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精氣神足才有條件談開悟嗎?


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開悟是悟到自己的天性,為順應自己而行萬事!

精氣神俱足,才能更爽的更長久的行萬事,思萬物!

心有餘而力不足,可能就是對修性不修身的最大懲罰!

至於修命,活著就好,可以修到死!


開悟跟這個完全沒有關係。甚至跟一個人有多少神通也沒有關係。而是在人世間行走已經沒有任何的慾望,痛苦煩惱執著。對於萬事萬物,帶著平等的愛。但是又不干涉他們的因果。靜靜的祥和的看著他們所有的經歷。


我覺得並非必要的,應該保護身體,但不應太過貪愛。下面引用一段虛雲老和尚的例子,題主可以參考一下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一八九五年)

  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連舊日四七,共打十二個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諸位護持常住,都請回山。」

  將屆期,眾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後,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舟子索錢六枚,予不名一錢,舟人徑鼓棹去。

  又行,忽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漁者網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固赤山同住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蘇,時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

  居數日,徑赴高旻。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予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於是表堂,打香板。予順受不語,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

  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旋采石磯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乃舉予墮水事告眾,皆欽嘆。禪堂內職不令予輪值,得便修行。

  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三板耳。

  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

  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凈土!

  文章摘自虛雲老和尚《參禪要旨》


以心傳心 了悟成佛


格物致知,格物:格去對物質的執著,致知:就是知道,才會意誠、心正、修身。修身是必須的。身體強壯心態才會強大(未必好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孱弱談什麼志向,必須有點根基,佛教所言戒邪淫自有其道理,修身養性,這裡性指的是性格,修身在前說明是基礎。———————————————————

身體強弱與否,和開悟未必因果關係。本人身體孱弱,人為導致。所以至今只得三yi(回憶失意…)。

開悟機制我是不懂,都說靠悟性、看機緣,說的雲山霧繞,這是命,改命之類的方法不存在,命是先天,運才是後天,所以說改命就不對,改運,性格決定運…所以修行就是修性。一命二運三風水,呵呵???

--------------------------

說句題外話,個人認為,開悟與感覺相關,感覺強烈的人更容易開悟,這個感覺是不是可以說情商?女人感覺往往比較準確,所以女人是先天優勢,只是大多數女人眼界不夠開闊,看不清自己身處夢境,這個旁人無法體會,慈悲之心由此生之,還自得其樂,也許這就是真理,提升感覺的方法有許多,我曉得一個,開發右腦,這個又有很多方法,比如搞藝術,創作等,比較接近生活的就是運用左手了,小說大神們大多思維強大,強烈懷疑zhttty是覺者。可以用左手刷牙吃飯寫字畫畫做事之類,開始比較難,熟練就好,有用無用…成效甚慢,可以一試,不論成敗。若有所得者可否分享下心得。

===============

非寧靜無以致志遠 ..

若欲靜,少吃早起早決定。


開悟不是依賴於什麼才出現。每個人都可以開悟,然後明白原來「他」本來就在這。


沒啥關係,和吞多少口水也沒關係,不要聽某些人胡扯。


我覺得不是吧 拿最為偉大的悟道來說

佛陀可是苦行到半死 連下河洗澡的力氣都快沒了 然後得了牧女一頓乳糜 獨坐樹下悟道的 那精氣神能好?


開悟便是超越了這些單純物質的概念,不要執著這些表象。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心無所住?
推薦一本你覺得最贊的修行著作?就一本
你有過超越自身的「開悟」感嗎?當時是什麼情景?

TAG: | 靈修 | | 開悟 | 佛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