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申請海外留學,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留學申請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說。申請需要什麼?這一點其實很多同學研究地非常透徹,無非就是個人陳述、GPA加權平均分、雅思、GRE和GMAT的分數,還有教授推薦信,另外可能一些同學還知道,同學們還要做一些科研和實習、做一些課外活動、發表一些論文等等,用這些經歷來打動錄取委員會。

列這麼個清單出來,大家可能感覺非常輕鬆。我們只需要去找任何一個院校、院系的錄取申請網頁就好了。其實,除了以上這些,我覺得還有必要跟大家講清楚:

首先我把剛才說的諸多因素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

畢業院校、GPA、TOEFL/IELTS、

GRE/GMAT、先修課程、科研論文

第二類:

個人陳述、推薦信、作品集、

科研經歷、實習證明、課外活動、面試

兩大類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類,我們把它叫做「硬性條件」。很容易理解,因為你的畢業院校是硬標準,很難通過短時間的努力來改變。大家有在985院校讀書的、有在國外讀書的、也有在所謂非985、非211院校讀書的。我們的畢業院校是誰來決定的?是由高考錄取學校決定的。咱們國內又很難轉學,所以畢業院校絕對是非常硬的標準。

除此之外,GPA需要三年的時間來提升和保持,托福、雅思、GRE、GMAT也是定量的分數,考多少分你不可能虛高。

還有就是容易被忽視的先修課程,這些都是硬性條件。所謂硬性條件就是在短時間內很難通過外界的力量去更改的。

第二類就是「軟性背景」。所謂「軟性背景」都是偏定性的,它沒有一個標準分數。沒有哪個申請人可以保證:我的個人陳述打90分就可以錄取,我的推薦信打80分就能被錄取,我們也不清楚哪份個人陳述在國外教授的眼中能拿高分。但是「軟性背景」,是可以通過外界的力量、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讓他們的權重增加,同時增大錄取概率的可能。

美國的錄取不像英聯邦國家只看分數,美國院校很看重「軟性背景」。申請需要什麼我們清楚了,但是為什麼需要提供這些素材?每一個條件是想考察學生的那個點?很多同學對於這些所需材料存在誤區,導致花費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在其中。

我們先以硬體條件為例,每個條件它都有真正的考察點。

一/硬性條件

1.畢業院校考察點及其誤區

三大考察點:

1. 是學習能力。為什麼?美國院校的錄取委員會很聰明,很清楚國內大學的錄取分數。所以說你的畢業院校越好,他會認為你的學習能力相對越強。

2. 「出國氛圍」。就是你們學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國,這很重要的。為什麼?我們拿蘭州大學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例,蘭大,985院校、知名度夠高、基礎科學非常強,但是出國的人數不多。而上海對外經貿可能國內排名沒那麼高,但是出國氛圍很濃。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外院校會更青睞出國氛圍更濃的後者。

3. 學生學術水平。學術水平一方面是指學校整體的學術水平、基礎學科水平,如物理、數學、化學等。學校的學術水平基本就決定了學生本身能夠接觸到什麼層次的學習;另一方面就是學生本人的水平。

國外院校重點考察的,也就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存在的誤區

1. 研究生大於本科。很多同學認為,雖然我本科學校背景一般,但我研究生考上了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這樣的學校。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以北大或者復旦為背景的學生,尤其是讀博士的時候。

首先大家一定要清楚美國院校是更看重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如果比本科好可以加分,但是如果兩個學生同時做申請,都是同一個研究生院校畢業,但是A同學的本科背景比B同學的本科要強,A同學就會有競爭力。

2. 學校大於GPA。有的同學認為,我的學校是清華、北大,哪怕我的GPA只有3.0、2.9,也會比那些非名校、GPA3.8、3.5的學生競爭力大。我告訴你,絕對不是。

學校和GPA沒有直接誰更重要的關係,如果比認為學校大於GPA是絕對不對的。只能說某些院校可能給分相對嚴格,但是國外院校也會注意,比如北大某個學院、某個專業給3.5就已經很高了,跟那些給分比較水的學校相比,GPA3.5的這位學生競爭優勢是很大。

3. 所謂211、985的院校。英國包括澳洲這些英聯邦國家非常看重你是否是211、985背景。甚至有些院校對985、211的學生是一套錄取標準,非名校又是另一套標準。但是美國院校不一樣。剛才也說了「出國氛圍」這個考察點,一所學校即使國內排名不夠高、不是985、211,但它出國氛圍很濃,那麼這裡的學生就更有優勢。

2.GPA考察點及其誤區

GPA是大學三年到三年半的所有通過的課程加起來的加權平均。

國外院校看什麼?

1. 學習能力,你的分數夠不夠高,而且還會看重專業課的學習能力。

2. 學術潛力,一方面看這個學生三年的分數是什麼趨勢,比A同學是往上爬坡的過程,B同學是往下降的過程,這種情況學校會傾向於A同學。

3. 課程難度,這個是很多同學沒有關注到的。什麼叫課程難度?在我們提交成績單給錄取委員會的教授後,對方會根據我們成績單上的課程名字,甚至根據過去招過的這個學校學生所上課程的難度,來判斷申請人的學習能力。

舉個例子,比如說有兩位成績相當的同學同時申請金融工程或金融數學,分別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和清華大學,從課程難度角度講,對方會更認可清華的授課難度。

存在的誤區

1. 標化大於GPA。很多同學存在這個誤區,認為標化只要拿一個接近滿分的成績就比GPA重要。雖然我GPA3.0、3.1,但我標化非常高、能考330分,我就無後顧之憂了。大錯特錯!

2. 專業課不重要。我告訴你,專業課很重要,本專業的專業課重要,對於那些想轉專業、跨專業的學生,你要轉的專業、跨的專業的專業課也很重要。

3. 不能彌補。其實有很多彌補的方式,比如說是否可以嘗試選一些網路的課程,或者是否能從文書里體現你的分數不夠理想的。所以只要有方案,彌補GPA也不是沒有辦法!

3.TOEFL/IELTS考察點及其誤區

托福和雅思可能是絕大部分中國學生最熟悉的英語考試了,很多人哪怕不出國,都會選擇在大學期間參加這個考試。從考研的角度來說,托福和雅思:

1. 是對英語能力是絕對的測評。考分高,也以意味著英語應試能力相對高。美國院校會認為你的溝通能力、學術英語水平也足夠。

2. 「門檻分數」。托福和雅思是一個「門檻分數」,很多院校可能不會寫GRE要多少分,但是明確說托福、雅思需要多少分。如果沒有達到,你要麼被拒,要麼入學前先去讀個語言學校。

3. 口語水平,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

存在的誤區

1. 標化和GPA ,上文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2. 英語好等於文書好。即便是英語系、托福考到118、119分的同學,寫出來的文書可能都不夠理想,不知道思想怎麼做、主線怎麼挖、怎麼寫才有亮點。

3. 邊際效應。所謂「邊際效應」是非常低的,托福考試你從95分提到100相對容易,一旦你的分數考到100以上,再要提分就很難了。但仍有同學為了提5-8分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其實沒有必要。

4.GRE和GMAT考察點及其誤區

GRE、GMAT是研究生考試、是以英語為載體考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試,而不是英語能力的考試。

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

存在的誤區

除了標化和GPA、邊際效應這些普遍存在的,我需要重點說說英語能力和GRE的關係:GRE考察學習能力,你的分數高,你的學習能力OK。邏輯思維考試嘛,當然還要看寫作能力,因為以後要寫畢業論文、作報告,如果你的寫作能力不夠,人家學校還擔心:即使你能做出東西,但你寫不出來表達不出來。

5.先修課程考察點及其誤區

考察重點:

1. 基礎課,決定了你能不能去申請這個專業。比如統計學的課,會要求你上過微積分、線性代數,代理統計這門課程,如果你沒有上過,那對不起,你不能讀這個學校。

2. 專業課程,指的是你將要去讀的專業的專業課程。

3. 轉專業的可能性。尤其是指會計、計算機、統計這幾門又熱門,對於先修課程又有一定要求的學科。比如會計需要有財務管理、公司財務和初級會計這些的先修課你才能去讀。如果沒有上過先修課,你可能就申不了。

存在的誤區

1. 先修課等於專業課。這個剛才也講過了,先修課是基礎課。

2. 專業課不能彌補。舉個例子,想學會計不能轉專業、轉課怎麼辦?可以去修網課,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網課,大家可以在那裡彌補專業課背景。

6.科研論文考察點及其誤區

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論文的重要性。考察學術能力、學術潛力和研究方向。

你有論文至少證明在那個時間段你學術能力是可以的;你論文寫的深或淺、發表的級別如何,基本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潛力是大還是小;你論文的方向和你申讀專業的方向一樣,證明你很清楚未來的研究方向。

存在的誤區

1. 本科生髮不出論文。很多同學覺得好像本科生是發不了論文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的。

2. 沒有論文不行。有同學覺得沒有論文是不是沒法申請?其實不是理工科學生,申博士、碩士的大有人在。當年我也沒有發論文,但是我仍然申到了學校,這是實例,沒有論文你照樣可以申。

3. 論文大於Everything。除非你是最頂尖核心的論文,否則它永遠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它絕對不能雪中送炭、不是可以起決定性因素。

二/軟性條件

個人陳述

包括科研、包括實習,包括課外活動,學校表現,還有很多同學尤其是中國同學不會關注的職業目標。

我遇到過很多DIY的同學根本就不提這點,這是錯誤的。你的特色、新奇的想法很重要,美國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和國度,很希望有新奇的想法。

用一句俗語來描述一下個人陳述最關鍵的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每個申請人都是一個想把自己賣出去的「瓜」,自己就是「瓜」,一定要學會自誇。

推薦信

需要由一個第三方來作證你的個人經歷,來寫你的實習、課外活動、學校表現。我們用一句俗語來講一講個人陳述最關鍵的點是什麼。

那推薦信可以叫做「王婆賣瓜,別人來誇」。好處是自己誇完之後,還有個第三方一起誇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個人陳述出現的重要經歷,一定要有比較重要的人物作為它的佐證。如果個人陳述里有的重要經歷,推薦人沒有這塊,國外就會懷疑你這個經歷的真實性。

個人陳述、推薦信是整個申請當中最重要的材料,軟性背景當中最重要的材料。

三「S」原則

Story not list:我們要用故事打動別人,不一定是華麗的辭藻,但是一定要是生動的細節的故事,來證實你這些經歷是絕對真實的,也是你能夠成功得到很多收穫的。

Show not tell:講述是非常平實的,你要做的是展示出來、要有視覺感。

Shine not dull:你要挑你最亮的點去挖掘。不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亮點和特色,通過頭腦風暴、學習和溝通、自我提問都可以發現亮點。再把這些亮點通過漂亮的語句展示出來,就是非常光芒四射的文書,才有可能得到錄取委員會的青睞。

作品集

學校首先考察的是專業水平。你的作品集是什麼程度?邏輯性如何?是否符合對方院校的標準、專業水平,GRE的教育水平?也叫做「個性展示」。

作品集是所有材料當中最獨特的,大家申請時可以根據學校對於學生的青睞程度和偏向程度來來提供作品,這樣能夠更加吸引到特定學校。

院校還很看重「人脈資源」。如果你是學音樂的,能有本事找到朗朗來一起做一段鋼琴演奏,那你成功的幾率絕對很大。因為美國院校看重校園關係和人脈資源,如果作品集可以體現出申請人的人脈資源的優勢,也是可以加分的。

面試

有的同學接到面試的通知就有崩潰感了,不知道怎麼接電話、怎麼問好、怎麼掛電話。其實面試一般來說分為兩種:行為面試和技術面試。

行為面試大部分存在於商學院當中:

1. 考察你的溝通能力,你需要和同學、你的教授做溝通;

2. 經歷描述,就是你文書寫了五個故事,教授可能會根據某一些他覺得有興趣的點,讓你展開描述。

3. 你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教授。不大建議大家問自己被錄取的幾率,你要問的是學校能夠給申請人什麼樣的好處。比如說課程設置、未來就業前景等,讓學校知道,申請人是真正關心這個項目本身、關心自己的職業前景。

技術面試通常出現在理工科的博士申請當中。通常會測試三點:

1. 專業水平,你能否在短時間內用一個相對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一個專業問題。

2. 研究水平,教授在認可你的研究潛力的時候,會和你溝通是否能夠願意偏向於某一個研究方向。

3. 獎學金髮放的方向如何

以我們的經驗來看,行為面試結束後,應該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被錄取;技術面試,一般來講、如果達到要求,可以有二分之一的機會可以被錄取。


因為想申的學校是英國最好的電影學院當時找到中介他們勸我保底或者覺得很難,可我對自己有自信覺得如果沒有考到最好的就不要次的了,大概就是這種心態所以最後讓我一路過關斬將拿到了offer,所以申學校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去規劃方向有清晰的認識而不是倚靠中介,因為他們不懂也不care你的人生真正在乎的就是你自己啦!所以決定權應該抓在自己手中,然後放平心態,不要高看自己我不要低看自己!


第一個錯誤(也許是我的偏見)就是對申請中的寫作部分不嚴肅對待。個人陳述是非常非常重要而且是要起高創新能力。個人陳述的重要性甚至超過面試(中國的申請者基本只有校友面試)。但是,這個不是只有中國學生犯的錯誤,美國學生也犯同樣的錯誤。寫作和說話一樣,讓全世界了解你的靈魂,讓全世界評判你的價值:根據你的文字,你值不值?在申請階段每天都重複這個問題問你自己才能讓你完成一份精彩的申請。

最嚴重的錯誤是對於你要去哪個學校過於擔憂。在我輔導過的超過1000名的海外學生中,99%的學生在中學最後一年都在擔心、焦慮他們的未來。他們認為今後的生活、未來全都依仗於申請大學這一個決定。但是,不管他們最終去了哪裡:斯坦福、波士頓、Dickinson或者Bryn Mawr,四年之後他們都會為自己的學校感到驕傲。因為,在這四年中你會意識到你的大學並不重要,你在大學期間變成什麼樣的人更重要,你在大學期間結交的朋友更重要,你在大學期間的成就更重要,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成年人更重要。這些學校都能夠給你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平台,但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讓你成為精英,只有你可以。

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只能對那些焦慮、擔憂的學生說「放鬆,一切都會好的!」(大學第一學期之後沒人再會在意你的SAT考了多少分)。目前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完成該完成的申請,之後就享受生活。

The first mistake that comes to (my very biased) mind, is not taking the writing por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seriously. The personal essay is a highly creative effort,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even the personal interview (for Chinese students, that is, who largely only get alumni interviews). This isn"t a fault unique to Chinese students because US students make the same mistake, and in both cases it reflects a lack of maturity and awareness. Writing is speaking. It"s baring your soul for the world to see, and asking the world to judge you worthy. Based on my words, am I worthy? Repeat that question to yourself every day, and months from now it will magically result in a really amazing college admission.

The most serious common mistake, however, is this: worrying too much about where you go to school. Of the 1,000+ overseas students I"ve worked with, 99% have spent their Senior 3 year stressed and worried, sometimes crying, about their future. They think everything, all of life, all of its meaning, depends on this one decision. Am I worthy enough? Am I elite enough? Yet no matter where they enrolled, whether Stanford, Boston, Dickinson or Bryn Mawr, four years later, almost every one of those students loved and felt proud of their college. Because in four years you"ll realize that it"s not your college that matters, but who you become in college. It"s the friends you make, the accomplishments you earn, and the adult that you choose to be. No university can make you elite. Only you can do that, and in time, you"ll learn what that means. Unfortunately, you just can"t learn that now. I can only hope you"ll trust me.

For now, however, look at the students around you who are worried and stressed and pulling their hair out, and say, "Hey, chill out, we"ll be okay!" (Little known secret: after the first semester of freshman year, no one will ever ask for your SAT score ever again!) For now, just get the work done, take it seriously, and when you"re finished, walk outside into the sunshine and feel it on your skin and be happy, because that should be your goal anyway: to just be happy.


被中介黑你弱,然後給你申請爛大學


你真的不是一定要找中介!


誤區一:衝動申請對自己的行為不具備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客戶出現這種狀態,一方面非常嚮往美國理想的教育環境,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能力不能做出準確定位,害怕失敗。

所以在做決定時非常容易被外界所干擾。這些學生在知道我們之後,看見大量的申請者獲得成功後,立刻覺得自己的前途非常光明,能夠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所以,或者DIY,或者找到我們諮詢。可是一旦真正進入申請核心工作中,看到美國學校對申請者的要求,感覺自己和其他申請比,毫無優勢可言,看到越來越多的失敗案例後,立刻變得猶豫,覺得自己最後能夠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就會產生退縮的心理,一旦出現保研或者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就會立刻放棄自己的理想,放棄申請工作。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大家都能理解這種選擇對於一個人為了人生軌跡的重大影響。然而作為一個即將就讀Master甚至是PhD學位的人來說,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種做法,對學生本身來說沒什麼影響,可是對其他人會造成不良影響。就像因為這種原因退出服務的客戶,除了讓我們的一些努力白費,更重要的是佔用了本不該佔用的資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這樣對於其他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儘可能想清楚。

誤區二:缺乏職業目標

這種人分為兩種:什麼專業好聽,看起來前景不錯就申什麼專業;或是根本不知道應該申請什麼方向。例如08申請季,金融工程這個專業的熱度就增長的過快。很多學生從一些途徑(例如曾子墨的自傳)得到這樣一種觀點:金融工程——白領的象徵,高薪水的行業。於是不管自己到底是什麼背景,學校這種專業設立的目的和培養目標何在,就堅決的申請。

見到學校要求數學背景,不管自己是不是學過,不管自己是不是會,在自己的簡歷中寫上一些自己根本不可能具備的水平;見到學校要求工作經歷,就編撰一些實習經歷,找一個人簽封推薦信就去申請。全然不管學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要求,不管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專業。缺乏職業目標的另一種人更厲害,壓根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問他想申請什麼專業,答案相當乾脆:「不知道!你覺得我適合申請什麼方向就申請什麼方向」。

誤區三:缺乏誠信

由於在美國,從研究生教育之前,學校和老師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找到自己喜歡願意從事的研究方向。所以,在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後,學生會非常認真,非常踏實的從事相關的研究和工作。

然而國內學生在興趣方面是非常匱乏的,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對成功的定義非常一維,導致大家有些功利,在面對一些現實的壓力或者誘惑時便會忘記自己的承諾。

所以,很多學生,在申請時什麼學校能給獎學金就去什麼學校,那個教授給錢就跟那個教授,不管自己是否喜歡,是否合適。可一旦真的拿錢去了之後,或者轉學校,或者轉專業,或者換教授。所以,很多國外的教授對於國內學生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也非常不滿,以至於一些教授明確說明:不招中國學生!

出現這種情況,我不否認國家的教育制度,一些傳統觀念會起到較大的作用。但是既然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首先我們就要知道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樣的未來才是美好的。你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到底想做什麼?到底適合做什麼?

雖然目前,很多學生在申請之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興趣,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但是我們一定要形成一個意識:

不用去抱怨以前了,把握好現在,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


留學申請時,最大的錯誤就是看排名選校-決定哪些學校他們想申請,然後根據學校名單和排名選擇就讀的學校。(坦白地說,美國學生也會犯這些錯誤)。

我們都會犯這些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由自主地會這麼覺得。我們通常會通過表面很快地去判斷事物。不管是選擇電視節目還是大學,我們都喜歡通過最快捷的方式搜索-什麼是熱點,什麼是最酷的或Gucci?當涉及大學時,US News的排名成為了學生的搜索捷徑。

這些排名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雖然US News是最有口碑的牌子,但幾乎每個主流媒體都相繼發布了許多其他類型的排名 。US News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並成了很多人在選擇學校時的參考,但這不代表其他人也應該遵循共同的方式去挑選學校。

這裡有幾條原因說明為什麼不管是US News還是其他媒體的排名都不能成為決定選校的因素。第一個原因很簡單。你可以用任何詞來形容這些排名,但不能用「科學的」來形容它。他們收集大量的數據並排列在公式里,但是數據分析後得出的結果並不能區分學校的好壞,也不能成為判斷哪所學校是最好的客觀「事實」。幾年前,Malcolm Gladwell曾評價過US News使用的數據測量方法,我認為他的評價是正確的:

沒有直接的方法能衡量一個機構的質量-一所大學是如何被管理的很好地去傳授,啟發和挑戰他們的學生。因此,U.S. News 的演算法是依賴於質量的代理變數-那麼教育質量的代理變數就顯得站不穩腳跟了。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1/02/14/the-order-of-things

他在The New Yorker雜誌上所寫的報道繼續拆分了US News使用的質量的代理變數。任何讀過他這篇報道的人,都不會再以相同的角度看待排名。或者這只是我希望的,但是我也知道我受到排名的影響。即使我知道排名沒有多大意義,當我看到令我印象深刻的排名,還是會有閱讀的興趣。如果大多數人沒有這種感覺,那麼誘騙點擊的方法就會失效。但是噱頭還是有用的。

即使排名是基於錯誤的演算法,但它仍然重要。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被各類廣告和排名轟炸。更重要的是,聲譽能讓一些不真實的事情變得「真實」。(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另類的世界。)換句話說,我們往往憑直覺去判斷人、地方或事物,而不是通過深層的調查研究與思考。感覺不是事實,但比起準確的統計數據,感覺更容易使我們產生行動。

如果這聽上去像是一個簡單的反對大學排名的長篇大論,其實它不是。不像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我不認為排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但是它也並沒有那麼實用。大學排名只是學校介紹性的概述,至少是一個可以開始搜索大學的地方,因為它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學校資料。然而,大學排名不應該有決定性的,不管是學生在挑選學校名單的時候,或是他們在選擇哪所學校就讀的時候。大學排名只可以作為參考的一部分;它還是有一定價值的,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神經學科不會說謊。

I have just used the phrase 「top 10」 to underscore the biggest mistake people make when applying to US schools from overseas—determining where they want to apply and then enroll based on rankings and lists. (Frankly, all these mistakes apply to those within the US too.)

We all do it. We can』t help it. We are wired that way. * We all too often judge things quickly and superficially. Whether it』s picking TV shows or universities, we search for shortcuts—what is hot, cool or Gucci? The shortcut that most people use when it comes to universities is the US News rankings.

These rankings have been around for over two decades. While the US News has the best brand there are now dozens of other rankings put out by just about every major media outlet. But just because The US News rankings have been around a long time and many people judge schools based on them does not mean others should follow this common approach to choosing schools.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reasons why rankings, whether the US News or any others, should not be a determinative factor in choosing schools. The first is pretty simple. They are anything but scientific. Yes, they gather lots of data and put all of it in a formula, but just because someone collects number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result will permit distinctions that should be valued as the 「truth」 when it comes to determining which schools are best. Malcolm Gladwell critique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US News a number of years ago and I think he was right on target

There』s no direct way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an institution—how well a college manages to inform, inspire, and challenge its students. So the U.S. News algorithm relies instead on proxies for quality—and the proxies for educational quality turn out to be flimsy at best.

His New Yorker piece goes on to dismantle the way US News proxies for quality. Anyone who reads his piece will never look at rankings the same way again. Or that is what I would hope, but I also know that I myself am subject to the spell cast by rankings. When I see a school ranked number as one I tend to be impressed, even if I know it isn』t based on much. If this were not true for most of us, then clickbait would not work. But it does.

Rankings matter even if they are based on bad algorithms in part because we have had unending advertisements and rankings flashed across our synapses every day if not every hour that primes out mid to value them. More importantly, reputation and spin makes something 「true」 even if it』s not. (We do live, after all, in a world of alternate facts.) In other words, we tend to evaluate people, places, and things more on gut feelings than deep investigative research and thought. Feelings are not facts, but they make us act far more often than accurate stats.

If this sounds like a simple rant and against rankings, it isn』t. I don』t think university rankings are significantly harmful to anyone as a sizable group who work in education seem to think, but they are not all that useful either. They are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of schools and so they as at least one place to start the university search, given the thousands of schools out there. They should not, however, be determinative, either of the list of schools to apply to or the choice a student makes about which school to enroll in. It is one piece that we will look at and in some sense value, whether we want to admit it or not—neuroscience does not often lie.


頂樓那位回答的超級好,必須贊。

就個人而言我覺得吧,第一很多人相信排名這個東西--排名是可以買的,造嗎?你看到的排名未必就是真的靠譜的,而且說白了,北大出來也有渣,真正都是看自己的能力,學校的好壞只能保證你拿到多少的資源,而不是能力。

其次有的人就只看好的一方面,推薦多看見在外留學的不容易的帖子。因為來了不僅是學習,更多的是生活。要是連不容易和黑暗面都接受,那再來。

三,額,還是那句話,不要把國內的好套在國外生活上,比如國內大家可以靠朋友,出來,若不像我們這種本來就有靠譜朋友接應的,就對當地你遇見的華人留N+1個心眼。


推薦閱讀:

銀屑病患者可以留學嗎?
如何評價「Be yourself 是進入美國頂尖大學的關鍵」?
普林斯頓教授談:如何選擇中國學生呢?
有木有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的可以介紹一下這所學校的?
申請暑期科研有哪些技巧?

TAG:教育 | 留學 | 留學申請 | 留學美國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