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中,如何用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

如題,三駕馬車包括的是消費投資凈出口,但是各部分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是很清楚,求教。


選自本人拙著《經濟學家有點煩》

歡迎加入本人微信號:VWL008

或者新浪微博:沈凌0德國波恩

媒體上一直用:「消費,投資和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說事兒。其實這完全是在混淆視聽。老百姓都明白,家裡的財產想積累的多一點,靠胡吃海喝是不可能實現的,那是敗家子才會有的想法。既然一個家不可能靠消費來拉動,那麼同樣一個國也不可能。所以,別說公款吃喝不能拉動增長,私款消費在一般情況下同樣不可能。很多人認為消費能夠拉動經濟增長,那是運用凱恩斯的理論卻用錯了地方。面對大蕭條,凱恩斯開出了消費拉動的藥方,那是因為在那個極端情況下,大家都停下了手中的活!不幹活當然沒有產出,所以,需要政府拉動一下消費,刺激老百姓動起來。然後產出才能增加。

但是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歷史上絕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生產性資源是被利用著的,所以,我們如果想再多消費一點,就必須犧牲投資,這就像「殺雞取卵」,今天吃了一隻雞,明天自然就沒有了蛋。長期的增長會因為今天的消費而下降。所以,消費不是增長的手段。相反,消費是增長的目的。我們為啥要養雞呢?還不是為了天天早上起來吃一個蛋?沒有了消費,就無所謂產出。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需要經濟學也能了解。但卻有人學了一點經濟學,反而把日常的簡單道理理解反了。

那麼經濟增長到底要靠什麼來拉動呢?

第一架馬車是自然資源。也許有人會說,現代經濟理論證明,自然資源不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你看看日本就知道了,沒什麼資源,卻仍然取得了世界第二強國的地位。其實這是不對的。首先,自然資源既可以是發展的動力來源,比如石油就是中東各國的發達源泉,也可以是發展的限制性約束。今天我們的發展就開始受制於環境條件的約束了。「十面霾伏」告訴我們,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其次,日本並非沒有資源。它地處亞洲大陸的太平洋邊緣,四面環海,所以,在海洋貿易中佔據了地理優勢,這也是資源。

但是我們國家的自然資源,則不論是動力還是原材料還是地理優勢,總量尚可,一旦除以13億,就幾乎沒有什麼是富裕的了。說「地大物博」實在是自欺欺人。

第二架馬車是實物資本。《資本論》論的就是這種實物資本。過去我們以為資本主義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積累了大量的實物資本。所以,我們只要大辦鋼鐵,也能迅速的趕英超美。但是自五十年代起,現代經濟學家就意識到:實物資本的積累會有邊際產出遞減的特性,也就是說,一味的積累實物資本,最後我們的資本利用效率就會減少,最終我們的積累就是維持了一個較高水平的資本量(因為資本會折舊),但是產出並不會永久的增加。所以,實物資本也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研究表明,二戰後最成功的經濟體亞洲四小龍,其前期增長大部分是來自於實物資本的積累。今天,我們大陸又在copy這一成功經驗,並且也成效顯著。但是最終這些小龍的質變也不是依賴於實物資本。所以,我們今天也會面對這樣的一個轉型調整。這就是很多人講的「中等收入陷阱」。這個陷阱的含義包含了什麼,其實大家都不是很一致。但是無論如何,只有持續的增長才能擺脫它,這是經濟學家的共識。

第三駕馬車是人力資本。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人多力量大。真的是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只是缺少了一個配套的條件:有知識的人多力量更加大。最近三十來年,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者越來越認識到: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關鍵在於其勞動力缺乏有效的教育,所以不能承接從發達國家中轉移出來的技術和資本。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國際資本的國家。為什麼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遠遠好於像印度一樣的發展中國家。要不然,為啥美國人一方面要我們學印度的民主制度,一方面又把錢投資到中國來而不是印度去呢?很多人羨慕印度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卻不能解釋:中國的不完善的法制卻能吸引到比印度多得多的國際資本。可見,人力資本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現在中國的增長持續了三十多年。很多人觀察到,中國工人的工資顯著上升。不少跨國資本開始把工廠轉移到工資更低的國家。所以,我們擔心:未來的增長能夠依靠什麼呢?是的,如果人力資本是決定長期增長的關鍵因素,那麼我們唯有繼續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在比基礎教育更高的層次上取得比較優勢,才能保障我們的進一步增長。

從2000年之後的高校擴招開始,中國和印度對比,人力資本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以前中國的優勢在識字率比印度高,而印度的優勢在大學入學率比中國高。現在無論是識字率還是大學入學率,中國都取得了明顯的優勢。我相信,這是未來二十年中國增長的根本保障。

最後一架馬車是最近十來年才被經濟學家認識到的。那就是社會資本。這是一個包含內容相當豐富的概念。裡面主要有兩類:制度性資本和非制度性資本。有人回顧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發現,出現於近代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激勵人們發明創造的根本保障。所以,我們才會觀察到:過去上下五千年,我們才有四大發明,而今天工業革命不過四百來年,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已經經歷了四五代,期間具體的發明不計其數。科技如果是第一生產力,那麼知識產權制度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孵化器。

除了這些制度性資本,還有一種社會資本更加神秘。那就是非制度性的社會習俗。比如信任就是一種非制度性的社會資本。市場經濟是一個合約經濟,需要有法律制度來保障。但是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合約是完整的。不完全契約如何能夠在現實中運行?這就取決於社會的信任度。如果一個社會的信任度很高,那麼執行不完全合約的成本就很低。比如大家在國內住酒店,退房的時候都要等上五分鐘,因為酒店要查房。這就是基於不信任的一種效率損失。但是你去歐洲旅行,基本上不會遇到這種情況,退房就是簡單地交還鑰匙即可。那麼也就是說,他們的交易成本減少了五分鐘的損失。

不要小看了這種信任資本。現在我們媒體上屢屢提及的老人倒地沒有人敢出手幫助,就是缺失了信任資本的極端例子。那可是以生命作代價的!

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離不開這四架馬車。中國的所謂夢想如果能夠得以實現,也需要在這四個方面做實實在在的努力。


核心我覺得應該是 由於貨幣量的變動不大而通過各種手段增加貨幣流動性實現經濟的增長


三架還是三駕?動詞亦或名詞?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低檔商品收入效應與價格的關係是同向變化?
《你是loser跟專業無關》中的「世界知名華人經濟學家」是誰?
QE3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一定要減少貧富差距?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原理》 |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