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抖森最新演的電影摩天大樓?

實在是看的雲里霧裡


說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吧。《摩天大樓》在放出宣傳片後,一度被大家當做「垂直版《雪國列車》」期待著。但從成片來看,《摩天大樓》卻並非如此。抖森飾演的醫生朗在搬進這幢大樓後,一開始,住戶們還維繫著表面上的和睦。大樓里越往上的住戶越富有,反之,底層住戶則貧窮。後來,由於停電,上下住戶之間開始爆發矛盾。

先是一群熊孩子們攻佔了名流們正在聚會的游泳池,然後,超市裡的商品開始被哄搶

甚至有人跳樓自殺

住戶們也只是冷漠地在各自的樓層上圍觀

接著,大樓里的混亂開始全面地蔓延。一方面,垃圾堆積成山,物資被不斷消耗,人們生活愈發艱難,甚至要殺了寵物作為食物;另一方面,人們醉生夢死,在酒精和香煙製造的迷醉與幻覺中,行屍走肉,放浪形骸。影片的諷刺效果被鮮明地凸顯。

這一切,都起始於間斷性的停電。導演用電作為現代文明的隱喻。當電燈亮起時,一種較為理性的社會秩序仍存在於大樓中,而當供電不穩,隱藏在人們心中的危機就被激發了出來。處於黑暗中的人們,是一種被困的狀態。黑暗意味著不可見與不可控制,因此,暴亂開始發生。人們開始野蠻生存。

比如為了物資扭打在一起

砸爛房屋,車輛發泄憤怒

而上層住戶,富有的精英和名流們,則辦著奢靡而淫亂的派對,披頭散髮,衣不蔽體,行屍走肉。

破壞,濫交,施暴中,每個人都褪去了本來的光鮮,變得醉生夢死,面目全非。

從全片看,《摩天大樓》的諷刺力度確實不小。

在配樂上,大量出現的交響樂象徵了中產階級的所謂高雅趣味和附庸風雅,而他們的靈魂卻依舊是蠻荒的。在干著齷齪,下流的勾當尋歡作樂時,音樂與畫面形成了強烈反差,有力地嘲諷了「精英們」的道貌岸然。

而幾乎一直沒有停止舉辦的派對,則折射了現實生活中社交場合里的虛偽和逢場作戲,影片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實質是用酒精換來精神麻醉,進而用肉體的墮落換取苟且的歡愉。資本主義世界的享樂至上追求,被導演推上了審判席。

但是,導演卻沒能把握好這樣一個深刻而警醒世人的主題。

影片中,大量符號化的事物佔據了太大的篇幅,比如超市裡腐爛的水果,抖森在教學時解剖的頭顱,潑灑在牆上的油漆等。雖然這些物體具備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但出現幾處則是點睛之筆,大量堆積則難免過於冗長,成了畫蛇添足了。

另外,導演運用的剪輯手法令觀眾感到不適。大量的彼此不相關的場景一晃而過,交叉呈現。將平穩的線性敘事打亂了,造成了碎片化的劇情結構。導演似乎想要達到一種眾生百態的效果,但卻令人物心理變化和動機均不明,很能讓觀眾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態度轉變。

《雪國列車》中有著同樣的烏托邦隱喻,通過一場反抗富人階級的革命,男主角柯蒂斯最後和設計者面對面,卻震驚地發現原來他也是曾經的反抗者。列車即人類的歷史與現實世界,在輪迴中建立了上帝和魔鬼的契約。

有著相似主題的《摩天大樓》卻沒有涉及到反抗這一關鍵。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在墮落著,腐爛著,無可救藥地狂歡著並自相殘殺著。這種無目的,無意義的破壞,旨在諷刺現代人類的精神空虛和道德滑坡,但由於缺乏一種內在的改良和革新推動,影片就成了為諷刺而諷刺了。

所以說,《摩天大樓》只能算是半部好電影。它有一個極具創意的主題,卻沒有把它講好。不過,影片展現的大樓從秩序井然到末世崩壞的過程可看性依然十足,比如這個游泳池從休閑場所成為洗衣服的生存場所的鏡頭

令人扼腕嘆息

當然,你們的老公又美出新高度

眼神誘惑

制服誘惑

肉體誘惑

請大家注意保持屏幕的清潔,謝謝!(本回答發於知影,ID:zhiying2048)

以上


無圖預警

本來是抱著陪女朋友舔屏的目的去校圖書館看的摩天大樓,但是看了十分鐘,我發現:

1,這部電影不適合舔屏

2,這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是豆瓣的評分絕對不會高過7.5分

結果中途退場的同志們和它不超六分的評價算是給了我一個積極的反饋。在闡述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看法前,我想說說我的個人喜好。乖張的,天馬行空的暢想,先鋒詭怪的剪輯與深沉內斂的交響配樂都是我的心頭好。這部電影極盡華麗和誇張的鏡頭語言,剪輯以及配樂都恰好正中靶心。所以我接下來的答案不免的會代入自己的一些主觀色彩,大家見諒。

在大多數的人眼中,抖森是這部電影的吸引力所在,而恰恰片中對於抖森的描寫偏向於冷峻,而且鏡頭並不密集,福利也不見得有多少。所以過度的消費抖森也成了這部電影的失敗之處。但是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去看這部電影我們反而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看到它真正的一面。

劇情可以如此簡述:一個建築師用理想藍圖構建出各階層的公民共住的一棟摩天大樓,希望完成一個完美的上下共存的世界,但是結局卻是崩壞和垮塌。如此看來,我們可以稱之為反烏托邦的題材,但是我卻更願意稱其為魔幻寫實。故事發生的時代類似於20世紀60年代,但是其他的一切卻是架空的。更加類似於對於現在的社會,或者說對20世紀後半葉所形成的現代社會的一種影射。我試著從幾個點切入試著猜測電影的真實意圖。

上下層的矛盾。電影的一個重點放在了上下層的鬥爭中。有一個鏡頭是這樣的,抖森就要被摔下高樓,建築師阻攔了大家,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他還欠我一局壁球。」臉上一絲不苟的認真。這是讓人絕望的。而這也是電影中上層人士的慣有態度。自私絕倫且毫無憐憫。而且建築師的形象也是一個建築專精而社會感為零的一個角色,這樣的設計師是設計不出合理的建築的。上層人淺薄的華貴,骯髒的優雅顯露無疑。好的,既然上層腐壞,那麼下層呢?是不是會有著革新改變的力量呢?

一個場景很有趣,下層的孩子被帶去游泳池進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宣言性的革命。將兩個層級間的衝突用一幫孩子來展現,這種反抗的力量讓人不會感覺到成年人的暴力,但是在另外的一個方面,用這些天真的孩子去預演這樣一場革命卻又會顯得殘忍。但是,當我在考慮這些的時候,摩天大樓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停電。而當天晚上,下層人民開始了瘋狂的狂歡。第二天上層的一句話解釋了一切:我們一定要比下面的人更會開party。於是我才認識到,原來期待下層的變革也是不可能的。原來這棟大樓里奉行著娛樂至死的無上信條,所有人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沒有任何突破的可能機會。在這裡發生的事情沒有摧毀美好的悲劇感,因為整個大樓都已經是腐敗殆盡,有的只是慢慢剝離掉腐敗物的不適。這是社會不會羽化的做繭,只有凋亡的末日。

孕婦的象徵意義。也是一個場景,孕婦看到小男孩在桌上刻「屁股」,她糾正了他。轉身開始抽煙,走到了看電視的女孩面前,把女孩在看的政治節目換成了愛情劇。然後臉上露出了無比滿足的神情。這個孕育著人類下一代的人,這個即將在電影結尾時生下下一代的人,顯然沒有做好孕育下一代的準備。她代表著這一代人,他們有著無比的對於幻想的天真,但是卻對於現實的卻始終無動於衷,屈從於誘惑。他們孕育的下一代會是新的嗎?會有新的希望嗎?還是在孕育的過程中,已經被香煙和酒精麻痹了神經?絕望的幻想家,我不知道這樣的描述是否貼切。而抖森和她一起滾床單,在我看來表達也是這一代人的所作所為對於下一代的不負責與影響深遠。

關於抖森。越是冷靜的,就越是狂躁的。因為往往最為冷靜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絕望與瘋狂。在我看來抖森一開始就是一個顛覆者,而他向被檢測腦部的高層用戶出示患者的腦部X光片開始他就已經推到了他計劃的第一塊骨牌。雖然這位高層並沒有得病,而且抖森也沒有明確表示他有病,但是這樣就夠了。脆弱的高層跳樓自殺,為摩天大樓的崩塌奏響了序曲。我想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陷入了萬劫不復,兩種人會出現,一種是大智慧的精神超脫者,強調離苦得樂。另外的就是我對主角的理解,既然已經萬劫不復,那麼就讓我來毀滅它好了,與其成為假的救世主,不如毀滅換取自贖。

還有很多值得去關注的地方,一個是建築師的私生子,一個是紀錄片的拍攝者。前者代表著對於現實的隔岸觀火(對不起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了),他是一個格格不入的觀察者,有著和年齡不符的氣場。而後者則是一腔雞血的盲目變革者,他的可悲在於錄製這樣的視頻並不能讓身陷迷霧中的人看清迷霧本身的,只能被剪成A片賞析。一個大人一個小孩,構成了這部電影中最有趣的對立。

結尾,建築師闖入頂層的一間屋子,而裡面是樓內一些女性組成的一群繪圖者和建築師。是重建的開始嗎?還是人性的重建?不得而知。但是我所知曉的是,這些繪圖者是無法在光明的屋子裡繪出真正的黑暗的,那麼這些圖紙也終歸是一堆廢紙。(經 @妮妮媽媽 提醒修改)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的一個缺點----雜亂無章。電影本身想要描繪的東西過多,什麼都想表現,什麼都不明顯。於是也就造成了觀影的不適。這個地我就不洗了。但是對於一個問題我想解釋一下,為什麼要請抖森這樣沒演技的知名演員來演呢?我想導演是這樣想的,既然是嘲諷娛樂至死的電影,那麼就消費一下抖森好了,用抖森吸引了關注,再放一波嘲諷,豈不美哉?

2016.5.27 0:39


今天在a站上看了這部電影。。一開始真的有些懵逼。。而且並沒有看過原著。。原著黨請放過。。

講的應該是一個腦神經醫生laing搬進了一個號稱可以讓住戶不用踏出大樓一步能滿足你一切需求的摩天大樓。看似有如烏托邦一樣的生活環境卻暗藏階級之間的隔閡。住在頂樓的居民經常不經意間剝奪底層居民生活權利,像頂層居民霸佔游泳池開party等。雖然底層居民時常抗議但傲慢的高層居民堅持不讓步。而且最頂層居民建築這個大樓的建築師royal也習慣了高高在上的姿態。因此當一件誰也沒想到的狗溺死事件發生後,兩方居民的互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wilder帶著底層居民開始反抗這樣的不公。

這部電影和雪國列車一樣帶著濃重的末日氛圍。而抖森飾演的醫生則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眾藉由他遊走在頂層和底層住戶之間的所見所聞,憑湊出其中想要表達的階級鬥爭以及資本主義的負面影響。

演員上嘛。抖森演的醫生是一個內心空洞寂寞而且經常三心二意的角色。雖然他是主角但因為是從一個中立旁觀者的身份,所以並不像很久之前的洛基一樣引人注目。反而是洛克演的wilder讓人印象深刻。一開始他讓人非常反感,隨著劇情進展,他對自己理念的堅持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會逐漸加深觀眾對他的好感,因此他應該是電影里最具有深度的角色。

最後這部電影探討的應該是就算人們精心設計建造一個與世隔絕的完美居住環境,依舊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秩序與混亂只有一線之隔。最後人們野蠻的原始本能終將掌握一切。所以到底是我們塑造了價值觀還是價值觀塑造了我們?


之前看過無數High Rise宣傳期的訪談。同時也被軍團打了預防針,未成年不可能看懂,如果連The Night Manager劇情理解都很吃力的話,那這部就更不可能了。

沒辦法,作為抖森粉怎麼可能放過一部電影,不管看不看得懂,先看了再說。當時看的時候就抱著這樣的心態。

果然,第一遍看,只有30%懂了。記在腦子裡的,只有狼醫生帥氣的身影。而導演用一個詞,很直白地概括了大多數觀眾看到狼醫生被迷得神魂顛倒的印象— erotic。

什麼,什麼是erotic? 那就放圖吧。

後面一個月,結合T大的資源和外網的各種評價,重新看了六七遍,才大致懂了這部電影。

——下面進入正題——

先說下電影簡介,《High Rise》 由《觀光客》導演本·維特利執導,改編自J·G·巴拉德同名小說,講述一座與世隔離的大樓中,階級結構自主形成,一場暴力事件,引發住戶間爭鬥的故事。

原著作者James Graham Ballard被譽為「世界末日小說大師」,可能不被大多數人熟悉。這位英國作家出生於上海,小時候遭遇戰爭,租界區,集中營的經歷影響了他一生,也塑造了巴拉德怪異的寫作風格。其中,較為有名的是頗有爭議的《撞車》和《太陽帝國》

《高樓大廈》原著發表於1975年,比起《雪國列車》的漫畫原著要早7年。書中的摩天大廈共40層,擁有超過2000套公寓,超市、游泳池、小學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各樓層通過高速電梯連接,形成一個完全獨立於外界的小社會。不過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異常脆弱,一次小小的停電以及瑣碎的鄰里糾紛就能引發衝突,隨著衝突的不斷升級,大樓里的人也分成了三個陣營:居住在底層的下等居民、居住在中間的中產階級、以及坐擁高層豪華寓所的富人階級。不同陣營的居民為了有限的公共資源開始暴力相向,文明世界的規則在這裡已經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叢林法則。

電影整體感覺比較跳躍,這也是比較難懂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很多細節還是用的恰到好處的。

影片開頭的趴體上,懷爾德的老婆不爽牙醫斯蒂爾,說新聞主播科斯格羅夫可在勾引你老婆喲,他老有說服力了! 影片後半段,樓內就地拍攝就地放映的小黃片里,男主科斯格羅夫在艹的女主還就是牙醫的老婆。斯蒂爾站在「觀眾席」里看得全神貫注心有戚戚焉,表示:丫真的很有說服力啊!

古裝舞會上樂師拉的可不是什麼古典名曲,而是從ABBA合唱組的經典作《S.O.S.》改編的室內樂版。為免你完全意識不到,在萊恩被踢出門的時候,音樂還加進了流行鼓點,可歡了。至於S.O.S.的正曲兒,在90分鐘前後唱了有大半首(也已不是早年那個原始版了),堪稱電影版的神來之筆。

這場舞會遭羞辱的戲,從萊恩進門前到被踢出局,整個兒是個兩分半鐘的長鏡,中間只有兩秒切了另一個機位。鏡頭華麗麗地跟啊、轉啊。原著里這個情節發生在頂樓天台,讓萊恩一度擔心自己會被從天台丟下去。不過書里可沒這麼抓馬搞什麼古裝cos主題舞會。

上一秒,鳥屎從天而降。下一秒,酒瓶從天而降。鳥無心,人無意?人骨子裡 不過是個鳥。

最後來一個彩蛋吧。

片頭剛做完日光浴,萊恩往腋下噴清新劑;片尾瘋子一樣往嘴裡身上噴清新劑,因為他剛把羅亞爾抱進泡滿屍骸的泳池裡。要說實際拍攝時,這罐不是道具,是真貨,某人爬上岸想都不想往嘴裡一通狂噴,導演和道具在監視器後面笑成了一團。

十年以後,再看一遍,可能會發現更有趣的東西。

噫,你們在等什麼。

彩蛋?

沒有彩蛋。

好吧。

彩蛋。

我知道很多人是奔著抖森的肉體去的。

祝大家觀影愉快。


看完了抖森的新片摩天大樓。謝謝字幕組和拔資源的朋友

象徵意味很重的反烏托邦電影,秩序與混亂的對立融合,規則的灰色地帶,佛洛依德和福柯的自我放飛。「這個我不太講的清啦??就是大概導演想表達三我衝突情況下本我無可替代的衝撞力?混亂狀況下不可控制的放飛自我hhhhh」還有對秩序的思考。究竟規則在什麼情況下才是適用的,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規則是否能代表正義?集權與放權的關係啊巴拉巴拉很多

第一次意識到擼哥演技這麼這麼這麼好??我的天吶太喜歡他演的那個清醒的瘋子了。擼哥好帥好帥!!感覺不可磨滅的戲劇范和過於優雅的氣質又一次有一點限制了抖森的演技,不能把自己完全隱匿於角色中的演員永遠不是頂尖的演員。不過真的蠻好看啦安利一下


分享一下個人見解。大樓說白了就是一個制度象徵,只要帶著這個觀點去觀影就不會不懂電影要表達什麼。 由於第一次看,我就只了解了一部分人所代表的含義,先說主角,主角除了長得帥沒什麼特別的,別指望他拯救世界,因為主角是個自私的,順從的五好公民,我想主角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首先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外界不管發生什麼大事,只要還沒危機到自己就不管,膽小怕事但有一點良知。(82:30對話部分,71::25主角第一次失態只為一桶油漆),有點像寫懺悔詩的馬丁尼莫拉,從大樓斷電後人們的反映就可以看出來,其他人末日狂歡,他自己淡定的刷牆,健身,做自己該做的事,絲毫沒有思考大樓本身的問題。我倒覺得王爾德是個英雄,只有他一個人思考這樓有問題並想做出反抗,作為最底層的人民,顏值沒主角好,技能沒主角吊,可他還是勇敢的站了出來,並指責主角這種沉默的行為是最可怕的。最終王爾德失敗了,他敗的是他的孤立無援與莽撞。這部片的女人我還沒弄懂代表什麼,個人猜測是給點甜頭就開心的愚民,最好統治的一部分人群,無力無腦的象徵。


我沒看過原著。只說電影

估計你看的是閹割版的,找個原版的看下好懂很多。我覺得是講的三個階層的階級矛盾,在一切美好的外表下充斥著各種不公,激發了矛盾,最後亂成一團。以抖森為首的中流砥柱卻是唯一社會必須的,也是最後完好生存下來的集體。我覺得是70年代的作者對資本主義未來發展的預言,電影里各種隱喻妙不可言,這塊估計看法都不同。我對小男孩最後鏡頭的理解就是雖然新一代看過了發生的一切,但還是走上了同一條路,輪迴繞不過。我覺得反烏托邦的題材光看故事有時候會覺得不合常理,但想想它的象徵意就可以理解了。演的還算有底線,中間我還以為他們要吃人,結果只吃了動物。要說殘忍,最近爆火的&<歡樂頌&>那才叫真殘忍!


推薦閱讀:

寫完一段微博後,過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又將其刪除,這是什麼心理?
『優雅地活著』和『活得好累、活得好裝』究竟有什麼區別?
如何評價整人節目中被整人真的生氣反遭公眾嫌棄?
什麼時候什麼事讓你覺得沒文化真可怕?
內心脆弱,敏感愛哭怎麼辦?

TAG:電影 | 現實 | 社會心理 | 湯姆·希德勒斯頓 | 摩天大樓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