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地方的美食或某道菜讓你記憶最深刻?

最近在看《舌尖上的中國》,太溫馨、溫暖、感動和好饞,我想知道大家體會過的哪個地方的美食或某道菜讓你記憶最深刻?

也歡迎大家多多投票,看大家的胃口的分布。

舌尖上的中國 (2012) 豆瓣評分9.5: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606004/

官網: http://jishi.cntv.cn/program/sjsdzg/index.shtml

今天出了工作就是追著兩個地方看大家感受了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3333774.shtml

B站上的彈幕版很歡樂:http://www.bilibili.tv/search?keyword=%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4%B8%AD%E5%9B%BDorderby=formsubmit=


小的時候,吃了一次外地的親屬帶來的棗泥月餅,驚為天人,哭著喊著還要再吃...

可是老家那個小地方,哪裡有棗泥月餅那麼高檔的食品啊...

祖父為了我,出去買了4斤棗子,回家洗凈,放在菜板上,一個一個的拿在手裡,用菜刀切開,把棗仁拿出來,剩下棗肉,全部棗核取完之後,把棗肉放到案板上剁碎,放上白糖,做餡兒。

家裡沒有烤箱,做不了月餅,只能做包子...

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我一共吃了13個棗泥包子...至今,還記得那味道...

去年春節回家,看到80歲的祖父,頭髮已經全白,手上長滿了老年斑,走起路來,也是慢慢的...可每次看到我,還是會笑眯眯的問我,想吃什麼好吃的,爺爺給你去做...

流淚了...我想回家...


我生在湖北省襄陽市下面的一個小鄉鎮上,1988年的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有一天放學回來就開始發燒39度,父親把我帶到鎮衛生院,打針吃藥還是不能退燒,在第二天冒著寒風把我送到了縣醫院,縣醫院的醫生診斷後面色凝重,說要住院,父親唉聲嘆氣,母親偷偷抹眼淚,在80年代因病死個小孩什麼的太常見了。

住在我病床對面的小孩似乎更加嚴重一些,每隔一段時間,醫生都要來抽骨髓,小孩痛的哭都哭不出來了,兒童病房不時伴隨出來的都是小孩們哭天喊地的聲音,父母受情緒影響每天情緒都很低落,我生病了以後胃口也不好,買來的包子饅頭又干,醫院的伙食帶著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我不願意吃,80年代人人都窮,斷下不得什麼館子之類的,看病的錢已經消耗了家裡不少積蓄,哪裡來的錢來改善伙食?

有一天在縣城工作的舅舅突然送來了一口很大的鋁鍋,打開一看,裡面有用五花肉炒的大頭菜。大頭菜是長條的,兩端粉紅色,中線深紅色,伴著一些小蔥,帶著一股鹹鹹的味道,頓時胃口大開,就著大頭菜連喝了兩碗粥,精神來了。

1988年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風靡全國的涪陵榨菜,而且我現在也不覺得榨菜有多好吃,覺得過甜了,伴著稀飯總不是味道。大頭菜就不一樣,剛買回來的大頭菜黑紅黑紅的,外面裹了一層鹽,黑紅的大頭菜切成條,浸泡透了去鹽,一條一條的大頭菜就變成了兩邊粉紅中間黑紅的樣子。熱油下鍋,五花肉切成條,榨出油來,蒜切碎了下鍋,炒香,下大頭菜條,熱火翻下即出鍋,撒蔥花,出鍋的大頭菜,總帶點咸香的味道,咬起來很有嚼頭,嘎巴嘎巴的幾口下去,嘴裡頓時有了喝粥的渴望,呼嚕呼嚕兩口粥下去,全身就熱了起來,整個人就有了滿足感。這鍋大頭菜我 吃了一個星期都沒有吃膩,一直吃到我出院,每次胃口不好的時候,母親總給我做大頭菜炒肉,外加一碗白粥和饅頭,我成年以後吃多了燒烤,海鮮,口味越來越重,吃的越來越不健康,有時候想給自己追憶一下童年生活,買來大頭菜,費勁心思炒了,卻總不是童年那個記憶的味道。


稍微有點長:

鄉下大街(呵呵,我鄉下唯一的一條街)的一家豆腐花攤(你們是叫豆腐花還是豆腐腦呢?),一個蓄著老爺鬍的大叔,清晨挑著兩個木桶到一家雜貨鋪門口擺下,那木桶用了多少年我不知道,從我記事開始到現在一直是那兩個木桶。雜貨鋪老闆不知道是不是和他商量好的,基本上都是豆花叔賣得差不多,他的店才開門,搬貨物什麽的,等老闆張羅完了,豆腐花也賣完了。其實大叔的傢伙不止兩個木桶,還有一個小鍋和一個小火爐,小火爐里的炭火熱著小鍋里濃濃的薑汁,還有一個盆,裡面放著碗和匙羹,用水泡著;兩個糖罐,一個裝紅糖,一個裝白糖。大叔還有一條鋪在大腿上的毛巾,用來隨時擦手的。

小時候的早上,爺爺揹著手悠悠走過去大街,我跟在爺爺後面,大街離家很近,一下子就到了豆腐花攤,那兩個木桶里的豆腐花是不一樣的,一個比較嫩,一個比較老(有點像水豆腐的感覺了),通常我都是吃嫩的,加白糖,爺爺喜歡吃老一點的,加紅糖。然後爺孫倆就各自端著碗豆腐花坐在雜貨鋪的門檻上,我總是會吃得比較快,因為爺爺總是會一邊吃一邊和人聊天或過往買早餐的人打招呼,吃完了,把碗遞回去,大叔用盆里的水洗一洗,爺爺給過去一塊錢(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這麼便宜了),然後又揹著手,慢悠悠地回家了。

小時候吃豆腐花都會讓他少放點薑汁,因為很容易吃著吃著就吃到薑末,長大後竟懷念那薑汁的味道,那時候鄉下賣豆腐花的就他一個,後來好像多了幾個,所以豆腐花幾乎就是吃他做的,在我心中,大叔的就是正宗的豆腐花。

離開鄉下之後,我很少吃豆腐花了,偶爾聞到那陣薑汁味,也只是看看幾眼,因為我怕這豆腐花和大叔木桶里的不一樣。


上大學之前,除了一次去省會城市參加影評大賽之外,從來沒出過我們縣城。高中住校,除了吃學校食堂的餵豬菜,偶爾在外面小麵館吃晚油潑面或者拉條子之類的。因為這些小麵館的主要光顧者都是學生,所以,價格便宜,所以味道也可想而知了。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不知道家裡誰從小賣部買了幾包四川某個廠家生產的麻辣絲,應該是用榨菜做的。剛好,家裡的饅頭出鍋了,夾在熱饅頭中,簡直好吃的沒法說,那味道,現在還是非常懷念。

在福州上學的時候,每晚十點多餓的時候,就去宿舍樓下的小賣部讓老闆煮一包最便宜的宏發速食麵,放點青菜,再打一隻雞蛋進去。回到宿舍,再放點老乾媽和陳醋,每一晚,對於飢餓難耐的我而言,簡直是極品美味。

還是上大學的時候,有時候一份沙縣拌面和扁肉就可以解決晚飯了。離開福州這麼多年,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在福州吃過的小吃就是沙縣拌面和扁肉,而且當時覺得特別好吃。

有時候,宿舍會集體去學校邊上的川菜館吃一頓,貴點的菜不敢點,無非就是點一些水煮肉片、宮爆雞丁、魚香肉絲、酸辣土豆絲、炒青菜、花蛤湯之類的。每一次,大家都會吃的不亦樂乎。對於我而言,上大學之前沒接觸過川菜,以至於工作後,去成都出差很多次,總覺得在成都吃到的水煮肉片、宮爆雞丁、魚香肉絲等不正宗,總覺得大學時吃到的才是正宗的。

來廣州之後,對於各種粵式美食,我沒什麼太大興趣,但對早茶卻興趣盎然,尤其喜歡腸粉,特別是雞蛋腸粉。現在,只要有一段時間不吃腸粉,就覺得胃裡空落落的,就得找機會吃一次。

去成都出差,吃過的美食不少,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西南師範大學附近吃的富順豆花,感覺真的非常棒。當時是設計院的一個已經退休又返聘回來的老師帶我們去的。說在她家附近,他們吃了挺長時間的,味道一直不錯。除了豆花,我更喜歡的不是火鍋,而是滿大街的串串。無論是熱的,還是冷的,都喜歡的不得了。有一段時間在成都做設計,天天加班,每晚加班到十一點左右的時候,大家就會相約出去吃串串,喝啤酒。每天都吃得好爽啊。以至於現在每次去成都出差,別的不吃,串串一定不能落下。

去重慶出差,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豌雜麵。吃得最多的是萬豪酒店對面那家小店。環境一般,甚至有點臟,但生意卻出奇的好,關鍵是豌雜麵的味道真心不錯。


北方,全家人一起包餃子,雙胞胎女孩叫吉祥如意。南方,小姑娘寧寧和曾祖母一起開心的做年糕。老人和孩子一起參與傳統活動,帶來一種強烈的傳承感。還有那些底層的工作者,工人,農民,漁人,牧人,小生意人,每段影片結尾人們臉上的笑容,讓觀者不由得淚流滿面。


媽媽做的任何飯......


記憶最深刻的是大約十年前我爸做的一道紅燒魚,簡簡單單的美味。

但是事實上我那時候一直覺得我爸就是個不做家務不沾陽春水的大老爺們,而這個紅燒魚是我第一次見他下廚,驚為天人,從此成為我每次必談的例子。


江西修水的「哨子」,在修水之外幾乎沒有,一次有幸去了修水才吃到的。


肯德基的皮蛋瘦肉粥。

是我有限的人生里吃到的最好吃的皮蛋瘦肉粥。這事兒,委實非常媽媽的。


認真想了一下,應該是媽媽包的粽子,那種開懷大吃的感覺到現在留在心裡,任自己想吃多少就多少,還有做粽子時,總是我幫我媽剝蒜,中間兩個人就靜靜的坐著自己的活,有時候說下我學習的事,有時候說下以前的事,很多很多,最記得高考前是端午節,回家的時候我媽剛好包好了粽子,她說我最喜歡吃粽子,所以包好了給我,那時候的粽子真的很好吃,那時候,真的,很感謝我媽


鼓浪嶼的鯊魚丸, 北京吃的羊肉泡饃, 雨夜中的一碗熱騰騰的湯水下肚,全是感動的滋味。

四川的擔擔麵,葉兒耙 ,小時候嘗過的味道,是最難忘的。

母親做的田螺塞肉, 是遊子思鄉時的最後一根稻草。

若干年前一盤燒糊的蝦仁,是我無法再奢求的美味...


湖州有一個小吃叫臭豆腐夾餅,做法與眾不同。南方的臭豆腐入鍋煎透,這邊和面混著豬油攤成薄餅。一面臭豆腐入油,一面薄餅進火爐。薄餅烤好之後是從中撕開,在加上炸好的臭豆腐。這一口下去,脆的薄餅,酥的豆腐皮,嫩的豆腐里,合著辣和醬。就算站在初春的南方街頭,都能忘了自己在那。


美食我就不說了,說說食材吧。我爸是漁民,每次到了大冬天的時候,外面都是零下幾度的嚴寒,北風呼嘯,地上的水早就結冰了,但是他還是要頂著嚴寒出去捕魚,每每補了魚回來,我媽就要冒著寒風去賣魚。在那我們只想窩在家裡的日子,他們倆就要站在外面,透過那冰冷的水去捉魚賣魚。今天看到這個紀錄片,突然心裡一陣心酸,兩行熱淚就流了下來。那些為了生活奮鬥著的淳樸的勞動人民才是最可愛的人啊!有時候父親出去捕魚,外面突然會變天下起瓢潑大雨,電閃雷鳴,我不免輾轉反側。小時候和父親出去釣魚,要是釣到小魚,他一定會說:「真可憐」並把它們放掉,對自然的崇敬和感激,這些與大自然打交道的最底層的人民是最清楚的。這個片拍得真的很好。

嗯,謎之感動。


家鄉的熱乾麵,怎麼也吃不膩!


在我十歲的時候,在鎮上上學,每天早上經過早點鋪,標準搭配是熱騰騰的挎包火燒,裡面塞進一根剛出鍋的油條,一個小女孩就帶著暖呼呼的早餐去學校了

很多年過去了,這個場景還經常被回憶起

背書包的小女孩,從兜里掏出5毛錢,先去火燒鋪子,師傅找錢2毛五,從爐子裡面挑出來個方方正正的火燒,剛出爐的火燒裡面充滿了熱氣,圓鼓鼓的像個生氣的包,然後用草紙墊著轉個身,遞給炸油條的師傅,把找下的2毛5再給師傅,同時遞上圓鼓鼓的火燒,師傅熟練地從火燒側面開個口,夾上一根還在滴油的大油條,三折兩折塞進火燒的口子裡面,火燒又恢復了它圓圓的身材,沒有風的天氣,就邊走邊吃,一個10歲的小女孩,以這些做早餐,真的很飽

有時候,也想換個口味

其實,油條鋪子還賣一種早點,叫做糝湯,用牛肉湯做的,裡面還有細細的肉絲。加個雞蛋更好吃。小孩子不捨得花錢在鋪子里買雞蛋,通常自己帶個生雞蛋,揣在兜里,跟老闆說來一碗糝湯,然後把雞蛋送上,老闆娘熟練地盛出一碗還在翻騰的熱湯,把雞蛋打散,雞蛋在肉湯里飄成漂亮的蛋花,加點蒜苗,黃綠相間,色彩絢麗。

再要一根油條,搭配這碗糝湯,也是很喜歡的早餐搭配。

油條泡在糝湯裡面,陸續吃掉綠色的蒜苗,黃色的雞蛋,脆脆的油條,喝點肉湯,猜猜看,碗裡面還有什麼

麥粒!

沒錯,是麥粒。

糝湯是牛肉吊湯,湯裡面加上麥粒,再加上麵粉勾薄芡,再加上胡椒、鹽等作料而成。

我最喜歡糝湯喝到最後的麥粒,融合了牛肉的香味,香香的很有嚼勁。

只是,11歲那年,我就搬到別的地方去住,上學再也不經過那個早點攤

再後來,早點攤因為國道改造,被搬遷到別處,再也沒有消息

再後來在別處買到挎包火燒,即使偶爾能碰到剛出爐的,也再也難見到和剛剛出鍋的油條碰撞的時候

以至於很多年後,再回想,每次都要咽下口水

挎包火燒,因為方方正正,像中山裝的口袋一樣,魯南人把衣服口袋叫做挎包,於是這個火燒就叫做挎包火燒

自己做飯後,也嘗試做挎包火燒,做油條,並把油條硬生生塞進火燒裡面,卻完全不是味道。才發現,挎包火燒夾油條的美味秘訣就在於新鮮出爐。剛出爐的火燒,外焦里嫩,酥脆的外皮下是層層分明的柔軟,而新炸的油條,同樣秉承著外酥內軟的特點,才能成就這一道揮之不去的記憶


糝。

只要不在家鄉,每天都會心心念念家鄉的糝。

大清早為了喝上一碗熱糝,配上現炸出來的油條,要起的很早,不然要排好久的隊。

吃在嘴裡,別說有多幸福了。

家裡的東西都是最好吃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