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多地方上一代人藍綠不分?為什麼?

原問題:為什麼蘇州這邊的人會藍綠不分?

不是色盲,是要藍的東西會說綠,要綠的東西會說藍

--------

(關注那個按鈕就是綠,評論這個按鈕即為藍)

--------

可能是我沒說清楚。。因為我發現我奶奶,爸爸,表姐這些一直會說方言的人常常描述的有點藍色綠色不分別(並不是用方言說藍/綠,用藍色或綠色描述關注和評論的顏色都是可以的)而我的同學們描述的藍色和綠色就和我認為的是一樣的

-------

我表姐說要那種綠色包裝的餅乾,我再三問她「要綠色的是不?」她說是的,然後我就拿了那個海苔味的餅乾。。然後她說「你怎麼拿了綠色的呀。。我要吃藍色的餅乾」。。然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個概念源自古漢語里「青」這個詞。「青」原本指的是從藍紫色繫到綠色系這一大類的顏色,對應的是「赤」也就是紅、橙色這一類顏色。實際上,中國人最早的顏色是根據五行區分的,「黑、白、赤、青、黃」,黑白是跟亮度相關的,真正的顏色只有赤、青、黃三個。所以這三個顏色在色譜上指代的範圍都要比今天的大一些。下圖是一個環形色譜圖。

根據古人的說法,我們可以大致理解,上圖冷色系(下半部分)都可以理解為「青」,上半部分左邊四分之一可以理解為「赤」,右邊四分之一可以理解為「黃」。這就是古漢語語境下的色譜「三分法」。所以古詩當中「青天」、「青草」的說法都是對的。

現代人常用的顏色分類來自於「彩虹七色說」,這種說法是明清時候隨著西方的光學知識的普及而流行下來的。「紅」「藍」「綠」等都是來自於染料的名字,被逐漸的運用到顏色抽象概念的稱謂上。「藍」和「綠」在古代都是可以形容「青」這一系列顏色的。後期才開始分化。「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綠」已經形容詞化,而「藍」還是指藍草,染料的名稱。正因為「青色」指代的色系過於寬泛,再後來細分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指代錯誤的情況。

其實我一直也搞不懂老一輩人口中說的「靛青」、「藏青」等等究竟是什麼顏色,關於冷色系的細分方法,他們似乎和我們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不同步。

畢竟,顏色的變化接近於連續變化。現代人對顏色的命名要細更多,比如RGB色系。還有日本的顏色名往往是從俳句中選一個辭彙,美到令人遐想。這些說法網上有很多了。我就不羅列了。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我的長輩之中,我是四川人。我覺得他們應該是對色彩與文字抽象概念之間的對應關係不清楚,而並非色盲 ( 但不排除色弱 ) 。可能是他們讀書的時候,關於色彩的教育很匱乏。

至於藍色和綠色,我也做一下我的猜測,純屬猜測,有待專業人士解答。

借用一下本題有人貼的色譜,感覺不是標準色譜,但也可以說明問題。RGB色譜中,我們對暖色系分得非常細膩。而中性色、冷色方面就劃分得不那麼細了。不知道是否與我們是靈長目,對水果或血的顏色敏感有關。

而在我所看到的各種色譜上,藍、綠所佔的「面積」特別大,類似熒光筆那種綠、青草綠、藍綠、天藍、湖藍、普藍、藍紫,其實是內部差異非常大的顏色。我們當代沒有再去單獨造字,沒有再設「一級分類」。古人也許有「靛」這個單字,但今人卻不清楚「靛」到底是哪一種藍。至於古人用的「青」字,則更不清不楚了。

上面是比較正規的色譜,黃色是很小的一瞬,卻獨享一個「黃」字,被認為是單獨的一大類。而藍色綠色之間類似「熒光藍」(比天藍色更靠近綠色的部分)的那一大塊,卻沒有單列,只是簡單歸類為藍色或藍綠色。感覺內部差異,不比紅橙黃紫小,這使得很多人難以判斷其分界。。。


抱歉, 不懂蘇州話這個漢語, 而題主又未具體說明是哪個或哪些字詞,

要不然就或可方便母語為 非蘇州話的朋友, 從諸漢語的同源詞, 來作判斷。

然而, 在普通話裡面有分別用兩個字詞"藍"跟"綠"來指稱的這兩種顏色,

在一些語言裡面, 有用一個詞來涵括指稱的狀況, 並非罕見。

即便同樣在漢語系語言裡面, 「青」這個字詞便是一例。

這種語言現象, 維基有條目作介紹, 所涉及的不只漢語系語言而已

請見 → Distinction of blue and green in various languages


找到組織了~不過我是鹽城人


找到組織了,不過我是武漢人


山東也這樣,可能跟地域無關,跟年代有關。老一輩的人就是藍綠不分。


一定因為他們不是台灣人XD


本人湘語區的,表示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七十好幾的外婆將一個藍桶(顏色大概如下吧)生生指認成了綠桶,當時的我是萌比的...

如果從語言和思維關係上來解釋的話,這個現象可以看成是薩丕爾-伍爾夫假說(Spair—Whorf Hypothesis)的一個實例了。也就是說,很可能是方言中指稱藍色和綠色的辭彙發展不充分,而加深並固化了這種認知中區分的障礙,從而在我們接受了普通話中顏色辭彙的人看來,他們「藍綠不分」了。

前段也時間熱映的科幻片《降臨》里的內核實際上就是這個。片中的女語言學家通過學習外星人帶觸角放射狀的文字,從而獲得了某種認知能力,也就是一種超越人類思維的因果律的思維方式,在片中實際上便是預見未來。

這一假設,最著名的例子除了愛斯基摩人的「雪」之外,就是各個語言中的顏色辭彙與認知了。他們將某種語言中的常用的顏色辭彙稱之為「基本色彩辭彙」,比如英語中就有11個,而在菲律賓的哈努諾語里只有4個,在假說框架內便可以說,該地的人對那些未納入其語言辭彙的顏色感知表現得不如說英語的人敏感了。

還要提到一點,薩丕爾-伍爾夫假說提出後,還引發了世紀的撕比。既有從邏輯推演的角度,站在理論高度上否認該學說的,當然也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通過實驗結果直接反駁的。就拿顏色實驗來說,有學者調查發現,儘管各地語言不同,但對顏色的認知焦點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類存在一套對顏色的普遍感知過程,即先會辨認出某些核心區的顏色,再辨認到某些非核心區。這就實際上推翻了假說中相對論(由於語言具有多樣性,因而認知存在差異)了。

回來藍綠問題。我們承認,人類對顏色的認知具有某種普遍性(正如某些答案所說的那樣),但在不同地區中具體進程不同這顯現在語言中。如我們方言辭彙里不存在「藍」及相關習語的,「綠」或「青」是常用辭彙,而在具體認知過程中更加固了這種認知現狀。於是,以方言交際為主的老一輩無法識別出藍色,而只有接受學習了另一種語言(普通話,基本色彩辭彙達到7種,包括藍色)反而對長輩們這種「認知障礙」感到費解。


說句無關的的,估計那些地方ingress陣營間關係肯定和諧……


是。

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民進黨。


我認為,是因為大人都有這樣一種傾向:把冷色系的顏色統一稱作綠或藍。

下次建議你姐姐這樣說:我要那種包裝的餅乾,就是RGB 0,0,255的那種。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一個是分裂祖國

另一個是騙別人我沒在分裂祖國,有差嗎?


藍綠不分非色盲非蘇州人非老人飄過,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找到組織了,寧波人。


我奶奶這一輩就是藍綠不分,我從小學時候開始,到現在大學畢業好幾年了,每次想起都很糾結這問題……

首先感覺能排除「色盲」(話說色盲有藍綠色盲這分類的嗎……沒吧……),因為我雖然沒做過調查,沒有數據支撐,但在網路、現實中大家對這問題的反響,就知道不是色盲這麼簡單(畢竟色盲不是傳染病,哪有說同一輩人一下子大部分中招的)

也想過是不是眼中的世界,每個人都不一樣?我眼中通俗定義的「藍」,跟某人眼中通俗定義的「藍」,其實是不一樣,但我們都沒叫錯、所以大家都不覺得奇怪。(但關於這東西能扯很遠了,隨口提一句而已)

非傳染性、在老一輩大範圍出現、在我們這一代少量存在,短短一兩代人的間隔,你們真以為某個秘密機構進行了「基因清洗計劃」啊……?所以要考慮色盲以外的其它因素。

估計就是教育問題,在那輩人小時候,「溫飽」是最大追求(哪像現在只要你不想死,就肯定能活……),資源的缺乏導致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認知不足,其中就包括顏色。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偏偏是藍綠?偏偏這麼統一的就是藍綠?

我又開始瞎猜了,在藍綠之間,還有一種顏色叫「青」,在古日語裡面,「青」(あお)就包括了藍綠青的意思,所以可能在那一代,這幾種顏色會有種比較統一的概念。

隨著時代的步伐一直走,到了我們出生的年代,九年義務教育都出來了,基礎教育已經有了基本的保證,科學、文藝等各方面的探索也在一直深入,我們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藍綠」的教育,但老一輩需要重新去準確區分,已經比較難打破大半輩子的習慣。

教育問題可能成為因素之一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即使在我這代人,我也能遇到藍綠不分的,但人數明顯比老一輩少太多了,估計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

而且難改變還包括了性格的影響,越舊的時代,「老年」的地位就越「尊」,「唯老獨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裡老人地位最高」這些思想已經無法改變,所以性格也從側面影響了他們對顏色說法的改變。

其實還有個比較直接的方法,直接跟老一輩溝通,你問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因為我當時提出質疑時,他們都是很倔強地當沒聽到、然後隨便找點其它東西訓我……

估計「藍綠不分」還會分黨派,藍黨和綠黨,因為我奶奶是說「藍」字比較多,當然也不排除身邊物體顏色分布不均導致的這種錯覺。

順便好奇一下,他們吃青菜、看樹葉的時候,會指著綠色的蔬菜說這是藍色么……他們讓我看點綠色植物護眼的時候,不會質疑這樹葉「明明是藍色」么……

最後說一句扎心的話,以上都是我現在喝了酒瞎寫的,看了的人估計都浪費時間了←_←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