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電影《芳華》為什麼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的確不是因為情節上男女主作為最光輝的形象卻沒有得到好的結局。也算是經歷過一些事情,好人沒好報什麼的見多了,並不感覺有什麼特別的,不會引起什麼情緒波動。對馮導的名氣和實力絕對不敢否認,但就是感覺從老炮到芳華都給人一種將盡未盡如鯁在喉的感覺,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卻說不出來到底問題在哪裡。希望能有人詳細指出一下。


《芳華》最大的優點就是,馮導作為那個年代的親歷者,卻很客觀與剋制的表現了那個年代風貌,在人物塑造上,好的和壞的都以旁觀者的身份展示給觀眾,留給了觀眾足夠的思考空間,這點特別難能可貴!

但是同樣,它最大的缺點也來自這點,他對那個年代的不好也呈現的太客觀了,把文工團那些壞就那麼展示給觀眾看,讓觀眾看到這些人是如何把團里唯二的好人給搞臭搞走,到了此時,文工團一干人等的形象已經十分負面的了。

因此,後面的情節會讓觀眾覺得很彆扭,馮導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現文工團解散時,他們的不舍與難過,這裡表現的十分煽情!但是,請記住在這之前,觀眾對他們的觀感已經是不好的,你再煽情再烘托,這時觀眾也不會對他們產生帶入感了,根本不會投入感情理解他們!

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影片費勁心力去闡述一群已經不受待見的人,這衝擊了觀眾已經預設的立場,簡單的概括這種行為就是:費力不討好!!

——分割線——

當然,估計最讓觀眾不舒服的,應該還是好人沒好報這點了。在這裡,當好人不再是一種品德和能力,卻變成了一種無藥可救的疾病。


我覺得影片的不舒服在於立而未破。其實在自衛反擊戰打完之前,影片在劇情的設置上是極為成功的,最豐滿的無疑是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的偉光正在情難自製的一抱和後期的反抗宣洩中有血有肉,女主人公因為對父親的深情和悲慘遭遇而合理解釋了其前期一系列不討好的行為,轉而成為觀眾憐憫的對象。二人的形象塑好後,劇情用較大篇幅去講文工團的變遷及其他人的遭遇,意在以文工團這個切入點,講訴一代人在思想及生活中的變化,但在劇情上又未做足功夫,沒有扭轉觀眾對這群勢力、無情、自傲群體的印象,原本是那個年代的上層人物的他們,在改革中也是嗅覺最靈敏的,在市場經濟下更是睥睨天下,無論是他們的演出、解散、交流方式,想動人卻不知不覺將他們全部推到了我們平頭百姓的對立面。此時男女主人公瘋的瘋,殘的殘,感受著生活的酸楚,卻想在旁白的一句他們很知足中提純他們的精神世界,感染觀眾,顯然不可能。

當然,去控訴,去批判,去用戲劇手段懲罰那些不善之人顯然也是可以的。可那樣與現實情況,與主流又不相符。

簡而言之,導演想去追憶他心中的神聖與純潔,可在他的導筒下,卻諷刺的顯示那種純潔與善良的不合時宜與悲劇色彩,在這完全相反的現實面前,我們的心反而傷了。


我不舒服的點是:隔靴搔癢。


謝邀,老炮兒和芳華就不是一個路子……

老炮兒還是帶著些老男人的自嗨成分的。

芳華我認為更像是馮導的自我回憶,功成名就的小鋼炮回憶起來當年的女兵情節。

而且芳華的原著作者是嚴歌苓,也帶著些傷痕回憶的色彩吧。

所以我說啊,《芳華》,《陸犯焉識》這些作品讓人不舒服的點,可能就是過於真實的讓我們看到了不好的東西。那個年代有多麼不好?就這麼殘酷,就這麼真實。

而且說句個人觀點,很多覺得看完這些不舒服的人,估計看《戰狼》系列的時候高興地不得了,一下沒反過來勁兒……


與大部分電影不同,《芳華》沒啥笑點,觀賞後也無暢快淋漓感。它不是悲劇電影,卻呈現出了一種好人沒好報的現象,看後使人嘆息,心生鬱悶!這大概就是讓人不舒服的地方

男主角的經歷,讓我想起了[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貢做好事拒絕回報受到孔子批評子路做好事欣然接受對方回饋卻被予以讚揚,都是做好事,結局大不同。

男主角做盡臟活累活好活,時間一久,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了,還被冠以活雷鋒的稱號。要知道雷鋒本人好事做盡享年才22歲,是做好事沒好報的代表人物。他們倆有個共同點[是好人,不求回報,名聲大,沒好報]。

男主角有進修的機會卻退讓給他人,這是小善之舉,但對國家和人民來說就是資源的浪費,這何嘗又不是一件壞事呢。古人云:"當仁不讓,捨我其誰"不是沒有道理的。

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子路做了好事,帶動了更多人做好事,這是大善;子貢做了好事,但是讓更多的人從此不敢做好事,這對當事人而言是善舉,卻對整個社會卻是大害。

善有大有小有真有偽,行善,恭而從命,謙而不讓!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不接受國家賠償金。孔子說:"你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謝邀 說起不舒服,大概是小萍剛到文工團之後的種種遭遇。這是每個環境中都會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欺生。再加上小萍本身的一些家庭因素和個人體質問題,導致身邊的人對其都有一種看戲一般都嘲弄。不由自主又聯繫到了我的母親那個時候怕是也是如此的遭遇。對於影片的基調,我一直是帶著對我母親他們那個年代的懷念 憧憬 好奇來觀影。也許從那時到現在,有些人性上本質的弱點一直都存在,不過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表達發泄。


謝邀。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沉重,也會有不幸的人群。那個年代家庭成分不好的人活得艱難(相對於其他人),這個年代無錢無房的窮光蛋活得艱難(同樣是相對其他人)——前一種人中不乏精英,所以換一個時代他們可以不斷描述那些艱辛。而且優秀卻困苦,不平之處顯而易見,容易被人認同。而後一種人可能最終能夠拼出一個比較好的明天,但幾乎不太可能掌握話語權,即便要說又能說什麼?

《芳華》其實就是直白地描述了那個年代一群年輕人的生活經歷,沉重的故事當然不會讓人舒服。但你又說不是故事沉重的原因。。。隔靴搔癢也好,將盡未盡也好,不外乎就是只有「是什麼」,沒有「為什麼」——《辛德勒的名單》同樣沒有說過「為什麼」,連多數猶太人的表情都近乎麻木,你是否也感覺「很不舒服」?為什麼「舒服」或者為什麼「不舒服」(根據你的感覺選一個)?


因為他很隱晦的表達了一些人們不想提、不能提、不敢提也不願提的東西。

直面現實有時候是真的挺不舒服的,特別是這個現實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自己發現的時候。


不舒服的感覺是寫的是現實,也寫出了人性的一些弱點,不符合好人好報的觀點,然後感覺酸楚


看了幾個答案,都在分析如何讓影片變的舒服。我覺得沒必要,對於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的故事,不舒服未必是件壞事。就像盲山盲井一樣,看完也不舒服,但這,就是那時候的事。


難道沒有人注意到影片快結束時劉峰被眾警察打倒在地,他的女戰友說了句「我cao你媽」然後乖乖把錢交了,眾警察相安無事嗎

我一直覺得她後面能做什麼懲罰懲罰這些人,然後只有一句「我cao你媽」

。。。


推薦閱讀:

放在電影史的坐標繫上,應該如何評價戈達爾?
如果你是DC的領導,你會怎麼帶領DC走出現在被Marvel全面壓制的局面?
《致命魔術》用了哪些上世紀魔術圈的典故?
如何評價《危險關係》這部電影?

TAG:電影 | 中國電影 | 馮小剛導演 | 中國電影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