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工信部長:「中國製造」沒想像強》?
一家之主往往是最了解自己家底的人,工信部部長這麼說又是基於怎樣的現實,尤其是在中國製造全球最大的情況下
工信部長:"中國製造"沒想像強
(此新聞後面的部分大家看看就得了,屬於小編自己跟著自由發揮的)沒錯,很多工業產品「能造」和「造得好」中間差著十萬八千里,「造得好」和「有市場競爭力」中間又差十萬八千里。我本科的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說過這個例子:如果進口收音機的壽命比國產收音機長10%,但是價格貴一倍,你會買哪個?大概你會買國產收音機吧?為了著10%的使用時間多花一倍價錢不值當的,不如買倆國產哩!200%呢。「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製造業者已開始撤離。在向服務業轉型的口號聲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按捺不住,出來說了真話。
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為主管製造業的中央大員,苗圩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家認知。
苗圩說,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那換成大型電站的鍋爐閥門呢?這壽命多出10%別說兩倍價錢,就算是10倍價錢也得買進口的!因為閥門這點兒小錢和鍋爐停機檢修一次的成本比起來微不足道。
去年剛好聽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的演講。可能對於航天技術,大家還是對我國實力很自信的吧?歐陽院士坦陳,即使在這一塊,我們和第一梯隊的技術差距也是巨大的。當然,我們是後發國家的因素很大,西方的技術封鎖因素也很大,但是更多時候,原因出在我們自身。院士舉例說:國人的「守規矩」觀念太弱了,比如某個零件的生產,檢測平面度要求重複獨立檢測10次,很多檢測人員檢測到8次9次就會有這樣的心理:哎,沒關係的,不會出問題的,差不多了。領導知道這些檢測人員的違規,也不會深究-----除非出事。中國自古就是人情社會,加上經過改革開放,很多人快速地富了起來,所以可以理解現在社會瀰漫這種對於「機智」(Street smart)的推崇,而對於「守規矩」的人,通常報以「死板」,「不近人情」的評價。但是「守規矩」帶來的好處,我們不出國門都可以深切體會到: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無論是民眾,服務人員,還是政府機構,辦事都明顯要更加「守規矩」:駛離一線城市的高速公路上,走得越遠,路上的司機就越「飄逸靈動」。很多二、三線城市國道、省道被各種超載的貨車客車軋得跟石子路似得;機場里飛機換登機口的通知不絕於耳;政府辦事人員做事永遠懶洋洋地黑著一張臉;宜家的床上橫七豎八得躺著午休的人。老羅出來大談「工匠精神」和「情懷」的時候,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有情懷幹嘛做手機啊?有情懷應該去做航空發動機啊!」(*注,非詆毀手機行業,只是老羅培訓火的時候做培訓,博客火的時候做博客,手機火的時候做手機。實難稱情懷)「工匠」的「情懷」應該是踏實,而現在「情懷」簡直變成了浮躁的代名詞,變成了一部分人利用國人「大國情結」招搖撞騙的工具。對於各種微信轉發的「美國人嚇呆了!讓他們看看中國人的技術能力!」的產品,稍有工業知識的人都能看出:大多數都是,這邊拆點東西那邊拆點東西,最後弄個殼子塞進去,能動了,做個Presentation,拿過去騙風投,騙國家技術鋪貼,新能源補貼的「PPT產品」。「至少努力三十年」的評價一點都不誇張,因為需要積累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做事的風格。謝邀。
首先,不確定這個消息是不是真實的、全面的。苗圩究竟有沒有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以及原話究竟是什麼,有待考察。
如果你讀過《中國製造2025》,就會明白為什麼這則消息很可疑了。這份文件是2015年5月8日國務院下發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的,裡面的相關內容有: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製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請看,說得清清楚楚,在2025年就要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需要30年的是什麼呢?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不是一般意義的「成為製造強國」,而是第三步的「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簡稱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可以理解為,2025年要實現最低綱領,2049年要實現最高綱領。
《中國製造2025》是誰制定的?國務院。苗圩是什麼身份?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在制定這份文件的過程中,工信部肯定發揮了最大的作用。這則新聞說,苗圩說」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最低綱領都得30年,這就直接跟《中國製造2025》矛盾。除非他實際的意思是最高綱領,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媒體把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之間的關鍵區別給抹殺了。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是苗圩身為工信部部長,公開推翻自己不久前剛剛參與制定的、國務院下發全國的文件呢?還是這則消息根本就是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呢?
其次,新聞里這段「四個梯隊」,在非常寬泛的意義上可以馬馬虎虎成立,但有嚴重缺陷,我懷疑是記者腦補的: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缺陷就是把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放在了一起。請大家認真想想,哪個新興國家的製造業水平跟中國相近?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印尼?所有這些國家,最多只是在個別產業上比中國強或者可以相提並論,如俄羅斯的軍工、航天,巴西的航空,而在其他絕大多數產業上跟中國完全沒法比。你要是問這些國家的人,是否認為自己的製造業跟中國同級,他們看著身邊充斥的中國商品、中國投資,肯定會覺得你這個問題很可笑,甚至有哪壺不開提哪壺故意羞辱他們之嫌。認同這則新聞的人,請你先指出第三梯隊里還有哪些國家。
正確的看待世界格局的方式是,中國是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和美國一樣,都單獨自成一個級別。我的朋友、風雲學會會陳經,在2006年寫的《中國的官辦經濟》第34章《五個世界》中,已經對此做了精彩的論述:
老毛搞了個「三個世界」理論,現在過去很多年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現在用「五個世界」來說事更好分析。 五個世界依次為:
1. 美國 2. 發達國家 3. 中國 4. 發展中國家 5. 失敗國家
美國靠絕對優勢的軍事與金融實力,以前就是老牌霸權,現在更是一家獨大,可謂人類歷史上霸權之盛。另外一個老霸權蘇聯垮台降到發展中國家裡面去了。發達國家還是那幾個,以前合夥抗蘇不論,現在有些覺著美國佔便宜太大,陣營有些鬆動,但總的來說,還是和美國意識形態一致,生活方式類似。發展中國家也還是以前那些,因為一些國家分裂還多了一些。總體而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好了不少,在全球化中日子過得要好些了。這是以前「三個世界」理論框架里世界各國的發展,構成了全球政治經濟圖景的主體。 應該說世界還是變得比從前好了,世界大戰沒打起來,戰爭衝突數量規模相對小了,世界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全球經濟發展處於較好的一個時期。在這樣一個大圖景中,有一些失敗國家就顯得特別背時背運,因此單列一層。朝鮮、伊拉克、阿富汗是典型。這說明封閉、個人極端獨裁、意識形態僵化確實是很不好的國家政治形態,弄得不好比劣質民主還差。封閉狀態下人會產生奇怪的邏輯,再來個獨裁體制全國一推,外面人看著確實不放心。這個不能全怨發達國家霸住宣傳機器猛煽,還是失敗國家自己的責任更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比改革開放前還是強太多了,開放雖然會有很多壞處,再怎麼也比封閉好。 中國是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成就全球最耀眼的國家,由於各方面塊頭都夠大,足以另開一家。我認為有充分的理由將中國特別處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間的一層,可以更好地描述全球圖景。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就是發達國家,各方面能力與發達國家區別不大。發達國家也發現,不能把中國當一般發展中國家對待,各方面區別太大了。當然,我們肯定不能算髮達國家,還差得遠,甚至永遠也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某些標準。因此,有必要把中國上提一級特別處理。這樣就從原來的「三個世界」弄成了「五個世界」。 這「五個世界」怎麼演化發展,關鍵就在中美兩個特殊國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地球是美國在上面拎著,中國在下面托著,這麼轉動的。失敗國家是經常性的全球熱點,但它們無非是以搗亂的方式來影響世界,我認為全球傳媒過分誇大了這些國家的影響,即使考慮到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它們的活動實質上也就等於地球發展史上的白雜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或富或窮,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足以改變世界格局。只有美國與中國,才有這種能力。從前的美蘇爭霸格局解體了,後來經常說的是一極獨大,或是多極世界,但把眼光放長,中國成為另一極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這還不是中國政府自吹,主要還是別人這麼猛炒。 在發達國家原本預期的全球化圖景中,世界將形成一次吃肉喝湯的完美劃分。原先的最大障礙蘇東集團自我爆炸了,薩達姆這樣的小蟲子伸個小指頭就按死了,全球化順順噹噹這麼一推,哈!以後的世界就是「高素質」的少數精英國家控制全球各種資源與生產要素,安排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大部分產品給精英們享用,小部分給那些低等的人維持有「人權」的基本生活,吃飽了就投票。養活人應該不是問題,就不用搞人道毀滅了。如果有興趣,甚至可以發善心搞搞扶貧。但底線是,精英們的「全球利益」必須得到確保。精英國家的內部紛爭當然也會有,可以開開G7之類的會議協調擺平。在全球化這個根本目標上,發達國家利益是一致的,美國人領頭干,手裡有點實力的都準備操傢伙上。 這樣的預想,因為中國的官辦經濟從斜刺里殺出來,雖然不能說完全落空,但至少是扭曲得非常厲害。本來全球化大生產,應該是發達國家跨國大公司主導的,想放哪國放哪國。跨國大公司原先覺得中國應該是個大市場,但沒想到整成了一個規模超乎想像的世界生產基地,非但難於控制,而且相當麻煩。這個全球化大生產再想隨便安排可就不容易了,自覺不自覺的就轉移到中國去了。現在說的是要「分散風險」,往越南印度投一些。但是中國搞起生產來已經是勢大難阻了,再要「分散風險」,就是逆著經濟規律幹事,難下決心,多半還是讓中國一個個產業給掃蕩了。 中國吞掉的產業,說到底發達國家是不太想要了,吞就吞吧。但全球化好象就有些不對了,本來該跨國公司們撈肥的,怎麼讓中國也混成了一個挺大的受益者?中國搞出來的產業聚集黑洞吸金效應,好象原先沒有預計到。中國乾的產業只能算中低級,可架不住規模大,啥都撈,七搞八搞就自我演化一通,給佔住的行業在全球化之外打個中國式的印記。除非是中國幹不了的,不然啥行業的基本面都有個「中國價格」在晃悠。得,還是讓中國人撈算了,跨國公司還是能撈大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不虧。這跨國公司那跨國公司,每一單中國得利都不大,加加總一算,成不折不扣的暴發戶了。 雖然有些笨拙,但中國政府這個暴發戶還是穿上西裝充滿信心地上全球混去了,全球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中國人的身影。如果中國老實當生產基地,勞力素質不錯,產業聚集能把價格搞到最低,對跨國公司當然有很大好處。但中國人轉頭跑出來競爭了,這就是現實的麻煩了。這個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好象不太對了,一些行業還算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另一些行業就變成中國與發達國家混戰一通了。混戰的結果不太妙。雖然說把原因歸到中國人「偷」技術上去了,一般還是讓中國混水摸魚了,中國的出口額飛快爬向世界第一。 現在發展中國家發現世界變了,多了中國這個很不一樣的選擇。以前只有發達國家財雄勢大滿世界做生意,給窮國們提的條件夠黑,但事情困難了也只好這樣了。相比之下,中國要好太多了。經過幾次全球撒錢行動,世界各國已經相信了中國闊佬的財力。出價太夠哥們了,買原材料是比過去翻倍的高價,賣工業品就是過去不敢想的低價。中國能搞的事居然還不少,好多基礎設施都能包搞。而且還不要搞啥子民主。以前哪有這樣的好事?佬佬的,上中國訪問去。江主席胡主席說,我們這邊人手也得培養,不要急,慢慢來,都是好哥們,你們那個地區我們準備放個幾十億。就只一樁事不好,這中國產品競爭力也太強了,擠得本國產品都不好混了。中國領導人出去笑眯眯地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和諧,好商量,擴大合作交流,那點利早撈回來了。每年中國領導人就這麼全球轉上幾圈,越轉越來勁。以前是不聲張,成天哭窮,暗地裡把協議簽了。後來索性就大撒把了,支票本一拍,誰來合作這錢就拿走。忽然就發現,全球各個角落的發展中國家群落中,有了猶如星星之火般的中國據點。這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勢頭,隱約的和發達國家陣營的民主意識形態對抗。這對發達國家的全球大計絕對是件壞事。本來事情順順噹噹的,蘇聯都整垮了,只等把中國悶頭一棒解決了就徹底完勝。結果也不知鄧小平怎麼弄的,先是年年將要崩潰的中國變成了大怪獸,後來這民主運動在全球也變了味,看來和壞榜樣中國政府關係很大。不是不肯民主要搞經濟先,就是民主起來卻反美反資本主義。明裡炸刺對搞的雖然少了,暗中不服氣的多了。
但這回是經濟暗戰,都在「文明世界」的規則之內,也不好反制中國政府的動作,只好用些曲折隱晦的詞句寫些酸文咒幾句。時間長了,中國政府老不垮,慢慢也習慣了,外國政客與一般民眾心理上有了與中國政府長期共存打交道的預期。敏銳的經濟學家與學者更是熱情高漲,忽然對中國有了極大的興趣。不少人就想,這中國看來是擋不住了,承認現實得了,不寄望中國民主或者崩潰了,改看好中國,換些人民幣到上海買套房子是正經。 但是事情不只這麼簡單。中國從本質上與發達國家就是兩條路,我認為中國發展模式對發達國家體系有本質的衝擊,可能導致它們的深刻危機。中國各級政府肯定不是有意要做什麼正義事業,掙錢還來不及,絕非有意要和誰對著干,但經濟規律自然會起作用。 中國90年代的經濟發展給世界一個影響重大的「通縮衝擊」。這次中國通過提高企業效率與製造業實力,將電器等大量重要消費品的價格大幅降低。這是第一次有低水平經濟體能大規模成體系並且有一定品質地,製造這些需要一定技術水準的消費品。這樣只要和中國進行貿易,全球的「基準」通貨膨脹率就可以相應下調。按照發達經濟濟體宏觀經濟的調控方法,通貨膨脹率低就可以放心投放更多貨幣刺激經濟增長。老朱那時出去談判,都是拿這個說事,不怕美國貿易制裁。網路泡沫破滅再加上911恐怖襲擊,世界經濟一片愁雲慘霧,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都瘋狂印錢拉動經濟增長,反正和中國貿易就可以控制住通貨膨脹。發達國家經濟主體是消費,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數字相當好。中國的經濟主體是投資,有外需托著投資底氣足,更是拉上了雙位數字的增長,通過引進或收購技術進一步增強了製造業的實力競爭力更強。這樣就搞成了一個雙方從表面上都顯得「樂此不疲」的經濟循環,中國進出口無人預測到的超高速增長已經維持好幾年了。得此強助,中國經濟超常規發展,一邊在短時間內積累下了大量外匯財富(世界經濟史上最快的增長速度),一邊綜合生產效率技術實力不斷提高。 這樣一個「正循環」實在是威力驚人,很快就導致了「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不平衡」。表現為以中國為首的一些生產國、原材料國驚人的貿易順差,以及美國的巨額貿易與財政赤字。如果不作調整,這麼循環下去,就是美國經濟增長靠印錢消費,消費靠進口,進口靠中國生產。指數往上一乘,不平衡就越為越「壯觀」了。現在還在指數發展過程中。原材料價格飛漲都可以從這個循環中推出來。 按照比較警惕的說法,這是美國印錢換實物,吃虧的是順差國。中國政府似乎並不害怕這一點,採取了一種捆綁式的打法,人民幣就死貼著美元匯率,你印錢我也印,新增外匯儲備好多都是印人民幣換來的,並不是表面上成本那麼高。你要進口我就出口,我搞出口結構調整,不賣寶貴資源,就上些人幹活,閑著也是閑著。進口資源主要用在國內瘋狂的基礎設施以及一些大工業項目建設上,原材料價高也不怕照買,反正在循環中我們錢一定夠,總體上可以做到正收益。近萬億美元外儲看上去很危險,但心一橫就當一筆橫財了,本來並不想掙這麼多錢的,虧光拉倒。也不會虧光,看美元貶成什麼樣。美國想要中國虧一大筆,它可以對其它國際貨幣瘋狂貶值,搞垃圾美元政策。那它自己至少得死半條命,因為失了信譽,賴一些賬又能佔到多少便宜?我認為美國人說要強勢美元,並不是假的。搞垃圾美元政策賴賬是不可想像的愚蠢政策,後果難於控制。中國只要不突然大幅升值,就這麼慢慢往上爬著升值,利用中美兩國的利率差距就可以成功實現捆綁。如果突然大幅升值,外國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就凈賺了,那就真是往外國送錢了。外國人可以選擇人民幣兌成外幣退出中國,也可以繼續搏升值,都是無代價地折騰中國。現在經濟學家紛紛指出,加快升值並不會影響中國商品的競爭力,還可以幫著控制經濟過熱,支持升值的相當多,但這就不是捆綁了。明顯我們沒有隻佔便宜不吃虧絕對安全的政策,那麼捆綁式我吃虧你也得付出代價的打法,從兵法上比自己升值給別人主動權要好。 我覺得這個局面非常的有趣。美國人猛壓人民幣升值其實是一種沒法解決問題推卸責任的姿態,並非真覺得人民幣升值能解決問題,但總得找個說法。懂行的人全知道美國真正的經濟問題所在: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雖然很強大,但撐得太滿,真正的競爭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消費。實際上中美貿易中美國有競爭力的產品並不多,人民的日常生活與高科技戰爭這種競爭不一樣,還是柴米油鹽這些中國拿手的多些。現在暫時是用透支美元信譽的辦法撐住局面。也不是說就不想辦法了,美國人也想提高競爭力,還說要儲蓄更多。 所以,我們不能說就很安全,但也不是只有中國要調整,即使是發達國家在複雜的局面中也卷了進來,不見得比我們好受。我們至少明確知道努力的方向,自主創新,轉向消費拉動等都是爭議不大的確定方向。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就不太有方向感,成天就喊些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空洞口號。發達國家繼續發達的根本是要維持超過發展中國家,或者說超過中國一大截的競爭優勢。但這不是發達國家自己發展就行的,中國追趕的步伐越來越快了。 我覺得以目前的發展態勢,總有一日會實現我的終極期望:捅破發達國家所謂強大競爭力這層窗戶紙,打破全球貧富兩極分化的格局。發展中國家不知發達國家怎麼回事,以為發達國家有多神,總覺得自卑。但弄懂了其實也就是一層窗戶紙。一些高科技其實和白菜豆腐一樣。但你不捅,人家就樂得以貨幣、第三產業、金融三道炒作把人均GDP炒出數量級的差距。 中國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五個世界的中間層次,除了失敗國家自己找死沒辦法,中國應該能起到拉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歷史性作用,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我們也不能自大到要稱霸全球,或者都過上闊人的好日子,不能幻想中國什麼產業都做到全球最好。但中國應該讓人類社會不同國家間不合理的暴利大大下降。中國有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總和的人口總數,只要摸通了發達國家的那些並不神奇的招數,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地球資源支撐不了中國人全按現在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生活,那得全球人一起改變這種生活方式。
2006年已經說得這麼清楚了,現在還有這麼多人聽風就是雨,習慣性妄自菲薄。要多學習啊!
第三,中國的基礎研究實力現在處於第一集團,跟美國的差距還比較大,但跟英法德日已經是伯仲之間了。而且增速超快,再過一些年會明顯超過英法德日,跟美國形成雙頭格局。對此的具體定量論述見我的袁嵐峰: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或者中國現在有哪些值得驕傲的方面? - 袁嵐峰的回答。引其中關於工業技術的一部分:
再來看生產中的技術水平。第四代戰鬥機,美國有已服役的F-22和F-35,中國有試驗中的殲-20和殲-31。航空母艦,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中國只有一艘從買來的瓦良格號改建的遼寧艦,蒸汽動力,據說國產航母正在建造。衛星導航系統,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導彈防禦系統,中美都有。導彈打衛星,中美都有。彈道導彈打航母,只有中國有。有源相控陣雷達,中美都有。預警機,中美都有,中國的更先進(觀察者網註: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原理上比無源先進)。超高音速飛行器,中美都在試驗中。空間站,美國、俄羅斯等16國共用國際空間站,中國有天宮。太空探索,美國的探測器登陸火星,中國只到月球。晶元,美國有Intel、AMD,中國只有龍芯、華為麒麟。操作系統,美國有windows、iOS、安卓,中國沒有像樣的代替物。電信,美國有思科,中國有華為、中興。4G標準,美國有FDD-LTE,中國有TD-LTE。搜索引擎,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電子商務,美國有亞馬遜、eBay,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社交媒體,美國有臉書、推特,中國有微信、微博。汽車,美國有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中國只有奇瑞、吉利、長城。電動汽車,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手機,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高鐵,美國還沒有,中國佔世界一半以上。大飛機,美國有波音,中國的商飛正在研製C919。液晶顯示,美國幾乎沒有,中國有京東方……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基本的特點是,大多數領域美國領先,但差距在縮小中。也有些領域中國領先,如預警機、火力發電。有些領域美國佔壓倒性優勢,也有些領域中國佔壓倒性優勢。
能在幾乎所有領域和美國正面對抗,而且還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其他西方國家由於體量較小,又缺少國家意志,在四代機、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手機等領域基本都放棄了。日本放棄得更多,除這些外還有電信標準、導航系統、大飛機等。俄羅斯只能抓軍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領域裡都退出了競爭。只有中國在全面發力,在每場競賽中都不缺席。這裡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一個選手如果只參加幾場比賽,取得了好成績,那麼人們一般就只稱讚他。而另一個選手出現在所有的賽場上,在大部分賽場上都排在前五位,就經常被人批:為什麼短跑不如博爾特?跨欄不如劉翔?跳遠不如劉易斯?拳擊不如鄒市明?太弱了!對中國,大家批的是:為什麼汽車不如德國?晶元不如美國?機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韓國?這種批評背後的意思是中國應該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到第一,否則就是失敗。其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這是個脫離實際的要求。怎麼不提德國的社交媒體不如美國,美國的高鐵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機不如韓國,韓國的太多東西不如中國?他們是不是也該痛心疾首地反思?不過這個脫離實際的要求也有正面意義,就是說明中國人民內心非常驕傲,自我期許極高。我們銘記著天朝上國的榮光,知道自己在歷史上全面領先過。面對困難,我們總是認為內因是主導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沒有過不去的檻,堅信人定勝天,君子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這其實是大國特有的一種自信,一種盲目的自信。對許多小國來說,命運多次不由自己決定,他們很清楚人力有時而窮的道理,適當地選擇大國投靠是他們必備的生存智慧。大國的這種自信雖然盲目,雖然不合邏輯,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它多次使大國的人民煥發出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創造力,完成了許多偉業。正如基辛格《大外交》第18章所言:「大事業往往需要一點天真去推動。」盲目的自信總比盲目的自卑好得多,這種自信是超級大國人民必備的底蘊。
2016年2月,新華社就中國科技發展採訪我和風雲學會,相關的報道目前發表了兩篇。第一篇,中國科技進步閃亮全球創新版圖:
英國《自然》雜誌去年底發布的《2015中國自然指數》顯示,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WFC),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增長了37%,同期美國則下降了4%。中國對世界高質量科研的總體貢獻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該指數的統計基礎是過去12個月中各個國家或研究機構在精選的68家一流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數量。「根據最新的WFC,中國最近的增長比前幾年更快。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國的WFC在3.5年後有望追上美國,即2020年左右。」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智庫「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對記者表示。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博士指出,中國正在趕上美國,並已成為一個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的強國。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科研人員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推動中國科研投入帶來驚人的回報。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湯森路透旗下機構去年10月共同發布了《2015研究前沿》報告,甄選出了2015年10個科學領域的100個熱點研究前沿和49個新興研究前沿。其中,美國在143個前沿都有核心論文入選;英國、德國和法國分別在120個、106個和94個前沿有核心論文入選,中國和日本在82個前沿有核心論文入選。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核心論文數排第一的前沿有16個,超過英國(10個)、德國(8個)以及法國和日本(2個)。
中國科技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國際科技論文佔全球比重已經上升到20.2%,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數從2010年第8位攀升至第4位,2015年農業、化學、材料等7個學科領域被引次數已升至世界第2位。作為中國科研領域的一線工作者,袁嵐峰這樣描述自己的直觀感受:僅十多年前,中國的一流論文還很少見。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爆炸性增長,對人才的標準也一路水漲船高,往往出現新的低職稱人員論文量超過老的高職稱人員的情況。 「中國的基礎研究產出正在爆炸式增長,這是一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靜悄悄的革命。」袁嵐峰說。…… 科技進步提升了中國經濟的知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高技術製造增加值為1.8萬億美元,中國佔27%,居世界第二位,略低於美國的29%。21世紀以來,中國高技術製造增加值猛增,2001年至2014年間增長了10倍。 中國高技術製造在信息通信技術和製藥領域引人矚目,信息通信技術產品佔全球的39%,製藥業佔全球的28%。2014年全球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為2.4萬億美元,中國佔四分之一。「從長遠看,中國有基礎成為工業巨頭。其創新系統已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沒有任何強有力的抑制因素阻止其繼續前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布魯斯·麥克恩如此評價中國的工業發展計劃「中國製造2025」。
第二篇,科技創新孕育中國經濟新動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增長引擎長期依賴外貿,現在正逐漸變成科技創新。外貿的作用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比較優勢,而科技創新的作用是發展更高級的比較優勢,使優勢產業上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智庫「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說。
……中科院近年來聚焦多個重點領域和方向,發揮建制化優勢,突破了一批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批新技術、新產品。
比如,甲醇制烯烴技術已投產項目累計生產烯烴產品約660萬噸,新增產值約660億元;20-14納米集成電路先導工藝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實現了向大型製造企業的專利許可,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量子通信技術應用取得新進展,「京滬幹線」建設進展順利,建成了首個規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網路。「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正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化蛹成蝶。」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說,科技創新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了新產能。如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里程佔世界總量60%以上,進軍海外市場。 同時,許多高技術創造了新市場、新消費。如中國北斗導航衛星應用廣泛,已經有200多個不同產品應用於漁船、汽車甚至快遞送貨的自行車上,形成產值達1000多億元。 「科技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上限。我們應該繼續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提高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通過創立國家級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公司,促進研究成果向產業轉化;摒棄對國外技術的盲從迷信,關注另類技術路線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程度及其未來升級換代的可能性。」袁嵐峰說。
第四,指出缺點不足當然是需要的,其實我就經常批評國家的各種政策。如果你看我的微博,會發現藥丸滿天飛。但無論是批評還是讚揚,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把80分說成95分是不對的,說成65分同樣是不對的。尤其是有人總把你的80分說成不及格,然後說得按照他的那一套「素質教育」、「快樂教育」來,把你徹底帶到溝里去,——你不覺得這種人太可惡了嗎?
許多人有個習慣,一看到這樣的報道,不管具體內容對不對,先來一句「製造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然後就著這篇歪曲報道的思路往下曆數中國的缺點,包括真實的和想像的缺點。問題在於,「製造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壓根不是什麼獨得之秘,反而是從習近平以下所有人都整天說的老生常談,信息量幾乎為零。難道你認為那些制定《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人是白痴,連這種常識都不知道,需要你來提醒?他們明知中國製造的缺點,仍然定下了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的目標,當然有他們的道理,當然是認為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政府當然也有可能犯錯誤(如計生委、民宗委),但合理的反駁應該是基於不同的事實認定或者對同樣的事實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基於人盡皆知的事實和爛大街的分析。如果用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就要否定這麼多內行專家制定的國家計劃,我就想問了,這種謎之自信是從哪裡來的?
請多多學習,自我更新,實事求是,跟上時代!
按很多人矯枉必然過正的尿性,「沒想像強」必然等價於「全面落後」咯。苗部長說的是正兒八經的大實話,我不負責任地腦補一下他的意思:中國製造業還比不上最頂尖的製造業強國,所以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把製造業的欠帳補上,別老想去搞服務業那些幺蛾子。兩會期間說這個,我感覺跟美國吵中國威脅差不多,無非就是想讓國家更重視,我們又不能去說印度威脅,而且我們確實有很多不足,所以就自爆家醜唄。但是好像傳著傳著意思就變了,變成了打中國製造的臉。總體水平不如美日德和某些方面世界領先不矛盾啊,核心科技落後和全世界摸到核心科技門檻的只有三五個國家也不矛盾啊。總之好像又開始習慣性正面硬剛全世界了,把別人最牛的整合到一起然後以敵之長攻己之短得出結論哦中國製造就是菜。唱衰就唱衰吧,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靠的不是吹逼的鼓舞和唱衰的刺激,靠的是一代代人踏踏實實認清缺點和不足之後的努力。我很慶幸中國的人足夠多,即使有很多人圍觀嘲諷,但總會有更多人默默努力,落後又如何,再埋頭苦幹三十年就是了。
從事流體密封行業,為泵,壓縮機等服務,業內最頂級的設備普遍進口德美日等國,國內碳石墨,碳化硅等材料與國外有不少差距,且國外封鎖此方面製作工藝;彈性體也是如此。有時候做設備國產化,核心件一律進口。國內不鏽鋼材料也不太穩定,質量起伏大,自製件變形不好控制。設計理論更新慢,不重視實驗,當然也製造不了一流產品。
在我所處的煤化工行業來講,大部分都能國產了,但是很高端的工藝技術、設備還是需要進口,比如超大型的壓縮機,燒嘴,泵,催化劑都要進口,所以部長說的很對。
美國軍方特別喜歡說類似的話:
你看朝鮮有核彈了,我們要多多開發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給點兒錢唄!哇塞,中國用導彈打衛星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給點兒錢唄!嘿!你沒看新聞啊,中國出了一款新導彈說是能打航母呢!這可要早做準備啊,給點兒錢唄!呵呵,其實邏輯是這樣的,我說我牛逼,你給錢嗎?哦不給啊!那我說我慫逼,你給錢不?啊!給啊,你看看我,從頭到尾慫透了!您遠遠一看,你看我是不是就是個「慫」字啊?
其實中國是挺不在乎虛名的一個國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自古而有的戰略。你看中國政府的表態吧: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有七億農民!我們的科技創新還不夠!我們的軍事只能自保!我們永遠不會(也沒能力)跟美國爭霸!呵呵,工業能力差?推銷高鐵的時候可不是那麼說的?很多核心科技我們不行啊,從航空發動機到半導體,還有一些大設備里的小零件,包括手機里的小部件、電子元件無法自己製造,或是科技含量不高,或是質量不好。
說的大實話啊。
舉幾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此處美國也可以代入歐洲、日本)
1、中國的天賦點都點到「山寨化(情懷開發)」、「白菜價(普羅大眾)」、「壓縮交貨期(勞動人民)」、「成本降低(精打細算)」上面了。
而美國洗點把天賦點都點到「高新技術」、「材料科技」、「精密控制」上面了。更何況中國發展晚,天賦點總數還沒人家多。
2、世界離不開美國,世界一樣離不開中國。所有人都去搞高精尖,誰來普羅大眾?
3、目前中國在地球online出團乾的都是臟活累活,眼巴巴看著美國瀟洒,出裝還美國先拿。現在中國想先拿,所以有此發言。
------------
真實的例子:同一個作用的電路板,從日本進口,¥500,交貨期90天,次品率1%;國產,¥60,交貨期20天,次品率5%。是你的話你選哪個?中國製造全球最大你是指美國的襪子、低端玩具都是我們生產的嗎?製造業叼不叼不是比多,而是比尖端製造。說句實話,買儀器買設備,你別問我買什麼設備,我就告訴你德國的好日本的好,再不濟你也得給我弄個美國貨,買進口貨准沒錯,買國產的垃圾你是準備三天一小修十天一大修或者用一年換新的么? 說得很極端,有些誇張,但是這是有根據的。我們的東西精度上不去,穩定性不行,設計不人性,壽命短容易故障等等,總之你能想到什麼缺點,它可能就會有什麼缺點。儀器裝備這種,即使外國貨價格是國貨兩倍甚至更貴,仍然不得不選擇外國貨,就是這麼個現實。我現在也算從事製造業的吧,恕我直言,中國的製造業現在搞得跟狗屎一樣垃圾,就我所在的行業,美國90年代的水平吧。二三十年的差距,這是一代人的差距啊,此差距不可謂不大!!!題主說的,沒想像中強,我看此言差矣,應該是比大多數人的想像中差多了。既然說到我也是從事製造業的,不得不吐槽在中國搞製造業的那一群人實在是得不到應有待遇,特別是底層的工人和剛畢業來的年輕工程師。工人待遇不比搬磚強,好歹人家是有一技之長為國效力的,基層工程師待遇就跟餐館服務員差不多,好歹招進來的時候最低要求985/211小碩啊。就這待遇,製造業搞成一坨屎我一點都不奇怪。當年在學校里的時候聽老師講課說這個技術難點搞不定我們落後日本20年、那個難點搞不定落後美國30年,我很不解,我天朝泱泱大國十幾億人就沒個腦子好使的?當年核彈都搞出來了就這點東西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我現在看到身邊的同事算是逐漸明白了。中國不缺聰明人,但是這個行業根本栓不住聰明人,它給不了聰明人想要的;有一部分聰明人留下來了,但是各方面的現實讓他們根本沒有想大幹一番的慾望,拼死拼活搞十年研究,結果發現比自己後來的小夥子都已經通過鑽營成了你領導的領導(?_?) ;還剩一小撮真正想幹活的,還有各種阻力你並不一定能幹成。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層層濾下來的碩果僅存為數不多的腦子好使的帶著一群混吃等死或者碌碌無為的廢物,死撐著製造業。逼走、扼殺了人才,還在喊中國沒有人才,人都跑完了,還特么趕英超美呢,做夢吧你!
我所在的數控機床為例。非常高端的機床,動輒幾百萬我看到都是來此外國的。但是幾十萬的機床,除了系統不是中國的,其它也都是中國自己製造的。中國自己製造的機床自己做的系統,以三萬的經濟型數控,老闆說只要不玩那麼瘋,機床至少用十年精度一點都不變。這不是我胡說,老闆三萬買的機床用了五六年沒一點事。我自己也感到中國機床一直在變好,越來越好。
沒想像強,請問是「誰」的想像?要是按知乎公知們的想像,中國的工業水平大概離印度還有一定差距,略領先於孟加拉國。沒想像強,基本就是比孟加拉還弱。要是按我的想像,那跟部長大人說的也差不多啊,我也沒多想啊。不知道誰的想像啊,誰把中國想像的殺英滅美,天下第一了?我咋沒見過這種人啊?網易,我想知道部長原話咋說的,行嗎?
部長的意思是你們不要太過驕傲。
想起一句話,國外一開源國內就有自主研發。
現在存在一個先發優勢的問題,特別嚴重。我做的是與機械有關的行業,其他行業我不知道所以不說。我們做的產品一開始就不值錢,不值錢原因為啥,質量不好,質量不好有什麼解決辦法,要靠人才來想辦法,人才怎麼來,自己培養或者對外招聘,都要錢,很多的錢,沒錢培養不出人來,也招不到人,同樣也留不住人,那麼錢怎麼來,買產品來利潤啊,看就這樣一個死循環,能夠突破的公司很少,很少。
不錯,有進步,說了真話。
確實不強,只是多
就說實驗室和我相關的吧。PCR, 生物實驗室標配,國產貨半年修一次,但凡有點錢的都買進口貨,德國的美國的離心機,先不說國產的好不好吧,上了一萬轉敢買國產的嘛……別說超離國產壓根沒有。都是德國日本美國貨。大到熒光定量小到移液器能買進口絕不買國產,基本是一個共識了。能普遍存在的國產貨,大概就是電泳顯微鏡什麼的,顯微鏡還只是本科教學用的。明天截圖,給各位看一下。我是真的相信這個所謂的部長能說出這樣的話,只是我不認為他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罷了。
畢竟,那是一個曾經在合資時說過,合資就是自主品牌這樣的鬼話的!
各位可能不清楚這位是何人吧?這可是從大名鼎鼎的東風汽車公司出來,一手促進合資的人!全球最大≠全球最強,全球範圍來看,實際上和國家經濟體量和全球地位比較來看,中國豈止是不強,甚至可以說比較弱。苗部長說了實情,也反映出國家對自身製造業的認知。
自家人知自家事啊。中國可以造大多數設備,不代表造的好,有些也僅僅到能用的地步。比方說軍機的發動機,剛剛才有成色。比如龍芯CPU(你再吹我也不信),更是被甩幾十條街的貨啊。此外,還有更多的東西,翻翻各大列強對新崛起流氓的禁運目錄,我覺得能讓一個人失去生活的希望。但是這個流氓畢竟在成為更大流氓的路上不是么,只要還有希望,征途大海上還有燈塔在不停閃爍,就不用怕會轉回去。我們可是要求這個流氓能成為藍星上1VS200+的超級流氓。
簡單點說就是某件東西能造出來的裡面是最弱的,就比造不出來的強。
總算說了句實話
今天早上走在路上還在思考一個問題:
在學習一個東西時候,有三個階段,最開始基本什麼都不懂,覺得這個技術好高深,能夠掌握的人太厲害了;第二個階段,對這個技術有了一定掌握後,開始覺得自己已經了解很多了,比較接近大牛了,覺得這個技術很難,其他人很少可以真正掌握,自己已經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了。但是這個階段是有反覆的,因為問題還有很多,很快遇到新的難題,會對自己又產生懷疑。第三個階段,真的掌握這個技術,覺得這個技術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原理很簡單,傲氣什麼的也沒有那麼多了。我想如果大家學東西都是這個過程,可能我們國家很多行業的比較厲害些的工程師大都走到了即將到達第二個階段,或者剛剛走過第二個階段的時期吧。這個階段對自己有可觀明確的認知是有一定難度的,也還有很多難題需要面對,意氣風發時很可能會馬上被撞的鼻血滿地。路還很漫長,還有很多路要走。前面的答主說得好,在國際賽場上,沒有人會憐惜我們起點低。既然祖宗不爭氣,前半程沒怎麼跑,作為後人只能拚命追了,這都是命。
作為裝備製造大軍中的一員,我從來就沒有為「製造大國」這四個字自豪過。官方也有自知之明,在《大國重器》這部記錄片中,指出了許多中國製造的無可奈何之處。
這麼些年來,知恥而後努力,成績,我們確實是取得了一點點,但和優等生比還差得遠。
裝備製造業現在能佔到出口額的三四成,讓中國將「一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帽子,換成了「十台低檔機床換一台高檔機床」,依靠的卻同樣還是低廉的價格。多少人知道,面臨這種處境的「中國製造」包含的種種酸楚呢?
拿機器人來說,目前,德國kuka是比較貴的,德國製造這幾個字讓它溢價太多,可是和日本法蘭克等比起來,國產機器人既沒有品質優勢,連所向披靡的價格優勢也沒爭取到。
為什麼呢?
因為在機器人裡面,值錢(有技術含量)的東西都要進口,不值錢(可以自己製造,有省錢空間)的東西實在太少,不足以拉開價格差距。
這就是國產裝備便宜的真正原因:我們幾乎就是在賣鐵。
在伺服電機、Plc、精密零部件。。。。這些需要大量進口(或者由外國品牌的中國工廠生產)的零部件上,我們和國外競爭對手的成本是一樣的,所以需要有足夠多的自製零件才能拉開價格差距。
為什麼自製零件能拉開價格差距呢?
因為人工便宜,我們的工薪階層正在流著口水羨慕人家住別墅的中產階級。
因為加工過程便宜,我們的環境污染成本低。因為知識產權便宜,我們用盜版軟體,隨意仿製他人的產品。因為我們競爭激烈,拼價格拼到刀刀見血。。。。。。。。。也就是說,作為後進生,為了拼到今天這個局面,我們搭上自己血汗,搭上了我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搭上了良好的創新環境,也許可以說是搭上了我們的未來。。。。。。。。。當然,中國製造確實也是有成績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製造的最偉大之處,不是掌握了什麼技術,也不是發明了什麼東西,而是讓全世界窮人都能用上現代工業產品。
在中國的裝備大規模出現以前,技術含量很低的裝備也能貴到天上去,裝備貴,產品又怎麼會便宜?借用《大國重器》中的一句話:如果當初我們知道自己和國外的巨大差距(那個時候的差距大得我只是想想都覺得絕望),我們會有追趕的勇氣嗎?
今天的成果,大家都享受到了,我要再強調一下,在這種便利的物資充足的生活背後,我們已經付出了極大代價。
當初那麼難走的路,我們都走過來了,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應該是可以謹慎樂觀的,畢竟我們不再是那個落後國家了。即使現在全國的房屋道路都被某種不可抗拒的方法毀掉了,重建也只需要幾年的時間。這就是工業時代和農業時代相比,人的根本變化。
有了這種根本變化,同別人有差距這個事實是沒什麼好怕的。
以下是一些跑題的絮叨:
偶爾,我隨便算算自己所在的公司每天對水、電和鋼材的需求量,再想到全國的總量,總會產生恐懼的感覺。有了我們這麼個生產什麼,什麼就價格暴跌的巨大工場,對於人類而言,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可是,要是有人和我說:回去像你祖輩一樣過低碳環保的生活吧,地球容不下這麼多高能耗人口。
我只能回答:那我們一起狗帶吧。潘多拉的盒子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被打開了。
人類藥丸。按照講話全文和其所處職位判斷,講這話的重點在於提醒大家關注實業,關注中國製造,轉型還沒有到集體往三產轉的時候,製造業還不具備競爭優勢和高產出效率。
旨在提醒,不在否定。
我和輕工業接觸比較多,結合實際情況就更好理解。現在對很多輕工業限產,限產對一個製造工廠的打擊是很大的,不僅僅是成本的上漲,更嚴重的是人員的脫產,尤其是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脫產。脫產必然會帶來轉行,因為收益下降明顯。
張五常說:「因為現今的工廠倒閉潮,懂得做廠的人才散失嚴重。做廠是難度非常高的一門專業。我見過不少無能的經濟學家,見過無能的律師,也見過無能的醫生──但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做廠生存三幾年而是不能幹的人。假設一間工廠平均有三幾個這樣的人才,因倒閉而散失的可能近百萬大軍了。我認為北京要不論既往,不管是否欠債逃亡,要出些優惠鼓勵這些專才再做廠。我恨不得那些口口聲聲說剝削工人的官員或政客或學者,去做廠表演一下剝削給我看。「
他作為主管官員,是能夠看到一些數據的。我想,最根本的意圖還在於對某種不良趨勢的擔憂。中國製造業當然垃圾了,你們可以看看知乎的精英們都是從事的什麼行業的,這些人中有多少是縮減了製造業技術差距的。
這意味著什麼?是時候離開看似穩定安樂窩 吹響登山的號角了
大實話,但個人不同意李總剛剛提出的提高製造業水平需要「工匠精神」。
個人認為所缺的並不是技術工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大學生。
中國互聯網這麼興旺發達,其背後的人才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
傳統工科雖然看上去比互聯網low那麼一些,但不是單培養技術工人就能解決的,這裡邊的學問很深。段子:
一個人十年前毅然以60多萬元賣掉了自己在南山的房子,拿著這筆錢去創業,經過十年努力打拚,公司走上了正軌,賺到400萬純利潤,然後他用全部利潤再加上部分銀行貸款,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畢竟小孩要上學。在深圳,明明可以買房致富,他非要裝逼創業!這才是當下製造業的殺手!!算是說了真話。
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本就和國際高級水平差異巨大。所謂的依賴中國製造,還只是低端製造,然而這種所謂的依賴也在逐步消失,由於房價,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導致曾經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也消失殆盡了,東莞的關廠潮。曾經做的也就是三來一補貿易加工,看中的也就是成本,現在成本高了,人家自然不來加工了。總有更低廉的去處,尋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就是去買衣服時發現產地已經是孟加拉,越南,墨西哥了。中國不過就是發達國家的加工工廠,何談製造。私以為,發達國家的製造技術還是在提高的,轉嫁過來的不過就是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大的加工業而已。其本身的技術在本國還是長足發展的。製造的本身是技術啊,沒有技術何來製造。
國家現在的發展中,一片浮躁,急功近利,大家都在謀求更好的生活,企業要追求利潤,有誰真的在技術研發上投入時間,金錢,去開發真正的能顛覆行業的技術,最多的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看似別人依賴我們,想想我們處於產業鏈的下端,不是非可替代的。
真正的高端製造技術,需要的除了時間金錢,更多的是一顆坦然處之的心,潛心研究的心。
余深信,錢我們不那麼缺,只是無法平靜。投入了之後,不願意花太多等待,急於回報。雖然說投入追求產出沒錯兒,總有短視和長視的區別吧。
當大家不再為生活奔波,或者說不再那麼看重物質的時候亦或是達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高階的時候,才會是發展的好時候吧。
發達國家也有為生計奔波的人,但是始終有一部分人在做技術創新和升級,小到家居,生活用品,大到工業技術革新,都在做。有一種技術創新是生活需要,有一種是追求。而生活總是在進步,追求總是在提高,本來就是進步的地方,怎可能退步,人家又沒有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我們還是要有清醒的認識的。鄧小平爺爺告訴我們「發展才是硬道理」,而許多人都聽成了「發財才是硬道理」。
知道差距,才能超越
國家高層缺乏說真話的人,統計局每年上報數據都是假的,從上到下的地方官員都是混吃等死說假話,社會風氣浮躁,投機取巧心理嚴重,缺乏務實工匠精神,房地產高投機利潤毀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好多人都是加槓桿拿未來30年的錢買今天的房,後面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生大病就破產,沒有流動性資金,未來更不可能大量消費,後面國家就是進入通縮時代,大家又說了央行印鈔機開動放水啦,放的水是解救政府和銀行以及開發商的,去槓桿其實就是槓桿大轉移,將政府和銀行的債務轉移到個人信貸,說白了就是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不管國家放多少水跟老百姓關係最大的不是你收入增加而是減少,因為錢更不值錢了,我說的老百姓都是目前沒房高位接盤俠,真正炒房或者富人,他們的財富總體還會進一步增加,但是人家高位賣房去國外置業了,進一步換匯美元拋人民幣會使得人民幣貶值,多重因數都只有一個錢不值錢,老百姓更沒錢還掙不到錢,因為企業開始倒閉,國家央企裁員啦,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目前沒有好辦法作為屁民只能等死,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做基金對沖,我只想說中國目前經濟差的要比高層認為的還要差,因為全國統計局那幫人都是虛報的,最後還是相信習大大和李總理,希望中國能挺過未來五到十年,希望高層能夠換一些務實實幹的,對於親美派享樂派人可以讓他們回家吧,當然人家早就在美國置好業了,隨時可以走!不說了,手機打字好累
「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製造業者已開始撤離。在向服務業轉型的口號聲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按捺不住,出來說了真話。
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作為主管製造業的中央大員,苗圩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家認知。
苗圩說,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製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產業而歡呼,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對此,苗圩認為,不管是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都是脫離實際的一種觀點。
看看全球科技實力排名,中國還差多遠
第一名:美國
迄今為止,美國的大學彙集了全球70%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全球最頂尖的20所大學中,按科學貢獻度計算,美國佔了17所(清華大學大約排名在600名左右)從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養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師和最頂尖的科學家。
全球十大科技頂尖公司,美國佔據了八家!英特爾向全世界提供晶元,微軟公司和甲骨文公司佔據了軟體業的基礎市場(從百度到騰訊到中國各個政府部門,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資料庫軟體和技術)。美國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實驗室,在軍工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在醫學技術領域,在信息科學領域……美國以無可匹敵的實力和壓倒性的技術優勢雄居世界之首。
第二名:英國
羅羅發動機。這樣一個發動機,牽動的是材料、機械、動力諸多的領域。中國的大飛機夢,還剛啟程。我們眼前所見的,滿眼都是日本和德國的設備,但是卻很少有人關心,這些機器設備最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國ARM公司設計的晶元。
諾獎獲得人數,英國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在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學中,美國佔據了75所,英國佔據了32所,遠遠超過其它國家。儘管英國在工業規模上有所衰退,但它仍有世界頂尖的航空發動機企業羅羅,在鋼鐵、製藥、生物育種、航空航天、機械、微電子、軍工、環境科學等方面都處於世界一流之列。
但由於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僅次於美國),英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第二的科學技術,對世界科技做出了傑出貢獻(如世界第一隻克隆羊)。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於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全球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佔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從開始的仿造到後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在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第四名:法國
巴黎擁有相當多的知名大學,法國大學一般分為高等商學院和工程師學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與英國不同,法國保持科技優勢是通過國家的高投入來實現,法國擁有五十多名諾獎獲得者,十多名菲爾茲獎獲得者。在20個關鍵科研領域,法國都居於世界前列,儘管浪漫的法國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國人都更慵懶,但在科學研究上面,他們更富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
法國在航天,能源,材料科學,空間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均比較明顯!
第五名:德國
說到德國,大家就會想起德國的機床,德國的精密機械,德國人一絲不苟的精神!迄今為止,德國有七十多個獲得諾貝爾獎,要多於法國和日本。
不得不說一下,與大多數想像的不一樣,科研其實也是一種體力活(雖然創新精神很重要),一種既枯燥又乏味的體力活。一個實驗可能要重複一千次,找出一個錯誤可能需要幾天幾夜,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確,但只要一個微小的錯誤,就足以阻擋科研的步伐。德國人的品質在這方面就具有優勢。與法國一樣,德國的大學也是按照專業排名,而不是學校排名的。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擅長的專業。
德國的科技來源於德國的教育,更來源於德國的製造業。
第六名:芬蘭
除了諾基亞之外,芬蘭,這個只有5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項關鍵科技領域,有17項排名前十,比如說計算機科學,大家都知道windows,但計算機專業的人一定知道linux!芬蘭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始終居於世界前列。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指出,芬蘭是世界上向中國轉讓高科技技術最多的國家,中國方面公開的資料則說,芬蘭是中國在北歐的第二大技術轉讓方。
第七名:以色列
具有猶太血統的人獲得了很多諾貝爾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色列不但在軍事上強悍,在科學技術上,他們也同樣的強悍,雖然他們很多的軍事裝備來自於美國。但他們同樣也幫助了美國的科研人員對武器裝備進行研究和改進。
以色列有很高的教育水平,24%的勞動人口擁有研究生以上的學歷,居全球第一。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以色列科學家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對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在電子和化學方面。
美國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利用以色列人的聰明和智慧(與中國不同,以色列人參與並承擔了關鍵科研和產品的開發)!
第八名:瑞典
諾貝爾獎的評委是瑞典人,而且能得到世界的公認,也就證明瑞典有一流的科學家,有能力有水平對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研究進行評估(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水平,沒有人會承認你的評估)。瑞典只有900萬左右的人口,但卻有38%的勞動人口在高科技公司(比如說愛立信)就業,這個比例居世界第一!瑞典人也是世界上最熱愛讀書的國家之一,國民科學素質世界第一。
中國人想像中的瑞典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人們過得很休閑,但瑞典實行極為嚴格的競爭教育模式,所有的課程按從易到難分為幾十個級別,而不是按年級和班級區分。在20項關鍵科學技術領域,瑞典有14項居於前十,19項居於前二十。
第九名:義大利
義大利人能設計出最好的服裝,引領時尚的潮流……這看起來與自然科學技術沒什麼關係,但卻體現了義大利人的創新能力。其實,義大利同樣有阿古斯坦-維基特蘭直升機,有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等超級跑車,擁有世界超一流的汽車製造技術。
義大利在奢侈品方面創新能力甚至於遠超歐美,而最高端的奢侈品也往往代表著最高科技的應用。當然,義大利的問題也很多,容易遮掩人們對義大利科學技術的評價。
第十名:加拿大
在20個關鍵科學技術領域中,加拿大有16項處於前二十名,4項處於世界前五。第11到19名分別是:荷蘭、丹麥、瑞士、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俄羅斯、新加坡、韓國。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它不只是和香港一樣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事實上新加坡在科技和工業上花的心思比服務業還要多。
南洋理工大學是世界前三十名的大學。新加坡製造業有四大支柱產業:石化、電子業、機械製造、生物醫藥。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化中心。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鑽井平台製造國。從謀篇布局的角度看,新加坡比香港的眼光高遠太多。工信部長:中國製造沒想像的強 落後西方30年
說的沒錯。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汽車
一般來說,汽車工業間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綜合工業能力。因為汽車背後涉及到高強金屬、製造、精加工等多種多樣精密行業。
那麼有人要問了:咱們國家的火箭衛星那麼厲害,難道汽車比火箭還要難造?
當然不。只是,火箭屬於高精密製造,很多元器件並不是大規模量產,100個零件做出10個能用的就行了。而汽車可不行,100台發動機生產出來如果只有10台是能用的,想必廠長也得帶著小姨子跑路。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提高良品率,可是質量只能達到這個水平,那怎麼辦?很簡單——
降低質量標準。
這就是國內汽車廠商以前的做法。車的價格確實便宜,可是三大件老有毛病,品質上不去,品牌形象更是無稽之談了,所以只能再低端徘徊。
那麼怎麼提高汽車工業呢,只能實打實的來,收購,開發,要技術!要各種技術!
提高汽車的三大件質量,駕駛品質,NVH,一步一步慢慢來。讓消費者用錢包投票,讓國產成為品質的代名詞,到那個時候,你上知乎,問大家:
請問四十萬買車2040款A4L和2040款博派(本人吉利粉,隨便弄的個車型,別較真)怎麼選?
下面的回答:A:謝邀:博瑞。採用全新XXX平台,混合動力充沛,駕駛質感優秀,變速非常犀利……B:四十萬還買德國車,腦子有病。
……
我希望有一天能夠用驕傲的心態開上國產車,而不是像現在以省錢實惠的心態在開。
品質,是目前自主品牌唯一需要的問題。
吉利粉,眾泰黑。「我們的製造業還沒升級,製造業者就已開始撤離。」這話非常同意。我們公司是製造業配套設備供應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機器視覺技術代替人工,進行產品外觀質量的檢驗的設備。我就講一個我們客戶親身經歷的事情。客戶是一家薄膜生產企業C,C在行業里屬於中等水平。前幾年有一次拜訪C,與老總聊天時他表現的非常苦惱,說最近企業陷入低谷,原因就是有一家同行企業X,用完全不可能的荒唐的低價與他們競爭搶訂單。後來C了解到原來X的後台是某一線城市的房產公司,房產公司在市郊地區低價購買了一片工業用地,隨後便蓋起了廠房,購買了機器設備,開始生產C企業一樣的薄膜,並以低價出售。X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保證機器運轉,佔住房產公司購買的這塊地皮。過了沒多久,一線城市擴張,市郊漸漸發展起來了,X工廠和房產公司就和當地政府協商,把工廠搬遷到更遠的市郊,原址由工業用地改做商業用地,房產公司一地兩吃,用幾年前的地價開發樓盤,再用現在的房價出售,賺取巨額的利潤,還順手打擊了其他工廠製造業。當然,製造業疲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我舉的這個例子也許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是地產公司的這種介入方式,是一般製造業無法依靠自身力量去抗衡的,把廠搬遷到印度越南,降低人力成本恐怕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了。
我覺得是這幾年民族主義和大國思想炒得太凶,引起洋大人的警覺了吧,上層也覺得有點過火,給小將們降降溫。
唉,知乎上那麼多的精英,想的從來不是改變這個局面,而是各種諷刺,也許是因為自視甚高的你們根本無力改變吧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工信部長說這句話是給代表們聽的,也是給全國民眾聽的因為參與議案提案的代表們都未必了解我國工業的家底兒但是家底兒到底怎麼樣,各個部長應該清楚這也不是潑冷水翻翻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潑冷水的地方多了去了只不過媒體偏重於宣傳政績,偏重於寫這幾年都幹了些什麼為啥這樣呢?誰都不想在交成績單的時候去放大自己不及格科目吧
重工業不行,大型和高精度設備都是進口的,但是基建還是蠻屌的,速度和質量都是世界頂尖的,一個跨越了機電和建築行業的大學狗如此作答
要想造飛機上天還得先填飽肚子,農業不現代化,貧窮問題不解決,農業大國的農戶們的子女的教育問題不解決,他們就沒法成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趁著三十年前的東風發家致富的有錢人早就去資本主義國家了,剩下的還得靠留下來的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有良心的中低產階級,中國的未來也還得靠這群中低產階級,只有再過三十年,這個踏實勤勞的群體富裕起來了,才能召回在外的中華子孫,那時,國民的生活品質才能呈指數級增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安身立命過日子,踏踏實實熱愛工作,才是每一個人在哀嘆完了之後應該做的。我願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別讓我們的子孫們失望!
確實是實話,所謂忠言逆耳啊。汽車製造業也是這樣吧,看看新能源汽車吧,內燃機都造不好的廠商,去造新能源,汽車不是四個輪子加沙發,也不是隨便逆向研發。希望我們能不要為了政策而造車,而是為了我們以後去造好車。為了我們的未來去提高我們的製造,鑄造,以及車床工藝。
以偏概全,思想極端的人太多了。這種人有所謂的公知精英,也有所謂的五毛自干,所以才有那麼多火藥味十足的爭論,其實只要一點達成共識,爭論也可以是良性的,那就是希望生活變好國家變強。但碰到那種變著花花咒我們中國人斷子絕孫的別客氣,往死里抽。
中國製造業本來就很差勁,看看要從日本德國美國引進多少技術和設備就知道了
局座退休了,一個嶄新的戰忽局局長誕生了。
把這話題炒作的,都是平時不了解或者不全面了解自己國家情況的人吧, 國內普遍的製造業強而不精或者說不是各行各業製造都強, 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咯。 部長只是做了個總結,提個遠景發展目標,怎麼到了這裡就這麼熱鬧呢。過分自大過分自卑都是病,得治
慢慢來,歐美日發展多少年了,中國工業化才幾年...
你想想你想像的就是我想像的?
難道真的跟印度差20年,我還一直以為是印度瞎編的,看來經濟上的領先不一定代表科技一定領先啊。5倍於印度的gdp卻換來落後20年,看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先讓全國人民學會如何用嘴吃飯,再實現糧食的自產自銷,我們就可以毫無顧忌的獨立發展了。一定要堅持,我有信心在5000年內追上國外先進國家的水平,一定可以的畢竟華人也算是進化成型了,智力跟體力跟外國人應該差距沒有那麼多,頂多差20萬年。加油,中國,我相信你。
這個文章,說白了實際上就是前後兩節,前半截是2015年的正經文章的斷章取義;後半截根據段落文字搜索最早是2013年一個沒有實名發出的沒有任何真實性保證的博客,行文完全是個人口語化的文字,沒有啥可信力。說白了又是一篇粗製濫造夾帶私貨的垃圾文章罷了
http://mp.weixin.qq.com/s/WgZtwABlOVP_y_kHsQpqEQ這是一篇合成加工的文章
2018年了 這種fake news也該停了吧
製造業從事8年,3年研發,5年銷售。做過設備(空壓機),鋼鐵,傳動等行業,對大多數工業算是比較了解,我們習慣性產品分為快消品和工業品,快消品不清楚,但工業品絕對是外資天下。空壓機有阿特拉斯,英格索蘭,鋼鐵SSAB,山特維克,軸承SKF,FAG,鐵姆肯,密封,閥門,氣動的費斯托,SMC,精細化工BASF, 拜耳,電機的西門子,工控的ABB,GE,Siemens,感測器AB,霍尼韋爾,施耐德,工程機械卡特,小松,特雷克斯,汽車就不說了........工業品市場都是金字塔型,國產一小部分最多最多能達到中層,大部分還在最底層,而且看不到向上的趨勢,因為現在根本沒有人想去做製造業,當年那些創業做製造業的老闆由於當時的出身以及環境,很少人具有相應的能力去升級自己的企業,我接觸的大部分製造業老闆學歷都不是很高,看看那些985,211剛畢業的工科,然後再看看這個帖子:pill zhang:為什麼如此多學機械的同學都想轉行?然後轉行這個話題,大部分都是工科生的回答。
張口閉口就落後幾十年 或者領先幾十年的都是不學無術的騙子. 工業門類這麼多 每個部門於國際領先的差距都不一樣. 你這張口就三十年, 意思是三十年以後中國 所有工業部門都國際領先? 還是50%部門國際領先? 還是30%? 希望此人不是一個靠忽悠上位的官員. 有誰知道他以前有啥成績不?
當初鄧爺爺說過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多租點沒壞處。
說實話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兒。反正國內鑽井使用頂驅是無難度,壓力小就上國產,反正最多呢就百十萬的成本。但截止到我離開這個行業為止,沒見過這東西走出去過。差距是客觀的,看待方式是主觀的。反正目力所及我看到的東西都告訴我自己還不能吹牛逼。
確實大而不強,每行每業都有中國人在做,在賺錢。可是做的好的並不多。甚至有些精密的或者特殊的工藝還不能用於市場應用。最近在找的那種印刷用電鑄滾筒絲網,竟然找不到能做的,只能買進口。希望以後都能在國內找到想買到的東西。
看到@Barry的回答,深有感觸。 製冷行業,跟壓縮機和流體是近似專業,感覺業內產品線基本是跟日本合作,其次德國(輸給日本主要原因是德國貨貴,操作要求高),美國也有一些。
當年實踐課,一個老教授指著一個橡膠墊圈(我認為是墊圈,老師沒說是什麼,只是指給我看)說,這個,要買日本的,日本的十幾塊,國產的一兩塊。日本貨沖冷之後起碼能多用一半的時間。其他的東西可以用國產貨,沒什麼差別(實際上有差別,德國工程師來實驗室檢測,發現國內液氮純度也有問題,但是考慮成本收益問題,我們還是選擇了廉價的國產液氮,畢竟這個可不是「花十幾塊能多用一半時間」的好買賣)。 我對前線的生產水平不很清楚,但是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想起當年老教授的話,想起我們業內什麼都可以自己做,卻在質量上敗在一個沒多少錢也看不到技術含量的墊圈上,整個沖冷的有效期少了一半。
這些年我一直很在意這個問題,我可以接受國內產品線技術有問題(現在還是合作居多),卻無法接受我們連一個優質橡膠墊圈都生產不出來。
我跟業內朋友討論,朋友猜測是技術本身有差距,但談不上什麼遙不可及,整個生產線,品控,人員素質,原材料,技術,處處都強過國內一點,於是最終產品就強很多。
跟一個經濟專業的朋友談這個問題,朋友認為是國內對高品質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商人逐利,導致我們有能力製造市場上卻見不到產品。我不知道真實原因,我只是想講這麼個故事。同樣是60W的電機,我們實驗室研究生用的進口的,本科生用的國產的。估計國產的那殼子里能塞30個進口的。
額 中國製造,我想像中也不強啊
電子專業,用過的所有核心晶元,沒有一塊是國產的。
是句實話。很多我們貌似做得很好,市場佔有率很高的或貌似很牛的東西,其實是人家發明的,後來因為利潤不高不做的,或掌握著核心技術靠核心部件或專利授權賺錢的,要不就是有了新的方向不合你玩了的。咱們還是需要能搞出點人無我有,領導發展方向的東西 。
總比那些說「中國製造天下第一,美國驚恐,日本和德國沮喪」之類的意淫狂要好些吧。
美國自不必說,日本和德國的工業科技實力,中國在30年內趕不上。中國應該把長期目標定位為綜合科技實力世界第4,先把英法比下去再說。棒子,不是問題。皇帝的新裝里的小孩
推薦閱讀:
※不讓孩子加入少先隊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羅素說「希特勒來自於盧梭、羅斯福來自於洛克」?
※為什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再差也沒有比中國差太多,卻說它們深陷危機?
※國際共運中的霍查派到底是什麼樣的?
※馬克思原始文本與蘇聯-官方教科書表述有多少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