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經》中的語句以四言為多?


因為詩歌最早期就是四言形式,而詩經繼承了這一形式。

比如伊耆氏蠟辭_百度百科,和擊壤歌_百度百科,康衢謠_百度百科,卿雲歌_百度百科等等上古時期的詩歌,它們誕生年代都比詩經時間早,他們都是四言的。

我猜是因為語言系統日益完善,所以詩歌的字數才越來越多的。

之前號稱最早的詩歌,彈歌_百度百科,是二言的。


我來嘗試回答一下,手頭沒有什麼資料,憑自己的一點思考。肯定不是很全面,當拋磚引玉吧。

之前也曾無數次想過這個問題,中國詩,為何會呈現出:四言→五言→七言這樣的發展趨勢?

聯繫時代來看,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在於:漢語由單音節詞為主到雙音節詞為主的轉變。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上古之時,單音節詞是佔主要地位,語言的表現能力和新詞的產生都受到限制。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詞的構成逐漸突破單音節的限制,產生了複音詞,辭彙體系慢慢演變為以雙音複合詞為主。這個過程經歷了十分綿長的歷史演化過程。而詩在這個演化過程中,就是化石一樣的存在。

詩經,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這個證據可以看得出很多東西,譬如由非詩到詩的轉變,頌部有殘存的無韻之詩,證明詩用韻規則的逐漸明晰,四言句式中散文句式的廣泛使用到詩化,說明詩由文轉變的過程,再如,詩經也是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大量出現這個現象的重要證據。比如詩經中大量使用的重言、連綿字,以及單音詞前後加虛字或襯字,都是雙音節詞大量被創造的證據。

舉個例子,莫我肯顧,四個字基本都是單音節詞,雨雪霏霏,霏霏就是連綿字,而到了曹操的時代,陶淵明的時代,寫起來四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雙音節詞就大量摻雜進去了,而詩經我找了很久,也才找到羔裘豹祛等不多的幾例雙音節詞構成的。

而在這裡很容易理解的一個事實就是,詩的意象,用字,節奏,都有密度在其中,單音節詞為主下的詩,四個字足矣。而到了雙音節詞當家作主的時代,四個字不過兩個詞,所能出現的物象密度狹小。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詩經中的四言句,經常是依賴上下句才能完成表意的。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到了漢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皆可獨立出來,詩化程度更加完整,也就和五言的風味,其實更接近了。

而四言發展的一個趨勢,除了詩化之外,另一大主流是賦化,漢代大賦四言是主要的句式之一,不少賦幾乎純為四言構成。這其中的另一個點,在我的理解中,四言的句式,其實是文的氣質更濃一些的,相較五言七言,其詩化的程度不完整。考證一下詩經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發現和上古散文的句式很多是很接近的。語言在發展,語彙中雙音詞逐漸增加,四言必然趨向頓逗和節奏統一的句式。這種句式其實沒有五言更加滿足詩對於節奏感的需要,而更加適合於賦體了。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想法。


.

四言句是夏語精典

¨¨¨¨¨¨¨¨¨¨¨¨¨¨¨¨¨¨¨¨¨¨¨¨¨¨¨

夏代沒文字,但有語言和文字元號:

? ? ? ? ? ? ? ?

這八個符號文字的夏語讀音為:乾、坤、巽、震、離、坎、艮、兌。

這八個符號文字是殷宗據夏語讀音造的字,但中國太大,陝西方國

西伯姬昌的方言讀音不同,方音為:天、地、風、雷、火、水、山、

澤。這八個符號文字兩兩重疊,就組合成六十四組氣象。

比如,?與?重疊,就是「天上有天」之氣象;
比如,?與?重疊,就是「地下有地」之氣象。

.


推薦閱讀:

後世中像《短歌行》一樣化用詩經的還有哪些?
結合具體作品談談賦比興在詩經中應用?
為什麼看完了戰國到漢初的歷史,讀秦風無衣,會忍不住淚流滿面,心中的悲傷從何而來。?
《史記》記載孔子將原有的三千首有餘的《詩經》刪除,只剩三百零五篇。並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可為什麼還有《野有死麕》這樣的略有點太過於開放、露骨的詩歌存在?
《詩經》中有哪些令你過目不忘的句子?

TAG:詩歌 | 中國古代文學 | 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