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上為什麼要用海里不用公里?


地球近似球體,半徑為R。

根據經緯度的定義,等經度圓是相同的,都是半徑為R,過南北兩極的圓環;

等緯度圓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成比例縮小,其半徑為R"=R*cos(theta),式中,theta是該地的緯度。

(注意:等經度圓上維度是變數,等維度圓上經度是變數)

這樣,等經度圓上一分角對應的長度正好是:

l=2*pi*R/(360*60)

將地球半徑R=6371km代入可知,l約為1.852km

在遠洋航行中,由於缺少參照物,我們需要以這種與地球尺寸直接相關的計量單位來表徵自己的行程。

因而我們把l=1.852km定義為1海里,即1n mile


我想多數人都陷入了誤區,在理解海里的時候都在和公里找聯繫。

在海上測量航程的時候,由於沒有參照物,風浪,洋流,方向等問題,沒法直觀的測量距離。

人們聰明的想到用經緯度來表示,但是一度等於多少呢?大夥機智的表示不用算了,把最小單位分定義為一海里就好,與公里的換算只是後來的事了。


恰恰是因為方便。

在遠離參照物的大海上,有順流逆流,順風逆風的區別,由於伽利略不變性原理(慣性原理),你根本無法判斷自己的運動狀態,距離和速度就更別想了,陸地上的單位很準確,但對你沒有任何意義。

你唯一能判斷的就是方向——依靠羅盤——和所處緯度——在晴朗的夜晚測量眼睛與北極星連線與水平面的夾角。自己搜索六分儀吧。

於是直立行走的裸猿就想到了,往正南或者正北航行一分(一角度的六十分之一,當然啦,平均出來的,當時達不到這個精度),一邊計時一邊放繩子,系著水阻的繩子在水流的作用下會與船的航向形成一個夾角,通過三角函數得到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再換算到目標航向。

這是非常粗糙的方法,航船在大海上迷失是經常的事,人們絞盡腦汁,從發現新大陸到最終解決,過去了兩百多年,促進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和精密機械(精確計時器)的大發展,這種海上傳統就保留了下來。


1海里是地球上緯度的1分,

赤道上的經度也正好是1分。

這樣算航程方便。

評論里 陳小刀 說了,當時算位置只能用六分儀,它是六分儀上刻度的1分,只是折算到實際距離才變成長度了。


在赤道上取一個圓,一度對應的邊長是60海里,一分就是1海里。

地球在赤道的圓邊長就是21600海里。


地球周長40032/360/60=1.85


謝邀。。。。

不過不知道真實的情況。以下為個人推測。

在大航海時代,要確切知道自己在海上行走了多少里,是很難準確的。因為海水是波浪形的,還有洋流的方向,風向等問題。你的運動軌跡是破浪形,你要的計算是直線距離呢?還是航行的軌跡長度?很難計算

你要的是船相對海水的位移么?還是相對陸地參照點的位移?相對海水的話,海水本身沒有規律。相對陸地,測量是個大工程。

那還是一個相對地球的角速度用得比較順手。於是就有了海里


方便測量,遠海上定位只能通過經緯度,古代只能靠六分儀來測量,每一分角度對應球面弧長就是一海里。


因為海上一望無際,相比陸地更大,而且船行海上,能夠明顯感到地球是個曲面,所以不能用平面幾何中的公里,而要採用新的概念--海里,與曲率有關。


不知道公里是怎麼定義的,把地球圓周分為360度,每度對應的距離就是60海里。哪天用海里取代公里或者米作為國際標準長度單位也沒什麼不方便。


因為以緯度的變化計算距離,而一分在赤道位置是1852m所以以這個定義為一海里


我猜的:

陸地上的移動,一般來說距離都不會太大,幾百公里都算是比較大的距離了,因此地球的曲率相對這點距離來說,影響微乎其微。

而在海面上移動,距離動輒幾百公里,幾千上萬公里的移動也是常有的事,這時再忽略地球的曲率就不合適了,因此引入了海里的概念。


推薦閱讀:

獨聯體這個組織現狀如何?
為什麼越靠北方地區的人性格越直接、彪悍?
為什麼徐州處於便利的交通位置,但是並沒有發展得很好?
南方姑娘喜歡北方男孩子嗎?
什麼地方能發現金沙?

TAG:地理 | 航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