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諷刺了什麼?


羅大佑寫鹿港小鎮是在1982年

裡面用帶點憤怒又帶點悲涼的聲音唱著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1989年,李海鷹老師也寫了一首傳遍大陸的民謠,叫做《彎彎的月亮》

歌里用悠揚婉轉又帶點憂鬱的聲音唱著

「我的心充滿惆悵,不為那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舊日的歌謠」

時至今日,我們大概能夠明白,為什麼82年的台灣會唱著鹿港小鎮而89年的大陸會唱著彎彎的月亮

對城市化現代化的渴望和對鄉村的懷念和反思,都是殊途同歸,我們都在同一條路上


為什麼我聽到的是另一個版本,據說在蔣介石被共產黨逼到台灣時,在大陸沿海地區帶走了很多年輕的男兵,他們可能剛剛結婚,之後因為大陸和台灣的緊張關係,他們一直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的妻子在家裡苦苦等候他們的歸來,從黑髮等到白髮,從年輕健康等到年老病死,但是她們一直堅守著這份愛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這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不過我很喜歡這個解釋,很能觸動人心


感覺沒太強烈的諷刺,更多的是對過度城市化的一些不滿及對故鄉的懷念之情,不過這只是自己的理解。

可以參考鹿港小鎮_百度百科這裡面的解讀,分析的還是挺透徹的。


真實的是 有一天大佑推著自己的摩托車來到一家修車店,聽到一位修車小哥說「好久沒會鹿港了」大佑聽到後有感而發「台北到鹿港能有多遠,就是這種鄉愁將人與故鄉分離疏遠。」「同時也因為自己混的不好而沒臉回去」 它表達的是一種鄉愁,是在家鄉面對現代建設(就是拆遷吧)時的一種迷茫——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隨風而逝的何止是小鎮的古風情懷,更是傳統在新浪潮衝擊下的嘆息,由內而外的儘是無奈,由外而內的卻是必然。「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有人說,他有些學習鮑勃·迪倫,所以來聽下,感覺他在關注社會,在反思在徘徊。


城市進程中的現象,還有鄉愁


推薦閱讀:

一個沒有音樂基礎功底卻想著音樂夢的人應該放棄還是堅持?
羅大佑《現象七十二變 》里「七十二年說了一聲拜拜」是和誰拜拜呢? 「黑夜之中槍殺歌手」 又是誰被殺了?
大家在國外用什麼音樂軟體聽音樂?
最近對京都橘的行進管樂比較感興趣,有沒有對京都橘的一些介紹??
首頁又出現了張磊唱南山南的問題,選秀節目的版權到底是怎麼算的?

TAG:音樂 | 羅大佑人物 | 《之乎者也》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