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美國戰鬥機突然在70年代甩開蘇聯一個段位?
突然出現的f15和f16,完全看不到技術平滑過度的痕迹,在f15之前,美國的飛機和蘇聯是拉不開距離的,而蘇聯這邊更像是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升級,請問原因是什麼呢?
你好像很懂盾牌的樣子
盾牌掃描速度很快嗎?掃描速度和機掃,電掃關聯性多大?你也知道需要時間積累脈衝,但是積累脈衝和波束切換速度有什麼關係?難道電掃雷達不需要時間積累脈衝?盾牌的掃描模式有兩個,窄角方位掃描45°(+-22.5°),垂直掃5°就要5.5s,這個是盾牌的遠距tws搜索模式類似掃描範圍,awg9在tws掃40°,垂直2bar總時間不超過3s
實際掃描距離,按照niip的官網,p=0.5時,盾牌在窄角tws模式下對於轟炸機掃描距離是200km實際測試情況是高度2000m和9000m的tu16,在中軸線上pesa天線增益最大,掃描距離是210km,其餘是180-190km,基本符合200km宣傳,但是兩側目標只有160km注意這是p=0.5的情況,實際按照北約標準還要砍掉30-40km,按照測試結果,從p=0.5的掃描距離到p=0.85的單目標跟蹤距離要相差50-70km也就是按照北約標準p=0.8看盾牌對於前半球tu16的跟蹤距離也就150-160km在p=0.8的情況下,awg9在tws模式下對戰鬥機有120km探測距離,對轟炸機估計能達到150km這是盾牌在兩倍時間下掃描距離比起awg9都沒有優勢,你談掃描速度?tws 模式大家都是限制掃描角來保證掃描速度和距離的,怎麼會可以降低到100km以下,你這個數據出處,又是不是什麼毛子yy的玩意全方位能力?不好意思,awg9的確沒有Mprf波形,畢竟是60年代技術但是80年代的盾牌只有hprf好嗎,niip官網上寫的對於戰鬥機目標後半球探測距離高到35km呢
這還是p等於0.5的情況,你也配談全向探測性能?從apg63開始美國就開始標配mprf了盾牌採用pesa是因為波束切換快而不是掃描速度快為什麼要波束切換快?它要同時給4發半主動的r33提供時序照射主動的aim54又不要照射好嗎某位拿著蘇聯自己估計的西方雷達探測距離叫著打臉的人也是搞笑,蘇聯連幼獅c2隻有雷達測距儀都不知道,yy出這玩意裝備的雷達缺乏常識能不能不要丟人現眼其實還是綜合國力科技水平的差距,40年代末,蘇聯借著戰勝德國得到的技術成果,和從英國購買的發動機,拿出來的戰鬥機水平不比同期美國差太多,但後勁明顯不足50年代美國百花齊放的百系列戰鬥機,各種氣動布局基本都驗證了一遍,這還只是空軍型號,海航艦載機也是豐富多彩也是不遑多讓,鬼怪就是海軍戰鬥機出身
——12.27更新——
鑒於有些人總是不服氣,那稍微再寫點東西吧。
超視距空戰是F-15的傳統優勢,這個沒的討論,臉皮再厚的蘇粉也不能不承認的東西。關於機動性能,這是TsAGI估計的F-15的包線:(來源:空軍之翼)圖2換算成表格如上圖,可見垂直機動方面F-15佔有全面優勢。(表格來自空軍之翼)而且注意:TsAGI在估算F-15的包線時缺乏數據,大量使用了F-4的數據,而且圖一詭異地在F-15包線頂端削平了一塊,原因不明。舉個例子,TsAGI估算F-15的升力係數為1.08,實際值則為1.55.當然不否認蘇聯人在估算F-15性能上是花了很大力氣的。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至少蘇聯人自己的估算也是認為F-15的垂直機動性高於蘇27的。而在水平機動性方面,蘇27通過使用前緣機動襟翼提高了瞬時盤旋值,F-15為了簡化結構和維護採用固定扭轉,在典型空戰速度區間(0.8M-1.2M),由於蘇27設計所固有的跨音速陷阱,F-15的瞬時盤旋值反而超越了蘇27,而在穩盤方面則由於F-15重量輕推重比高而同樣在典型空戰速度區間同樣佔優,但同樣由於前緣機動襟翼的應用,蘇27在等效空速低於710km/h時佔有一定優勢。關於滾轉,眾所周知就不說了。另外關於格鬥彈這個問題,普遍的認為是蘇27採用頭瞄+R-73佔有極大優勢,但國內引進R-73後懷疑的聲音多了起來,其抗干擾能力和可靠性低於國內預期,部隊更喜歡使用PL-8,國產版本的側衛系也全部使用PL-8,因此其在實戰中能不能對AIM-9M有較大優勢就很值得懷疑了。另外實際上最早搞頭瞄的正是美國人,早在越戰時期美軍就在F-4J上集成了頭盔瞄準具:但由於重量偏大且美帝很快突破了導引頭技術,故沒有大規模使用。毛子的頭盔瞄準具也差不多,就是一個簡單的透鏡。在引導紅外導引頭方面,美蘇採用了不同的技術路線,美國主要使用雷達引導,平顯截獲或飛行員手動截獲的方式,蘇聯採取了用人眼引導的方式。美式的格鬥彈本身視場就達到了60度,而R-73本身視場較小,需要人眼進行引導。故實際上毛子採用頭瞄的目的是彌補導引頭本身視場的不足。而且其使用也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看哪打哪,首先導引頭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轉動速度也有限,人眼看到的時候導引頭不一定能轉的過來並鎖定,各位可以理解為像坦克世界裡一樣,你滑鼠轉過來但炮塔不一定轉的過來而且還要等著縮圈,且毛子的頭瞄沒法測距,顯示信息也較少,當敵方做防禦機動並釋放干擾彈的時候,是分不清頭瞄鎖的是飛機還是干擾彈的。而美式的雷達引導可以精確測距,截獲速度也不比毛子的慢。而毛子由於雷達較差,倒卡天線跟蹤角度較小而難以使用這種方式。當然毛子的思路是正確的,採用頭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R-73的性能。現在美帝等採用的頭瞄更應該稱之為頭顯,顯示的信息很多,與導航、平顯、火控、雷達相交聯,主要目的是增加射擊機會和拓展格鬥彈的發射包線。
關於成熟度這個問題,F-15A剛交付時候確實有些問題,主要集中於普惠的發動機身上,但並不是說不能使用,天天機庫皇后機庫皇后,78年開始被屠殺的敘利亞人表示非常憂桑,我一定是被呆在機庫的F-15A Baz使用腦電波擊落的。根據以色列空軍的說法,他們接手的F-15A並沒有遇到什麼問題,注意,以色列空軍1976年接手的四架F-15A是直接從原型機改裝來的。同樣的,1985年交付的蘇-27S同樣問題重重,雷達的無故障間隔時間只有五小時,1990年才通過國家驗收,按美軍說法叫IOC,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甚至可以說1976年交付的F-15A比1985年的蘇-27S更加成熟。關於越戰的交換比,我稍微列下數據:
F-4C:響尾蛇擊落22架,麻雀擊落14架,機炮吊艙擊落4架,兩架機動墜毀,不計機動墜毀的米格,合計戰績40架;F-4D合計擊落45架米格,美空軍三個王牌均為F-4D飛行員,F-4D是沒有機炮的;F-4E:麻雀擊落10架,機炮擊落5架,響尾蛇擊落四架,一架為機炮和響尾蛇合計戰果,一架機動墜毀,不計機動墜毀,合計擊落20架;海軍F-4B和F-4J合計擊落40架米格;海軍陸戰隊F-4J擊落一架米格;合計越戰期間美軍鬼怪系列合計擊落米格146架,如計入機動墜毀則合計擊落149架;越戰期間鬼怪各型號合計損失442架,其中被米格擊落33架,30架毀於地空導彈,307架毀於AAA,9架毀於地面襲擊,63架事故損失。
綜上,交換比為1:4.4左右。如單計海軍,海軍在越戰期間一共損失71架鬼怪,其中五架被米格擊落,則交換比為1:8;單計空軍,則交換比為1:3.5;單計海軍陸戰隊,陸戰隊鬼怪擊落一架米格,被米格擊落一架,交換比1:1;參考書目:Vietnam Air Losses (Midland 2002)——以下為原答案——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美國在主力空戰飛機方面自從F-4 鬼怪系列服役後就已經全面領先蘇聯一個段位,兩台推力強大的J79支撐起了這種龐大而精密複雜的重型戰鬥機,航電設備齊全,火力強大,四中四近的火力配置水準蘇聯直到蘇27才達到。米格21那種航電設備簡陋,短腿,火力極為弱雞的飛機根本無力與鬼怪正面抗衡,其機動性也並不比鬼怪強。
之後美國的航空技術穩步發展,經歷了越戰洗禮的美國更快地確定了下一代戰鬥機所需要的各項指標,同時電子技術的大幅領先更是大大加強了美式戰機的優勢。1958年,鬼怪原型機首飛;1967年,米格23原型機首飛;1970年,米格23首批生產型米格23S服役,同年我貓首飛;1972年,F-15A首飛;1973年,我貓表演使用不死鳥導彈同時攻擊六個目標,同年米格23首批可實戰的型號米格23M服役;1974年,我貓正式服役,一年後參與常風行動,在南越外海執行警戒任務,同年F-16A首飛;1976年,F-15A正式服役;1977年,米格29原型機首飛;1979年,F-15C正式服役,同年F-16A正式服役;1984年,米格29A正式服役,同年蘇-27開始試裝備,同年F-16C服役。從以上時間表可以看出,早在鬼怪的年代美國航空技術就遠超蘇聯了,F-14、F-15、F-16絕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建立在美國各種試驗項目所積累的技術和越戰經驗的總結之上的。註解:同期的米格23完全無法對抗同期的F-4鬼怪。另外實名反對樓上匿名用戶的答案。美軍的F-15A絕不是什麼不成熟的貨,早期的普惠F100確實有一些問題,但絕不是說不能使用。美軍接收一些沒有發動機的F-15A的原因是普惠的工廠工人罷工導致的。另外蘇制壽命一兩百小時的發動機就別來說美製發動機的問題了吧?F-15A的氣動構型是吹了800多個方案選出來的,這不是穩紮穩打是什麼?蘇聯人穩紮穩打?笑死我了,就講講米格23吧。1970年裝備的米格23S是個什麼樣的玩意呢?裝備的雷達是RP-22M雷達,米格21截擊型(PF、PFM等)裝備的雷達,只能使用R-3R和R-3S,尾旋特性極為糟糕,可用攻角極小,偏航穩定性很差,起降難以操縱,事故率很高。直到1973年裝備的米格23M才算具備基本作戰能力。另外由於電子技術上的巨大差距,蘇機簡陋的航電與美機的差距比雙方的氣動設計差距更大:這是蘇機的各型雷達的參數:可見均為單脈衝體制,不具備下視下射能力,且無三軸穩定,鎖定目標後滾轉即可能導致脫鎖。與米格21F-13基本同期的F-4B的雷達,可憐米格-21F-13連個雷達都沒有與米格23S同期的F-4E的雷達,性能不知比RP-22M高了多少個華萊士同期的F-4J的雷達,由於海軍不裝機炮,雷達口徑更大,所以性能更好一些當然最讓蘇聯人汗顏的當屬1965年就出樣機的AWG-9雷達,蘇聯人八十年代米格31的PESA除了TWS角度略大,其餘性能均不及AWG-9,蘇27的N001和米格29的雷達均遠不如AWG-9。正是AWG-9的強大性能保證了我貓出色的截擊能力。同樣F-5F的雷達也比蘇聯人的好:同期的其他美機雷達更是遠超蘇機:F-15A蟲子F-16AF-16C實際使用上的差距比紙面數據差異更大,比如米格25P的雷達,紙面數據還是可以的:請注意紅字(以上數據均來自1988年版《世界飛機武器》,有王海、張愛萍等簽名的那一版)總的來說,美帝從1958年鬼怪首飛的那一天起直到現在,主戰飛機就已經全面超越蘇聯,當然七十年代末是差距最大的時候。美帝也是一步一個腳印來的,美帝也經歷了無數的失敗,投入了無數的金錢和資源,才換來的領先。最後關於雷達,放個嘲諷,注意裝備機型:對比下米格21吧=========Mar 18/2017更新=========原來繳獲殘骸就能算測過了,那你很棒棒哦~你是瞎還是傻?APQ-120和F-4E的發展時間表這裡寫的輕輕楚楚,F-4E原型機從64年開始項目到66年中APQ-120的原型機照樣在66年完成並接收,而且別忘了APQ-120基本上只是為了減小體積把APQ-100和APQ-109的電子管換成固態原件和晶體管,性能和F-4D及之前的並沒有多大的提升。APQ-120的體積非常小APQ-120所替換的APQ-109,沒下視能力然而上視能力還是和某飛機的雷達差不多的呢hhh其次APQ-120的45小時MTBF也不是毛子一堆電子管能比的。其次第一架YF-4E62-12200就是在1965年8月首飛的,有問題?至於前120架飛機沒裝雷達?你很能發明哦……首先,前96架「F-4E」是F-4D的合同的一部分,自然不會按照正常的F-4E的標準來進行生產。Hughes開發的CORDS在1965年2月就已經通過了試飛實驗。總之你拿一個為了體積犧牲性能的雷達和72年首飛的MiG-23M的雷達去比也是棒棒的,72年F-15都首飛了改進了雷達的YF-4J在1965年5月首飛,第一架F-4J於66年10月交付海軍。AWG-10也是在64年搞定的至於AWG-10和Sapfir-23D的對比性能上面已經貼出了順便MiG-23M的Sapfir-23D只是AMTI改進了低空上視能力,而不是下視低空目標。
按攻擊包線給出的MiG-23M依舊不能Engage低空目標74年MiG-23M開始服役,這時候F-15也服役了,F-16也首飛了,至於ML是75年的你是不是瞎啊,沒看到MiG-23在72度後掠拉出5.5G過載是在1000米?這裡寫的是5km誒,還是毛子飛機骨骼輕奇性能不受高度影響?F-16的海平麵包線和50000ft包線,難道你以為飛機在任何高度都能飛出一樣大的G?=========Mar 17/2017更新=========首先,你哪來的資格用毛子的數據來評論美國的飛機?毛子是測過F-4還是測過APQ-120?還是繳獲過Mirage F1?附笑話一則,也是毛子畫的雷達包線,IAI Kfir亮了,因為這玩意只有EL/M-2001型雷達測距儀hhhh用65年首飛的F-4E的,60年代初期的APQ-120比70年代中期的Sapfir-23D也是十分要臉哦。既然您貼的圖認為Sapfir-23D對F-4E(X band Front RCS=6m^2,雖然我不認為毛子知道F-4E的RCS)是40km那麼F-4J的AN/AWG-10,對RCS小於MiG-21(3m^2)的MiG-17下視探測距離為迎頭40海里,也就是75km,接近Sapfir-23D平視的2倍,注意,美國人可是真的拿到過MiG-17的(HAVE Dirll)可不像某些國家只會意淫。還有R-23和AIM-7B比,AIM-7B是個什麼垃圾玩意呢AIM-7B/C使用的火箭發動機,1.8-2秒燃燒時間,美國人都沒把AIM-7B拿上戰場,就連AIM-7C都在59年停產了,這跨了10多年的比較也是非常要臉哦。麻雀系列的氣動射程要是按真實數據的話,這圖裡怕不是畫不下了我也是不明白毛子是怎麼腦補出AIM-7F迎頭就這麼點射程的AIM-7F攻擊包線,至於迎頭為什麼是22海里,是因為目標RCS小罷了。美國人和中國人不同於蘇聯對F-4,他們對米格-23是有發言權的,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對米格-23進行過大量試飛測試。我沒看錯吧?如果фунтов是磅的意思的話,F-4E在36000磅只能飛出7.5G?然而T.O. F-4E-1的5-13頁表示37000磅都能飛接近9G呢……既然這位大兄弟給出了MiG-23的盤旋半徑,那我就帶入表格吧,5000米,M0.9下的盤旋半徑用紅線標出,約4200m,摺合13800ft約14000ft,此時TAS為M0.9,摺合約600節,帶入表格得出是M0.9飛出3G過載,角速度5度每秒,心疼.jpg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已經不要臉到去黑RR了?RR在70年代是有開發推重比8的大推的項目還是有推重比10的中推需求?拿民用發動機說事也是真要臉……貴國先拿個FAA適航證可好?至於AL-31F什麼時候用上的單晶葉片,大概是產品99M1/99M2,這時候F119都出來了hhh
美國戰鬥機相對其他國家的戰鬥機在型號發展中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即能夠不斷得到推力上升的發動機,在飛機增加設備而增重時,基本保持推重比不下降,從而保持飛機的能量機動能力。
毫無疑問,F100-PW-100是70~80年代推重比最高的戰鬥機發動機之一。儘管在裝備後出現了失速懸掛、渦輪超溫等一系列問題,但其熱端壽命還是達到1800戰術循環(TAC),按照1982年8個空軍基地駐紮的F-15機隊實測表明F-151個飛行小時的發動機負荷平均相當於1.78個TAC,即F100-PW-100的熱端壽命超過1000小時。故而1974年盧克空軍基地使用F-15後,前兩台飛滿500小時的F100狀態良好,返修壽命延長到750小時,最後延至1000小時
。=====================支持 @Peter Mitchell 的回答Mig-21Bis和F-4E在15000ft高度的E-M包線,需要注意的是F-4E攜帶了AIM-7,而Mig-21Bis沒有攜帶中距彈,可以看出Mig-21Bis僅在相同PS=800瞬盤上與F-4E持平,其PS=0的穩盤也是如此,圖為F-4E的Load Factor表格(過載限制),其在超音速也擁有6.5G的過載能力,而亞音速更是達到了8.5G。圖為Mig-21Bis的過載限制表格,得益於較輕的重量,其在亞音速攜帶多枚空空導彈可以達到7G,而超音速過載也可以達到6G,但是其攜帶額外的多任務載荷,過載能力便只剩下5G。當掛載2 個UB-32 或者2 個UB-32 加2 個UB-16-57 或者8 枚100千克炸彈或者2 枚500 千克炸彈加2 枚導彈(或者2 個UB-16-57 或者2 枚OFAB-100)或者4 枚250 千克炸彈或者4 枚S-24 火箭彈(攜帶機腹油箱或者3 個副油箱)因為會引發過載穩定裕度降低,以上載荷情況不建議超過3g 過載的飛行。所以實戰中還有額外的機動扣分。而F-4J的額外掛載能力是遠強於MiG-21Bis的然後米格-23的機動性按土鱉的說法是和殲某半斤八兩……心疼。然後再說MiG-23的雷達,和F-4平分秋色???這是金剛石-23的數據這是AWG-10的實測,人家下視比你平視都強了幾倍,而且你低空平視都費勁,要不要臉?MiG-25P使用的是Smerch(RP25),採用中置饋源卡塞格倫天線,使用了不同尋常的雙發射機應對干擾(一台在2cm波段,一台在3cm波段)實際性能:對rcs=10m2目標探測距離90km,跟蹤50km但是隨高度減小在低空受副瓣干擾探測距離大幅減小,高度3000m探測距離30km,高度2000m以下禁止開機防止副瓣傷人然後裝備了基於MiG-23的雷達的發展型的MiG-25PD才有了初步的下視射擊能力。SU15-98使用RP15(Oral58D),實際是SU11使用RP11的放大版,使用的是正常的卡塞格倫天線(這在毛子的雷達發展史上反而很少見,從RP21開始到三代機使用的N001和N019都是以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為主),饋源,副反射面,主反射面為一個整體,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設計導致重量較大,RP15隻有二軸穩定,使用時對於載機的飛行要求很嚴格(不能進行大幅度滾轉),同時波束受副反射面遮擋,實際成型效果很差對於高空轟炸機發現距離40KM,跟蹤距離30KM,不具備下視能力,甚至低空上視盲區也很大(目標回波被地面雜波淹沒)順便你要是真死磕MiG-23的原型機……這23-01表示……喵喵喵?同時,我覺得真的沒資格說PW100垃圾……因為AL一開始準備抄PW100的設計,然後抄出來,不說可靠性,連性能指標都達不到。更何況PW-220和PW-100更換零件升級的PW-220E一點都不垃圾啊。想到什麼就再補充Ref:———————————————————————————————————————————某位指責我用紙面數據強行忽略所謂實戰表現的,我現在懶得理就說這麼幾點,你的所謂實戰表現,樣本數量不足,沒有控制變數,其次使用的回憶錄和電影,主觀色彩過於濃烈,什麼是實戰表現,用統計數據說話,而不是什麼回憶錄,不過既然這位把美國空中力量的成功歸功於美國的情報機構,那麼請問在HAVE Doughnut項目完成之前的「滾雷」行動中海軍飛行員表現如何?至於回憶錄,我舉個最近看的東西,稍微沾一點邊很多飛行員由於艾里遜V-1710在軍中有被稱為「定時炸彈」(實際上裝備在P-38H上的V-1710-89(F17)的確存在可靠性的問題),而選擇了更加錯誤的操作方式,這使得可靠性變得更差。所以以飛行員的視角真的靠譜么?如圖中紅字至於說F-16的早期型號飛行安全成問題?那麼我們從在美國空軍服役的F-16A/B Block 1到F-16A/B Block 15,,年份從1980算到1990吧。半小時後粗略看過事故記錄,大部分都是訓練和空中相撞以及那不靠譜的F100引擎所致。———————————————————————————————————————————有答主認為戰鬥機黑手黨是F-15項目的推手,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這些所謂的空戰專家更推崇F-16和F-5這類輕型戰鬥機,而實際上這些空戰專家只看到的空戰這一項,2架F-5E狗鬥打贏1架F-15E沒什麼問題,可是1架F-15E能做的事情,20架F-5E也做不了。———————————————————————————————————————————請問1967年4月24日被擊落的F-4B序列號是多少啊? 是海軍的F-4B 153000號,屬於USS Kitty Hawk 編製為VF-114下。人家是6架F-4執行護航任務然後被AAA打中漏油還順帶聲稱擊落一架米格17,最後沒油彈射了的,廣西個鬼……和TG半毛錢關係沒有所以您問是TG開掛還是F-4格鬥能力存在問題呢?是TG吹牛啊233333樓上專業回答非常不錯
但是我覺得樓主說的是外觀問題。謝邀!
樓上的回答太專業,我等吃瓜群眾完全吸收不太可能。首先,大家明白一個道理:你現在的樣子是你過去幾年努力的結果;而未來你的樣子取決於你現在的想法和行為。
美蘇戰機差別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戰時期,美蘇作為參戰國對武器研發也是投下巨大精力。不過,當時蘇聯的思路是:戰機在戰場上的壽命一般不會超過1000小時,我們不需要花大精力大價錢研究可靠性很高的戰鬥機,保證1000的壽命就可以了。在當時,這個想法是完全正確的!
而美國人的想法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研製最好的戰機,不僅要性能高,可靠性好,還要經濟實用。思維決定行為,差距就此開始了。二戰結束之後的十幾年裡差距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僅是戰機水平,作為飛機核心的航發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家民航發動機生產商,其中兩家在美國的原因。
任何偶然的背後一定有必然的原因,這件事情也是有客觀原因的!!!!!
眾所周知,當時的蘇聯是收到納粹直接侵略的,戰火蔓延國土,損失慘重,當時的情形客觀上也是無法允許其投入巨大精力放在戰機研發上的。
而美國雖是參戰國,但是大陸遠在重洋並未收到侵擾。反而,戰時國的很多優秀人才為了躲避戰爭紛紛跑去避難,而且美國還打發了一筆戰爭財!有錢,有人,有資源,而且需求巨大!這種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美國可以選擇這種思路的一個重要原因!!!60年代就已經甩開了。F4鬼怪的實際作戰能力比蘇聯任何一款戰鬥機都要強,然後蘇聯的Mig23其實也不如F4。越南戰場上Mig21隻是在前期仗著美國不熟悉飛機性能、F4沒裝機炮占點小便宜。實際上mig21在飛行性能上,不管是硬指標還是飛行品質,絕大部分都不如F4,可能只在滾轉速度上有優勢。
不要強行是不是。
說F4比同時代的蘇聯飛機強一點這是對的,但你們說得好像有代差是的真的好嗎?相對米格21來說F4機體大,動力充沛,設備齊全。但是是否有了米格沒有的電子戰裝置就能秒殺米格呢?不是的。這是戰史上的一個常識。以雷達告警裝置為例,因為虛警太多。飛行員常常把它關閉。而在狗斗的時候,它也幾乎沒用。初期的空空導彈使用起來也比較複雜。對飛行員技術的要求並不比機炮低。在多達5、6項的發射流程中,稍不小心就打不中了。而紙面數據很強大的雷達也很可疑。實際應用中美軍的雷達並沒有佔據理論上的發現距離的壓倒優勢。至於下視就更不好用了。米格21機體小,常常成為漏網之魚。這一點對美國人搞隱形有所啟發。而如果從體系角度來討論美蘇就更難分高下。即使面對越南,也必須靠多機種密切配合。一面壓制防空火力,打擊指揮節點。一面爭奪空優。美軍是怎麼取得對越南空軍的優勢的呢?請參考這篇文章。http://m.afwing.com/war-history/f4-vs-mig21_2.html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加上良好的體系保障。在越南的戰場上美軍仍然常常陷入戰爭迷霧,依賴目視。而導彈更是常常打不中。為了對付米格21,美軍從以色列弄到了真機,充分了解了其優缺點。飛行教官們研究出了針對性的技術動作。前線指揮人員則精心謀劃,嚴密組織作戰任務。我認為美軍在裝備上的優勢遠不如人員素質上的優勢大。實際上F4可以搭載兩名飛行員恐怕才是它最大的優勢。后座飛行員使得發射條件苛刻的雷達制導導彈有了實戰價值。還可以幫助戰友留意後半球。詳情請看鏈接 其實到了二代機後期美國才真正建立其平台性能優勢。這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觀念問題。蘇聯那些前線小飛機實在缺乏改進潛力。而蘇聯發力進入三代機時代以後,就迎頭趕上了,並沒有被美國甩開太遠 某匿名答主其實說的很對。其實不單F15,包括F16的可靠性問題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解決的。F16更是曾經安全飛行都成問題。美國空軍一度以河蟹應付。直到一位美國空軍飛行員遺孀不屈不撓地鬥爭了好多年。這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被拍成了電影。強烈推薦這部電影。主角軍裝不比阿湯差。女主更是贊。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189/#!/i!/ckDefault如果算上同期蘇聯人的不可靠技術的話。美國也就沒啥優勢了。某些知乎眾總是從一個極端滑到另一個極端,大概是因為這樣答容易被注意到?既然某野生毛黑開黑MIG-23的雷達,那麼就貼一下這張圖
MIG-23M與幻影F1、F4E不同高度的互相發現距離,藍寶石23D碾壓穩如狗
藍寶石23D是蘇聯第一代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雷達,之後的藍寶石23MLA就不用比了。
野生毛黑一口咬定蘇聯沒獲得過F4E數據,野爸爸說了算,又張口把F4E提前到1965年,把MIG23M推後到「70年代中期」。怎麼就這麼要碧蓮?是跟野爸爸學的么?。
首先,蘇聯通過越南擊落的殘骸獲取過F4E的雷達。
其次,1967年6月第一架生產型F4E才下線,而且由於AN/APQ-120雷達研製進度落後,頭120架飛機沒有安裝雷達。一直到1968年取消了相干接收多普勒(CORDS)技術的閹割版AN/APQ-120才裝到飛機上(經此閹割AN/APQ-120低空探測性能渣渣也就不足為奇了)。
空軍之翼文章對F4E雷達裝備的說法
而安裝藍寶石23D的MIG23M在1972年就服役了(所謂的高空雲雀即藍寶石23,只裝備了69-71年生產的一部分MIG-23S和過度型號,也就是23-11型,總數不到200架)。所謂的「金剛石23」,是出口型MS用的藍寶石21,也就是MIG-21的雷達(這也就是美國和某國從埃及拿到的米格23,拿這東西估測米格23性能?然並卵(MS僅相當於蘇聯自用型號中一部分極早期23S,總數三四十架),更高級貨要到冷戰結束後美國才能夠搞到研究)。
安裝藍寶石23D的MIG-23M什麼時候批量生產服役寫的很清楚
藍寶石23D不能下視下射?呵呵!
YF-15A是1972年7月27日第一次試飛,但這時它還沒有雷達。F-15A就技術上來說是二代和三代技術混合的產物,最大亮點是F100發動機,但可靠性捉急,完全可以看做爸爸國洋躍進強行裝逼的產物,F-15A真正形成可靠戰鬥力都70年代末80年代初了。
順便貼一下R23與AIM-7的包線,右側是沖目標前半球攻擊,左側是沖目標後半球攻擊。R23性能介於麻雀B和F之間,但R23R服役的時候,麻雀F還未服役。
(毛黑的麻雀F包線範圍還不如它口裡毛子YY的數據,真給爸爸國漲碧蓮)
MIG23ML的盤旋能力
掛載2枚R23時在不同機翼後掠角以及速度下的轉彎半徑
條件同上,盤旋一周耗時
MIG23ML與F4E在戰鬥掛載下的過載能力(橫軸為馬赫數)。虛線是機翼27-28度後掠角的性能。可變掠翼結構小後掠角過載低一些很正常。
PS:對著上面這張圖能說出米格23 M0.9飛出3G過載,我心疼毛黑的智商,這貨把穩盤過載等同飛機最大過載(對於把穩盤過載等同飛機最大過載的毛黑我真的懶得說什麼。莫非你爸爸國造飛機結構的材料1000米屈服強度有500MPA,到5000米就變成50MPA的渣渣了?飛機可承受過載跟高度有半毛錢關係?飛機機動性隨高度變化是因為發動機出力,空氣密度變化)。
==========================================================
才發現某野生毛黑拿泔貨黑70年代蘇聯搞不出單晶高溫渦輪葉片。
不妨看看你爸爸國的羅羅什麼時候搞出單晶材料葉片的。
70年代只有DS定向凝固材料,你穿越的單晶材料?
這是我今天路上撿到的,看你骨胳精奇,是百年不育的裝逼奇才,就送給你了,望妥善保管。
至於某些吹 AWG-9比盾牌性能高的貓黨,估計連相控陣體制比PD體制的最大優勢都不清楚。
==============================================================
好吧,既然有貓黨反駁PD和PESA的問題,那就算我說話不嚴謹,換個說法——相控陣體制比傳統機掃PD在多目標跟蹤和對機動目標的檢測方面擁有先天優勢。
機掃PD跟蹤多目標時,就需要轉動天線對不同目標進行分時照射,信息刷新率無法與相控陣比擬,實際使用條件也受到制約, AWG-9採用邊掃描邊跟蹤模式時,其探測距離會急劇下降,對低空目標探測距離甚至下降到100KM都不到。 AWG-9多目標跟蹤能力的實用性上要比N007差。
另一方面,PD雷達是根據反射波的多普勒頻移來獲取物體相對雷達的移動速度進而檢測出目標(速度低於一定閾值的物體,就會被當做雜波過濾掉),面對相對速度變化的機動目標,就需要對回波進行時頻分析,要獲取必要的目標參數精度就需要在一定的相干處理時間內獲取儘可能多的脈衝採樣點數。相掃雷達在這時就比機掃雷達擁有很大優勢。直觀地說就是,如果目標不是直愣愣地迎頭向你飛來,而是轉個身,機掃PD就很可能丟失目標,而相掃PD體制由於目標檢測效率更高,仍然能夠捕捉住目標。
===============================================================
PS:拿F4跟蘇聯一堆前線戰鬥機比雷達,要臉?
===============================================================
不吹,不黑
美蘇戰鬥機技術本身就有差距,而且一直存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雙方都缺少噴氣機工程經驗,所以技術上的差距在具體型號的性能上體現得不明顯,但50年代中後期美國在發動機、航電、材料上技術優勢就開始發揮出來,差距就拉大了。蘇聯在上述領域的技術發展在70-80年代又逐漸將差距縮小,但轉化到具體型號上慢了美國人一步,顯得這段時間出現明顯代差(但實際的技術差距卻是在縮小)。
但這個差距僅存在於美蘇之間,70年代後蘇聯航空技術總體上已經領先包括西歐在內的其它國家。
======================================================
掛個在回復區挑釁的工技大地鐵口軍事磚家施展同志的親密戰友。
60年代8086晶元?施展教你的?
從f4時代美國空軍就壓毛子一頭了。電子設備極其簡陋,雷達功率不忍直視的米格,最多也只能在偷襲上佔便宜了,如果放到東歐正面戰場……萊茵河上打火雞?
1965年F15立項,72年首飛,76年服役,從立項到首飛歷時7年,首飛到服役歷時4年,但這一批F15並非很成功,和後來的CDEF完全是兩個概念,可靠性問題很多,以至於軍方長期不滿意,素有機庫皇后的美名。
1969年su27立項,77年首飛,85年服役,從立項到首飛歷時8年,首飛到服役又歷時8年。首飛到服役的耗時相對於F15明顯長很多,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實際上,在首飛之後,蘇聯人發現了這款飛機(當時叫T10)有許多小毛病,蘇聯的發動機技術又不如美國,服役以後恐怕比F15還要糟糕,蘇霍伊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決定重新設計,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重大調整。新機取名T10s,於1981年再次首飛,此後歷史4年服役,獲得了軍方的盛讚。
T10原型機大改之後的T10s實際上,F15和Su27的研發周期相當,基本都是7-8年首飛,4年入役,只是F15基於一些政治考量在小毛病不斷的狀況下堅持提前裝備,而su27則在研發階段增加投入了一個時間周期克服問題,導致服役時間一推再推。如果考慮F15為完善問題花費的時間,兩款飛機的研發水平可以說是相當的。
當然,發動機技術的領先讓美國人佔盡了先機,如果是換做蘇聯人設計F15,是絕不敢在那種情況下批量裝備的。
%%%%%%%%%%%%%%%%%%%%%% 分割線 %%%%%%%%%%%%%%%%%%%%
回樓下,能得到實名反對真是榮幸之至,不過我也沒提出什麼觀點啊,F15A在美國的評價不高,是相對於已經成熟的多種美國機型,至於美蘇同期的技術水平對比,美帝優勢沒什麼疑問,我也從不討論這方面的問題。題主所問的問題在於F15的誕生是否達到了讓之前的所有美國軍機黯然失色的程度,我想是沒有的,可能還不如su27對毛子體系的影響大。
最後,您的回答我贊了。能量機動論戰鬥機黑手黨大行其道加上技術優勢
至於某位說越南美軍交換比20:1的
我們來看兩張圖
來源是半官方的美國空軍協會 加起來137:67 大約1:2越軍米格戰鬥損失一共也就137,美帝光是鬼怪就摔了400架
你覺得1:20的損失,就蘇東集團的運輸和生產能力可以承受?
中國有的人真的是滿嘴跑火車
我這個美分看得都不好意思實際空戰也沒這麼打的,F18海灣戰爭也是被MIG25捅下來過一架,還是不成規模的伊拉克單個飛行員開著猴版飛機拿猴版導彈乾的這事,毛軍飛行員成隊玩這個估計F18都不剩幾個了,幹嘛要和你下來比繞圈呢,又不是二戰。
看米軍戰鬥記錄來說AIM-7對高速迎面目標的攔截能力應該不出視距,MIG25那次最近的米軍戰機也就20左右,連成功鎖定發射記錄都沒有看到,而且當時那架MIG25也就飛了M1.7而已,考慮到AIM120早期型的標稱射程也就只比AIM7大了5而已,這就看你怎麼看了。
越戰就別說了,早期F4系列基本都是處於實際無武器狀態,早期型AIM7都不能在大過載下發射,又不能超視距打(海灣戰爭都沒做到),只能把人家能量消耗完撿漏,AIM9可靠性直到滾雷後期才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早期,NAVY除了十字軍戰士基本就是無武裝狀態。
說越南空軍其實也沒啥意義,因為整個越南戰爭期間,因為國小力微,其實越南空軍算成建制戰鬥時間的話,一共也沒飛幾個月,所以看上去損失數非常小,實際情況的話,要麼起飛就被數量或者數量+質量壓死幾乎團滅(怎麼說內利斯和TOPGUN出來的訓練水平也比越南空軍幾個士兵用一架米格的好得多)。
要麼就是被團滅了在重組中,壓根沒成建制起飛,所以壓根就不能代表實際情況,也就米國人在那邊大吹特吹好像遇到了什麼情況一樣,實際上死於高射炮和薩姆的都比死於越南空軍的遠多,只不過高射炮沒有特別好的對抗方法,出動野鼬鼠攻擊薩姆很有成效,但這完全不英雄主義,而且可能會泄漏對地壓制的戰術,只能用空戰這種大家都能理解的東西來宣傳了。
而且那幾個米軍王牌注水的也是很厲害,比如公爵先生號稱擊落了那麼多,實際上和北越的出動表都完全對不上啊,北越當天都沒有MIG17去那片區域啊,還好是北越SA-2成全他,照相槍沉海里了,否則吹都沒地方吹啊。
蘇聯人手頭的mig21可不比美國人加起來能打的二代機少,別說23和25了。
米軍二代機也多了去了,F4裝備晚,算是集大成者,而那個時候蘇聯還在玩蝗蟲海,數量淹沒戰術,而且其他的不說,米軍二代機裡面不靠譜的東西,真的有MIG21那麼猛么?三代機看SU-27一類的也沒比F15差到哪裡去,而且時間也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米軍有一次逗逼史還是中高空4:4遇到我軍殲5,視距內打了6發麻雀怒擼了自己一架,我軍無損失。
我軍倒是很大方的給米軍記了一分,米軍自己反而語焉不詳,就算你在你最佳包線上,你連航炮都沒有,導彈又爛的一坨,靠愛打仗么,實戰又不是鎖定6就贏,直到F4開始退役,米軍才把導彈的問題算是解決到能用了,但這有什麼意義呢(笑)米軍二代機在台軍手裡也好,在自己手裡也好,死於殲-5/6的都很不少,早期開F86這類一代機的時候還互有勝負,真換二代了反而我軍沒什麼損失了。很多人說超視距,不過實際上AIM120入列之前連一個合適超視距戰例都找不到,包括海灣戰爭這種虐鶸的情況也沒有,海灣戰爭還有視距內甩掉大量還有大能量的中距彈的記錄,還有很多人真的以為是打靶么(估計要麼朝鮮要麼古巴僱傭兵,要麼就乾脆是毛子教官)。
所以事實上當時是沒有什麼「超視距作戰能力」,尤其是對於有體系的完整對手,先敵發現這個詞可能更適當一些,但你擊落敵人的數量應該也不和雷達探測距離成正比。
超視距空戰這個詞,還是最近十幾年才實現的。最近一次應該還是科索沃,不過那個戰鬥條件應該比米軍靶場還好吧,畢竟打靶的時候可不會有全天候E-3/8伺候你。
當然當時(60年代左右)米軍的導彈可靠性可以等會貼個文章,別說打超視距了,視距內基本都是火箭彈(不可靠型)不靠機炮作戰,靠愛么。也不能說突然甩開 還是有漸變的過程的
美國人也是一點點發展的 還是蘇聯沒跟上
主要原因有兩個:
- 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差距
美國佬比較有錢隨意燒使勁燒 蘇聯則漸漸地跟不上美國的軍工開支了
準確的說冷戰中美蘇都是超標發展軍工 但畢竟美國經濟體量更大承受能力更強 蘇聯因此在漫長的冷戰中被漸漸拖垮——所以美國的強不止空軍甚至不止軍事
- 科技樹偏向問題
二戰的時候拖拉機廠能開出坦克 現在你看?
隨著時間推移軍工行業的精密工業越來越重要 電子工業影響越來越大 而蘇聯工業一向以傻大黑粗聞名於世 電子管小型化大坑到蘇聯解體都沒爬出來
蘇聯的軍工製造和研發體系 在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多少有些歪了
================================
但講道理 這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蘇聯是建立在二戰廢墟上的國家 它誕生時的第一要務就是在殘酷的二戰中生存下來 所以不得不採用一些看起來急功近利的方法
蘇聯的人口和經濟體量 正是美國軍備競賽這一陽謀得以勝利的根本
這正教育我們不要盲目軍事擴張
蘇聯很有代表性的兩樣軍工產品:AK47、坦克海 突出的就是簡單可靠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粗暴 沒辦法 不如此不能生存 而之後要扭轉習慣就難了
這也點明了軍隊現代化的必要性
航空一直是美帝佔優或持平,到二代機蘇系開始衰敗。越南戰爭美帝空軍主要負責舔地,真正的空優作戰只是給北越挖坑,北越是空中游擊戰,盡量阻止美帝來舔地。如果換北越來舔地,基本有去無回了。所以交換比這事要看具體情況。幸虧美帝導彈技術不成熟,不然沒導彈的米格都要當靶機。
除了50年代因噴氣機興起+毛子搞到了英鬼的發動機技術,拉近了差距之外,美帝一直比毛子高一個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