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王的女兒為什麼沒有美人魚那麼流傳廣泛,並且被搬上銀幕?
個人認為沼澤王的女兒是安徒生最好的作品之一,並且結局那麼耐人尋味。為什麼這篇童話故事卻沒有像美人魚、白雪公主那樣廣為流傳,成為經典呢?
這個故事的結尾令人聯想到中國的王質爛柯和日本的龍宮城,確實很美,也很小眾。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大概是小孩子難以理解這個由多個場景和多種異國元素複合而成的故事及其中的感情,甚至連獨自閱讀那個長度的文本都有難度。這個篇幅可能是年紀較長的讀者也不樂見的。
答主第一次看《沼澤王的女兒》時七八歲,讀是沒有問題,但有幾點百思不得其解:沼澤王出場只是為了給埃及公主貢獻一個女兒嗎?赫爾珈為什麼要跟神甫走?赫爾珈的養母要如何向海盜頭子解釋養女的失蹤?萬一法老在病榻上待機十餘年等待外孫女拯救的過程中死了呢?為什麼赫爾珈不按常理出牌嫁給了阿拉伯王子?赫爾珈最後變成了枯萎的蓮花是說她受到上帝感召然後死了嗎?為什麼這就得死呢?……以及赫爾珈的養母坐的那個十字凳到底是什麼——點多了難免影響理解。當然後來覺得關注的重點錯了(文學素養捉急)。不知道垂髫之齡的讀者們會不會遇到這種問題。
至於為什麼不能拍電影或做動畫:
1.《沼澤王的女兒》不能算是十足的童話,倒像個《聊齋志異》型的傳奇/志怪故事,但比起一般的傳奇故事(如《魔戒》)而言知名度不是太高,故事內核可能缺乏對現代觀眾的吸引力(愛、心靈凈化、靈魂皈依這些關鍵詞都有,就是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最後沒給團圓結局,賣點也有限,大眾接受度懸。而且容易被解讀為宣揚宗教),加大了市場定位工作的難度,這就增加了風險。除非是像《冰雪奇緣》那樣大幅改編原作,但最後的成品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2.前期的赫爾珈冷酷無情,動輒發出暴力宣言,她和神甫遭遇強盜時又有神甫頭顱被敲碎的描寫,這樣的情節不適合做成面向兒童的動畫,但對原作而言又是必要的鋪墊;拍電影或許可以,但可能得放棄全年齡向定位,不然赫爾珈心境的前後變化和對照難以處理。先暫時寫到這。
最後,雖然嘗試著作了上述猜想,我還是很困惑為何多年來如此一個好題材無人問津,期待業內人士和有見解的知友解答。——追加——
《海的女兒》能膾炙人口,得益於三個利於推廣的因素:設定得當、核心明確、結局經典。1.設定得當:背景是大海,主角是美人魚,簡單明了又極富浪漫色彩;故事線索只有美人魚一條,情節清晰,推廣容易,也方便製片/編劇/導演/演員向裡面填補他們本人的元素。
《沼澤王的女兒》有線索兩條,赫爾珈一條,鸛鳥一家一條。兩條線索都是必要的。這個設定決定了《沼澤王的女兒》得放進長篇幅里方能充分展開。神甫、生母、養母三人共同感化了鐵石心腸的赫爾珈,使她懂得愛與被愛,乃成為後來的赫爾珈。這一切也離不開鸛鳥的推動。於是主角還是一個,故事卻牽扯著太多人物和線索,掣肘甚多,要不失精彩地還原它就已屬不易,故事本身還缺乏供人自由發揮的餘地,私貨放不進去。答主看電影不多,猜測不是行家裡手恐怕拿不下這樣考究的工作。
2.核心明確:《海的女兒》也涉及了美人魚祖孫之間、姐妹之間的親情,但著墨均有限,貫穿始終的美人魚絕望的愛情(也是安徒生本人內心求而不得的痛苦)無疑是全篇唯一的、最鮮明的核心。
愛、心靈凈化、靈魂皈依是《沼澤王的女兒》故事的幾個核心,這三者並非彼此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故事中的愛都混合著感恩、保護、救贖、引導的成分,無法輕易處理成純粹單一的感情(很考驗演員),而這感情最終歸於一個無法用單純的悲劇/喜劇標準評判的結局。也正因如此,故事核心從頭到尾都沒有一般童話那樣明確突出,最後還來了個富有玄學味道的結尾,往往只能讓人留下唯美卻一頭霧水的印象。 3.結局經典:抱歉這裡用詞並不精到,「經典」意在說明《海的女兒》作為一干童話故事中聲名在外的、確鑿無疑的(美人魚之死無疑是悲劇)、與眾不同的悲劇代表,早早聞達於大眾,市場基礎好。 而「赫爾珈在婚禮當日受到神甫的感召仰望天堂,等收回目光,塵世已是物是人非,她蒙上帝的召喚進入天堂,肉體化為凋萎的蓮花」這個結局在以前該如何定義呢?原本就是簡單的故事更容易推廣,早年鮮有人嘗試還原這種複雜的題材,受眾的口味也尚未刁鑽起來……所以結果是……
當中最大的改編,就是阿拉伯王子完全取代了原著神甫的地位,沼澤王是被阿拉伯王子所殺令赫爾珈脫離詛咒,而埃及公主是為保護女兒而犧牲,並以典型的「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結。
——1971,日本《アンデルセン物語》-《沼の王の娘》
我也一直好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徐克版和於正版笑傲江湖評價差別那麼大?
※《英國病人》好看在哪裡?
※放在電影史的坐標繫上,應該如何評價戈達爾?
※馮小剛電影《芳華》為什麼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如果你是DC的領導,你會怎麼帶領DC走出現在被Marvel全面壓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