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段關於無始無明的文章但是我怎麼看都感覺語句不通順啊,是寫文章的人打字順序打錯了嗎?

特別是後面那個兩種無明能破不能破的,是不是那個人順序打錯了?是從第二段開頭「不同之點」以後開始的,關於一念無明怎麼是不了破的?然後無始無明說可破?這是百度文庫里的,謝謝大家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自無始以來就有的。不能見佛性即為無始無明所遮障。「無始無明」是空空洞洞、一無所有、無知無覺、不起念。禪宗所說的黑漆桶底、無明窠臼。把這個無明一打破,即見佛性,是無始而有終的;「一念無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斷的,是無始無終的。將來我們見佛性後,妄念皆變為佛性。古人云:「無明實性即佛性。」

不同之點,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為佛性。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佛性是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 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為佛性。


這篇文章寫錯了,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是大乘佛教的五住地惑,前四住地惑屬於一念無明,最後的無明住地惑屬於無始無明,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念無明之所以稱為一念,意思是每一剎那與心相應,而無始無明不與心相應故名無始,這是《勝鬚經》的記載,實際上意思也不完全正確,因為無明屬於心所法,必然與心相應,一念無明應該說成與煩惱相應,而無始無明不一定和煩惱相應。

五住地惑分別是,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和無明住地。見一切住地惑就是我們常說的見惑,是初果羅漢或者初地菩薩要斷除的,欲愛,色愛以及有愛住地惑是我們常說的思惑,欲愛住地惑斷除以後屬於三果羅漢或者三地菩薩,色愛和有愛住地惑斷除以後屬於四果阿羅漢,在大乘佛教屬於八地菩薩,煩惱永伏。至於無明住地,就是我們常說的塵沙惑和無明惑,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認的,這是大乘佛陀需要斷除的,斷除了無明住地惑,就是無所不知的大乘佛陀,成就一切種種智慧,很接近基督教的上帝,遍知世間一切事物。前四住地惑屬於一念無明,最後的無明住地惑屬於無始無明(再重複嘮叨一遍)


謝邀

不讀這種自己不理解的、邏輯混亂的文章。


文章作者自己都沒搞清楚,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導致自相矛盾。這裡本來是想描述那個不可說的東西,欲以手指月。可惜作者本身並未見月,僅能研究手指。

作者說無始無明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卻可以破?可以破即有生滅,何以不生不滅?既然說無始無明空洞黑暗,何以一無所有?短短一段話諸如例子甚多。

這樣的文章少看為好。達摩云:未見性人,妄宣佛教,皆是魔子魔孫。

現在找經綸不要太容易。這麼多佛經,祖師大德的論,都是大德認同的,看那些比較穩當。


您好,謝邀。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破無明煩惱是法身菩薩的課程,末學智慧微淺,實在說看不懂。因此,也就更別談辨別關於無明的解釋。

末學曾拜讀過祖師大德的解釋,一頭霧水。但是有一點看懂了,法身菩薩入一真法界,無四相無四見,無分別執著。

看到此處,趕緊放到一邊,這個課本非我境界,研讀是空耗光陰。

當然,有大智慧的凡夫修者也能讀懂經意。但要親證,還需逐步提升境界才行。不然,即使明白無明,也終是鏡花水月,了不可得。

人——善人——上善人——小乘——大乘——一乘,這是學佛修學的層次和正常順序。

待到修學入一乘界,諸佛親自開班授課,豈不是更契理契機?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首先學習佛法,不能看網上的沒有作者,沒有傳承,沒有介紹的三無文章。初學佛法,中間行持佛法,最後證悟佛法,最好都僅僅緊緊依靠佛經原典。

其次,辨正,無始無明,為所知障,一念無明,為煩惱障,明心,明一念心,斷除煩惱障之無明不覺分,粗大煩惱念頭失去力量,見性,見自佛性,斷除無始無明獲得佛智,煩惱成為菩提。


謝邀,感覺自己還是無明很重的,竟然看不懂如此高深的問題,還是等我無始無明破了再來答吧。


這種邏輯混亂的說辭,題主最好遠離吧…………要論佛性、無始無明,至少得在具有性見的前提下1才有說而不妄的可能


無始無明讀到過,一念無明好像還沒看到過,或許是我讀書少O(∩_∩)O哈哈~

無明的意思是於法不明了,無始的意思是時間太長,找不到開始。無始無明就是於法不了解的時間太長,已經找不到開始的時候。

不見諸法實相即是於法不明了。諸法實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對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楚,就是無明。佛陀的教導是:「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你貼出的這兩段文字,並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更多的是擺談他自己的見解。我覺得他就是用了一些佛教的名詞,實際上和佛教修行沒有關係。這種情況也有很多,有些人學習佛法不太深入,學得太雜,把冥想、禪修、瑜伽等等等等一大堆雜糅在一起,自己覺得對口味的就拿來,不對口味的就拋棄,這樣自成一派。

我有一個朋友,學佛,學道,學冥想,學靈修,學瑜伽,學量子佛學,我問他知道四聖諦嗎?了解無常,苦,空,無我嗎?他一片茫然。後來一段時間他的生活中遇到極大的苦難,極端痛苦,整個人精神都要崩潰了,他所學的這些一點都幫不上忙。所以我覺得,要學佛法,就從基礎的開始,四聖諦,三法印,十二緣起,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然後依教奉行。不然事到臨頭,學的文字見解統統都不得力,該痛苦還是痛苦,該煩惱還是煩惱。

最後說這個一念無明,在我看來,眾生何止一念無明,實則生死輪迴中念念無明,都與無明相應,沒有一念與實相相應過。從他的兩段文字裡面確實沒搞懂他這個說的一念無明是什麼意思。


無明是十二因緣之一,十二因緣個個有生有滅。


謝邀

但是,抱歉沒看懂

建議直接看佛經吧,看不懂原文先看譯文,直接跟成佛的學習

另外,對這個問題建議讀讀六祖壇經,裡面說的很清楚,萬一讀不懂就先抄幾遍


這篇文章語句還算通順,思路也很清晰,你是沒讀懂。但就是對「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認識出現了問題,搞成了相說,也沒有佐證,也不像方便說。總之這麼去認識佛法估計很難入佛正見。

無始無明,是從未曾覺;一念無明,是一念不覺。


如果對這種問題有疑惑的話, 還是多看經典比較好.

云何無明。

此徵釋無明之體。將顯圓照之功也,此徵下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釋無明之元也。謂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瞋癡,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種種顛倒。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認妄失真,故云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喻示無明之體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今妄認四大為身,如執空華為實有,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虛空自性,亦復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云迷彼實華生處。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體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釋無明體空,以明生死本來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顛倒,如夢中事,覺後即空。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無滅,故如空華無定滅處。


菩薩精進

阿彌陀佛。

一念無明,明心後即破除。

無始無明,明心後才能相應到。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讀《金剛經》,會業障現前嗎?又如何才算呢?
已經有兩個孩子了,一男一女。女33歲,又意外懷孕了,該不該生啊?
歷史上都有哪些極其高深難以理解的著作?(像《易經》《薄伽梵歌》因明學什麼的)高深之處在哪裡?
既然修行是有次第的,為什麼禪宗還講頓悟?
如何才能六根不放逸呢?

TAG:佛教 | 佛學 | 佛經 | 金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