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北差距怎麼這麼大?皖南皖北經濟發展收入差距大原因?
剛剛無聊+手賤。粗略算了一下2014年皖南六市的人均gdp,大概55225.33元。在全國排在第十一,山東(60738)後吉林(49740)前。而14年安徽排第26,人均是34115元。前十中包括上天海三個直轄市,沿海河北沒有進前十,內蒙頂替上了,其他全是沿海省份。也就是說,皖南如果是省的話,人均gdp是內陸最高的了。
人均收入而言皖南六市是20797,全國人均收入是 20167,皖南剛好超過全國也是拍第十位。而安徽只有17303,排名很靠後。皖北卻與之差距甚大,除去省會幾乎要全國墊底。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皖南人少卻發達,皖北人多資源豐富卻發展緩慢。
來回答一發吧,我知道的不多,但盡量公平客觀的說,怨天怨地怨婦黨不用來了。
皖南皖北可以說是國內文化經濟差異最大的省內差異了,與安徽類似的還有江蘇和甘肅,其餘還沒想到。第一。從歷史上看。
皖北地區地處淮河流域,年年旱澇災害不斷,而黃淮地區又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極高,但土地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時有發生的流域水災,導致該地區難以發展歷史上的經濟重鎮(可以比較,該區如今的中心城市,鄭州和徐州都是因近代鐵路的建設緣起成為中心,省內的兩大核心蚌埠阜陽亦然)。 皖南,有著中國東西線第一號的大動脈長江,長江尤其是皖江段航行條件十分優越的。在古代,陸路交通較為不便的時候,水運則是商貿的首選。其次,皖南人口密度遠低於皖北,這其中,太平天國做出了不小貢獻(具體可對比清中期與清晚期皖南人口數據),雖然在當時這是屠殺般的災難,但同時也減輕了土地的負載,生活壓力較皖北小得多。第二。考慮建國,尤其是80年代後的情況。
在1980年前後,皖北其實已經發展了兩淮這兩座中心城市,我記得淮南市的經濟總量一度位居全國前20強,在歷史上除了北宋時期的廬州府,這可能是安徽城市在全國的最靠前的排名了。但問題在於,兩淮的經濟產業在當時都極其單一一,更為致命的是,這兩個城市的交通都是被邊緣化的,淮南只有一條連接阜陽和杭州的華東二通道(裕溪口還要輪渡),而淮北,再提也是辛酸一把淚,這就導致這兩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以後難以吸引更多人口擴大城市產業,增加規模,此後兩淮一落千丈,再加上資源型城市的整體萎靡,跌出安徽省域區域中心城市的範疇。 至於欽定的皖北中心城市,蚌埠,狀況卻很特殊。蚌埠在徐州回歸之前作為上海鐵路局的北大門,是鐵路分局駐地,穩穩做好安徽交通中心位置。但是蚌埠和與他類似的樞紐城市(寶雞,鷹潭,株洲)很不同的是,蚌埠其實鐵路線並不富足,只有京滬鐵路和單線的水蚌鐵路,京滬鐵路是南北大通道,但蚌埠可以輻射的城市,宿州、滁州的部分地區同樣也在其沿線,並不依賴這一樞紐;而水蚌鐵路,只是合肥的北上通道而已,隨著合肥鐵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和京九鐵路的貫通,合肥對這條線路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最為雪上加霜的是,徐州回歸上海局和全國鐵路分局的撤銷,導致蚌埠作為樞紐的最後一個緣由都已消失,蚌埠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失去了鐵路優勢,也就基本失去了所有競爭力(比照其類似城市,鄭州石家莊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政治優勢而得以迅速發展,株洲則是大力發展經濟產業且傍依省城,如果比慘,寶雞柳州都可一戰)。 皖北的其餘三座城市,都是大規模人口輸出城市,別說阜陽是交通樞紐,那只是加速了皖北人口的外流。同時直到2003年,淮河流域依然時常泛濫災禍不斷,近些年稍有好轉。 而皖南呢?安徽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南北東西極其對稱,北方有兩淮,南方就有馬銅;北有蚌埠南蕪湖;北有阜陽南安慶;北宿亳,南徽池宣;東西六安滁州;合肥在皖之中。但是,雖然一一對應,狀況卻很不同。馬鞍山、銅陵的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在當代,是要比兩淮的煤化工什麼的潛力高百倍,況且馬銅傍長江,依寧杭,投資環境和條件要比兩淮好太多。 蕪湖與蚌埠恰恰相反,蚌埠是以鐵路為起始,靠鐵路帶動產業發展,而蕪湖,鐵路則極其落後,具體不多表。但蕪湖卻用僅有的一點對於其他皖南城市的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許多機遇,坐穩安徽第二城,並藉此,發展地方交通:等到商杭高鐵建成的時候,蕪湖已經將成為安徽鐵路第二城,並且進一步鞏固是安徽水運老大的位置。安慶與阜陽類似,人口眾多且多在各轄縣,但阜陽是鐵路樞紐,而安慶,額,在半個月前寧安高鐵通車前,還安徽16市鐵路最末端的城市。這恰恰是安慶比照阜陽的優勢,阜陽的鐵路優勢大大加劇了人口向滬蘇杭廣深莞的流失,而安慶人口(加上本來人口密度就遠低於皖北,土地承載適中)則多居於本地,合肥是安慶人口頭號外流地區,而合肥對於其餘地方當地產業的帶動作用,雖然不能說多大,但比莞深則是強太多。亳州宿州是純粹沒什麼產業的人口輸出城市,皖南另外幾市同理,但比起皖北,要命的是,黃山宣城池州,個個都是旅遊城市,雖然經濟數據不咋地,工業什麼的基本沒有,但是人口外流極其有限,且人均收入十分可觀。回到之前說的,如果沒有太平天國之亂,宣城的人口再翻個番,你以為它能如何?
第三。文化。文化差異是很大,但我不說文化,因為國內這種所謂的文化差異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從上面已經差不多能看出南北一些差異了,現在說說皖中三市(也可以說包括安慶四市和包括老巢湖的五市)對於全省的影響和在全省的地位。
六安是全省存在感最低的城市,不了解的人可能覺得六安是全省發展最落後的地區,但是,六安已經坐穩合肥的小弟位置,雖然是全省倒數第二個通鐵路的城市,但是十年的時間,不知不覺六安已經成為全省高鐵通達程度第三、高鐵班次與蚌埠並列第二,並且擁有若干始發滬杭車次的城市,另外,六安還有其他省內城市少有的航空交通優勢(馬蕪亦有)。同時,六安經濟產業穩步發展,已經基本擺脫倒數。滁州是個很矛盾的城市,轄縣有和南京很近的,有跟蚌埠很近的,還有和合肥很近的,可以說市區吸引力很弱,但滁州是安徽的東大門,但這一點就可以支承發展。滁州六安其發展程度恰好介於皖北平均水平和皖南平均水平之間。
總結,安徽南北差異確實很大,但都是有客觀條件,且每一個條件都應當被顧及,不要刻意放大某一點而忽視其他問題的存在。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安徽南北的差異並不大,在給了皖南較發達的經濟條件的時候,卻給了他們遠少於皖北的人口,這才產生了一種平衡的狀態以至於南北會有很大的爭論。試想,川西三州和成德綿差異不大嗎?鄂西鄂東、湘西湘東差異不大嗎?但是那些省份剛好人口集中的地區恰好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以至於經濟欠發達的城市較少的人口失去了發言權,使人感覺矛盾差異並不大而已。即使我們的鄰省江蘇,在蘇南蘇北人口密度接近的時候,蘇北的聲音也都已經基本埋沒在不知何處了——如果說一個省份的核心應該是人口基礎和經濟水平兼具的地方,那麼對於安徽,這個地方是顯而易見的。
- 這篇只談現狀,不提未來發展。其他東西想到了我再補充。
2016/04/02更
結合題目,我談的是經濟發展,扯什麼文化什麼認同感之類的撕逼狗滾。有哪些描寫食物的古詩詞文?古代又有哪些著名吃貨? - 舊空調硬座的回答人口人口人口,重要事情說三遍。皖北各市的GDP拿出來看看不比皖南差,但架不住人口太多啊,更要命的是這麼多人口又大量外流,不能為當地貢獻GDP。
安徽就是硬拼湊出來的一個省。
馬鞍上等地,人種方言都和南京差不多。皖北阜陽,屬於河南人。皖南黃山,文化和江南親近。然後雜七雜八硬被捏合成一個安徽。簡單描述下兩個縣,皖北蕭縣和碭山55年從徐州劃歸安徽,之前為徐州八縣上四縣,經濟上不比徐州其他幾個縣差,再說下現在境況,15年蕭縣GDP219.8,碭山GDP159.5。我們再看看曾經同為上四縣的豐縣和沛縣,豐縣2105年GDP370億,沛縣610億。肥西縣是551.8億哦。所以不要鬼扯什麼地理原因、資源原因,什麼政策都沒有,還想讓人發展的好,開玩笑呢?你大肥西啥政策都有還比不上一個蘇北沛縣,你們皖南又有什麼可優越的呢。只想說我們那邊環境並不差,有政策照樣發展的起來,PS:地圖炮都是垃圾
1 產業 皖南地區受地理因素影響,丘陵地帶地少沿江靠近沿海地區較早發展製造業,進而發展工商業和服務業。完成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皖北,平原地帶農業占產業結構比重過大。製造業和工商業也是因為對農業的補充所存在,明顯還處於傳統農業社會。
2 歷史 皖南受徽商影響較深,商業意識強並且愛積累財富,重文輕武,普通家庭都重視教育,遍地補習班。皖北歷史上都是兵荒馬亂之地,性格豪放,不愛積蓄,重武輕文,遍地武館。在現代的和平社會皖南佔優勢。南有桐城派,北有大澤鄉。
3 政治生態 皖南重商規則意識強,皖北人重面子人情大於天。所以大環境下皖南政府不敢胡來,皖北政府膽大妄為。同樣的上級政策,皖南應付著執行,皖北變通著執行。同樣的國家資金,投入皖南最後大多數流入商人口袋,投入當地社會滾動發展。投入皖北則大多數流入官員口袋,拿去外地置業消費。而且皖南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皖北,皖南最好的政府部門是稅務,因為管錢管稅的。皖北最好的政府部門是公安,因為是管人管罰的。在安徽做生意去皖南,當官去皖北!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南北差異的主要因素。當然這個比較僅限於安徽省內。其實延伸到南北差異差不多也是這麼個情況。說到底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現在是和平時代,如果哪天世道亂了。皖北人就會翻身做主人了。歷史上都是南方人賺北方人錢,賺得北方人活不下去了。北方人回頭就開始揍南方人了!
蕪湖等皖南城市人口下降,主要靠外來皖北人在支撐。你看遍地羊肉湯、牛肉湯館就知道了。賣菜的、理髮的、賣水果的、裝修的、做小買賣的,幾乎全是皖北人,人口大遷徙啊。我是土生土長的蕪湖人,不要誤解。--------------------------皖北和蘇北、河南、山東(沿海除外)差不多吧,浙江福建大部分也都是山區,窮山惡水的。安徽寧國經濟發達,以前高速、高鐵、碼頭都沒有,不也是靠人干出來的。我想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皖北一些縣局的局長都牛逼的要命,坐車要坐50w的,抽煙非99一包的不抽,講起話來官腔直帶,這地方能投資么?會有人投資么?----------------------------安徽本來就是人造出來的省份,皖北完全是中原文化,漢代屬於兗州、豫州、徐州(這都分成三個省),宋代是京東路;江淮之間宋代叫淮南西路,安慶偏江西湖北,合肥周邊沒有城市群(最近的巢湖被兼并了),沒有凝聚力;皖南宋代是江南東路,唐宋都是富庶地區。個人認為宋代的區劃是比較合適的,誰知道出了個明太祖,弄了個巨大的南直隸。
文化上,皖南各市都是旅遊城市,黃山不必說,天下第一山。池州有九華山,佛教四大聖山之一。安慶還有天柱山,又名皖山。這都是全國性的旅遊名勝,就擠在三個相鄰的城市。另外,徽文化指的就是皖南文化,桐城派,文房四寶,徽派建築等等,耳熟能詳。徽文化還是和敦煌文化,藏文化並稱的中國三大地域文化。還有,中國十大名茶黃山一市就有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三大菊花茶還有一個貢菊茶產自黃山市。種種這些,其中的價值就已經難以估量,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是非常可觀。而這一切,別說皖北,其實全國都難以想像,甚至安徽的條件還阻礙了皖南的發展也說不定。比如黃山市,今年才剛剛有高鐵。之前我從合肥去黃山,竟然要7個小時,一天只有兩班火車。這對黃山這樣的著名旅遊城市,簡直太過委屈。
另外的銅陵,蕪湖,馬鞍山。雖然不算是典型的徽派文化圈,但是蕪湖是自古以來的名城,歷史長達2500多年,向來都被重視發展,在我看來蕪湖是安徽發展最好最健康的城市,城市規劃得當,市區繁榮整潔,安靜有序。市內有奇瑞、海螺,傻子瓜子等著名企業,還有方特這樣全國知名的遊樂場。這都是蕪湖規劃正確的結果。另外的銅陵和馬鞍山都是工業城市,依靠金屬工業和地理位置的優越,相對皖北的煤炭工業來說利潤更大。安徽第一座長江大橋就在銅陵,而馬鋼是全國性的鋼鐵大集團,可見一斑。
另外一點就是人口,安徽六千萬人口,我記得皖南只有一千多萬人,這無疑使得南部發展的成效較北方來的更快更容易。
一下子就想到這些。我們的親戚很多都在這,怎麼也有點感情,還是希望皖北好的。政府不重視,自己要是也不努力,皖北永遠不會好。我們這些出身皖北的如果都都想置身事外,那些出身別的地方的人又怎麼可能為皖北發展著想。我相信大家以後工作可能都不在皖北,也有可能把父母接到外地生活,但有的東西是帶不走的,不管如何,我們都還是和皖北有關聯,哪怕以後不回來了,別人也會給你的履歷上打上皖北的烙印。我們可以不回去建設皖北,但應該在合適的時候為它發聲,因為輿論是逐步積累的,也是互相影響的,當我們的聲音能被別人聽到了,也許就能改變一些人,一些事,我們有想讓自己家鄉變好的訴求,就要讓它被更多人認識到,讓更多人了解到還有很多人希望變好,讓更多人了解到這片價值窪地,從而重視它,改變它
還成吧,皖南畢竟人口少,我們縣在安徽來說算是比較好的,跟隔壁浙江的一比撲通跪地上。皖南人口流失太嚴重了,希望快點產業轉移留住人吧,好點的人才都沒什麼工作機會,皖南好只是矮子裡面拔高個
利益相關,安徽蕪湖人,目前在福建工作。 因為文化上經濟上皖南更靠近蘇南,而北方的朋友我真的無法分辨皖北口音和河南口音,而且很明顯的蘇南的經濟比河南好 不過安徽的未來不會在皖北,也不會在皖南,個人看好合肥,作為省會已經初步具有省內凝聚力,而且新入合肥的人,都是很有奮鬥精神的,為了未來真的在拼。 我愛蕪湖,在鏡湖旁生活了這麼多年,但小民心態或許會真的毀了這座城。
皖南人什麼時候產生了自己很發達的錯覺?
我來說個不靠譜的,官員素質是安徽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
2016年前銅陵市人口七十萬左右,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均gdp九萬多,全省第一,樅陽縣人口一百萬左右,面積大抵相當,人均gdp二萬,2016底合併後,大銅陵市(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左右)的人均gdp變成二萬六,在全省排第四
皖南是江浙血統,皖北是中原血統
皖北某市人。恩市區沒去過皖南。只知道他們有錢只想說,自我認為的我們市。人口多,教育差。務農的多當地人多在本地活動,比如我在大學前上的學校沒有電動車20分鐘到不了的人多到不覺得主要是教育和眼界決定發展吧
什麼時候有皖南經濟比皖北發達很多的錯覺,恰恰相反,皖南經濟也很落後!!! 傳統皖南地區(以徽州,宣州為中心)都是藍色綠色為主和皖北河南南部差不多,經濟發展基本上處於一個水平,甚至遠落後於蘇北。只有沿江三城(蕪湖銅陵馬鞍山)經濟明顯發達,但是這三地或許主體在長江以南,但不是狹隘意義上的皖南了,因為這三地基本上和江對面差不多,都說江淮官話,已經不是幾百年前那個和蘇南浙北一樣說吳儂軟語的江南了,皖東沿江三城確實和南京關係密切,自古就受到江寧府(現南京)的經濟文化輻射,在江蘇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說話比皖東沿江地區(蕪馬銅)更加接近南京話,因這是上千年地緣政治的影響,我是蕪湖人對南京認同感遠大於安徽,也會說日本人殺我江東父老三十萬阿,真的是長江東面的老鄉啊……好了扯遠了,除了緊抱南京大腿的皖東沿江三城和省會合肥之外,皖北和皖南經濟發展水平沒有相差很多,所以安徽兩極劃分比較嚴重,連黃色的過渡階段都沒有,皖南皖北大致處於一個水平,都是藍色綠色,皖南稍微好一丟丟 但還是明顯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皖南自古以來確實和蘇南同屬江南吳地,經濟發達,建國後徹底沒落了,安慶也是如此,比蘇北最窮的宿遷還窮,甚至不如皖北的蚌埠滁州。合肥和馬蕪銅則是另外一個層次,大致處於江浙平均水平,高於蘇北平均水平低於蘇南平均水平,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全國人均GDP為100的話 合肥蕪馬銅大概135 傳統皖南地區(不包括沿江地區)大概50,皖北40 ……額 就這樣 ,宣州安慶黃山徽州的同學不要天天想著和蘇南浙北上海等吳地靠,確實歷史上你們文化可能比較接近,但是發展到今天,你們經濟並不比皖北好……(安徽中東部最落後省份,皖南人其實和皖北差不多,一樣拉後腿的,而且拉的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