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已出現「過度金融化」現象?為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金融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發展之間的矛盾。佔比不重要,主要是不健康。

一方面落後的金融業。落後的立法讓極其low的投機者專空子,上市大股東高拋低吸甚至清倉套現,內幕交易者層出不窮還跑到美股丟人被FBI調查,垃圾券商、垃圾保險、垃圾推銷員無處不在等。

錢太多不知道放哪,怎麼理財?理財難的問題從餘額寶教會大家要學會理財後很嚴重。所以各種現貨微交易平台,民間非法融資,太多龐氏騙局。養老金入市也不知道要吃多少肉才能避免成為龐氏騙局的下場。

另一方面高槓桿,高負債,吸血實體經濟超出實體能承受的範圍。

錢荒,投資環境差?公司什麼的都好就是沒有資金。

地方債危機,部分中西部地區,城投年齡資金鏈斷裂,一度政府工資發不出來。東部沿海城市,地方債務非常健康合理。

金融的結構性改革

1放開國內市場讓國際資本打爆?

自從提出加入MSCI就有外國資本通過不同方式進入A股,這個時候大家信心不足這個時候進來的估計都掙得盆滿缽滿。所以A股的底層就變成按國際標準重新估值,為了不被全面放開後的其他資本套利,按國際標準低估的股票價值回歸,A50漲的飛起。

2註冊制改革

新股小盤股的稀缺性消失,殼價值大幅降低。坐莊難度大幅提升。不斷ipo創業板創新低,現在還在一浪初期。也許5G應用後,會有一波手機軟體浪潮,這個時候創業板會有發牛市吧。

3加強監管

咱們的徐神進去了。

罰趙薇這個有點輕,不過法律這麼寫的也沒辦法。不知道安碩信息這些信息造假股大家該陪的錢賠了沒有。

簡訊超短線股不知道少了沒,反正我是沒有收到了。

打電話來推薦股票分紅的倒是不少。

內幕交易?感覺前段時間

熱點換的,內幕交易都會哭。還好半導體和5G都是很靠譜的行業,特別是5G就快應用了。

4去槓桿

現在融資是真的低才1萬億。

債轉股說真的包袱什麼的沒研究不敢買,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配資電話是越來越多了。

5去產能

先提醒,再嚴抓環保,改整改的整改,改重組的重組,該倒閉的倒閉。

6樹立品牌

7創新

一言以蔽之,跟著黨走有肉吃。

各位創業大神要死能既解決一些金融問題又賺一筆那真的是值得大家膜拜。

不過以後在金融市場吃肉還是更要看水平了,畢竟要接軌了,真的讓國際大鱷和量化投資把散戶吃個透嗎?還有人yyA股不按套路出牌,套死國際資本,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套用主席的話來說,應該是社會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和落後的金融管理水平之間的矛盾


謝邀。

高度太高,觸碰不到。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市場的判斷,僅參考。

一是金融佔GDP的比重快速提升。在經濟值中的比重,金融是8.3%。2000年-2005年的比例是4.4%,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金融佔比是越來越高,主要還是因為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政府、大公司、小微企業、個人,都越來越懂得運用金融槓桿,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近期很熱的棚戶區改造,大公司的各種方式各種渠道的融資進行擴張、併購等,政府的政策和擔保公司促成了小微企業貸款較以前容易,個人房貸和消費貸翻倍增長。這還不算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民間借貸。金融的發展確實提升。

二是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一哄而上辦金融的企業確實一下子增多了,國家連續頒發了多個民營銀行的金融牌照,還有網路銀行,這都說明了國家放開了這個口,大家都想分杯羹。這也導致了一定程度搶了一部分傳統銀行的客戶資源,餘額寶、花唄、借唄、微粒貸,這些都是運用社交平台和大數據給客戶提供融資服務,優勢較銀行非常明顯。但是希望這些機構不要走歪了,也急需國家出台相關的監管政策。

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脫實向虛,特別是同業、理財、資管、票據,存在槓桿過高、鏈條過長、關聯過於複雜,造成整個的資產負債表畸形。這個感觸非常深。在我所在的城市,某銀行90%的利潤是通過同業和票據業務賺的,貸款沒有多少,存款90%都是同業存款,這就有點畸形了。不過畸形還是因為總分行的考核壓力導致,基層經營機構還是以考核引導著業務走向,完成任務是關鍵,有沒有發揮傳統銀行的社會服務職能早已拋之腦後。所以現在無論是政府、監管機構還是社會聲音,都希望銀行做好傳統地存貸款業務,不要搞那些花哨的亂七八糟不接地氣只為利潤和考核的業務。

四是部分實體企業片面強調產能結合。我山裡孩子念書少,不懂啥意思,不評論。

以上。僅供參考。


中國連個個人金融都沒建立起來,連個做空機制都是各種限制,連個房地產reits都剛剛起步,金融市場根本就不完善,在我看來離過渡金融化還早得很。


強答一波

本人原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員工,結合自身感覺回答一下。

首先,我認為不存在過度金融化問題。如果要扣帽子應該說金融結構不合理,金融體質落後,人民群眾金融觀念落後。

先說金融結構。中國的金融機構最後出現的應該是投行跟衍生品市場,最不完善的應該是證券市場,給人民群眾印象最差、服務感覺最差的是保險市場,最頑固而且可能將來要栽大跟頭的是傳統銀行市場。

由於時間上跟經驗上的種種原因,中國公民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更不用說來對衝風險了,證券市場在發達國家人民作為長期投資收益很高的市場,放在我國成了割韭菜的地方。而且證券市場發展速率上也很畸形,基本上就是來一波牛市,一波人去開戶,然後被割,然後等著吧,再來一波牛市,再進一波,再被割,周而復始。其他時候證券市場發展速度可憐。而且中國的債市發展也很落後,具體提現在規模小品種少質量一般流通性差上。以上兩點不僅給投資者帶來不利影響,更直接影響融資企業的融資成本。加重企業負擔。

相比起證券市場的小兒不強,保險業簡直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凡在銀行基層工作過得都知道保險絕對是銀行理財產品裡面最難賣的!為什麼?因為保險公司的產品差,而且他們的銷售模式也很有問題!其實平心而論保險產品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必須得。不管是從財富管理的角度,還是風險防範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但是我國的保險理財產品確實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不管是純人壽險還是理財性質的理財保障險,相比起能給被保險人提供什麼服務,保險公司更在乎把投資期限拉長或者變相拉長,而相對收益則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更多的只是彌補銀行理財在長期限產品上的空擋。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隨著開放的加速,以及保險公司自身進步,保險產品近年來質量有所提高,值得欣慰。

最讓廣大人民群眾詬病的恐怕就是我們的商業銀行了。我國的傳統商業銀行由於是政府的錢袋子,受政策影響本來可以理解。對大型企業偏愛有加,對中小不理不睬是現實更是無奈。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商業銀行已經在如何挖掘新的增長點的問題上徹底走進了一條死胡同。相比世界其他商業銀行我覺得中國的商業銀行在硬體上並不弱,甚至可以反超。但是銀行的三大利潤來源現在在不走出去的情況下都沒法快速增長了!負債業務不用說,問問櫃員,大堂,理財經理存款好啦么?抱大腿都沒得抱!經濟下行我們感觸最深!資產業務更不用說!要不沒規模,要麼有規模不敢放,他媽的要是放了出不良更死球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企業破產跟淘汰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雖然銀行貸款一般都有行業准入,但是還是擋不住不良率往上蹭蹭的冒…最後的中間業務收入更他媽的蛋疼!創新點金融服務產品吧,不會!增加收費吧,銀監搞死你!現在只好逼著銀行走什麼東西都賣的不歸路了!保險,基金,理財,貴金屬!只要能給銀行帶來中收管他是美酒還是毒藥,能解渴就好!所以中國的商業銀行全部都是躲在國內的溫室里養尊處優爽慣了,真要走出去還需要各位高素質的從業者的支持,更需要領導的魄力,當然可能還需要一些壓力跟勇氣吧。

所以你說中國有沒有過度的金融話,我給你的回答是沒有。中國不僅沒有過度金融化相反我覺得中國金融化的進程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主要看的是對象和現狀。

現在的融資主體雖然多,但分來分去就那麼幾類,也就是上市公司、國資背景企業、再來個國富500企業,有些還能做做上下游、當地小龍頭啥的。這就是國內融資主體的全貌了,但是這遠不是市場的全貌。金融資源其實是集中在少部分企業的。

這也是有些答主說,錢都進了那些優質企業,導致民企、中小企融資困難,是金融過度的證據的原因。

但實際上,民企、中小企業也能得到融資,只是這種融資不是官方融資渠道罷了。優質企業可以延緩賬期、「賒銷」、擔保等一系列變相的方式給那些中小企業、民企融資,然後嚴重的事兒就來了,這能沒有代價嗎?當然不可能,通過各種各樣的、墨守成規的、成為了行業慣例似的的方式民企、中小企業承受著更高的融資成本。這才是需要被整治的問題。國內的現狀已經不是從前那個普遍缺乏經商的時代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中小企業、民企已經很多了,即使是在沒有官融的情況下。再談不能官融就顯得偏題了。

可以這麼說,國內目前是想要直接給民企、中小企提供官融的,但現狀確實是做不到。那麼只能將資金集中在優質企業。我認為,談過度融資這個事兒,更多的是談到這個尷尬現象。不融,中小企不會被優質企業收割,但是中小企可能會死。融吧,雖然能起到一點點積極作用,但後患實在是大。所以就提出「過度」這個詞,量化這種禍害,試圖緩解一下這種矛盾。本質是緩解矛盾,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所以,既沒有期待也就沒啥可失望的了。


從攫取到共榮:金融改革的邏輯

我之前也有這個想法,這本書掃清了我所有疑問。。


金融衍生品的品種比歐美日都少那麼多,怎麼就過度金融化了呢


一直覺得中國金融市場還沒好好開始發展,是因為散戶太多給你造成的錯覺,比起西方大規模團隊機構操作,中國的金融市場真的很不成熟,有很多產品也沒開啟,總之路漫漫啊~


錢拿在手裡,而投資渠道太少的時候就會導致所謂的過度金融化。而金融化又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使市場看起來都是過度投資、投機的鍋。而這個又何嘗不是資源不能更好配置的表現。


貧富分化,無產階級缺乏購買力,資產階級從事製造業無利可圖,故而轉往更安全的金融業


什麼過度金融化,明明是渠道太少,監管放不開

同樣是投資房地產,美國直接投資住宅的微乎其微,第一不好脫手,第二抽稅抽到懷疑人生

基本都是通過reits,trust,fund進行投資,主力還是商業地產。這些國內至今還不發達。所以只能一窩蜂投機住宅,最後國家調控的累百姓買不起


推薦閱讀:

如何讓一個人在任何平台都借不到錢?急!?
國內 PE 和 VC 的核心競爭力分別是什麼?
Quant們在工作中對比如像Quantlib這樣的開源輪子使用的多嗎?
「興登堡凶兆」是什麼指標?
結構設計(土木工程)專業想要轉行到經濟、金融類,有哪些可能?

TAG:金融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