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寫著大學必讀,人生必讀的書,真的必讀嗎?


真的必讀書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僅不存在,而且不可能存在。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這些都是騙人的,那太好了。

如果你還沒有,甚至還心存疑惑,那麼,論證如下——讀完你可以知道為什麼你不用睬那些「人生必讀」的噱頭了。

~·~·~

(1)對於任何一本書而言,一定有作者,作者至少包括一個人。

討論:由神或動物獨立創作的作品,我們並不稱其為書;或者,即使稱其為「書」,也只在比喻的意義上——如笛卡爾,「世界這本大書。」

(2)作為作者的人,在寫這本書之前,肯定沒有讀過這書。

討論:顯然如此。如果他已經讀過了,那麼他就不是作者了,而是抄錄者或抄襲者。

基於(1)(2),我們可以推出:

(3)對於任何一本書,至少存在一個人,不讀這書也可以知道其內容。

換而言之,

(4)以下這樣的書是不存在的:對於所有人而言,必須要閱讀這本書才可以掌握其中的內容。

現在,我們需要思考一下,當我們說某書是必讀書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顯然,

(5)某書必讀或某書是必讀書需滿足兩個條件:

  • (a)為了實現某目標(比如獲得某種知識、技能,更有智慧等等),或純粹繼續某種活動(比如生活),人們必須要讀此書;

  • (b)必須要讀此書的原因是為了掌握書中的內容,而不是因為閱讀這一行為或過程本身有特殊的意義。

討論:(b)是重要的。考慮一種情況:小明已經完全掌握《三年級數學》了。他喜歡聽小紅彈琴。小紅只有在小明認真閱讀《三年級數學》的時候才彈琴。那麼,小明必須閱讀《三年級數學》才實現目的。《三年級數學》對小明而言是必須要讀的書,但不是我們說的「必讀書」。

這裡的定義還不夠清晰,簡單地說,必讀書又可以細分為 真的必讀書假的必讀書,定義是這樣的:

(7)真的必讀書是這樣的必讀書,她對於以下群體是必讀書:任何時空下希望了解其內容的人。

(8)假的必讀書是這樣的必讀書,她對於以下群體是必讀書:她規定的特定群體,這個群體一定不包括所有希望了解其內容的人。

討論:我們需要舉例子。小明寫了一本教加法的書叫《小明加法》。對於一個希望了解加法的人來說,這不會是一本必須要讀的書。但是,對於一個特定的人群來說,這可以是必讀書。這個人群要滿足以下條件:無法自己領悟加法、無法從任何其他人那裡學習加法、無法從任何其他讀物或渠道了解加法——甚至,更加直接一些,只能從《小明加法》學習加法。我們說,《小明加法》是一種假的必讀書。

基於(4)與(a)、(b),我們可以推出:

(9)真的必讀書是不可能存在的。

討論:具體的論證是這樣的。假設存在一本書,她同時滿足(a)、(b)。那麼她必須包含一些內容,我們必須閱讀此書才能掌握。這與(4)矛盾。

Q.E.D.

謝謝大家讀到這裡。其實基本思路並不複雜,用大白話說:

有人不是說這書那書都必讀嘛。那我就跟他講:「作者寫之前總沒讀過吧。他沒讀過也沒什麼損失,還寫出這書了呢!」那這人說,「那作者讀過其他書呀!」我說,「那對於他讀的所有書,這個思路也是成立的。」

~·~·~

另外,針對可能的評論,以下是我的回應(response to possible objections總是一個很令人激動的階段):

1. 甲問:「既然真的必讀書是沒有的,那麼讀書就真的不必要了?」

——這一推導是不成立的!

用類比論證就可以說明。想像這樣的一個小明,對於他而言:

(i)必定要追的女生是沒有的——他沒有特別喜歡的姑娘。

(ii)追姑娘對她來說是必要的——因為他真的很想要個女朋友,但以他的條件不努力去追是沒有希望的。

2. 乙說:「雖然沒有必讀書,但還是有更值得讀的書呀!」

——我當然知道。但題主問的就是「真的必讀」。這樣的同學請重新審題。

3. 丙問:「真的必讀書不存在,那完美的謊言存在么?」

——嗯,我喜歡你的聯想能力……但你問對人了:是否存在完美的謊言,若存在,為何會存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4. 丁問:「我覺得你說的不對,尤其你說『真的』的時候有偷換概念,這樣真的不要緊么?」

——這是個好問題。少年快來學習哲學吧!

5. 戊問:「我能舉出反例!我能指出根本問題!」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之後我們在這裡展示優秀評論者吧~~

  • 現在有@yinan li、@周子涵同學提出了相仿的、很有趣的反對思路。以後者為例,基本思路是:如果過去有一本書b,他記載現實R,R消失了,沒有其他關於R的記載。那麼,b就是一本必讀書。 然而,這不能成立。關鍵是這樣的一本b依然不是滿足條件的必讀書。因為,至少對於b的作者來說,b不是必要的。無論如何,它進一步提示我們定義中有玄機……

  • 現在還有@蘇小蛇Arrogance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反對意見。其中一部分是:有一個可能的世界,這個世界裡只有一本書,所有內容都在這一本書里。要麼我認為有必讀書,要麼我認為讀書本身是不必要的。所以,我要麼承認正文是不成立的,要麼放棄「回復甲」中說的,走向徹底的反智主義……思路很好——我只要承認自己在只有一本書的世界裡是反智主義者就可以了,只要那個世界裡有了第二本書,我的罪名就洗清了。一個世界中如果經久得沒有第二本書出現,那一定有了更深的問題……

  • @王太太 提出的反對意見更好。以下是她的思路:

對於任意命題P,我們都可以提出一個命令:

O:每個人都必須要閱讀P。

這個命令是否值得實行,是否真的要去實行,這些無所謂。關鍵是,王太太同學提出:

(1)如果命題是有意義的,那麼一定可以提出一個O。

換而言之,

(2)如果O本身無法被提出,這說明P本身無法成立。

現在有一個命題P』:真的必讀的內容是不存在的。

然後就可以提出一個命令:

O』:每個人都必須要閱讀命題P』。

這個命題本身包含了矛盾。因為(2),P』是不成立的。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思路。但是(2)還需要推敲。

總之,大家再接再厲,要超過他們哦:P

6. 己問:「你花這麼多時間,寫出一個這樣的回答,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雖然花了時間,但如果結論是可以成立的,那麼以後人們就不用花時間了。就人類而言,時間被節省了。而我也得到了回報。我挨過了周日午後的一些時光——15年來我都可以打一個電話,現在再也不能了。我也積累了一些的罪惡感,可以去樓下小賣部兌換之後看書的緊迫感。


那是廣告。


人生並沒有什麼必讀之書

有些人什麼書也沒讀,卻在生活中汲取了許多智慧,

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若喜歡讀書,你自己便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屬於你和書之間的美好,

他若不喜歡讀書,任憑你如何推薦,也讀不進去那本精彩的必讀之書,

我們的人生並不會因為讀了一本什麼書而改變,但是在我們讀書的過程中,

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體驗,一種享受,一種隔著時空與作者對話的奇妙體驗,

而別人不一定認為你所推薦的那本書好讀可讀,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間本無必讀之書,只有你想不想讀,讀起來好不好的書。


首先,並沒有什麼人生的必讀之書,生活並不是你讀了幾本書,就可以改變的。

至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閱讀的成本太高了。

如果你沒有從小養成的良好閱讀修養,市面上大多數所謂必讀書目,你都是讀不懂的。

我一直都覺得必讀書單是個很坑的玩意,不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時候,總會一些必讀書目的推薦單子,上面大咧咧的寫著,論語,道德經,諸如此類的書目,要麼就是一些外國的經典名著,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等。

更滑稽的還有一些滿滿成功學心靈雞湯味道的營銷書,這些書,看多了,人會變傻的。

閱讀是涓流滴水,一點一點的改變著自己的精神狀態,它從來就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情,你還不能急於求成,要端正身子,放空心思,在面對那些艱深晦澀的東西時,更要沉住氣,它是很磨性子的,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啃。

書是瀚海,而人是孤舟,閱讀的人與世隔絕,卻能進入一個更為廣煲的世界。

但是這個世界,是有一定的門檻的。

這個世界,需要你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熱愛。

不要把讀書當成任務,它是水到渠成自然發生的。

知乎用戶相對素質較高,你在這裡能看見很多人滿腹經綸,滔滔不絕的為你傳道授業解惑,你會看到很多人熱愛閱讀,並且熱情為那些推薦書單點贊,你也會興高采烈的彷彿推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有了改變自己的渴望,看到了人生新的方向,然後滿懷激情和憧憬將它們收藏起來,其結局不過束之高閣,擱置一旁,不再搭理。

我知道,書單這玩意其實挺尷尬的,你看見那些琳琅滿目的書籍,心中的火苗被反覆點燃,一時神通八方,五氣順暢,如熱刀插雪,美人在懷。

可是你對它們的熱情,也只是櫻花七日即落的倏然一現。

收藏了,也不一定會買,買了,也不一定會讀,讀了,也不一定會讀下去。

所以我說,妄想著必讀書單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是荒謬的。

因為你缺乏的並不是閱讀,而是對生活的熱愛遠不如我們。

但書單好在它為我們降低了發現一本好書的篩選成本,如果你真的用心去讀,還是會獲益不小,在人生的蟄伏期,你花了時間去閱讀,可能看不出來直觀的好處,甚至會顯得你與周邊的人格格不入,但它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

這個狀態,放在易經里就是:

初九,潛龍勿用。

龍在水中,養精蓄銳,雖然暫時無用,但是陽氣在慢慢的積累。

接下來便是:

九三,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有了積累,這時才會一躍而出,德施普也。

但是你得保持住自己,不能迷亂了本心。

你就需要:

九四,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日日夜夜,都要保持乾道的剛正精神,閱讀與積累,在人生的每一個時刻都不能鬆懈,這樣才能一帆風順。

而後才能: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進可攻,退可守,不論是騰躍於天空,還是退居於深淵,都不會有危害,但是他們的前提,是你之前勤勉的汗水。

如果,你認為,我在說心靈雞湯,那麼這篇之前的回答奉上諸君。

有可以被稱作「心靈雞湯」的世界名著嗎? - 思桐的回答

最後,以清人張潮的《幽夢影》共勉之。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想讀什麼就去讀好了,拿著書單去找那些必讀的書感覺像在完成一項任務,而且也太功利了。要說什麼書是必讀的話,我覺得所有的書都可以稱作必讀,只要你有興趣,儘管翻翻看,有興趣為什麼不去了解?哪有什麼必須要讀的書, 又想到那些教人學習方法的書,別人吃過的飯你還吃嗎?別跟在別人後面走,很多事情應該自己去體會,去廣泛地閱讀吧,然後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列出你自己的「必讀」書單,這樣不是很酷嗎?hhh


@殷守甫 提到的,我有幾點不懂。

(1)對於任何一本書而言,一定有作者,作者至少包括一個人, 和(2)作為作者的人,在寫這本書之前,肯定沒有讀過這書 ,推出(3)對於任何一本書,至少存在一個人,不讀這書也可以知道其內容,和(4)以下這樣的書是不存在的:對於所有人而言,必須要閱讀這本書才可以掌握其中的內容,是成立的。對於書的作者而言,他在沒有讀到自己寫的書的時候,也可以寫出這本書,那麼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的人,確實有人可以不讀這本書,而掌握書里的知識。但問題是,對於除作者外的世界上的其他人,在沒有作者的條件下,也可以掌握這本書的內容么?

我們假設,A 書的作者 B ,因為天生有某種大腦結構和某種稟賦,在某種環境下成長,遇到了某些人,經歷了某些事物,最後掌握了某種知識,這種知識就是 A 書的內容。

那麼對於除 B 外的其他人,大腦構成和 B 不同,成長經歷和 B 不同,就可能寫不出 A 書。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承不承認在世界上的某書只能由某人寫出,其他人只能通過閱讀此書才能掌握書中的知識。

具體來說,比如對於想要了解「 18 世紀寫成的,由那個時代流傳至今的在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的人來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是必讀書,因為讀者不可能寫出《國富論》,不因學識的高低,僅僅因為他不生在 18 世紀。

但話又說回來,所謂「必讀」,一定是某人想要了解某事,對於某事來說,某書必讀。每個人對於每件事的「必讀書」都是不一樣的。

那麼,現在世俗意義上的「必讀書單」是怎樣的呢?大多都是由大學,媒體,長輩推薦的,人生必讀書。這些書必讀么?當然不必讀。

對於「某人想要了解某事」來說,某書一定必讀。但對於「某人」來說,沒有任何一本書書是必讀的,因為很簡單,他完全可以不去了解這件事。人在世上,任何事情都可以不去了解。市民一定要遵紀守法,這是人類社會要求你的,如果你不想繼續生存於人類社會,你就可以不在遵紀守法。同樣,你要學習「 18 世紀寫成的,由那個時代流傳至今的在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必讀;你要了解莎翁,莎翁的書必讀。

但你完全可以不去了解。

以上是形而上的說法。

換個方式,更現實一點。書都是人寫的,你可以去看看,書的作者在過怎樣的生活,由怎樣的人生和社會地位。比如,某大學老師說《平凡的世界》必讀,但你認同路遙的人生么?說芥川龍之介必讀,但他 35 歲就自殺,你想過這樣的生活么?你是不是覺得這些書的作者活得還不如你?那為什麼這些書必讀?



如果覺得它有誤導性,請到消費者委員會投訴,如發現舉報屬實,會對出版社作出懲處。


題主你這種思想是很危險的。如果放在金庸的江湖裡來說,人家書局的在《葵花寶典》外面貼一個俠士必練,題主家就要斷了香火了。


對於一種太過於絕對的說法,我向來都是持懷疑態度,甚至有時還會叛逆地走向反面:你越強調人生必讀,我偏偏不讀!但我們也不要由此走向拒絕閱讀的反智主義。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何況還是一個你完全不了解的人說出的話,你無法知道他的用意,於你就是一種不可知的危險。如果向你推薦書的人,你十分了解,而且信得過他的品質,那倒是還可以順著他的書單去瞅瞅的。


讓我想起了很多四十多歲人的朋友圈。。。

一般這種書絕大部分都是不用讀的。


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那些動不動就跟你說**書必讀的人,一般自己都沒好好讀過那本書。


這世界上無數的文盲不是過的好好的?


我媽認為對我來說是的。


大學生必讀的是:近現代史,馬哲,毛概,思修。


唯一必讀的,是來自我們的長輩,那些充滿了時間與閱歷積累的智慧之書。這是最寶貴的東西,當我們還小,他們會將這些寶貴的知識通過言傳,身教,甚至棍棒來教導我們,而當我們長大後,往往對此不屑一顧,卻從沒想過這是這些造就了我們對於世界最初也是根本的認知,而這成就了我們的現在。好好豐富自己吧,將來,我們也會變成自己孩子的必讀之書。


「必讀」絕對意義上來講是不存在的。另外「必讀」的出現,更多是一種吸引關注的噱頭。讓人感覺很重要,從而認真地去研究一下書單。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必讀」書單里的書大多是被公認為經典的書,那有空讀一讀還是很有必要的。

經典不僅僅能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帶來啟發,更重要的它成為當下話語體系中的一塊基石。尤其在某些特定領域中的書籍,更是求學路上繞不開的豐碑,這些書可能真的是「必讀」,或者非常值得讀。

比如學經濟學的是不是應該看《國富論》,學哲學的是不是應該看看《西方哲學史》,學漢語的是不是應該看看《說文解字》等。

可能沒有什麼書是必讀的,但如果想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或者在很多話語體系中有發言權的話,有些書重要的程度無限接近「必讀」。


排名第一的神棍,邏輯推理是這樣的:

(1)對於任何一本書而言,一定有作者,作者至少包括一個人。

(2)作為作者的人,在寫這本書之前,肯定沒有讀過這書。

基於(1)(2),我們可以推出:

(3)對於任何一本書,至少存在一個人,不讀這書也可以知道其內容。

換而言之,

(4)以下這樣的書是不存在的:對於所有人而言,必須要閱讀這本書才可以掌握其中的內容。

其實到3都沒有問題。看起來像是廢話。神棍在3轉4的時候進行了詭辯的闡述,混淆了概念。

關於3——「世界至少有一個人,不讀這書也可以知道其內容」。這沒錯,這個人就是作者。但神棍突然在這裡把「內容」轉換成「掌握內容」了。

所以4神棍說「以下這樣的書是不存在的:對於所有人而言,必須要閱讀這本書才可以掌握其中的內容。」

內容跟掌握內容有個屌毛關係。

按照神棍的推理,意思是這樣的:

書O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書A、經驗B、口述C。你可以通過讀這些書A、經驗B、口述C來獲取O。是這樣嗎?掌握內容就如此簡單?

首先你能不能獲取相關的書A、經驗B、口述C。

好。打比方。確實能獲取。拋開人間無數的變數因素。你是幸運兒。

請問你的智力能夠或創造知識,或發現規律嗎?好!你能!你是天才。

請問你有條件去認真搞研究嗎?好你能。你身心健康,生活富足。

那麼你有這個時間為了不同的優秀知識而親身體驗嗎?要知道人活著要學習的東西可不止一個。別人的理論是幾十年的功夫得來的。

怎麼辦,總不能讓我給你永生吧!好。我給你永生!

但你有必要那麼無聊嗎?幾年搞定的事情非得花幾千年。你是腦子有病?

so...神棍的邏輯是錯誤的。是混淆概念的詭辯。很多單純的年輕人讀了以後是要腦殘的,而且邏輯彷彿那麼的神,信了是要得病的。

關於必讀和書以及知識的概念比較寬廣,裡面涉及的變數很大。有空的時候來補。比如應對神棍的詭辯邏輯,你應該讀什麼。


在學校讀書有四不可:所讀非書、無書可讀、不許讀書、書讀不好。

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必讀之書,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

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不得不讀之書。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

讀書必以氣質相近,因此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靈魂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以讀書為樂,而不是拘泥於某必讀之書。

引自林語堂學者。


人生沒有必讀的書。

也有不讀書的人生。

但人生或許應該有一顆渴望讀書(知識、經驗、技巧)的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你的成績是你最要好的五個朋友的成績的平均數」?
從遊戲里都可以榨取出什麼心靈雞湯?
如何評價這些反雞湯文?
如何看待《哈佛凌晨四點半》這種能迷倒幾乎所有國人,特別是學子及其家長的假雞湯?
在你眼中怎樣的女生才最美?

TAG:閱讀 | 書籍 | 人生 | 大學 | 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