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登月的最終目的?月球到底有什麼值得在當時花費這麼大代價?

不是什麼陰謀論。單純覺得在當時環境下有點太迫不及待了。畢竟二戰剛剛打完

我總覺得沒有那麼簡單,當時美蘇軍事實力相差不是很多

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只為了軍事上掙個第一,創造歷史?

結合當時的大環境,有點不可思議.總覺得軍備競賽就是一個幌子.月球一定有一個非去不可的理由,而且一定要第一個去才能拿到?


冷戰時代,就是一個幾乎可以利用直接軍事衝突之外的一切手段來證明「我勝過你」,「我的制度勝過你的制度」,「我的體系勝過你的體系」的時代——晚上補充半句,如果能通過這種競賽乾死參賽對手,更好——補充完畢。

現在的運動場上,運動員A百米9.9秒,運動員B百米10.0秒;A運動員72箭700環,B運動員72箭699環。

A掛著金牌享受萬眾狂歡萬人矚目。B把銀牌塞進書包咬牙回去重練爭取四年以後教丫做人。

把運動場上的競爭和背後訓練的汗水淚水血水放大1,000甚至10,000倍,動員全國的力量爭取每一個項目的勝利。

這就是冷戰高峰時期航空航天競賽。

這是凝結了人類最高智慧的競賽。

贏者通吃,敗者吃屁。

第二名?沒人關心。抱著不爭氣的發動機和機身哭瞎了事。

相比之下,世界盃超級碗奧運會什麼的加起來都只能算是小孩子過家家的把戲。

我最好的飛機能飛30000米,3馬赫,你最好的飛機只能飛28000米,2.5馬赫。

這就是勝利。

你的火箭帶一個猴子上天還沒落地就死了;我的火箭能帶倆猴子,落地了猴子還能啪啪啪下小猴。

這就是勝利。

1947年10月14號,第一次載人超音速飛行由查爾斯·耶格完成,1.06馬赫。開啟了人類浪騷的時代。

蘇聯第一個把Sputnik-1送上太空,84公斤,92天,1440圈。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榮譽就永遠屬於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Explorer-1?Ariel-1?Alouette-1?San Marco-1?Astérix?ōsumi?東方紅一號?同樣無比偉大,但只能寫進本國的歷史。在以全人類為視角的敘事中,沒有位子留給第二第三第四顆人造衛星。

蘇聯第一個把人送進太空,儘管只有短短的1小時48分鐘,儘管加加林是跳傘回的地面,但第一個把人類送進太空的榮譽,屬於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非相關愛好者的話,不要說艾倫謝潑德,恐怕連美國載人用的飛船叫水星都說不出來。

蘇聯有了斯波尼克,check;

有了加加林,check;

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合眾國絕對不能輸第三步。

偉大的合眾國選擇了直接把人送上月球;有人提到過,為了儘早把人類送上月球,工廠的工人和技術員甚至選擇提前翻牆進入工廠開始每天的工作。

當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腳踩在鬆散的月塵上,無論他說出的是「哦艹,太刺激了」還是「我一小步,人類一大步」,都是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一招驚天逆轉,不但第一次登月,還是第一次把人送上地球以外的天體。Checkmate。

N1就只有抱著30台NK15在一邊吃屁了——不光蘇聯吃屁,阿姆斯特朗之外,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作為一起聞著屁味遠征38萬公里的同伴都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當然後來奧爾德林為原型的巴斯光年出名算是找回來點……

現在談N1火箭,多半是批判的態度。但如果當年阿波羅計劃玩脫最後讓XX斯基和XX洛夫把鐮刀鎚子旗插在月球上,恐怕我們談的,就只有「蘇聯人毅然克服了諸多障礙,成功登月」的故事了。


其實吧,我覺得肯尼迪在登月計劃立項之初就已經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了。不過大多都是在講情懷。

Pitzer校長,副校長,州長,Thomas眾議員,Wiley參議員,Miller眾議員,Webb先生,Bell先生,科學家們,尊貴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非常感謝你們的校長授予我名譽客座教授的頭銜,我向你們保證,我的第一個演講將會很簡潔。我很高興來到這裡,特別是在這個時候來到這裡。

我們在這個以知識而聞名的大學中相會,在這個以進步而文明的城市相會,在這個以實力而聞名的州相會。並且我們需要它們全部三者,因為我們處於一個變化與挑戰無所不在的時期、希望與失望相互交織的十年、知識與愚昧並存的時代。我們獲得的知識越多,我們顯露出的無知也就越多。

儘管顯著的事實是,大多數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們仍在奮鬥不息,儘管我國的科研力量以每12 年翻一番的速率增長、總體上超過了人口增長速率的 3 倍——儘管這樣,世上未知領域、未得到答案和未完成任務的範圍之廣,仍遠遠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理解能力。

沒有人確切了解我們能走多遠,能走多快。但是,如果你願意,把人類有史以來的5萬年濃縮成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在這個時間跨度下,我們對於開始的40年至之甚少,除了知道在這40年的最後出現了學會用獸皮遮體的人類。在這個標準下,大約數年前,人類從洞穴中走出,建造新的家園。僅僅在5年前人類才學會了寫字和使用有輪子的車輛。基督教誕生於不到2年之前。印刷出版今年才出現。在人類歷史的整個50年跨度中,在最近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之前,蒸汽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動力。

牛頓發現了引力的意義,上個月出現了電燈、電話、汽車和飛機。僅僅在上周我們才發明了青黴素、電視與核動力。如果現在美國新的飛船能夠成功抵達金星,那麼我們可以真正算得上在今天午夜抵達別的星球了[1]。

這是激動人心的一步,但邁出的這一步在驅除舊邪惡的同時,也會派生出新邪惡——新的無知、新的問題與新的危險。不可否認,太空展現的遠景回報高,但困難多、代價也高。

因此不難理解,有些狀況會使我們在原地踏步,繼續等待。但休斯敦市、德克薩斯州、美利堅合眾國並不是由那些止步不前、安於現狀、甘願落後的人建立的。這個國家是由那些不斷進取的人所征服的,航天事業也是這樣。

1630 年,威廉·布拉德福曾在普利茅斯灣殖民地建立儀式上說,所有偉大而光榮的行動都伴隨著巨大的困難,而完成這些行動需具備冒險精神和與此相當的勇氣。

如果說這個人類進步的濃縮歷史教育了我們什麼,那麼就是,在尋求知識和進步的過程中的人類是堅定而不能被阻止的。空間探索將會繼續,不論我們是否加入它。無論在什麼時候,它都是一項重大的冒險,沒有任何一個期望成為世界領袖的國家希望在這場空間競賽中停步。

我們的前輩讓這個國家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現代發明的第一波浪潮、核動力的第一波浪潮。而我們這一代並不希望在即將到來的太空時代的浪潮中倒下。我們要參與其中——我們要主導潮流。為了如今仰望太空、注視月球和遙遠行星的世人,我們發誓,我們不會看到太空成為那些不友好國家的戰利品,而是看到代表自由與和平的旗幟在飄揚;我們發誓,我們不會看到太空布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應該是充滿了獲取知識的工具。

然而,我國的承諾只有在我國領先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履行,而我們正準備這樣做。簡而言之,我們在科學和工業上的領導地位,我們對於和平和安全的渴望,我們對於自身和他人的責任,所有這一切要求我們做出努力,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解決這些謎團,成為世界領先的航天國家。

我們踏上新的航程,為了獲取新的知識,為了贏得新的權利,獲取並運用權利,應該是為了全人類的進步。空間科學,正如核科學以及其他技術,本身沒有道德可言。它成為善或者惡的力量,取決於人類。並且只有當美利堅合眾國取得一個卓越的地位,才能幫助決定這片新的領域和平還是成為戰爭的威脅。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或者必須對敵人濫用太空比對敵人濫用陸地和海洋更加無動於衷,但是我確實認為,太空能夠在非戰爭的目的下開發和利用、再不重複人類曾經犯過的錯誤的情況下開發和利用。

在太空上還沒有競爭、偏見和國家衝突。太空的危險是面對我們所有人的。太空值得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去征服,而且和平合作的機會可能不會重來。但是,有些人問,為什麼選擇月球?為什麼選擇登月作為我們的目標?那他們也許會問為什麼我們要登上最高峰? 35 年前為什麼要飛越大西洋?為什麼賴斯大學要與德克薩斯大學比賽[2]?

我們決定登月,我們決定在這個 10 年間登月,並且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它們輕而易舉,而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標將促進我們最佳能源的組織以及最佳技能的檢驗,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樂於接受的,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不願推遲的,因為這個挑戰我們志在必得,對於其他的挑戰也是一樣!

正是因為這些理由,我把去年關於提升航天計劃的決定作為我在本屆總統任期內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在過去的24小時里,我們看到一些設施已經為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探險而建立起來。我們感受到了土星C-1助推火箭試驗產生的震動和衝擊波,它比把John Glenn[3]送入太空的大力神火箭還要強大好幾倍,產生相當於10萬輛汽車的功率。我們看到了5個F-1火箭發動機,每一個都相當於8個土星火箭發動機的功率,它們將會用於更先進的土星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即將興建的48層大樓中組裝起來,這幢建築寬一個街區,長度超過我們這個體育場的兩倍。

在過去的19個月中至少有45顆衛星進入了太空,其中大約40顆標著「美國製造」的標記,它們比蘇聯的衛星更加精密,更能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知識。

正在飛向金星的水手號飛船是空間科學史上最複雜的裝置。其精確程度比得上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的一枚火箭擊中這個體育場的40碼線之間。

海事衛星讓海上的船隻航行更安全,氣象衛星給我們對於颶風和風暴空前的警告,它同樣也能用於森林火災和冰山的預警。

我們經歷過失敗,但是別人也經歷過,即使他們不承認失敗。因此它們可能不為人所知。

很顯然,我們落後了,並且在載人航天方面將繼續落後一段時間。但是我們並不打算一直落後,在這個十年間我們將會迎頭趕上。

我們獲得的關於宇宙和環境的新知識,新的學習、繪圖和觀測技術,用於工業、醫學和家庭的新工具和計算機,所有這些都將促進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像賴斯大學這樣的技術院校將會因此而得益。

最終,儘管航天事業本身仍然處於童年,它已經催生了很多公司,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航天和其他相關工業對投資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力產生了新的需求。並且,這個城市、這個州、這個地區將會極大的分享這種增長。西部曾的舊疆域將會成為空間科學的新疆域。休斯敦,你們的休斯敦市,以及它的載人飛行器中心,將會成為一個大的科學與工程共同體的心臟。在接下來的5年中,宇航局期望這個地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加倍,期望把工資和開支提高到每年6千萬美元,期望在工廠和實驗室設施上得到2億美元的投資,期望指導或與這個城市的航天中心簽訂超過10億美元的合同。

很顯然,這將會花去我們一大筆錢。今年的航天預算是1961年1月的3倍,比過去8年的總和還要多。預算現在保持在每年54億美元——一個令人吃驚的數目,儘管還稍微小於我們在香煙和雪茄上的消費額。航天支出很快就會從平均每人每周40美分上升到50美分的程度,因為我們賦予了這個計劃很高的國家優先權,即使我認識到,目前這個目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停留在信念與想像之中,因為我們無從知曉人們會從中獲得怎樣的收益。但是我想說,我的同胞們,讓我們向那個距離休斯敦控制中心24 萬英里的月球發射火箭,一枚超過 300 英尺高、與這個橄欖球場長度相當的火箭——這枚火箭採用新型合金材料,其耐熱與抗壓性比現在使用的材料強好幾倍,只是個別部分還是個「未知數」;其裝配的精密程度可以與最精確的手錶相媲美;它運載著用於推進、導航、控制、通訊、食品和維生的各種設備,肩負著一個前所未有的使命,登上那個未知的天體,然後安全返回地球,以超過 2 萬 5 千英里的時速重返大氣層,由此產生的高溫大約是太陽溫度的一半,就像今天這裡這樣熱——我們要實現全部這些目標,要順利實現這個目標,要在這個十年內領先完成——那麼我們必須敢做敢為。

我一個人做了所有這個工作,所以我們想讓你們冷靜一會兒。

然而,我認為我們正在付諸實踐,我們必須付出應該付出的。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浪費金錢,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付諸實踐。這些應該在60年代實現,它有可能在你們還在中學、這所學院和大學中的時候實現。它將會在台上諸位任期之內實現。但是它應該完成,它應該在這10年末之前完成。

我很高興這所大學在登月計劃中扮演著一個角色,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事業的一部分。

很多年之前,偉大的英國探險家喬治· 馬拉里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遇難。此前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回答說:「因為它就在那兒。」

好,太空就在那兒,而我們即將在那裡遨遊;月球和其他行星在那兒,獲得知識與和平的新的希望在那兒。因此,當我們啟程的時候,我們祈求上帝保佑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所從事的最危險和最偉大的歷險。

還有前年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文字。

我一直以為 1969 年阿波羅 11 號登月成功和幾年後的個人電腦革命有著某種神秘聯繫。這一年,那些在未來引領風騷的人物正處於他們的少年時代:沃茲 19 歲,喬布斯和蓋茨 14 歲。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們既苦悶又迷茫,越戰、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無一不讓他們感到絕望。只有 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羅 11 號在月球表面著陸的那一刻,這些年輕人灰暗的人生彷彿打開了一扇照進光亮的窗戶。在幾十年後他們的回憶錄或者訪談中,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這件事情帶給他們的震撼:原來人類可以超越地球,到達另一個星球。於是其中的一些人放下大麻和酒瓶,開始聚在一起探討用技術改變人類的可能性。幾年後,在矽谷的一間車庫裡,誕生了第一台個人電腦,並引發了後面一系列科技革命。被喬布斯譽為「我們那一代人聖經」的《全球目錄》,就是用從阿波羅上拍攝的彩色地球全景圖作為封面。它的主編斯圖爾特·布蘭德寫道:「在去往月球的路上,我們重新發現了地球。」

整個登月計劃的花銷,和美國同時期在越南的花銷相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花費這麼多錢去做這些事,總比讓上百萬年輕人走進越南的叢林,數萬人丟掉性命,幾百萬年輕人因為兵役提心弔膽,要值得的多吧。


看看文明5裡面意識形態的設計可以輔助理解一下。

如果你選了一個意識形態,然後別人選了另一個意識形態而且還過得比你好,你國內立刻開始爆紅臉,總之就是各種慘。

類比一下,當時意識形態的鬥爭已經那麼尖銳了,又是全世界最大的兩個政體互相掐架,換你在那時候,每天聽著廣播里「我們比對面牛逼!」卻發現對面衛星也放了,宇宙也上了,總之就是比你的國家牛逼,你會不會對自己國家的宣傳產生懷疑?

還有那些搖擺不定的小國,這個時候也是站隊的時候。如果押對了,以後吃香的喝辣的,大哥吃肉你能喝湯。但是如果押錯了,又要吃一百年屁,是不是也挺慘的?這時候如果哪個國家duang的一下證明他就是更牛逼,不管是登上了月球還是弄出了心靈控制技術,你看到這個大利好還不趕緊入股么。而輸掉的,就只能面對民眾和附屬國的質疑,最後面子實在撐不下去,就倒了唄。

有點國家中心主義,我水平也比較次,有什麼錯的地方請見諒。


問得好

所以阿波羅登月之後這兩個國家幾十年也不願意再上月球


----------前言----------

之前的答案大部分從競爭(撕逼)的角度分析登月競賽。

我從登月本身為啥值得競爭(撕逼)的角度簡單分析下。

水平有限,盡量以淺顯直白的語言表達,有失考據和完整的系統性分析。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大神指教補充。

----------登月的意義----------

雖然競爭(撕逼)是目的。但是登月本身也要值得。下面盡量系統性的分析這種國家行為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法理基礎源於老歐洲黑暗的中世界結束以後的崛起。當時各主要強國撕逼的基礎就是民族國家。一切以民族國家的利益為第一優先。

民族國家的崛起帶來了更加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動員能力。於是在國家層面,可以開始做一些以前難以想像的事。對新的生存空間的大規模探索,對已知資源爭奪導致的異常慘烈的民族國家戰爭即是其中之一。大航海時代以及美洲大陸的發現、殖民運動都是其後果之一。

基於這些國家行為造成的後果,老歐洲確立了一些現代國際社會公共次序的法理基礎。《國際公法》、《日內瓦公約》、還有最近因為南海問題被熱炒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國際法律體系。這些法律體系對國家行為進行了約束,穩定了國際社會的次序。

其中關於領土、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有詳細明確的條文。這些代表了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利益。

而月球、火星,以及未來所有有可能殖民的地外區域。都是一個民族可能的生存空間和利益基礎。

基於「先發現、先到達、先主張」的國際領土先佔原則,登月有了非常現實的意義。將來人類能夠到達、開發火星時,類似的撕逼事件還要來一次高潮。

----------法理基礎----------

雖然國際法律體系因為這樣那樣的歷史原因、國際形勢,難以完全起到約束作用。對有些國家地區難以有效界定、存在歧義。甚至基於一些具體的特殊的國家、民
族、歷史、領土、領海特點,其條文本身是自相矛盾、或者含糊不清。而且其適用範圍目前也存在爭議。甚至是一些戰爭,動亂的起因。但是其當前整體意義是積極的。有法可依,打嘴皮官司,好過戰爭。

基於「先佔原則」可以去無主之地插旗。如果其他國家不聲明反對,則基於「時效取得」。有爭端則看當事國是否有條約。再有爭議,則看「實際控制」。實際控制則看,當地是否有人生活,其民族構成是什麼,其有效行政管理者是誰,誰實際軍事佔有該地。如果還無法確定歸屬,則可以基於」民族自決「原則,進行公投。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可以談判解決爭端。談不攏則可以選擇戰爭解決

這也是為啥美帝登月要去插旗,並事後引發其他國家反彈。

發現美洲也要插旗。雖然看起來去別人家裡插旗比較可笑。但是誰讓印第安人不是現代民族國家呢?誰讓他們不能先聲明主張,並有效控制自己的領土呢?誰讓他們要幫助艱苦的早期移民呢?

相關法律條文待補充。答主不是法律相關專業或從業者,需要查資料。

電影《火星救援》中提到:

根據《海商法》,火星算是公海,主角未經授權,徵用了ares4號飛船,屬於海盜行為。

又根據《》,首先在某無主地種植農作物,則殖民了該地。

以上兩條即為互相矛盾。如果火星是公海,則無法宣示或行使管轄權。矛盾之處在於火星是否屬於公海或者無主之地,未有國際社會公認的定論。比較人類社會離火星還很遙遠,現在就去討論這個為時過早。在沒有發生具體事務前,也很難討論出一個能夠被大多數國際社會接受的行為準則。

----------吐槽----------

最近因為美帝航母」斯坦尼斯「號一直在南海游弋。導致南海地區持續升溫。媒體上知乎上各種奇葩觀點。比如「珊瑚蟲權」大於人權,大於主權的。這麼說的一定是珊瑚蟲。。。

登月和南海問題其實本質是一樣的。一個民族國家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利益的鬥爭。只是一個在目前階段還不現實,另一個則很現實。

南海問題,中國人基於古籍滿足先發現原則。南海諸國由於文化的落後,無法證明更早的發現。

南海劃界基於民國地圖開疆的 常公凱申11段線,中國滿足先主張原則。而南海諸國長期未提出異議,並且長期無法劃定自己的領海,使用的早期地圖皆為承認中國主張。中國基於「時效取得」。

越南與中國亦有條約承認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又撕毀條約,侵佔島礁。於是妄圖通過實際控制來侵佔我國領土島礁,在多處島礁填海造陸。此時珊瑚蟲們卻不發言。

由於當地並無常住居民,不存在民族自決。中國開發自己的領土。卻有人要指手劃腳,唧唧歪歪。

即使美帝這個世界警察,在法理上也挑不出中國的毛病,只能搞「無害通過」。其目的無非尋釁滋事,沒有事給你搞出事來。

偏有一幫國內的人來助威吶喊。這幫人居然還標榜環保和平。難道不知道如果發生衝突,還有個狗屁的環保和平。

美帝在比基尼環礁搞了上百次核試驗,怎麼不去搞個環保。

美帝在我們家門口挑事,有衝突還怪中國了?又不是中國去墨西哥灣挑事。

----------結束----------


登月雖然是一個科研型為,但其實是綜合國力體現,可以說航天業至今仍是綜合國力裝逼的領域。首先這行業非常燒錢,同時航天涉及一個大國全部的工業領域,每一個飛船上的零件都得全國各地的工廠研究所聯合設計製造,要拼出一架能成功完成任務的航天器不僅需要該國工業門類齊全,研究領域攻堅能力一流,還要中央政府出色的統籌能力,更需要堅實的國民經濟基礎,這幾個因素缺一個計劃就流產,所以只要航天工業不倒,一個大國的骨架就沒壞。就現在來說,仍舊不斷提出並實施新的航天計劃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俄歐都已跟不上節奏,就是因為他們要麼經濟有大問題,要麼中央政府控制統籌能力不足。所以,航天工業就是大國名片上最惹眼的頭銜,最能給予他人國家強大的直觀映像。回到冷戰時期,誰強就說明誰的道路代表更先進的社會形態,自然會吸引他國投入自己的陣營,此消彼長,人類歷史可能就會邁入新的階段。


冷戰是你死我活的,雙方都想證明自己的理論更正確。

既然打不起熱戰,那隻能想著怎樣在別的領域碾壓對手,從而證明自己的制度更優越。

上面也提到了,航天領域是綜合國力和統籌力的完美體現,所以成為了美蘇絕好的競技場。

美國輸了兩次,不想再輸第三次。

再加上蘇聯遇上了技術瓶頸,選擇了N1這個奇葩方案。

所以美國贏了。

還有一個,當時核技術突破很快,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可控核聚變突破指日可待,屆時人類就能獲得無窮的資源。

而美蘇自然想讓第一的位置落在自己頭上。

但核聚變所需要的燃料氦3在地球上極少,在月球上很豐富。

所以登月競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吧。

當然在現在看來核聚變實用還比較遠。

也許是因為人類缺乏類似冷戰的競爭,沒完全爆發潛力吧。


我覺得知乎有個大問題,死讀書。

答案寫的邏輯嚴謹文采飛揚但核心內容千篇一律。

美蘇登月為了啥?答案全是冷戰軍競。以過來人的角度看,當然如此。因為你們知道月亮上什麼也沒有,沒有礦藏,沒有外星文明,沒有移民可能性。這是誰告訴你們的呢?是美蘇。在美蘇之前誰告訴他們呢?沒有人。歐洲現代文明是大航海文明,當年哥侖布發現美洲時,以為那裡是印度,再走兩步就能到中國,而中國有瓷器有香料有絲綢。你看,都是為了利益,結果上面幾樣沒找到,卻找到了更好的—黃金和白銀。美蘇一開始對登月,未必沒有這些想法,未知的領域,誰知道有什麼利益?結果美國人上去後發現,月亮上真的一無所有,也就不再去了。

至於相互拖垮對方,就是馬後炮視角,和平演變拿錢砸死對手,只有美國能幹。從來只有美國拖垮蘇聯的可能,蘇聯有什麼資本拖垮美國?冷戰對於蘇聯就是條不歸路,熱戰才是唯一出路,蘇聯也曾在很多時間比美國儲備了更多的核彈頭,長期來看無濟於事。其實要不是羅斯福死了,杜魯門腦殘把中國拱手送給斯大林,蘇聯連七十年都撐不了。


很多人不理解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之爭,不明白為什麼要造那麼多核彈。

其實很簡單 「我寧願死也不要變成你的樣子」


1961年4月13日,也就是加加林飛上太空的第三天,肯尼迪召開了臨時會

議,以應對蘇聯的挑戰。美國航空航天局負責人韋伯、德萊登,總統科學顧問威

斯納,以及預算局局長貝爾都參加了會議。4月19日,肯尼迪向副總統林登·約

翰遜尋求航天計劃的建議。約翰遜建議肯尼迪迅速召開國會聽證會,並著手擬訂

相關文件。4月22日,約翰遜召集政府要員商討載人登月的相關事宜。會上,阿

波羅計劃得到了美國新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強烈支持。24日,約翰遜再次召

開會議商討載人登月計劃。與會人員除了各部門的負責人外,又增加了休斯頓建

築公司總裁喬治·布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弗蘭克·斯坦頓,以及美國電力

公司副總裁唐納德·庫克。4月29日,約翰遜向肯尼迪提交了報告,並對各方人

士的意見做了整理和說明。5月3日,約翰遜主持了最後一次內部會議。在此次

會議中,約翰遜邀請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國會議員。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這次會議

上就載人登月達成了共識,從而在政治上為阿波羅計劃的通過掃平了障礙。

1961年5月6日至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美國國防部和預算審計署的負責

人在五角大樓擬定了一份關於阿波羅計劃的備忘錄。該備忘錄題為《關於美國太

空計劃的意見:轉變,政策與目標》,即著名的「韋伯一麥克納馬拉備忘錄」。①5

月8日,肯尼迪拿到了「韋伯一麥克納馬拉備忘錄」,並進行了認真地審閱。5月

10日,肯尼迪與麥克納馬拉、韋伯、德萊登等重要人物在白宮會晤,商討載人登

月的時間安排和預算情況。會上,肯尼迪毫無更改的接受了備忘錄的全部內容,

並決定於5月25日向國會正式宣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題為《致國會關於政府職能的

特別國情咨文》。在第九章「太空政策」里,肯尼迪首次提出關於載人登月的阿波

羅計劃,②這也標誌著阿波羅計劃正式浮出水面。

在國情咨文里,肯尼迪首先強調了外太空對美蘇冷戰的的重要性,他說:「自

由和暴政的鬥爭正在全世界進行,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勝利,不妨關注一下最近幾

周在太空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自1957年首顆人造衛星上天以來,人類在太空領域

的發展正在決定著人們的意識形態……現在是美國應該取得更大進展的時候了,

我們必須在空間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作為一個新興的偉大事業,我們的許多成就

將影響到我們在地球上的未來。」①

接著肯尼迪批評了過去的太空政策:「我相信美國擁有所有必要的人力和物質

基礎,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我們從來沒有下定決心,集中力量來取得這種優勢

地位。我們從沒有做出過長期的規劃,也沒有制定過緊迫的時間表,更沒有充分

的發揮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些目標。」②

肯尼迪進一步指出:「考慮到蘇聯在火箭發動機方面的優勢,他們會在一段時

間內領先,而這種領先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成就,因此我們需要加倍努力。雖然

我們不能確定何時領先,但可以肯定,如果我們不努力,就一定會落後……外太

空己經向美國敞開懷抱,我們迫切嚮往體會它的內涵,而不是受到別人的擺布。

我們要進入太空,因為人類應該做的事,自由人都有權參加。」③

最後肯尼迪對未來進行了展望:「在未來十年里,美國會完成自己的目標—

能夠送宇航員登上月球,然後安全返回。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一項太空計劃能

夠與它相提並論。儘管這項任務充滿了艱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它對人

類的長期探索十分重要。」

肯尼迪的登月計劃得到了眾參兩院的一致支持,被艾森豪威爾一再否定的阿

波羅計划出現了轉機。由於媒體的廣泛宣傳和報道,阿波羅計劃成為美國社會關

注的焦點,甚至被美聯社評為1961年度最熱門新聞。

長期以來,肯尼迪的太空政策一直是美國史學界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認為

肯尼迪關於載人登月的決策堅決果斷,日標明確,並逐漸將這一決策演變成為淦釋美國政府冷戰策略的最佳模板。顯然,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它忽略了一個重要

的事實:阿波羅計劃的目的性並非始終如一、一成不變。隨著肯尼迪對冷戰認識

的改變,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也進行過相應的調整。

首先,肯尼迪對於太空事物的認識是在不斷變化的。有觀點認為,阿波羅計

劃的制定與肯尼迪的個人愛好有關。例如肯尼迪的傳記作者勞倫斯·蘇德曾寫道,

「肯尼迪的成長環境影響了他,使他熱愛冒險運動,並對未知領域充滿了好奇。

總而言之,太空的魅力讓他著迷。」①蘇德引用了羅伯特·肯尼迪、索倫森和肯尼

迪的貼身秘書皮埃爾邃林傑的觀點,「肯尼迪對外太空充滿了浪漫的想法和好奇,

他把自己比作當代的哥倫布、路易斯或者克拉克。",②

在蘇德看來,肯尼迪是一位略帶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試圖開闢人類在太陽

系的新疆域,而阿波羅計劃正是人類探索宇宙、移民太空的第一步。肯尼迪批准

該計劃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因為太空探索完全出於崇尚科學和求知慾望的驅使。

即使不在冷戰的背景下,不在蘇聯居於優勢地位的情況下,肯尼迪也完全可以做

出登月的決定,因為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肯尼迪並不具備太空方面的知識儲備,對於太空探索也缺乏興趣。

早在肯尼迪和尼克松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兩人就對美國的太空政策闡述了各自的

立場。雖然肯尼迪以雄辯的口吻強烈批評了艾森豪威爾的太空政策,但他從未談

及自己對美國太空政策的規劃。因此,肯尼迪在競選期間的言行,只能作為一種

政治姿態,並不能代表他的真實想法。在《阿波羅—登月之旅》一書中有一段

記述或許更能說明問題。空間技術專家德雷伯曾出席肯尼迪兄弟舉行的聚會,並

與肯尼迪進行過促膝長談。但是肯尼迪對於空間技術並不看好,他始終認為火箭

技術只是在浪費金錢,更談不上航天飛行了。③

在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之初,他對於阿波羅計劃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他用

一種謹慎而又複雜的心態來對待1961年4月12日發生的事情—因為這一天加

加林成為歷史上首位宇航員。肯尼迪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我們對宇航員的安全

十分關心,但不會因為擴大聲望而讓宇航員去冒險。我們要儘可能保證他們的安

全,即使我們在這方面輸給蘇聯,那也心甘情願。」④由此可見,興趣愛好絕非阿

波羅計劃誕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肯尼迪真的是載人登月計劃的有力支持者,那麼他為何要在1961年3月,否決由美國航空航天局提出的關於阿波羅計劃的財政預

算呢?

2001年,美國官方公布了一盤錄音帶,其內容涉及1962年H月21日召開

的白宮會議內容。①其中有一段涉及肯尼迪總統與美國航空航天局負責人詹姆

斯·韋伯的談話。在錄音中,韋伯數次請求肯尼迪支持阿波羅計劃,並希望通過

阿波羅計劃來擴展美國在太空領域的活動。而肯尼迪卻回答:「我對太空沒有興

趣。」②他解釋了拒絕的原因—阿波羅計劃花費頗巨,而美國與蘇聯正處於冷戰

的特殊時期。由此可見,阿波羅計劃的制定與肯尼迪的個人興趣毫無關係。

因此,政治因素才是促成肯尼迪同意阿波羅計劃的主要原因。但是阿波羅計

劃在決策之初更像一種決心,而非決策。肯尼迪試圖讓情緒低落的美國民眾找回

自信,從而加強對於各種事物的掌控力。然而一些歷史學家將阿波羅計劃描述成

肯尼迪追求個性的表現而大肆渲染,同時強調肯尼迪在政治上野心勃勃,熱衷於

個人英雄主義。「他有極強的權利慾望,善於通過政治宣傳來顯示自己老練的政治

手腕。他對女性冷酷無情,熱愛競技運動,喜歡商業競爭和權力鬥爭都成為上述

觀點的佐證。因此載人登月能促使肯尼迪彰顯個人的非凡魅力,也與他好鬥的秉

性不謀而合。」③

事實上,阿波羅計劃的通過是一種無奈之舉。由過激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不

能迴避的,這一點不言而喻。東西方冷戰的緊張局勢下,整個世界曾多次處於核

戰爭的邊緣。而之後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柏林牆事件」都說明,在肯尼迪的

時代,美蘇兩國的冷戰常常站在「熱戰」的邊緣。因此,肯尼迪首先要考慮的就

是避免美蘇對抗升級。但在西方世界的關注下,肯尼迪必須保持一種自信和堅強,

而這種自信和堅強恰好掩蓋了肯尼迪軟弱的本質。1961年維也納峰會上,赫魯曉

夫曾向肯尼迪發出過尖刻而又強硬的最後通碟,這導致肯尼迪在會場上直接拉響

了火警。「然而媒體沒有報道的是,肯尼迪在震驚之餘,竟然留下了眼淚。」④在肯

尼迪當選之初,他並沒有應對美蘇冷戰的長期策略,制定一個遙遙無期的太空計

劃比採取更多實際行動要容易得多。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肯尼迪熱衷於散布恐懼心理來誇大蘇聯的威脅,並試圖

通過登月決策來調動美國的潛在力量。因此,載人登月可以看作是一種心理平衡的表達,而阿波羅計劃則屬於權宜之計。至於載人登月的成功,以及巨額的財政

支出,則完全是肯尼迪始料未及的。

另外,自肯尼迪上台以來,雖然太空競賽一直在無休止的進行,但他從沒有

放棄過與蘇聯展開空間合作的努力,其中包括聯合載人登月。早在1961年1月,

肯尼迪就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到,願意與赫魯曉夫共同探討「探索那些行星」的

事情。①在這次演講結束10天後,肯尼迪還詢問了蘇聯政府的態度,看他們「是

否願意參加開發氣象衛星和通訊衛星劃的計劃,以及共同探索火星和金星。」②

在豬灣事件之後,肯尼迪仍然沒有放棄美蘇合作的嘗試。在肯尼迪宣布「阿

波羅」計劃的同一個月里,肯尼迪總統的兄弟羅伯特·F·肯尼迪與蘇聯方面進行

過秘密接觸,表達了美國希望與蘇聯合作探索宇宙空間的意願。另外,美國航空

航天局負責人德萊登也曾與蘇聯科學院院士布拉岡拉沃夫進行過一系列會談。為

此,肯尼迪還指示威斯納組建一個專家組。該專家組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技術人

員和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的學者組成,其目的是為了配合蘇聯開展空間項目,並

制定相應的合作計劃,甚至包括共同建立國際性登月基地。更具諷刺意味的是,

在肯尼迪總統發表阿波羅計劃演說的同一天,蘇聯代表尤金!斯科尼科夫在威斯

納的同事面前說:「蘇聯願意拓寬領域與美國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正如泰德·索

倫森回憶的那樣:「肯尼迪試圖與蘇聯進行空間探索領域的合作,這並不是一個秘

密。」③

在肯尼迪5月25號發表演講兩周後,他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峰會上會晤,並

再次試圖聯合蘇聯共同完成阿波羅計劃。赫魯曉夫起初拒絕了肯尼迪的邀請,但

很快又改口:「為什麼不呢?」。赫魯曉夫提出了太空合作的前提條件,即美蘇雙

方的大規模裁軍。然而合作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隨之而來的「古巴導彈危機」

讓美蘇雙方再次劍拔弩張,先前的接觸也因此中斷。在導彈危機結束後,肯尼迪

逐漸意識到美蘇互信對國際安全的重要性。於是,合作登月再次成為美蘇關係緩

和的突破口。

1962年12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艾德萊·史蒂文森與蘇聯駐聯合國大使莫

羅佐夫向世界宣布:美蘇兩國政府同意進行空間探索合作,美國航空航天局負責人韋伯與蘇聯科學院院長凱爾迪什將為此舉行會談。①這是個善意的信號,也是一

次合作的契機。

1963年9月20日,肯尼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提出「希望人類共

同完成登月壯舉」的願望。在演講的結尾,他再次提出倡議:「讓我們共同完成這

項偉大的事業。」②蘇聯官方並沒有對此公開表態,而《真理報》更是緘口沉默,

彷彿整件事都沒有發生過。而另一些跡象表明,赫魯曉夫也曾把肯尼迪的提議視

為陰謀—一次讓蘇聯社會向西方敞開大門的機會。在赫魯曉夫看來,美國己經

在蘇聯先進的太空技術面前屈服了。後來,赫魯曉夫對於肯尼迪的邀請開始有所

考慮。因為他意識到美國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潛力是蘇聯無法相比的。蘇聯的領先

只是暫時的,與美國進行太空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③1963年n月1日,赫魯曉

夫對肯尼迪的建議作出正式回應:「我們認為,美國總統的提議對於蘇聯是有益的。

如果美蘇雙方以科研的態度攜手太空,特別是進行載人登月,那對雙方都有好處。」

可惜雙方的努力並沒有促成一項意義重大的合作。1963年n月22日,肯尼

迪在達拉斯遇刺身亡,而赫魯曉夫也在1964年10月被迫下台,一場慘烈的登月

競賽在所難免。

事實上,肯尼迪從同意阿波羅計划起,就開始考慮與蘇聯開展登月合作。隨

著國內外局勢的不斷變化,肯尼迪也意識到了阿波羅計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特

別是自硬體工程啟動以來,大量的經費開支讓美國的財政預算雪上加霜。由於阿

波羅計劃的承包商多半是軍事工業巨頭,因此許多項目已經很難做出相應的調整。

肯尼迪很清楚,擺在自己面前的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航天計劃,還有許多政治集

團的切身利益,想要終止這項花費頗巨的浩大工程幾乎是不可能的。

客觀地講,肯尼迪直到遇刺身亡之前,也無法確定美國是否能第一個實現載

人登月。但肯尼迪的死無疑影響了載人登月的歷史進程,而阿波羅計劃也因此披

上了神聖的外衣。在美國民眾的心目中,阿波羅計劃變成了肯尼迪總統未曾完成

的遺願。肯尼迪己經變成了一個滿懷自由理想的聖徒,一個美國精神的殉道者,

一個新時代的摩西。而他真正的願望卻被眾人遺忘了,那就是親手關閉由自己打

開的「潘多拉魔盒」。

我們不應該忽略林登·約翰遜所發揮的作用。在艾森豪威爾時代,林登·約

翰遜就是最積極的太空探索的支持者,他甚至親自參與了阿波羅計劃的制定工作。

肯尼迪曾說過:「在太空政策的制定方面,我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副總統林登喲

翰遜。」①在阿波羅計劃的決策過程中,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一直持否定的態度,

而約翰遜卻堅決主張開展載人登月計劃。在林登·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後,阿波

羅計劃的金費投入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1965年,美國政府對航空航天局的財政

投入佔到了聯邦財政的5.3%,這相當於從2003年的1.9萬億財政支出中撥出了

750億還要多。1965年秋,財政顧問查爾斯·舒爾茨曾建議總統約翰遜將載人登

月計劃推遲到70年代,以緩解美國日益窘迫的財政危機。林登·約翰遜雖然削減

了6億美元的財政預算,但卻堅決反對推遲載人登月計劃。②由此可見,阿波羅計

劃真正的幕後推手絕非肯尼迪,而是林登·約翰遜。

綜上所述,阿波羅計劃的決策過程屬於典型的漸進式決策模式。正如美國著

名政治經濟學家查爾斯·林德布洛姆③所描述的那樣:「漸進式決策科學的產生,

促成了非傳統性的政治決策,使人們意識到決策過程並非自始至終,一成不變,

而是一個不斷制定和不斷修改的過程。」④

蘇聯登月計劃的出台

1963年6月,赫魯曉夫對載人登月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赫魯曉夫召見了空

間技術專家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除了希望兩人化解恩怨外,並首次提到載人登

月的問題。然而,格魯什科強烈地反對科羅廖夫的載人登月計劃,這使得兩人間

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再次被激化,這場討論最終不歡而散。赫魯曉夫在後來的回憶

錄里寫道:「我還想起他(科羅廖夫)的同志格魯什科,他們都是那樣的才華橫溢。

我試圖讓他們和平相處,但科羅廖夫與格魯什科還是分道揚鑲,徹底吵翻了。很

遺憾。他們為什麼不能永遠和好呢?是分歧把兩人分開了,他們很難在一起共事。

我設法讓他們和解,讓他們把有限的精力用來於造福祖國,結果卻無濟於事。科

羅廖夫後來中斷了與格魯什科在生產上的聯繫,選擇了庫茨涅佐夫……」①

此時,西方正密切注視著蘇聯的一舉一動。由於蘇聯的太空計劃向來保密性

極強,正式的對外宣傳相當低調,因此關於蘇聯登月計劃的消息,立刻被西方媒

體炒作的沸沸揚揚。但蘇聯官方很快出面闢謠,答覆簡單而明確:蘇聯不會參與

任何形式的登月競賽。蘇聯科學院院長凱爾迪什對到訪的英國天文學家羅威爾更

是直截了當:「到目前為止,蘇聯並沒有載人登月計劃。」②

然而,蘇聯國內關於開展載人登月的爭論並沒有停息。7月27日,科羅廖夫

向蘇共高層遞交了報告,再次指出探索月球和建立地球軌道空間站的重要性。然

而蘇聯軍方並不想把資金浪費在沒有現實意義的登月項目上。報告如泥牛入海,

杳無音信。科羅廖夫感覺到個人力量和威望不足以說服蘇共高層,於是轉向蘇聯

科學院尋求幫助。他希望聯合蘇聯知名科學家集體上書蘇共高層,儘快開展載人

登月計劃。9月23日,科羅廖夫將一篇題為《月球研究與探索》的報告提交蘇聯

科學院,希望引起眾多科學工作者的共鳴。報告內容包括:進行載人環月飛行,

發射無人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表面,以及載人登月等五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其中

載人登月的時間初步定為1967年到1968年。

在蘇聯,科學界和知識界的建議通常只是一廂情願,蘇共高層對於這種自下

而上的請願常常無動於衷。這一年,由於旱災引起的糧食減產導致赫魯曉夫的農

業改革失敗,赫魯曉夫在黨內的威信急轉直下,甚至連領導地位都發生了動搖。

然而,肯尼迪卻在此時向赫魯曉夫伸來了橄欖枝。

1963年9月20日,肯尼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提出了與蘇聯共同

完成載人登月的意願。10月26日,赫魯曉夫在第三屆國際記者大會上謹慎地說:

「蘇聯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我們了解到美國將在1970年送宇航員登上月球,祝

願他們取得成功。我想了解他們是如何把人送上月球?如何在月球著陸?更重要

的是,如何使宇航員安全返回?我們將總結經驗。目前我們沒有做好準備工作, 也絕不會捲入登月競賽。因為這種競賽對蘇聯毫無益處。」①

表面上看,赫魯曉夫似乎拒絕了肯尼迪的邀請,但在n月1日,赫魯曉夫的

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他在媒體面前表示:「我們認為,美國總統的提議對於

蘇聯是有益的。如果美蘇雙方以科研的態度攜手太空,特別是進行載人登月,那

對雙方都有好處。」②

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曾讓全世界的時政評論員措手不及,許多人甚至將

這種轉變視為逢場作戲。但事實是,在合作登月的問題上,赫魯曉夫早己與肯尼

迪進行過秘密接觸。赫魯曉夫的兒子謝·赫魯曉夫在《兒子眼中的赫魯曉夫》一

書中,多次提到了美蘇兩國之間的關於太空合作的往來。當時,謝·赫魯曉夫正

在切洛梅設計局參與火箭的設計工作。書中提到,赫魯曉夫的初衷是同美國合作,

由此獲取技術成果來服務于軍事,還可以節省大量開支。赫魯曉夫在自己的回憶

錄里也承認,美國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潛力是蘇聯無法比擬的。蘇聯的領先只是暫

時的,與美國進行太空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為此,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曾

多次代表赫魯曉夫與美方秘密接觸。多勃雷寧在回憶錄《信賴》里就曾記錄了1963

年8月26日,他與美國總統肯尼迪商討「兩國在外層空間進行更加積極合作」的

經歷。③

可惜世事難料。1963年n月22日,肯尼迪在達拉斯遇刺身亡,美蘇之間合

作的基礎頃刻間化為烏有。赫魯曉夫對此表示惋惜,而蘇聯也必須重新考慮載人

登月計劃。他在的回憶錄里寫道:「我認為,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出於提高威望

的考慮,蘇聯遲早都得把人送上月球。」④

1963年12月,赫魯曉夫首先決定讓H一1火箭脫離蘇聯軍方的管轄,由科羅

廖夫設計局來單獨完成。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自下而上的建議似乎起到了作用。

1964年3月16日,赫魯曉夫對科羅廖夫表態,願意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主席

的名義批准載人登月計劃。⑤雖然久拖不下的決策問題已經有了眉目,但新的問題

又隨之而來。

1964年5月25日,科羅廖夫在給時任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勃列日涅夫的信

中寫道:「我們在H一1火箭的決策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初的計劃支出為1100

萬盧布,但到了1964年前景更加堪憂,費用減少了700萬,現在只有區區400萬盧布。儘管有文件規定,但國防部仍拒絕投入。」①

然後他又提到:「目前局勢岌岌可危,不但對蘇聯的科技發展不利,還影響到

蘇聯的榮譽。我們是第一個進行太空探索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

家。它是革命思想的誕生地,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②

接著他對比了美蘇兩國的情況;「美國宏偉的目標和迅速的工程進度值得關

注。今年5月,美國將發射土星火箭,上面帶有阿波羅飛船,這是美國登月計劃

試驗的一部分。現在美國己經超過了蘇聯。對於聯盟號飛船,我們己經進行了多

年的研究工作,然而它和H一1火箭一樣,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資金投入不

能到位,蘇聯也將在這一領域落後於美國。」③

最後他寫道:「美國不僅會完成繞月飛行,還會在1967年實現載人登月,而

這一年是第一個蘇維埃國家50周年的國慶。我該如何應對呢?現在還有3年的時

間,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地準備,做好內部組織工作,解決載人登月過程中的各種

問題。」④

1964年8月3日,蘇聯政府最終做出了《關於探索月球和外層空間有關工作》

的決議,這也是蘇聯載人登月計划出台的標誌。⑤其內容概括為:一、蘇聯開始進

行登月計劃;二、該任務由科羅廖夫設計局承擔,力爭在1968年採用H一1火箭實

現載人登月的目標;三、由切洛梅設計局負責繞月飛行計劃,吉洪拉沃夫的九部

委撤銷。

雖然登月計劃已經出台,但規劃安排卻極不合理。首先,載人登月計劃沒有

獲得最高優先權。其次,蘇聯已經在登月的決策上晚了三年,卻制定了同時贏得

登月與繞月兩場競賽的目標。更為致命的是,這兩項計劃由兩個不同的設計局完

成,這為後來的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顯然,蘇聯的登月計劃是一個典型的妥協

產物。表面上看,所有的項目都面面俱到,每個設計局都有各自的任務。但實際

上,這種事無巨細的決策使得蘇聯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都被浪費在無休止的重複建設上。由於各個設計局在級別上屬於平級,因此彼此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往往要

依靠上級部門的行政命令,導致整個工程效率低下、進度緩慢,甚至存在各個設

計局各自為政的局面。

伴隨著登月計劃的出台,赫魯曉夫也即將走到了他權利的終點。蘇聯太空成

就最為輝煌的時代,也隨之結束。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被迫辭去職務,黯然下台。對於登月計劃的失敗,

他感到十分惋惜。退休之後,赫魯曉夫在回憶錄里曾不無遺憾地寫道:「我曾經幻

想我們的伊萬最先登上月球。希望落空了,讓約翰搶了先。」①

尼克松與阿波羅計劃的終結

阿波羅n號登月成功之後,美國又相繼發射了六艘阿波羅飛船。其中除阿波

羅13號因為技術故障而未能登月外,其它飛船都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足跡。

阿波羅13號雖然在登月過程中遇險,但宇航員依靠熟練的技術和可靠的心理

素質化險為夷。這一事件後來被好萊塢搬上熒幕,成為紀實電影的經典之作。電

影《阿波羅13號》一經問世,就獲得了美國觀眾的好評,甚至獲得過第68屆奧

斯卡電影節中的兩項大獎。另外,阿波羅13號的意外遇險也無意間緩和了美蘇的

緊張關係,為以後的美蘇太空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契機。在阿波羅13號的救援行動

中,蘇聯總理柯西金曾致電美國總統尼克松,表達了蘇聯願意動員一切力量救援

美國宇航員的真誠願望。蘇聯宇航行員還向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行發去祝福電文,

希望阿波羅13號的全體宇航員能夠安全返航。

隨著美國登月計劃的成功,關於登月的太空競賽開始逐步緩和。儘管蘇聯還

沒有最終放棄登月計劃,但尼克松的「戰略收縮」還是在太空領域體現了出來。

尼克松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財政開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69年9月,尼克

松首先否定了施行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其後又於1970年3月7日提出了關於美

國太空政策的新綱要。從表面上看,新的太空政策意在使太空活動遠離政治,但

實際上卻是為了削減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財政預算。

尼克松在太空政策綱要里提到:「我們在載人登月領域的成功,有助於未來航

天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一項新的計劃,以體現強烈的時代特色。在原有的

成果上,我們需要依託新的技術來實現願望。然而,有許多困難擺在我們面對,

有許多函待解決的問題等待我們去處理,所以我們要學會優化配置有限的資源但這樣做並不意味著太空事業的衰落和停滯。未來遙不可及,宇宙也浩如煙海,

我們無法一勞永逸地認知一切,所以步步為營的太空探索才顯得彌足珍貴。」①

此外,尼克松還談到了太空梭的研製,他說:「由於美國的火箭技術己經相

對成熟,能滿足今後太空發射的需要,所以我建議應該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投入。

未來,我們會發展某種可重複使用的廉價運載工具,即可滿足科研、國防和商業

的需要,又能節約大量的資金。」②

尼克松的這一方案被視為阿波羅計劃提前終止的重要原因。根據美國航空航

天局的材料顯示:美國阿波羅計劃原本有10次載人登月任務,即從阿波羅n號

到阿波羅20號。由於尼克松政府對財政預算的削減,阿波羅17號之後的登月任

務都被迫取消。另外,土星V號火箭也因為阿波羅計劃的突然中止,而被無限期

停止生產。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電子研究中心也在削減開支的聲浪中,悄然關

閉。緊隨而來的便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大規模裁員,有超過5萬名的各類技術人

員被迫另尋出路。③

當阿波羅計劃結束後,美國航空航天局也放棄了火箭技術的研發,開始回到

有翼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上。不久,太空梭也就在新一輪的太空活動中孕育而生。

為什麼美國要放棄原來己經相當成熟的發射技術,轉而建立一套新的發射體系

呢?阿波羅的命運似乎說明了一個現實:當載人登月計劃與美蘇冷戰緊密相關時,

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與軍事相關的火箭技術曾經讓美國航空航天局得到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

持。但是隨著阿波羅計劃的終結,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無法面對日益增加的財政壓

力。為了扭轉局面,恢復60年代早期的風光,美國航空航天局不得不拋出一項新

的技術來引人注目。事實上,從尼克松宣布研製太空梭到它首次試飛,也是以

10年為周期進行的。所以,它的最終預算也比預想的經費投入要高得多。④

多年以後,阿波羅計劃的參與者美國太空梭設計負責人湯普森曾不無感慨

地說道:「當我們回顧阿波羅計劃戲劇性的結尾時,才會真正體會到政治局勢和經

濟狀況的急劇變化是多麼的難以預料。"均而普通民眾對於阿波羅計劃的遺忘速度, 比當年支持它的速度還要快。

阿波羅時代的帷幕在尼克松主義的推行過程中悄然落下。一個時代的終結,

往往標誌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太空梭與空間站的競賽又將在美蘇兩國之間激

烈上演,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為止。太空技術因冷戰而生,卻不會因冷戰結

束而死。(冷戰中的美蘇載人登月競賽,張弛)

21世紀人類「重返月球」到 底要去幹什麼?從科學探測與研 究的角度綜合分析.主要應該有
如下一些目的:①更加深入地了 解月球,包括月壤成分、月核組
成、地質結構、形成過程、大氣 和對月球探測的影響等;②了解
太陽系以及行星(主要包括地 球)的起源與演變:③研究地/ 月系統的形成與變化;④獲取有 用的月球資源:如從月壤中提取
液氧作為深空探測或運載火箭的 推進劑。用於以後的火星探測5 地球稀少的氦3(約100。500萬 噸).它是無污染的核聚變反應 堆的理想燃料.可運回地球供人 類使用;月球上無大氣層,陽光
充足.可高效率地用太陽能發 電,傳到地球供人類使用;月球
還含有60多種豐富的礦物資源.
極具開發價值.可用來為人類服 務;⑤建立站點和基地。作為
深空探測的中轉站。月球探測的 目的及載人登月的意義見表1。

由於美國「重返月球」的目 的具有典型意義.因此本文主要
分析美國載人登月的目的。2006 年NASA探索系統任務署正式研
究了一組綜合的月球目標.最終 確定了「重返月球」的6個主題。
筆者認為.美國提出載人登 月有其更加深刻的原因.主要包1.尋找美國載人航天發展 的新出路, 回顧美國載人航天發展的歷
程.50多年來每一個階段都伴隨
著一項重大工程:阿波羅計 劃——空間實驗室——航天飛 機——國際空間站。2003年美國 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調
查報告》中曾經指出,自1961年 肯尼迪總統提出10年內把美國人 送上月球以後的30多年中.美國 在載人航天領域一直未制定出清
晰的國家戰略目標。太空梭計 劃、國際空間站計劃雖然取得了
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都遠未實現 預定目標:90年代以來開展的可 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等重 大計劃(NASP、X一33、SLI)都 未取得成功。因此。美國政府面
臨著國際空間站完成後如何繼續 實施載人太空計劃的難題.需要
對下一步載人航天發展目標做出 重大抉擇。「重返月球」正是一 個輕車熟路、順理成章的計劃。
而且是時機成熟的突破口。

(各國登月計劃及載人登月的目的與可行性簡析(下)
, 韓鴻碩, 蔣宇平)


航空航天事業都是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也就是軍工領域經常說的『三高』,由於巨大的技術難度,所以需要集合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從高校的基礎研究到研究所的實踐驗證最後到工廠的產品成型,一個流程走下來普通人只會看到與自己無關的東西,然後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拿來支援西部等開始甚囂塵上,殊不知這期間積累的大量經驗和展開的相關研究很快就可以運用到其他方面,也就是軍轉民,很可惜的是民眾看不到軍轉民帶給他們生活的巨大進步,給他們茶餘飯後舒適的吐槽環境的人,也是被他們鄙視最慘的群體。



月球有龍蛋。冰與火之歌……美國如此重視這個理論,由黨台HBO拍了宣傳片 權力的遊戲


Nothing. But everything.


總結一句話:總是想搞個大新聞。


我更加好奇美國人當年怎麼上去的。。。電氣工程專業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也許只有火箭專業的同學才能回答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