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的重要意義?
總理在50年一份政府報告的一部分
時間沒搞錯的話,是志願軍秘密入朝第五天,第四天夜裡搞了101空降師1800多人後,中美第一次交手後。
第一段讓我感觸很深,如果不把美國人趕回三八線,聯合國軍放幾十萬部隊在鴨綠江南,咱們要放多少萬在江北?要放多少年?要不要先軍思想?
當時政府還是很敢說的,敢跟老百姓講實話的。
我就準備了一桌飯,準備伺候一五計劃,現在又來了一撥客人,怎麼吃?
這裡是分割線
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範圍之內。從八月二十七日到昨天這兩個月間,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已侵入我國十二次。最近不僅在鴨綠江,而且已飛到寬甸(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來示威、偵察、掃射和轟炸。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麼能安定生產?
我們國家的建設需要有三年五年時間先恢復生產,我們也正在進行恢復工作。最近擬定了一九五一年的經濟計劃,總想減少軍費,增加經濟建設費和文教費,把軍費由今年占預算的百分之四十三減為明年占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以全部概算的百分之七十投入經濟建設、文教事業等,並考慮改善公教人員的生活,收購農民的餘糧,發展日用品的生產。但敵人不讓我們這樣做。不久以前華萊士〔27〕給毛主席一封信,他說,願中國造拖拉機,不要將造拖拉機的力量造了坦克車。實際是敵人不許我們建設,逼得我們不能造拖拉機。
假如我們採取消極防禦的辦法,那是不行的。消極防禦也要花許多錢,例如改裝一個飛機場就要一億斤小米,東北修八個,關內修三個,就要十多億斤小米,飛機場外還有許多設施,所費甚大。再有工廠搬家,許多工業無法按計劃生產下去。軍事上,除裝備之外,還有兵力問題,鴨綠江一千多里的防線,需要多少部隊!而且年復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進來。這樣下去怎麼能安心生產建設?況且敵人如果將朝鮮侵佔了,也不會就此罷手。所以,從朝鮮在東方的地位和前途的展望來說,我們不能不援助;從唇齒相依的關係來說,我們也不能不援助。這是敵人把火燒到了我們的大門口,並非我們惹火燒身。
當然,如果當時能有倆戰士會用鍵盤打字,放國境線上,一準沒事。
三七年有鍵盤俠,靠他一張嘴,鬼子也不能進了中原。朝鮮戰爭之於中國類似於日俄戰爭之於日本,一步從毫無國際地位一躍變成地區性大國,可以說是一步登天,也可以說解放軍在國內民眾心中的高大地位,百分之80靠朝鮮戰爭,畢竟打蔣介石屬於內戰,沒權威性,打日本人屬於游擊戰,不算剛正面,印度本身國際地位不高,珍寶島規模又太小,只有朝鮮戰爭最權威。
中朝人民交換了命運。
在哪裡跌倒(甲午戰爭,朝鮮),就在哪裡站起來(朝鮮戰爭,朝鮮)。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戰爭,91年美國很可能打的不是伊拉克,而是tg,朝鮮戰爭給中國軍人帶來的榮譽不是我們平民百姓能夠體會的,同時給美國軍人帶來的陰影也不是我們能理解的
腦洞有點大突然想到古代中國時候的一句話,「守江必守淮」,這句話感覺放在鴨綠江也可以。
今天,美國和韓國決定要把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已然構成了對中國的嚴重危脅。
如果不抗美援朝,那麼到了今天,薩德就要部署在丹東附近,離北京直線距離只有400公里,離遼寧不到100公里我只談朝鮮戰爭對中國的意義。
朝鮮戰爭是對中國最不壞的一場戰爭。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在二戰得勝盟國眼中無非是個人口眾多的陪襯。在美國眼中,中國最好作為僕從屬國存在,司徒雷登準備談判的目的是讓中國取代敗走台灣的中華民國,作為美國在亞太的代理人對抗蘇聯。中國拒絕了僕從地位,並提出「互惠互利」,美國對於這個不聽話的小弟,當然是要打的。其實意識形態在國與國之間就是一種說辭,中國並不是死心塌地的跟意識形態所謂一樣的蘇聯一心,中國的戰略意圖是「間於美蘇」,尋求自己壯大的機會。簡單講就是所謂的馬列中國化,馬列無非是個定語,關鍵是中國化。中國自1840年被各國虐打以來,一直圖求的是自己的強大,在強大的道路上中國人不惜借用一切可以使自己壯大的科技、文化、甚至意識形態,但最終一定要中國人唱主角,這種骨子裡的中國人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
事實上,中國和美蘇也是打打合合,跟蘇聯也不是真正的一心,後來還有珍寶島的衝突。美國想拉中國控制蘇聯,蘇聯想拉中國遏制美國;中國想藉助美蘇的矛盾壯大自己。
在中國剛解放不久,美蘇的代理人戰爭是種必然。在亞太區域,美蘇的爭霸,最有可能把戰火燒在中國境內。朝鮮戰爭以前三個月,美國便把第七艦隊開赴了台灣海峽,中國想解放台灣,台灣是美國亞太地區的固定航母,中美必有一戰。如果是在台灣海峽的海戰,以中國剛建國的海空軍實力,中國必敗。戰敗就要「割地賠款」,一個晃晃悠悠剛剛站起來的中國就會被打回1840年喪失主權的「兩半社會」,而且中國的五常地位都很可能被除名。
正巧金日成自作主張,起動了統一朝鮮的戰鬥。美蘇博弈從台灣海峽移到了東北亞。此時中國處於最尷尬的境地,如果美國整體佔領朝鮮,美蘇的戰略緩衝區就變成了中國東北,美蘇開戰的戰場將在東北大地展開,東北人民必然生靈塗炭。俄羅斯會趁機「增援中國」,那就是出兵以增援為名趁機佔領中國東北,並獲得旅順港作為出海口,請神容易送神難,被蘇軍佔領的東北,要想要回來,恐怕完全不可能(參見那幾十萬被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
如何將敵人擋在國門之外?如何將戰火燒在國門之外?只有主動出擊,既保護了東北,也不會給蘇聯借口。另一方面原因是二戰後,蘇聯成年男性人口銳減,蘇聯的戰略重心在向歐洲西擴。蘇聯缺少人口作為部隊,正好利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部隊,蘇聯出武器,這種模式便一拍即合。
當時如果在台灣海峽中美開戰,中國必敗。如果在朝鮮這種山地地形陸上作戰,中國解放戰爭陸戰經驗豐富、生死磨礪出的老兵,加上蘇聯的武器,利用朝鮮多山美軍機械化陸軍受限制的特點,中國就有機會。於是中國人打平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從軍事意義上,朝鮮戰爭是中國在1840年以來,第一次將敵御國門之外的外線作戰,避免了國內老百姓生靈塗炭的悲劇,同時中國人逼平了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手下的聯合國軍。中國讓世界第一次認識到了中國人作為現代戰鬥民族的特徵。戰爭打出了尊嚴,也加大了政治談判的籌碼,中國從一個或者跟著蘇聯的小弟,或者被美國視為的仆國,變成了「中美蘇三足鼎立」。
朝鮮戰爭後,中國迫使蘇聯對中國科技援助,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基礎。
中國正是這樣間於齊楚,帶著各種指責和血淚孤獨地一步步走過來的,而且中國的腳步並沒有停歇,就像上文我所說的——中國人不惜借用一切可以使自己壯大的科技、文化、甚至意識形態,但最終一定要中國人唱主角,那些外來的東西只是中國人的工具,這種骨子裡的中國人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
——另外補充一點,朝鮮戰爭是中美兩國的有限戰爭,是以兩國軍人為主的純軍事戰爭,雙方做到了相對克制,都沒有實地去攻擊對方領土以及百姓。如果按照中國古來的說法,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之戰」。這種有限的較量為中美兩國未來的合作可能性打下了基礎,不交手美國瞧不起中國,交過手暗地裡佩服中國,今後可以合作。沒關係,當年是邊打邊談,現在是邊吵邊談邊合作。反觀二戰中日戰爭造成的隔閡,一個很難逾越的鴻溝就是日本人殺死了太多中國的老百姓,佔領了中國本土的大量土地。我打個比方,你生活在一個小村子裡,身強體壯的同時熱情好客,鄰居們都很喜歡你。但是後來你生了一場大病,他們開始覺得你好欺負,今天張三偷你兩棵白菜,明天李四又拿一橡皮筋做一彈弓打你家玻璃,後天王五又讓你給他兩千塊錢要不然住你家不走了……
然後你病痊癒了,鄰居們卻還是繼續著往常的行徑,該偷你家白菜的還在偷,該打你家玻璃的還在打,該找你要錢的還是在要……這時候你怎麼辦?誰來找你就教訓誰,雙拳難敵四手。
於是,就挑鄰居里個頭最大的那個,看上去你打不過的那個,狠狠地跟他打一架。哪怕你打輸了,也要讓他身上出點血。
沒錯,我說的就是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朝鮮打完了,西方列強再也不來胡搞了。
提到抗美援朝的意義,你得知道抗美援朝的動機,這一仗究竟是必須得打,還是可打可不打。不明白這份動機,那麼它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而現在的中國人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麼美軍逼近東北,中國就出兵了呢?那是因為現在的我們無法直觀的感受到那時的東北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當年蔣介石為了保存實力把東北軍撤回關內,讓出整個東北當做緩衝區。這招其實現在也可以用,但在1950年的新中國卻絕對不行。至於東北在建國初期多牛,網上有很多資料,我就不再贅述了,有的說全國工業產值東北佔85%,台灣佔10%,有的說日本統治時期東北的工業蓋過日本本土。
總而言之,建國初期的東北就是新中國手裡唯一一籃子雞蛋,相當於現在韓國的首爾,日本的東京,中國的北上廣深捏一塊,這如果打碎了都沒有第二個籃子。所以美國人把炸彈扔到鴨綠江,就好比如果金三胖把炮彈扔到首爾韓國人就絕不可能還坐得住,所以中國奮起反擊了。至於美國有沒有心覬覦咱東北那點家當,他們絕口不提我們也猜不到,但你把手放到人家姑娘的內褲上還說沒有非分之想,至於你信不信,反正那會的新中國是沒信。
所以這一仗中國打得很堅決,而且是拼了命在打。絕不是可打可不打,或者先打打看,輸贏都無所謂。而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動一切力量在跟全球最先進的工業大國拚命。新中國為了守住東北這一籃子雞蛋拚命也不只是這一次,多年以後還為此跟另一個超級大國動過刀子。
我們不知道輸了會怎樣,僅僅是因為我們贏了。你若非得假設輸了會怎樣,可以去翻翻1840年至1945年的歷史,那段時間中國一直在輸。什麼叫喪權辱國,什麼叫任人宰割,輸了會怎樣中國人比誰都了解。
所以說朝鮮戰爭的重要意義,就是中國人打贏了一場衛國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保的是我們自己的家,衛的是我們自己的國。意義在朝戰前幾年就寫好了,我沒記錯的話,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
上課時候碰到個身穿USAF軍服的代培生,我問他為什麼參軍,他說因為他家世代從軍,而且你們(指我)國家老是用軍事力量威脅他們的盟友,美利堅有義務保護盟友。他表示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好戰,他居然說我們是「warmonger」,我表示
回想朝鮮戰爭前不到十年的抗日戰爭,哪些奇葩狗血的慘敗……當然我們抵抗住了日本人到狂攻,可是很不光彩,耗盡了無數中國人當時本來就不多的自信和主心骨!是朝鮮戰爭,讓中國人第一次面對西方軍隊不至於潰敗,甚至可以在三八線與聯合國軍相抗衡,從此中國人變成了有骨氣,有尊嚴的真正意義大國了。
水滸傳里都知道,上梁山需要投名狀,美帝之前一直出錢出槍,支持內戰,好容易打跑了老蔣。突然發現,美帝又打到家門口了,更倒霉的是,你認的老大以前還不待見你,還佔著你家房子不走,你怎麼辦,作為一名小流氓,你只能告訴老大,我能打,特別能打,我單挑對方老大,打倒了對方大群馬仔,老大很高興,宣布那條街歸你管了,我還給你把手槍。中國當時面臨的形勢和這個小流氓完全一致,蘇聯佔領了中國東北,從共產國際時期,中共(毛澤東那幫人)就和共產國際和他的主子蘇共不對付,還差點被搞死。45年以後,蘇共又需要對付反骨仔-南斯拉夫的鐵托,斯大林同志天天懷疑毛澤東同志是東方的鐵托。中共當時只有2個選擇,投蘇聯還是投美國,美國肯定不能投靠的,當時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就不支持接受中共,麥卡錫主義在美國肆虐,民國借了美國大量的債,簽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最要命的是,東北在蘇聯手中,如果不靠向蘇聯,東北都要不回來。最後,毛澤東一咬牙,告訴斯大林,我出錢出兵出裝備,到朝鮮替你打仗,這就是我的投名狀。中國因此收到了第一輪戰爭紅利,蘇聯出顧問,幫助中國建立了正規化的軍隊,完成了工業體系的建設,這些都是志願軍的血的紅利,斯大林歸還了東北,中國保住了核心 的領土。我推薦大家看看沈志華的著作,作為一個自費購買蘇聯史料的歷史學家,他的作品讀完,你就會發現,當時的中國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
和甲午戰爭一起,可以被看作中國近代史的一對正反面。
首先,抗美援朝對中國崛起的意義是絕對不容置疑的。但其背後卻是由一系列很複雜的政治、外交、軍事和發展因素所導致的。
我們分別從明線和暗線來分開剖析:
明線(抗美援朝中國的被迫性):
1、由於金日成挑起的朝鮮統一戰爭和聯合國軍的介入,導致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很嚴峻的形勢。
2、新中國一半以上的重工業基地都位於東北,在剛解放時候,百廢待興,東北的工業基地至關重要。如果金日成被李承晚反殺,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將面臨很嚴重的威脅。台灣還有個美帝撐腰隨時想反攻的老蔣,一旦朝鮮淪陷,新中國將沒有任何與美國博弈的籌碼。
3、新中國的政權還沒有被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同,更不要講加入聯合國了。這仗如果不打,新中國政權被國際社會認可,加入聯合國,擠掉灣灣成為五常不知道要晚多少年。
4、美蘇冷戰,中國遭殃。斯大林表面強悍,其實對於二戰付出巨大犧牲和損失的蘇聯,也只是徒有其表。而且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發展,雖然都是社會主義陣營,但斯大林一直都心存芥蒂。南斯拉夫就是個典型。美帝由於意識形態,更是處在對立面。以為解放了,就可以安心搞經濟了?實際外部環境根本不允許。
綜述:明線上看中國完全是在一個不可控的外部環境下被迫出兵,並付出了巨大犧牲。是出於自身危機所作出的決策,這也是現在許多人還在討論抗美援朝值不值的起因。但是請把後面的看完。
暗線(抗美援朝中國化危險為機遇的轉折):
1、給蘇聯納上了一個投名狀。志願軍入朝之後,前3次戰役直接把聯合國軍平推到了37度線以南。這個戰果不僅給國內帶來了極大的振奮,也讓隔壁吃瓜的斯大林看嗨了,開始支援裝備、培訓和飛行員。所以在前4次戰役,志願軍拿著解放戰爭的裝備對抗毀天滅地的美軍火力,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到第五次戰役,就變成了一水的蘇制裝備對抗聯合國軍了。
2、這個投名狀,為戰後的新中國發展帶來無比巨大的發展機遇。抗美援朝之後,中蘇關係就進入蜜月期,在老大哥的幫助下,一窮二白的中國打下了自己紮實的工業基礎和國防軍工基礎。想想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單靠我們自己白手做起,中國的現代工業又要晚多少年。
3、打出了國際地位,打進了聯合國,擠掉了廢柴灣灣成為了五常。在美帝原子彈轟完日本不到十年的時間,國際社會大部分國家都戰戰兢兢在美蘇兩國後面跪舔的時候,我們幹了美國帶的15國聯軍一炮……想想是不是有點小激動?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勇氣和魄力。咳咳,跑題了。雖然中國加入聯合國是1971年的事,但是看看上面明線那麼多的危機,如果被戰略包圍,美蘇都不支援,1971年我國能有多少底子?更不要想還能有錢支援黑叔叔們,最後被抬進聯合國了。
4、至於後來中蘇交惡,尼克松訪華開啟中美蜜月期及後來對越反擊戰另一個投名狀的故事。我想歷史總是環環相扣,如果中國錯過當時的歷史機遇,還是那個孱弱的中國……老大老二打架結果把一個堅持獨立自主老三搞分裂了是大概率事件。
綜述:在保家衛國被迫出兵的明面的背後,彰顯的是老一輩革命家深謀遠慮的中國智慧,是新中國成立後剛剛站上國際舞台最重要的一步落子。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借力打力,打出了國際地位,更打出了發展機遇與環境。
我們今天能夠坐在這裡吃飽穿暖安心打字,還有一個觸手可及的中國夢,永遠離不開志願軍先輩們的犧牲與奉獻。
最後,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革命先輩們,送上我最高的敬意。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