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蔣中正在大陸的通稱是他的字(介石)而不是名?
不是說叫字表示尊重嗎,那麼為什麼大陸叫蔣介石而台灣更多的叫蔣中正呢?
轉自 鐵血社區為什麼大陸稱蔣中正為蔣介石? - 中國歷史,感謝帖主詳答。
蔣公的家族親戚在正式場合(如婚禮時)會用他的族譜名蔣周泰,然而此一名稱較少為大陸或臺灣民眾所知。他的乳名是蔣瑞元,此名更少為人所知,僅其雙親如此稱呼。
1903年,16歲的蔣公到寧波上學,起了志清作為其學名,隨後孫中山在1910年前都以這個名字稱呼他。
1912年,留日時,蔣公在他創辦的中文雜誌《軍聲》中使用筆名蔣介石,隨後「介石」成為他的字。關於「介石」二字有不少解釋,有人認為是取自易經,也有人認為他是跟隨同輩兄長,因為他們都以「介」做字的首字;「石」字則認為是與他的族譜名「泰」(泰山)有關。因為當時國民政府的根據地在廣州,他的英文名字 Chiang Kai-Shek 譯自「蔣介石」三字的廣東話發音。中國大陸最常用「蔣介石」此名(中文拼音:Jiǎng Jièshí)。
1917至1918年間,蔣公在國民政府中倔起,與孫中山過從甚密。取名中正是因為他想學國父,因為「中山」兩字的所有筆劃都是直的,蔣公認為這代表正直不阿。所以蔣公取名蔣中正是希望自己像國父一樣,給人印象就是蔣公是三民主義的繼承人。
中共從政治角度考量向來不用此名,所以中國大陸絕少用它來稱呼蔣公。中國國民黨則普遍接受此名,蔣公在臺灣的正式名稱仍是「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臺灣北部的國際機場名為中正國際機場(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臺北市區的蔣介石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等。
另一方面,外國人很少使用中正這個名字,堅持把蔣公叫做Chiang Kai Chek(英語)或者Tchang Kai Chek(法語),因此「蔣介石」才是世界通用的稱呼。
汪兆銘,字季新,通稱汪精衛,精衛不是字,是筆名!
一般來說,名用於自稱,字多為稱呼。
比如孔子自稱丘,別人都叫他仲尼。
曹操自稱操,別人都叫他孟德公。
自稱名含有自謙的意味,稱呼字有尊重對方的意思,而直呼名是比較衝撞的行為。
比如文革時期的出版物稱孔子為孔丘。
罵曹操的人都稱他為操賊。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今人熟知其字,蓋過其名,是一種以字行的現象,以前也很普遍的,至於尊貶,請參考上面所述。
筆名,成名時為人所通知,自然就延續下來了,當年是很流行的,中共里也有不少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太祖的習慣!
《太祖語錄》裡面從第一卷就稱呼其為蔣介石,當然在紅寶書收錄的早期文章里,蔣介石算是太祖對其的尊稱,換句話來說,就是太祖當時還是白丁,還沒到稱「蔣中正」的份兒上。
所以到後來,大陸就一直隨著這個稱其為蔣介石了,因為紅寶書發行了上億本,其影響力無比巨大,很多日常辭彙都是廣為人知的,所以如果不隨這個叫介石而改叫中正,總覺得哪裡怪怪的。稱呼其字,正是親且敬之意,不可能是貶損
中國文化傳統都是這樣啊。除了父母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那樣很不禮貌,跟罵人差不多。
所以都是稱字。看電視劇就知道了啊。(垃圾電視劇除外)看三國演義,曹操把馬超全家都殺了,馬超說起來還是「孟德殺我全家」,直呼其名顯得人沒素質。
現在都沒有這些講究了,所以直接叫名字。名字是用來自稱的,表示自謙,比如備,亮。蔣公通常就叫自己中正。而字屬於尊稱,用來給別人稱呼自己,比如孔明先生,子龍,雲長等等。
那你說怎麼不叫孫文呢
台灣地區也經常用蔣介石這個稱呼,不知是不是受大陸影響,感覺中正這個名字太正派了,在建國前後對於反對派用介石這種中性一點的肯定更合適,而毛澤東這個名字很大氣,天降偉人之感,而潤之或者潤芝太小家子氣,其實用字是尊稱,建黨偉業裡面對毛的稱呼就是潤之
民間又稱 常凱申……
古人有名,有字,有號。親朋好友一般都叫一個人的字,而不是名。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認識他的人或他的親人,肯定都會叫他太白,而不是李白,或青蓮居士,亦或是他的另一個號謫仙人。名一般是用於官方文書或身份證的,當然,古代是沒有身份證的。字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小名。
我覺得是這樣的
民國的時候,國民黨人、社會賢達比較老派,用字稱呼領導人,所以字就是報刊通電里常見的稱呼。
去台之後,因為環境的變化,就比較新派了,所以領導人稱名不稱字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