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有沒有可能是後天影響的?

後天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缺少父愛/母愛的單親家庭;

在重男輕女/重女輕男的家庭被從小當做男孩/女孩撫養;

暴力家庭/畸形家庭

等等……


2010年,這篇文獻對瑞典同性戀做了調查

L?ngstr?me N, Rahman Q, Carlstr?m E, Lichtenstein P (2010).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study of twins in Sweden. Arch Sex Behav39:75–80.

文獻的研究結果如下表所示

發現

大部分同性戀是由於環境因素造成的,遺傳因素只佔了一小部分(女性18-19%,男性34-35%)

本質上,並非所有的同性戀都是跟遺傳有關。

也就是說,同性戀的塑造跟環境有巨大關係。

而這片文章是調查數據,也就意味著, 人群中有65%-82%以上的同性戀,是後天形成的,跟環境有關。

既然環境和後天塑造了同性戀,憑什麼不可以推論環境和後天來讓同性戀變成非同性戀?

我從未否定過絕對同性戀的存在,就像本文提到的那個由於遺傳因素導致的18%的女同性戀,他們就是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其他82%的女同性戀是因為後天塑造

我就搞不清你倆胡攪蠻纏沒完沒了的,你們反駁我後天不能掰直,可是你們的反駁依據是什麼?哪篇文獻支持你們不能掰直的結論了?就靠自己想像?

————————————原文——————————

謝邀

答案是肯定的,同性戀主要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至於基因,根據目前科學上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尚未確認的不應該納入

雖然很多人都辯稱同性戀跟基因有關,但是,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未發現同性戀基因。

當然,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同性戀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2010年L?ngstr?me等在《性行為文獻》上發表研究文章系統的研究了性向問題。他們以瑞典人為研究樣本,調查當時全部在20歲到47歲的雙生子,問他們的性向,然後分析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的差別,結論是:對於男性而言,對性向的影響34%到39%來自遺傳貢獻,未見共有的環境貢獻,61%到66%為個體特異的環境貢獻;對於女性,性向的影響18%到19%來自遺傳,16%到17%來自共有的環境,64%到66%來自個體特異的環境。

也就是說,總體上,遺傳因素可能佔據了18~39%之間。

也許你會說,所有的行為本質上都跟基因有關,嗯,我覺得你說的好,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選擇你想要的答案即可。

最後,饒毅先生關於同性戀有篇文章,請移步

同性戀符合生物學規律嗎? - 饒毅的回答


完全可能,但是然後呢?

性向這東西如此隱蔽,偽造起來如此簡單,在目前社會環境中,研究者根本無法全面地觀察同性戀(及其他LGBT)群體,如何有效地研究。

我對此並不樂觀。

重新看了一下@李雷 的答案,遺傳和環境的作用只研究出了量的差異,至於是怎樣的基因和怎樣的環境能影響性向,還是一臉懵逼,尤其後者,連性向數據的真實性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想有進一步結論簡直難於登天。


忘了是英國還是美國,拍過一對雙胞胎兄弟性向研究的紀錄片,兄弟倆,同卵雙胞,一個異性戀一個同性戀。


同性戀現象是在人類歷史上、在各個文化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行為模式,無論是在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還是在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無論是在21世紀的今天,還是在遠古時代。

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對同性戀現象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在社會中造成了這一現象根本不存在的假象。少數進入人們視野的同性戀者,不是求醫問葯要求矯治的,就是犯了罪的。由此更增強了人們以同性戀為疾病、犯罪和社會越軌行為的看法。

這種狀況的真正改變源於同性戀解放運動在西方的興起。在今天,經過各界朋友們的一致努力,同性戀在中國也逐漸浮出水面。在書報雜誌、電影電視、歌舞戲劇等各類傳媒和文化領域,同性戀的聲音從無到有,而且越來越響亮。

同性戀者應當像每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樣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利,享有自由選擇性對象的權利,享有結婚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僅不應當被剝奪,被歧視,反而應當得到精心的呵護。因此,在我看來,談性說愛中文網的同性戀章節不僅具有答疑解難普及知識的功能,而且是同性戀者本應享有的憲法權利的伸張。我相信,這一章節的上線將有利於公眾對同性戀的了解,也有利於同性戀者對自身的了解,將使我國的同性戀亞文化更健康更蓬勃地發展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李銀河

2014年8月26日

在你情竇初開的小時代,你可能會朝思暮想一個人。這個人也許是你的朋友、你的學長、你的老師、一個電影明星或一位流行歌手。你的這位夢中情人,可能是一名異性,也有可能與你性別相同,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果你發現自己愛上了一位同性,並且有種衝動想要跟ta的身體親密接觸,那麼你很可能是同性戀者。

同性戀者,既可以是男性,又可以是女性。在中國,人們通常還會使用「同志」一詞來指代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則往往被叫做「拉拉」。在不同地區,還有諸如「兔兒爺」、「玻璃」、「飄飄」和「基佬」等方言稱呼。

當然,如果你在心理和生理上,既被異性吸引,也被同性吸引,那麼你可能是雙性戀者。如果你只是喜歡異性,你就是異性戀者,或稱「直人」。如果你無論異性還是同性都不喜歡,你還可能是無性戀者。無論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乃至無性戀,都是人類正常的性傾向。

小夥伴們,現在要考考你們的英語了……你們可能以前見過這樣一個縮寫「LBGT」,你知道這是蝦米意思么?這其實是英語中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和Transgender(跨性別者)四個詞的首字母縮寫。

在加拿大多倫多2014年世界驕傲大會上,出現了迄今最長的有關多元性與性別的縮寫:LGBTTIQQ2SA!除了上述的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跨性別者之外,還有Transsexual(變性者)、Intersex(間性者/中間性者/陰陽人)、Queer(酷兒),Questioning(性別/性向存疑者)、Two-Spirited(雙靈者——北美原住民用來指代體內擁有兩種性別之靈魂的人)以及Allies(直人盟友)。腦袋是不是有點暈?不生產標籤會死么?no zuo no die啊!

值得一提的是,性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截然分明的現象,還有很多過渡地帶:不僅人群中各人生理解剖的性器官不是完全相同的狀態,不僅性功能大家各自都有差異,不僅性別認同及認同的程度彼此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僅性別身份呈現多樣化的相態,而且先天形成的性傾向也具有流動的特性。

對於有些人來講,性和愛,還可以分離。比如,有的人在情感上可能會被同性所吸引,卻並不想與其有親密的身體接觸。有的人會跟同性發生性接觸,卻不會愛上對方。

所以,親愛的們,不要再以為世界上只有異性戀這樣一種性傾向,也不要再以為只有男女兩種性別啦。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多元才如此精彩!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發生著變化,我們開始特別留心另外一個人,我們的心會小鹿亂撞,哪怕ta的一顰一笑都會讓你產生性的衝動,這是我們的本能。

對很多人而言,探索自己的性傾向是一個非常糾結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會持續很多年。如果讓我心動的人是同性,那麼我是同性戀嗎?我是女孩,如果吻了一個女孩,那我是同性戀嗎?如果我對男女都有感覺,我是雙性戀嗎?……然而,沒有人能夠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你的性傾向主要是由你的性感受,而不主要是由性行為決定的。你可能和不同的人有過不同的性經歷,但這並不會自動給你貼上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的標籤。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的性傾向是什麼,你只有追問自己的內心,然後自己判斷。

一般來講,你的性傾向取決於你愛上了誰,以及你想跟誰做愛。換句話說,你的情感和身體被誰吸引。不妨問問自己,誰是那個讓你心跳不已的人,你想跟誰白頭偕老等。如果你在情感上和身體上都對某位同性產生了愛慕,那麼你很可能就是同志或者拉拉。如果你覺得你喜歡一個人跟性別無關,那你可能是雙性戀者。

沒有人能夠確認你的性傾向,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情感和慾望。不用急著下判斷,慢慢來吧!看清楚自己的感情和慾望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你沒有必要立馬為自己選擇一個標籤。何況有時候,人們的感覺也是隨著時間而變的!

內容整理自公眾號:性啟蒙

關注公眾號:性啟蒙(qimeng5377)了解更多同性戀方面的知識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個男的,你還會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嗎?


贊同饒毅關於同性戀的解釋,鏈接別人好像給了,我就不貼了。

貼吧,微博,豆瓣,還有知乎上。

很多女同女權派都是在成長階段沒得到足夠的普通男性的關愛(指包括但不僅限於父愛/戀愛以及男性友誼),

亦或者在原本就很認知未成熟的時候過多的接觸了負面媒體信息(比如各種性侵案,性別歧視等),

從而表現出的一種叫做厭男也好恐男也好的情緒。

她們往往會認為【女人天生就是雙性戀】/【女權就是女人愛女人】/【否認G點以及陰道高潮】等等。。。比較直白的就會直接說討厭男性那玩意兒。

極端點的可以看微博/貼吧,包裝的高大上的可以看豆瓣/知乎。

如果有人懷疑我的總結,沒關係。

你培養一個身份:

就比如從小被父母冷落被弟弟欺負的三線城市姐姐好了(唉,「我」還要幫弟弟攢彩禮錢呢。。。笑),

混進她們的圈子,慢慢了解就可以了。

我陸陸續續觀察了兩年------當然也沒吃飽了撐整天和她們聊,一來壞心情,而來容易暴露。(我這麼一說是不是就暴露了)

越是強勢的表現,越是一種對危機感的警惕。

除非,同性女權成長遭遇以及對男性的「蔑視」只是意外巧合,

這巧合有人太巧了。

我父親也是個混球,家裡里里外外全靠母親支撐。。。

如果我不是男孩,我恐怕也會覺得【男性就是渣渣】/【就算有好的男性又怎麼樣人還是要靠自己】。。。等等----這種不安全感可以說是環境賦予的。

但是我是男的,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立下誓言」(別笑,小孩子嘛):

男主外,女主內!

------我絕對不想像我父親那樣讓自己的妻子整天在外奔波,整天換工作,一年幾乎不能休息因為休息一天就是少賺一天的錢。。。

雖然這麼說,我其實極少參與這種話題,觀察居多。

但每參與一次,都會被被罵作「直男癌」----在貼吧可能被罵的更狠些。。。

現在好好充實自己,為家庭創造更好的條件才是真的。

無論男女。

正打算去日本,有可能的話找日本伴侶也不錯----重視家庭就好。

solo玩家有solo玩家的玩法,team有team的玩法。

別人的生活態度輪不到我發表尖銳言論。

就算我覺得【同性戀是後天因素,可以接受治療】-----我在十幾年的網路生涯里也認識了幾個同性戀朋友,聊了幾年好像沒什麼隔閡啊? 為什麼和貼吧知乎女權就不是那樣子的呢。。。

最後,我好討厭「經濟不獨立人格不自主」這句話,好討厭。

因為這句話里充斥著滿滿的歧視----包括恩格斯關於女性工作的言論,也是建立在了歧視角度的。


哈哈,堂堂大博士被質疑了就是這個樣子哦,刪回復看來就像我回復里問你的是不是有反對意見就應該被燒死一樣,如果讓你掌握權利一定做得出來不用懷疑!

反對最高票答案@李雷讓我拿出論文,文獻不好意思我拿不出,因為那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就像我和你討論我從事的建築專業估計你也辯論不過我,不過我闡述下我反駁的觀點!

1.請問一篇文獻是否就可以證明這個論點是完全正確的,貴生物圈我不懂!但是我的科學觀告訴我完全不可能,不然就不需要研究和繼續發論文了!我只聽說「主流科學界達成一種共識」這樣的文字,從來不會說我現在的理論是絕對正確的!而且那篇文獻也從來不能代表整個科學界

2.我想問下李博士您也說了從來沒有研究表明具有同性戀基因,那好那就是決定愛誰的基因你我都是一個,男女都是一個,對吧?那你喜歡女人是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的呢?你能不能被培養成喜歡男人呢?你要告訴我不能,那我就放心了,您這就是所謂的雙標科學,別忘了還有女同性戀這種人哦!

3.您要是告訴我您也可以被環境改變成同性戀,那我就更放心了,我和你更一樣,無非是在一個同性戀狀態暫時的呆一下而已,而且明天沒準您也是同性戀了,所以別覺得同性戀特殊那就是一種狀態對吧!

4.作為一個工科男我崇尚科學,但是我接受的科學教育我說所有的盲目相信一種科學那都可能是不科學的,因為只有神學才會告訴你什麼是絕對正確的!不知道和你的科學觀是否相同!


我來說幾句廢話~當然可能是後天影響的了~這種東西就和愛吃什麼菜差不多啊,自古就有同性戀,異性戀,你不能說每個同性戀都有所謂的同性戀基因吧?用腦子想想行不行?

還有反對這種說法的人也挺可笑的,同性戀的個體自己不覺得難受就沒必要去選擇掰直自己啊,別人也不可以跟他說你這是病得治。

對於那些騙婚的同性戀,我只能說,真是有屌沒種的垃圾。道德敗壞,確實是病,得治。


@李雷 你的回答當然是沒問題的,我也從不反對"。 我指出的只有2點:1,@孫逸 評論里說的是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隨意發聲,與你所說的 不是同性戀不能談同性戀的事 並不相同,我想是正常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邏輯關係。

2,性取向流動的觀點以及環境因素佔主要的觀點是否能推出 「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可以改變性取向,是否有論文支持。

這兩點的邏輯很混亂嗎?

最後,我沒想找你所謂的撕逼,但是你罵我的評論我已經舉報。

ps:我沒點過舉報,請你不要隨意潑髒水。謝謝


以我目前遇見過的同性戀來看 我覺得同性戀的形成主要分三種

第一種:天生的 我有一個同學對我講過 他兩歲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搶她姐姐的髮夾和裙子

第二種:被異性深深傷害過 這種情況女生比較多 大多在年少無知的情況下被別人玩弄了感情 付出了代價 以至於自殘 墮胎等等 從此以後對異性失去興趣

第三種:父母離異 和父母一方生活 不過也分兩種情況 我遇到過一個男同性戀 從小和母親長大 所以長大後渴望男性的關愛 還有一個女同性戀 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 日子過得很辛苦 所以從小就有保護媽媽的意識 充當家裡男性角色 長大之後變成同性戀

不歧視同性戀 在不影響和不危害他人的情況下 任何選擇都應該被尊重


推薦閱讀:

當別人盯著你看的時候 即使你看不到 也一定感覺得到 那麼到底是什麼器官感覺到的呢?
為什麼在人類的想法里,體型大的怪獸都是走的很慢,難道螞蟻看人類走路很慢嗎?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能製造出直接把草變成肉的機器嗎?
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如果真是劉賀,通過還原海昏侯的遺骸,能否還原出漢武帝的外貌嗎?

TAG:習慣 | 同性戀 | 倖存者 | 遺傳基因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