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發展是否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之前看CCTV《我愛發明》的時候,看到一大學教授發明了一台多功能分鈔機,可抵好幾個人的工作量,若類似的機器人普及,豈不是會導致許多同工種的人類失業嗎?
我描述下這機器吧,小型的功能較單一,只是幣種清分篩選殘損幣數數,大型的還能根據紙幣的新舊分類,分好後進行打捆包裝,所以就不僅僅只是幾個數錢的人的問題了~(不過感覺這補充說明似乎沒啥用…)
我是做工業設備的,主要方向是和視覺檢測相關的自動化設備,我根據我的見聞回答一下。我的答案是不會,理由如下。1,我們國家此次產業升級就人工而言是倒逼式的,工廠開始大量使用設備是因為招不到人。05年龍華富士康門口排滿了等待招聘的人,我也見過有面試不上的小姑娘哭著離開的場景,現在富士康,偉創力里經常碰到暑假工等不長久的流動性員工,各個路口和廠房門口每天都招人的情形司空見慣。2.題主說的機器人我就理解成加工設備,因為單純的機器人主要在工廠的任務是搬運,移動,配合其他加工設備定位等功能。我們國家加工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一直在進步,但是還是偏低的,很多工序目前而言還是替代不了人工的,我有一個客戶是做鞋帶的,一個工人就可以看很多台機器,但是鞋帶頭上卡的金屬帽用設備固定在鞋帶上之後還要人工用手拽一下,看看是不是卡的牢固,這個就暫時沒有專門的設備,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工廠把人全部替代還有一段距離。3.其他行業人員需求缺口也很大,特別是服務業,我母親11年在我家住了一年多,她是個閑不住,就去我們隔壁小區做清潔,招聘需求上寫著年齡要求50歲以下,我母親看起來比較年輕也通過招聘了,據她後來給我說,他們隊伍裡面基本都是60左右,50歲一下的基本沒有,招不到,其他行業的人員缺口也很大。以上就是我依據我的經驗做出的判斷。
工業機器人的普及至少不是失業率上升的充分條件.因為日本曾經在八九十年代頗長的一段時間裡擁有全世界9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這段時間裡失業率長期低至接近自然失業率,企業招工崗位遠多於求職人數,大學生找工作容易到飛起.傳說當時就連日語還說不利索的語言學校的學生都有工廠的車在外面等,下課就打包拉到工廠,下班再送回來.歷史上沒有過如此充分就業的社會.
勞動力與產業狀況的匹配程度和經濟是否景氣才是影響失業率的關鍵因素.機器人和人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是可以互補的.汽車代替馬車的時候,馬車車夫失業……手機代替尋呼機的時候,尋呼台的小妹妹失業……計算器代替算盤的時候,生產算盤的工人失業……同樣,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一定會導致手工作業者失業。但是,即使是馬車車夫、尋呼台妹妹、算盤工人,也會為新技術點贊啊,親。
會,但是國家會提高社會福利。在機器人完全代替人類進行重複的體力勞動的時候,離共產主義社會就不遠了。
想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工作的機會?還是物質資源?機器人代替工人勞動,產出更多的物資,必將提高社會的整體物資水平,那麼這些物資需要消耗,企業老闆用不完,國家就必須增加他們的稅收,不然就會引起社會動蕩,稅收用於提高社會福利來給平民百姓購買力,因此,在生產力整體水平高於目前水平的情況,即使大多數人不用工作,也會更加富有。那時,人類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例如,建築師只需要在電腦上設計出模型,機器人就可以完成剩餘的建造過程。各個行業的大量精英可以轉去做教育,培養出更多人才。這樣,人類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當人類的精神水平足夠高的時候,物資也足夠的豐富,已經沒有人在乎更富有一點點,那麼,也許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吧。此時,因利用人類貪婪本性來激勵生產力發展的金錢就可以退出人類歷史的舞台了。在此之前我們面臨的兩大問題:- 人工智慧:能夠代替人類做複雜精細勞動的,能夠學習新知識,能夠理解人類語言、表情、情感的智能機器人。
- 能源:人類勞動的能源來自於食物,而機器需要消耗電能,我們需要找到長期持續產生電力的綠色新能源。另外,我們還需要解決能源的傳輸問題,有線的電力傳輸會影響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範圍,我們需要無線電力傳輸,而這項技術目前也還不成熟。
上個世紀的西方世界,失業率增加了嗎?
長期中,一個行業勞動需求量下降,不會使失業率增加,因為勞動力的價格會適當調整使供求再次平衡。短期中,失業率增加,因為一方面短期工資水平不會快速變化使得勞動力市場立即出清,另外這個行業失業的勞動力可能需要向其他行業轉移,這需要時間。開頭的問題,事實上歐美上世紀失業率沒有大變化,低的時候5%以下,高的時候10%以上但是歐美工人平均工作時間降低了,08年法德兩國典型工人平均每周工作時間16小時左右,資料來源:OECD Employment Database and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機器人的應用,會帶來產業升級,整個社會效率的提升,平均GDP與平均工資的提升。
但機器人的應用,同時會帶來一些 有一點技術工人 的失業,這些工人會被逼著提升自己,以適應新的高效社會所需技能,當然一部分工人會順利突圍成為高級技術工人,另一部分則面臨被淘汰。
提升並突圍成功的工人,因為失業,反而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提升了自我在社會的地位。
被淘汰的工人,只能降低職業水準以找到新的工作,比如擦碗工。但是由於整個社會效率提昇平均工資提升,其實沒幾年這擦碗工的工資就超過了原本 有一點技術工人 的工資水平,實際是被淘汰工人工資是提升的,但是被淘汰工人的社會地位,是下降的。
發達國家的擦碗工,工資比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工人,工資高,原因就在這裡,它們社會的整體效率,極高。
機器從高度操作化的工作開始入侵。牛津大學提供的數據:
1.農民(被取代的概率是98%)
2.快餐店加工員(86%)
3.服裝銷售(80%)
4.超市工作人員76% 5.
5.開大卡車的人(82%)
6.操作農用機械的人(96%)
7.電子產品生產線員工(94%)
8.低技術含量實驗室工作(99%)
9.信貸員(98%)
10.前台接待員和信息類人員,導購(96%)
11.法律助理和初級律師(94%)
12.零售行業導購員(92%)
13.計程車司機、專職司機(89%)
14.保安(84%)
15.廚師、快餐業者(81%)
16.酒吧服務生(77%)
17.快遞員(90%)
18.保險人員(90%)
19.獄警(80%)
20.士兵(82%)
21.家政保潔(93%)
22.收銀員(99%)
23.演員,時裝模特(82%)
機器人從高度操作化的工作開始入侵
http://gongkong.ofweek.com/2016-04/ART-310058-8500-29087046.html如果人類的工資持續上漲,超過了機器人的成本,機器人就會批量的代替人力生產,機器人:不發工資,24小時*7工作,一次投資,多年產出。可以加速超頻工作,資金流可計算。不會跳樓。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更多的人失業。同時這給人類帶來了新的要求,就是人類的生產技能必須升級,你必須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做到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事情,或者就是人類降低工資。
蘋果在美國新的生產線就是全部用機器人生產的,有的美國人樂滋滋地認為,這個趨勢將吧製造業重新帶回美國,但是我心想你們太簡單太天真了,你們以為,等到機器人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以後,誰會來生產機器人呢?made in……關於機器人或者AI人工智慧技術 導致失業率上升的問題,推薦國外幾本書吧。
《與機器賽跑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作者: [美]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 / [美]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 國內自媒體 羅輯思維 2013:和你賽跑的不是人 第30期 對 本書中對於技術升級和人口就業崗位的關係介紹的很清楚。《職業天啟》(Jobocalypse)
作者本-維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拐點上,即機器人技術將改變我們所知和所做的一切。從保姆到司機的很多職業都面臨著被機器人取代的風險。未來30年,將有多達70%的傳統職業受到機器人的衝擊。機器人雖然不太穩定,但如果我們處理得當,機器人能夠幫助人類實現一場復興。機器人將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很多每周5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將最終成為過去。」《職業天啟》講述了機器人的崛起。The Second Machine Age (第二次機器革命)
伯克萊——在他們頗具說服力的新書《第二次機器時代》中,埃里克·布侖喬爾森和安德魯·麥卡菲記錄了人工智慧在協助電腦超越自身已有技能方面的進展。機器智能的飛躍,加上全世界人們在一個共同數碼網路下互相連接起來的狀況,將促進新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研發。這幾本書將技術進步與就業崗位的關係介紹的很清楚。短期必然會導致落後的人工崗位被淘汰,長期看則是推動了生產效率,產生更多的有技術含量的崗位。但這必然要求產業工人能夠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而國內目前則更多依靠第三產業服務業來消化第2產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失業工人的就業壓力。但未來技術進步延展到第三產業後,必然會導致進步消滅低技術低效的崗位的。只不過ZF需要控制節奏和社會所能承受的衝擊程度。
而這也是為何國內不那麼願意輕易放開計生的原因之一,因為放開人口增長意味著更多的公共醫療教育資源的投入。而原本國內每年就有至少1500-1600萬人口的新增數量。原有的存量還沒做到人人滿意,就更不可能添加增量來加劇這種矛盾了。目前的人口紅利在未來大多數都會被技術進步所消化。人們唯一要做就是適應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挑戰。
關於機器人會不會導致失業率上升千萬別拿德國、瑞士、日本這三個國家來舉例,因為這三個國家是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強國,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
機器人的發展是否會導致失業率上升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我舉上個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為例,二戰後美國發明了計算機、軟體、互聯網、手機等一系列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這些新興產業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就算二戰後美國汽車生產線生產一輛汽車所需要的工人數量相比亨利福特時期大量減少,但由於整個社會財富在增加,汽車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導致的失業工人可以去其他新興產業發展。
所以說,未來機器人發展是否會導致失業率上升取決於有沒有新興產業問世以及這些產業所能容納的就業總數,如果未來人類生活跟今天一樣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失業率會上升。
會增加失業的,特別是技術含量低的工作。
咋不說工業革命呢
失業率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不是一事一物就能決定的。單純的從工廠、工人的角度似乎沒有辦法看清答案。
機器人的高速發展對失業率的影響大概是改變了產業結構。因為機器代替人工,使得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整體的勞動力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發生矛盾,失業人員難以在短時間內重新找到工作。這一問題需要較長時間解決,使得勞動力供需基本平衡。
現在科技已經製造出可以代替醫生做手術的機器人,他們操作極其精準,不會疲勞,科技會讓它們越來越完美,人們總說機器人就是人類文明的附屬品,人們理所當
然將它歸類為可以掌控的高級玩具,但一旦他們擁有智慧,人類便將無法操控,我不知道機器人是否會引起人與科技的戰爭,顯然那對血肉之軀的人類是毀滅性的打
擊,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機器人可以極其精準的投入各個領域去工作,那麼還有多少單位會去聘請人類呢,機器人不會疲勞,它們可以無休止的工作,不會抱怨,
不需休息,不需假期和工資保險等,你永遠不會擔心它出錯,因為機器人腦中的晶元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庫,它以高效著稱,而人類並不擁有這些優勢,所以智能職
業機器人的到來,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現在世界上已經擁有可以為人類做手術的智能機器人,它並不是很穩定,但科技進步是很快的,快到建國幾十年,我們就能從古老的科技飛躍一個文明水平,三十年,足夠機器人產業開拓市場,更能讓它完美取代人類的任何工作,雖然我們還是需要人類去擔當大部分崗位,但在競爭激
烈的今天,無疑是部分人的滅頂之災,競爭越大,就業就越難,機器人瞬間就能更新數據完美超越,只要設計者願意,它甚至能精通全世界語言,知曉人類從起源到
現在的,全世界的所有知識,甚至掌握人類的全部技能,因為植入數據只需要短暫時間,這是人類賦予機器人無與匹敵的能力,而人類,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那個高度。
人與機器,其實不應該並列起來看,因為機器畢竟是人造的,無論它如何智能。不過,由於機器具有人類一些不具備的優勢,所以人類又始終對其憂心忡忡,比如擔心它搶人類飯碗。這個擔心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不爭的事實?欲知詳情,請往下拉!
5月18日,美的集團公告宣布,公司擬通過全資境外子公司向德國庫卡集團股東發起收購要約,初步確定要約價格為每股115歐元,預計公司最高將支付不超過40億歐元(摺合人民幣約292億元)的現金對價。
德國庫卡是全球領先的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對於收購庫卡這一舉動,美的公告稱,主要是為推進公司「雙智」戰略,深化智能機器產業布局。
其實美的對智能機器的布局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8月,美的集團便和日本安川合作成立兩家智能機器合資公司。
談起智能機器,玄甲金融不禁想起前段時間韓國李世石與谷歌阿爾法狗之間的「人機大戰」。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機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工業以及人們的生活之中。
生產製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不斷朝智能機器方向升級,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在2015年1月公布「智能機器新戰略」,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美國開始重振製造業……在這些大國對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智能機器都是未來升級和發展的方向。
對新事物懷有恐懼是人類的天性
對於智能機器的發展和應用,有一個聲音一直不絕於耳,那就是智能機器的廣泛應用將會奪去很多人的工作,最終結果將嚴重影響社會的就業狀況。
關於未來智能機器會搶奪人類飯碗的聲音鋪天蓋地。
就在今年1月份,美國萊斯大學教授摩西?瓦迪(Moche Vardi)及其同事分析認為,智能機器的進化將對世界經濟和各階層人民的福祉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受影響的程度最為嚴重,他們預測,到2045年,智能機器將取代中國77%的人力。
在《羅輯思維》的節目中,羅胖還曾專門做過一期名為《和你競爭的不是人》的節目,同樣也提出了智能機器對就業影響的擔憂,可見其話題的社會關注度。
智能機器是否會引發大面積失業,這個問題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對於未來的事情,沒有人能預料,特別是當今變化極快的互聯網時代。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雖然顯得有些不自量力,但玄甲金融認為,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長河發展過程中,尋找智能機器對未來人類生活軌跡影響的蛛絲馬跡。
其實,人類對每一項新的未知事物的誕生都會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因為面對未知本能地恐懼、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在我們人類發展過程中,有過幾次大的產業革命,那些時期,對即將深刻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社會同樣對其利弊產生了質疑。
擔憂失業實乃杞人憂天
為了弄清其中的脈絡,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相似的幾次重要社會產業變革。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動力織布機的誕生減少了大批紡織工人的工作量。當時,紡織工人以及一些個體戶,紛紛抗議動力織布機在英國的應用,甚至對機器進行摧毀。但從現代來看,我們發現人們對當時的擔憂是多餘的。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就在經典著作《國富論》中對此有過闡述:雖然機器取代了部分工人的勞動,但由於整個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創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機會,這就是把蛋糕做大的意義所在。
另舉一例,在農業方面,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與當初佔用大量人力相比,當今農業就業人口佔比極低。農業機械化雖然引發農民對自身失業率的擔憂,但同樣沒有引發社會失業率的大幅降低,反而因為農業的大量機械化,美國農業發展得更加快速。
如果再往遠一點看,印表機、印刷術的發明,同樣讓很多抄寫人員丟掉工作,雖然社會不再需要抄寫人員,但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印刷出版業的繁榮,創造了很多崗位。
從21世紀起,智能機器已經在諸多領域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工業發達的德國和日本。從這個兩個國家發展情況來看,也並沒有引起德國和日本大規模失業的狀況。
有圖有真相。
通過統計發現,德國和日本近些年的失業率波動都比較平滑,並沒有大起大落。而且,從近幾年的失業率走勢來看,失業率還是逐年下降的。
此外,國際智能機器聯合會也發布相關報告,從報告的數據來看,智能機器數量的增加和失業率並不呈正相關。在德國、韓國、中國、巴西甚至都呈負相關的關係。
對於出現這樣的結果,玄甲金融認為,首先,一個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能夠延伸出更多的分支。比如之前的印刷業,由於印刷技術的進步,後來產業繼續擴展,雜誌、報紙等更具時效性的產業分支隨之而產生,還有就是相關聯的運輸業也誕生,同樣促進了就業。其實,智能機器產業的延伸也是必然的。
此外,無論產業如何升級,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雖然智能機器能夠代替很多人類的工作。但智能機器的製造維護,本身也是需要大量人力參與,這無形中也就促進了就業。
其實,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數據上,都能說明,人們對未來智能機器的恐懼,有點杞人憂天。玄甲金融向來對未來抱樂觀的態度,相信人類在不斷的進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與智能機器人的戀愛依舊是可以繼續的,未來的日子還很長呢!
長期不會。會提高社會生產水平和總體福利。短期會有結構性失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