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中的災難都是由什麼引起的?

災難片中的災難可以分為幾種那?都有哪些具有代表的作品?


2016.2.9更新。超級多圖預警!

災難片這個類型的電影非常的少(至少相對於其他類型電影來說...),以至於我們不僅能知道災難片中的災難都是由什麼引起的,還能把它們統計完,而且,還真有人這麼做過。先上一個簡單粗暴、分類不太科學的結論

註: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List of disaster films),有調整(太空災難刪除《星際穿越》;海嘯加入未上映電影《第五波》;洪水刪除《海嘯奇蹟》;閃電加入《地心毀滅》、《雷電》;地震加入國產災難片《驚天動地》)

註:資料來源同上,有調整(飛機加入《死神來了5》)

註:資料來源同上,有調整(危險品災難加入《天使與魔鬼》(反物質))

註:資料來源同上

但是,維基百科上的這種分類方法並不科學。首先,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許多重複統計,例如《後天》就會同時被算入「全球災難」、「颶風、颱風與龍捲風」和「海嘯」的類別當中;其次,「全球災難」和「世界末日」之類的這種分類方法非常模糊,標準並不明確。所以,引用經典論文中的分類方法是極為有必要的。在這裡,我們採用Maurice Yacowar (1986) 在 "The Bug in the Rug: Notes on the Disaster Genre" 中使用的分類。即八種災難分類法,包括:自然界的襲擊、愚人之船(交通工具)、城市崩塌、怪物、劫後倖存(後末日電影)、戰爭(戰爭片,本回答不討論)、歷史題材以及喜劇性題材(惡搞災難片)。下面我就來詳細談談每個類別以及其下的經典作品。

1. 自然界的襲擊(自然災難)

1.1 地震

地震是災難片中最常見的災難之一,早在1930年代,《大洪水》(Deluge,1933) 中就表現過紐約被大地震襲擊,全片場面宏大,堪稱30年代的「大片」。隨後還有《火燒舊金山》(San Francisco,1936) 表現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雨季來臨》(The Rains Came,1939) 表現發生在印度的地震。

到了50年代,翻拍《雨季來臨》的電影《暴雨晴天》(The Rains of Ranchipur,1955) 再次表現了發生在印度的地震。地震多發的日本在70-80年代也相繼拍攝了兩部與地震有關的災難片,也就是《日本沉沒》(日本沈沒,1973) 和《地震列島》(地震列島,1980)

當然,這一時期美國也沒閑著,70年代災難片「四大金剛」中就有專門表現洛杉磯發生地震的《大地震》 (Earthquake,1974)。

90年代到新世紀初,災難片中的地震更多地活躍在電視電影中,例如《洛城大地震》(The Great Los Angeles Earthquake,1990),《紐約大地震》(Aftershock: Earthquake in New York,1999) 以及《10.5級大地震》(10.5,2004) 和它的續集《毀滅之日》(10.5: Apocalypse,2006)。幸運的是,這些電視電影都很良心,雖然特效粗糙,但地震片段都很長,值得一看。相比之下,翻拍版的

《日本沉沒》(日本沈沒,2006) 就顯得非常沒有誠意,地震場面一晃而過,毫無亮點。

美國那邊,2009年的《2012》和2015年的《末日崩塌》(San Andreas) 簡直是地震災難片的集大成者,場面恢弘,特效精良,時長充足,娛樂性極強!

我國似乎也對地震題材情有獨鍾,拍攝過講述唐山大地震的《藍光閃過之後》(1979) 和《唐山大地震》(2010),馮小剛的《唐》在視效上還算是良心的。除此之外,還有表現汶川地震的、用低劣特效過分渲染地震場面、十分惡劣地揭國人傷疤的《驚天動地》(2009),此片不提也罷。

1.2 雪崩

雪崩這一個類別其實沒什麼好說的,電影數量少,質量還都比較糟糕。唯二值得一提的,就是《冰山大災難》(Avalanche,1978) 和《地球浩劫》(Meteor,1979) 了。不過兩片畢竟也是70年代災難電影下行時期的作品了,質量較差。真想看雪崩,還不如看看北歐電影《遊客》(Turist,2014),雖然不是災難片,但由一場雪崩引起的中產階級婚姻家庭「雪崩」故事簡直不能更趣味盎然~

1.3 颶風、颱風與龍捲風

颶風、颱風與龍捲風在災難片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和地震一樣可以追述回1930年代。大導演約翰·福特的《颶風》(The Hurricane,1937) 中表現了南太平洋上的島嶼遭到颶風襲擊;經典影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 中也出現了龍捲風的場景。在《地球失火之日》(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1961) 中,倫敦也遭遇了龍捲風的襲擊。

此後,風災電影似乎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並不是沒有,只是不知名)。直到1996年,大家熟悉的《龍捲風》(Twister) 才將這個題材又帶回了大熒幕。隨後的是沃爾夫岡·彼德森「海難三部曲」的第二部——《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2000),一部直白、真實且紮實的災難片。

進入新世紀以後,颶風、颱風與龍捲風題材頗受災難電影歡迎。既有小成本但場面良心的電視電影如《6級颶風:毀滅之日》(Category 6: Day of Destruction,2004) 和它的續集《7級颶風:世界末日》(Category 7: The End of the World,2005)(片名是我自己翻的...不忍吐槽豆瓣的中文譯名!);也有《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不懼風暴》(Into the Storm,2014) 這樣的A級大製作。

除開好萊塢,其他國家也對颶風、颱風與龍捲風題材有所嘗試,比如德國的《柏林龍捲風》(Tornado - Der Zorn des Himmels,2006),龍捲風襲擊柏林電視塔的鏡頭還是十分震撼的;又比如日本的《252生存者》(252 生存者あり,2008) 雖然節奏太慢,但災難場面很良心;另外就是我國模型專業戶馮小寧的《超強颱風》(2008),不忍吐槽,大家自己看劇照...

1.4 海嘯

海嘯也是災難電影中最常見的災難之一,可以追溯到的最早出現海嘯的災難電影也是30年代的《大洪水》(Deluge,1933)。在一場巨大的地震襲擊紐約之後,海嘯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大洪水》中海嘯衝擊自由女神像的畫面,啟發了70多年後《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中同樣的鏡頭。

隨後就到了50年代的《紐西蘭地震記》(Green Dolphin Street,1947) 和《當世界毀滅時》(When Worlds Collide,1951) 了。《紐西蘭地震記》中有一段海嘯衝擊一個峽谷的鏡頭,比較精彩。而《當世界毀滅時》的海嘯還是襲擊紐約,衝進了紐約的時代廣場。

70年代「災難電影的黃金年代」中,也有許多海嘯的戲份。「災難電影黃金年代」的開山之作《海神號遇險記》(The Poseidon Adventure,1972) 就講述了海嘯掀翻巨輪海神號的故事。《日本沉沒》(日本沈沒,1973) 中,在巨大的地震後,海嘯沖入了東京市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地球浩劫》(Meteor,1979),在這部電影中,隕石引起的海嘯襲擊了香港。

90年代至新世紀,隨著電腦特效的飛速發展,電影中的海嘯災難越來越壯觀,例如《天地大衝撞》(Deep Impact,1998) 中隕石所引起的巨型海嘯。隨後,《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2012》(2009)和《末日崩塌》(San Andreas,2015) 等好萊塢大製作中的海嘯場面越來越宏大。

2004年震驚世界的印度洋海嘯也為災難電影提供了素材,2010年的《從今以後》(Hereafter) 和2012年的《海嘯奇蹟》(Lo imposible) 就表現了這場災難。

新世紀以後,小成本電影也非常偏愛海嘯:《毀滅之日》(10.5: Apocalypse,2006) 承接前作《10.5級大地震》(10.5,2004) 的劇情,毀滅洛杉磯的大地震也引起了海嘯,直擊夏威夷。除此之外《龐貝末日》(Pompeii,2014) 和《哥斯拉》(Godzilla,2014) 等並非直接涉及海嘯的電影中也令人驚喜地出現了海嘯。

在好萊塢之外,各國也拍攝了相當多表現海嘯的災難電影,製作精良的如日本的《日本沉沒》(日本沈沒,2006) 和《252生存者》(252 生存者あり,2008),韓國的《海雲台》(???,2009) ,澳大利亞的《大海嘯之鯊口逃生》(Bait 3D,2012),以及挪威的《海浪》(B?lgen,2015)。當然也有特效粗糙的泰國的《2022大海嘯 2022》(?????? ????????????,2009)

(未完待續)


小時代


都是由票房引起的


除了彗星撞地球這種天災,剩下的災難都可以說是人類自己作死


《迷霧》

《2012》

《後天》

……


地震、洪水、外星人、病毒變異、氣候變化


由編劇引起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劇《國土安全》第四季?
如何評價行屍走肉第八季第七集?
《權力的遊戲》前四季講了什麼?
人人影視的美劇算不算盜版?
為什麼仔細想想其實很狗血的《outlander外鄉人(古戰場傳奇)》比國內的許多穿越劇要好看很多?

TAG:電影 | 美劇 | 科幻 | 豆瓣 | 災難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