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是怎麼由游擊隊員變成解放軍的?指揮官的心態怎麼發生改變的?

以下描述有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大家見諒啊。

共黨的軍事武裝從紅軍到八路軍,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一直都是擅長游擊戰。毛主席的十六字秘訣大家都知道。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卻在正面戰場上用運動戰、陣地戰、攻堅戰等戰法硬肛國軍沒壓力。

我就不明白了,這樣的進化,這樣的華麗轉型共黨是怎麼做到的?指揮員和戰士都發生了什麼改變?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希望大家踴躍發言啊!噴我都沒關係。


二戰時那麼多厲害的國軍將領在國共戰爭時表現如何? - Lee General 的回答

恭喜題主注意到了這個微妙的變化

只是不知道Why和How

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也許解放軍對陣地戰甚至攻堅戰打得並不好,很多時候也吃了不少苦頭

但是PLA必須要這麼打,粗暴一點說,不會可以學嘛。

而抗戰時期,以及第一次內戰,由於自身弱小,保存實力更為重要。

尤其是日軍多是依託據點防守,而且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八路打攻堅戰總吃虧

所以當時作戰中心不是在消滅敵人兵力,而是士氣、補給等等。

而且不能籠統的說說是「游擊隊員」,當時的紅軍,在形式上可以說是游擊隊

但組織上非常嚴密,比大部分的游擊隊要強得多

用李德哈特的話說,他們像水銀一樣,可以聚攏成一大滴,也可以迅速分散

當然在這裡,毛主席說得更通俗易懂

PLA有一點是從一開始就保留下來的,就是非常非常注重戰術突然性以及戰役突然性

非常重視把握戰爭主動權,非常重視分進合擊,勇於打穿插分割

還有就是一向擅長的運動戰,運動戰不是誰都可以打的,需要非常優秀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

最吊的是,PLA一直能做到以戰役目標為重

74師固守待援,也得打

攻錦州沒經驗,也得打

黃維兵團再強,也得打

單縱就是干,干不贏再說

膽敢抗命不幹,那就指著鼻子罵:娘買X


這樣的正規化轉變大概是在44年中的大練兵開始的。

44年中,大概6-7月份是二戰中很重要的時間點:

6.6: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6.15:美軍進攻塞班島,在馬里亞納上空打了一場火雞比賽;

也是大概這個時候,蘇聯淪陷區域基本收復,蘇軍開始在德國境內作戰;

……

所以,其實這個時候,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德日一定完蛋,而且還可以加一個修飾:很快完蛋。

tg的高層的消息應該還是很靈通的,在這個時候就開始了為反攻做準備的大練兵。

其實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回憶錄都發現,44年下半年,很多部隊通過大練兵,無論是組織架構還是軍事技能等方面,都完成了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轉變。

至於那個時候的國軍在幹嘛,我就不想多說了。

-----------------------------------------------------------------

再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好像大家都覺得打游擊戰部隊的人多了,槍多了,炮多了,於是就變成野戰軍變成正規軍了。

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

從游擊隊到正規軍,從人員素質、裝備到組織結構、多部隊協調、多兵種協調等,都會面臨新的問題。

例如說百八十人的一支游擊隊,行進中要休息,隨便一個村子就能住下。一個村子裡十幾戶熱心大爺大媽省兩頓飯,口糧也差不多夠飽。要轉移呢?說走就走,有什麼事情,吼一聲大夥就能都聽到。

但是一支上萬人的師或者縱隊,首先駐地面積就能不小,而且各種後勤資源也不是面積狹小的駐地能就地徵集回來的。而部隊開拔,先頭部隊和後衛部隊可能起碼一天的時間差,所以各種軍令傳達,各種協調也需要有良好的規劃。

所以這些技能誰都不是天生會的,都是要經過正規學習和訓練的。其實游擊隊和正規軍的差別,最大就是這些組織上的差別。

而tg雖然也有土八路老八路之分,也有一些老紅軍的底子。

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橫掃天下的各個野戰軍團,其實都是經過了44年下半年的大練兵之後,在45年陸續建立的。


游擊戰鍛煉了運動戰

地道戰鍛煉了陣地戰

拔鬼子炮樓鍛煉了攻堅戰

——

就許德國鬼子拿拖拉機練出了西方戰場最強水平的閃擊戰,不許土鱉拿游擊戰鍛鍊出東方戰場最強水平的運動戰?


根本不需要轉換戰法。

國軍掌握90%國家資源和兵力,守衛90%的城市,你說日本人隨機進攻一個城市,會打到誰的軍隊?日本隨機殺死300個中國將軍,國軍會死多少將軍?國軍掌握絕大部分兵力,想不當正面戰場也得是正面戰場(不滿意的話有本事把軍隊給共軍嘛),想游擊也沒條件。共軍兵力少,想打陣地戰看起來也是游擊。

刮民黨喪失人心,百姓和國軍紛紛起義加入共軍,共軍逐漸掌握更多國家兵力和資源後,自然就沒法打游擊了,因為兵力多了,打個游擊也像正面陣地戰了。迂迴包抄穿插分割這種游擊戰法,在朝鮮照樣打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一路逃到三八線,而陣地防守則採用坑道,這也是游擊戰法,就是因為軍隊規模大了,看起來像正面大戰而已。


有不少人長期存在著一種錯覺,就是國軍比共軍更會打正面。實際上,國軍正面戰理論體系比共軍更先進,但是實際執行起來並沒有太大優勢,面對tg戰場上的大縱深和穿插打法(這種打法和過去抗日戰爭的打法本質有區別,但是實際又有所聯繫),人民戰爭思想,對手必須擁有較高的士氣和組織度,進退有度才不會崩潰。而國軍的弱點恰恰在此,所以經常看到一觸即潰的局面。

總的來說,國軍理論是佔盡優勢,而實際上確實被針對了。如果tg和kmt都堆人數,kmt人數還高於tg,正面展開可以把戰線拖得很長,可是你費盡心機衝到tg的陣地,發現側翼薄弱部分都已經被拉扯出了缺口,本來以為tg這是正面突圍,結果半天得不到指揮部命令,才發現老窩被拔了。正常情況下,不對應該先互相確定位置,然後以優勢兵力在備用指揮系統下肅清戰場,逐漸消耗運動戰中的敵人,但是一隻組織度低下的軍隊發現背後有人打冷槍,或者tg從非正面戰場突擊。驚慌失措下完全沒法形成有效階梯式掩護,更別說掃蕩戰場,整個就崩潰了。

另一方面是戰略思想上,人民戰爭在內戰上體現了在野黨對一個很爛的執政黨的壓倒性優勢:

在和平年代執政黨太爛,民眾會把選票給在野黨。

在戰爭年代,民眾會把戰略資源給在野黨。

只能說tg剛好打到了kmt的七寸。


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手決定了戰術,對手不一樣,國民黨軍太菜了,首先,紅軍時期,我黨打的就是運動戰,並不是游擊戰,通過大規模的穿插迂迴分割包圍,在總人數劣勢的情況下,達到每次戰役上的優勢。抗戰初,我黨也想繼續打運動戰,游擊戰的大規模採用是在平型關戰役之後,115師用絕對優勢的兵力在佔據地形優勢下伏擊日軍運輸部隊,還打了個傷亡人數相當。從此以后土共領導人意識到日軍的戰術技術水平都不是以前打過國軍能比的,於是開始進入游擊戰時代。從抗戰歷史可以看出,具體到每次戰役,我黨軍隊每次殲滅日軍人數都不多。

要說明的是,我當的軍隊絕對不是影視作品裡的那個樣子,彈藥充足,士兵強壯,實際上,抗戰時期,每個士兵僅有幾發子彈,全靠一次又一次的戰役繳獲來壯大自己。

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之渣也不是蓋的,到了1944.45年,日軍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時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作戰,此時的日軍已經接近山窮水盡,根據統計,此時日軍平均身高才1.4米出頭,完全就是孩子。尚且打的國軍望風而逃。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除了緬甸現場出來的新一軍,新六軍在東北初期打的比較漂亮,但是,也很快在國內的大染缸里變成了渣。等到三大戰役打完,國軍就望風而逃了。

也就是說,之所以共軍打國軍能打大規模的運動戰,其實就是國軍相比日軍實在太菜,只能龜縮成一團,給共軍的穿插留下充足的空間,而在包圍圈形成後,國軍的戰鬥意識也遠不及日軍。當然,這其中共軍戰術技術水平提高的因素也佔了很大原因,但那也是從戰鬥中積累繳獲起來的。


題主忽略了關鍵一點,在抗戰時期,我軍一直都是分為兩部分的:野戰軍、游擊隊,野戰軍全是老兵,整天打的就是正規戰,而游擊隊指揮員也全來自野戰軍,經過一年又一年的實戰,在某一刻轉化為野戰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軍閥割據的民國,我軍僅在中央軍之後,在桂系之前,論實力是排名第二的武裝力量,恐怕不是題主理解的游擊隊。


tg從來都是支正規軍,不是游擊隊


戰術上的游擊戰

戰略上的運動戰


指揮官只要聽話、執行好就好。剩下的看野戰軍司令就行了。

例如孟良崮戰役時,一縱奉命穿插,連一縱指揮官也說,這次穿插奇蹟般的沒有被任何人發現,便穿插到了指定地點。

要知道急行軍往往意味著偵查範圍會大大縮小。

但一場關係到山東戰局的關鍵性戰役,完全寄託到奇蹟般不會被人發現的急行軍穿插。

個人認為,戰場上沒有奇蹟,有的只是必然。

也就是說野戰軍司令級別的人物手中,掌握到了縱隊司令都沒有掌握到的必勝信息。

再結合國民黨被打成篩子的情報系統。。。。。。。


推薦閱讀:

傘兵的戰術價值如何?
戰爭劇中有很多衝鋒的場面都是大軍衝鋒在前,機槍在後面掩護,衝鋒時在後方掃射機槍不是很容易誤傷自己人嗎?
如果中國和印度開戰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場面?
戰場衝鋒時是否有固定陣型?如何排列陣型?
諸位怎麼看潘菲洛夫28勇士?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 戰爭 | 中國軍隊 | 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