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海外讀建築設計的建議?

出國已經兩個月,讀本科的建築設計,至今一頭霧水,周圍的中國小夥伴也是這麼覺得。總覺得自己的idea不被認可。設計這門課見仁見智,就像家長看自己生出來的孩子怎麼看都是好看的。大學裡的第一個設計fail,如今正在設計苦海里掙扎,presentation更是噩夢。想問在國外讀建築設計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今年夏天就畢業了。說點實在的 那些設計課fail的人裡 有多少是真正因為idea難以被接受或者單純因為老師個人偏見才fail的?其實大多數還是因為最後presentation出來的東西質量不過關。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被淹沒在了設計的苦海中 因為你還根本沒有下海。趁還在岸上 抓緊讓自己的手繪牛逼吧 讓軟體牛逼吧 讓後期牛逼吧 讓模型牛逼吧 你的設計老師再不喜歡 只要你有東西拿得出來 場地分析 中心思路 設計步驟 圖 模型都搞全搞細緻了 往牆上一貼看著跟真的似的 老師一看就覺得 啊 這個同學確實有在認真做事情 這樣基本不可能fail的。

所以說 創意什麼的 好了固然是錦上添花使人眼前一亮 但最重要的還是你做了多少東西 做的東西好不好的問題 老師打分的態度取決於你認真的程度 就算天才也需要認真的。


謝邀。

剛開始找不到感覺是正常的。記得當年大一的時候,第一個小設計好像全班fail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border line(答主就在這個裡面),很多同學也是覺得一時茫然,不乏部分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第一個學期沒完就drop好幾個。但隨著一個又一個project做下來,大家也慢慢開始上道了,閃光的設計也漸漸多了起來。

要說有什麼建議,個人覺得關鍵是要多看多琢磨。

多看書。國外圖書館裡那麼多書那麼多期刊,做設計的時候多翻翻,一方面更容易激發靈感,另一方面可以從前人的經驗中借鑒。當你把圖書館裡面的書翻遍了,做設計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好比「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多實地考察建築。實地看多了,才知道自己在紙上畫的那條線到底代表什麼,才知道雜誌上那張漂亮的照片到底是不是騙人,才知道一張平面變成建築到底是什麼樣子,才知道一種材料用出來到底是什麼感覺。

多嘗試。初學者很容易被自己的一個所謂idea誘惑住,從而給自己劃一個圈綁住手腳。不要糾結於結果,試試不同的方向與手法,探索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錯了也不要緊,學生時代最寶貴的就是,這也許是你一輩子唯一可以為所欲為做設計的時光了。

Last but the most important, keep fighting, never give up.

------更新------

前面說的是提高建築理解和設計水平的建議。說到實際操作怎麼出逼格拿高分,Chancywood說得很好,在不能蓋實物的學生時代,關鍵在於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如繪畫技法之於畫家,如文字之於作家,是你的表達語言,別人只能通過你展示出來的東西判斷你設計的優劣。國外presentation的書很多,可以找來學習一下,用上裡面一兩個技法,下一個project十有八九就可以碾壓你們班一半以上的同學了。但想步入大牛級別,還需多看多琢磨,包括向其他同學學習,網路資源,以及使用其他設計領域的手法等。

另外,presentation不等於在電腦裡面排版然後A0列印,任何輔助你表達想法展示設計的手段都是presentation的一部分。Diagram模型什麼的自不必說,用音樂電影服裝什麼的也並不鮮見。

至於idea,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其實大部分時候沒有那麼重要,關鍵在於完成度。你的idea可大可小,但完成度要比idea更進一步,才算是好的設計。Idea可以簡單如「一個方盒子」,只要做得有驚奇之處,都可以成為一個高分設計。Idea如「讓人充分地互聯以完成社會的大和諧」,可能連大師都不一定能完成好這題目。其實這好比「有多大能力說多大話」,「永遠比說的多做一點」。你想想你會更認可「做得比說的漂亮」的人多一點,還是「說得比做的漂亮」的多一點?

如果是做實驗建築則不一樣,開創性比完成度會更重要。但開創性想獲得成功與認可,就好似喬布斯發明iphone,是我等凡人不敢企及的目標。就不作展開以免誤導了。


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這不怪你,國內建築教育體系和美國的完全不一樣。第二句話是:迅速意識到差異所在並調整思路比去關注presentation技巧軟體技巧怎麼做出老師喜歡的東西都更重要。

我自己在國內上的五年本科,到紐約之後上的三年M.Arch, 現在工作一年了。所以對題主的問題有過感同身受的經歷。現在想明白的一些道理,我很希望四年前有人對我說過。

首先解釋第一句話。因為國內建築教育大部分來說還是深受beauxa art-巴黎美院-蘇聯式建院體系這麼一脈相承下來的。特點是強調繪畫技巧,老師可能還讓苦練仿宋字針管筆墨線說這是基本功云云。設計上強調和乎規範合乎結構合乎水暖電空調,唯獨對如何合乎建築學思考合乎社會現實歷史地理的context語焉不詳。國內建築教育絕大部分來說教育目的是提供合格的建築繪圖師。提供職業技術培訓。(當然和其他國內優秀的建築專業同學交流,發現還是有許多可喜的嘗試的)

美國就不太一樣了。總的來說美國建築教育從梁思成他們在U Penn那會兒已經開始逐步摒棄beauxa art並開始接受包豪斯乃至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想。從梁先生歸國創建現代中國建築教育體系那個時代開始分化,中間近百年里經過文化歷史政治戰爭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影響,等到全球化互聯網時代兩邊再重逢時,早已大相徑庭。(當然梁先生曾提出過向包豪斯和現代主義建築系統歸納學習的建議,可惜時代走向並不總是理性的)拿咱們這一代出國的建築人來說,就是這個「相見不相識」的大時代背景下的小小縮影。所以我說這不怪你,也不怪咱們。

美國的建築教育也並不是十全十美,有時候光環耀眼是因為擁有話語權。但我認為至少很值得咱們虛心接納學習,因為咱們的都不太成教育體系,更像培訓體系。

美國建築教育難以一言蔽之,據我觀察,尤其是東岸的建築學校里,最大的區別在於教學目的吧。目標是建築學教育,是Critical Thinking,是利用現有的技術和社會現狀去探索不同的建築可能性,是育人,是把建築學和建築技能培訓相對獨立地去看待。對於咱們來說,要時時刻刻注意「建築學」和「建築技能培訓」的區別所在。我感覺百分之九十的困惑來源於對這兩個概念的混淆和誤解。

從當前的內容上來說,構成現有美國建築學教育版圖的有三大塊(我自己覺著的):Maker Culture,Theory,以及tachnics。 這兩年國內3D列印工業4.0等概念火得一塌糊塗,學建築的可能有些優越感,會心想「俺們好幾年前就在學校里排隊3D列印模型了」 「我們早就玩兒機械臂了」「我們早就搞參數化設計扭來扭去了」 「我們早就學編程用集成電路做裝置設計了」。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那些吃飽了沒事兒撐的建築師生們不斷思考「以後建築學會是啥樣」的實踐結果。從這一點上我們要感謝這些不懈探路的老師同學們,但反過來也要明白這些是一種方式,一種可能性,我們現在不是為了機器人而機器人,為了BIM而BIM,為了fabrication而fabrication,而是吸取自己感興趣的,然後試著走出一條路。這些都是探路手段,而不是路途本身。

在理論上真心建議大家踏下心思好好讀一些東西,把現在影響深遠的理論思路的脈絡理清。而且像population thinking,typological thinking啥的不止是建築學裡會遇到,更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出了建築學人間喝酒吹牛逼時有用之外,至少是很有意思的。

最後是technics。總的來說是關於建築是怎麼實現的學問。建築學的technics和結構或其他專業的不同。比如我們學校Pratt剛開始學的時候要用同樣尺寸的木棍兒鐵絲搭成懸臂結構,要求是能夠放一個西瓜不塌。再往後是學結構計算靜定超靜定什麼的,最後是一個設計項目和KPF SOM等大型公司的資深結構專家導師們一起合作完成全套的設計圖,從幕牆的後面的鋼爪細部到havc強弱電線路圖到剖面結構從頭到尾畫了個遍。簡直酸爽。可以看出這部分教學是有建築學自己的側重和協同設計的鍛煉在裡面的。

一邊上班一邊偷偷打的,如果哪裡說的不嚴謹請同行前輩斧正,也學弟學妹們見諒。有事兒接著問,也希望更多學人們加入討論。


自從找到工作,再也不覺得畢業晚是個事兒了


同大一。

[隨心來= =]

粗略地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大一做設計完全是隨心來。

因為我當時已經不隨心了,已經知道要注意很多的東西。

可能我剛開始的時候還隨心什麼的,但是到了project 2結束的時候,我就知道要控制space之類的,這並不會限制到你的設計,我覺得萬物都有自己的基本規則,就像你要飛翔,知道怎麼飛翔後,你遵循好了就會有很廣闊的天空的。

以及在意proportion,golden section,boundary,asymptote,void and solid之間的關係,這之類的東西了。以及architectonic這種~

然後現在看project 2剛開始的幾個model簡直就是一堆屎,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教授的話我當時都懶得說,sticks也沒有切好,formcore切得亂七八糟,一個模型完全敞開的狀態,另一個建得亂七八糟,剩下的其他的就不說了,我們基本上上一次課帶一個新的model= =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做的太爛?像我這種剛開始一上去中式英語太嚴重的人,老師也沒有說什麼。因為什麼,因為我把section、elevation、plan,axonometric,diagram,sequence,有時候有空了就把shadow之類的畫一下。還有一些其他的有的沒的。

你把該呈現地呈現出來,該做的該表現的document出來,那幫人聽不懂我講的鳥語,看還是看得懂的。

為什麼說做presentation是噩夢?原因第一個就是你沒有準備好,該畫得沒畫。還有語言問題?我當時中式英語太嚴重但是我後來都會提前演練一下,然後用上幾個專業的辭彙。

怎麼說,做設計,時間就是金錢,千萬,不能有,拖延症。

只有充足的時間,你才能夠做出最好的model。

[平時功夫]

平時要多看,雖然說reading什麼地有些累,但是看完之後你會覺得自己的level更上一層樓了=。 = 我原先也不願意讀,哪有時間= =studio本身的課都讓人累得跟狗一樣,加上我還有其他專業的專業課,我熬夜熬得很厲害,昨晚還低燒了。。沒辦法太學渣了,切個formcore都要切好長時間。。。

像曾經看到的這樣一個事情,一個學arch的人說覺得當時學長做的設計確實驚艷,感覺自己怎麼地也超不過他。後來才知道,那個學長用了時下最新的idea,多關注architecture的一些網站,類似archdaily這種。

像我之前的一個project,topic是「action」。我一個很厲害的學姐(也是朋友)看了下我的設計,提點了我一下,比如說什麼「從裡到外」「從外到里」,上寬下窄啊之類的,具體記不清了,我剛聽就覺得尼瑪現在的我想破腦袋都想不到這些東西。後來model做出來,教授說我的idea很fantastic,整個班就我的最獨特。加上那次formcore什麼的也切的較好= =然後分數有長進。。

最後這個理念直接被我用到了final project的idea中= =

Anyway,個人感覺,只要你完成了各項作業什麼的(感覺能撐到最後的都是牛人= =,據教授說每學期都會有很多人drop掉或者轉專業,不過目前為止我們班還沒有人,這個戰鬥力爆表的班= =),應該不會fail吧,畢竟功勞沒有但也有苦勞。。

當然了如果你沒有完成作業,也是第一名答案的「presentation」質量不過關,fail掉也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

等下還要上課。先說這麼多吧。

共勉。


記得我當年在國外學建築設計時,每天都是平面解析和建築採風,課上跟導師討論平面解析,課餘背著畫板去街邊採風。然後把採風的畫和照片拿給老師指點。

設計確實是從人的思想出發,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建築設計更是一種人與環境的工程學,這套工程學理論是建築設計千百年來不斷演化的系統理論,這個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所以多從書上的設計案例里理解設計的原理,然後再將理論活用。

一定要多跟老師討論和溝通,一定要和老師的思路保持一種默契,老師更喜歡在他思維之內的東西,不要試圖創新和突破。


各國的建築設計學校內容千差萬別,學科分類都不一樣。美德一般放在理工,法日一般放在美院。對於在海外讀建築我的建議是你先要考慮你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的?學習是有目的的。你要是打算移民就要按照當地的設計分工進行學習。打個比方,德國的建築學院對於構造的要求非常高,水平確實很好,但你學了幾年如果回國發展的話發現完全沒用,因為建築工業水平跟不上,你設計的節點沒有工廠加工啊,只能在量產配件裡面選型;施工工序沒有配套設備,只能工人現場自己湊合。因此你如果在海外學建築,先想清楚你將來在哪做設計。

如果你打算回國內發展。國內建築教育和市場是緊密相連的,國內市場並不需要太多的idea。畢竟建築大行業的工業化水平非常低,水暖電結構統統跟不上。前些年建築行業大發展(基本是中低端住宅),國家需要大量具有基本設計能力的施工圖設計人員。大學教育也因此為導向,這是合理的。但在未來建築行業萎縮,階級差異增大(少數有錢甲方作為主要市場)的情況下,對於設計的需求才真正成為主流,在這個前提下國內建築設計教育也在進行改革,並且速度很快,在應對需求方面國人抖機靈的水平相當的高。另外嚴峻的是,隨著市場萎縮,資源集中。你如果不能在國外進入一個明星設計院所工作,也意味著你在國內根本沒有做設計的機會。

至於idea之類的,這個努力是一方面,主要還得靠天分。建築設計大師們都是有不少同學的,學的東西都一樣,老師一樣,個別的同學可能和大師選修課都一樣,也很努力,天分不足還是沒用啊。另外不要怕fail,也不要太過在意風格之類的,即便導師有自己的風格,只要你做的好,大部分人都是能同時欣賞賴特和伯魯乃列斯基的作品的。


自從看了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就對設計師灰熊佩服...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讀建築都是要各種被老師打擊的,在這種打擊過程中你就慢慢學會怎麼做設計了。以後工作了你的甲方對你的批評會比你的老師對你的批評狠多了,所以老師們也是在鍛煉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推薦閱讀:

愛爾蘭留學對比英國怎樣?
英文地址怎麼填寫?
在mooc上學習課程之後拿到的證書對出國留學有幫助么?
杭州出國留學哪家機構最好啊?
出國留學的整個流程和攻略是怎樣的?

TAG:留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