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其實是由腸道微生物決定的?

受到以下問題啟發:

生活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

生活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其實不是由基因決定的?


中醫古代就有以屎入葯,但別認為這奇葩,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就刊登過一篇用糞便移植的方法治療艱難梭菌引起的頑固性腹瀉的臨床研究報告。

消化系統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影響與控制著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

小到拉稀嘔吐,大到各種絕症,都與腸道微生物息息相關。

以後腸胃好的可以捐粑粑做公益了。

「捐一份熱粑,獻一份愛心」

「一份粑粑,萬份情,無償獻粑粑最光榮」

不僅是腹瀉,看圖。

腸道細菌如何影響大腦與我們的身體(How gut bacteria affects the brain and body?)

1,抑鬱症。 三分之一的抑鬱症患者由於腸道問題讓腸道微生物進入血循環。老吃不飽誰會開心?

2,焦慮症,有益細菌讓人類更積極,改變對外界的反應。

3,自閉症。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經常一起發生,原理不明,但是具有顯著相關性。

4,帕金森病。終結阿里與鄧小平的疾病。他們的腸道微生物與健康人不同。

5,精神分裂症。肚子難受,腦袋爆炸。

6,肥胖與糖尿病。已經被廣泛報道了,有研究指出不良腸道微生物直接導致肥胖。接種瘦子的菌群是潛在的減肥手段,簡而言之,就是吃瘦子的粑粑。

7,腸道癌,腸道微生物誘發/防止腸道癌被報道很多次了,而且上個禮拜 《科學》上,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還發現:以具核梭桿菌為代表的微生物會隨結直腸癌細胞一起進行轉移。腸道微生物還影響肝癌等其他癌症

8,潰瘍。馬歇爾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對胃潰瘍的致病作用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一半以上中國人攜帶該菌,但大多數人沒有任何癥狀。

9,關節炎。2016梅奧研究所報道,Collinsela菌群失衡與關節炎有相關性。

10,過敏性腸綜合征(IBS)。一些腸道微生物的過量生長會導致該病。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


個人認為不能說是「決定」的吧 更確切的說法具有相關性!

具體文獻沒去找

一次,我一學精神病學的大學室友來上海開腸道微生物會議,我孤陋寡聞表示非常詫異!然後,她一臉得意的告訴我,想不到吧,精神病跟腸道菌群也相關,嘿嘿嘿~


母兔子給小兔子吃自己的便便球,會把好的完美的圓球挑出來給小兔子吃。因為母兔子要吧自己的腸道有益菌傳給小兔子。


1.夫妻共同生活,腸道微生物菌群逐漸趨於一致引起"夫妻相"。

2.腸道微生物也在一起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胖瘦。


長壽可由腸道微生物決定。

Nature公布長壽的奧秘:童子糞,或能讓短壽魚長壽!


口臭,脾氣不好,有這倆特質的人通常有習慣性便秘,這是腸道菌影響的。皮膚不好的人,除了飲食不夠清淡以外,也是腸道菌不好的表現。


腸道菌群的存在肯定是有重要意義的,只是它們有些功能已經被發現,有些作用目前還沒被發現而已。想要了解它們非常具體的影響,還是請多看看相關研究究的文獻。因為我不是研究這個的,所以關注也不多,不過有看到前段時間的這個報導,高鹽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從而誘發小鼠高血壓。

Microbiota: A high-pressure situation for bacteria

Salt-responsive gut commensal modulates TH17 axis and disease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人的個體情緒!

說白了,你肚子里的細菌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心情!

什麼是腸道菌群?

這裡有三個關鍵詞,腸道、菌、群。 生存在人的腸道里的大量細菌構成的集體,就叫做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並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胎兒在子宮裡是處於無菌狀態的,但胎兒出生後,伴隨第一口呼吸、第一次觸摸、第一口食物,腸道菌群的始祖們,也隨著空氣、皮膚接觸、食物進入腸道並最終形成穩定的菌群構成。而這也是為什麼腸道菌群被成為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因為嬰兒的腸道菌群大部分來源於與他們最親近的父母,而由腸道菌群影響的行為就帶有了遺傳的效應。

近年來的研究逐漸揭示了腸道菌群的構成、數量、如何進入人體、如何輔助消化、如何影響腸道發育,以及腸道菌群失衡如何影響整體健康。 事實上,腸道菌群的數量比人體細胞的數量還要龐大。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13量級,而腸道菌群的細胞數是10^14量級。

腸道菌群和個體情緒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能與和情緒及行為相關的大腦區域發生相互作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群中鑒別出了個體機體行為和神經學差異同機體腸道微生物組成之間的關聯。

論文在摘要中提到

OBJECTIVE:

Brain-gu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behavior. Although rodent models have demonstrated effects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emotional, nociceptive, and social behaviors, there is little translational human evidence to date.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y brain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y women clustered by gut microbiota profiles.

METHODS:

Forty women supplied fecal samples for 16S rRNA profiling. Microbial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using 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acquired. Microbiota-based group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images. Structural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provided gray matter metrics (volume, cortical thickness, mean curvature, surface area) as well as fiber density between regions. A sparse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iscriminate microbiota clusters using white and gray matter metric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ept of brain-gu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 healthy human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ut microbes, brain, and affect in humans is needed to inform preclinical reports that microbial modulation may affect mood and behavior.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健康女性機體中的腸道菌群特性進行分析鑒別出這些個體大腦和行為特徵。首先研究者對40名女性的糞便樣本進行特性分析,隨後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個體大腦進行掃描來分析個體的情緒反應;結構和擴散張量成像提供灰質指標(體積,皮質厚度,平均曲率,表面積)以及區域之間的纖維密度。應用稀疏偏最小二乘法來區分微生物群集使用白質和灰質的指標。研究人員根據腸道菌群將參與對象分為兩個研究小組:33名個體機體腸道中含有較高水平的擬桿菌屬細菌,其他7名個體腸道中含有較高水平的普氏菌;擬桿菌屬研究組個體的大腦額葉皮層和腦島表現出了較高的灰質厚度,腦島是負責對信息進行複雜加工的大腦特殊區域。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擬桿菌屬個體機體的海馬體體積較大,海馬體是大腦中參與記憶處理的區域;相比擬桿菌屬個體而言,普氏菌屬研究組個體大腦中情緒、注意力及感覺大腦區域之間會表現出較強的連接性,同時諸如海馬體等多個大腦區域的腦容量相對較低;在這一研究組中,當女性個體觀看負面圖像時,其海馬體的活性就會降低,同時,相比擬桿菌屬研究個體而言,當普氏菌屬個體看到負面圖像時,其機體往往會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苦惱和敏感性等。

由此論證了,不同人性格不同、情緒起伏不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腸道菌群的不同


比如感冒吃抗生素拉肚子吧,這個深有體會,腸道菌群失調後恢復起來太難了,好幾年了了,動不動腹瀉,所以說別總吃抗生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滅偽生化」這種觀點?
人死後是否還會有意識?
地球上存在硅基生物嗎?
男人喜歡拈花惹草的生物學解釋是什麼?
地球有史以來體積最巨大的生物是什麼樣?

TAG:生物學 | 微生物學 | 腸道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