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只能男性穿嗎,沒有女款嗎,或者說有「黃馬裙」之類的東西存在嗎?


題主的問題是:

「黃馬褂只能男性穿嗎,沒有女款嗎,或者說有「黃馬裙」之類的東西存在嗎?」

簡單回答,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資料而言除非女扮男裝,否則黃馬褂只有男性才穿,沒有女版,也並沒有「黃馬裙」之類的東東。

黃馬褂這個東東在清代其實有很多變化和發展,有些清後期出現的黃色外褂,關於它們的性質現在還無定論。

再說黃馬褂之前,我們先說說馬褂。馬褂最初的功用,應該只是外出騎馬時所穿的外褂(後期功用有擴展暫且不論)。與常服褂相比,馬褂身長和袖子都比較短,這也是出於騎馬方便考慮的——就如同缺襟袍(行服袍)短一截,也是因為騎馬時方便這一實用角度而產生的。看個對比:

《哨鹿圖》中著馬褂的乾隆 vs. 《康熙行樂圖軸》中著常服褂的康熙:

作為行服功用的馬褂,皇帝反而是不服黃色的。一般來講,隨行的內大臣、御前大臣與侍衛;行獵時隨行侍衛等服黃色馬褂,皇帝一般著石青色馬褂或者常服褂。看幾個例子:

《康熙南巡圖》局部:

《乾隆射鹿圖》局部:

以上兩種場景,就是馬褂最原始的功用以及穿著場合。在這種場合中,黃馬褂也都是大臣和侍衛的服色,而並非是皇帝穿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另外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賞穿黃馬褂」出現在了歷史的舞台上。賞穿黃馬褂出現的時間並不早,可能是在道咸時期才出現的。一般是立了軍功等的大臣才能獲得此殊榮——請注意,「賞穿」並不是「御賜」,只是頒給某些大臣這樣一個資格,黃馬褂還是得自己去做的……

一個例子——洋槍隊頭目,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戈登因蘇州戰事有功,同治帝賜戈登黃馬褂、花翎,並提督章服:

這一類「賞穿」黃馬褂,由於其性質,是必然不會有女版的

從禮制上來講,這類黃馬褂可能要比前兩種黃馬褂規格上更高一點。有一種說法,說賞穿黃馬褂的扣絆為黃色,而行職、行獵的馬褂扣絆為黑色——然而實際應用是否也是如此,這一規定又是何時開始,這一點我還是有些存疑的。

至此,總結一下黃馬褂的一部分應用場合——清代的黃馬褂,則是非御賜不能穿。可穿黃馬褂的一共有三種人:

  1. 隨皇帝巡行的侍衛,為「任職褂子」
  2. 行圍校獵時,中靶或獲獵最多者,為「行圍褂子」
  3. 因治國或戰事中建功獲賞的人,稱「武功褂子」

——理論上,前兩種用黑色扣絆,後一種用黃色扣絆。

清末時其實還有一種黃色外褂,比常服褂要短,皇帝穿的——這種外褂是否是馬褂?又如何定義它的性質?這些問題目前暫時還無解。考慮到這類黃面褂的存在,儘管我認為它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馬褂,我們也不能籠統的說清代皇帝不穿黃色外褂/馬褂。只能說之前提到的三種馬褂的功用而言,皇帝所說的馬褂並不是黃色的。

-----------補充配圖的分割線------------

@新水令 在回復中提到了皇帝的貂皮黃面褂和豹尾班侍衛的黃色無袖外褂,我也順便貼出來好了。

故宮博物院標記的貂皮黃面褂:

感覺這個更多的還是便服功用,禮服性質似乎不強……

另外還有一種黃面褂,略長,這個可能穿戴檔中所指穿在龍袍外面的? @新水令

故宮展《萬壽圖》中豹尾班侍衛的無袖黃色外褂,此處穿在了吉服袍外面:

——故宮這次的萬壽展真的很好,這張圖裡面有很多珍貴信息,簡直想再去看一次。強烈推薦,1月10日撤展,有機會的朋友趕快去看吧……(其實看到這個我還大驚小怪了一下,後來被故宮老先生嘲笑了。。。)(這套圖裡最神奇的是有人穿了黃色外褂+補子)

-------------補完的分割線------------

再說說女裝的問題。

女裝中是否有黃馬褂?以現在所看到的資料而言,的確是沒有的(除了女扮男裝的情況)。不但沒有黃馬褂,也沒有行服功用的女裝馬褂。但是很多回答中100%打包票說一定沒有女版的馬褂、黃馬褂,這一點我倒是不建議把話說得這麼死。

清代男女裝服飾非常類似,縱觀清初服飾,幾乎男裝中能找到的樣式都能夠在女裝中找到,那為什麼馬褂就一定不可以有?再比如缺襟袍(行服袍),如今我們看到的也是沒有女版的行服袍,那是不是清初就一定也沒有?服裝最初都是出於實用角度而產生的,只要清初女人騎馬,行服袍就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出於資料所限我們還沒有找到印證

故宮最近的萬壽展,展出了一副《萬壽圖》(乾嘉時期臨摹康熙萬壽圖)——以前這幅圖我們看到的多是下卷,這次故宮把上卷也放出來了,其中有一幕是女眷鑾駕,前方開路的「騎士」都是女子,可以讓我們一窺清早期女常服:

這女常服袍到底是怎麼穿著騎馬的,我覺得是非常難說的。保不齊前後就開裾了呢……

所以服飾這個事情,是很難一言蔽之的,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出現新的材料推翻了以前的結論。

最後說說「女扮男裝」吧,這個是目前看到的、女人穿黃馬褂的唯一一個例子——咸豐的英嬪、春貴人穿了黃馬褂騎馬:

當然,這是穿了男裝的情況。

至於「裙」,黃馬裙是沒有的,但是有朝裙。其實我也懷疑清初有可能有類似於「都什希」的女版騎馬護腿裝束,這在滿文字典中有hūsihan(字典譯為「女裙」)一詞專與dusihi (即都什希)對應(眾所周知傳統上滿洲女子服飾中無單獨的裙子),有一定理由懷疑這個詞原本所指的是女版的都什希,但可能後來由於女人不騎馬出行了,逐漸演化為「朝裙」。

以上有關「裙」的觀點,均是個人猜測,僅供參考。

如有錯誤,還望方家指正。


黃馬褂原先是一種官服,到後來也會賞賜給「立下軍功」的人,也算是一種榮耀。

在這個前提下,怎麼可能有女人?

或許有,不過我不是專門學歷史的,看的不多,才疏學淺,沒聽到過。

說到底這就是等級的一種象徵,對應女子個人認為是命婦,即受封婦女,標準搭配是:鳳冠霞帔雲肩(漢族),朝服袍褂(滿族)。

要知道時代的局限,讓古代女子可以企及男性的榮耀,只有「貞烈」。


馬褂,本質上說是一種「行服」、「軍服」。(這是從晚明延續到清代的早期涵義。)(此處不討論晚清時終於化用進女裝的「馬褂」=旗女便裝短上衣)

黃馬褂作為一種榮譽或禮儀象徵,同樣不曾脫離這個大概念;且它在使用中是作為「制服」or特殊意義的「官服」而存在的。所以它當然只能是男裝。

------------

而古代女性無法參與社會政治,馬褂的兩個屬性:隨駕侍衛的制服or代表特殊榮譽的官服,兩個都不是古代女性會涉及的。所以當然也就不存在和黃馬褂涵義對應的女性服飾。


以下是轉自維基百科的內容

馬褂的顏色和用料皆與穿著者的階級有關,當中黃色是皇帝的專用產色,根據清代官方規定,有三類人可以穿著淡黃色的黃馬褂:

  • 行職褂子:第一類是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著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職褂子」,沒有花紋及圖案。因為是因職而穿著,離開工作崗位,或者非與皇帝同行時便不能穿。
  • 行圍褂子: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清代的天子至咸豐帝為止,俱有每年狩獵的習慣。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圍褂子」,按規定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無故穿上屬於犯禁忌,是可以被治罪的。
  • 武功褂子:最後一種黃馬褂是因軍事功勛,或其他特別貢獻而得到獎賞。這種賞賜又稱「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意義上才屬於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據考據,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一路至嘉慶年間都未見於史書;相信是在道光或咸豐以後才開始頻繁出現。到了太平天國起後更多見賞賜於對太平軍作戰有功者。而獲得賞賜者不單是有軍功的將軍,有時為皇家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能獲賞。清末時慈禧太后便曾賞賜為其開火車的司機黃馬褂一件。


我是女生,我也喜歡長袍馬褂,可是女性只有旗袍一類的,實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就買男裝的長袍好了。


我還以為黃馬褂只是一種榮耀


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啊


參考清朝女孩子當官的頻率,,


我來歪一下。。。

YY的黃馬男女都能有 (逃


神醫喜來樂裡面的可見一斑,得尚著較多了


test


有誥命夫人。


樓上好多專家,我就不在知識點上擴展了。我就想反問樓主:

胸罩只有女款嗎?就沒有男士穿戴的胸罩嗎?


馬褂是有男女之分,而黃馬褂在當時歷史背景是屬於一種官府,後來也賜給有功之臣。

所以就說說馬褂吧:

清末時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馬褂則是一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顏色以黃為貴,俗稱「黃馬褂」。而一般平民多著藍、紫、灰色。

你映像中的馬褂有可能是這樣:

或者再不濟也是這樣吧:

其實不然他是應該是這樣的:

也可以是這樣的:

而女性馬褂呢,想必大家也見過,印象中是不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呢?他是這樣的:

先就這些,後續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誤傷友軍的例子?
清軍入關初期對漢人的所作所為和德國納粹的行為有什麼區別?
同樣是和平歲月,同樣是世襲,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能保持他們的生命力,而為什麼八旗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呢?
如果以色列不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它會發展的更好嗎?
梧州是否對廣西其他地區沒有認同感?

TAG:歷史 | 衣服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