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新浪微博將推出的「定向發布功能」?

新浪CEO曹國偉近日透露,將在第三季度推出新版微博。據新浪內部人士爆料,該版本最大亮點是推出了定向發布功能,以及新增個人頁面的封面圖。用戶可自行設定私密微博的許可權,按好友分組定向發布。


額,純從需求角度來說,還是work的,定向的需求,確實是用戶訴求,幾乎90%的用戶會說,yes,這是我需要的。 But,

第一,事實上,要設計定向,就會意味的,管理自己的分組,一旦設計到管理,用戶就跑了

第二,對於第一點也不決然,會有一些比較穩定的小圈子,一般一個人就那一個到2個,三五人的,分享(譬如閨秘),維護管理幾乎是不需要的, 有的用戶一個馬桶時間都搞定了,還是可以run 起來的,所以看似有點用,然後滿足一個私密分享的訴求

第三,私密分享的訴求,對內容隱私保護,幾乎是點對點訴求了的分享,在我看來,絕大部分時候,是溝通訴求, 更重要的是,用戶對一個產品的認知只有一個, 在一個開放的,紛雜的媒體平台上,用戶要有足夠理性的腦袋同時來控制,區分自己的信息,也是反人性的。。用戶不如換工具~

第四,用戶的這種定向分享,可以分解成兩種實際訴求,定向信息發送 於與私密分享, 而定向發送基本就是一個偽需求! 而實際訴求,於主場景均不符合 ~~

基本上認為 聽上去有用,實際不work的一個產品`~~


如果我關注了一大堆偶像、明星、名人、老闆,結果他們把好玩的有用的內容都定向發布,給我看的只剩下一些不痛不癢的聊天打屁,那還有什麼意思?我還要繼續關注他們嗎?

那我可以怎麼辦?

1、努力加入偶像的圈子,可能性?=0.01%,當然如果成功了還是很勵志的;

2、安心跟自己的圈子互動,可玩性=50%,QQ群,微信群,郵件組,高端低端任選,微博還有什麼優勢?

3、逐漸淡出微博,可能性=80%,去搜狐關注肘子吧,至少它不會定向吹牛逼。

--------------------------------------------------------------------------

以上意淫基於名人們都支持並使用「定向發布」功能,否則,當我沒說!


總體來說,我佩服新浪的勇氣,但僅僅是這一點的改變,我並不認為能讓新浪有質的改變,除非這是一個開始。

========================================================================

首先,我要說一說新浪微博的信息構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這篇長文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1/06/26/microblogging.html,沒興趣的請聽我胡扯兩分鐘,我盡量簡短。

新浪微博的構架是一個三維結構:時間線構成一維,以同一時間原創or轉發的微博為第二維,組成一個信息平面;然後以微博為父節點,評論為子節點直線展開,構成垂直於這個信息平面的第三維

新浪微博的轉發也很有意思:1、不論你添加不添加新的內容,都算作一條全新的微博,2、除了原微博的信息是全部保存之外,轉發的次數越多,越早的轉發的微博消失得越多(144字限制)。第1點導致了很多重複信息的產生,第2點則表明轉發的微博的信息效力弱於原微博,隨著轉發次數的增多信息量有所消失。但總體來說,轉發的結果是——產生了大量信息完全相同OR部分相同的微博

ok,胡扯完了,我們該說重點了——新浪微博模式有什麼弊病?

假設你是一個用戶,你有4種方式可以瀏覽到新浪微博上的信息。第一,沿時間線切入信息平面,通過關注不同的人,瀏覽微博。第二,你被@了,你通過這個快捷方式,直接跳入到信息平面上的某個節點,回復微博。第三,通過搜索or話題,收集信息平面上的某些節點的集合,瀏覽微博。第四,你尋著某條微博這個父節點,深入到了評論這些個子節點。

可惜這些方式都有問題:

第一種方式的缺點在於,信息沒有針對性,面對大而龐雜的信息,僅靠時間線和關注範圍來限制針對性太弱。

第二種方式則相反,太有針對性,你只能閱讀到這一條信息。

第三種本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式(twitter上很重要的獲取信息方式),但由於新浪微博「轉發」和「評論」的設置,導致此種方式基本沒用。搜索只在信息平面上進行,也就是說評論根本不納入到搜索的結果中,這減少了可能獲得的信息量;而轉發一次算一條新微博造成了大量的重複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所以,結果就是你發現你要找的有用的東西本來就不多,且還淹沒在了一大群無用信息中

第四種方式算是新浪的創新,比較有爭議。不好的地方在於,評論不納入信息平面,除了@你or你撞大運點進去,否則你基本看不見這些信息,限制了信息的傳播;好的地方在於,基於一條父節點的討論有效地統一在了一條微博下,信息得到了收斂,即保持了一定的信息量有很好的針對性(針對性來源於這一條微博)。

好,那麼為什麼新浪微博會變成這樣?

我個人覺得, 這和新浪做媒體的成功經驗有關,當年,新浪做博客就是這個思路:先請一堆名人過來坐鎮,或者是某個領域的精英,或者是某個明星,前者很有表達欲,後者很有宣傳自己的必要,故首先在內容上就不缺了;由於醬缸國的國民愛看熱鬧,大家一窩蜂的過去圍觀,圍觀著圍觀著自然就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慾望,所以就會評論,用久了習慣了,說不定也不介意自己也開一個博客,寫點東西,反正賬號都有了,不用白不用。微博仍然延續了這個思路——名人主導,大家圍觀、評論,久而久之也就開始自己發點微博了。這也是為什麼新浪微博比twitter多了評論這個功能的原因,某種意義上說,新浪微博真的就是微化了的新浪博客。

再加上,微博有自己的特點。一是信息快,二是信息量大,三是智能手機普及了,收看方便。由於大量而快速,打了zf一個措手不及,很多信息並未來得及和諧(後來也沒和諧得其他媒體那麼厲害,我猜是將錯就錯把微博當減壓閥了),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引爆點,而收看微博方便,使得大家獲取信息更容易,這一個又一個引爆點被不斷的放大放大,新浪微博的影響不斷被放大放大,使用微博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新浪微博最初的發家史。

隨著微博的普及,大家越來越審美疲勞,微博的新鮮感與日俱降(http://www.alibuybuy.com/posts/68452.html),可是引爆點並不常有啊,怎麼辦?怎麼辦?新浪微博終於拋出了殺手鐧——定向發布功能。

不得不承認,信息分級確實是用戶的需求。我發一條微博,不論誰都能看見,多麼可怕。如果剛好是抱怨薪水少,然後就被你boss睹見了,豈不是死無葬身之地?還好新浪微博昵稱不要求實名(人人躺槍)、基於相互關注而不是現實人際關係的直接網路化(人人再躺槍),關係較弱(QQ暗暗躺槍),就算被你boss看見了,你boss也未必知道這個人就是你。但是,關鍵就是這個關係較弱,關係弱,用戶粘性就低。那什麼粘性最高呢?鑒於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我認為社交關係粘性最高(參考QQ),於是新浪就為自己進行了一場SNS式的改造。

繼續深入,「定向發布功能」對新浪微博有沒有益處?我認為有。

1、滿足了用戶信息分級的需求,同時「同事」「朋友」的分類,讓人不自覺的把社交關係轉移到微博中,提高了用戶的粘性。以後,你離不開微博不單是因為要看爆點,而且還因為你已經習慣在微博上和你的朋友分享了(騰訊微博優勢又少了一條)。

2、把「名人寫、眾人圍觀+評論」的文化發揮到最大限度。看看「定向發布」的定義:今後發微薄可以發給特定的分組好友,如 「同學」、「同事」等,定向發布的內容只有定向的分組成員才能看見,且只能評論不能轉發。(引自http://pcedu.pconline.com.cn/softnews/cszq/1208/2909205.html)轉OR發這個微博的人,就相當於寫博客的名人,只能評論不能轉發的限制,多像當年的博客啊?只是當年看博客要圍觀者自己去找,現在是被@。而且@的人由於有共同的特徵(圈子),產生共鳴的可能性更大,討論的慾望更強烈。

3、由於不能轉發只能評論,大家的評論集中在此條微博(父節點)之下,有效的減少了信息的重複,提升了信息的有效性。算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浪微博的弊病。估計新浪做過用戶行為統計,發現大家都愛用評論的形式玩微博,只是這種形式用戶自發選擇的還是由於信息架構不完善被逼的(對比twitter),真不好說。

這個小點總結一下,對於公開的微博,和現在一樣,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沒有變化;對於定向發布的微博,細分了用戶的需求,提升了用戶的粘性,增多了基於微博話題的討論,同時一定程度改善了微博信息重複率高的弊病。

但我同時認為,這是一把雙刃劍,還是有很大的風險。信息分級,只評不轉,基於固定化圈子的討論,極大的限制了信息傳播範圍。這種改革其實是進一步減少信息平面上的節點,而把這些節點納入到評論中去,因此這些信息做不到twitter式的爆炸式傳播,這更像是逛論壇的行為。微博的特點就是大量而快速的信息,信息量的減少會對微博帶來多大的衝擊?基於群組的討論模式在QQ群與微信群聊的分流下,能有多少活力?微博144字的信息量不適合討論的話,如何加長微博?暫時只想到這麼多問題,但每一個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所以,綜上所述。定向發布的提出是新浪微博路徑依賴的結果,是新浪微博SNS式改造的又一次嘗試;雖然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收斂,但卻並沒有根除新浪微博無用信息過多,有用信息不好找的弊病,而且使得可接觸到(available)的信息更加少。我佩服新浪的決心,但如果沒有後續動作的話,我暫時持保守的態度。

PS:順帶一提,發現新浪微博越來越學騰訊,希望走SNS之路,把流量換成錢;而騰訊微博本應該早提出這個「定向發布」功能的,堅定的走SNS路線,卻一直學新浪做媒體。真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了。

========================================================================

2012-08-21 早晨 第一稿


好處是可以滿足用戶針對不同圈子發表不同言論,進一步讓那些「活在別人眼中的自己更加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但是很在意被人眼中的自己的人,一般來講又比較傲嬌,即使生活中的分享也希望粉絲們都能看到,雖然他們嘴上會說,哎呀,我都沒隱私空間了。

壞處是有些人就喜歡看人家隱私,現在可能看不到了。比如明星、大牛間的互動和打鬧,這樣一來很多互動被埋藏,阻礙了信息的流動和傳播。得不償失啊~

從設計角度出發,該功能目前只能作用於原創,一旦涉及到轉發問題就大了,比如很多抽獎活動要求轉發,你要是可以只轉發給幾個人,商家豈不要鬱悶死,因此這個版本肯定只能針對原創的內容。同時,由於不能轉發,看到的人只能評論,那麼該條信息在timeline的展現效果上又被弱化。因此,它的影響面和影響程度是有限的。

所以廢了這麼大勁,搞了一個毀譽參半、正負收益都很大的功能,我不敢苟同。


不喜歡定向,選擇很麻煩,在G+也不中意這個功能。十幾個組,都不記得誰誰在哪個組裡了...


類似私密小組,有個設定需要注意,小圈子的分享不論轉發、評論,只能在小圈子內出現。

樓上的分析基本無價值,上線才是正解。


不喜歡定向,選擇很麻煩,在G+也不中意這個功能。十幾個組,都不記得誰誰在哪個組裡了...


對一個基本產品邏輯都沒理清就敢開發上線的產品你們居然能寫出這麼多字兒來~~佩服。。


我想新浪是為了沉澱用戶關係而做出此功能,隨著新浪用戶規模的不斷發展,熟人漸漸充斥其中已不再稀奇。關鍵是這個功能有沒有必要。首先考慮分享這一行為的動機,根本是為了人與人的互惠,是為了積累社會資本。因此人們大部分發布分享的東西是較為公開的,希望得到廣泛傳播的。當然不排除有小部分是私密性質的,只喜歡幾個狐朋狗友知道的。但是這種情況頻率不高,不屬於常態。況且在分享的時候,可能還要先分組,流程太過繁瑣。與其這樣,為什麼不直接通過QQ就直接分享給要的人了?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功能。

食之無味:用戶操作麻煩,對於私密圈子的概念,用戶都會糾結重重,更不要說按照規則管理;出於用戶心理,想保護自己的隱私,又想探看別人的隱私,矛盾!還不如粗獷式發展,微博原本就是一個公共媒體,點對點的私密溝通其他工具已經足夠且成熟。

棄之可惜: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個功能本是用戶需求驅動的,但是用戶的善變吶,雖說我有這個需求,但是你做的不好,我不喜歡,那也沒轍。花力氣測試開發,並且作為新版的亮點,棄之實為可惜。


媒體屬性,社交屬性就不能同時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只在微博看新聞。

很多人提到定向發布對於信息的流動是不利的。的確存在這個問題,然而我們可以猜想:這會增加一對一聊天的可能性。比如用戶U1面向用戶組G1(含U2、U3、U4)發了一個微博,顯然U2~U4都能看到這個微博,但是他們看不到這條微博下面跟自己無關的內容。就像現在微信的朋友圈裡的模式。

擔心微博上優質內容被定向了的人放心好了,主人想公開的東西肯定會一如既往公開的。實在不行,設個上限,每月定向微博30條,超過收費,哈哈。

新浪微博需要把用戶留下來,看新聞,聊八卦,搜商品,點廣告~

ps:

1、無責任臆測:

新浪微博既然打算上線這個功能,掌握Google Plus的一些內部運營數據是有可能的。

2、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之所以能成功,跟當下中國社會的"轉型"(可能比較慢)還是有點關係的吧。


嗯,新浪開始抄襲微信了,純吐槽求摺疊


我根本沒填公司和學校信息,沒分組~


我一直期待這個功能,但從未在新浪上期待這個功能,它更應該被添加在人人網朋友網裡,可最終竟然是微博。微博的未來真的不好判斷了。


很好的一個功能。在微博與QQ的戰鬥中算是向前推進了一步。定向發送實現了,那下一步要做分組信息顯示權重的設計了,至少給用戶自定義的權利。這樣重要的定向信息不至於淹沒在微博的信息洪流中。


感覺這樣微博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開放了。很多東西你都看不到了。感覺已經整體往Path那裡倒了。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推薦閱讀:

Google+ 上有哪些值得圈的人?
谷歌推出了Google+ 對抗 Facebook,有什麼值得期待?
Google+ 的「+Circles 圈子」是否真的能解決人們在網路上不同身份需要不同的個人展現及分享的問題?
如何評價 Google+ 於 2015 年 11 月進行的改版?
Google做了哪些善?

TAG:新浪微博 | 微博 |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