,多幾個諾獎精英也無法力挽狂瀾。


所以我們搶房子跟諾貝爾有個屁關係。。。諾貝爾是炸房子的。


日本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日本全民搶房的時期誕生的


不矛盾,

諾貝爾不是搶的,是有成果之後,順便拿的。


中國普通民眾搶房子,科研人員努力搞科學,不矛盾啊


我實在看不出兩者之間有啥聯繫,關心房子的自然會多留意樓市,關心諾獎某個獎項的自然會多留意諾獎,但總體來說還是關心樓市的多,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又不是科學家,房子與他們的生活更貼近些。我不覺得樓市火爆就能推動或者阻滯科研。


別胡說,看我大天朝「韓春雨」「諾獎級論文」。


諾貝爾獎並不能客觀評價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走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才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我應該在日本學美術還是在國內學呢?
導致日本人患抑鬱症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跟日裔秘魯人相處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好像日本人得花粉過敏的人特別多?

TAG:日本人 | 中國人 | 異性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