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都會的貧民不離開城市?


屌絲豆(約處於城鎮所有人口中第85%的水平)在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小縣城的薪酬水平:

濟南2300元。

泰安1700元。

寧陽900元。

中產豆(約處於城鎮所有人口中第50%的水平)在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小縣城的薪酬水平:

濟南4300元。

泰安3000元。

寧陽2100元。

裝逼豆(約處於城鎮所有人口中第10%的水平)在省會城市、地級市以及小縣城的薪酬水平:

濟南9600元。

泰安5600元。

寧陽4500元。

你用你的痔瘡想一想,底層的貧民、甚至中產,應有怎樣的策略。

在大都會賺錢,在地方買房安家。

這是墜吼滴。

不要當大家都是大傻屌。


說這些話的人誤以為一線城市每個月打工能拿三四千塊錢的「大都市底層」,去小縣城還能一個月拿三四千塊錢。

實際上他們去了小縣城,一樣還是干最底層的工作,拿最低的社會福利,到了縣城,就和「縣城底層」一樣,一個月拿一兩千塊錢了。


一個理想的現代商業社會,是契約社會,你打工賺一份錢,然後花錢去獲得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而一些比較貧困的社區,人們生活的方式不完全是契約型的,比如農村蓋房子,一家人一下子出不起那麼多工錢,也沒有金融機構願意借貸給他們,但他們仍舊可以把房子蓋起來,靠什麼?街坊四鄰來幫忙。為什麼來幫忙?因為以后街坊四鄰需要蓋房,他們也會去幫忙。這裡面涉及的,就是我們說的人情社會。這是我們這些接受過現代商業社會影響、與當下主流融入比較好的人們,深惡痛絕的,今天我欠你一個人情、明天你欠我一個,太蛋疼了,都拿錢解決多好?可對有些人來說,不好,因為他們沒錢。這種人際關係網,在國外又叫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窮人互幫互助、存活下來的重要方式。

對於貧困人群,生活在他們原生的社會關係網中,對他們的意義非常重大。這個關係網裡面傳遞的物質流、現金流、信息流,是他們生存的關鍵。比如父母都要上夜班打第二份工,孩子放學了可以去隔壁老奶奶家待著寫作業,年輕父母和老奶奶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是非常重要的,你把這個社區拆散了,讓年輕父母搬到另一個社區了,起碼有一段時間,家長中的一個就不能去打第二份工了。

社區對窮人的意義,遠遠大於對北上廣深的碼農、金融狗的意義。很多人說起窮人來,第一個念頭永遠是他們怎麼怎麼操作就發家致富了,不對,大錯特錯,這個世界不是迪士尼樂園,窮人每天睜眼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不是怎麼實現階級跨越,而是怎麼活下去、怎麼找錢交房租(我們說的是真-城市貧民,不接受月入4000的白領哭窮),而社區就是生存的土壤。

像我這種人,雖然也沒什麼大錢,但是投投簡歷,可以去全國很多陌生城市活下去,這個回答的所有讀者,你們也可以。但並不是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對於有些人,他們的生活就建立在那個城市、那個區縣、那個社區、那個街道,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像我們這樣現金化,可以拿賬面上的東西計算:收入多少、存款多少、花多少錢買/租房、花多少錢吃飯……第一他們沒現金,第二他們獲取信息和做決策的能力比較弱,所以他們必須得在特定的地方買菜、看病、租房、和片兒警打交道、和鄰居互幫互助、經老鄉介紹零活兒,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一旦離開那個地方,他們的生活就被撕裂了。

扶貧的一大要點就是要意識到,窮人是更加依賴人情和關係活著的,你如果拿商業社會的方法算出來他們應該過得糟糕,或者他們應該難以為繼,但他們其實還過著相對體面的日子,那就說明這件事裡面有你還不知道的社會、你還不清楚的生存邏輯、你還沒明白的利益/價值交換。而在沒有搞清楚這件事之前,把原來的社區打散了,把他們重新排列組合到巨型保障公寓里,或者扔到外地,把原來的人際信任、社會資本消滅了,是一種不聰明的做法。

------

看到留言中有幾個朋友說理解了人情往來。相信他們想表達的,和我想表達的一樣:我們要理解過去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只能依靠人情生存,這不是愚昧的表現,也要理解(地理/血緣)社區是現今窮人生活的重要資源,但是不意味著我們自身要推崇以人情往來代替契約社會。扶貧要依靠互助,但扶貧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融入主流的契約型社會,在現代社會自力更生地過好生活。人情往來當然也有種種不好,這裡就不贅述了。


因為沒戶口啊…

農村有戶口才有地…

你把房子賣了用來消費,

就進入資本家的消費主義陷阱,

最終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這個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絕對不可以。

你要日子好過,就要投入再生產啊,

生產資料絕對不能賣啊…

吃進去草,擠出來的奶用來換生產資料的人生才會有希望。

啊,什麼,

你說把房子賣了去二線農村換生產資料?

這樣可以啊,然而跟題主想得不一樣,

這樣的人不少…

已經有很多了謝謝…

不信?不信你去問問嘉興人民的感受啊…

來,跟我念屌絲的苟活哲學:

沒有錢了,

肯定要打工啊,不打工沒有錢用 。

資產這方面,賣掉是絕對不可以賣掉的,這輩子不可能賣掉的。

做資本家又不會做,就是打工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的樣子。

在城裡就感覺在家一樣,在城裡的感覺比農村好多了!

城裡個個都是人才,說話超好聽的,我超喜歡裡面的!

因為大家像我一樣都沒有地!


因為離不開。

首先關於「為何不離開這些大都會,去三四線城市呢」的疑問。這個疑問我的看法是建立在雙標和想當然前提下的。

蓋茨穿短褲體桖叫休閑,民工穿短褲體恤叫邋遢。是短褲體恤不一樣么?不是,是人不一樣。

在大城市,最低生活水平的起步高,大部分生活成本直接以貨幣體現。而在小城市,最低生活水平下限可以進一步下降的。所以在活著這一定義下,小城市能更卑微的活著。但這種卑微的活著其實也是建立在擁有一些非貨幣化公公權利的前提下。比如承包田的承包權。

不承認或者說不了解非貨幣化公共服務也是對個人生活水平有重大影響的人相當多。就好像用支付寶/信用卡/花吧買東西就以為自己沒花錢一樣。

其實大城市才是物價低的地方。在質量相同的前提下,同一件產品的價格大城市反而是最低的。甚至大部分情況下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特別是公共服務方面的物價。

不談重點大學三甲醫院這些,就是社區醫院的普及程度,大小城市直接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只不過低收入群體選擇權不大,大城市最低消費下線沒有小城市低,小城市看上去似乎空間更大。

但中國的社會保障是地域化捆綁戶籍的。

對貧民來說,社會保障這一公共服務帶來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高於他們自己的收入能力的。如果離開了城市,就等於放棄了這部分潛在權益,如果遷移到其他城市的潛在收益不如放棄掉的。那麼讓人遷移就難了。相對農民來說因為他們留在本地的潛在收益是負的,所以離開就更容易了。

大城市公共服務的潛在收益包括學校,醫療,交通,甚至低保標準水平。

當然,對相當部分人來說,這些潛在權益自己用不到或不會用那就是不存在的,那就是沒有不是自己沒本事用。或者覺得這些權益是理所當然的,不承認區域差異性存在。。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說說我看到的。

我是老北京人,所以周邊不少認識的親戚都是老北京人。其中部分人有房,但收入很低,房子在市區裡面但很破。

我曾經建議過他們,賣了自己的房子,去二線省會可以買個不錯的房子,而且他們從事工作無非不是銷售,司機等等哪裡都有的工作,又不是什麼互聯網或者科研工作,到了當地找工作應該問題不大。

但是完全沒有一個人願意聽,哪怕多思考一下這個提議。

我說一下我看到的原因:

我覺得越是底層居民,越把自己的認同範圍降得越低。什麼意思呢?我自我認同一般放在中國人這一級上,為什麼呢?我在東部上的大學,在廣東工作過,在西部和華南買過房子,曾有過東南沿海某省的女朋友。自己旅遊過的省份將近20個,走過的城市上百個。因此我不會覺得「北京」這個地理區域會限制我的活動,對北京人這個身份認同一般般,但因為和很多地區有過聯結,所以我自我認同會認同在中國人這一層上。

而我見過很多過得不太好的親戚們呢?他們可能會認同自己是宣武區人,然後宣武西城合併表示不開心,可能會認同自己是朝陽區xx鄉人,因為自己小學,中學,工作都在本鄉,可能有個關係不好的人在隔壁街道就開地圖炮。因此,我離開北京上學,上班,投資,都會覺得無所謂呀,但對於他們來說,外面不僅覺得很陌生,而且會用有色眼鏡看待外面的世界。而且我覺得吧,越是底層人,對自己是北京居民的優越感越強,「不找外地的」這種相親口號往往是本地人喊得最響。這也好理解,如果基本生活不愁,一般人更想找三觀相近的,但對於比較睏乏的人來說,孩子怎麼帶,對方有沒有養老問題,過年怎麼過,這樣的事情已經很難解決了,三觀什麼的放一放吧。

還有呢,我是覺得越是底層人越好面子,而且這個好面子對不同人意義不一樣。對於稍有閑錢的人來說,可能買個LV或者手錶是有面子。對於學霸,考試分高或者別人不會的我會,這是面子。這種常規的面子都很好理解,但是對於底層人,好像宣告自己混的不行要離開北京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可能對於很多農村,外出工作非常正常,誰掙到錢了誰有面子,但對於北京地區底層,我看到的卻是誰外出打工了誰沒面子。這種面子文化實際上限制了底層人改善生活的機會。

而且我看到,很多底層人稍有點歲數,大概是結婚後吧,會把慾望降得很低,而且會自暴自棄。這也難怪,自己嘗試二三十年改善生活未果,再抱有什麼美好生活的願望,生活可能會比較痛苦。反正你給他們推薦一下很好用的東西,他們會說自己沒需求。我會在超市裡買各種調味料,自己做飯風格變化很大,但他們常年吃飯一個味道。就連3G手機和網路普及的時候他們都不願意換,美其名曰自己用不到這麼多功能。這可能就是那個根本原因,如果不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極低,沒有增長空間的生活早就把他們壓垮了。

其實這樣的狀況可能在全國各地都存在,但我這裡寫的是說,即使在北京,底層人認知仍然是這樣的,並不是你給他們一點建議就可以改善自己命運。


題主說的這種在金拱門過夜的、一天只吃一頓飯的人群算不上嚴格意義的貧民,應該算是流浪漢群體或者是最底層無產者。

針對你說的貧民為何不離開大都會,我理解的是那些有微薄收入、有住處但是過得很苦的底層勞動者。

1:

今年四月份,我跟一個女孩子在酒吧玩,她屬於創富一代,從東北來深圳做生意的,發了財的人,有點錢,前年就在深圳買了郊區(龍崗)的房子。

凌晨兩點多,我們從酒吧出來之後,門口有很多賣小吃的攤販兒,還有環衛工、電摩托司機等底層勞動者,基本都是外地人,她也問了我同樣一個問題:

「他們這麼苦是為了什麼呢?在深圳做這些又賺不了大錢,幹嘛這麼苦?」

我慢慢跟她說:

「從你的角度,也許認為他們很苦,但是對於他們來說,真不算苦的,從小生存的環境,讓他們苦慣了。

現在這點苦,不算什麼,還能賺到比以前吃苦更多的錢。

他們在這裡苦著,你以為他們願意嗎?也許是家裡有孩子要養啊,孩子要上學讀書啊。

如果沒有他們在深圳做這些事情,你怎麼吃外賣?怎麼能在凌晨深夜吃到這麼多小吃呢?

別看這些環衛工、攤販,這種日子,他們也許挺珍惜的,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苦去度量他人的苦哦。」

2:

我的室友今年初出了一些工作上的問題,在老家鬱郁不得志,有了社會邊緣人的傾向。

他問我幹什麼好,我說:

「你敢在老家附近賣燒烤賺錢嗎?我可以指導你,應該能賺不少。」

他說:「不敢,會被人笑話。」

我說:「那來深圳吧,這裡誰都不認識誰,不知道你的底細,不知道你以前的故事,也不關心你未來會怎樣,市場還大,來試試么?」

他還真的來了。

雖然最後在深圳沒做燒烤,但是不難發現,去一個陌生的大城市做「最底層的苦力」比在老家做這些事情的心理壓力和承受的異樣眼光要小。

所以很多有這種想法的人跑到了大城市。

捫心自問,如果有一天經歷了一些事情,導致你只能通過擺地攤、賣紅薯、賣烤串為生,你是願意在老家的小區門口搞呢還是更願意在千里之外無人認識的大城市搞?

當然,不同的人選擇不同,而選擇了更願意去大城市的人就成了「不離開的貧民」了。

3:

這段時間我在一個偏遠落後的小縣城,上個地圖示意一下。

確切地說,我的位置在XX跟XX之間的地帶。(不方便透露,望理解)

我在這個縣城待了有一段時間了,對這裡的勞動力外出現象也有一定的了解。

街上的人,很多都屬於38、61、99部隊。

這裡沒有工廠,沒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甚至沒有餐飲業,不像我自己的老家縣城,成規模的好吃街就有幾十條,很是落後。

這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很多都外出了,去哪裡?

其實他們離長沙更近,但是他們中去的人很少。

其他的株洲、湘潭、邵陽、永州、韶關、清遠等地基本不在考慮範圍。

他們主要奔向了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連珠三角的其他城市諸如東莞、佛山等也比離他們更近的城市的吸引力要大。

我問詢了這個縣城裡的人為什麼。

他們很樸實地回答我:

「廣州、深圳掙錢多啊。」

也許不是實際上拿到手的錢多,但是各種新聞,各種傳說都在報道北上廣深湧現了大量的一夜暴富的人群,在他們這些人的心裡,一樣有這樣子的夢想存在。

廣州、深圳人多,市場大,走在時代前沿,在這裡學點東西回去會不會更好?

大城市群的貧民我認為分三種。

1:年輕的、來尋找機會的,他們也分兩種,一種是為了來學東西,最終目的是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小縣城的;還有一種是決心富裕起來留在大城市群的。

2:在大城市能獲得更好發展空間的,能讓他不把夢碎掉的

3:跟著潮流走的,別人都說大城市好掙錢,那就去吧

當然,這個十八線小縣城還是有年輕人的,不算多。

經常來拉我去健身房的司機小汪就是這個城市裡的一名年輕人。

他26歲,結婚了,大女兒3歲,小兒子剛滿半歲,老婆在家裡帶孩子,他用他的七座麵包車跑黑車,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元吧,據他說,夠好了。

他說他不喜歡跟人接觸交往,不喜歡熱鬧的生活,就喜歡在小城市過點平凡的日子,這輩子沒有想過大富大貴,跟老婆孩子在一起快快樂樂生活就是了。

這種心態,雖然我沒有,但是我還是要祝福他在這座小城裡過得舒適、幸福。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是小汪,還有一些年輕人夢想著去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比如創業搞公司,比如發大財,他們深知那些發大財的人大多來自於大城市,所以他們也會去,畢竟那裡人口多,市場大。

現在題主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不回去了吧?

理解、尊重即可,別人的人生,我們不評價。

我在北上深也待過一些日子,也遇到過一些在這裡掙扎了很久最終離去回到下面城市的人,他們中有的人走的時候,普遍帶有傷感和遺憾。

「夢碎了,該醒了。」(不是嘲諷,只是描述一種客觀現象,

還有一些人呢,會感覺到再也不用那麼累了,認了吧,這輩子,也許就該是這個命了吧。

眾生皆不易,多點理解,多點寬容。

祝好.


我老家2k以上的工作都得找關係

表姐考老家的公務員 考了一年 通通死在面試

去了深圳考 過了....

你以為

面試一定要關係 要紅包 要請客

不然...

還有一個月均不過2k的城市 房價在7k左右

對了你的工作工資2k是基本固定的

想上升?

有關係嗎?

大城市 好歹漏點小魚小蝦能吃

小城市 沒關係 湯都不帶讓你喝一口的


1: 一天吃一頓飯不會全身浮腫。

2:大城市福利好,生活成本低。

3:大城市都找不到好工作,小城市更找不到。

就是這樣


這就是無產階級啊!

另外,即使是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難道中小城市就好過了嗎?


小城鎮是資本家的樂園,

無產階級在裡面玩不出花樣。


很簡單,以下三條起碼佔一條

1.待遇好

2.期望好

3.社會分工細化,得到的服務更全面

這三條都是相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比較優勢,不是絕對優勢


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小城市的物價,往往不比大城市便宜很多。

國慶去貴州玩了一趟,每到需要消費的時候都忍不住和深圳比一下。

就拿一個很多人估計聽都沒聽過的小縣城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來講,吃這樣一碗牛肉麵要15塊錢,和深圳一樣;理個髮要20塊錢,深圳也就25,更別說理的還丑=。=

然而深圳的人均工資何止是關嶺的好幾倍。

有生活經驗的話去菜市場逛一下,可以發現小城市的菜價往往比大城市還貴,品種更是偏少。

可以說,除了房價以及租房的價格外,小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會比大城市要低很多,即使低一些也會被大城市較高的收入迅速抹平。

這也是很多人選擇在一線城市工作,在老家買房的道理,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這個賬可以算的很明白。

可以想像,在大城市擁有更多平等的工作機會的情形下,一個人如果依然收入很低,那麼他來到小城市,可能連一份糊口的工作都難找到,還要忍受並不低的物價。更別提街心公園乾淨的長椅,整潔的公共廁所,24小時營業的肯德基和金拱門這樣即使對於流浪漢來講在無形中都是提升「生活質量」的設施。

在中國人可以隨意跨區域流動的今天,影響一個地方物價水平的不再主要是城市的規模,而是物流網路,是資本的密集,是充分競爭下成本與銷售的博弈。

至於題主描述的「住在棺材一樣的出租屋/網吧隔間里,甚至租不起房子在麥當勞過夜。拿著一份對於當地消費條件來說很低的薪水,過著難以被稱為「人」的生活。」這樣的情況......

我跟你講,在深圳龍華,工資日結,做一天闊以玩三天的......


寫一個親身體會的事情。

當年跑檢驗的時候,安省從西(Windsor)到東(Cornwall),從北(Thunder Bay)到南(大瀑布)全跑過了。我最經常吃的就是Subway,國內叫賽百味。我每次吃的口味非常固定,一尺長的Tuna三明治,不要飲料和薯片,凈三明治。沿湖一溜城市和休息站當中,多倫多和Kingston兩城市的Subway價格很接近,都是六塊多一個,但是只要跑出去一百多公里,開車到隨便哪個小鎮裡面吃subway都比多倫多要貴一塊左右。

有一次跑大圈檢驗,一早從多倫多開到渥太華看第一場,然後去蒙特利爾看第二場,第二天一早去Cornwall(安省和魁省邊境小鎮)看第三場,第二天中午到Kingston看第四場,我吃了三頓Subway。最貴的是哪兒?Cornwall。一頓要八塊,當地住Motel不到五十塊……嗯。

看出問題了沒有?

物價啊,物價!

大城市的物價是比小城市便宜的,而且越是成規模化的商品價格差異就越明顯。

大城市當中的貧民一個月拿4K人民幣工資的,到了小城市恐怕就拿不到4K了,可能只有1、2K左右。我在青白江所見所聞也差不多是這樣的。

貧民要翻身,在大城市的可能性比在小城市小鎮要多很多。


三四線城市麥當勞更少


窮人在山溝里,有人就說怎麼不去大城市打工,你們不努力,活該窮。

窮人在大都市,又有人說怎麼不離開大城市。。。

我真的真的好為難啊。


無產階級到了哪裡都沒有生存的資本。

大都市殘渣多一點,可以養活一部分人。而小城市的殘渣就少的多,所以貧民也少。

至於村莊,貧民估計連成年的機會都沒有,哪還會被你看到。


強答一波

我出身在南方某十八線城市,現在在南方某一線城市上學,先拋個觀點,離開大城市幾乎死路一條。

先說說收入問題,

我覺得只要一個人四肢健全肯吃苦在一線城市一個月拿個3-4k沒太大問題吧。而我出身的十八線城市,有些人在工廠里幹了一輩子現在工資也不過2k(為什麼不找其他工作,因為這十八線城市最多的就是這些工廠)

再說一個,關係網

個人認為一線城市相對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關係不再那麼重要了。在老家如果想有份工作謀生,總是要發動一大波親戚,走走關係才能混口飯吃,而沒有這些關係的人,則常常被拒之門外,因為不是自己人,不相信。

就生活成本而言

我所在的一線城市房租跟我老家那十八線城市差距並不大,物價甚至更貴。

至於交通,呵呵,我在老家為了一班公交車等一小時是正常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家整個城市就一家麥當勞,走投無路的時候能去哪住?天橋底下?不好意思,這個城市沒有天橋。


?這麼多線索都指向了:大都市貧民離不開城市,卻仍然有人主張限制城市人口、限制城市開發、保留郊區農田、一旦放開就會變成平民窟…為不合理的政策做辯護?

?我認為各省會應把其省會都會區人口提高到全省人口的1/3,或1/4,至少1/5,目前各省會城市GDP基本已經占各省GDP的1/3或1/4。

外國普遍的這一地理現象,中國因為太過巨大只能分省來實現。不能一點也不去實現。

至於到時候有些城市超過北上廣深,那隻能北上廣深再擴容了……這才是中國人口應該有的合理分布。


你說的「貧民」也是要分情況的。

比如有些人是剛到大城市闖蕩,身上本來就沒錢,工作也沒找到或者剛找到,那就會陷入「貧民」的生活狀況,不過他們應該會很快脫離這個群體,脫離不了的也就走了

還有些是真的低層,流浪漢殘疾人什麼的,在大城市能撿到的殘羹冷炙遠遠多於小城市,更多與農村,選擇在大城市流浪,日子好過一些。

另一些是原住民里的窮苦人,本來可能只是住在城外,但是由於城市擴張,又沒有規劃拆遷,所以只能窩在棚戶區和城中村了,這些人根本就無處可去……

真正不好理解的是那種窩在價值幾百萬的老破小里,從事底層工作的人。這些人賣了房子離開大城市,去周邊城市買兩三套新房,找個同樣的工作,收入更高,而且生活水平暴漲,但不知道為什麼都不願離開,難道是想賭拆遷?


推薦閱讀:

中國的黃牛為什麼如此猖獗,倒賣各種演出的票都快成一個產業了,這個問題到底是管不了還是不想管?
如何看待5歲孩子將女童留在電梯並使電梯運行至最高層,間接導致兩歲女童失足墜亡?
如何看待知乎上很多人把一切社會問題都歸結於體制的現象?
如何專業、理性、客觀地看待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
如何看待哈佛在中國舉辦的CTB?參加的意義是什麼?

TAG:心理學 | 經濟學 | 社會問題 | 貧富差距 | 科學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