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為代表的大咖們,總伴有性格瑕疵?大部分是異於常人的怪人呢?
01-21
性格瑕疵彷彿是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們的附產品。有人說是思維方式異於常人,才使他們超凡脫俗出來,而表現就是怪;也有人說是成長環境和經歷的不同使他們成為異類、沉浸在自己世界裡,思考著異樣的事;還有人說「精神病人思路廣」,才是答案。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與生俱來的、後天失調還是走火入魔了?難道常規思維的人就不可能得道成仙嗎!
同意樓上,但我更相信能脫離「常人」這個最大最普遍的病態的人,才往往能做出一點事情。所以除了「放大」之外,所謂的「瑕疵」或者「不正常」是有的。所謂的常人是什麼?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家庭關係和家庭倫理,就是整個世界;
自己的身體永遠比精神重要;身體的衣物永遠比身體本身重要;自己的判斷是周圍大多數人的判斷,或者是他們意見的綜合;缺乏了對頭腦的關注,卻從來都關心保健;
一生走在去往死的路上,卻從來不考慮死亡;任何事情,都滿足於入門階段掌握的能力;三十歲之前,不知道自己關心什麼,身邊的人關心什麼就跟著關心什麼;三十歲以後,女人關心燉排骨;男人關心燉女人;後來,便什麼都不關心。成為一個純然的生物。
這種人,能成就什麼東西?但是,也別純粹為了某種高端的理由去追求病態,純粹的病態是病,不是特異的品質。自然界里有很多怪怪的生物,怪而正常,正常而怪,自然而然,加一點人為的努力,成與不成,大概就這樣吧。《外國哲學大辭典》:
普通人(德語Man)也譯作「常人」。德國海德格爾用語,指處在日常生存狀態的人。人介入到世界中去時,他介入的是與他人共享的世界,由他人,並且他自己也是他人心目中的他人,每個人以共在的方式而介入世界,顯現在日常中的狀態就是他人和自我之間的有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特點是保持在一種平衡狀態中,壓制著一切獨創性和出類拔萃的東西。它受制於公眾意見,迎合旁人,似乎對一切都負有責任,但實質上卻卸除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當真正要求每個人站出來作出決定或承擔責任是,普通人卻逃之夭夭。這種普通人是海德格爾對人的異化狀態的一種描述。科學、藝術、哲學需要佔有大量的精神活動,而且需要批判性、獨創性、思辨性。普通大眾是從眾的,批判性強的人當然就成了異類。獨創性本身就是個性,異類。思辨性,是科學 哲學重要特徵,普通人也不習慣刨根問底,科學家哲學家就成了異類。科學 藝術 哲學 需要異類氣質的人去創造發展,或者說氣質異類這是精神創造性工作的職業病,跟隨主流的人群也不會喜歡上這些創造性工作。說起職業病,那就多了,老師喜歡教導,醫生心細,農民樸實,皇帝外儒內法……這些也可以算職業病,或者說職業習慣。
其實那就是人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只是社會大眾因為各種方面的壓力把自己強迫推進一個病態的框框裡,雖然人本來應該是要發展出各種屬於自己的形狀的,甚至一輩子的形狀都在不斷改變,但是因為太多人都是那個病態框框的樣子所以病態框框變成了正常人的範本,然後就變成了這樣:
小女孩:媽媽那個人好奇怪喔!媽媽:噓,你不可以變成那樣喔。然後那個被講很奇怪的人其實是原本的正常人。這種能夠真正去接納自我的人似乎總是在某方面特別突出,具體的原因我也不知道。
其實你們在他們眼裡才是怪人呢。還有一個點是,因為這種病態框框太病態了,很多人塞不下去卻要硬裝塞得下去,所以就變得很詭異,他們壓抑著自我表現的與「正常人」一樣,但是他們內心往往都在做自己與「正常」之間掙扎,雖然他們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掙扎,可是這就是讓他們痛苦的根源之一。接納自我實在是太重要的事情了,只是因為太重要了所以很多心靈雞湯在講,最後變成了大家都覺得傻逼的沒屁用「做自己!」、「不要害怕困難!」,可是這其實真的很重要,完成後你會覺得這人生突然變得如此開闊,好爽啊。你會愛上活著的感覺。而且你還會變得很有魅力,至少我是還沒看見哪個還沒真正接納自己卻有魅力的人。不走尋常路才能脫穎而出。哈哈,其實老天爺是公平的,給了你才能也要拿走你作為普通人的一些東西,比如情感,與人相處的能力,高處不勝寒。
事實上,具有所有人類性格公約數的人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特殊的性格特點,在某些人看來就是「瑕疵」這可能是放大鏡效應。一個人可能他其他方面的成就而獲得高於常人的關注。而他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也可能很普通)的習慣也被放到了聚光燈下。沒有人會驚奇一個普通人的奇怪的言語,但在大師身上就是不同的。有些則是真性情,比如維特根斯坦。也有很正常但成為大師的比如達芬奇就是一個紳士形象,數量並不比性格瑕疵的少
推薦閱讀:
※國外有沒有如中國書法一樣不能被他國所欣賞的藝術?
※寫實能力對於表現主義繪畫創作有什麼影響?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怎麼樣?
※畫水粉和畫水彩有哪些不同?
※有哪些足以傳世的硬筆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