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還是文化創新更重要?
大概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兩方面認識,辯論的形式。希望各位能盡量舉出實例吧,道理論證也很重要。謝謝啦~~~~~~
謝邀!
簡單粗暴地說:傳承的目的如果不是創新,那傳承則毫無意義。謝謝邀請對於文化的釋義,現在多與文化知識的多寡相提並論,比如通常說某人是否有文化指的是「文化程度」。而實際上文化的本來意義是指,受某種文化的影響程度,其中「文」通「紋」是指裝飾,有「紋飾」一詞,用現代的說法就是被什麼樣的文所武裝,你就代表什麼樣的意識。化則是指文對個體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也就是個體在社會行為中表現。最有典型代表的就是虔誠的教徒,他們在某種信仰(文)的影響下,比較純潔的行為(化)。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這個文化來自你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影響你的所作所為。雖然文化(習慣把知識說成文化)知識能夠影響個體的行為,但是很多飽讀詩書的「君子」也常有雞鳴狗盜的行為(文成了偽飾)。
以上所說就是文化是避免不了有傳承的,比如佛教文化來到中國就經歷了中國文化的改造,對於佛教來說不論來自印度還是中國本土的信徒,都經歷了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也讓外來文化能夠在原有文化基礎上被接受。接受過嚴重文化衝擊的胡適之、趙元任、辜鴻銘、馮友蘭等,對原來固有的文化不可謂文化創新不劇烈,但是他們依然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在此基礎上影響著他們傳授文化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化創新有存在的基礎。
可以看出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不能割裂,在人類生活的圈子不斷擴大時候,就必須進行文化創新(相對於本土文化)。否則就會與其他世界產生衝突,比如產生於沙漠綠洲的宗教,由於與外界隔離,具有了比較純粹的文化。當現代文化交流不可避免時,持有這種文化的人就相當震驚,以至於對即使是相同的宗教,處在不同的綠洲發展的差異,也有著不可相容的文化歧異。因此,文化繼承是肯定的,文化創新也是必要的今天下午事情不多,也就自己的看法表述一下,不代表其他任何人的觀點,僅作討論。
首先,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首先確定文化的含義。一般來講,文化是一種習慣,一種對待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習慣性處理方法。文化產生的土壤,離不開現實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水平,是收到現實社會的客觀條件制約的。脫離現實社會的具體參數討論文化傳承或文化創新的重要性,其實就太喪失其實際意義了。我這裡舉幾個例子,說明在特定環境下,有的時候是文化創新更為重要,有的時候是文化傳承更為重要。
比如中國傳統戲劇,其實各種手勢和動作代表的是幾千年的生活習慣。但是現在社會環境劇變,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原先的橋段完全無法在現代生活得到體現。比如京劇中有雙臂張開的動作,代表的是打開門的動作。但是現在的小學生們,卻基本上把這個動作看成是游泳,這就是因為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沒有了雙開門,只有單開門,藝術抽象已經沒有辦法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而且以京劇為例,唱腔也並非普通話,新入門的人在普通話熏陶下,還需要提詞器才能聽懂唱得什麼。這就說明這種形式也不適應現在的生活。看看目前的老藝術形式,戲劇由於在藝術表達形式、內容創作形式上與時代脫節,藝術影響力往往和票友一樣在凋零,越來越難吸引到年輕的觀眾,這就是需要藝術創新更多的參與,否則各種戲劇形式就真的成了文化化石,而不是文化產品。當然,也可以舉個正面的例子,比如在老的藝術形式中,相聲還是屬於較為活躍的形式,其實和相聲內容創作的不斷更新息息相關的。去小劇場聽聽相聲,哪個段子不加上2周之內的新事情?戲曲完全達不到這種創新的頻度,非常遺憾。
上一個例子講的是需要文化創新的。再講一個文化傳承的。文化,首先需要給它一個認識,只存在文化形態的不同,存在文化的多樣性,但不存在文化上的高低貴賤,保存文化的多樣性,是維護整個文化生態系統的關鍵,這應該成為大家的基本共識。不能因為你看著不順眼,就說人家不好。這就是文化大棒,是文化殖民主義,是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在其他人身上。所以,韓國人吃狗肉,吃了幾千年,開個奧運會就有西方人逼著讓幾千萬韓國人不吃狗肉,這就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如果說到近的,玉林的狗肉事件,同樣是這個道理,愛狗人士不讓當地人殺狗,也近似於一種道德至高者的形象向低賤人種散布福音的行為。玉林人吃不吃狗肉,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以後不吃,是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變了,而不應該由外界威逼而來。戛然而止的行為,玉林人的文化多樣性就沒了,玉林人就不是玉林人了,就變成狗肉朋友了。這個時候,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就非常重要了。往大了說,中華文化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如果事事都聽歐美的,任由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改造,數典忘祖,中國人就真的成了黑頭髮的歐美人了。到那個時候,祖宗也丟掉了,和狐朋狗友也只學到了皮毛,那才是把十幾億人往火坑裡推。
其實文化的東西,對別人的東西要寬容,對自己的東西要堅持。自己的東西堅持,是傳承,自己的東西不太好用,借用點別人的改吧改吧,就是創新;而對別人的東西寬容,一是支持創新,二是幫助傳承。社會在進步,信息在交流,好的東西,適合時代的東西自然會流傳下去,不適合的自然會淘汰,時間是最好的工具。什麼政策啊,導向啊,感覺在時間面前,都是螳臂擋車。所以,千萬別糾結傳承或創新,搞藝術的,能有人喜歡的,干就是了,而自己的生活習慣,沒礙著別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也別太把別人意見當真。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一句話是: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經過歷史的滌盪與沉積,也鑄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這種豐厚的文化滋養環境中,孕育了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潛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要抱著批判的角度去繼承,客觀的對待先人提出的理論和觀點,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利用。傳統對教育確實功不可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必要。
而創新是指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從文化內涵、形式、體制、手段、技術等方面進行革新,為固有文化注入時代精神。文化作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包括知識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四個層面。它能使文化得到生生不息的發展,從而對社會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我覺得認為文化創新比傳承更重要。
理由有三:第一,從文化自身發展來看,創新賦予文化鮮活的生命力,更有利於促進文化自身的發展與突破。以京劇為例,四大徽班進京後,在崑曲、秦腔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一些民間曲調,從而形成發展為京劇。到了21世紀,京劇的受眾急劇減少,此時,李玉剛的一曲《新貴妃醉酒》,借鑒了中國戲曲、古典舞、民歌、美聲通俗等元素在其中的表演方式使得京劇難得創新性的重歸舞台,為京劇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息。京劇由創新而生,在創新中發展,由創新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文化創新對於文化發展有突破的重要推動作用。一種文化想生生不息的發展,就必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性,而這種生命力正來源於文化的創新。
第二點,從文化對社會的作用來看,文化創新使文化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對社會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向人們提出新的問題。在古時,孫子兵法做為兵書而存在,服務於戰爭。而現在,當人們遇到新的難題時,對《孫子兵法》的文化內涵進行創新並讓其應用於經營管理之上,為社會造就了大批經營人才,使得《孫子兵法》在當代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文化創新帶動文化應用,使得傳統文化更富有價值,從而更好的服務於當今的社會。
第三,從現實意義上說,想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更要依靠文化創新,當一種文化面臨困境時,只有兩個挽救的途徑,一是從民族的東西尋找靈感和創作素材及其創新,另外就是從外物的東西尋找和借鑒進行改變。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發展的根本任務在於文化的創新。只有文化的創新不斷發展才有立於世界之林的資格
http://weixin.qq.com/r/l0Ti_vvEaqYVrb_Z9xG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似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把許多屬於自己的東西給弄丟了,如今當我們回望時,發現自己丟失很多,因而開始呼籲,我們要傳承自己優良的傳統文化,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但是,當下的環境中,許多傳統在變味,我們生硬地要求傳承似乎已不適應現在的社會。然而關於「創新」,我們可從未停歇過,只是這些所謂的「創新」是否具有價值,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這是值得商榷的。所以,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能適應當下社會環境發展的,就是重要的。
英國是一個文化創新的國度。尤其是現代社會英國青年文化幾乎成為世界青年文化的源泉。
牙買加的移民和黑人亞文化的發展逐漸影響英國青年文化,尤其是音樂和時尚的街頭文化,發展出朋克和各具特色搖滾風格,以及盛行當時的地下club。
二戰前後的英國青年文化飛速發展,一代代更新速度飛快。朋克族,光頭族,摩登族……他們的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穿衣風格,喜愛不同尋常的音樂風格。乍一看,我們會認為這些像是從天而降的青年文化是他們追求獨特和叛逆的結果,與文化傳承八杆子都打不著。可是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朋克的音樂風格繼承了很多之前的音樂風格,譬如布魯斯,搖滾,雷鬼樂等,只是選擇性的繼承罷了。雷鬼樂繼承了傳統非洲的音樂風格。
說起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一定要釐清:現在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舊文化,在過去的人們眼中是叛逆和創新。
文化的進化是隨時進行著的。你現在認定的新文化過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另一種全新文化的磚瓦。
如今可能沒有人會不在意自己的穿著吧。出門前什麼鞋子搭什麼衣服?馬丁鞋和什麼帽子比較配? 時尚現在已經成為一門學問和一個吸金的產業。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時尚從哪裡來?
那些經典款的衣服和鞋子從哪裡來?
沒錯,這是英國二戰後的青年音樂文化的衍生品。當時沒有時尚這一說。那是網際網路還沒繁榮的年代。人們聽歌必須要去地下club,依靠那些音響里發出的聲音。青少年的精神毒品。人們瘋狂迷戀音樂偶像們。所以朋克,搖滾,光頭族,摩登族的打扮被一代代的人模仿,成為了現在的經典。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光頭族的打扮。
都是當下最in的打扮:dr.martins的馬丁靴,帥氣的飛行員夾克! 把鬆鬆但還算合身的牛仔褲捲起來!而英國朋克的打扮是偏女性化的,譬如和緊身牛仔褲和緊一點的上衣。當時這些衣服男款都是買不到,他們就在女裝店買。你們看看韓國歐巴們,是不是都穿著緊身褲,你們是不是尖叫著好帥╮(╯▽╰)╭
當時這些打扮看起來都是格格不入的。英國人們甚至一度為這些青年文化而感到驚慌害怕而抵觸。可是現在幾乎人人都認可了這些經典的裝扮。你說這是新文化還是舊文化?
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關係就像造房子一樣。每一個新房子身上都有舊房子的影子。或是同樣房梁,同款的配色,同樣材質的磚瓦。可是新房子總有讓人意外之處,透明玻璃圍成的浴室,書架隔開的小空間是靜心處。都是為了滿足住的人的需求而創新的設計。
其實傳統文化像新文化的基底和磚瓦。而新文化分分鐘就會被更新的文化利用而進化。
我無法說明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哪個更重要。如果硬要比較兩者的重要性只能看當時的環境了。保證文化在不斷進化╮(╯▽╰)╭用一句話,其實傳承沒整好,那不叫創新,創出來的也是糟粕
文化的繼承是取其精華的過程,而創新就是去其糟粕的過程。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基礎和前提,而創新是繼承的必要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過程中繼承,兩者相輔而成。就拿古代的教育思想來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求實態度和「誨人不倦」的風範都需要我們傳承這些正確的思想才能創新教學方法,而「重人倫,輕物理」和師道尊嚴這些不科學的思想就需要我們在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去其糟泊。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都很重要。--------------------------------------------------------------------總之,選這個做辯論題的人很6,選到哪個觀點都不好玩。
創新是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生活,傳承是傳統為了你的哲學修養
不要扭曲傳統的意義,你所謂的創新都微不足道,5000中的數十載,何為創新?
區區一中各表而已,內地歐化自稱傳統,台灣日化稱傳統,又有華夏傳統在伶仃,甚至日雜都能插嘴
一味傳承的我更看好粵港澳,但鬥爭下無完卵,總會各種xx化,但也僅僅是xx化,不是創新
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分明就是高考時評作文
有時討論討論著會突然覺得辯題沒意義。因為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繼承與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都重要啊。而且還可以說,繼承好的,再加以創新。辯論就是這樣?Excuse。。。
我感覺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傳承一種文化了
推薦閱讀:
※中華的文化外交是否缺少一個「載體」?你覺得應該是什麼?(比如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娛樂圈,美國的電影等)?
※為什麼說古埃及文明沒有得到傳承?
※你最討厭或反對的一句古訓或名言是哪句,為什麼?
※如何看待當下漢服運動中的民族主義?
※怎樣解救一個被廉價偽文化欺騙的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