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給手機貼膜帶殼的行為?

類似於給遙控器包一層塑料之類的行為

覺得很傻,手機屏幕的手感,顯示效果,機身手感,等等,都被一張幾十塊的貼膜和外殼給遮住了,本來看個電影看的是1000的屏幕,結果都變成了看幾十塊的膜,總覺得特別蠢.....

最後把膜撕了把殼拆了,是挺新,但自己不也不用了嗎,和自己不也沒關係了嗎,換一種角度,新,不就代表沒用過嗎?

------------_

其實膜的更換頻率所造成的成本不低於一塊手機外屏了

--------


謝邀。

題主你可以回憶一下以前備受中國人喜愛的諾基亞手機。

你要知道中國大部分的手機使用者,我是說總體而言,還是把手機作為一種工具在使用。

而不是作為一種享受或者服務。

作為一個工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耐用,如果你又在乎面子,又不希望手機有劃痕,又要在各種緊急頻繁使用。那怎麼辦?上保護層咯。當然了,如果你是有閑階級,你是辦公室白領,你喜歡把屏幕閃光的寶石鏡面拿出來作為一種個人品味的獨特象徵,或者財富的展示,而且你也有時間每次不慌不忙地小心翼翼地拿起手機,像貴婦紳士一樣用優雅的姿態給人展示新時代科技體驗的頂級感受的,你不貼保護層當然沒關係啊。但是對於大部分中國的手機使用者而言,使用手機是為了工作,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拿出來展示。為了儘可能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減少手機的外在磨損,以最低的成本選擇XXX材質的手機膜這是再合適不過的消費選擇了。題主你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你不能因為自己是小康生活水平就把所有的手機使用者都拉高到同樣的地步,來評判他們的消費習慣。眼睛不光要看自己,更要看眾生。你見過工地上的農民工的智能機長什麼樣嗎?你見過小飯館的廚子拿著什麼樣的手機嗎?你見過快遞員的手機什麼樣嗎?你見過進城務工人員的手機什麼樣嗎?他們有時間像你一樣可以盡情享受手機的服務和體驗嗎?他們有空去體驗手機的外觀和觸感嗎?


汽車也有人貼有人不貼,個人喜好,無可厚非。


我就是一個新手機不帶殼,不帶膜絕對不拿出門的人

帶殼帶膜能減小手機被磨損的幾率,我是不帶那種防摔殼的,只是為了防止外殼被磨損,就算換手機了也能以較好的成色給人或賣出去,貼膜後也能防止屏幕的磨損,我是只要貼膜有破損或者較深的磨損就會換膜的

你也不能拿遙控器做比喻,手機殼和貼膜上上去有些還能很好看,就像是給手機穿衣服一樣,有些上殼就是為了好看,而遙控器是皺巴巴的塑料袋子


個人喜好和接受程度的問題。

有些一直強調大猩猩屏正常生活使用不會有劃痕的人,我覺得有三種可能。

一種是富二代嬌生慣養,用的永遠是最新的手機,屏幕摔碎了不喜歡了就再換一個,從來不知道劃痕為何物。

另一種是自己貼了膜,還吐槽別人不貼的。

第三種是從來不擦手機屏幕,上面滿是皮膚分泌的油脂,相當於給手機打了一層蠟,根本看不見劃痕。

只要是大猩猩三代以後得玻璃,我都不推薦貼膜,因為細小的劃痕只有在擦的特別乾淨而且關掉手機屏幕光線特別好的時候才能發現,不影響手感和顯示,也很難影響外觀,畢竟手機用的是軟體並不是藝術品去拿放大鏡仔細欣賞的。但對於一些使用環境相對較差,容易接觸到沙石灰塵的人來說,還是貼上比較好。

貼膜的合理解釋就是,我不在乎細微的手感損失和透光率損失,貼膜可以讓手機永遠保持在自己能接受的程度,手機膜壞了可以在換,但外屏就不好換了。

順便說一下,我不貼膜。因為我不能接受手感損失和清晰度損失,我覺得大猩猩玻璃的觸摸感覺很舒服,就像是X子一樣。但貼了膜手感就沒那麼舒服了,像是隔著羽絨服的X子。


貼膜和手機殼的用處不是撕掉後變新的。然後用不了。

而是在貼膜產生劃痕和手機殼摔壞後,花二十塊錢就能滿血復活。如果說貼膜帶殼後手機的感官變成百分之80,但也是隨時能恢復的百分之80。而不貼膜,帶殼。屏幕磨損,外殼殘疾的手機連百分之60的感官都沒有了。

貼膜是防止屏幕刮花的,帶殼是防止手機摔壞的。


養成良好的產品使用習慣是對產品的尊重!更是對價值的尊重!

貼膜、帶殼:可以最大化的保護手機。

對於二手市場來說可以讓手機更加保值(二手市場對產品的新舊程度非常在意)。產品的使用價值不僅僅停留在你的適用範疇,賣二手讓產品的價值更大化的展現出來。產品只有發揮出了價值它才能成為商品,不然它只是一枚物體。

瞎扯下:對產品的尊重就像吃飯,吃多少點多少,而不是一味的點,卻只吃一點。這樣就是對勞動價值的蔑視,付出很多時候沒有回報有可能是方向不對,也有種可能就是人們對其的不尊重。


以前我跟題主一樣

覺得像我這種手機裸奔的才是高逼格,貼膜又帶套的都是low逼

我也曾試圖說服身邊的朋友,用的理論跟題主描述的一樣:廠商費好大的勁把手機做薄手感做好,結果戴個套啥都沒了;廠商費好大勁提高屏幕解析度,結果貼個幾塊的膜,清晰度又回到解放前。

其實,這一切都是莫名的優越感在作祟。

不貼膜不帶套,不知道為什麼就有了優越感,開始鄙視那些貼膜帶套的。

說白了事情其實很簡單,四個字就能解決

關你鳥事?

你覺得貼膜帶套影響觀感手感,那就裸奔;別人覺得帶套貼膜安全放心,也沒礙著你什麼事啊?

我現在從不對別人手裡的東西發表任何見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誰也不礙著誰。


強迫症表示接受不了屏幕有劃痕


其實各有各的想法吧。

你覺得貼膜帶套折損了手機的手感和觀感,而有些知友是從維修和保養的經濟方面考慮的。而我是覺得,手機會在各個正式非正式,公開非公開的場所使用的,這個和遙控器沒法類比,它是有"社交"屬性的。

比如我要和一個男生約會,我肯定會好好收拾一番自己,而我不想穿著得體的衣服畫精心的妝容在環境不錯的餐廳吃飯的自己拿出了一個邊緣掉漆四角坑窪的手機,整體就扣分了。好吧可能你覺得略矯情了,但我覺得人使用的隨身物件也是你對外儀容形象的一部分,反映了你的生活態度。講究就在細節,細節堆砌整體,長年累月的習慣就會反映在一個人的面貌上。如果對方和我一樣是比較細心講究的人呢,他可能就會注意到這一點,可能會覺得我是那種外表收拾好了家裡亂成狗窩的女生吧。

又比如我要見一個比較重要的客戶,領導或者其他什麼人,我也不想和對方談著談著拿出了一個屏幕開花裂紋的手機給對方存號碼等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比較注意這些,但對我來說,一個人好好的對待自己經常使用外露的物品,完整乾淨,愛惜東西,他做事可靠負責講究的可能性就偏大。


你要是新手機倆月碎個兩次屏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對於一個堪稱資深貼膜購殼愛好者,光貼膜和買殼都有過很長一段時間上癮期,甚至買這些配件買到瓶頸期。然鵝我發現,假設我什麼都不貼,為了保護手機,我盡量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除了固定必要的接打電話。減少瀏覽上網娛樂的時間,大部分讓手機靜置起來。對生活也有改善,也能保護到手機。我覺得也蠻好的。來自一個日常上班族的感言。


現在手機用的是一般的膜,因為發覺用了鋼化膜觸摸反應有點慢


第一次在知乎發表評論,這個手機使用時摔個10次很正常,在這之後是不是慘不忍賭。就是不完美了,又得換手機,繁瑣。


不貼膜,手機屏玻璃比膜結實。

塑料殼,因為手感舒適的尺寸正好比手機大一圈。

利益相關:金立手機用戶,諾基亞擁躉


從來不貼的路過,確實感覺貼了影響體驗,但iPad確實戴套更方便使用。當然,我現在手機邊角摔的面目全非,屏幕倒是劃痕很少,有也要關屏時才看得見。反正不打算賣二手,也就無所謂咯。感覺是別人設計的產品,自己加點東西就感覺畫蛇添足了。


iPhone5兩年半前到手換了兩張膜和五六個殼,算是一直前後保護著,唯一一次把殼摘了帶出去摔了兩下掉了兩塊漆,這手機現在依然運行流暢,期間從近兩米的地方掉下來過幾次,只是少了那兩塊漆,我也曾看見從手中掉落的手機內屏摔裂。我並沒有很多錢,手機是我娛樂生活的工具,我對於屏幕是否帶膜的顯示效果並沒有敏銳的直覺,磨砂的手機殼摸上去手工也不錯,我為什麼不把膜貼上殼帶上以延長手機給我服務的時間減少維修保養的費用呢?


剛好前兩天給5S換了貼膜。

最早也是看了知乎各種不貼膜的言論,沒有貼膜,後來辦公室的妹子多買了幾張,順手給我貼上了。

一年的時間,摔了N次,三個角粉碎,屏幕2道橫貫的裂痕,其他小劃痕為拆下時損傷的,多虧了這張鋼化膜,屏幕一點破損都沒有,全都被鋼化膜承受了。

如圖,就是這樣十元一張的貼膜,救了我的屏幕,你說我貼還是不貼呢?

這種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如果你像我一樣,平時大大咧咧,工作環境又比較惡劣,除非你有足夠的信心絕對摔不到手機,或者有足夠的錢,摔壞了大不了換,還是建議還是貼膜帶殼的好。

貼膜的作用跟保險是一樣的,買了車也不是出去故意撞人或者等著被撞的吧,那還買保險幹啥,都是為了防止意外的。

所謂的屏幕手感,機身手感什麼的,恕在下愚笨,完全沒感覺出來有什麼不同。


基本觀點:

第一:絕對不要貼鋼化膜。

第二:要貼就貼高透膜並且兩天一換。

基本邏輯:

①貴手機貼了膜 讓買貴手機變得沒意義。

②便宜手機 貼膜變得沒有意義。

基本前提:

不玩大型遊戲 配置性能基本上溢出。

便宜與貴區別在視聽體驗。

解釋:(用關鍵詞的方式 打字太累 懂的都懂) 非貼合屏幕和貼合屏幕、

GFF貼合便宜 incell貼合貴、

GFF畫面隔著一座山、

incell畫面浮在紙上 粘於指尖、

貼鋼化膜後incell秒變gff、

那不如買GFF 既然買GFF GFF還貼個毛線→_→

所以嘛~ 有幾個看得懂的。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廣告背後的具體策略?
與老一輩相比,80、90 的消費群體在決策風格上出現了哪些差異?
超市促銷同樣的商品,「打折」和「多送」,哪一種促銷方式更激發人們的購買慾?為什麼?
成人用品店裡的商品,利潤率和盈利狀況如何?
理发技术含量很低,为什么收费这么贵?

TAG:心理學 | 手機 | 用戶心理學 | 消費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