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前蘇聯給了中國哪些幫助?
從童年開始,腦子裡就有這樣的疑問:抗戰時,老共的兵力就只是很一般,能夠生存下來已經不易;怎麼抗戰後,解放戰爭中,戰鬥力就急劇上升呢?是不是前蘇聯給予了什麼幫助?還是其它什麼原因?
蘇聯援助東野600輛坦克純粹是荒誕不經的痴人說夢。當時的東野在攻打錦州的時候,戰車團只有20輛坦克,以其中15輛投入戰鬥,這就是鐵的事實。討論坦克,需要明白一個基本常識,裝甲兵是技術兵種,坦克是重裝備,不是你把農民徵召入伍,給他一把槍,訓練一個月就能上戰場的概念。技術兵種是什麼意思?要各類技術人才、要各種零部件、要油料……開個玩笑:蘇聯就算援助東野1000輛T—34,以東北的人才隊伍和物質基礎,也只能當擺設。下面步入正題:
《解放戰爭中的東北裝甲兵》
本人2005年發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第11期。1945年8月侵華日軍投降後,在東北地區遺棄了一批重武器裝備和器材。我軍進入東北的部隊立即著手收集日軍遺棄的裝備,組建自己的坦克部隊。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學校奉命開赴東北,朱瑞校長在大隊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中央軍委的重要指示:「在東北邊境地區和鐵路沿線各戰略要點,日寇遺棄了大批的火炮和坦克、裝甲車,我們炮兵部隊必須乘此機會壯大起來,並著手建立人民的坦克部隊,實現人民軍隊多年來的願望。」經過長途跋涉,炮校於11月中旬抵達東北。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彭真在接見時指出:自己動手,武裝自己。11月1日,中央軍委電示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員林彪,第一政治委員彭真並炮兵學校校長朱瑞,政治委員邱創成,要他們派出得力幹部接收保管日軍在瀋陽的技術兵種學校,並注意搜集飛機、坦克和大炮。東北人民自治軍立即給所屬單位發電,為適應目前要求,須訓練大批汽車司機、坦克手,並隨時聽候調用。遵照中央軍委和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指示,各單位迅速派出人員在瀋陽及東北廣大地區搜集日軍遺棄的坦克裝甲車輛和油料器材。
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幹部高克奉命在瀋陽搜集坦克。11月中旬他在瀋陽原日軍坦克裝配修理廠(即918廠)偵察敵特活動情況時發現了保存較完好的日式坦克,立即向自治軍副司令員呂正操作了彙報,並主動要求帶人去收繳坦克。呂副司令員同意了他的請求。爾後,高克帶領幾名戰士進廠,衝破敵偽人員的盤查和封鎖,在老工人的幫助下開出了兩輛坦克。幾天後又在瀋陽搜集到2輛裝甲車、2輛牽引車、1輛汽車,並組織日偽技術人員將車輛全部修復,臨時組成一個裝甲車隊。11月13日遼北省政府電告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在四平發現坦克。司令部幹部霍舒亭奉命帶一批技術工人前往四平東哈福山區,在遼北省政府的大力協助下,經過兩天兩夜的艱苦奮戰,搜集到4輛坦克、1輛汽車、6車皮坦克器材和部分油料,由鐵路輸送到西安(今吉林省遼源市)。
但此時東北的形勢很快起了變化,國民黨軍在美國支持下分海陸空3路向東北地區大舉運兵,並於11月下旬佔領了山海關、錦州等要地。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指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以便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積蓄力量,準備反攻。為此,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於11月底撤離瀋陽,並命令坦克向通化地區轉移。裝甲車隊於28日離開瀋陽,當行至瀋陽郊區小轎子屯時發生故障,難以繼續前進,留用的原日偽人員破壞大部分車輛後逃散。高克為確保僅存的一輛坦克,積極與上級和兄弟部隊取得聯繫,等待接應。由陝甘寧邊區移駐東北的延安炮兵學校已經抵達瀋陽。朱瑞校長指定曾經在蘇聯東方大學軍事訓練隊坦克專業技術班學習過的孫三、劉大祥專事收集日軍遺棄坦克的工作。軍政幹部學校的毛鵬雲也在瀋陽地區搜集坦克,並彙集在一起。炮兵學校得知高克被困在小轎子屯,立即派遣劉大祥帶領一個警衛排前來接應,高克帶領最早收集到的一輛坦克安全到達瀋陽東郊炮兵學校駐地馬家灣子。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
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炮兵學校設一個坦克大隊,以培養建設裝甲兵的人才。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命令各部將搜集到的坦克、器材、油料和技術人員,集中到炮兵學校統一使用。據此,炮兵學校於1945年12月1日,在馬家灣子駐地召開會議,朱瑞校長宣布成立坦克大隊,孫三任大隊長,毛鵬雲任政治委員,高克、霍舒亭、劉大祥任副大隊長。全大隊30餘人,1輛坦克(四平搜集到的坦克未運到),隸屬炮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誕生。東北坦克大隊成立後,於當月移駐吉林省通化縣。
為確保在四平搜集到的坦克、器材不被破壞,彭真和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政治委員羅榮桓於12月4日給吉林軍區副司令員萬毅發電:「由四平運至西安之4輛坦克,望設法用火車運至通化。」吉林軍區按電示,令保安第3旅派人護送。霍舒亭率領的車隊於12月中旬順利到達通化,編入坦克大隊。與此同時,坦克大隊在撫順、鐵嶺一帶又搜集到柴油、汽油、機油等300餘桶,也運到通化集中。這些坦克、器材、油料,為東北坦克大隊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
1946年2月3日,通化發生殘餘日偽人員叛亂事件,留在坦克大隊的部分日偽人員企圖開出坦克參加暴動,幸被及時發現,予以制止。這一事件極大地震動了全校,使上下普遍意識到由戰鬥骨幹掌握技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為此,炮兵學校立即抽調30多名學員到坦克大隊學習技術,並吸收少數修理工人參加,迅速建立一支可靠的技術隊伍。此時,全大隊已有80餘人,日式坦克5輛,履帶牽引車8輛、汽車22輛,經過軍事技術訓練具有了一定作戰能力。1946年5月,坦克大隊轉移到黑龍江省寧安。7月,移駐東安,接收了西滿軍區移交的坦克9輛、汽車2輛和牡丹江軍區移交的坦克6輛,改稱戰車大隊,下轄3個坦克隊和汽車隊、警衛連、材料庫、修理廠,全隊400餘人。有各型坦克20輛、牽引車10輛,裝甲車和汽車30輛。全體指戰員在器材短缺、情況多變、人員分散、教材、教員都難以保障的艱苦條件下投入了戰備整訓,克服重重困難,學技術、練戰術,為今後遂行作戰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戰長春1946年4月初,吉遼軍區所屬部隊及第7師包圍了由偽軍和地主武裝改編的國民黨軍佔領的長春,發現孟家屯有一批被蘇軍撤離時炸毀的大小日式坦克約80輛。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吉遼軍區司令員周保中,特請曾在蘇聯東方大學軍事訓練隊坦克專業班學習過的蔣澤民負責檢修坦克。蔣澤民帶領10名解放過來的坦克修理工和汽車駕駛員,經反覆查找,從破爛坦克堆里選出兩輛尚未完全炸壞的坦克,苦幹七、八個晝夜,於4月12日修復了一輛坦克。隨即又在解放人員的指引下,挖出了坦克所缺的機槍4挺、57炮身4件以及這些槍炮所需的彈藥。
14日凌晨,蔣澤民帶著修好的坦克和4名乘員由孟家屯開到長春東郊的二道河子,此時東北人民自治軍已將長春圍得水泄不通,攻城戰鬥正在進行中。周保中司令員看到修好的坦克,高興地前後左右觀看,並指示沒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出動,只有在攻城遇到堅固障礙時坦克才能投入戰鬥。蔣澤民了解到,長春守敵為原偽滿軍「鐵石」部隊的殘部,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地下先遣軍」,又收羅大批偽滿時期的警察、憲兵、特務和地痞流氓,擴編成一些雜牌部隊,加上我軍推進長春時逃到市內的地主武裝,總數約三萬多人。這些敵人雖然沒有多少實戰經驗,但依託城區建築物防守,仍有一定戰鬥力。吉林軍區77團1個營在二道河子西北的宋家窪子附近合圍一個地主大院的敵人,久攻不下。蔣澤民奉命帶領坦克配屬該團增援部隊前往加入戰鬥。第一次攻擊開始後不久,由於槍炮發生故障而被迫撤出戰鬥返回二道河子。下午三點鐘,槍炮、彈藥重新檢修完畢後,蔣澤民率坦克掩護步兵沿原路對大院發起攻擊。4發炮彈準確摧毀4個暗堡殲滅了大部分敵人,少數殘敵逃到鐵路大橋下,被長春軍分區司令員曹里懷指揮的部隊全部消滅。
4月15日上午,周保中司令員派蔣澤民駕駛坦克送信給遼吉軍區副司令員陳光和曹里懷的臨時指揮所。當時,陳光、曹里懷正指揮第69團向偽滿皇宮守敵一個營進攻。由於皇宮圍牆堅固、炮台高築,進攻受挫,自治軍部隊只能在遠處對其形成包圍。坦克正好派上用場。下午,按照曹里懷的命令,蔣澤民駕駛坦克引導步兵衝擊,以抵近射擊摧毀了敵炮台,並加大油門猛衝,用車體把邊牆撞開半扇門大的口子,步兵迅速突進,守敵感到大勢已去,紛紛繳械投降,部隊未遇抵抗順利攻佔了皇宮。16日,另一輛修復的坦克和運送炮彈、柴油的汽車也到達臨時指揮所。指揮所命令兩輛坦克繼續掩護步兵向守敵進攻。坦克以猛烈的炮擊消滅敵火力點,配合步兵先後攻佔了火車站前廣場和大同廣場。第二天,向據守在原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大樓里的敵人發起攻擊,包圍了樓房,一炮將一個較大的樓房工事炸毀,迫使100名守敵在坦克面前舉槍投降。18日晨,各路攻擊部隊均突入市中心,會師於大同廣場。市區內只剩下偽滿中央銀行里的敵人還在憑藉堅固建築頑抗。自治軍將大樓團團圍住,坦克炮接連發射。中午時分,一發坦克炮彈直接從樓窗中射入爆炸,給本已處于山窮水盡地步的敵人以極大震撼,自知再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條,被迫打開大門舉著白旗投降。
吉遼軍區兩輛坦克長春之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坦克第一次參加戰鬥。坦克在戰鬥中發揮了威力,支援步兵一一攻佔了目標,對整個戰鬥的勝利起到重要作用,是裝甲兵作戰史的起點。但在撤出長春向北轉移時沒有鐵路輸送,以至油料耗盡,不得不在拆下機槍後忍痛將坦克燒毀。
東滿剿匪日偽投降後,在東北潰散的偽滿州國軍隊、山林警察和土匪被國民黨收編為「地下先遣軍」,主要盤踞在東滿和北滿地區,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的嚴重障礙。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東北我軍迅速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清剿土匪、進行土地改革上。1946年春,謝文東匪部兩個旅在牡丹江地區佔據綏陽、東寧兩個縣一帶的地盤,活動十分猖獗。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令牡丹江軍區與第359旅進剿,並令東北坦克大隊參戰。坦克大隊按照總部批准的「拿學校當部隊,變部隊為學校,邊訓練邊參加戰鬥,在戰鬥中成長」的方針,由高克副大隊長帶領4輛100式坦克進入林海雪原。6月3日13時進剿綏陽匪部的戰鬥打響,坦克隊的任務是配合步兵突破當面之敵,攻佔縣城。高克決心採取2輛坦克正面進攻、2輛坦克側翼迂迴的戰術,引導步兵衝擊。從側翼迂迴的2輛坦克與步兵沿著公路互相掩護交替前進,當推進到距敵200米時,突然遭到左前方小高地上機槍火力攔阻,步兵被迫停止前進。坦克迅速瞄準及時開炮支援,打掉了這個火力點。在向縱深推進約一公里左右後,發現左前方高地上有兩門敵山炮正在向我進攻部隊射擊。當即以一輛坦克火力掩護,另一輛迂迴敵炮兵陣地後方,正面攻擊的2輛坦克也沖了上來。高地上的土匪見一下子來了4個「大傢伙」,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步兵趁勢從左側猛攻,與坦克形成鉗型夾擊,很快佔領了高地,全殲了這股土匪,繳獲山炮2門。趕來增援的一火車敵人尚未下車即遭到我軍火力猛烈攻擊,眼看情況不好,趕緊一溜煙跑了。綏陽城裡的土匪見勢不妙,連夜燒掉彈藥庫,丟下傷員,棄城逃往東寧。
5日,高克由率領14名坦克手和2輛坦克轉戰南下,配合牡丹江軍區進剿東寧匪部。先頭步兵在通溝遭敵伏擊,坦克立即前往支援。在距敵二、三百米的一條小河邊,以準確連續的炮火摧毀敵重機槍火力點,掩護步兵一舉拿下了東山頭。為防止東寧敵人逃跑,牡丹江軍區命令坦克隊繞過通溝,向西南方向穿插,直取東寧。經過一天的奔襲,坦克隊進抵東寧城郊。部隊利用夜幕發起攻擊,坦克掩護兩個尖刀連從城西突入,消滅了沿途的機槍火力點,一舉攻佔敵團部。黎明時,攻擊部隊佔領東寧縣城,殲敵1個團,約千餘人,繳獲10輛汽車、3挺重機槍和椅披彈藥、油料、器材。拂曉後,敵人在炮兵掩護下從城北反攻,被坦克和步兵擊潰。這次抗敵反撲,坦克隊又繳獲了一門92式步兵炮和6挺重機槍。
在東滿剿匪中,東北坦克大隊的幹部乘員英勇頑強,與步兵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戰鬥任務。儘管這是小戰鬥,但意義重大,既通過實戰鍛煉了部隊,鼓舞了士氣,提高了軍事技術,初步學會了步坦協同作戰的方法;又使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及有關部隊指戰員看到坦克的突擊作用,更加重視和支持坦克部隊的建設。
德惠激戰
1946年秋,東北民主聯軍針對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實行「南攻北守 先南後北」的計劃,決定以南滿部隊在臨江地區迎殲進犯之敵,以北滿地區的主力待機南渡松花江,在長春、吉林以被地區尋殲敵人。據此,第2縱隊5師於11月深入長春地區破壞鐵路,封鎖交通。20日,該師騎兵連發現德惠縣郊的靠山屯附近國民黨軍新一軍第149團2營和地方武裝一部遠離主力,孤軍深入。2縱司令部即電告「東總」,擬先消滅這股敵人。21日,「東總」決定由第5師配屬火炮12門擔任圍殲靠山屯之敵的作戰任務。同時鑒於坦克在東滿剿匪作戰中顯示的作用,特將東北戰車大隊從東安調到德惠參戰。東北民主聯軍劉亞樓參謀長專程到東安視察。了解訓練情況,觀看9輛坦克的戰術演習。戰前,林彪司令員專門接見了戰車大隊指戰員,並明確指示要在實戰中鍛煉成長。戰車大隊奉命以第1隊1區隊7輛坦克配屬步兵第5師15團進攻靠山屯之敵,並決定以3輛坦克支援第15團3營殲滅靠山屯外圍據點田家粉房守敵傅德輝部。田家粉房距靠山屯約2.5公里,由地方武裝傅德輝部460餘人據守,村中央有個大粉房,呈梯形院落,牆高圍厚四角築有炮樓,牆外四周還有碉堡。正當15團3營連續進攻未果之時,3輛坦克恰好趕到。孫三大隊長帶領全體乘員查看地形後命令:展開時2號車在中、1號車在右、3號車在左。攻擊目標為粉房大院。主要任務是協同步兵營,打開通道,消滅機槍火力點,掩護步兵進攻。11月23日18時戰鬥開始,3輛坦克迅速向大院衝去。3號車率先衝到圍牆下,撞垮了大門旁邊對步兵威脅最大的一個碉堡,在倒車時由於夜間視度不良,掉進了水坑。1號車在跟進過程中也掉進了水坑。於是兩輛坦克原地堅持戰鬥,繼續以炮火支援步兵進攻。守敵見此情景,集中火力向2號車和跟隨步兵射擊。2號車因緊靠牆根,不便於發揚火力,同時步兵也被高牆上的機槍壓得抬不起頭來。來在戰鬥的關鍵時刻,孫三大隊長果斷命令2號車乘員開著坦克撞開粉房大院大門,用機槍壓制住企圖堵上缺口的敵人,緊接著將高牆上的土炮樓和周圍的碉堡一個一個掀掉,步兵端著刺刀在一片喊殺聲中衝進院內,全殲了守敵。
1947年2月21日,北滿部隊集中12個師及3個炮兵團再渡松花江,二下江南,向長春、吉林以北之敵進攻。為了確保戰鬥的順利,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再次命令東北戰車大隊,以第1隊4輛坦克配屬6縱17師50團1一個營攻打德惠東南望河堡的國民黨新1軍50師1個加強連。2月27日18時,戰鬥打響, 4輛坦克成一線縱隊前進(按坦克按行軍順序稱呼為1、2、3、4號車)。1號車是輛小偵察坦克,2號車和3號車是日本97式戰車,1隊指導員藍曼乘2號車,2區隊區隊長劉樹旺乘3號車,4號車是100式戰車(即97式改),是大坦克,1隊隊長李自群和1區隊區隊長賈懷彥乘坐。這4輛坦克行至一座橋時,1號車順利通過,2號車剛登上橋頭就軋爆了反坦克地雷,坦克履帶被炸斷,無法前進。此時3號車迅速繞過橋頭開到左邊河灘,在查清2號車毀傷情況後,3號車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炸壞的2號車拖到隱蔽處,立即繞道前進,1隊指導員藍曼即換乘3號車。在3號車搶救2號車時,4號車已從橋側繞上去了。最先過橋的1號小坦克一馬當先,衝到坡上,用機槍向敵人掃射,敵人集中戰防炮向它射擊,1號車靈巧躲避,雖然也挨了幾炮,所幸並無大礙。緊接著4號大坦克開了上來,守軍非常慌張,急忙調轉火力,4號車立即陷入一片火海,車前車後,彈雨如注。車上炮手靳志熟練操縱坦克炮,向敵人的炮兵陣地進行壓制射擊,15分鐘內發射炮彈30發,打啞了敵人的戰防炮,摧毀了進攻正面的3個地堡。戰鬥中,4號車被敵火炮擊中,裝甲板裂開,駕駛員受傷,車內乘員被震的頭昏眼花,但仍精神高漲,奮勇作戰。
接著,4號車和1號車分別帶著步兵打進屯內。3號車帶著兩個步兵班隨後跟進,進入300米開闊地,遭到敵人猛烈火力攔阻,步兵跟進距離較遠,所以傷亡很大,到達屯邊時,兩個班30多人竟只剩下1名戰士。3號車很快摧毀了五六個地堡,殘餘之敵潰退到屯東北角小廟的大地堡群里。由於向守敵喊話無效,3號車不到兩分鐘打出十幾發炮彈,掀開了5個大地堡的頂部,剩下的一名步兵戰士機靈地繞到敵人地堡群側翼,用衝鋒槍封鎖住地堡出口,40多個敵人被迫繳槍投降。步兵後續部隊及時趕到,一舉攻佔瞭望河堡。
這兩次戰鬥,是東北戰車大隊在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指揮下參加的重要戰鬥,表明坦克部隊的作用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戰略區的領導更加重視和關懷戰車大隊的建設和發展。由於乘員們經過臨戰前的艱苦訓練,戰鬥中英勇果斷,猛打猛衝,給敵人殺傷和精神威脅很大,發揮了坦克的突擊作用。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田家粉房戰鬥中,由於天黑,地形勘察不仔細,致使兩輛坦克先後掉入水坑,影響了戰鬥進程;望河堡戰鬥中,坦克衝擊速度過快,造成步坦脫節,步兵遭敵火力封鎖和殺傷,沒有了步兵的協同,對坦克自身也很不利。通過這兩次戰鬥,戰車大隊進一步經受了實戰的鍛煉與考驗,戰鬥力有了新的提高。
1947年6月和11月,戰車大隊先後參加四平攻堅戰和哈達灣戰鬥,但因戰局變化,均未能投入實戰。
成立戰車團為了適應坦克部隊參戰的需要,1947年10月初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發出命令,以戰車大隊為基礎擴建戰車團,任命孫三為團長,毛鵬云為政治委員,李自群為參謀長。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處、供給處和衛生處。受客觀 條件限制,軍事工作和技術工作沒有分開,沒有專設技術部門,行政領導既管作戰訓練也管技術工作。全團編戰車第1、 2、 3連、警衛連、修理工廠,共500餘人,坦克20輛,牽引車10輛,裝甲車和汽車30輛。1948年4月,由東北炮兵司令部撥來學員200名,建立了第4、5、6戰車連。牡丹江軍區獨立2團調來幹部、戰士200名,成立了第7、8汽車連。從東北軍政大學遼東分校調來79人,組建機械連,隸屬於修理工廠。由於連隊增多,為加強領導方便管理又成立了3個營部,使全團指戰員達到900多名,有坦克20輛、牽引車10輛、裝甲車和汽車40多輛。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的第一個戰車團,在裝甲兵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戰車團成立後,認真進行整軍備戰。全團進行土改教育,開展訴苦運動,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幹部、戰士的政治覺悟有了很大提高,決心殺敵立功。為提高全團戰備水平,戰車第2、 3連先後到東北廣大地區搜集到坦克車體20餘個,坦克發動機13部,各種器材、零件40餘車廂。修理工廠對全團車輛尤其是第1營的每輛坦克進行認真檢修,保證隨時參加戰鬥。1948年6月至9月上旬,全團又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技術訓練,除實彈射擊外,主要是演練連排進攻戰術,尤其注重了野戰中的村落進攻和城市攻堅中的巷戰,以及如何以火力支援和掩護步兵進攻、怎樣和步兵、炮兵、工兵搞好協同的問題。從而為遼瀋戰役作好思想上、技術上和軍事上的準備。
錦州攻堅
東北野戰軍經過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共殲國民黨軍38.8萬餘人,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公里。冬季攻勢後,部隊進行了擴充與休整。到1948年8月,總兵力已達103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各部隊開展了大練兵和新式整軍運動,軍事和政治素質大為提高。此時,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獲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工農業生產尤其是軍工生產有了較快發展,人力物力比較充足,東北戰場的形勢更有利於解放軍。東北國民黨軍遭到人民解放軍連續打擊後,其總兵力雖然尚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孤立地區內,處境非常困難。1948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發起遼瀋戰役,首先在東北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定了「置長春、瀋陽兩地於不顧,主力南下北寧線攻克錦州,把國民黨軍隊封閉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戰役於9月12日發起。
錦州是東北的咽喉要道,是東北國民黨軍的主要補給基地。首先奪取這一戰略要地,既可以斷絕東北與華北國民黨軍之間的聯繫,便於解放軍兩翼機動作戰,同時可以封閉衛立煌集團於東北,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錦州守軍為東北「剿總」副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集團7個師約10萬人。城內設置中央守備區、中紡公司、交通大學、日偽神社和老城5個核心據點,城市周圍築有高3.8米、寬1.8米的臨時城防牆,沿四周城牆每隔50米築有一個大型土木質發射點,城牆外有寬5米、深3米的外壕,壕外設有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並埋設了大量地雷。
10月4日,在攻克興城、綏中、義縣後,東總指揮第2、3、7、8、9縱並6縱17師共16個步兵師以及炮兵縱隊包圍了錦州,於10月8日開始清掃外圍戰鬥。
奉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命令,東北戰車團戰車第1營和汽車第7連從黑龍江東安經哈爾擯鐵路輸送到阜新,再經100餘公里的履帶行軍,進至錦州東北的小河北地區集結。受領了以下作戰任務:王懷慶副營長率坦克第2、3連及1連1個排共11輛坦克配屬2縱,其中8輛坦克加強第5師,3輛加強4師;張昌明營長率坦克第1連4輛坦克配屬3縱,並集中加強擔任主攻任務的7師。接著,參加了步兵縱隊組織的現地勘察,選定了進攻出發陣地,明確了突破口的具體位置和支援步兵衝擊突破、以及向縱深發展進攻的具體協同動作。戰車第1營現地勘察時,在帽兒山指揮所受到羅榮桓政委和劉亞樓參謀長的接見。羅榮桓鼓勵大家,一定要支援步兵打好錦州的攻堅戰,經受住這次決戰的考驗。劉亞樓則一再要求做好戰前準備,把情況切實搞清楚。10月13日晚,各坦克分隊隱蔽前出,佔領距敵前沿約1公里的小王屯和石油化工廠進攻出發陣地,並用秫秸、柴草等進行了嚴密偽裝。
10月14日10時45分,炮兵的第一次破壞性射擊結束,轉入10分鐘監視射擊,步兵4個連開始進行爆破作業。這個時候,5師首長指示「坦克上來」,原意是讓坦克進至前沿指揮所後面,好待炮兵第2次破壞性射擊結束後不失時機地發起衝擊。但坦克部隊指揮員誤認為是攻擊開始的命令。遂成兩路縱隊高速通過我軍前沿陣地,開始衝鋒。15團擔負突破任務的尖刀分隊見坦克開始衝鋒,也就跟著發起了衝鋒。這樣一來,整個步炮坦協同計劃被意外地打亂了。正在前沿指揮所的5師參謀長汪洋立即同炮縱1團團長黃登保和師炮兵營營長郭允升緊急研究對策。為了不至誤傷我尖刀分隊和坦克,決心改變計劃,取消第2次破壞性射擊,集中火力打城牆內縱深200米的敵人,步兵提前發起總攻。吳國璋師長和石瑛政委經過簡短研究,同意了汪洋的意見。炮兵迅速以加倍火力對城牆內縱深200米地段進行急襲射擊,步兵立即發起衝擊。坦克群按預定計劃向突破口方向城北鐵路橋洞口衝擊,6輛配屬主攻方向上第15團的坦克在一側,2輛配屬助攻方向上第14團的坦克在另一側。由於第2次破壞性射擊取消,鐵橋兩端的大碉堡和8個小碉堡尚未完全摧毀,步兵在橋前幾百米開闊地衝擊時遭到敵人猛烈射擊,前進受阻。坦克穿過密集的彈雨衝到橋下,也因通往市區的3個橋洞被守敵堵死而無法前進。為了迅速打開突破口,坦克用車體撞擊橋洞,因土牆太厚而幾次撞擊未果。於是撤至有利地形以抵進射擊的戰法接連摧毀了橋洞兩側的明碉暗堡和3節舊火車車廂上的火力點,掩護步兵爆破和衝擊,迅速打開了突破口。配屬3縱的4輛坦克,在支援步兵衝擊時陷入沼澤,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突破敵人防禦後,配屬第2縱隊的11輛坦克先後突入市區,掩護步兵向敵縱深發展進攻。按照戰前確定的行動計劃,坦克採取前三角或後三角隊型,順著街道攻擊前進。協同步兵與敵展開激烈的巷戰。坦克以抵進射擊消滅步兵前進道路上的火力點,摧毀街邊路口的明碉暗堡,為步兵開闢道路,由北向南爭奪每一個街巷、院落。支援15團的坦克和步兵密切協同,先後攻佔了油化廠倉庫、降落傘倉庫和商品倉庫,進至交通大學附近。國民黨軍約1個營憑藉堅固工事負隅頑抗,並趁攻擊部隊調整部署時在炮火掩護下實施反衝擊。戰車團李自群參謀長同15團團長樊洪協商後命令2連向南街道攻擊前進打敵反衝擊,3連掩護步兵攻打大院。坦克同步兵緊密配合,以猛烈的炮火和履帶碾壓粉碎了敵人的反衝擊,進而全殲了該處守敵。15團繼續沿大路向東發展進攻,在紅十字醫院再次遭到敵人阻擊。坦克迅速前往支援,連打帶軋,消滅敵一個團,爾後配合步兵向火車站前的中央大街發展進攻。
14團進入市區後,團2梯隊2營迅速進入戰鬥,擔任主攻任務。守敵以密集的炮火攔阻,並出動1個團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實施猛烈反擊。伴隨14團戰鬥的坦克分隊當即支援步兵英勇作戰,擊毀敵坦克2輛,攻佔國際倉庫,殲敵1個營。此時,部隊傷亡增大,該團各營營長、副營長已大部傷亡,團政委任茂如多次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17時,2營攻至國際倉庫以東天德合燒鍋(酒廠)大院。守敵1個營憑藉有利地形和堅固設防工事進行抵抗。5師參謀長汪洋親自勘察地形、選定突破口,和14團副團長王扶之一起研究了戰鬥部署和步坦炮協同計劃。王扶之統一指揮2營和2個炮兵連,3輛坦克則由汪洋組織指揮。汪洋親自召集坦克分隊指揮員進到據點附近偵察地形,研究確定要摧毀的地堡的具體目標和數量,坦克的戰鬥隊形、前進道路,以及和步、炮兵協同動作的方法、步驟、訊號。爾後按計劃發起進攻,坦克炮火抵近至幾十米射擊指定目標,有效地摧毀地堡工事,並掩護步兵衝擊。7連3班長沈敬德用炸藥包炸開圍牆後,副團長王扶之指揮2營和1營2連迅猛突入院內。步、炮、坦密切協同,激戰40分鐘,全殲守敵一個團部和一個營,俘敵500餘人。2營僅傷亡20餘人,堪稱第四野戰軍戰史上成功使用坦克的一個典型戰例。
配屬3縱7師的坦克1連4輛坦克在攻擊之初曾一度陷入沼澤,後在連長劉樹旺指揮下從城東北突入城區,與步兵一道直插火車站。在距火車站幾百米處,步兵遭敵碉堡群火力攔阻。4輛坦克一齊突擊,將火力最猛的幾個土木質地堡壓垮,步兵趁勢發起衝鋒,一舉佔領了火車站。隨後,坦克又相繼支援步兵攻佔了白雲公園、郵管局、市公署和中央銀行,全殲了守敵,與各路攻擊部隊會師。
錦州新城的戰鬥結束後,戰車第1營主動請戰,以6輛坦克配屬7縱攻打老城,其中4輛加強20師,2輛為預備隊。步兵發起攻擊後,從右翼進攻的2輛坦克沿護城河邊前進,以準確的火力摧毀城牆上的碉堡和火力點,一直打到棉花倉庫。從左翼進攻的2輛坦克穿過護城河,突破街壘,一直打到高塔。在激戰中,1輛坦克負傷、1輛坦克滑入護城河、1輛坦克滑在河邊。滑在河邊的坦克在車長陳躍華指揮下,用機槍猛掃對面的碉堡,壓制敵火力。此時,只剩下董來扶駕駛的坦克(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還能機動作戰。他駕駛鐵騎衝到城牆跟前,將東面城牆上的碉堡逐個予以消滅。當坦克中彈,機油散熱器被打壞時,他仍毫不遲疑駕駛受傷的坦克堅持作戰,與炮手緊密配合將護城河兩側殘存的碉堡、火力點全部摧毀,為步兵掃清了進攻的障礙。黃昏時,進攻部隊全殲了老城的一萬守敵,錦州宣告解放。由於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戰後董來扶榮立一等功,所駕駛的坦克被授予「功臣號」坦克光榮稱號(現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0年8月,董來扶被中央軍委授予「坦克戰鬥英雄」稱號,並出席了全國英模代表大會。
錦州攻堅戰結束後,戰車團經過短時間休息即奉命揮戈東指,向黑山縣胡家窩棚一帶開進,參加遼西會戰。由於戰役進展神速,戰車團尚未展開,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殲滅了廖耀湘集團和周福成集團,東北全境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
錦州攻堅戰中,坦克用於主要突擊方向,直接支援第一梯隊步兵衝擊,以強大的火力、快速的機動力和堅固的防護力,為步兵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打開突破口,掩護步兵向縱深發展進攻。在市區巷戰中,坦克及時支援和引導步兵攻克頑抗的核心據點,打垮敵人反衝擊,掩護步兵全殲守敵,為奪取錦州城作了重要貢獻。但配屬3縱突破的4輛坦克在攻擊發起時一度陷入沼澤,未能完成預定任務,暴露了在地形選擇和工程技術保障上的問題。
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後,東北戰車團奉特種兵司令部命令,在瀋陽改編國民黨軍東北裝甲團和戰車3團1營的兩個坦克連,一個汽車排,共接收各型坦克21輛,裝甲車103輛,運輸汽車20餘輛,人員1040名。同時調來北滿二線兵團獨立第2團700人,大連汽車學校180人,東北軍政大學400人。由於裝備、人員增加,根據東北野戰軍總部指示,11月30日,以東北戰車團為基礎,增建裝甲團和教導團;並以松江前方指揮所為基礎,從遼北軍區和戰車團抽調部分幹部,於1948年12月10日成立裝甲部隊指揮所(後改稱戰車指揮所),隸屬於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建制領導。指揮所機關編司令部、政治部和供給部,孫三任參謀長,牟永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及直屬分隊。戰車團轄2個戰車營6個戰車連,1個汽車營及警衛連、修理工廠,團長丁鐵石、政委毛鵬雲;裝甲團轄3個裝甲營7個裝甲連及保養連,團長鬍鑒、政委張興;教導團轄2個學員營及警衛連、保養連,團長李國華、政委黃彬森。戰車指揮所及所轄部隊共4000餘人,坦克87輛、裝甲車106輛,汽車150輛。
天津突破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戰車部隊稍事休整即隨野戰軍主力入關。為了將華北國民黨軍就地殲滅,中央軍委於1948年12月上旬決定發起平津戰役。首先將敵分割包圍於北平、天津、張家口、新保安、塘沽5個據點,封閉其南下和西逃的一切道路。按先打兩頭、孤立中間的方針,在新保安殲敵35軍、在張家口殲敵11兵團。隨即兵鋒東指,決定集中東北野戰軍5個縱隊共22個師,連同特種兵總計34萬人,附重炮538門、坦克30輛,裝甲車30輛,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針,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兵器奪取天津。天津有200萬人口,東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區狹長,有海河經市區流入渤海,國民黨軍長期設防,工事堅固、火力配備完善。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指揮第62軍(欠1個師)、第86軍等部10個師及非正規軍共13萬人,附山炮、野炮、榴彈炮60餘門,憑藉"大天津堡壘化"的防禦體系進行固守。
1948年12月14日,東北戰車團1營坦克30輛、裝甲團1營裝甲車30輛、汽車7連汽車40輛首批入關。於1月初分別進至寶坻縣大口屯和崔黃口地區集結,受領了支援步兵攻克天津的任務。具體任務是:以連為單位分割配屬步兵縱隊,以火力摧毀敵陣地前沿工事、火力點,支援步兵衝擊突破;進入市區後以排或單車分散支援步兵進行巷戰,全殲守敵。兵力部署如下:戰車1營教導員藍曼和副營長劉樹旺率領戰車1連10輛坦克和戰車2連10輛坦克分別配屬主要突擊方向的1、2縱隊,在城西和平門地段由西向東實施主要突擊;戰車1營營長王懷慶和副教導員周懿率領戰車3連以3輛坦克配屬7縱,以4輛坦克配屬8縱,在城東民族門、王串場一線由東向西突擊。東西對進,會師于海河的金湯橋,爾後穿插分割,各個殲滅守敵。裝甲第1營營長楊炬和副教導員王輝率領14輛裝甲車配屬9縱擔任南面攻擊之任務;另有16輛裝甲車由前指分配到各主要突擊方向上擔負指揮、通信聯絡和運輸任務。
各分隊受領任務後,經過認真準備和現地勘察,於1月13日晚分別進至距敵2-3公里的待機地域。14日拂曉,分別佔領攻擊出發陣地。上午10時總攻開始。經過40分鐘的炮火準備,摧毀了各突破地段敵主要工事。戰車1連配屬1縱,2連配屬2縱沿勝利門、津保公路進攻,以猛烈火力摧毀敵前沿殘存的工事、火力點,掩護工兵排除護城河外側的地雷、鐵絲網等障礙物並架橋,支援步兵越過護城河衝上城牆,從西面打開了突破口。戰車3連配屬7縱的3輛坦克支援19師在東局子,配屬8縱24師的4輛坦克在王串場至鐵路工人宿舍地段,以抵進射擊摧毀敵前沿地堡,掩護工兵架好橋樑,支援步兵從東面突破了敵人防禦。配屬9縱的14輛裝甲車在衝擊時大部受阻於敵前沿障礙區,立即以原地火力支援步兵衝擊。
上午11時,各路大軍從東、南、西三面突入市區向縱深發展進攻。由於市區街道狹窄、地形複雜,各突擊部隊紛紛要求坦克支援。突入市區的坦克群分散以排或單車支援步兵戰鬥。戰車1連充分發揮坦克的突擊威力,將大量街頭碉堡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消滅了許多隱蔽在堅固建築物中的火力點和守軍,引導著步兵發展進攻。在中原公司附近,守軍佔據新旅社的高大堅固建築,居高臨下阻擊2師進攻。步兵數次攻擊均未得手。縱隊副司令員曹里懷和師長賀東生分乘兩輛坦克及時趕到,指揮一輛坦克撞開大門,步兵緊跟著衝進大院,全殲了守敵。接著,坦克又支援步兵攻克了中原公司。配屬5團的坦克分隊於當晚22時支援步兵攻佔勝利橋後,迅速進至海河以東的民族路,支援6團圍殲敵第86軍軍部,迫使守軍1個團繳械投降。配屬1師的坦克分隊支援2團和3師一部,全殲了據守耀華中學的國民黨軍第43師師部和1個步兵團、1個炮兵營。爾後折回,支援步兵沿小河北向西發展進攻,並全殲了海光寺內的敵92軍和94軍留守處之敵。在戰鬥中,「功臣號」坦克駕駛員董來扶英勇頑強,猛打猛衝,又榮立大功一次。
戰車2連支援2縱突入市區後,一路掃清火力點和障礙物,接連消滅了自來水廠、鼓樓的守敵。2縱6師前進到海光寺附近敵指揮所時,遭守軍猛烈抵抗,步兵被綿密的火網壓得抬不起頭,進攻嚴重受阻。指導員張雲亭率領戰車3排前往支援,在自己所乘坐的8號車中彈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戰至黃昏,在車內已經看不清目標,全車又只剩下2發炮彈和一梭子機槍彈,為了及時準確地消滅阻礙步兵前進的火力點,讓最後的彈藥發揮最大的戰鬥效果,他不顧自身安危,將身體伸出炮塔門外觀察指揮,很快壓制了敵人火力,掩護步兵攻克敵人據守的建築物。當他指揮坦克搜索前進時,不幸中彈犧牲。之後,上級黨委追認張雲亭為特等功臣,8號車榮立集體一等功。
戰車3連配屬7縱19師的3輛坦克,由民族路直插火車東站、金湯橋,摧毀了沿途所有街頭堡壘,保障步兵順利發展進攻。在回力球場附近,掩護步兵反覆衝擊,將軍事壓力和政治瓦解相結合,迫使國民黨守軍1個團繳槍投降。配屬8縱24師的4輛坦克引導步兵沿小柳庄、中國銀行、玉堂街一線向國民黨守軍進攻,僅10餘分鐘就摧毀敵40多個地堡,全殲守敵。由於戰鬥進展很快,配屬9縱的14輛裝甲車奉命在塘沽方向擔負阻截任務,防止國民黨軍隊從海上逃竄。15日晨5時,東西對進的主攻部隊在金湯橋會師,天津國民黨守軍被攔腰斬斷。至15時,守敵13萬全部被殲,陳長捷被俘,戰鬥勝利結束,天津宣告解放。
天津攻堅戰,27輛坦克、30輛裝甲車參戰,是解放戰爭中使用坦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坦克與步兵、炮兵和工
兵協同作戰組織最好的一次。參戰部隊依據錦州攻堅戰中取得的經驗,無論是突破城防的前沿戰鬥,還是進入縱深的城區巷戰,坦克或引導步兵衝擊,或以強大火力直接支援步兵衝擊,都發揮了強大的突擊作用。第2縱隊在其軍戰史中高度評價坦克的突擊力,「配合我軍作戰之坦克,在掩護步兵突破與縱深戰鬥中,皆起到很大作用。」坦克的參戰,明顯增強了整體的突擊威力,將解放軍的攻堅戰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但也暴露出坦克在城市戰鬥中指揮觀察困難,不便於發揚火力,步坦協同水平較低,戰前有的地形觀察不細,工程技術保障不周等問題。經過這次攻堅戰,東北戰車團又經受了一次嚴格的考驗,進一步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經驗。戰後,丁鐵石團長、毛鵬雲政委撰寫了《天津戰役中坦克使用的經驗》,刊登於1949年4月20日出版的《特種兵》創刊號上。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成立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東北特種兵戰車指揮所部隊為基礎在天津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戰車師,隸屬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建制領導。師部由戰車指揮所機關和大連汽車學校機關合併組成。調第44軍副軍長曾克林任戰車師師長,野戰軍政治部副秘書長楊永松任政委,遼北軍區副司令員趙傑任副師長,大連汽車學校校長李國華任副師長兼教導團團長,孫三任參謀長,牟永春任政治部主任。師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下轄戰車團、裝甲團和戰車教導團,沒有設立專門的技術工作部門。
1949年3月14日,戰車師在丰台收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國民黨戰車第3團2營、3營(欠7連)共1484人,坦克60輛,汽車173輛,特種車10輛;收編了國民黨裝甲汽車營第6營289人,裝甲車37輛;收編了國民黨高炮3團1個高炮連92人,37高炮6門,牽引車6輛。改編後的戰車師共5500人,坦克120輛,裝甲車143輛,各種汽車和工程車370輛。所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在人員和裝備上都得到了充實和加強,戰鬥力有了進一步提高。所屬各團編製如下:
戰車團:轄2個戰車營6個戰車連,1個汽車營3個汽車連及警衛連、通信連、運輸連、高炮連、修理工廠。全團2200人,坦克100輛,高炮6門,高射機槍12挺,汽車和工程車200輛
裝甲團:轄3個裝甲營8個裝甲連及警衛通信連、運輸連、保養連。全團1400人,裝甲車143輛,汽車40輛。
教導團:轄2個學員營6個學員連及警衛連、修理工廠。全團1400人,坦克20輛,汽車110輛。1949年4月18日,中央軍委頒發特種部隊番號,該師暫稱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所轄3個團依次稱戰車第4、5、6團。
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的第一個戰車師,是當時人民裝甲兵的最高戰術單位。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開始向裝甲化、機械化邁進,是裝甲部隊發展路程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後記 綜觀東北裝甲兵部隊的解放戰爭戰史,大體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起點低,創建之初和戰爭前期的裝備主要是靠搜集和修復日偽遺棄破舊車輛,後期隨著戰略決戰的勝利,繳獲了一批國民黨軍隊裝備,但總數仍然較少;技術弱,人員是從步兵和炮兵調來的戰鬥骨幹,技術水平有限,缺乏使用坦克作戰的經驗;作戰規模不大,指揮手段和戰術運用也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以機動突擊支援步兵作戰,基本上沒有和國民黨裝甲兵部隊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裝甲戰。雖然東北裝甲兵部隊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沒有達到一個現代化兵種的規模和要求。但這支年輕的部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在實戰中鍛煉成長,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取得了使用坦克作戰的初步經驗:將有限的坦克集中於主要突擊方向;坦克加強給第一梯隊,主要用於直接支援步兵作戰;在作戰中注意同步兵、炮兵、工兵的密切協同;根據坦克部隊技術複雜的特點,專門組織技術和工程保障,作戰準備時間應相對較長,以便搶修車輛、排除故障,搞好搶救和自救的組織準備和器材準備,力爭有更多的車輛投入戰鬥等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有乾貨,沒有水分。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如果手機上使用的是UC瀏覽器,請順便關注UC訂閱號「南疆烽煙正十年」的確,八路軍從東北拿了很多日本裝備,但從性質上說,這是蘇軍允許第一支到達的中國正規軍接受了東北日佔區的部分武器和設備,然後還要求這支正規軍放棄已經佔領的主要城市,歡迎另一支自封的中國正規軍來接收。從程序來看,蘇聯顯然是有所偏袒的——偏袒那支遠方趕來,自封的中國政府軍。
至於美軍,在自己接收的青島等地,根本沒考慮過允許城外的八路軍受降,而是派出交通工具運來遠方的國民黨軍受降,之前空運了好幾萬人來控制要點,這才叫赤裸裸站隊。
二戰末,冷戰前,美蘇對於中國內戰雙方肯定有自己的傾向,但無論如何,八路軍是最靠近東北日佔區的中國抗日正規軍,也是抗戰八年唯一和長城以東日軍持續交戰的中國軍隊。蘇聯把東北日佔區物資交給先到的八路軍一部分,怎麼論理也說的過去。更何況東北的精華地帶還是交給從大後方坐美國交通工具到來的國民黨軍了。如果這也算偏袒,國民黨內戰有一半日械怎麼說?是他們自己作戰繳來的?1946年初蔣介石要求蘇軍暫緩撤退(怕被八路軍全面接收)又怎麼說?是擔心蘇軍對八路軍幫助太少?
相關回答:
1
為何第解放戰爭時美國不像蘇聯那樣對盟軍進行大力援助呢? - 知乎2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知乎3
抗日戰爭後的國共內戰開始時遠弱於國軍的共軍,是如何在兩年內變強的? - 知乎某些學者論證出,蘇聯給了共軍「600輛坦克,800架飛機」,結果解放戰爭歷史上連一次成建制的坦克遭遇戰和空戰都沒有,這樣的玩意都能信,說明你不是XX就是XXX。
看了那麼多答案,說了半天全是嘴炮啊,俺受不了了,說點實際的。第一,蘇軍主要給的是武器,第二,這些武器主要是日本的,蘇聯只是順水人情。那這些武器有多少呢?根據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說法,步槍70萬支,機槍13000挺,炮4000門,坦克600輛,汽車2000輛,飛機800架。乖乖,這是中共有高達的鐵證啊哈哈。問題是關東軍也沒有那麼多飛機坦克啊。考慮到這個數字原始出處的時間,大家自然應該呵呵了。比較靠譜的分析見劉統和楊奎松的文章。劉統的分析是比較八路到達東北時的裝備,和1946年5月時的裝備差距。這個差額大約是步槍12萬支,機槍3300挺,炮400門。其中大部分應是蘇方移交。之後到1947年,東北用交換的方式與蘇方交換武器。劉統認為這是這段時間tg武器的主要來源。分析tg武器的增長,這段時間大約增加了步槍7萬支,機槍4200挺,炮800門。綜合估計,劉統的估計大約是步槍15萬支,機槍6000挺,炮900門這個水平。楊奎松的估計方法是計算tg內部電報里提到的蘇聯準備移交給tg的裝備數量,大約是30萬支步槍,8000挺機槍,1000多門火炮。考慮到劉統的估計沒有估計戰鬥損失,楊奎松的估計沒有估計蘇聯方面存在的重複移交導致的重複計數(由於斯大林在國共間搖擺,在東北發生過移交又收回的情況),客觀地說,步槍20萬支,機槍7000挺,火炮1000門是個靠譜的預測。這個規模有多大?嗯,假如是蘇制武器,大約是同時期美國對國軍援助的三分之一,考慮到是日軍的舊武器,打個5折,是同期美援的六分之一吧。至於回答里關於tg主力是收降的偽軍,tg收降大批日軍軍官之類,不值一駁。總之,解放戰爭蘇聯的武器支援大大支持了tg,但第一和國軍的美援一比不在一個檔次,第二蘇聯借花獻佛而已,和美帝親自下場出錢出武器甚至花了幾個億海運空運國軍相比不在一個檔次。假如說這是考試,tg也就是打了個小抄,國軍根本就是把教科書帶進來了。
請問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給了大陸軍多少援助?請問辛亥革命期間,日本給了革命黨多少援助?請問北伐戰爭期間,蘇聯給了國民黨多少援助?真是怨天怨地怨空氣,冤完蘇修怨美帝真正的強者,最終依靠的還是自身的力量,國黨70多年了,先失大陸,後丟台灣,現在慘到快亡黨的地步,怎麼還是不明白自強的道理呢?
不定時更新。
@張中曉 這位朋友說華野從朝鮮拿了日本裝備。確實拿了,但是作用有限。首先朝鮮駐屯軍數量有限,裝備比不上關東軍,更比不上關內駐屯軍。就是關東軍,45年也是一夥老弱病殘,精銳都下南洋了。其次,有限的朝鮮日械還要供給南滿共軍。最後,華東共軍運力有限,否則就不會出現後來金門那種窘迫了。青島駐紮美海軍,運也是螞蟻搬家,像重炮是運不來的。另外,我答案里說了,47年范漢傑指揮國軍發動九月攻勢,把共軍在膠東囤積的物資劫掠一空。這位朋友又說美蘇檔案,又舉了虎符的案子,其實這個說法本來用不著駁斥,因為很可笑。還是簡單說說吧。他那個事沒有一點可比性。因為他當年是搞地下工作,到底啥情況,很隱秘,只有幾個當事人知道。換個說法吧,假如光頭身邊潛伏了一個共諜,沒暴露,那麼光頭可能到死也不知道,除非大陸或者別的方面披露。裝備可不一樣,我們說國共要開打,肯定雙方都要算實力對比,然後制定相應的戰略戰術,而裝備水平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了三年,都被打到台灣去了,光頭包括他手下的主要將領一直認定不是敗於武器裝備和物質方面,而是自己腐敗無能。難道前方國軍天天被優勢火力虐,然後國軍高層硬是不知道?你要知道他們是直接當事人,你那所謂的蘇聯檔案,造個假一點不奇怪,中蘇交惡,差點打起來,可國軍高層作為當事人有必要替共軍隱瞞嗎?如果共軍實力強,那老蔣應該布置怎麼防禦,怎麼規避共軍火力殺傷。是吧?當然,你要是硬說老蔣雖然是當事人,但是他沒看過蘇聯檔案,所以不知道,我只能說黑的漂亮,他敗得一點不冤枉。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也有不少人在意淫當年國軍勝了怎樣怎樣,這是另一個話題,改天再說,但是討論歷史,立場是不能代替事實和邏輯的。其實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看一看,這類問題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如果有人說百度出來的是假的,那就翻牆去下載,看看是不是一致。
八路進東北是收了不少關東軍裝備,包括蘇軍轉交的和朝鮮援助的。東野潰退到哈爾濱後,蘇聯又給過一批日械,裝備了20個團,後來林彪寫信再要,就不給了。朝鮮方面主要是2000車皮的軍火物資。一車皮30至40噸,大家自己算。
但是,這絕不是國共勝敗主要因素。
下面把我過去在天涯煮酒發過的資料貼一下。
國粉的邏輯就是國軍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東北,敗在四野實力強,四野實力強是靠關東軍的武器.關東軍的武器就是決定因素。那麼我們就說下武器:1948年8月,即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槍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除重炮外,從數量上看已形成了優勢,具備了與國民黨軍決戰的實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8年8月最後戰役前實力統計表》,載《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遼瀋戰役中,共軍的繳獲:
再看下國軍:
據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九輯,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二一三、二一四頁)記載:日本投降,國民黨共接受武器裝備有步騎槍685897支,手槍60377支,輕重機槍29822挺,主要火炮12446門,步槍機槍子彈180994000餘發,手槍子彈2035000餘發,各種炮彈共2070000餘顆,炸彈6000噸,戰車(坦克?)383輛,裝甲車151輛,卡車特種車15785輛,各種飛機1068架(其中可用者291架,待修626架,不堪用151架),飛機用油1萬餘噸,艦艇船舶1400艘,共54600餘噸,其中軍艦19艘(90至1100噸,僅三艘可出海),驅逐艦(驅潛艇)7艘(每艘約百噸,6艘可用),魚雷快艇6艘(15至25噸各三艘,均可用),小型潛艇3艘(50噸內兩艘可用),小炮艇200艘(每艘8至25噸,大部不堪用),馬匹74159匹
顯然國軍拿的鬼子裝備更多,單論裝備組建2個四野綽綽有餘,這還不算那些美械部隊。
第二,鬼子的武器數量是東北共軍取勝的決定因素?那麼共軍剛進東北時拿的鬼子武器最多,然後呢?還不是一路潰到哈爾濱?
第三,其他戰場呢?比如西北,力量如此懸殊,倒是發動個XX戰役把彭德懷給滅了啊,怎麼反而被弱小的對手打得被動防守?論解放戰爭的戰績,華野要大於東野,難道華野也拿了關東軍裝備了?
我考,鬼子裝備到底是什麼神仙法寶?比美械還要強?還是國粉的救命稻草?國粉又要拿東北炮彈說事,上面已經貼了,是山炮炮彈,而且還是仿製美式的。請問炮從哪來?重炮從哪來的?華野只是部分的靠東北解決了炮彈問題就把包括五大主力之三的中原國軍搞定了?
國粉到底是在為國軍開脫還是高級黑?
第四,從美帝到花生米本人都認定國軍不是敗於裝備,而是因為腐敗,自己無能。他們可是當事人哦。難不成老毛子給的武器都開發了隱型功能,可憐的國軍被天上的米格機,地上的T34,155榴突突的昏天黑地,卻硬是不知道對手用的啥裝備?
共軍說國軍拿美援,可以擺出一堆繳獲的美械。可共軍在東北敗仗打了不少,比如在四平。國軍倒是把繳獲的蘇聯裝備擺擺看那?
下面再說說大連建新公司(被某些國粉吹噓成東亞第一軍火廠) :
1947年7月1日,蘇軍同意將「滿洲」化學、大華鍊鋼、進和、金屬製品、制罐及曹達等6家工廠移交我方。同時,我方投資建設的引信廠、彈丄藥廠等也陸續建成。這批新舊工廠共同組建為一個規模龐大的聯合企業,對外用民辦企業的名義,稱「大連建新公司」。我黨、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最大的現代化軍工聯合企業就這樣誕生了。當時公司總經理由華東局派來的朱毅擔任;副經理由晉察冀中央局派來的江丄澤民擔任;公司經費主要由華東局提供。
三、軍工生產的發展過程
建新公司發展軍工生產,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7年5月至1948年1月):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建設3個軍工專業廠,開展鋼製炮彈試製工作。同時修復和新建若干與軍品生產密切相關的生產線。1947年5月,製造炮彈的裕華廠、製造引信的宏昌廠和製造無煙葯的大連化工廠5分廠3個兵工廠先後施工。建新公司的工人、技術人員及試驗室分析員們冒著危險,經過多次試驗,獲得了確切的數據,至10月先後試製出合格的彈體、底火、雷丄管、引信等。到年底,形成了月產1萬發炮彈、1萬個引信和3噸無煙葯的生產能力。1948年1月24日,試製成無煙葯、葯筒等全裝炮彈零部件。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建新公司將自行生產的全裝炮彈命名為「一·二四」式炮彈。這種全裝鋼質後膛炮彈,比其他解放區生產的前膛炮彈在技術、工藝上更科學,殺傷威力更大。
第二階段(1948年2月至1948年12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迅速擴大彈丄葯生產能力,全力支授解放戰爭。1948年,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前方急需大量炮彈。建新公司全力投入彈丄葯生產,其規模不斷擴大。1948年實際完成炮彈23萬發,生產引信32萬多個,無煙葯110噸。
第三階段(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此階段炮彈生產任務減少,民品生產任務增多。
1949年初,為渡江戰役作準備。建新公司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渡江戰役的勝利標誌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成定局。1949年6月28日,中央軍委批示兵工生產以「保留必要者,提高質量,節省經費,以利恢複發展人民經濟」為原則,逐步減少彈丄葯生產,積極發展民品生產。建新公司所屬各廠,除彈丄葯、引信、無煙葯等廠生產軍品外,其它工廠原先就是民品生產廠,民品生產車間基本保留。因此,由戰時生產轉向和平生產比較順利。工廠先後增加了鍍鋅鐵絲、鐵釘、木螺絲、銼刀、耐酸泵、硬質合金、鍋爐等民品生產。在1949年全年產值中,民品佔53.7%,軍品佔46.3%,全年生產日式及美式七五山炮彈210000發,擲彈引信300000個,美式雙用引信40000個,無煙葯259噸。
1950年,建新公司用4個月時間完成了上級下達的軍品生產任務,生產美式七五山炮彈60000發,擲彈引信250000個,美式引信5400個;修改短延期為瞬發引信1620000個,無煙葯88.5噸。民品生產值60億元(東北幣)。
建新公司成丄立近4年間,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545700發;葯筒260000個;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000個,改產擲彈引信556000個,修理舊引信162000個,合計813000個;生產日式、美式底火609000個;雷丄管240000隻;六0迫擊炮1430門;蘇式沖丄鋒槍丄563支;彈體鋼3000多噸和各種型號的無煙葯450多噸9,為解放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炮彈。
而淮海戰役中,TG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
也就是說,建新4年生產的全部炮彈,還不夠淮海消耗的。況且,建新只能生產山炮炮彈,象105及更大口徑的美式榴彈炮炮彈根本造不了,而且這些山炮炮彈也未必都送到了華東。
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不惜誇大吹噓對手的實力,這是國粉一貫的做派。不過掩蓋自己的無能也就罷了,可別掩蓋自己的戰績啊:國軍47年9月發動的九月攻勢,基本把膠東全佔了,連長山島都佔了,還把共軍積攢的軍需物資搶了個光。也就是說,從東北螞蟻搬家似的送來的物資,實際用的上的也有限。
老蔣的說法
最近國際局勢之演變與我們反共抗俄之前途說明自力更生與革命成敗之關係
--------------------------------------------------------------------------------
內容來源:卷二十三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三十九年
版面原件: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
〔第111頁〕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一月三十日在革命實踐研究院講——
〔要旨〕
一、惟有「興學養廉」始能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和社會道德的墮落。
二、要喚醒民族靈魂,提振革命精神。
三、分析最近國際局勢的演變及其發展:
1·俄在美英自私錯誤政策下,在東方得到擴張的機會。
2·保衛臺灣的把握。
3·依賴外援所得的物質無幾,所失的精神無限。
四、自立更生與革命成敗的關係。
現在有許多人以為美援不來,我們在臺灣就沒有辦法,但據我的經驗,這三年以來,我們有了美援,反而招致失敗;而美援愈多的時候,反而是我們失敗愈慘重的時候。因此我告訴大家,我們要求反共〔第121頁〕戰爭的真正成功,一定要等到美援完全斷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力更生的決心,都有了獨立作戰的準備,纔能達到目的。我上次紀念週曾經對各位講過:本黨革命史上歷次偉大的成功,那一次不是我們本?自立自強的決心,孤軍奮鬥再接再厲,而獲得最後的勝利呢?所以我們從事革命。決不可希望外援。相反的有時正因為我們有了外援,反使我們心存依賴,精神渙散,而招致更慘失敗的結果。這種事實,在近代各國革命史中,是屢見不鮮的。例如俄國革命時,一般帝國主義者幫助白俄,對俄國四面包圍,加以嚴密封鎖,但是俄國革命終於成功。又如土耳其凱末爾所領導的國民黨進行革命的時候,其受列強封鎖情形,亦復如此,完全是靠了他們自力更生的決心,堅苦奮鬥,死中求生的精神,纔能獲得土耳其的自由獨立。
美帝的說法:
國務卿艾契遜上總統函
(一九四九年七月三十日於華盛頓國務院)
【第3部分】
美政府派往協助中國抗戰之軍事及文職代表,旋即發現:上述國共長期爭鬥,不特在軍事上及經濟上抑且在政治上及精神上嚴重削弱中國政府。美國軍事及外交官員之報告,顯示在一九四三年及一九四四年期間,中國政府及國民黨顯已失去其抗戰初期中所賴以贏得人民擁護之十字軍精神。若干觀察家基本認為:彼等已漸趨腐敗,只知爭奪權位,依賴美國戰勝日本,以保持彼等在國內之權勢。實則衡以西方標準,中國政府自來即為一,黨,專,政之政府,不能謂民主政府。戰爭之重壓,迅使其原有之自由份子勇力銳減;而與過去軍閥無殊之反動派勢力,反日見增加。中國之廣大民眾,遂益失去其對政府之信任。
......................
【第4部分】
吾人因此認定:唯有能奮發圖強與前進之中國政府,始能重得人民熱烈擁戴;亦唯有此種政府,始有能力且願意對日作有效抗戰。美國官員,曾屢次將彼等對此種局勢之關切,*請蔣委員長注意;而蔣委員長亦屢次答允設法改善。顯在事實上,蔣委員長甚少或並未作有效之努力以改正之,且復將敢進忠言之中國官吏,拒諸千里之外。美國若干觀察家,不只顧慮中國中央政權之衰萎足以影響戰爭之進行,且復慮及國民黨之衰落,足以影響其在政治上或軍事上與中共之鬥爭。此群觀察家早在一九四三年及一九四四年間,即已慮及國民政府若與人民如是隔絕,則在戰後之政權競爭中,恐將無力維持其治權。(各該觀察家之報告,本函所附紀錄,亦曾予以引用)但吾人基於若干顯明之理由,仍繼續以全部援助*予中國國民政府。
【第6部分】
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五年,在人力或軍備方面,均遠勝於其敵手;此種優勢,且一直維持之一九四八年初。在此階段中,泰半由於吾人在軍運,軍品及補給方面所給之援助,國民政府之力量,乃得擴展至華北及東北大部分。迨一九四七年初馬歇爾將軍離華時,國民黨在軍事勝利及轄境擴展方面,可謂已臻極*,然厥後一年半間所顯露者,厥維國民黨之表面力量,原屬虛幻,而其勝利,則系建立於砂礫之上者也。
【第8部分】
中國國民政府失敗之原因,在本函所附紀錄中敘述頗詳。此等原因,並非由於美援之不足。據我方軍事觀察人員報告,國軍在一九四八年之重要年份內,無一次失利系由於缺乏裝備或軍火。實則我方觀察人員,早在戰爭初期,已於重慶發現腐敗現象,已將國民黨之抵抗力量,*喪殆盡。其領袖不能應變,其軍隊喪失鬥志,其政府不為人們所支持。反之,中共則經由嚴酷之紀律訓練,並有瘋狂之熱忱,用能自居於人民保護者及解放者之地位,以求售於人民。故國軍無須被擊破,而即已自行解體。凡一政權缺失自信心,凡一軍隊無戰鬥意志,一經戰鬥考驗,立見崩潰,此固歷史所一再昭示吾人者也。
陳誠的說法:
匪我兩方比較,我們的一切條件都要勝過共丄匪,但是各將領必須記取一句格言,就是「師克在和不在眾」。在任何危急的情況之下,只要我們前後的將領,能夠協同一致,和哀共濟,則無論當面的匪軍如何凶頑,人數如何眾多,都可以被我們打敗,被我們消滅。反之如果大家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勝則爭功,敗不相救,那就沒有不被匪軍各個擊破的道理。
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對軍官訓練團學員講。抗戰勝利之後,當時在人力方面,我擁有三百五十萬人之正規部隊,而匪軍連民兵在內,不過五十萬人,在物質方面,我擁有以抗戰為基礎之一切資源武器與器材,及美租借法案與剩餘物資,並接收投降日軍之全部在華物資,而匪軍則僅居於一隅,賴就地取材,極為有限,在此種對匪處於絕對優勢之比例下,欲完全消滅丄共丄匪,實乃易如反掌之事,然而由於我各級幹部精神方面之頹廢,紀律之廢弛,人謀之不臧,與大軍政之不協調,乃使剿匪軍事毫無進展,反而江河日下,使匪我兵力消長,漸成反比,
以致造成今日之形勢。
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八月三日講「對戡亂軍事之總評及訓示」。
續陳誠的說法:
今天檢討會中,大家曾經想到各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於失敗的眞原因,並未加以徹底研究。大家也提到軍隊腐敗,政治貪污,但這些只是失敗時候的各種現象,而不是促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要進一步研究軍隊為什麼會腐敗,政治為什麼會貪污?
據我研究的結果,我們所以失敗,第一在於制度沒有建立,第二在於組織不健全。
三十九年(一九五○)一月五日講「國軍失敗的原因及雪恥復國的急務」。國軍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於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五月戰敗自戕於孟良崮。在其死前數日,曾有一封呈報主席的信,對於檢討剿共失敗方面,頗有所見。內云:職師退蒙陰後,匪乘我立足未穩,大部集結,期殄我於主力分散之時。幸我佔取山地,集結迅速,未為所乘。惟進剿以來,職每感作戰成效,難滿人意。目睹歲月蹉跎,坐視奸匪長大,不誰積極予以徹底性打擊。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之不能統一耳。竊以若不急謀改善,將不足以言剿匪也。國軍將領葉錕撤退來台後,曾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提供幾點剿共意見,其一云:今日軍事之失敗,在將領不在士兵,在全體不在個體。……匪之所以勝,除組織力外,另有兩個法寶,其一為統一之戰術思想,其二為統一之戰鬥作風。以言戰術思想,如林彪之一點兩面戰術,所有共丄匪各級指揮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形成一個整套體系。以言戰鬥作風,匪則不打則已,一打就猛,一打就狠,一打就硬,而且是殲滅性的。我則應付命令,敷衍任務,投機取巧,避重就輕,而且無戰鬥意志與戰鬥目標。但戰鬥詳報,則信口雌黃,亂吹法螺。故今後欲戰勝敵人,必須建立統一的戰術思想與統一戰鬥作風,使其全體化、整套化。國軍第五師副師長余有壬,於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六月二十六日曾有信給我,其中有一句很扼要的話說:「一切問題均以貪污為焦點。」
國防部監察局上士文書陶文卿,於三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向我投書言事,中有云:「將領中之貪污一日不除,則百姓一日被其毒,軍隊紀律敗壞,由於將領之貪污。」
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文(蔚)兄,於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四月二十一日來信,也有一句要言不煩的話:「制吾人死命者為經濟。」
有一位潘賡褀先生多次向我投書言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函中有云:共丄匪系純經濟戰鬥團體,其總方略為:使用軍事政治經濟各種手段,加速國民政丄府及所轄區域內官民經濟總崩潰。政丄府財政破產,所有軍政各費均無從籌措?,雖有精兵良械,亦必不能作戰,政丄府自然倒台。前美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爾,於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三月十六日答記者問:「中國國軍潰敗於中丄共者其原因如何」云:中國國軍喪失其自信與戰鬥意志,並以失敗者自居。余不信蔣總統號令下之軍隊以缺乏作戰物資而失敗。官兵喪失其士氣有下述理由:
1.軍隊領餉時所獲之金錢已大貶值。
2.糧食不佳,戰區尤甚。
3.根本談不到衛生醫藥勤務。
4.訓練不足,有才從農村征來即遣赴前線者。
5.無條例規定征屬待遇。
國軍將領的恥辱和自反
--------------------------------------------------------------------------------
內容來源:卷二十二 演講
隸屬章節: 演講\中華民國三十六年
版面原件: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
〔第133頁〕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對軍官
訓練團第三期研究班全體學員講——
〔本文〕
今天是軍官團第三期研究班舉行開學典禮。在第三期正式召訓以前,我們所以先行召集魯東和豫北戰場團長以上主要官長來臨時受訓,其意義是特別重要,因為國軍正式開始剿匪以來,已經有一年了,這一年以來,各將領在前方無日不與共匪惡戰苦鬥,晝夜辛勞,簡直沒有一天的閒暇,來靜心的研究敵人和我軍的長短優劣。現在召集大家受訓,就是使你們改換環境,使你們的腦筋沉靜下來,給你們一個詳細思索虛心研究的機會。其次,因為我想到前方將士勇於用命,犧牲壯烈,而所收的效果,距離預定〔第134頁〕的目標尚遠,經過了一年的時間,我們剿匪工作還沒有告一段落,所以急於抽調大家,檢討歷次戰役的經過和得失,以作今後剿匪的借鑑,同時還有一層用意,就是本團長久已不和前方將領見面,也可以利用受訓的機會和你們見面講話,可以聽取你們的報告,共同研究,以期獲得剿滅共匪的具體辦法,完成我們最後階段的革命使命。
至於何以要先召集研究班而不與第三期同時召訓呢?這是因為我鑑於魯中豫北各戰場最近的表現,認為我們前方將領對於剿匪軍事和政治的意義,還沒有徹底認識,不能確立必勝的信念,同時我們多數將領的精神疏懈,道德低落,也屬無容諱言。大家都養成自保自足的惡習,祗看到自身帶領的一部的利害,對於友軍的危難,整個戰局的成敗,幾乎是漠不相關;以致我們革命軍同生死共患難的傳統精神和我們軍人智信仁勇嚴必備的武德完全喪失。我們的軍隊紀律如此廢弛,精神如此低落,要與兇頑狡猾的匪軍作戰,決無倖免於消滅的道理。此次孟良崮第七十四師的失敗,並且犧牲了忠實英勇的張靈甫師長等四五人之多,固然當時七十四師的部署,不能說沒有缺點,而友軍不能及時赴援,也是一個最大的原因!還有豫北四十九旅李守正旅長的挫失,乃是由於指揮官在撤退時缺乏周密的計畫和部署,致使優秀的將領和忠勇的官兵作了無謂的犧牲,這都是我們革命軍奇恥大辱,而各位能深切覺悟這種恥辱的恐怕是很少很少,國軍的情況和將領的精神竟墮落到了這地步,而且長此下去,我們高級將領這樣的精神、習慣、學術和指揮道德、品格如再不加改變,那不但北伐和抗戰的光榮歷史將毀於一旦,我們剿匪軍事必然要整個的失敗,全體將士真要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所,不被殲滅,便被俘獲,最後成為匪軍〔第135頁〕清算的對象,作毫無意義的犧牲!
但是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那一方面而言,我們都佔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匪軍不如我們,尤其是空軍、戰車以及後方交通運輸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等,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無論就那一方面的實力來比較,共產黨絕對不能打敗我們。因此大家相信,共匪雖然決心叛亂,就實力而言,我們一定有十分的把握〔第136頁〕,能將共匪消滅。
這一點不但各將領知之甚詳,就是全國民眾,亦皆有此信念。可是剿匪軍事,到現在已經荏苒一年了,我們不但尚未把共匪消滅,而且不能使剿匪軍事告一段落,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我現在召集各高級將領來受訓,就是要大家來共同研究這個緣故。要大家反省我們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其缺點,學習敵人的長處,從而制服其長處,以轉敗為勝,國家轉危為安。大家要切實研究,我們何以不能迅速把匪軍消滅。
匪軍何以能用劣勢裝備而且毫無現代訓練的部隊來擊敗我們整師整旅的兵力?此其原因何在?癥結何在?主要的必然不在物質方面,而是在士氣精神上面。
我可以說今天這種情形,真是我們革命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凡有革命志氣的軍人,應該是一刻不能忍受的!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沒有痛切的認識?你們都是我的部下,部下的恥辱,就是統帥的恥辱,部下的罪過,就是統帥的罪過,我再不知道可用什麼言詞來表達我的悲憤,為什麼同是一樣的國軍在北伐在抗戰中間能夠堅挺屹立,戰必成,攻必克!到了今天,反使我們的國家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蒙受如此重大的恥辱!
最近研究的結果,認為我們剿匪軍事所以遭致今天這樣的失敗,決非偶然!第一、因為我們國軍在抗戰期間,一致對抗外敵,忠勇犧牲,實力消耗,而且長期戰鬥,精神疲憊,共匪則在八年當中,逃避抗戰,擴充實力,處心積慮,專門研究,如何消滅國軍,如何推倒政府。所以他們認為抗戰勝利以後,以武力叛變,有必勝的把握。第二、他們認為我們高級將領,皆已養尊處優,成了軍閥,多半已年近四五十歲,個個人有家庭妻子兒女的牽累,和社會腐敗的環境,發生密切的關係,因之革命精神喪失將〔第137頁〕盡,只圖自保實力,不能整飭紀律,再來帶兵奮鬥,更不能萬眾一心,通力合作,發生協同一致的效果。因此他可以各個擊破我們,消滅我們。
第三、他看到國軍各級官長,平時精神萎靡,學術荒疏,自軍長以下,以至於連排長,大家都不研究學術和典範令,更不注意偵察敵情和地形,隨便擬定計劃,隨便頒發命令,而不能縝密研究切實準備,所以到處都是打糊塗仗,我審查過去各軍失敗的戰役都是由於所定計劃既不依照學理,而且違反原理原則,同時部隊與部隊之間,又不知互助合作,協同一致,以求彼此補救其缺點,發揮其長處。
第四、他看到我們高級官長對於部下的基本動作,如瞄準、射擊、偵探、連絡,不去切實注意考驗,以致士兵戰鬥技術落後,不能作戰,加以軍隊的給養不足,士兵的生活不良,甚至士兵吃不飽,穿不暖,而官長尚茫無所知。
官長對於士兵視同路人,不但痛癢不相關切,甚至怕和士兵見面,不但高級將領不知道接近士兵是自己的天職,甚至連長階級大多數亦是如此,這樣上下生活脫節,自然情感毫無,官長既然如此對待士兵,士兵不叛變,不逃跑已算很好,何能望其聽命犧牲!
我要痛切告訴各位將領,我們的士兵幸而還有民族意識和愛國良知,至今還可維繫一時,如其不然,即使沒有共匪的宣傳煽動,也必脫離你們,將使整個國軍陷於土崩瓦解的悲慘境地了。以上我們國軍種種的缺點,共產黨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們在抗戰後期,尤其在抗戰的最後兩年中,看清了國軍的這些缺點,看到我們國軍的品格精神紀律學術一天頹似一天,軍隊組織等於崩解,軀殼雖在,內容空虛,他之所以敢於以武力叛變,就是以我們這些缺點做他判斷的基礎。
他總以為我們物質條件雖然勝過他們,精神卻不及他們。所以不管我們的武器如何精良,裝備如何充實,他簡直不看在眼裏〔第138頁〕。大家讀過 總理的「軍人精神教育」, 總理在那篇講詞中說:「自余觀之,武器為物質,能使用此武器者,全恃人之精神。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能力僅得其一……物質之力量小,精神之力量大」。這個道理,大家應該已十分明白,我們現在要剿滅共匪,也決不能僅憑武器,而必須憑我們的革命精神
據國粉扒出的真相,共軍拿了蘇援,裝備遠勝於國軍,勝在物質上。而據老蔣當時的檢討,國軍裝備遠勝共軍,敗在精神上。
那我們應該相信誰呢??
第一種可能,國軍在東北每天被蘇聯援助的米格機,T34,155榴突突的昏天黑地,而老蔣就是不知道,或者蘇聯給的裝備都開發了隱形功能,要不就是一繳獲就變成粉末狀,無法識別?共軍在東北敗仗打得也不少,什麼德惠,沙後所,四平,國軍倒是把繳獲的蘇械拿出來啊??
第二種可能,按照某國粉考證的,老蔣知道國軍裝備不如共軍,但為了在檢討會上維持態度正確,非說國軍裝備好,敗在精神上士氣上。
難道明明共軍裝備佔優,老蔣不是和部下研究怎樣防守,怎樣削弱共軍的火力優勢,反而一個勁的要求國軍大舉進攻,分區清剿??
再引用一下老蔣的話:
何以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消滅這區區的共匪呢?這決不是我們物質條件不夠,而是我們決心和犧牲精神不夠,這真是我們國民革命軍的最大恥辱!給了啥?告訴你給了你成噸成噸的武器彈藥,不信看資料1945年9月下旬以前出關部隊得到過多少武器呢?僅據曾克林回憶,當該部被蘇軍迎入瀋陽後,蘇軍就已將瀋陽兵工廠,及瀋陽、撫順、遼陽、本溪等地的軍火庫、軍需被服倉庫等交給了該部,甚至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也交給了該部。當然,9月下旬蘇軍態度轉變,又將這些倉庫大部收回。但該部還是運出步槍2萬支,輕重機槍1000挺和156門各種炮,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將一部武器支援了後續部隊和原抗日聯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部隊」。
此後,該部仍陸續利用沒有交回的倉庫取運武器,包括拉出一批軍火於10月前後「發給三五九旅和山東魯中部隊、膠東部隊和延安來的教一旅等部隊」和「用船向山東龍口送去一批武器、彈藥,其中有500萬發子彈、炮彈」。《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01、126頁。該部甚至還完整接收了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彭真9月21日電已說明接收到27架雙引擎日本飛機和單引擎完整的戰鬥機70架。但曾克林所說的這一日本航空訓練飛行大隊,裝備有重型轟炸機、九九高級教練機共40多架,似非彭真電所之指。此後彭真並有專電報告中央稱,他們已經接收了一個航空大隊。《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26—132頁
與此同時,從蘇聯回國的東北抗聯周保中部,接收了日本長春的軍火庫一部,在蘇軍同意下也運出了步槍5萬餘支,輕機槍2000多挺,重機槍800餘挺,擲彈筒500餘個,迫擊炮20餘門,山炮5門,彈藥1200餘萬發。
駐守錦州的周家美部,也在蘇軍協助下,通過解除錦州偽滿軍隊武裝和搬運軍火庫,獲得火炮近80門,輕重機槍690餘挺,步槍13200餘支,手槍350餘支,炮彈100餘箱,子彈1000多萬發。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黨史資料》第1輯,第44頁。
連同進入承德、灤平、葉柏壽、朝陽和山海關、綏中、興城、錦西、錦州、錦縣、北鎮、黑山、新民等地的中共軍隊所得到的武器數量,僅1945年8—9月間中共武裝早期進入東北者得到步槍數量就已有近10萬之數,機槍近5000挺,各種炮至少有二三百門了。也因此,曾克林一部原僅4000人,一舉就發展到數萬人,並仍能以大量武器裝備運送給其他出關及關內部隊,可見中共這一時期經過蘇軍在東北獲得的武器數量絕非「少得可憐」。
那麼,彭真等到瀋陽後是否真像劉文所舉9月21日電報那樣,沒有得到多少武器呢?顯然也不是。劉文只舉了符合其「少得可憐」的看法的9月21日一封電報。其實,就在一周後,即9月30日,彭真就又電告中共中央稱:「用各種方法得槍萬餘支。」31日他再度電告中央說:發現新的武器庫,「搜得山炮八十門,迫擊炮百餘門,子彈稍多」。10月3日,在與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蘇共中央軍委委員會見後,彭真對整個情況的估計更加樂觀。次日他即以東北局名義致電中共中央稱:「蘇軍已下最後決心,大開前門,此間家務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現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許在一月內替我保存。」《東北局致中央電》,1945年10月4日;《中央致重慶代表團電》,1945年10月5日,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第130—131頁。
這裡的所謂「此間家務」,指的就是在東北的全部日軍武器。所謂現在只能接受一部分,是因為這個時候在東北的中共部隊還不夠多,幾十萬裝備用不了。即便如此,中共進入東北的武裝也還是拿了一部分,這就是《恩怨》書中所講會談後一次得到的步槍3萬支,機槍100挺,大炮15門。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考慮到蘇軍即將撤退,只能代為保存一月,東北局明確電告中共中央,說這裡的武器數量極大,全部交給我們確系遠方(指蘇共中央)決定,要求中央下最大決心抽調30萬主力於一個月內趕到東北,以便接收「大批武器」。《東北局關於與蘇軍交涉經過給中共中央的報告》,1945年10月4日、8日。
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說明蘇軍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東北工業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廠,除已搬走者外,蘇軍都願交給中共。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交我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趕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廠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0月25日。
在此期間,中共東北武裝陸續運出了一些武器彈藥,但因各地出關部隊還未出發,或還在路上,大量的武器庫只能派兵暫時看管起來。以至於因11月17日國民政府撤退東北行營,蘇軍態度改變,許多已經接收到手的武器庫和兵工廠等,又重新被蘇軍收了回去。這才有了黃克誠部急急趕來東北,卻未能很快獲得想像中的大批武器的情況和抱怨。但即便如此,在蘇軍態度轉變前,東北武裝也已經得到了相當數量的槍炮。東北局11月5日、6日再報中央稱:已將從蘇軍處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約1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運往急需武器的熱河地區,以裝備那裡新到的徒手部隊。而在瀋陽一線,連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內,共取得步槍11萬支,機槍約4000挺,各種口徑炮一批。阜新一帶還有武器,但數目不詳,瀋陽蘇軍已同意代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運輸機6架,火車兩列。在哈爾濱,則得到24萬支步槍,數百機槍及部分炮。《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1月5日、6日;《陳雲關於哈爾濱情況致林、彭電》,1945年11月7日。這一情況也可從毛澤東11月12日報告中看到。他講到:東北局去後,「槍接受了12萬支,還有些炮」毛澤東:《抗戰勝利三個月來的局勢和今後若干工作的方針》,1945年11月12日。
11月17日以後,中共軍隊雖被迫退出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以便於蘇方應付外交,但雙方關係並未改變。經過蘇軍同意,東北局還是組織搶運出一批裝備,連同在中小城市所得武器,故陳雲、高崗在11月29日即電告中共中央稱:又得「槍10萬,炮300」《陳雲、高崗致中央電》,1945年11月30日。12月17日,東北局再告中央:又從旅順和朝鮮得「近萬步槍,百挺機槍」,蘇方還提供了40餘架飛機,東北局已決定成立航空學校。《東北局關於建立空軍問題致中央電》,1945年12月17日,《彭真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310、312—313頁。
由上可知,自9月下旬中共東北局赴東北後,所得武器數量也很可觀。至少取得步槍十四五萬,機槍5000挺左右,炮數百門。東北局1945年10初、11月上旬和11月下旬三次報告大批獲得武器數,可能有重複計算,故這裡只做最保守的統計。
由於1946年初蘇方與國民黨方面的經濟合作談判失敗,自2月下旬起,蘇軍態度再度轉變,並且十分強硬,堅持要求中共全力阻止國民党進入東北,明確表示可將瀋陽以北地區全部交給中共接收,不再向國民政府辦交代。正是蘇軍這個時候所採取的這樣一種態度,不僅使中共再度得到了大量武器彈藥,而且根本上促成毛澤東作出了「全力控制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東(鐵路)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佔長、哈及中東路,而以南滿、西滿為輔助發展方向」的重大決策。國共戰後第一場大戰,即東北四平、本溪之戰,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打響的。《中央關於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路全線致東北局電》,1946年3月24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53頁;並見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第100頁。
試想,如果沒有蘇軍及時的裝備和大量彈藥的援助,在剛剛馬不停蹄趕到關外來、不少部隊赤手空拳、東北的軍工生產還沒有組建起來的情況下,中共如何能夠一下子組成30萬「民主聯軍」,而且馬上和全副美式裝備並有空中支援和大量火炮的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等精銳部隊展開這樣一場需要強大火力和充足彈藥供給的大規模現代戰爭?正是因為有蘇軍的幫助,中共不僅做到了,而且還成功阻截國民黨軍長達近兩個月的時間。
由於當時部隊來源和擴充情況較為混亂,因此未見武器損失情況的統計,但已知人員損失就近2萬人關於部隊損失數,東北局5月26日電稱傷亡近2萬人。黃克誠5月24日電稱我軍除南滿外,總傷亡15萬人,但加上南滿本溪之戰,傷亡數理應接近東北局之數。黃克誠:《從蘇北到東北》,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等編:《遼瀋決戰》(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9頁。,大批新擴充的部隊喪失了戰鬥力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關於東北軍事狀況向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的報告》,1947年4月,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第385頁。,再加上撤出戰鬥時極其緊張,北撤途中又遭受追擊,結果是「散的散,叛變的叛變」,逃亡現象十分嚴重。羅榮桓:《對東北解放戰爭形勢與任務的分析和部隊思想工作》,《遼瀋決戰》(上),第39頁。武器裝備的損失約略估算為三分之一上下,當不為過。
事實上,四平一役打響前,中共東北軍隊已經編成34萬人,裝備充足,光步槍就近20萬支,有輕重機槍近7000挺,各種炮700餘門。而且,照2月下旬林彪等報告,當時所得武器數量因為較多,部分武器剩餘,只能暫存於倉庫中。3月中旬蘇軍又從朝鮮「給槍三萬(余)支」。《東北局轉報周保中處消息致中央電》,1946年3月16日。毛澤東得訊後曾專門電令林彪等,要求將這些多餘的槍支用於組建和裝備地方武裝。同時他還要求蘇軍多給武器,稱應「請他們加撥槍炮若干(例如步槍十萬,機關槍一萬,大炮五百門,彈藥稱是),以便廣泛武裝東滿、北滿民眾及我軍」,實現我「佔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的政治目標。《中央關於蘇軍撤退前力爭佔領長春致東北局電》,1946年3月25日。而蘇方對此一要求也表示了明確的認可。高崗4月20日從哈爾濱電告東北局和中共中央:蘇軍已確定25日撤完,今送兩輛裝甲車及一部武器。「交涉送十萬步槍、一萬輕重機槍、一千門炮,他答應我們進哈市後即會得到東西。」《高崗關於與蘇軍交涉情況致東北局並中央電》,1946年4月20日。四平戰役期間,光是蘇軍幫助秘密從朝鮮運來的軍火,就有上百車皮因疏散不及,被國民黨空軍炸毀。由此亦可知林彪四平、本溪作戰能夠堅持近兩月,其大量彈藥供應所由何來。
已知四平戰役結束後,退入北滿的十幾萬林彪部隊很快就得到蘇軍的援助,1947年9月發展到48萬人,12月更猛增到73萬人。《東北局致中共中央電》,1947年9月18日,轉見劉統:《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496頁。1948年以後更進一步發展到105萬人,編成了12個縱隊,14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一個炮兵縱隊,一個鐵道縱隊,一個坦克團。何長工:《何長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第413—414頁。部隊人數猛增,1947年武器裝備還不很充足,1948年不僅不缺,還十分完備,且質量和火力水平大為提升。1947年至1948年初,東北野戰軍主要作戰只有「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正如劉文所說,勝仗不多,繳獲有限,但部隊槍炮卻相當充足,其火炮配備甚至明顯超過了國民黨守軍的配備,就連卡車的擁有量都超過了國民黨守軍。如此大量的裝備和強大火力配備,既不是靠戰勝國民黨軍隊繳獲得來的,也不可能是靠中共東北的軍工廠所能全部提供的除劉文介紹的情況外,有關1947—1948年間中共東北軍工生產主要還是修復槍炮和製造彈藥,不能大量製造火炮的情況,還可參見《黑龍江軍事志》第七篇,及大連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大連建新公司兵工史料》,等。直到1949年春已建成的中共全國160家兵工廠月產山炮也只有兩三門,野炮不過4門,步兵炮只有7門,小炮略多約500餘門。參見程剛等:《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兵工生產概述》,《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02期。,蘇方幫助顯然是很主要的一個來源。
下面簡要列舉一些1946年四平戰役以後蘇方提供武器援助的情況:
據蘇方人員回憶,蕭勁光在5月前後代表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民主聯軍司令部,向駐旅順蘇軍提出,希望將駐旅順的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轉交給中共方面。蘇軍經過一周準備,即將存放在大孤山的15車皮武器交由蕭勁光接收。一個月後,又向蕭轉交了一批新的武器,包括兩軍列彈藥。B博伊科:《解放使命》;伊?柳德尼科夫:《穿越大興安嶺》,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編:《在中國道路上(1937—1945)——回憶錄》,莫斯科,1989年,第302—303、336—337頁,轉見薛銜天等:《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
從中方資料中也可以了解到這方面的情況。據丁雪松回憶說,僅1946年間從朝鮮運來的「戰略物資」就有2000多車皮。丁雪松等:《回憶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遼瀋戰役》(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5—630頁。
據5月下旬遼東軍區司令員肖華電告,駐朝蘇軍已按約定開始經過南滿遼東軍區向山東的中共軍隊發送武器彈藥。第一批運送去東北的,有重機槍83挺,輕機槍32挺,子彈43萬發,炸藥1萬箱,還包括一批電氣材料、廣播電台、印刷材料和攝影機等。這批物資均已秘密經由安東通過海路運去山東煙台,送交給了陳毅的部隊。
6月,駐朝蘇軍又進一步接連經過山東向華北中共部隊發送了兩批武器彈藥,其中第三批就有步槍5000支,子彈300萬發,高射機槍20挺,重機槍30挺,並有其他資材一批。這種大批量的武器彈藥輸送一直分期分批進行到8月份。僅7月15日到8月7日,就運送了12145支步槍,182挺重機槍,506挺輕機槍,167個擲彈筒,7門炮,11164把刺刀,1000餘萬發子彈,43588發炮彈,6700發擲彈筒彈,22萬斤炸藥,以及500箱填裝炮彈的火藥等武器彈藥到山東。8月下旬還進一步運送了2000發山炮炮彈和50萬發七九子彈,包括100多車皮的各種彈藥。到9月,朝鮮北部所存日軍各種子彈、炮彈、炸藥和槍炮,2000多車皮(一車皮載重約40—50噸)的物資已全部運抵安東,數量之大,已非過去海船運量所能解決。故根據遼東軍區要求,中共中央明令山東膠東軍區全力組織機輪船前往安東「運輸物資,愈快愈好」。《肖華致陳、黎、舒並報東北局、中央電》,1946年5月28日、6月15日、6月23日、8月9日。
另據朱瑞回憶,同一時間,蘇方還每天夜間通過鐵路向東北野戰軍發送日軍武裝彈藥。兩個月里運送了數十列車。
同樣的情況,到1947年,這樣的幫助還在進行中。
1947年初,即四保臨江作戰開始前夕,僅中共東北鐵道司令部所屬臨江運輸司令部,就經由朝鮮運進來10萬多支步槍和1000餘萬發子彈。戰爭打響後,又搶運了7萬多噸軍用物資進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597頁。
1947年秋,經過東北局軍工部部長何長工的交涉和爭取,蘇軍還將存放在中蘇邊境滿洲里的一大批日軍重型裝備,全部移交給了東北野戰軍,東北局組織運力用火車拉了幾天才拉完。何長工:《何長工回憶錄》,第427—428頁。
從林彪1947年12月28日電報亦可知,蘇軍這年底還向東北野戰軍提供了30個步兵團和2個山炮營的武器裝備。林彪在電報中向斯大林要求蘇聯從蘇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或從德國戰利品中再幫助提供20萬支步槍,15萬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重迫擊炮,1000門輕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炮及其較多數量的彈藥和20個師用的通信器材。轉見萬年:《解放軍中解放軍戰略猛增的背後》,《海事大觀》2006年第5期。斯大林隨後從朝鮮輸送了2000多車皮的軍火給林彪。
這也就是為什麼金日成能跟太祖索要三個滿員朝鮮族師底氣之所在。因為解放戰爭三年,金日成對於C.P的支援也絕非小打小鬧,光光給支援的銅礦就不是 一個小數目。要知道中國曆來缺銅
在補充資料
1945年8月,斯大林與蔣介石國民政府互派大使,這似乎使蔣看到了一絲解決中國政治危機的希望,因為,他不希望與中共兵戎相見,而是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甚至希望直接與中共領袖毛澤東對話。他心裡明白,說服斯大林放棄支持中共打內戰,對於了卻他的上述心愿至關重要。他特別希望斯大林在國共危機加劇,中國處於生死存亡之交,僅僅充當和平使者的角色。
當年12月,蔣介石差遣蔣經國前往莫斯科會見斯大林,但是會見毫無積極成果。1945年12月30日,他對蔣經國許諾說:「蘇聯政府不會同意中國共產黨人的軍事行動。」(《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19頁)
此後,蔣介石對中共做出了實質性讓步:首先,承諾中共的合法地位,邀請中共代表進入國民政府。其次,他答應中共可以擁有不超過20個師的獨立武裝,並可管轄若干省份。當然蔣也有一個不容置疑的條件:中共必須承認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後來,即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蔣和毛進行了眾所周知的重慶談判,「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把戲都是他們看著莫斯科眼色上演的。(詳見《中國手冊1937-1945》 ,紐約,1947年)難怪後來蔣介石在他的書中抱怨,由於蘇聯的誤導和強迫(美國也不能脫離干係),他錯誤地與毛澤東舉行了和平談判,致使他失去了利用優勢兵力剿滅共軍和可能性,最終導致國軍戰場失利。(詳見蔣介石《蘇維埃俄國在中國》紐約,1965年,109頁)
事實上,作為中共領袖的毛澤東也對重慶談判厭惡至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斯大林說服毛澤東去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並且強迫他與他不共戴天的敵人進行私人會面。毛澤東說,他當時為革命領袖和導師的背叛行為深感壓抑,但又不得不從命。但是毛後來又說,「我不得不去,因為這是斯大林同志的要求。」(《毛最後的秘密,中共領袖的傳記中鮮為人知的細節》,安娜. 彼得羅索娃著,莫斯科,2004,《百年》雜誌)
1946年6月,國共之戰終於爆發。時隔多年,俄羅斯歷史學家列多夫斯基,對於這場戰爭的前前後後講了一些實話,對蘇共與中共那時的關係披露以及內幕分析也相對客觀,他有如下的論述:「蘇聯政府在蘇軍解放了滿洲之後,便取將滿洲交與中國共產黨人之手的方針。合約所訂蘇軍撤離滿洲的期限一到(日本投降後三個月),國民政府遂決計向滿洲派遣其部隊,意在佔領蘇聯紅軍撤離區域,但是莫斯科不允許國民政府向旅順、大連和中長鐵路(原中東鐵路)派遣兵力;不允許從地方居民中進行部隊改編和警力擴充,使得國民政府失去了組建和使用國民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可能性。蘇聯政府還宣布,原服務於日本關東軍的工礦企業以及其他設施,皆作為戰利品屬於蘇聯。部分企業設備還被運往蘇聯境內。」(《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9頁)不僅如此,列多夫斯基還披露,「蘇共授意中共向滿洲派遣自己的軍隊——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即1946年1月1日,中共在派遣到滿洲軍隊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另說,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其兵力來源是地方游擊武裝和被中共控制的八路軍,人數將近100萬人(另說27萬人。),使得中共得以開展武裝鬥爭攫取滿洲政權,並以此為主要根據地依託在全中國展開與國民政府的權力角逐。」(《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9頁)
1947年年初,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在蘇共的支持下重創國民政府軍隊,揮師松花江流域,佔領滿南,伺機進攻滿北。特別是,在斯大林派遣蘇共軍事顧問、裝甲兵顧問、航空兵顧問、炮兵和政工顧問加盟中共的東北民主聯軍之後,東北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蘇聯滿載槍炮、彈藥和醫療設備的運輸車輛源源不斷地越過中蘇邊境,開入中國東北地區,蘇軍援助中共的坦克、裝甲車伴隨左右,蘇聯紅軍的殲擊機和轟炸機也呼嘯著飛進中國的領空!
俄羅斯歷史學家列多夫斯基披露:「東北民主聯軍在滿洲戰役結束之後,其主要任務就是以此地為主要後方確保軍事戰役,旨在佔領中國北部和其他地區。此外,滿洲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從這裡,並且通過這裡從蘇聯接受武器彈藥和糧食物資等。特別是,恢復中國北方直至通往長江的鐵路甚為關鍵。蘇共派遣大量工程技術人員前來協助恢復中長鐵路的運輸。蘇聯專業技能極高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僅幫助滿洲的中共政權恢復鐵路建設,還幫助他們修建和修復了很多民用設施。」 (《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70頁)
當時深得毛澤東寵幸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高崗,為了協調蘇聯不斷增加的援助工作,建議蘇共直接派遣工作組前來東北地區協助中共工作。於是,1948年,蘇共應中共之邀派遣專家顧問團前來東北。(《1945-1949:蘇聯與滿洲革命根據地》,О.波利索夫著,莫斯科,1957年版,137頁)那時候,中共的很多戰役策劃和制定,均在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和弗拉基沃斯托克與蘇共軍事專家共同完成,東北民主聯軍步兵和坦克部隊對國民政府軍隊的進攻,都是在蘇軍阿穆爾河的太平洋艦隊的軍艦協同火力配合之下完成。
此後,戰局更為複雜,截止1947年4月,國民政府軍損失了大約69000官兵。共軍繳獲國軍的裝備系有,3800門火炮,4000挺機關槍,113000枝步槍以及其他大量彈藥和軍事戰利品。東北地區的各次戰鬥中,也有一些蘇聯軍事顧問陣亡。
1947年底,毛澤東認為機會成熟可以去拜見斯大林了,熟料他多次的拜見請求遭到克里姆林宮的拒絕。「但是那時,在基本軍事戰役在中國展開之前,他拒絕見他。斯大林不願意邀請一個游擊隊領袖前來克里姆林宮喝茶而給西方和蔣介石一個口實——說毛澤東為蘇聯充當間諜。」(安娜. 彼得羅索娃《毛最後的秘密,中共領袖的傳記中鮮為人知的細節》,莫斯科,2004,《百年》雜誌)
1948年年終,共軍控制了東北地區戰場的主動權,他們依託東北,在中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發動總攻。蘇共派遣的顧問也出現在共軍部隊中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並付出了生命的 代價。俄羅斯歷史學家В.傑里岑在他的《燃燒的中國》(莫斯科,2003年,278頁)一書中披露,「在一個居民點上,一發炮彈擊中一種一輛汽車,3名蘇聯軍事顧問陣亡,一名中校,兩名少校。翌日,在同一地點,切廖姆什金上尉觸雷身亡。僅在1948年12月,旅順蘇軍野戰醫院便救治了15名蘇聯軍事顧問,他們都是因參加與國民黨軍隊的戰鬥而負傷的。」
中共雖然戰績不菲,可是毛澤東依舊覺得與國民黨的軍事博弈並不輕鬆,他要求蘇共援助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這是他決定前往蘇聯會見斯大林的主要意圖。「毛希望和斯大林探討中國的局勢,以及中國革命的戰略和戰術問題,期望得到斯大林的答覆,主要期望得到實際上的援助:武器、彈藥、其他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很多東西。」(《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117頁)後來,毛澤東前往莫斯科的行程一拖再拖,斯大林遂委派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看個究竟。俄羅斯歷史學家В.傑里岑在他的《燃燒的中國》(莫斯科,2003年,278頁)一書中談及米高揚密訪中共大本營西柏坡的目的時,用了「檢查之旅」的字眼,足以反映出當時斯大林對中共的懷疑和防範心態。米高揚返回莫斯科之後,向蘇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他中國之行的書面彙報,裡面面是說了好話的:「1948年年終,中國共產黨人的戰鬥行動展開迅速,進展良好。在中國北部進行了決戰。得到了我們全部給予中國的、70萬日本關東軍武器的中國革命軍,向北京方向的中國中心挺近。」( А.列托夫斯基文集,54-55頁)
1949年2月,毛澤東向蘇聯借債3億美元,希望蘇共提供日常必需品、石化產品和汽車(他提出的具體數字是3000輛)等物資。他還特別提到希望得到白銀,以便在中國發放硬通貨幣。當然,毛澤東對蘇共是否會拒絕或者部分拒絕發放這麼一大筆有償債務,心裡也沒底。他曾經說:「3億美元是我們的請求,我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會給我們這個數額,或多或少,假如你們不給,我們也不會生氣。」 (В.傑里岑,《燃燒的中國》,莫斯科,2003年,279頁)「中共的領導人甚至表示希望從1949年開始在隨後三年的時間裡分期得到這筆巨款,並說,他們將來會連本帶利償還這筆債務。」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73頁)
周恩來說得更加具體,希望蘇聯提供共產黨軍隊極其匱乏的反坦克武器(那時解放軍里只有150件這樣的武器)。還希望蘇聯提供重型坦克(那時共軍的作戰坦克最重的不超過15噸,徐州繳獲的70輛坦克,大部分都已損壞)。他還說,共產黨部隊還希望蘇聯提供製造軍火的原材料,比如梯恩梯等。蘇聯最好連軍事專家帶設備一起提供。此外,中國急缺善於組建軍隊、實施軍事教學和組織後方以及軍工生產的蘇聯顧問。對此,蘇聯政府代表的答覆是:「我們原則上同意幫助組織軍火生產和派遣顧問,但是關於高射炮和反坦克炮,我無可奉告,有待稟告莫斯科考慮。」( А.列托夫斯基文集,71-72頁)不久,周恩來又向蘇聯伸手:「我們想要鋼軌、液化石油氣、大約5000輛汽車和其他產品……」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71-72頁)
1949年6月28日,斯大林會見中共代表團,中國向蘇聯借貸的事情才算有了眉目。當時會見現場的蘇聯速記員速記的內容如下:
「關於借貸。斯大林同志說,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決定向中共中央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他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指出,簽訂這樣的協議在兩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年息為1%的3億美元貸款將以設備、汽車和其他材料、貨品的形式,按每年6000萬的數額,分5年提供。
中國將在貸款全部提供完成之後10年內償還貸款。為此,斯大林同志說,毛澤東在給他的電報中說,1%的年息對於這筆貸款來說太低了,應當提息。」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85-88頁)
斯大林在談完貸款問題之後說:「我們還準備向你們提供上海黃浦江江面的掃雷援助,包括專家(我方很多)和掃雷艇。我們還可以向滿洲政府出售幾艘掃雷艇,並且在大連、旅順和弗拉基沃斯托克為掃雷培養中國水兵。」斯大林還開玩笑說:「可以把他們(被培訓的中共水兵)賣給中央政府哦。」他還慷慨地表示,蘇聯可以為中共提供40架殲擊機,以消滅馬步芳的騎兵。他還想幫助幫助中共建立海軍,打撈中國近海的沉船,並協助修理。特別是,斯大林表示他願意為中共組建空軍:「我們可以幫助你們建一個飛機裝配廠,我們可以給你們最先進的戰鬥機,想要捷克的,想要俄國的都行,目的就是你們用這些飛機培養自己的空軍幹部。 」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85-88頁)
由此可以看出,上個世紀40年代後半葉,國民政府軍隊與之作戰的,早已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共部隊,而是被斯大林的機槍大炮和飛機軍艦武裝到牙齒的解放軍作戰。更有甚者,根據В.傑里岑的不完全統計,僅從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在中共軍隊中的蘇聯軍事顧問(包括軍官和士兵),就有102人陣亡,700人受傷(不包括受傷後死亡的)。此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在中共軍隊進攻沿海港口的戰鬥中,蘇軍還出動軍艦掩護港口工人的日常作業,以及從保護蘇聯源源不斷地給共軍輸送彈藥和補給船隻。共軍內戰中所需要的一切幾乎全部來源於蘇聯。另外,幾乎每支中共部隊都配備10名左右的蘇聯顧問,協調各個部門的行動和保證戰鬥分隊的效率。(В.傑里岑,《燃燒的中國》,莫斯科,2003年,286-285頁)
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不久,特別希望借用外力將遠遁台灣的蔣介石斬草除根,希望將美蘇捲入台海戰爭。中共基於國力不強和軍力不足的原因,希望斯大林持續提供更多的軍援。毛澤東在給當時中共駐莫斯科大使王稼祥的電報中這樣說:「……一定要解放台灣,但是沒有空軍是不行的。(我們希望你們為此與斯大林同志交換意見,蘇聯是否可以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就是在6個月的時間裡,為我們在莫斯科準備1000名飛行員和300名場務技術工人。此外,蘇聯能否賣給我們用於攻克台灣的軍事戰役使用的100-200架戰鬥機,40-80架轟炸機。)在組建海軍方面,我們也希望蘇聯幫助我們。我們建議,明年下半年,即我軍對台灣發起進攻的時候,除西藏之外,整個中國大陸都將為我所佔領。」(《1937-1952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斯大林》,А.列托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年出版,第109頁)
毛澤東一席話,又讓斯大林覺得這裡既有空可鑽,也要慎重行事。他先是狡猾地對毛澤東說:「軍援是不可排除的,但是援助的形式要考慮。這裡主要的是不給美國人以口實。至於說,司令部工作人員和教官,我們可在任何時間派出。其他問題要考慮一下。」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125頁)然而,斯大林並沒有派遣蘇聯軍事專家前來中國,而僅僅將已經派來的航空團駐華時間加以延長。該團團長是蘇軍衛國戰爭時期曾經建功立業的伊萬科熱杜,他的航空團先是被派往援助中共抗擊國民黨軍隊,後來又參加了朝鮮戰爭。毛再次致電斯大林表示感謝。他懇求斯大林,希望這支蘇軍空軍為劉伯承進攻西藏提供支持。在俄羅斯人眼中,毛澤東是一個典型的善於耍滑頭和獻媚的東方市儈,因為他知道,斯大林喜歡他下一步的行動。果然,他討到了斯大林的歡心:「你們準備進攻西藏,這很好。應該把西藏人控制在手裡。」 ( А.列托夫斯基文集,135-136頁)
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斯大林對毛澤東承諾:「蘇聯和中國永遠是兄弟。」毛澤東聽罷滿心歡喜。此後,中共請求莫斯科援助的呼聲漸高。不久,即1950年1月,周恩來訪問莫斯科,多次會見斯大林落實援助問題。其部分會談紀要根據當時克里姆林宮的俄文筆錄整理如下:
「斯大林問:依靠蘇聯發往中國可武裝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多少個師已完成整編?周恩來解釋道,十個師已經得到了武器裝備,三個師的裝備轉交朝鮮人,七個師的裝備用於駐紮在朝鮮的中國軍隊。斯大林問,(如果)需要製造用於三英寸口徑火炮和高射炮的122毫米炮彈的機床,我們可提供幫助。( А.列托夫斯基文集,156頁)斯大林還像以往一樣,沒有立即答應周恩來為中共提供10個高射炮團的請求,因為,這個問題需要「考慮一下」。周恩來還提出,中國需要750名蘇聯經濟專家,140名蘇聯教師和工作人員支援中國的教育和其他領域。
此外,會談中還提到了從大陸內地到西藏的空中運輸問題。中共提到希望蘇聯支援帶氧氣設備和防冰凍的四引擎的運輸機。因為,中共原有的雙引擎飛機根本飛不到拉薩,飛五分之三的路程就得降落。周恩來希望蘇聯支援中國20架四引擎運輸機,以確保完成對西藏的軍事行動。
1950年,蘇軍中將巴基茨基(П.Ф.Батицкий),受斯大林委託和中共之邀率領蘇聯防空部隊顧問團抵達上海。他在蘇聯號稱「冷麵將軍」,心狠手辣,曾經親幹掉了斯大林大清洗計劃的主要執行者,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內務部長貝利亞。
1950年2月,巴基茨基乘專機飛抵上海走馬上任。 說起當時的上海,俄羅斯作家舒金在他的作品中寫道:「蔣介石的空軍系統地轟炸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對大型工業中心和幾百萬人口的、最重要的中國港口上海實施猛烈的突襲。轟炸導致建築和設施損毀,造成人員傷亡。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向蘇聯政府求援,以改善上海空防。」(A.舒金《巴基茨基將軍的故事》,莫斯科,2001,第201頁)
根據作家舒金的描述,巴基茨基甫一抵滬,便立即開始視察空防,他很快就發現,此前由蘇聯空軍和解放軍聯合建立的所謂空防,幾乎完全處於癱瘓狀態。解放軍的高炮部隊、蘇軍的戰鬥機、雷達系統和通訊系統儘管參加了防空戰鬥,卻在蔣軍的猛烈轟炸之下,七零八落,毫無成效。解放軍的炮兵要不就是因為蘇軍戰鬥機起飛,擔心誤傷而不敢開炮,要麼就是蘇軍飛機升空了還在盲目地對空射擊,共軍防空完全沒有章法。後來,巴基茨基不僅對上海整個空防部隊進行了重新部署,還特別對解放軍各級領導機構進行了梳理,為中共軍隊制定了他的一套與蘇聯軍事專家協同作戰的軍事領導模式。上海空防初具成效後,巴基茨基的領導體系經驗和空防部署模式,還被用於北京、東北和中國其他大城市的空防改造。
1950年3月之後,蘇聯軍事顧問團全面接管了上海防空,蔣軍的轟炸機遭到解放軍和蘇軍的聯合圍殲。與此同時,蘇聯軍事顧問團立即開始培訓中共戰鬥機飛行員,他們的培訓課程甚至就在作戰飛機上展開。當時,蘇軍在上海空防部署的作戰飛機是米格-15,駐滬蘇聯軍機計有238架,後來這些飛機全部交與中共,成為中共空軍首批作戰飛機。(Г.克里沃舍娃《俄羅斯和蘇聯在二十世紀的戰爭中——空軍損失,統計學研究》莫斯科,2001,523頁)
中國是個大國,日美蘇都盯著中國這塊肥肉,中國被日本佔領後,美蘇不服起,聯合合起來打敗了日本。1946年中國內戰爆發,美國認為,國民黨有強大的海陸空軍,共軍(土八路)必敗。美國大量的對國民黨軍事援助,力求國民黨成為他的好友。這時的蘇聯怕共產黨(土八路)被國民黨消滅他以防禦為主。要求毛澤東承認外蒙獨立,成為蘇聯的隔離帶。他為了不引火上身。中國解放戰爭期間,我沒有見到前蘇聯 給中國什麼幫助。解放戰爭八路軍用的武器,一半是日本造,再就是繳獲國民黨的武器,美國造。
關於這個問題, @bigcakewu 提到了劉統和楊奎松的文章。其實要想深入一點理解這兩位的文章,還得看《關於解放戰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度並答劉統先生》這篇撕逼文。文章里楊奎松自己承認,自己對蘇聯軍事援助的具體數目是個估值:
如果在此基礎上,把劉文所列1947年4月部隊裝備增長的各項數字加上去,再把1946年以後陸續運往關內的武器數,和1947年以後我們還不十分了解,但明顯存在的其他可能的武器數加上去,說蘇聯在解放戰爭期間為進入東北的和在華北的中共軍隊提供了足夠裝備幾十萬人的武器彈藥,似乎並不為過。
不過老楊也覺得自己委屈,他說:
應該說明的是,筆者並不認為前蘇聯公布的數字一定就是中共接收到的數字。筆者之所以強調蘇方提供(不論有償還是無償)的武器足夠裝備幾十萬人,就是對前蘇聯的數字有所保留。因為前蘇聯公布的數字,即70萬步槍, 12000挺機槍, 4000餘門各種炮及600輛坦克等,按當年中共東北野戰軍的配備,已足夠裝備上百萬人的部隊了。但這並不等於說蘇方的數字一定是編造的。在這裡,真實是相對的。因為在當年那種千變萬化的複雜情勢下,蘇軍一會兒把一些武器庫交給中共,一會兒又把一些武器庫收回來;今天將一批武器交給中共,明天又將一批武器搬往北方;在察哈爾、熱河這樣做,在東北諸省那樣做,在北朝鮮又是另一種做法,如此等等。再加上初時蘇軍紀律鬆弛,實際負責看管或上報的單位五花八門,一些人責任心不強,甚或有心邀功,上報數字與實際有較多出入並不奇怪。對後來的俄國人來說,他們只知道當年已經把統計表上的這些日本軍火都交了出去,至於這個數字準確與否,每次交給了誰,何時何地怎麼交的,是不是確實交給了中共,移交或搬運中是不是有所損失,其中多少已是廢品,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真正有必要關心和弄清這個問題的,首先應當是中國人自己。
然而既然如此,你敢不敢自己別在《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里言之鑿鑿的搞出來600輛坦克車,還等人家打上門……
實際上相關文獻最後只能說明幾個問題:
1.援助是有的,各方均承認這點。但是根據蘇聯方面文獻算出來的援助數量嚴重不實,基本無法採信。
2.中方文獻數量不足,不足以完全推算出蘇聯援助的數量。楊奎松傾向多估,劉統傾向少估,兩者間差異巨大。
3.所謂的蘇聯援助,實際上以蘇聯繳獲的日軍軍資為主(估計是毛子看不上)。
4.老蔣在日記里講了句媽賣批。
東北解放戰爭有兩個關鍵節點 :
⊙國黨徹底的倒在美國一邊,尤其是美軍大規模將國軍往東北戰場運送,使得俄國人判斷美國人背棄承諾,侵佔蘇聯的勢力範圍。
如果說早期的軍備轉移,是土鱉坑蒙拐騙極盡所能忽悠來的,主要是兩個: 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屢試不爽的酒桌基情,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對一部分俄國人起作用的我們都是無產階級,我們都姓共。這兩點也許在那些只有政治考量的高層那裡沒有用處,但在中下層軍官那裡,的確是利器。到了這個時候,俄國高層的決策也是很重要的,相當部分的關東軍軍備被有意的忘記了,只需要有心人自己找就可以了。一個典型的場景我們在電影里紀錄片都看過:國軍坐著大輪船吭哧吭哧從大西南從緬甸過來的時候,土鱉已經在港口修好工事等著了。但時間不長,俄國人和他們又談好了。你要與寧系軍閥獲得的日軍裝備比則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了,即使在東北,寧系軍閥獲得的關東軍軍備也遠遠高於土逼。關鍵在於利用率的問題,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僅僅瀋陽一個城市的工業能力就高於中國其他任何地區總和。在佔領城市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們完全沒有發揮出工業的「魔力」,也許這才是我們最應該討論的問題。另一個方面,我們看土鱉方,奪取東北大城市以後,取得的buff取得的得分點是兩個: 大城市工作的經驗,具體的也就是雲某人在瀋陽的經驗,復工復學,政警改編。東北迅速的轉為全國各大戰場各大解放區的戰略支援力量,它的軍備生產軍械維修能力高於其他中國其他任何地區。為什麼同樣的城市在不同的人手裡發揮的效用如此之大。⊙在爭奪城市失敗,彭被換掉,軍事上短期難有大突破的時候,及時的調整戰略,深入到農村去,和苦哈哈們站在一起。
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把土地分給農民,天下就是我們的。這句話即是電影里的台詞也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結果就是國軍根本出不了城市。從被東北老百姓拿斧頭砍,到一個連撒出去三個月8000半年20000隻有短短的一年時間。這其中的意味也值得思考。日本人,蘇聯人,德國人,美國人。輪番援助的結果,就是那麼個鬼東西。怨天怨地怨空氣,怨完蘇修怨美帝。什麼時候能真正的相信自己一回。果粉的腦迴路一向自相矛盾
因為他們一邊罵蘇聯紅軍解放東北後洗劫了東北,把所有值錢的都搶走了。一邊又說蘇聯支持了共軍多少多少海量的錢和武器請問果粉位面的蘇聯,到底是來搶錢的?還是來送錢的?蘇制工程120重炮扎古,數量雖少但是在中共的精銳機師隊伍的駕駛下給了美製扎古以重創,尤其在塔山阻擊戰中,雙方扎古戰在一起,前線陣地幾乎都是破損的零件,場面極為慘烈;工程250,RX–76高達,日後RX-78強襲自由的最初的試驗機型,機師姓名至今保密。這架高達並沒有在東北出現,而是直接通過貨船送往膠東半島,由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接收,並在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中進行火力支援,立下赫赫戰功;小米加步槍。這種超越時代的光能單兵作戰兵器從抗日戰爭開始蘇聯就以過時武器的名義出售給中共,在解放戰爭期間蘇聯給東北野戰軍至少提供了足夠裝備30個師的小米加步槍(彭真回憶錄,p213-233),並且還有部分是通過朝鮮輸送到南滿地區,對國軍造成了巨大壓力。當然咯,國軍也搞到了很多好東西,比如大量155重型扎古(美國陸軍的代表性重武器),但是由於和高達的代差,以及機師缺乏NEW-TYPE,故而在戰鬥中一敗再敗,甚至有被削成人棍的情況出現。
這是四野入關時 各軍的裝備。 要知道四野入關前已經累計消滅了120萬以上的國軍。 繳獲的裝備就算打個對摺也能武裝60萬人了。說什麼蘇聯給了多大的幫助 根本是無稽之談。
=================
第38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9523人,長槍16769支,短槍3410支,衝鋒槍3990支,輕重機槍1249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門,迫擊炮85門,山、野、榴炮74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5門。
第39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9378人,長槍14517支,短槍3427支,衝鋒槍4072支,輕重機槍1394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05具,火箭筒17具,60炮310門,迫擊炮100門,山、野、榴炮55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13門。
第40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8875人,長槍16759支,短槍3253支,衝鋒槍3541支,輕重機槍1270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271具,火箭筒50具,60炮328門,迫擊炮83門,山、野、榴炮83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70門
第41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9362人,長槍16822支,短槍3231支,衝鋒槍1255支,輕重機槍1894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535具,火箭筒22具,60炮263門,迫擊炮77門,山、野、榴炮37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2門。
第42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7279人,長槍15090支,短槍2401支,衝鋒槍1959支,輕重機槍1197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54具,火箭筒36具,60炮311門,迫擊炮88門,山、野、榴炮38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29門。
第43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63478人,長槍17355支,短槍3534支,衝鋒槍3729支,輕重機槍1268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529具,火箭筒38具,60炮340門,迫擊炮86門,山、野、榴炮68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41門。
第44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7675人,長槍12295支,短槍3066支,衝鋒槍2179支,輕重機槍1245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47具,火箭筒53具,60炮385門,迫擊炮102門,山、野炮47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7門。
第45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8082人,長槍14192支,短槍3119支,衝鋒槍1549支,輕重機槍1338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542具,火箭筒21具,60炮308門,迫擊炮80門,山、野炮34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26門。
第46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5119人,長槍16834支,短槍3156支,衝鋒槍1067支,輕重機槍1256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800具,火箭筒2具,60炮255門,迫擊炮77門,山、野炮18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14門。
第47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4583人,長槍17087支,短槍3050支,衝鋒槍1402支,輕重機槍1233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59具,火箭筒80具,60炮346門,迫擊炮57門,山、野、榴炮22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45門。
第48軍 10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40712人,長槍13034支,短槍2049支,衝鋒槍772支,輕重機槍837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232具,火箭筒14具,60炮205門,迫擊炮58門,山炮23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9門。
第49軍
11月,部隊進關時,全軍實有50555人,長槍14052支,短槍2890支,衝鋒槍2610支,輕重機槍1333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213具,火箭筒17具,60炮399門,迫擊炮78門,山、野、榴炮51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63門
開啟圍觀模式,直到49年9月30號大使館還在廣州
首先,有沒有,有多少幫助,前面的大神已經給出答案了。
在斯大林的革命階段論的錯誤思路下和彼時蘇聯而非蘇修的民族主義私心下,蘇聯政府並沒有全心全意支持一個脫離第三國際譜系的馬列主義黨,本應給予1G的充分的軍事和經濟支持始終沒有到來。打倒反動派的偉大解放戰爭,幾乎全部靠我們的1G自身實力來支撐。其次,說點其他方面的思路。
有些人,貌似不僅是對中共(當然,他們的姿勢水平也不足以區分1G和Second Republik)懷有惡意的資產階級自由派,而且還有很多支持1G反對Second R的左派和潛在左派,怎麼也似乎對解放方戰爭是由我們1G自己獨立打下來的而沾沾自喜?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1G)獨立自主帶領我們完成民族解放的事業,固然可喜可賀,但喜中不足的是,蘇聯沒有儘力幫助我們。換句話說,若是因為蘇聯的全力援助而勝利,那並不是值得羞愧的事,反而更應該是比獨立贏得勝利更自豪的事!怎麼講?
若是蘇聯援助1G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第一,這會大大加快蔣獨夫為代表的買辦資產階級政府的瓦解,解放戰爭初期也不會那麼艱難,戰爭進程也許不要4年,2年全國人民就能解放,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專政共和國會更早,人民也將少受很多苦,早日沐浴社會主義的艷陽!第二,更重要的。蘇聯全力援助1G,對蘇聯而言,這將證明蘇聯沒有變修,沒有忘記初衷,沒有放棄輸出革命和國際共運,從而將不會有之後的中蘇論戰,社會主義陣營將如鐵板一塊,全力恢復戰爭創傷然後輸出革命,在60、70年代將全面取得世界革命的勝利。對我們而言,更證明我們的一共是國際共運的產物,沒有民族主義語境下的獨立運動的歷史包袱。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的意義,將不僅蘊含著民族獨立的民主主義革命意義,也將同樣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革命浪潮下的一朵浪花。
而由此基礎上,也將更難產生後來Second R篡奪革命歷史敘事話語權和解釋權的倒行逆施,將更難把我們的解放戰爭包裝成純粹的民族主義運動並閹割階級鬥爭的事實!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民主主義革命是民族自身推動 還是在國際左翼運動的旗幟下完成的。而我們,錯失了這一歷史機遇,當然,造成這一損失的不是我們1G自身,其責任幾乎全部在於蘇聯朝著修正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邪路越走越遠,希臘共產黨和法共也是這一損失下的受害者!今天,我們回首20世紀上半葉的兩場戰爭,我們要明白解放戰爭不是內戰,她是比抗日戰爭更值得我們自豪的偉大戰爭!因為解放戰爭是階級鬥爭,是比民族解放更偉大更崇高的歷史事業!
而這也證明著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1G)以其獨有和深刻的眼光,在完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獨立自主的完成了其他國家民族沒有實現甚至沒有夢想過的偉大壯舉,那就是從民族的民主主義革命直接跨越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實現了歷史的超越!在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時存在,並且兩者本質上是一場鬥爭,但1G理性而成熟地選擇了暫時弱化階級鬥爭而依靠民族解放來凝聚力量,並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打垮了反動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正面抵抗,然而共產黨人終究是共產黨人,正面抵抗消滅掉,也不能忽略走資派的渾水摸魚和小偷小摸,而這也正是WG繼續革命的意義所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這是蘇修從未做到的創舉。-------------------------------------
「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更多: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205245/answer/163049919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46061/answer/157051538科馬羅夫關於科瓦廖夫到中長鐵路出差給莫洛托夫的報告(1948年9月10日)
莫洛托夫同志:
遵照蘇聯部長會議1948年5月17日的命令(№5970),派И.В.科瓦廖夫[1]同志為蘇聯交通部的全權代表到中長鐵路出差,幫助落實有關恢復中長鐵路運行和抽當地幹部成立恢復運行組織的措施。該命令草案是И.В.科瓦廖夫同志起草的,於今年5月13日送交卡岡諾維奇同志,並於當天在蘇聯部長會議常務委員會上討論通過。命令草案於5月15日送斯大林同志簽字。交通部小組組長Х.М.科馬羅夫1948年9月10日SD08998馬里寧關於林彪請求援助給莫洛托夫的報告
(1948年9月12日)莫斯科
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同志:為證實我今年9月10日的№300電報,現將林彪請求我們派專家援助中國人恢復滿洲工業和交通的來信原件和這一文件的俄文譯文隨信寄給您。附件:上述文件和材料。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總領事馬里寧1948年9月12日附件:
林彪的電報(1948年9月10日哈爾濱總領事館接受)斯大林同志:我們高興地告訴您,經過兩年作戰,在中國東北,我們已經解放4200萬人口。敵人被迫縮小自己的地盤,把力量集中在長春、奉天、錦州和其他一些大城市裡,這些城市已被我軍包圍,處於彼此隔絕之中。我們相信,我們即將取得全部勝利,我們在解放區已經著手建設新生活:已經實行了土改,正在恢復鐵路交通和工業生產。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恢復了幾座林業、紡織、造紙和食品工業工廠,恢復了許多煤礦,採金企業也開始工作。我們衷心感謝您在恢復遭受破壞的中國東北鐵路的事業中所給予的大力援助。所派來的以科瓦廖夫同志為首的蘇聯鐵路專家組幫助組建了恢復工作管理局和專門的鐵道兵兵團。首批部隊組建工作業已結束,部隊正著手恢復被毀的鐵路、橋樑,同時還進行專業訓練。在您派來的專家的領導下,我們對重要的遭毀壞的鐵路線段進行了詳細的技術勘查,確定了遭受毀壞的程度和修復的工作量,還確定了所需建材、設備和勞力數量。重點要修復的重要的被毀線路總長1800公里。僅修復東北主要鐵路線段就需近1800公里鋼軌,250萬根枕木,3500噸道釘,1000噸電話線,3000噸修復橋樑用鋼筋,以及其他技術物資和通信儀器,信號裝置,給水裝置,機車-車廂庫。僅邊疆區鐵路所需金屬總量就近20萬噸。為完成1948年的修復任務,所需鋼軌我們打算通過拆卸不重要的路段鋼軌來彌補。道釘完全沒有保障。今年所需2500噸,我們手中僅有100噸,而且我們沒有組織生產。枕木和木材我們發動地方上準備。我們深感金屬、設備、複雜的交通儀錶和工業儀錶短缺。所恢復的工業企業由於缺少訓練有素的幹部、專門設備和材料,生產能力很低,現在只能部分保障戰爭和居民所需。黑色和有色冶金、鍊鋼、化工、機械製造和其他重要的工業部門,由於沒有當地專家和設備,至今仍未恢復。為了保障日益增長的前線、鐵路交通以及居民所需,我們必須恢復和使用作為我們經濟基礎的集中在通化、鞍山的冶金和鍊鋼工業企業,安東和吉林的有色金屬和化工企業。建在松花江上的最大的吉林水電站竣工後將能夠保障廣泛利用其電能。在哈爾濱市,在保存下來的原日本機車製造廠主廠房的基礎上,可以迅速組織生產現在恢復交通和恢復工業所需要的工具和設備。解決這些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至少要花兩年時間。為此需要制定相應的東北國民經濟恢復計劃。為了這一偉大的工作,我們缺少有經驗的幹部。我們請求您派一批專家來,全面研究我們的經濟並與我們共同制定統一的主要工業部門的恢復和使用計劃。為了儘快培養自己的專家幹部,我們請您同意大大擴大現有的中長鐵路工業學院,並在您的幫助下擴大教師隊伍。我們為了完成上述任務,至少需要100名以上各部門專家:1.計劃專家和整個國民經濟專家10人;2.黑色有色冶金專家15人;3.煤液體燃料加工,硫酸鹽、鹽酸和硝酸製造專家6人;4.採礦工業,其中包括煤炭加工專家10人;5.火炮、炮彈和子彈製造專家6人;6.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專家6人;7.紡織專家5人;8.採金專家4人;9.水泥專家4人;10.造紙專家4人;11.混凝土大壩建築和水電站設備專家8人;12.財政專家4人;13.軍事鐵路學校教員6人;14.以校長為首的工業學院教授講師12人。我們再次對您表示衷心感謝,感謝您幫助解放了中國東北人民。致以布爾什維克敬禮!林彪1948年9月8日SD09013梅尼希科夫關於中國借款給莫洛托夫的報告
(1948年9月18日)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同志:
馬里寧同志從哈爾濱報告(1948年8月25日№28661電報),轉達了中國人關於給予他們100萬盧布借款,以支付中國兒童在蘇學習和中國民主組織代表從蘇過境的費用的請求。中國人同意以貨物或滿洲元償還為他們提供的款項。外貿部認為可以滿足中國人的要求,即給他們提供100萬盧布的借款,並同意以元償還為他們提供的款項。在滿洲,我們支付交通部和外貿部工作人員的費用以及河運部運輸和財政部的費用還需一大筆資金,1948年共達500萬盧布左右。盧布/元折算需用蘇聯國家銀行為支付蘇聯國家機關在哈爾濱的工作人員工資每月所規定的匯率(1948年8月這一匯率是:1246元/1盧布)。М.梅尼希科夫1948年9月18日,№2-5/27848SD08997莫洛托夫關於林彪請求援助給斯大林的報告
(1948年10月6日)斯大林夫同志:林彪從哈爾濱來電,請求向中國東北解放區派不下於100人的蘇聯專家小組,人員包括計劃、冶金、大炮、炮彈和子彈製造及其他工業部門,財政,教育等各方面的專家。10月5日,在9人小組上交換意見時承認,不應該向中國東北派這麼大數量的專家小組,現在應該著重研究以下幾點:1.令中央書記處負責準備派10名各個部門的蘇聯專家,具體部門將同林彪協商確定,同時把相應人選方案提交中央政治局批准。2.蘇聯人員不應以顧問的名義,而應以專家的身份派到哈爾濱。3.任命一名非常有黨政-經濟經驗的同志為我駐哈爾濱領事,此人應同派往哈爾濱的蘇聯專家和林彪有聯繫。4.以後往中國東北派蘇聯專家的問題,應等毛澤東來蘇聯時同毛商量。請批示。В.莫洛托夫SD09002波采羅夫關於林彪來信處理情況給聯共(布)中央的報告(1948年10月17日)聯共(布)中央Л.А.洛基諾夫同志:茲隨此報告給您寄去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通過外交郵件寄來的林彪於今年9月8日寫給斯大林的信。信的全文已由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總領事馬里寧同志以№30433密碼電報於今年9月10傳來。對林彪信的預先答覆已由莫洛托夫同志徵得斯大林同志同意,於今年10月16日以電報(№20696)發往哈爾濱。附件:1)林彪信的中文原文;2)林彪信的俄文譯文。部長高級助理В.波采羅夫SD08994佐林關於為南滿鐵路提供技術援助給莫洛托夫的報告(1948年11月18日)莫洛托夫同志:據蘇聯交通部副部長馬爾凱維奇同志報告,東北政權向中長鐵路局長茹拉夫廖夫同志提出請求,請求把已經解放的中長鐵路南段(石河-遼陽)的機車和車皮送大連和機車車輛廠修理,同時再撥20節[2]旅客車廂,撥10套給水機組給民主政權,以便恢復東北南部鐵路的給水系統。蘇聯交通部認為,為解放區鐵路提供技術援助是完全可能的,無損於中長鐵路大連段的工作,而且對於未來共同制定瓦房店和陽台煤礦方案也是必要的,關於此事,現在正根據蘇聯部長會議1948年7月21日的命令(№9868PC)同東北民主政權談判。客運車廂的交接條件和使用費用支付程序,以及貨運車皮和機車(火車頭)的交接條件和修理費支付程序可通過中長鐵路大連路段段長和遼陽路段段長協商確定。我認為,可以滿足滿洲民主政權的這一請求。請您指示。В.佐林[3]SD08995葛羅米柯關於派專家幫助東北鐵路恢復運行給莫洛托夫的報告(1948年11月23日)莫洛托夫同志:滿洲民主政權請求向滿洲派200名蘇聯鐵路員工實際幫助組織鐵路運營工作。科瓦廖夫同志和中長鐵路局長茹拉夫廖夫同志支持民主政權的這一請求。蘇聯交通部同意派上述鐵路員工小組。並已把這一問題提交蘇聯部長會議審批,同時還徵求了外交部對於這一問題的意見。鑒於這種情況,蘇聯部長會議有關機構起草了蘇聯部長會議關於向滿洲派200名蘇聯鐵路員工的命令草案(附後)。考慮到已經向滿洲派出了以科瓦廖夫同志為首的蘇聯工作人員小組幫助民主政權修復橋樑(現在該小組已結束工作),我們認為,同意派200名蘇聯鐵路員工去滿洲是適宜的(派出期限一年)。請您指示。А. 葛羅米柯[4]附件:蘇聯部長會議關於長春鐵路事宜命令(草案)(1948年12月〓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宮1.批准中長鐵路蘇聯管理部:(1)從中長鐵路大連段儲備中抽1500節貨運車廂,130節客運車廂和50台機車給滿洲民主政權以組織滿洲鐵路的運營;(2)在1949年5月1日之前,按照同滿洲民主政權簽訂的協議,在大連機車車輛修理廠利用工廠現有的日本半成品和原材料為滿洲鐵路建造1000節貨運車廂;(3)在大連中長鐵路工廠按照協議規則為滿洲鐵路的機車和車輛進行大修、中修,生產信號和通信儀器,以及道岔設備;(4)從中長的鐵路大連使用區派出修復車專家隊和必要物資,參加條約區之外的中長鐵路段的工作。2.批准蘇聯交通部:(1)在遠東鐵路,從戰利品和1946年從滿洲運來的機車和車輛中抽86台機車和1000節車廂交與滿洲鐵路北段;(2)另外派170名蘇聯鐵路技術人員交中長鐵路局長茹科夫同志指揮,幫助組織中長鐵路南段的運營,時間為一年,並按照蘇聯部長會議1948年5月17日的命令(№5970-рс)和1948年12月13日命令(№18-593рс)之規定,給予他們所有權利和優惠。3.第2項所指人員出差的全部費用(蘇聯貨幣)500萬盧布,根據蘇聯部長會議1948年9月3日的命令(№12717)之規定,在中長鐵路運營收入中報銷。4.責成中長鐵路局長茹拉夫廖夫同志保證沿滿洲鐵路向大連運送所有物資。條約區鐵路和其他滿洲鐵路之間車輛交換在石河站進行。5.允許蘇聯外貿部、武裝力量部和交通部沿滿洲鐵路往大連運送或從大連運出自己的貨物。SD09015科瓦廖夫關於東北民主政權所贈物品給莫洛托夫的報告(1948年12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同志:我報告:中共中央東北局和部隊指揮部為感謝在建立鐵道兵部隊、恢復鐵路組織和修復鐵路工作中所給予他們的援助,決定授予所有蘇聯專家每人一枚優秀獎章,此外還決定給我一部戰利品汽車和兩個花瓶。我對林彪、高崗和其他同志表示了感謝,但謝絕接受優秀獎章、汽車和花瓶。但我離開哈爾濱的這天,組織委員會主席李富春同志把裝有花瓶的箱子帶到了車廂里。我說不該這麼做,他回答說:「我是受中央局的委託把花瓶送與您,如不接受,我們認為是瞧不起我們。」請您指示,我應該把花瓶交給誰。И.科瓦廖夫莫洛托夫批示:可以把花瓶留給自己。SD08999蘇聯交通部和外交部關於援助恢復滿洲交通給莫洛托夫的報告(1948年12月16日)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同志:中長鐵路局長茹拉夫廖夫同志和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馬里寧同志報告,滿洲民主政權請求把大連鐵路樞紐車站上所停放的中長鐵路備用車輛(100台機車、3000節貨車車廂和200節客車車廂)交給滿洲鐵路,同時把解放地區線路上的車輛和其他鐵路設備送到大連中長鐵路機車修理廠、道岔和信號裝置廠修復。此外,民主政權請求幫助整頓臨時恢復的中長鐵路南段(奉天-瓦房店)的運行,——那裡存放著大批被毀的通信器材、信號裝置、給水設備和車站設備,為此需把修好的列車、搶修車、中長鐵路倉庫的物資從大連運來,同時還要派鐵路專家來。茹拉夫廖夫和馬里寧同志支持中國人的上述要求,請求滿足這一要求,同時請求再額外給滿洲派170名蘇聯鐵路專家和員工,幫助組織中長鐵路南段的運營(長春-奉天-石河-條約區邊界)。現在大連樞紐有已經修理好和準備使用的貨車車廂2540節,客車車廂342節,機車114台。它們是1946年春天從戰區疏散到大連的。萬一恢復鐵路段,那裡還有修復好的火車,配有專家人員的搶修車。在大連中長鐵路倉庫里有恢復通信、供水和其他鐵路運行目標所需材料和設備。考慮到在大連樞紐必須保持備用車輛以保障遼東半島蘇聯部隊的要求,可以把50台機車、1500節貨車車廂和130節客車車廂交給滿洲鐵路北段。這一措施不能滿足對北滿鐵路車輛的總的需求,因為人民革命軍正加緊在滿洲南北調動,鐵路上無車皮可利用。所以,往蘇聯運送糧食、煤炭、木材和其他貨物(為此已佔用956節車皮),沒有充分的車皮保障。從哈爾濱向大連運送貨物,要想恢直通列車,還需增加車輛。保障滿洲鐵路車輛的補充來源,除從大連中長鐵路備用車輛拿出一部分外,還可:在大連機車車輛修理廠製造1000節新車皮,辦法是利用大連保存的日本人留下的半成品車廂。為此所需木材可由滿洲北部提供;把1946年從滿洲疏散到蘇聯境內的日本車皮運回滿洲,現在在遠東鐵路上,沒有使用的日本車輛有:機車66台,貨車車廂842節,客車車廂112節,此外還有20台德國機車。所有這些車輛卻需要修理,可在哈爾濱進行,由民主政權出資。運回這些車輛對遠東鐵路沒有損失,因為把它們改成寬軌要花大筆資金和大批材料。以前改造過的機車僅作為機動機車使用,而車廂——作為地方交通的專用車使用。由於沒有備件,修理它們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認為宜於採取以下措施:1.從大連儲備的中長鐵路的車輛中抽1500節貨運車廂,30台機車,130節客運車廂給滿洲民主政權;利用日本留在大連的車輛半成品在大連機車車輛修理廠為滿洲鐵路建造1000節貨運車廂。此外,從遠東鐵路戰利品中,抽86台機車和1000節車廂交給滿洲民主政權;2.批准中長鐵路蘇聯管理部:(1)從遠東區派出修理系專列到條約區界限以外的中長路段進行修復工作;(2)在大連中長路工廠為滿洲鐵路修復車輛和生產設備;(3)在石河站(條約區邊界)同滿洲鐵路交換車輛;(4)給滿洲再派170名鐵路員工。附件:蘇聯部長會議命令草案。請您同意。Б.貝舍夫[5]、А.葛羅米柯給了馬列主義
首先,誰告訴你抗戰後期TG的戰鬥力弱了?能將日本在華北華東打得都不敢離開碉堡城市,戰鬥力算弱?在敵後開闢這麼多根據地,戰鬥力算弱?
早期戰鬥力不怎麼樣是可以理解的,新兵太多,長征後元氣還沒恢復,但是經過拉鋸的中期,到了後期的時候,日本人在佔領區裡面,已經不能算百戰百勝,還經常吃虧,丟掉了大片農村領土,只能利用TG沒有多少攻堅武器的情況下,依靠城市和碉堡來控制住幾條交通線,這時候,TG的戰鬥力其實已經很不錯了,要不是沒有多少重型武器裝備,一對一日本那些混進不少新兵的野戰部隊,絕對不會弱很多。。在解放戰爭中,閻錫山和KMT麾下,其實都有不少日本人組成的部隊,但是對於TG來說,也就是這裡的敵人比較頑強的級別,根本形成不了太大的威脅。。。
而蘇聯,打下東北以後,大城市是給KMT的,也就是黑龍江北面那點地盤,留給了TG作為他們和KMT之間的緩衝地帶。大部分的物資裝備是給當時中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KMT的,也就是我們的人去得快,而且還藉助紅旗,在他們牙縫中,獲得部分的物資裝備,但是大頭,始終都是給KMT的------因為,在中國這片地上,在KMT輸掉三大戰役之前,蘇聯主要投資的對象,是KMT這個政權,而不是和他們面和心不合的TG。。。而且他們對TG的態度,可以從朝戰就能看出來了。。朝鮮,雖然得靠中國替他們打仗,但是靠著一個好老大,雖然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但是最後不用怎麼負責中國人出兵的費用,中國人出兵所需要的好處,是蘇聯老大給了(蘇聯給中共的工業援助,本身就是中國出兵朝戰以後,蘇聯答應給予的報酬,為此,中國人甚至於連朝戰中使用的軍火,都得自己埋單,但就是這樣,還被老毛子壓了這麼久,知道玉米上台,才真正給了一陣子,然後又立馬收回去了),然後戰後,蘇聯還給他們建立相應的工業體系,廉價賣給他們石油。。但是流血的中國人,軍火得自己埋單,該得的工業項目一拖再拖。。。對比下你就知道,蘇聯對TG的態度,是多麼「親密無間」了----------這樣的老大,麾下的小弟不離心離德才有鬼呢。
蘇聯援華空軍志願隊為中國帶來戰機、訓練飛行員、參與對日作戰,在中國鮮為人知。而美國飛虎隊則家喻戶曉。這是為什麼?
截幾張解放戰爭彩色影像資料的圖,這樣能有個比較直觀的認識這麼看來,無論是士兵手上的單兵武器還是支援武器,基本都是日造美造英造的,蘇制武器很少見。可見武器方面蘇聯只是將繳獲的日軍武器以及製造工廠交與中共(主要是四野)而已,直接對中共的武器輸出應該很少注: 截圖自德國ZDF的紀錄片。
中央已經決定了:國民黨是蘇聯趕去台灣的。
如果毛子正兒八經援助101結果101還是打了三年,那他怕是沒機會永遠健康
「林彪在東北的部隊從蘇聯指揮部得到的武器,不僅有繳獲的日式武器,同時還有捷克斯洛伐克和蘇制的武器。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不願外界知道這一點。」毛澤東曾在會談中對米高揚講過一個小秘密:「當國民黨將軍傅作義率部起義之後,林彪部隊進入北平之時,他們所使用的蘇制武器全部被上繳,並以美式裝備取而代之。中國共產黨想以此證明,是蔣介石用美國的技術裝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米高揚還披露,周恩來曾向他提請坦克和反坦克炮等裝備的援助,「周恩來說,『我們只有150門反坦克炮,太少了,因此想請蘇聯給我們一些。我們的坦克也不行。現有的大部分是輕型坦克,最重的15噸。』」
安·列多夫斯基:《米高揚與毛澤東的秘密談判(1949年1-2月)》,李玉貞翻譯,該譯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刊載於《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期、1996年第3期開國大典,要是蘇聯給過800架飛機的話何至於飛兩遍?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解放戰爭期間,蘇聯給予了解放軍一定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向東北解放區轉交了40-50萬支槍械和各種炮約2000門以及一部分彈藥,並允許解放軍在蘇聯軍事管制下的大連等地建立兵工廠生產武器彈藥。蘇聯的幫助對於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並不是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即使僅從解放軍的戰術與裝備方面方面考慮,解放軍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根本。
【以下資料直接來源為解放戰爭蘇聯交給中共多少武器_歷史頻道_騰訊網】
對於蘇聯援助解放軍的軍需數量,蘇方資料主要是以下兩條:
一是當時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得到了巨額繳獲來的武器裝備。僅我們兩個方面軍轉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就有:3700門大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約12000挺機槍,將近680個各種軍用倉庫,以及松花江分艦隊的一些艦艇。蘇軍司令部還使全部武器保持完好以適於作戰使用。」(薛銜天《民國時期中蘇關係史(1917一1949)下》P72)
二是1971年8月26日莫斯科話語廣播談話《蘇軍粉碎日本侵略軍是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保障》中提供的數據:「步槍約為70萬枝,機槍約為12000-14000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約600輛,汽車約2000多輛,另有彈藥庫679座,800餘架飛機和炮艇若干。」(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P250)
這兩處發佈於上世紀60年代中蘇論戰後的資料其實都存在問題,其數據不僅被認為遠超過中共黨史所載獲得蘇軍援助武器的數量(尤其是飛機和坦克),也被認為大於蘇軍繳獲關東軍的武器數量。因此蘇聯方面的數據是靠不住的。
中國方面,官方檔案的記載尚未公開,就只能查找一些零星的記載了。
(1)據周保中介紹,跟隨蘇軍回國的東北抗聯在長春占接收了日本的一個軍火庫,並在各地收繳搜羅各種武器,「截止1945年10月15日,抗聯人員在各地收繳和搜查日偽武器計有:步槍近6萬支,輕機槍9千餘挺,重機槍8百餘挺,擲彈筒5百多個,迫擊炮20餘門,山炮和野炮5門,彈藥1200餘萬發。」(周保中《抗戰勝利時的東北抗日聯軍》,《解放戰爭時期過度階段軍事鬥爭回憶》P106)
(2)冀熱遼軍區周家美部500餘人進駐錦州,在蘇軍協助下解除了錦州偽滿軍隊一個旅5000餘人的武裝,並從日偽軍火庫中獲取武器,共得火炮近80門,輕重機槍690餘挺,步槍13200餘支,手槍350餘支,炮彈100餘箱,子彈1000多萬發。(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黨史資料》第1輯,第44頁)(3)1945年9月中旬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隨蘇軍接管瀋陽,據其回憶:「蘇軍曾一度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交給我軍看守(後來又收回)。針對當時東北人民熱烈參軍的情況,我組織直屬隊的幹部戰士拉炮拉武器,戰士們看到有這麼多武器,各個興奮不已。在繁忙的公務中,我也抽出時間加入拉武器的行列,幹部戰士不顧疲勞,先後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20000餘支,輕重機關槍1000挺,20多萬發子彈,還有155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這些武器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為當時的擴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還將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後續部隊和原抗日聯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部隊。」(《曾克林將軍自述》,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P101)(4)1945年9月下旬前後,蘇軍為避免因公開支持中共進入東北被國民政府和美國指責為違反中蘇條約,因此將已經交予中共的多數工廠、武器庫和部分政權重新收回,並勸說中共武裝退出城外。在此背景下,9月21日,彭真電告中央:「現在我看守下較可靠的軍械庫只有七五山炮11門、迫擊炮70門、六五子彈500萬發。」9月30日,彭真就又電告中共中央稱:「用各種方法得槍萬餘支。」31日他再度電告中央說:發現新的武器庫,「搜得山炮80門,迫擊炮100餘門,子彈稍多」。(楊奎松《關於解放戰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度並答劉統先生》)(5)1945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間,基於反對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的戰略考慮,蘇軍開始受命積極支持中共佔據東北。10月4日,蘇方通知中共東北局……決心從軍事上援助中共。之後已知中共方面所得到的武器就有三批,「其中步槍約10萬支,輕重機槍約3400挺,擲彈筒約500個,大炮100餘門,各種彈藥將近2000萬發。」不久,蘇方又「把南滿的大批兵工廠、武器彈藥倉庫,甚至一些重型武器和飛機統統交給中共。」(路文娟《對蘇聯給予中共東北解放戰爭軍事援助情況的考察》)(6)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交我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趕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廠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0月25日)(7)1945年11月5日、6日,東北局向中共中央報告稱:「已將從蘇軍處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約1.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運往急需武器的熱河地區,以裝備那裡新到的徒手部隊。而在瀋陽一線,連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內,共取得步槍11萬支,機槍約4000挺,各種口徑炮一批。阜新一帶還有武器,但數目不詳,瀋陽蘇軍已同意代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運輸機6架,火車兩列。在哈爾濱,則得到2.4萬支步槍,數百機槍及部分炮。」(《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1月5日、6日;《陳雲關於哈爾濱情況致林、彭電》,1945年11月7日)(8)1945年12月29日,彭真在致各兵團電文中又提到:「我確曾控制大批物資(機器、被服、彈藥)」「根據現存不完整材料,運赴錦州方面的各種子彈一項即達八百萬發,手榴彈約十五萬個,皮帽、鞋子各三萬,大衣兩萬,棉裹腿近十萬,另有北面運去一萬兩千支步槍,機槍六百挺,十月初尚搶運去很大一批物資。」(田酉如《彭真年譜》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P285、P292)(9)據東北局給中共中央的電報稱:1946年3月中旬蘇軍又從朝鮮「給槍三萬(余)支」。(《東北局轉報周保中處消息致中央電》,1946年3月16日。)(楊奎松《關於解放戰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度並答劉統先生》)(10)蘇聯撤軍時,蘇聯為了幫助民主聯軍鞏固其在東北的地位,向中共移交了大量武器彈藥。高崗1946年4月20日從哈爾濱電告東北局和中共中央:蘇軍已確定25日撤完,今送兩輛裝甲車及一部武器。「交涉送十萬步槍、一萬輕重機槍、一千門炮。」(《高崗關於與蘇軍交涉情況致東北局並中央電》,1946年4月20日)(11)據當年在朝鮮辦事處工作的丁雪松等回憶,蘇軍佔領的朝鮮向中共運動的軍用物資有:「1946-1948年,朝鮮方面支援了我們兩千多車皮日本侵略軍留下的作戰物資,有的是無代價支援我們的,有的是通過物資交換取得的。在請求朝鮮政府支援的作戰物資中,第一批是朱理治……要的十二個車皮物資,第二批是劉亞樓要的二十四個車皮物資,第三批是朱瑞要的一百一十個車皮物資,第四批要多達六百到八百車皮物資。這些物資都是……無償贈與和無代價幫助我們裝運的。在採購和交換的物資中,一九四六年山東指派倪振通過辦事處買到三百噸炸藥、三百萬隻雷管、一百二十萬米導火線。一九四七年春,山東又指派黃友年等通過辦事處買到一百二十噸炸藥、二百噸硝酸、一百噸丙酮、十五萬雙膠鞋。這些物資在戰爭中都是非常寶貴的,從南浦裝船經大連轉運山東,對支援山東以至華東解放戰爭發揮了很大作用。」(丁雪松等《回憶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局駐北朝鮮辦事處》,《中共黨史資料》第17輯P204)(12)解放軍進入東北後,東北軍區後勤部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部,主要負責從蘇軍手裡接收瀋陽地區大東區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後蘇軍又將這些工廠要了回去,但允許軍工部拉走了30多部機器和200多噸物資。中共也先後將撫順、本溪、延邊等地的兵工廠、化學工廠數百台機器和上千噸各種原料運走。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東北軍工部:《三年來主要工作》,1950年10月,《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2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3頁。)(13)正是有了這些工業基礎,中共後來才能在北滿的軍工生產基地生產戰爭所需的大量彈藥。據統計,軍工部後來在琿春建立起子彈廠、手榴彈廠等6個兵工廠,1946年9月一個月就生產子彈13萬發,手榴彈35000個。與此同時,軍工部在牡丹江、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也建立了不同規模的軍工廠。到1947年,東北軍工的年生產能力達到手榴彈300萬個、子彈2000萬發、各種炮彈150萬發。(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兼與楊奎松先生商榷》,《黨的文獻》2000年第4期)(14)同時,處於蘇軍控制下的大連簡直就成了解放軍部隊的後方基地,國民黨部隊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共部隊倒是進出自由。據統計,「在解放戰爭3年中,中共旅大黨組織在蘇軍的暗中幫助下,往前線輸送兵員3萬餘人,做軍鞋236萬餘雙,做軍服300萬套,還提供了大批藥品和醫療設備,連續分批組織醫療隊上前線。僅一『建新公司』就生產炮彈50餘萬發、引信80餘萬枚、彈體中碳鋼3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以及其它軍工產品。當時,旅大地區名義上是蘇聯海軍基地,實際已成為解放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軍工生產基地、兵員基地、軍事轉運站和可靠的後方根據地。」(夏振鐸《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十年》,《中共黨史資料》第43輯P133)
這些資料的解讀,別的回答者已經說了很多,本人水平有限,就不多說了。不過倒是有徐焰少將發表於2009年兵器知識上的一篇文可供參考。
詳見這期雜誌的第46-49頁。現將其原文轉載如下,其中重點內容本人會標註出來:
解放戰爭中蘇聯給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文/徐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蘇軍進佔了東北,隨後中共領導的軍隊搶先進入這塊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八路軍、新四軍的的11萬部隊出關時,大多是徒手的,經過三年戰鬥後,發展為裝備、戰鬥力都居解放軍全軍之冠的百萬大軍。國民黨政權逃往台灣後,為掩飾其腐敗無能招致的敗績,曾大肆宣傳蘇聯援助是中共取勝的根本原因。蘇聯在對華關係惡化之後,也以「恩人」自居,用誇張數字宣傳當年給予東北解放區的援助。國內在此問題上的爭論也有很多,一些人出於對蘇聯的怨氣,指責當年蘇聯給的援助極少而限制極多,另一些人則單方面引述蘇聯資料,認為東北解放軍的主要武器來自蘇援。這些觀點都是不全面的。只有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考察並聯繫歷史現象所處特寫環境加以分析,才能復原出全景的史實並得出相對全面的結論。
蘇聯對中共提出過幫助,又秘密進行且政策多變
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立場和感受來回顧歷史,回憶和評述東北解放戰爭的蘇聯援助時這一點體現的更為突出。由於蘇方的態度幾經變化,不同的部隊在接收武器這一問題上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受到冷遇的人往往大講蘇聯壞話,得到幫助的人則總是講蘇聯方面如何熱情友好。從當事人之間所看到的微觀場景來說,他們說的可能都是對的,以此解釋全局卻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1983年8月9日,在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局副書記的陳雲對編寫《遼瀋決戰》一書提出了意見,就蘇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作用曾有這樣一段概括——「那時,蘇聯黨對我們的力量估計不足,並有《雅爾塔協定》的約束,但他們還是儘力幫助我們的。」陳雲的這段總結,可以說是宏觀上最準確的概括,到出了當年蘇聯態度的兩面性:一方面因不大相信中國革命會很快成功,卻受對美蔣外交關係的束縛而限制過中共的活動,另一方面還是「儘力幫助」,而後者佔主導地位。
中共中央派遣部隊進入東北後,蘇聯領導人的態度有過出爾反爾的表現,許諾提供武器後又一度反悔,蘇聯在東北也有過紀律敗壞和拆運機器充當戰利品等引發老百姓不滿的行動,就此在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幹部中留下了陰影,並在中國民眾中引發了延續幾十年的抱怨。不過一個基本的事實還是應該承認:正是以蘇軍出兵控制力東北,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大舉向那裡發展。美軍登陸佔領了連雲港、天津、青島、秦皇島等地,都立即交給國民黨軍作為進攻解放區的基地,中共根本不能再那裡插足。東北解放後,蘇聯提供的援助又是當地迅速建成國家工業基地的重要原保障。埋怨歸埋怨,朋友和敵人的界限占那個歷史環境下畢竟是非常分明的。
蘇聯在東北對中共提出的秘密武器援助,也是受斯大林國際戰略全局考慮所左右。蘇聯在東北的政策反覆多變,又主要受蘇美關係影響。蘇聯雖然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卻為此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866萬)、經濟損失3000億美元(當時價值)的沉痛代價,急於謀求一個和平環境,很怕再引起新的戰爭。從二戰結束前夕直至1948年,斯大林對華政策的總體意圖是「中立中國」,因輕視中共力量而以蔣介石政權為主要交涉對象,外交努力的中心是獲得在華利益的同時又防止國民黨全面倒向美國。
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和隨後談判中蘇條約期間,美蘇因有共同對日作戰的目標而關係尚好,斯大林在與蔣介石的談判時就不照顧中共的利益。蘇聯同美英達成了在遠東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塔協定》,6月至8月同國民黨又達成了人稱「外蒙古換東北」的交易,即以國民黨政權承認外蒙古獨立為條件,換取蘇聯承諾將東北只交給國民黨政府而不交給中共。從歷史事實看,斯大林起初還打算信守這些承諾,有關《雅爾塔協定》、出兵東北和中蘇外交談判的內容,均未向中共通報,在日本投降後還致電要求毛澤東卻重慶談判並不能打內戰。毛澤東多年間曾對此事一直積憤在胸,曾指責斯大林在中國犯了「不許革命」的嚴重錯誤。
蘇聯出兵東北後,同他們會師的並非是有過正式協議的國民黨,而是獨立自主搶先進入這裡的中共武裝。出乎意料的相遇,使蘇軍出現了兩面為難的窘境:出於共同的意識形態和多年友情,一些官兵表現出熱情並給予了少量援助,一些領導人卻害怕引發外交糾紛而限制中共部隊的行動。9月中旬之後,因美國停止戰時以租借物資援蘇的做法,還堅決不允許蘇聯在北海道登陸參加佔領日本,國民黨當局又全面倒向美國,在戰爭背景下蘇聯對中共的態度便發生了變化。蘇軍不僅允許八路軍秘密進入東北,還移交了日軍倉庫中的許多武器,並許諾只允許國民黨官員而不允許其軍隊進入東北。10月4日,蘇共代表又正式通知中共東北局,他們會把繳獲的關東軍武器和佔領區全部移交。當天中共東北局興奮地向中共中央報告「友方」的態度是:「已下最後決心,此間家務全部交我。」
得到這一消息後。中共中央深受鼓舞,決定從各戰略區調30萬部隊到東北以便接收。進入11月中旬,蘇聯又在國民黨當局抗議下,強令中共軍隊退出瀋陽、長春和哈爾濱以及中長鐵路沿線,不再移交武器,還一度中止與中共東北局的聯絡。從國際大氣候看,此刻蘇聯與美英兩國議定下個月在莫斯科召開三國外長會議,有在國際問題上達成妥協的可能,斯大林便擔心如過於接近中共會引起國民黨及其後台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蘇方便不惜違背諾言,犧牲中共的利益,來換取國民黨和美國政府的好感。如再看看後來的歷史,赫魯曉夫那種背信棄義毀合同的做法,其實在1945年就已初見端倪。
進入1946年初春,美蘇在全球開始了新冷戰,國民黨當局又追隨美國掀起反共反蘇浪潮,蘇聯在東北對中共部隊的態度便再度熱情起來。蘇軍從東北撤退時,將一批日本武器移交給東北民主聯軍,並在聯合國譴責美國支持國民黨加劇中國內戰。1947年秋季以後,美蘇在西歐形成軍事對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又節節勝利,斯大林更增加了對中共援助。不過為避免同國民黨政權徹底破裂,蘇聯在1949年夏季之前沒有向中共提供過本國製造的一槍一彈,移交的都是繳獲日本、德國的武器,甚至還有美國對蘇的租借物資。
斯大林在東北給予中共秘密和有限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雅爾塔協定》中的諒解,不過從其基本精神看,面對美蘇矛盾日益尖銳和國民黨完全投靠美國的形勢,斯大林不能不考慮在中國支持一支能抗衡美蔣的力量。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們就能悟出,當時斯大林為什麼一面對中共不信任,一面又給予少量援助;一面同美蔣交易東北問題,一面默許中共在那裡發展力量。這些看起來矛盾的現象,其實都統一到一個目標上,即維護蘇聯根據雅爾塔體制在遠東獲得的利益。在利益驅動下,當年蘇聯方面對中共的態度便像多變的睛雨表,隨著國際形勢和自身利害的關係,熱度如同水銀柱那樣忽上忽下。
在東北蘇援武器數字模糊,很難得出準確統計
蘇聯對日宣戰後僅六天,日本便宣布投降,東北出現了一片混亂景象。蘇軍只佔鐵路沿線和大城市,多數偏遠地區處於無政府狀態,亂搶武器和物資的現象比比皆是,蘇軍對戰利品的統計和保管、移交都出現統計上的巨大差異。中共進入東北的部隊有最早隨蘇軍反攻的東北抗日聯軍余部,後又有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進入,起初還缺乏統一指揮,各自都到倉庫搬東西,一些新部隊還出現了大量攜械叛逃,總共獲得了多少武器一直難以準確統計。
筆者的父親在八路軍進軍東北時曾負責過對蘇軍聯絡,筆者本人也採訪過不少當年東北解放區的領導人。上世紀80年代又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從事過解放戰爭史的研究,查閱過中蘇之間有關東北問題的大量文電以及當年有關武器裝備問題的眾多報告,對蘇聯援助武器的數量也只能做出一個大致估計。90年代後俄羅斯解密歷史檔案後,裡面又有一些不同的記載。從各種歷史資料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中,歷史往往只能給後人留下一個清晰的主線,具體細節卻經常會有一些模糊數字和解不開的謎團。
中蘇關係嚴重惡化後,1967年蘇聯最早公布了在進佔東北後援助中共武器的數字,聲稱「蘇聯遠東軍繳獲了日本關東軍的武器有步槍70萬支,機槍為1.2萬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600輛,飛機約800餘架。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要求,這些武器大部分向其移交,成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負責指揮遠東戰役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回憶錄中敘述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也引用了這一數字。
全面地回顧東北解放戰爭史,可以看出蘇方向中共部隊大規模移交武器,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而且都是秘密進行,其間還帶有一些戲劇性的情節。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向蘇方代表強要武器的事件,也是何長工回憶錄中講述的真實故事。1945年9月初,八路軍山東部隊渡海進入了東北,冀熱遼部隊隨即進入瀋陽,10餘萬部隊也在隨後兩個月內趕到。初入東北的八路軍向「老大哥」索要武器時,蘇軍起初在公開交涉中不肯給,八路軍領導只好下令「開倉濟貧」,派部隊夜間到蘇軍所佔的日本倉庫去拿,蘇軍哨兵了解到是八路軍,也就聽任「偷盜」,並幫助站崗。
同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得知蘇聯要將「家務全部交我」的報告後,要求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把武器留在原地,迅速徒手赴東北接收這批新武器。結果山東許多部隊奔赴東北時,大都是每個班只留一支槍用於晚間站崗。據由山東進入東北的6萬八路軍部隊實力統計記載,只有8門迫擊炮,16挺重機槍,529挺輕機槍,22萬支步槍。赴東北的最大一支部隊——新四軍第三師3萬多人上路時攜帶了全部裝備,到達冀東後也將其大部留給當地部隊。這些部隊陸續到達東北後,蘇軍卻違背承諾不再移交武器。此前接收到武器的多半是八路軍剛收編的部隊,如最先出關的冀東部隊就是靠運出日軍倉庫的裝備和招兵買馬,兩個月內就由不足1萬人擴大到10萬餘人。後趕到的許多老部隊卻接收不到武器。結果有人說俏皮話說「新兵新槍,老兵老槍,新兵有槍,老兵無槍」。中共中央原定派30萬部隊赴東北的計劃就此流產,已奉命出發的許多單位如陳賡縱隊等又留在原地。
在蘇軍違背承諾前,八路軍究竟取到了多少武器,後來能看到的全面數字只有陳雲、高崗、張聞天於1945年11月30日向中央報告中的數字——「槍10萬支,炮300門」。這些先拿到日軍裝備的新部隊老骨幹很少,許多人是原偽「滿洲國」的無業人員和「國兵」,抱著「先當八路,再當中央」的心理參軍。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後,新擴大的10餘萬人中竟有4萬餘人投降叛變,蘇軍轉交的不少武器又丟失。
出關的老部隊在缺乏武器的情況下,靠著民間槍支的搜集和打擊偽滿軍的繳獲,得到了部分武器。1946年3月至4月間蘇聯從東北撤軍,又恢復了向中共秘密移交武器,東北民主聯軍34萬人輕武器到此才裝備齊全,有槍近20萬支,並有了各種炮700門,同時毛澤東還電令將剩餘槍支供給地方武裝。按這些數字分析,此間得到的槍約在20萬支左右。同年夏季,東北解放區為幫助關內解放區作戰,又通過海路運向山東2萬支槍和2000萬發子彈。毛澤東專電提出分發這批裝備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並規定一半給山東區,35%給晉冀魯豫區,其餘轉交晉綏區。全面內戰爆發後,劉伯承、鄧小平在向中央報告戰況的電文中也說明,殲敵一個旅大約需消耗子彈20萬發,主要是靠東北轉運而來。
進入1947年以後,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末由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展很快,同年末兵力擴大到70萬人以上,除了戰場繳獲外,東北的解放軍從蘇聯和北朝鮮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武器。據當時在東北擔任軍工部長的何長工回憶:1947年10月,他得知蘇軍在中蘇邊境的滿洲里倉庫里存放著一大批日本武器,準備運回蘇聯去鍊鋼,便去與管倉庫的蘇軍上校卡瓦洛夫談判,開始談不通。何長工便強硬地說:「你們不能拉走。我們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卡瓦洛夫還是不答應。何長工便對他吼道:「你是個保守分子,沒有一點國際主義。你如果不答應,我只好來搶,我推著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蘇軍開槍,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拚命,我給斯大林打電話,告你的狀,告你沒有國際主義。」卡瓦洛夫態度軟下來,經過請示終於同意移交這批武器。對這個「請示」的批准者只能是斯大林,因為那時蘇聯內部規定涉及中國問題的決定只能由他本人拍板。
這批武器包括步槍數萬支和少量火炮。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件對此說道:「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接著,林彪向斯大林請求說:「設法給我們解決20萬支步槍、1.5萬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團營迫擊炮、1000門連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野炮以及較多數量的彈藥和20個師用的通信器材(主要是無線電和電話)。這批武器望從英勇的紅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撥出,如日本武器所存無多,則望從德國戰利品中撥出。」斯大林沒有滿足這一要求,卻通過朝鮮方面向東北解放區提供了2,000車皮裝運的武器。後來中方一再表示感謝朝鮮同志。其實當時北朝鮮是在蘇軍管制之下,繳獲日本朝鮮軍的武器也由蘇方看管,沒有斯大林的指示是不可能轉交的。
綜合上述幾項統計大致可估算出,東北解放戰爭中蘇聯轉交的武器大約有槍40萬50萬支,各種炮約2,000門(有些統計中將日制擲彈筒列入是不對的)。進入1948年以後,解放軍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越來越多,就不再迫切需要蘇聯移交武器。這一年夏天,毛澤東到達晉察冀解放區的城南庄並準備訪問蘇聯,據當時身邊的警衛人員回憶,一些年輕人曾天真地說:「這次主席去見斯大林,可以要些飛機大炮,好快點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毛澤東則笑著回答:「至於飛機大炮,還是向蔣介石要,他送來的美國武器更好。」直至1949年7月,中共中央考慮解放台灣的需求,才又向蘇聯提出援助飛機的要求,此後蘇聯提供武器便成為兩國間的軍貿。
自力更生是取勝之本,蘇援武器加快了勝利
對於蘇聯秘密給予東北解放區的武器援助,國民黨當局早在1947年春天便開始炒作,作為自己在戰場上節節失敗的推諉之辭,不過有識者對此都會嗤之以鼻。同年7月,魏德邁作為美國總統特使訪華時,便大力抨擊國民黨腐敗無能浪費了美援。當國民黨官員辯解說失敗是蘇聯援共造成時,魏德邁馬上輕蔑地說,即使說蘇聯對中共有一些援助,同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的規模也根本不能相比。的確,在解放戰爭期間,同美國對國民黨幾十億美元的軍事經濟援助相比,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規模很小,美製武器的質量又比蘇聯在東北轉交的日制舊武器好得多。得到巨大美援的國民黨敗於僅得到微少蘇援的中共,主要原因只能從自身的政治因素特別是人心向背去尋找。
如回顧中蘇關係史,中國共產黨從建黨直至奪取全國勝利,在艱難鬥爭中的確得到過蘇聯的援助。國民黨曾咒罵中共「拿盧布」 ,然而仔細計算起來,國民黨所拿的盧布遠遠比中共多得多。在北伐戰爭期間,中共每年最多只能從共產國際得到幾十萬銀元經費,國民黨卻在三年間得到相當於5000萬銀元的蘇援軍火和各種物資。抗日戰爭期間,蘇聯援華武器都給了國民黨,價值相當於3億美元,給中國共產黨只有一點微小的醫藥和經費援助,其中最大的一筆也不過是王稼祥1938年秋回國時帶來的30萬美元。至於解放戰爭期間蘇聯援助中共的武器,幾乎全為繳獲的日本落後裝備,是一種「借花獻佛」式的援助。
解放戰爭期間,面對東北解放區十分艱苦的處境,蘇聯除武器之外提供的多數物資也不是無償,而要以貿易形式以貨易貨。蘇聯的歷史資料也證實,1946年至1949年間東北解放區向蘇聯出口額為2.22億盧布,進口額為2.27億盧布。東北解放區所需的汽油、布匹、鐵路器材和機器等都要物物交易,輸出的主要是蘇方在戰後饑荒中急需的糧食和大豆。雖然蘇聯對中共的援助數額不多,在當時卻幾乎是中國革命力量唯一能得到的外援。正如《詩經》上所說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還是很感謝蘇聯的援助。東北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得到了外援,對提高戰鬥力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國解放戰爭是在幾大戰略區同時進行的,東北以外其它戰區的實戰結果證明,人民解放軍並非是只有靠蘇聯援助武器才能打勝仗。在1947年至1948年的陝甘戰場上,解放軍西北野戰軍起初只有2萬人,只及當面之敵數量的十分之一,又因距東北遙遠得不到支援,每支槍只有不到10發子彈,卻仍連戰連捷,靠戰場繳獲武器將部隊發展壯大到7萬多人。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陳賡兵團和陳粟所率的華東野戰軍挺進中原之初,都實行無後方作戰,靠戰場繳獲和就地徵集「以戰養戰」,仍能打開局面。在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的各個階段的戰果統計中,解放軍繳自國民黨軍的武器都遠多於蘇聯轉交的武器,東北野戰軍自身的統計也是如此。當時解放軍的武器主要取之於敵,人稱國民黨軍是輸送美製武器的「運輸大隊」,這不僅是笑話也是事實。
在東北解放區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人民解放軍雖主要靠繳獲和接收穫得武器,作戰所需的彈藥還主要靠自己生產。解放區內的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雞西等地建立軍工生產基地,彈藥的產量在1948年內超過了國統區,這也為戰略決戰時解放軍在火力上壓倒敵軍提供了保障。這些軍工企業的建立,自然與蘇軍轉交日本遺留下的兵工、化工和冶金設備有關,能有效組織生產還是靠解放區兵工部門和軍民的自身努力。在蘇軍軍事管制下的大連,解放軍還建立了全軍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如華東野戰軍使用的大部分炮彈都是大連「建新公司」生產並通過海路運去,淮海戰役期間便向戰場供應了20萬發山、野、榴炮彈。粟裕大將生前曾回憶說,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包括東北解放戰爭中,毛澤東為全黨全軍確定的指導思想都是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1946年6月30日,毛澤東得知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羅榮桓因患腎病要從東北去莫斯科就醫,特地致電他指出:「你到目的地後,除治病外,請找菲里波夫(斯大林名字的電文代號)對滿洲的情況有所陳述,但勿作過高過多要求,東北鬥爭主要靠自力更生。此外,請就你所知對關內解放區情況有所陳述,勿作任何要求,因關內完全靠自力更生。」
「靠自力更生」,這是中國其產黨人經過鬥爭得出的結論。正是丟掉了一切幻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隨後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反而比預想要快得多。如果客觀地評價蘇聯援助中共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說雖不是決定因素,還是加快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由於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靠中國共產黨根據本國的實際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取得的,不但粉碎了美國的扼殺企圖,還衝破了斯大林的限制,這就使新中國從建立起就能有一個不依附於任何人的國際地位。中蘇友好時期的關係也不同於東歐國家與蘇聯的「父子」式關係,而只是「兄弟」關係,蘇聯對華在軍事上也只能起幫助作用而不能指手畫腳,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武器援助所起的作用。
如果題主是要知道蘇聯給了什麼直接幫助,我可以說兩個,大連建新公司和北朝鮮人民委員會。
當時還叫旅大的大連被蘇聯佔領實行軍管,國民黨插手不進來,於是蘇聯幫助下共黨在大連建立了一家叫建新的大型企業,完全不用擔心國黨騷擾和偷襲攻擊,有7000多工人。生產大量日制軍火和補給品,在掛著蘇聯國旗的貨船掩護下,運到山東再通過各種手段最後運給當時和國軍對峙的共軍。
1946年初,蘇聯控制三八線以北的軍政府正式將民政權歸還,建立了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金日成完全支持共軍,將朝鮮遺留的日本武器全部搜集裝車運往東北,同時以最優惠價格為共軍提供軍火原料。到某些困難時期,東北共軍部分工廠設備和人員,都直接度過鴨綠江,在朝鮮進行生產。
特別是後者,朝鮮的軍火原料供應在金日成支持下一直持續到東北平津的解放。蘇聯方面全程沒幹預可以算作一種支持。
ps 蘇聯沒得那麼傻,用自己的武器去武裝破壞自己協議的武裝力量,提到的這兩處武器供應都是日制武器。有一個建制的高達,乃們不知道?
禿子打不過兔子的原因根本就不在武器上,抗戰時期,兔子都在敵後,殘酷的環境下能活下來的都是精銳。禿子在正面戰場上用雜牌軍硬抗鬼子,雜牌軍有經驗但是都被老兵都消耗的差不多了,補充進去的都是新兵蛋子。等雜牌軍跟鬼子耗得差不多了中央軍去摘桃子,結果中央軍裡面又都是沒怎麼打過硬仗的新兵蛋子。結果兔子的全是老兵,禿子的全是新兵蛋子,這仗還怎麼打?
其他什麼原因都是次要的,軍事力量的改變才是關鍵的,沒有搶佔東北,不和蘇聯接壤,歷史將會大為不同
蘇聯的援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總結如下:
●蘇軍佔據東三省、察哈爾、熱河、綏遠,禁止國民政府軍隊進入,並放中貢進入該地區。
●提供步槍約70萬枝、機槍約1.2萬挺、炮約4000門、汽車約2000輛、彈藥庫約679座、坦克約600輛、飛機約800架、炮艇若干。
●幫助中貢訓練,使其從土八路成長為現代化武裝。
●使得中貢得以收編滿洲偽軍40萬。
太平洋戰爭一爆發,蔣介石就向蘇聯建議對日宣戰,但此時蘇聯正陷在對德戰爭危機中,自顧不暇,豈敢兩線作戰?斯大林乃毫不客氣地拒絕了老蔣的請求。但轉危為安之後,斯大林就把眼光投向遠東了,
1943年10月,斯大林向美國國務卿表示蘇聯願意參戰。丘吉爾便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期間,試探了斯大林的參戰條件。老奸巨猾的斯大林只是說蘇聯到時自然會提出條件來,但還是暗示了旅順口,說蘇聯在遠東沒有一個完全不凍的港口。羅斯福生怕蘇聯不參戰,於是便代中國作主,提出大連可以改為自由港。
待到1944年11月,蘇聯便背著中國,開始向老美提條件。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條件終於在大國之間敲定,雅爾塔密約於11日由英美蘇三國簽訂,條約規定:維持外蒙古獨立現狀;大連商業港列為國際港,蘇俄在該海港內之特別權益將予保護;蘇俄恢復租借旅順港,為其海軍基地;中東鐵路以及通往大連之南滿鐵路,將由中國及蘇俄合組之機構共同經營。三國訂立的上述協議,須徵求蔣介石主席之同意。羅斯福總統在斯大林元帥之建議下,將設法獲取蔣主席之同意。
自從美國開始大量援助中國後,老蔣便對蘇聯敬而遠之。這原因是兩重的:第一是他從親身經驗里知道蘇聯乃不折不扣的赤色帝國主義,對中國懷有領土野心。第二當然就是翅化問題。當時華北都已經基本翅化,紅色勢力空前壯大,他就算再笨也看得出來,戰後翅化必然成為最大的災難。
因為這考慮,他根本不願意蘇聯插進來。但自史迪威事件後,中美關係一落千丈。美國對國府的戰鬥意願和能力基本失去了信心,巴不得把蘇聯拉進來。於是就有了雅爾塔會議要求蘇聯參戰的請求和條件。
雅爾塔會議剛開過,老蔣從駐美大使那兒獲得了羅斯福本人透露的消息。羅斯福說,雖然這事得由中國作主,但他本人傾向於滿足俄國人的要求。既然如此,老蔣也就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了。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他最終決定放棄外蒙,但在東北問題上力爭。可惜他有個七寸捏在斯大林手上,那便是「中貢牌」。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的廣島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午夜,投機的蘇軍進攻東北,搶佔勝利果實。
1945年6月27日,中國國民政府宋子文和蔣經國等人到蘇聯與斯大林進行談判。
雙方經過十次會談,8月14日,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關於大連之協定》﹑《關於旅順口之協定》﹑《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係之協定》等附件,並互換了關於外蒙古問題的照會等。
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大連建新公司的歷史,官媒自己都不介意的事情,你們遮掩個什麼勁?
沒什麼 就是渡江之前過來阻止過解放軍過江 蘇聯大使館跟著國民黨政府撤退
應當認識到,蘇軍確實移交了七十萬日軍的武器裝備給中國部隊,大部分裝備的受益者是我軍。這也解釋了,為何四野中存在大量的日械部隊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朝鮮戰爭中,志願軍中也有相當數量的美械部隊(如四野第39軍)可見,我軍武器裝備的來源不僅僅是靠移交。
就想問一下,國共內戰沒有被打死或俘虜的國軍將領不少吧,他們應該大部分去了台灣,怎麼這些當年親身和共軍戰鬥的回憶錄里沒有共軍大規模使用坦克飛機的記錄呢?要知道林彪在二戰時在蘇聯待了4年,親眼見證了德國的「閃電戰」與蘇軍的「大縱深突破」,以他的能力,完全知道坦克飛機集中使用的威力,想一想林彪手裡得到了蘇聯援助的600輛坦克與800架飛機,他大規模使用這些武器,而與他對壘的國家將領肯定會留下深刻的影響的,怎麼他們在回憶錄里提也不提,倒是過了幾十年由那些歷史愛好者考證出來了?
陳毅評價淮海戰役時候,說,淮海戰役勝利要感謝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的炮彈。
後來為了哄騙人民,就把大連的大炮給刪除了。
大連的建新公司,是日本人留下來的,當時被蘇聯佔領。
蘇聯把大連的兵工廠給了中共,在內戰期間,建新公司生產了五十萬發炮彈。
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只是一個公司的。一個個避重就輕,蘇聯援助的高達呢?怎麼不提
當然是將最先進的武器提供給TG (圖侵刪)
辛虧有朝鮮戰爭這塊試金石,不然什麼阿貓阿狗都敢來試試tg的份量
直接武器基本沒有,開始給了一些關東軍裝備,後面也不怎麼給了,主要是一些後勤上的東西,蘇聯當時控制的旅大地區有很多工廠給四野提供被服糧食等等,還有中長路提供運輸,反正個人認為都不是決定性甚至關鍵性的東西,比起美帝差遠了
蘇軍將北所有大城市及其周邊的軍工廠彈藥庫沒拆掉的都移交給了國軍,對共軍來說最大的援助來自美帝,美帝故意讓國軍精銳換裝美械,然後斷掉援助導致國軍精銳彈藥短缺而失去戰鬥力,但是美帝通過凱申物流秘密援助給中共的包括當時全中國口徑最大的火炮155榴彈炮在內的近15萬美械武器直到金門炮戰都彈藥充足。
自己調查了解啊!還是想說蘇聯援助是很大的?
蘇聯是不希望這麼快就出現一個統一的龐大中國的,因此其對中援助為:1、始終對中央政府不拋棄不放棄2、東北重工業能搬走的搬走,日軍武器裝備啥的給中共3、開啟旁觀模式
蘇聯給的幫助完全就是走走過場,甩甩淫威。還不是老毛儒家思想運用的好,要不然讓蘇聯走過場都難。
朝鮮金日成利用日本留下的大量兵工廠,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那時候,東亞最發達的是朝鮮,其次東北,蘇聯遠東工廠很少。
最大的幫助是林彪打輸了不算,後退背靠蘇占區和北朝鮮繼續打。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
1945年12月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坦克大隊在瀋陽市郊馬家灣子成立。
1946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坦克隊成立
1947年3月,華東軍區坦克隊成立
1948年2月,晉察冀軍區坦克區隊成立
1948年7月,晉冀魯豫軍區坦克隊、晉察冀坦克區隊合併為華北軍區坦克隊
1949年1月,成立第二野戰軍戰車大隊。
1949年11月,全軍統計,中國人民解放
軍坦克部隊總9700餘人,410輛日、美式坦克戰車,合編為2個戰車師、2個戰車團。
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開始籌建。
--------------------------------------------------------------------------------------------
別看蘇軍援助了那麼武器裝備,蘇聯在解放戰爭期間並不厚道,很明顯的兩頭下注,跟抗戰時期的美國一樣。
伍修權回憶:
進入我國東北的蘇軍總部,設在已潰敗的偽滿洲首都長春市,駐瀋陽的蘇軍最高負責人是坦克第6集團軍司令克拉夫琴科大將和軍委委員杜曼寧中將,最初同我們打交道的主要是他們。
..........按說我黨與蘇共是兄弟黨關係,發現他們對我們始終抱有一種冷漠的態度,在我軍進入瀋陽以前,他們曾明令禁止我黨我軍公開兩處自己的旗號來活動,一度還拒絕我們的部隊和機關進入市區,我們到時雖有改善,但仍然缺少應有的熱情與合作精神,因此在我們與蘇軍交往中,發生了一些很不愉快的事,有的給我軍造成不小的困難和損失。
大約在第2或第3次接觸時,蘇軍向我們提出一個情況,說日軍在瀋陽附近留有一個巨大的軍事倉庫,裡頭有10多萬支各種槍械,還有大量彈藥和武器裝備,他們可以移交給我軍。這真是一個好消息,我們聽了都很高興,馬上將這一情況報告了中央,中央得訊就命令正待命出發的山東八路軍部隊和新四軍黃克誠同志的部隊,把自己原來的武器留在當地,迅速徒手趕赴東北接受這批新武器。兩周以後,上述各部隊陸續到達東北,我們正要蘇軍實踐自己的諾言,辦理交接手續時,卻意外得到一個相反的通知,他們說由於種種原因,那批日軍武器要另行處理,不能按原計劃給我們了。這一下弄得我們十分被動,出關的部隊已將自己的武器留在原地,預定要給的新武器卻一件也得不到,成了一支徒手部隊,從戰士要幹部都很不滿。我們雖做了許多解釋工作,但也招致了不少埋怨,倒是先頭進入東北的部隊,特別是新擴充和收編的隊伍,他們大都是東北人,地方熟,行動快,搶先打開了幾處日本軍事倉庫,得到了一批日軍武器,使許多新部隊和新戰士都用上了新槍,而後來趕到的老部隊和老同志卻兩手空空,,有的只得到幾隻不大有人用的老槍,同志們說"新兵新槍,老兵沒搶」。...........就在我們在東北開始站住腳並正待開展工作時,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支援下,從陸海空三路也湧來東北,蔣介石向蘇軍要求接管東北,由他們的軍隊進駐瀋陽等地。蘇聯出於自己的政策需要,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就於當年12月正式通知我東北局限令我黨的機關及所屬部隊,在指定日期全部撤出瀋陽,將地方讓給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出面同我們會談此事的,是蘇軍駐瀋陽的一個少將衛戍司令,此人級別有限,年級不大,架子卻不小,自以為是個將軍就很了不起,其實並不會外交,其簡單粗魯和傲慢的態度,使我們十分反感。彭真同志和我聽完他的話以後,盡量抑制住心頭的不滿,向他陳述我們認為不能這麼做的理由,委婉地請他從我黨和我國人民利益出發,重新考慮自己的意見。哪知道那位少將竟根本不聽我們的解釋,只強調他們已與國民黨政府議定了,不容許我們討價還價,必須遵從他們的決定。彭真同志依然耐心地說明我們的立場,請他向上轉達我們的意見,他講不出什麼反駁的理由,無禮地嘟囔道:「要你們退出瀋陽,這是上級的指示,如果你們不走,我就用坦克趕你們走!」彭真同志一聽也按捺不住了,抓住他的話責問:「一個共產黨的軍隊,用坦克來打另一個共產黨的軍隊,這倒是從來沒有的事,能允許這樣做嗎?」 大家毫不客氣的吵了一架,鬧得不歡而散。
還有朝鮮的日式武器
抗戰時,老共的兵力就只是很一般
---------------------------------------------------
根本錯誤,解放區人人都想參加八路,可是八路不想搞那麼多人,怕人民負擔太大,
這樣一個政黨才有資格救中國,而不是四處抓壯丁的國民黨。
真一打起來,解放區的人力源源不斷,拿起鋤頭是農民,放下鋤頭是八路。
別的不知道。就解放戰爭那種水平,連一戰規模都趕不上,軍事傷亡也許都沒有朝鮮戰爭死的人多。
蘇聯最大的援助是在東三省防治鼠疫和空運解放軍進新疆
CCTV播過~
我也納悶,沒看史書,自己想想哈,蘇聯應該給了日軍投降的武器,日軍高級軍事人才(俘虜),和一些蘇聯軍事指揮人才(畢竟東北那邊中俄混血也不少,未必會認為是蘇聯人),至於突然很猛也應該收編了一些偽日軍,還有前期奉行游擊戰術,化整為零,後期日勢力消失,需要集中軍事力量而化零為整!不過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其政黨方針符合當時社會,得到人民支持,人和!
大概是送了幾台高達吧
準確的說法是國民黨軍水準下降了。
他水準為什麼下降了?一波流。抗戰初期都證明了,國民黨軍一波打完,沒人了。這是一隻近代軍隊的必然趨勢。什麼叫近代軍隊?
經過嚴格訓練,擁有良好的軍事技能的軍隊,但是後備力量不足的軍隊。最常見於軍閥部隊,和英國。然而,從一戰到二戰都證明了這種軍隊在高強度的總體戰中往往第一波消耗完。總的來說,美國援助蔣記政府多少武器都是沒用的,因為沒人操縱。美國人要自己上陣才行。問題給土共最多裝備的是常公呀~
老共?題主難道是ww?
作者你沒有說清楚是「中國共產黨」 不是「中國」
很簡單,抗戰時主要打日本人,當然難,解放戰爭打國軍,當然簡單了。你看看抗戰時的黃橋什麼的,到了解放戰爭,這種操作對於tg來說不是很正常的嗎?
你自己想想,一群小米加步槍和別人全日系武裝的部隊在別人敵後堅持了8年,然後繳獲了一部分日系裝備武裝了自己,這群人的戰鬥力會有多大提升?
每天從中國大陸最強的老怪 日本子身上爆裝備的共產黨軍隊 你怎麼會以為是攻1防1魔1速1的新手?
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有些問題。不是中國,應該是中共。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在國際上依然代表中國,即尚為中國合法政府。蘇聯在解放戰爭中雖然與國民政府仍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但可謂同床異夢,處處阻撓、干擾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和進軍華北。如不允許國民黨軍隊由大連進入東北,直到46年國民黨軍才由秦皇島等地由陸路進入;在長春等地扣留國民政府派駐東北的行政官員,使得國民政府無法在東北建立有效政府機器;搶佔張家口,遏制山西、西北國民黨部隊進入東北,牽制華北地區國民黨軍隊的軍事行動。這些行動客觀上也為中共軍隊和幹部進入上述區域提供了條件。其次,為中共提供軍事援助和傷兵救助。蘇聯在有東北撤退時,破壞、拆卸東北城市幾乎所有的工業設施,使得國民政府的接受在實質上毫無意義,反而拉長戰線,犯兵家大忌。同時,蘇聯撤退時暗中提供給中共東北部隊大批日本裝備,並利用西伯利亞、朝鮮為東北、華北、膠東地方武裝提供大量蘇制裝備。在三大戰役中,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事實上已經不再是小米加步槍,其火力已於國民政府正規部隊相差不多。3、為中共提供政治保障,使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畏手畏腳,錯失戰機。蘇聯自米高揚訪問西柏坡前,並未也不能公開支持中共,但國民政府心知肚明中共背後有蘇聯的影子,這也使得在解放戰爭前在華北、東北地區打打停停,邊和談邊打,國民政府也喪失了利用人數、裝備優勢和(城市)民眾對國共尚無明顯傾向的時機爭得戰略主動。4、另外,可以看一下楊奎松、沈志華等人的相關學術專著與論文,有關蘇聯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和角色都有介紹。
防止國民黨插足大連
推薦閱讀:
※《毛主席1969年最獨一無二的決策讓世界瞠目結舌》這篇文章的真實性?
※圍魏救趙 如何破解?
※怎麼看北朝鮮的特種部隊人數世界第一?
※如果朝鮮任性,投射核彈,世界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