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facebook上有蒙古國人說花木蘭是蒙古人?

蒙古國的一個facebook上的網站(有40多萬人關注的網站)發布了木蘭是蒙古人,因為她來自北魏,鮮卑人創建的國家,說鮮卑人是蒙古人的祖先,中國偷了他們的歷史,Disney沒有公正了解歷史,他們只是想賺錢,Disney歧視了蒙古,可我記得鮮卑不是一個蒙古人和突厥人共存的政權嗎?而且北魏建立者拓跋家族不是一個突厥家族嗎?而鮮卑慕容是燕國建立者。文章底下也有一些外國人(被帶走了方向)(非蒙古)稱了解了真相,罵Disney,還有點贊的,大家怎麼看?(Disney要拍真人版花木蘭,劉亦菲當選,韓國網民挺不高興的,因為沒選韓國明星,他們說明明他們國家的那個參選明星更符合、更像,蒙古國的人也關注了花木蘭選角和拍攝真人版一事。)

一個韓國人跟在後面瞎bb.

蒙古國人的瞎bb.


花木蘭家最有可能是北朝的六鎮軍戶不假,六鎮軍戶多是鮮卑人不假,鮮卑和室韋是一個詞不假,北朝鮮卑人一般被認為說一種蒙古語方言也不假。

然而,花木蘭所屬的那些鮮卑,後代是漢族人啊......

這事的即視感就是,老王的姥爺年輕時寫過一首詩,去世後把版稅版權留給了老王。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幾個人坐著火車過來非得和老王打官司,硬說版權該是他們的。

老王一臉甍逼,回家找人查了查,發現這幾個人是他姥爺堂弟的孫子。

另外,這張圖我還是很喜歡的,不過既然女扮男裝了,你不該和草原男人一樣剃禿前額留撮毛,腦後結鞭發么。後面的大纛實際上就是槍旗的頭部,北魏估計也有吧。

PS:我轉念一想,說花木蘭打的是漢人也沒毛病啊。北魏眼中的「胡虜」柔然,可不是一幫斗大字不識一筐的野人,柔然心裡一直有個中原夢。人家建年號,興職官,儼然草原小中華。「永康」、「始平」、「太康」、「太安」、「建康」這都是柔然的年號。當然,年號在向北魏稱臣之後廢掉了(北魏:「我讓你起年號,我讓你大芮芮,我讓你再叫皇芮......」)。

人家還要和南齊一起驅逐元魏胡虜「光復中華」哦,《南齊書·芮芮虜傳》載:「二年(480年)、三年芮芮主頻遣使貢獻貂皮雜物。與上書欲伐魏虜,謂上「足下」,自稱「吾」。獻師子皮袴褶,皮如虎皮,色白毛短。……國相邢基祇羅迴奉表曰:

......

皇芮承緒,肇自二儀,拓土載民,地越滄海,百代一族,大業天固。雖吳漠(有些版本寫作漢!)殊域,義同唇齒,方欲剋期中原,龔行天罰。治兵繕甲,俟時大舉。振霜戈於並、代,嗚和鈴於秦、趙,掃殄凶醜,梟剪元惡。然後皇輿遷幸,光復中華,永敦鄰好,侔蹤齊、魯。使四海有奉,蒼生咸賴,荒餘歸仰,豈不盛哉!

總之,你假如管柔然叫漢人,他們估計會很高興。(北魏:「漢你大爺!你也配姓漢!」)

僅供一樂


其實在古代游牧民族被攀附為祖先的各種笑話當中,這個笑話已經不那麼好笑了。

至少蒙兀室韋確實可以追究到東胡系統,鮮卑作為東胡族系在中古的主流,硬要說有關係,是真的有關係。比起突厥人被攀扯的亂七八糟,鮮卑人應該感到稍稍安慰一些。

至於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民族。

我其實也傾向於鮮卑。因為不管是阿耶的稱呼,還是可汗大點兵時,接到一紙軍書花家就要有「男人」自費購買裝備服兵役的制度,都明顯的指向鮮卑人或者是已經鮮卑化的其他游牧民。

北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北魏的兵制雖然是府兵制的雛形,但是主要覆蓋的是廣義上的鮮卑人,包括真正的鮮卑人和鮮卑統一草原之後鮮卑化的其他游牧民,而漢民在北魏的兵制當中處於輔助或者不那麼重要的地位。

而且我估計花木蘭的故事原型應該大體發生在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到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前。從花木蘭家裡「木蘭當戶織」、「出郭相扶將」、「磨刀霍霍向豬羊」等細節可以看出,其已經擺脫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和圈養牲畜,說明其已經有一定的漢化程度。但不管是直接稱呼皇帝為可汗的游牧遺風還是大規模北伐柔然的歷史事實又指向北魏的早期拓跋燾時代。

所以我不負責任的猜測,花木蘭他們家應該是北魏入主中原之後一定程度上漢化的鮮卑人。


外蒙古人不會漢語還敢解讀木蘭辭,搞笑了,

現在主流觀點認為,木蘭參加的是北魏徵討柔蘭的戰爭。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出發地點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黑山在內蒙。打的燕山胡騎的燕山在哪?就是今天的外蒙杭愛山(燕然山)啊!!!!

說道燕然山,大將軍竇憲曾經在那裡刻石記功,去年才發現的,石刻還在那裡。

而且直接說胡騎,胡騎是什麼?是胡啊!與胡相對的是什麼?是漢啊!!!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是什麼?是儒家的禮制建築啊!是君王面見諸侯、發布政令、祭天祭祖的場所啊!!!

木蘭不用尚書郎——尚書郎也是漢人的官制啊!!!

再說說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種漢人女子打扮就不說了。

就說她家,她自己當戶織,弟弟要磨刀霍霍向豬羊。家裡養豬,女人紡織,這分明已經是定居的農耕民族的典型生活吧。

再說,就算木蘭是鮮卑人,就北魏那個漢化程度極高的政權,關蒙古屁事啊。

而且北魏的鮮卑人是徹底融入漢族的,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的,還改姓元。

北魏孝文漢化組就更不用說了。

哪怕是河陰之變造成反覆,

到了北周時期,還不是八柱國互相聯姻不分你我。

今天,漢人的血統好像有將近百分之五就是北魏鮮卑人的影響。

人家已經全體、完全融入漢族了,在成吉思汗的年代就已經全部是漢人了,你外蒙人拉什麼關係啊!!!

————————————————————————————————

順便補一句,

就算是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朝時期,在八王作亂、中州陸沉,五胡十六國更替的時代,就幾乎沒有哪個胡人政權是想建立一個胡族文化的政權的,

連赫連勃勃這種殘暴的政權的名字都叫——大夏,雖然他是胡族,但他就是認定自己是夏人後裔。

像劉淵、苻堅那些就更不用說了。

也就是說,不好意思,他們沒人想像你外蒙人想像的想要所謂的「恢復被漢人霸佔的蒙古帝國」。

他們想的都是入主中原成為中原政權,而且最後還基本全部融入了漢族。

不好意思,在漢朝,漢朝文明就是那個年代文明的最高峰。

沒有人會想走倒退的,是人想的就是追求進步。

跟漢人論正統,你外蒙人壓根就不夠格,上不了檯面。更不用說宇宙國棒子了。

—————————————————————————————————————

北魏的事業到最後是回到了漢人手中的。

策勛十二轉,跟唐朝的勛官十二轉是直接相關的。

唐朝皇帝也有天可汗的稱呼。


敢用《木蘭辭》當論據,膽子不小。

按照Facebook上的說法,花木蘭是北方游牧民族,將漢族驅趕出領地。按此說法,木蘭從軍在方向上應該由北向南。

上原文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第一天到黃河,第二天聽到燕山胡騎,這不明顯由南向北么?咋地啦,木蘭迷路了啊?

再到木蘭征戰歸來。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來來來,告訴我,蒙古人什麼時候有「城郭」的概念?為什麼蒙古女子征戰回來爺娘要「出郭相扶」?

蒙古人什麼時候有養豬的經歷的?為何小弟磨刀霍霍向「豬羊」?還有「東閣」、「西閣」、「雲鬢」、「花黃」,都是蒙古人的慣用辭彙么?我覺得蒙古包挺好,但是麻煩問一下蒙古包怎麼分的東閣西閣?

梳理一下木蘭辭,花木蘭的生活環境是這樣的,居民在城郭之中居住,養豬,城郭很發達,有集市,還不止一個——否則不會特意寫東市,西市,南市,北市。主要敵人在北邊,所以先到黃河,再到燕山。

以及最重要的,他們稱北方的敵人為「胡」

這還用再駁么?


沒有為什麼。只要有市場,哪怕信口開河的東西都可以大行其道。


花木蘭是北魏-柔然戰爭時期的北魏軍人,也不排除是鮮卑人。不過同時期柔然自稱是純漢人,黃帝後裔:柔然君臣於481年致南齊皇帝蕭道成的國書:「雖吳(指長江以南)、漢(指柔然)異域,義同唇齒……光復中華(北魏佔領的中原)……豈不盛哉!」


這說明連蒙古都在搞民族意識形態

全球右轉可不是說說

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後面的危機


莎士比亞是美國人,因為他祖先的後代有美國人


這樣不是證明蒙古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嗎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拿元史和元朝修的金史就可以論證成吉思汗是中國人了(鐵木真曾任過金朝官職)


蒙古人知道室韋和鮮卑是祖先不假,問題是那時拓跋珪可汗要求漢化他們還聽嗎?


很簡單,鮮卑也是中國人。蒙古也是。

蒙古國只是中國分出去的一小部分,沒什麼東西是專屬他們的。


謝 @山南 邀。我沒研究過花木蘭的族裔,不敢妄下結論。簡單查了網路,至今傳說紛繁考證多樣,感覺非要說她是漢族或「異族」都顯得草率。

可以給題主提供的確切信息是,蒙古族出自室韋,室韋出自鮮卑,鮮卑和柔然皆出自東胡;東胡與肅慎(金、滿清皆出自此)、濊貊(今朝鮮半島部分人的祖先)在先秦時期並稱東北三族。

由以上可得出,蒙古人認為鮮卑是自己的祖先是有理由的;花木蘭生活在鮮卑國家時期,被懷疑是鮮卑人,以及被認為與蒙古人同宗,也能說得過去;韓國人覺得自己更適合演花木蘭,也勉勉強強有點根據,畢竟他們的部分祖先與東衚衕處東北,交融混雜上千年。

然後再回來說鮮卑。與匈奴這個多民族聯盟國體不同,它最早是一個單一民族,起源於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附近。後幫漢一舉滅掉匈奴,取而代之成為蒙古草原的主人。在吸納了草原上的丁零、鐵勒等斯基泰人或突厥人的集團後,這時的鮮卑開始變成多民族聯盟,但統治者始終是鮮卑民族,直至北魏滅亡。甚至西方學者把隋唐至北宋這段時期連同北魏統稱為鮮卑國家,畢竟王室有鮮卑血統,且沿用的制度也是鮮卑化的。柔然是在鮮卑佔據中原後,無暇顧北顧,而趁機霸佔蒙古草原,繼而對北魏形成威脅的。從血緣看,不得不感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而這時的北魏鮮卑已全盤接納漢文化,從民族認同角度看,二者已然分道揚鑣。

扯了段鮮卑再回來說花木蘭。當然是個人看法。蒙古人覺得花木蘭是自己人並沒什麼錯,畢竟有據可依,並非捏造。而修造修繕木蘭祠的朝代中,尤其隋唐,元、清這些所謂「異族」或「有異族血統」的王朝最為重視,這不免又值得玩味一番。反觀,過分強調木蘭是漢人的也皆為漢人及漢族王朝所熱衷(包括今天),譬如明代文學家徐渭。《木蘭辭》由第一人稱寫就,文中多次用「爺」指代「我」或父親,這是通古斯語或蒙古語中特有的用法;另外,文中稱領袖為可汗,也是只有突厥人和通古斯族裔慣用的說法。是漢語詩歌不錯,當然也不排除像《敕勒歌》一樣,是翻譯過來的外文詩歌,或借用了些許外文詞語,畢竟生髮自那個民族大融合時代。以上這些,好像也可作為木蘭是不是漢人的推敲要點。

其實我覺得是不是漢人不重要,甚至我更希望看迪斯尼拍一個鮮卑人替父從軍的故事,當時說的話是什麼樣,穿什麼,吃什麼,鮮卑是什麼風俗禮節畢竟沒見過,想開開眼。但重要的是,我們該接納不同的聲音,多元的世界很有趣。


民族事務部門巴不得蒙古族都認定花木蘭是蒙古族人,更加證明蒙古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花木蘭不是個文學人物嗎?為啥你們能考證出這麼多?這不就跟孫悟空出生地爭奪戰一樣嗎?


是漢化的鮮卑人,只要認可中原文化,用漢語,習漢字就是漢人。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所以說背詩是門學問。


在這裡說的再多,外國人看得到嗎?

國外的輿論陣地,tg已經主動放棄了,只能給問題里那種人白白佔領了。


對不起,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蒙古人說的對錯,而是蒙古那種擁有大量資源人民卻窮的不得了的國家竟然能上網!

於是我腦補出了——一群蒙古憤青在烏蘭巴托這個像極了國內城鄉結合部的一個破舊小網吧里,用著十多年前的大頭機,忍受著糟糕的網路,內心歡快地意淫的畫面。禁不住笑出了豬叫.jpg

對不起兩國友誼。


本末倒置。

且不說民族概念本身就是偽概念,

文化認同、地域認同、血緣認同,

都比「民族認同」 更有實際意義。

木蘭是否真實存在於北魏時期,木蘭是拓跋鮮卑等北方民族游牧民,抑或是漢族士族階層/農民階層。

我們都不談。

假定【木蘭】是北魏抗擊柔然時期的軍人,那麼她的後代是漢人無疑。

按照歷史記載,北魏貴族及軍頭,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大量入漢,其極大部分後代是漢人。

蒙古人更應該認親的:是北魏以後 在蒙古高原上多次聚聚散散的部落聯盟---如柔然/突厥/回鶻/室韋。因為成吉思汗組建的今日蒙古民族包含了乃蠻克烈塔塔爾泰赤烏等部,本身就是血統多樣來源不一的多部落聯盟。

因此今日之蒙古族恰恰就是認不上拓跋鮮卑當祖宗,因為拓跋鮮卑大部分後裔都改姓入漢了。

追溯名人的行為雖然可行,但往往沒有意義。

尤其是中國長城以北民族的偉人血脈,早已跨越種族地零落在現代各族之間,尤其受影響於 中古及此前多次大規模融入中國的行動。

即便是漢朝人李廣,其後代既有吉爾吉斯族也有漢人,但至少其本人自我認同的文化主體傳承至今是中國漢人。

本末倒置,按照這些蒙古網友韓國網友的說法,同樣的邏輯可以證明非洲人都是韓國人,柔然貴族都是蒙古人、北魏貴族都是蒙古人。

蒙古貴族源自蒙兀室韋,蒙兀室韋僅是西遷的幾個室韋部落之一。

室韋諸部,實則包含靺鞨肅慎獩貊東胡(之烏丸鮮卑(之柔然))匈奴丁零等由東往西各種民族成分,

「室韋」是一個民族聯盟之稱號,

正如:

匈奴、丁零、匈人、嚈噠、羯人等並稱匈奴,

匈奴後裔、東胡後裔並稱鮮卑,

甚至可以比擬:

百越後裔、苗瑤羌氐後裔、戎狄後裔(包括大量改姓的匈奴鮮卑烏丸貴族後裔)並稱漢人,

契丹、女真、部分漢人(北方漢人)並被稱北人。

題外話:

南北朝隋唐大批大批的鮮卑人沙陀人高麗人契丹人改姓漢姓,他們沒有太深的憑姓氏數典忘祖的觀念,因而才如此易推行。

改姓後還由於夷夏之辨深刻影響,導致不少(包括皇帝在內的)外來貴族恥於談論真實祖先、樂於攀附當時的華夏士族大姓。

但願(改姓鮮卑後裔的)今天漢人家譜沒有數典忘祖。

你看一部分蒙古人和韓國人認親的能力已經超越我們中國人了。


推薦閱讀:

劉亦菲的美國國籍對她拿下木蘭這個角色有多少影響?
如何看待劉亦菲演花木蘭?

TAG:中國歷史 | 中國文化 | 蒙古國家 | 蒙古歷史 | 花木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