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
謝邀。如果說以爭取本體利益的最大化為前提,才能產生經濟學,那麼由於人的能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造成貧富差距是必然的,如果說因為財富的聚集,強者會更強的馬太效應是有道理的,那麼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如果這種現象不加調整制約呈直線極端發展下去,社會會崩潰。這一說法,是按市場經濟說的,在市場經濟前的社會狀態,主要體現為身份佔有,表現狀況會有不同。
什麼叫過大?人們會從不同角度加以解說,有哪些不良影響,有目共睹,我這裡也不想一一列舉了。
關於差距,我用了「極端」二字,只要這種社會狀態,還沒有崩潰,都不算極端,都還在社會容忍範圍內。
問題還在於,即使是市場經濟或者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但還有這樣那樣體制原因的經濟,並不是如前說呈直線極端發展的。他的其他作用,也在給人們創造財富並制約極端化。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能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由於他至今仍能通過競爭源源不斷地激發創造力,仍在顯示創造財富的活力。人們現在總體上還在享受他帶來的好處,具有比較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西方國家,存在貧富差距,有險象,但還沒有因此而崩潰的。
市場經濟的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曼昆在其經濟學原理中,將其列為第五大原理。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他是一種分享經濟。
市場經濟中的富人、資產擁有者,需要放緩自己增加財富的強度,讓為其創造財富的人們增加收入。按照經濟學中想獲得,就需要放棄的原理,富人也需要有限度地放棄,因此貧富差距也在調整之中,所以叫相對貧困和相對富有。
我想說明的是,市場經濟本身內部也有平衡機制。還可以再分析,多的就不說了。
另外,市場經濟形態下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市場,他同時還是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只是這個社會和國家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起主要制約作用的方面,但不是全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選票只能是一人一張,一人只有一份選舉權,理論上是不能購買的。目的很簡單,保證每個公民在治政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有失業救濟金以及保障體系之類,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制約著其不良影響。
是的,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遊行示威,國力間差距大了,各種利益之爭會導致戰爭,世界並不安寧,但總體上還在容忍範圍內。還沒有一種形態,可以取代市場經濟。覺得會有造成貧富差距的不良影響,現在就該取消市場經濟的有說服力的經濟學,現在還沒產生,恐怕也產生不了。所以再往下說,就不好說了。只能說,沒有一個經濟形態,會是永恆的。貧富分化過大或曰財富過分集中,動搖的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自由競爭。
稍微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市場上的參與者越多,就越接近經濟學理想的自由競爭狀態。當供求任一端的一個或幾個參與者控制了大部分份額,形成壟斷寡頭,就成為市場勢力。由於市場勢力的存在,市場的實際參與者變少,市場就失去了其在自由競爭的狀態下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這一經濟部門的效率就會下降。人們讚美市場經濟說他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但其實市場經濟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需求,這通常被稱為消費主義文化,並且不被讚揚,但這卻是必須的。
生產過剩消費不足,被稱為經濟危機,比如1929年那次,間接催生出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關於財富過分集中會抑制需求,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一個百萬富翁只會買一台電視,而一百個中產階級會買一百台電視。做個比較極端的假設,我們生活在"1:10000"的社會裡,也就是說一個極端富有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而剩餘的一萬人掌握著剩餘的20%財富。假定社會的財富是100萬,那麼富人支配的財富為80萬,而其餘人均支配的財富是20元。
讓我們看看,這樣的社會的生產、消費和投資可能是如何進行的?比如汽車工業:
富人可以消費汽車,窮人消費不起;因此投資一條汽車生產線,其最佳產能為1;這條生產線是什麼樣的效率?生產一台後就必須停工,有需要的時候再啟動生產。這樣的投資有什麼樣的資產回報率?」虧損「得一塌糊塗。可以肯定的是,這條生產線一定會建,而且是」專用「,歷史是很好的註解。工業文明對於效率和財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規模化生產降低了價格,使得多數人能夠享受到文明的成果,從而提高社會平均勞動效率,提高資產回報率,加快了資產周轉速度,加快了財富積累的速度,造福整個社會。
在一個貧富兩極化嚴重的社會中,比如中國目前的城鄉兩極分化的社會中,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工業文明帶來的財富,而偏遠落後的農村鄉鎮在這個過程中難以有效地加入到社會分工的鏈條中,其原始的勞作效率難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樣的時間所創造的價值就小得多,其積累的財富也就少。
人均20元的財富,既消費不了汽車,也消費不了手機,總之幾乎所有的工業品都會變成」皇家一號「,成為奢侈品,投資這些產業,大規模生產的流水線純屬浪費,完全手工製造才是精髓所在,這中做法不但創造了就業,也極大地降低了效率,雖然有的是」熟練工人「。
工人們雖說生產的是奢侈品,但自己的工資卻低的可憐:除了買麵包、蔬菜等必須生活品之外,其他的醬油、陳醋、啤酒一年也難得消費幾次,原因是太貴了。不過比起種菜、種田的農民來講,他們算是好的,畢竟還是一份體面的工作。
沒有效率的提高,沒有財富的積累,沒有閑暇的時間,就難以有」尊嚴地活著「。在經濟上的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或許會成為惡性循環導致經濟停滯。
=============================
同樣比較極端的假設,我們生活在"1:10000"的未來社會裡,也就是說一個極端富有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而剩餘的一萬人掌握著剩餘的20%財富。假定社會的財富是100億,那麼富人支配的財富為80億,而其餘人均支配的財富是20萬元。讓我們看看,這樣的社會的生產、消費和投資可能是如何進行的?
富豪需要的豪華轎車的生產線是必須投資的,雖然浪費很大,不過不差錢;普通汽車也沒問題,還可以做到量產,完全能做到每人一輛車;同樣的道理,只要資源是充足的,而且富人沒有把持和壟斷這些資源,就能通過投資獲得獲得規模化的效益,獲得合理回報。如果很不幸的是,富人依靠自己的財富買斷了所有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等,而且實現壟斷經營,縮量提價供應的話,富人就會坐享其餘勞動者的收穫,而分成的比例則完全掌握在他的手裡。在這樣的社會裡面,富人無為而治,那麼社會的經濟一如既往平穩快速發展;富人貪婪無度,那麼社會的經濟陷入停頓,百姓水深火熱。
綜上,社會貧富差距的關鍵,一個是消費的能力會影響經濟的規模效益,從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財富積累;一個是富人的干預經濟的能力,他們是正向積極地促進,還是反向消極地阻礙;再者就是富人的消費傾向,是大眾品還是奢侈品。先拋個磚吧,就從經濟學的角度簡單分析貧富差距的一些後果。
從消費與供給關係看,因為經濟中必需品的消費比重遠遠大於奢侈品的消費比重,過大的貧富差距意味著財富過度集中,因而可能意味著收入較低的群體無力消費足夠的必需品。於是,經濟中將面臨消費不足,也就是「生產過剩」,通貨隨之緊縮,生產萎縮,這就意味著會發生經濟危機了。
如果放到國民經濟學中去看,該國勞動力可能出現高端和低端脫節,也就是高技術、高智力勞動力與低技藝勞動力之間出現斷層。這個後果可能是,低收入群體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收入維持一定的營養和生活水平,會導致該國普通勞動力素質下降,因而使得勞動力成本相對上升。同時高收入勞動力可能會出現外流現象。國內生產力體系,可能過分依賴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包服務企業。當然,勞動力的分化影響還可能會導致資本外流。因為如果國內只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包型企業的話,過分積累的資本一定會尋找回報率更高的投資機會,於是國外的高回報投資就會將本國資本吸引出去。當然,這些只是一些純理論的推理,存在很多的理想性。歡迎其他朋友放開假設,繼續向現實貼近。計算機理科生,肚子里的墨水有限,不如上面上篇大論。
貧富差距如同江面水差,如果沒有這個差距,江水不會流動,社會不會進步,但是超過一個限度就是湍流了,船被打翻,農田被毀。還有一點就是來源,如果是一些公平的渠道,一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問題是很多的財富是上不了賬面的,原因你懂的...第三是整體水平,如果大家都有2個饅頭吃,都吃飽了,誰多拿五六個甚至上十個都沒有問題,大家也沒什麼意見,美國社會就是這種狀態,但是如果大家都餓著肚子沒吃飽,你一個人拿五六個,你覺得那場面會怎樣呢?
會造成消費不足。比較富裕的群體,因為物質已經比較豐富了,會有更大比例的資產用於投資而不是消費。而設想一個貧窮的群體,在入不敷出的邊緣,幾乎全部收入都要用於開銷(也就是消費)。所以我國的貧富差距過大是不利於刺激內需的。
經濟萎縮。首先,我不是專業人士,僅以通俗的話語來講這個問題。通俗地講,經濟活動就是勞動力(產品或服務等等)交換,而財富,可以理解成所擁有的勞動力,好比你有100萬,可請100個工人給你干兩月活。富人擁有很大量的勞動力,但他們平時用不了那麼多,以資產的形式儲備起來,窮人所擁有的勞動力很少,最底層的就只有他自身這一勞動力。財富分化嚴重,就會導致富人儲備的勞動力更多,而窮人連自己的勞動力都沒有地方可以出售,結果就影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交換規模,也就導致了經濟萎縮。
貧富差距變大,馬太效應的體現就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政府不進行一次分配或二次分配的調控,那麼隨著貧困人口的逐漸增多,經濟就會出現極不穩定的狀況,然後到達某個峰值之後,就哄的一下倒塌了,進入了重新分配的混亂境地。整個的經濟體系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停滯倒退都有可能。美國當年就出現過類似的危機,後來出台反托拉斯法案,等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得經濟危機得到緩解,當然也因此導致出很多的問題,比如凱恩斯所導致的大政府,工作效率變低,浪費增多,對經濟產生牽製作用等等等吧
貧富差距分為城鄉貧富差距與地區貧富差距,這二者擴大的話會提高犯罪的期望收益,從而增加社會的犯罪率。
果一個國家始終有大量的絕對貧困人口存在,其經濟動力發展不足,起伏動蕩勢出必然,最終會波及每個人!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貧富的兩極分化,社會財富的畸形集中,必將導致社會的不安定。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再雄辯不過地證明了這一點。 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過於集中,足以給經濟發展造成相當的威脅。韓國和菲律賓的對照就是很經典的例子。在1960年前後,兩國的許多經濟指數相差不多,包括人口、人均GDP、城市化、小學和初中在校人數。起點相同,半個世紀後韓國經濟翻了三番,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而菲律賓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動蕩不安。主要原因就是韓國的收入和土地分配比菲律賓平均的多,而且兩國的基尼指數相差就有0.2。還有經濟學家認為,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緩慢,就是因為財富過度集中的緣故。 如果把通過權錢交易得到的錢成為「劣幣」,把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成為「良幣」,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邏輯結果:若劣幣與良幣等值,且現存的體制不能使持劣幣的人受到懲罰,人們就會去效仿那些通過權錢交易得到的錢的人,社會就會進入惡性循環。 另外,貧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條件會讓他們失去勞動積極性,降低生產效率。社會的不公正與不平等還使人們逐漸失去國家凝聚力。大量人口資源閑置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威脅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會造成整個社會第三產業無法良性循環。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大的負面影響。從社會學角度看才會有。
推薦閱讀:
※工業革命中,知識精英和普通民眾何者獲取的收益更大?
※為什麼牛奶放在方盒子里?可樂放在圓瓶子里?
※為什麼實證研究中不顯著的結果一般不能發表?
※中國房價現狀、規律及預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