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李笑來、萬維鋼、劉未鵬、霧滿攔江等人的各種方法論和認知論是不是一種新的成功學?

謝邀

采銅、李笑來、萬維鋼、劉未鵬、霧滿攔江等指導各種科學的學習上進方法論和認知論,是不是一種新的成功學?

以上作者給的常常都是一種顛覆式正能量,科學實用,但感覺和曾經的成功學有某些相似,雖然更為科學實用,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期待交流討論!

先說結論:

再優秀的作者也不能代替你思考,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他是工具;當他在思考的時候你是工具。

挺好的問題,我講課的時候也有人會說,哪部分是雞湯,哪部分是成功學。

我個人比較反感成功學,比較推崇達成目標的有效策略,我這的有效策略和題目中幾位的方法論和認知論類似。

藉此問題,稍微把我理解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異同之處分析一下。

  • 三個共同點:

  1. 必有一個結論。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強調實用的文章或書籍,必有一個結論。實用的工具或方法論,歸根到底是為了支持決策而非學者研究。研究需要知道為什麼,但是實幹需要解決怎麼辦,怎麼辦需要明確的結論作為參考。比如我很喜歡萬維剛的一句話:簡單無法戰勝複雜,只有複雜能夠戰勝複雜。
  2. 結論需要足夠簡單。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面向行動的文章或書籍,必須足夠簡單。過於複雜的理論在實際的行動中沒有意義,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中,你沒辦法按下暫停,前思後想統籌計劃。無論背後有多少沉澱,最終都要抽象出《薩利機長》中一個30秒的檢查清單。
  3. 結論難以自洽、他洽、續洽。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學在內的任何面向行動的文章或書籍,無法滿足一般科學的自洽、他洽和續洽。多數需要工具和方法論來解決的問題都是有限信息下的,多目標多利益博弈,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標準的最優方案。對這個人有效的策略,對另一個人可能無效;對此時有效的策略,對彼時可能無效。

以上三點就是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共同之處。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特別,無論是波特五力模型還是SWOT分析,無論是麥肯錫7S還是價值鏈分析,無論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還是一分鐘經理人,都是一樣的有結論、結論足夠簡單、結論無法自洽、他洽、續洽。

這三個共同點背後真正的核心是,我們是人,我們在和人競爭,而人有適應性,競爭會發展。30年前的電影中送花是浪漫,現在的電影中送花是爛俗。《基業長青》中代表基業長青的企業,已經倒了4家;重新定義的公司,又會在多久之後重新經歷《從0到1》和《創業維艱》呢?

  • 三個不同點:

  1. 有效策略是主動的,成功學是被動的。有效策略把你視為強者,認為你有能力分析環境、評估現狀,選擇合適工具和策略去達成目標,並且有能力為結果負責。成功學把你視為弱者,認為你無法為眼前的問題作出有效的決策,不願意承擔壓力和責任,他會塞給你一個60分的答案並讓你感恩戴德的接受。
  2. 有效策略聚焦結果,成功學強調過程。有效策略的目標是解決問題,體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能夠解決問題,即使不在體系範圍內也完全可以接受進而容納進來。成功學的目標是讓你相信解決問題的工具是正確的,實踐的反饋只是用來驗證工具,結果可能是工具買的越來越多,事情卻一事無成。
  3. 有效策略是動態的,成功學是靜態的。有效策略承認自身的局限性,接受問題的複雜性,不斷的評估工具,打磨工具與所處環境和自身追求相磨合,相適應。不斷實踐、反思、建構、重構。成功學不需要你反思,只需要你堅持,不需要你溝通,只需要你自信。對10000小時理論不同的理解,就是這兩種思維最大的不同。

這兩者的差異,不難區分,為什麼會被混為一談,為什麼少有人去罵《定位》《長尾理論》這類書籍。

真正把問題混淆的節點是,付費,尤其是高額付費。

在普羅大眾的思維當中,付費後就是客戶,產品不能把在客戶付費後,還把責任都扔給客戶。

事實上,消費這種知識產品是有門檻的。

門檻就是,你必須是強者,你要有能力評估這些產品的價值,你要有能力挖掘這些產品潛在的價值,你要有能力在發現判斷失誤後,接受失敗,承擔責任,總結教訓,自我成長。

再優秀的作者也不能代替你思考,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他是工具;當他在思考的時候你是工具。

今天的世界充滿資源,也遍布陷阱,只有強者可以駕馭資源,躲避陷阱。

如果你還不夠強,別擔心,每一個強者都是真刀真槍,流血流汗拼過來的,讓我們從評估收益(可能不多),總結教訓(面向未來)開始變強。

———————附送如何分辨有效策略和成功學的檢查清單————————

如果你在閱讀任何人(包括不僅限於題目中的作者)的書籍或文章之後,

  1. 你對他所說的內容完全相信毫無懷疑;
  2. 你只是被動吸收,毫無自己的總結和反思;
  3. 你的效率和效能沒有絲毫提升。

無論其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怎麼看,這些人的書籍和文章對你來說就是成功學。

如果你在閱讀任何人(包括不僅限於題目中的作者)的書籍或文章之後,

  1. 你的下一步行動更有思路和方向;
  2. 你的工作生活效率更高,績效更好;
  3. 你對自我評估、自我提升,有了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無論其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怎麼看,這些人的書籍和文章對你來說就是有效策略。


我只看過李笑來的書,也聽了live。

感覺他故作高深,其實一句話的事,他會講成50句,讓你感到確實他認識的深。羅胖振宇很無恥,老捧他。

我同意他是新成功學。第一代成功學是:你一定可以!他可算第二代:看我的,你也可以!其實他們都是收智商稅的,只不過第一代由於出道早沒比較吆喝一下就把稅收到了,第二代光靠吆喝不行還得在其他領域有些小成就大家才信,可其實也就是小成就,他最大的成就還是賣成功學。

第一代,第二代都可以讀讀,當你意識到他在收你的智商稅,你就變聰明了點吧。聰明之外,成功還要靠毅力和運氣。



先說結論,成功學和雞湯不好,不代表完全沒有激勵的效果,不然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需要。

另一個結論,當你自己沒有開始行動的時候,任何外界的真理道理,都是雞湯。

每一個寫文章的人,都註定日復一日的熬著雞湯,這並不是寫文章的初衷,但卻註定是寫文章的結果。

抱歉,外界能提供給個人的只有雞湯。

曾寫過一個什麼是理由,什麼是借口的回答。用來說服自己的是理由,用來說服別人的是借口。

道理與雞湯也是如此,用來說服自己的是道理,用來說服別人的是雞湯。一如刀用在廚房是廚具,用來砍人就往往不在是廚具。

理由只能用以說服自身,並不能改變責任的歸屬,恰當的理由可以說服自身,讓自身接受承擔已經歸屬的結果和責任。

而當試圖用理由來扭曲責任的歸屬,將自身排除在外,理由就蛻變為了借口。理仍舊是那個理,但理已經超出了自身的範圍,不在可以為由。

同理,道理只能用以說服自身,使自身接受承擔已經歸屬的結果和責任。當道理試圖用來說服改變他人,道理就超出了自身的範圍,理仍舊是那個理,但已經越過了道,只剩下雞湯。

道理,唯有在自己道路上的才是理,是人在自己道路自身經歷上結識的理。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條條大路路不同。一個人會相信的道理,一定是其願意相信的道理,這是人的局限性,也是人的經歷的局限性。

與自身經歷結合,人才與道理產生了聯繫,對道理的認同和堅持都立足於過往的經歷,堅定的道理又會延續在之後的經歷中,成為依賴路徑。所以往往又有過去的成功導致未來的失敗,錯的並不是理,而是道路和經歷的局限性,是人自身局限性。

在自身能力範圍之外,人總是無知的,試圖用自身道路上有局限的道理和能力去干涉外界,脫離自身道路自身經歷的範圍,道路變成了雞湯,試圖用雞湯扭曲世界,自然是不可能有結果。

即使最聰明的人能夠通過別人的錯誤吸取教訓。但也並不是無端而來,仍舊必須立足自身的經歷,更細心的觀察,更高效率的發現總結出自己的道理,從別人的路上得到的地圖,終歸只是一鍋已經冷掉的雞湯。

人對完全沒有經歷過的事務是無法理解的,即使能夠一定程度上的共情,仍舊是基於自身經歷,缺乏信息和經歷的農夫會想像國王用金鋤頭耕地。

從外在上,人的組成部分和構成結構是完全一樣的,以教科書為例,實際也並沒有什麼差別。同樣一本教科書,有人考清華北大,有人專科都考不上,教科書是雞湯嗎?

現在大部分普通人都擁有吊打孔子這些古人的閱讀量。但閱讀只是學習和進步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知識類的學習需要在大腦中不斷的演練推理,積累出豐富的案例。

而行為類的變化和進步,更是乾乾脆脆,沒有實際經歷和行動,所有的閱讀都是無用功。

閱讀不建立在經歷和行為上,無法構成知識體系,所有的閱讀都只是浮萍,對人生起不到任何支撐作用。

人本質的區別是經歷的區別,唯有在經歷中總結形成的道路是不存在相同之處。重要的是去構建那些經歷,同樣的教材,學渣可以有更多的閱讀量,但學霸在大腦中的推理過程構建的思維經歷,形成的解題思路是區別所在。

別人替代不了你,別人幫助不了你,外界能給你的只有雞湯,唯有生活最終會教會人繼續逃避,或面對現實。

每一次出生,都是野蠻對文明的入侵,文明並非天經地義自然而然。初生的孩子都是初生的動物,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真正學會文明。

一個硬碟可以裝下人一百輩子也學不完的知識,通過搜索,硬碟對知識的提供更是遠遠超過人類。但人們不會認為硬碟真正擁有這些知識,人類唯有在行動和干涉中才能展現價值。

不能展現的價值,就從來沒有存在過。一個人的行為代表一個人的真實,無法展示的想法只是沒有意義的雜念和雞湯,做壞事的一定是壞人。

寫文章的開始想講道理,卻發現,世界的評價和真實,只能基於現實的存在。道理只能用以說服自身,使自身接受承擔已經歸屬的結果和責任,一旦對外提供,就只有雞湯了。

看文章的開始想明白道理,卻發現,世界的評價和真實,只能基於現實的存在。經歷不同,選擇不同,別人的終究只能看看,不複製經歷,最終只是喝了一碗雞湯。

別人幫助不了你,別人替代不了你,外界能給你的只有一碗又一碗雞湯。但也許有一碗雞湯是適合你的,你願意喝下去,願意去行動嗎?


謝邀,私人微信andylee2017,歡迎神交???

這世界不缺聰明人,也不缺思考者和行動者,可為什麼成功的總是少數?題主說的這些大神成功學都有他們的道理,我也來談談自己的三步成功學。

01

我坐在一張大桌子的正前方,眼前放著一支筆。

第一步:我的腦袋裡想——我要把這支筆豎著放到電腦鍵盤的正中間。

第二步:我用自己的手拿起那支筆。

第三步:把筆準確地豎著放在電腦鍵盤的中間。

成功完成。

是不是覺得我的回答out of mind,在搞什麼飛機?!還拆成三步,就能成功?!

哈哈,別急,看我繼續答。

02

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哪怕是在睡夢中,你的大腦也會和快速轉動的眼球一樣在回想或生成每一個奇幻的畫面。

首先,你在想什麼很重要。

有的人每天都在胡思亂想——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好玩的,如何早點下班,如何晚點上班。他們想了很多很多,卻是如何逃避、如何偷懶、如何及時行樂……

只有少部分人會想:30年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此開始倒推,29年、28年……直至今年,我的目標分別是什麼。

甚至是當下的一個想法,比如我要把那支紅筆放到筆記本鍵盤的中間,也是為了向手機屏幕前的你講明白一個道理。

會想的人目標清晰、明確。反過來講,成功的第一步——會思考。

其次,有多少人會將所思所想付諸行動。

有的人天生是一個目標明確者,知道自己要什麼。這真是老天的眷顧,給了一個D型性格(來自DISC性格分析的一個概念,D型的人做事目的性強)。

可是,會想就可以嗎?正如剛才我說的那支眼前的紅筆,光靠我的腦袋裡想:我要把這支筆豎著放到電腦鍵盤的正中間。我要把這支筆豎著放到電腦鍵盤的正中間。我要把這支筆豎著放到電腦鍵盤的正中間……

想千萬遍,哪怕你大聲喊出來,如果沒有「動手」,那支筆還是在那裡,不會有任何改變。

知易行難,沒有行動的都是空想。成功的第二步——立即行動。

最後,就算你開始行動了,就成功了嗎?

有的人拿著筆發獃,有的人在看這支筆是什麼牌子的筆呀,按鍵靈不靈,為什麼要我拿紅色的筆,我想放藍色的筆不行嗎……又開始胡思亂想。

或者此時手機響了,有別人來找他,眼前的電腦上彈出一個對話框……ta又把筆放下,做別的事情。

有人確實行動,拿起了那支筆,但ta沒有按想法去放那支筆。他把筆隨意地放到電腦後面、鍵盤邊上、橫著放在中間……就是沒有按照既定的目標(鍵盤中央豎著放)做完。

做事和做成事完全是兩個概念,差別很大。成功的第三步——做出結果。

你看:一個人要成功其實與事情的難易無關,而是被這三步逐漸淘汰出局。

原來成功的總是少數不是被這個世界,而是被自己的每一步打敗。

03

做個小結。要成功,就三步:會思考、立即行動、做出結果。

道理真的好簡單,就算沒有這篇文章,很多人也會看著手機屏幕直點頭「我懂的,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

因為……注意啊……這裡我要敲黑板!

大三步里的每一步,還套著小三步,小三步里,還套著小小三步。

例如,會思考里的小三步是什麼?

第一小步:會思考里的會思考,即具備思考的能力或者思考的方法。比如,邏輯思考法、水平思考法、六帽思考法……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小步:會思考里的立即行動,即有讓自己開動腦筋的意願,驅使大腦高速運轉起來。上述思考方法,知道的人也不少,讀了很多書、上了許多微課,但就是沒有讓大腦行動起來。你只是知道自己知道。

第三小步:會思考里的做出結果,即具備了思考的方法,並開動腦筋後,要想出一個好目標才行呀。我相信這世界上努力的人是多數,但真正想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適合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的人卻是少數,這一步——難。

我繼續給你解決方案。還記得上周五《無論你想如何成長,這21個方法都可以幫忙》里的第18條時間管理法則嗎?

分步驟完成工作:將大而複雜的任務切割分解成小部分,然後從核心開始逐一處理。

所以,做個總結。

要成功,就三步:會思考、立即行動、做出結果。不能解決問題的,再往「下」拆解成三個「小小步"。如還不夠,繼續往下拆成三個「小小小步」……直到某一個層級的三個步驟可以達到目標,再倒過來做上一層的三個步驟。

篇幅關係,就不拆「立即行動和做出結果」里的小三步,我等著你來拆給我看,並歡迎交流評論。


比較深入看過是李笑來和劉未鵬的。剩下的沒怎麼讀過不予評價。

我看了很多人對於他們的見解覺得是雞湯,或者很多人說一看過去就是濃濃的雞湯文,會看下去會花時間的肯定在交智商稅。

知乎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了。

他們把世界認知成以他們為中心的世界,事實上對你沒有用並不意味著對別人沒用,你知道了不代表別人知道。

實踐過嗎?試過嗎?反思過嗎?

還是從一開始就有了刻板印象,以後什麼都改不回來了?

我按上面寫的東西不斷去反思自己,去客觀看待自己,現在效果並不是太明顯,但是還需要努力。

成功到底代表著什麼,我一直在想,對於我而言成功是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我可以克服我的性格上缺點和不足,或許就像李笑來講得,七年就是一輩子,不應該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地方。

每個七年都意味著全新,你要走出自己給自己畫的囚牢。

多學習,多試試,多去注意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多去寫作。

而不是一味地評價別人,批評別人,如果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加高尚,更加成功。

知乎在我心中,給我開啟了一扇大門,希望你們開了門之後不要往裡面丟垃圾,這樣很不好。

不管是不是成功學,你去做了,去嘗試,行你就繼續做,不行就放棄換一條路。

很多人總是想一次就好,一步登天,可是哪裡有那麼好運,不都是要多多嘗試,接受教訓然後成長嗎?


知乎的幾個基本論調:

1.雞湯、成功學是誤人子弟。

2.如果有人鼓勵你,那就是在給你灌雞湯。

3.有助於獲取成功的方法都是成功學,雖然羅振宇每期都在談不同的書,談論著各種各樣的內容,還是有人把它們概括為成功學,我就不知道這些人哪根筋搭錯了。

我認為這些論調非常值得警惕,而且似乎有人在有意識地灌輸這些"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一些特徵:

全或無思維、過度概括、精神過濾、優勢打折、妄下斷語、誇大與縮小、情緒推理、應該陳述、貼標籤、責備等等。

知乎幾乎到處都是這些東西,不信就從上面的角度仔細檢查一下。


看過萬維剛和李笑來的書,覺得還是很有啟發的,而且這兩位都是在各自領悟有一定成就的人,對自己的思維方式或者人生經驗進行寫出總結。我覺得相比雞湯書他們的書更有操作性,雞湯書你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操作的。比如看了李笑來的書我現在也經常每晚記錄下自己的時間開銷,對時間的感知比以前強很多。而看了萬維剛的書關於如何做筆記的章節我還真這樣去做了筆記,而做了一段時間筆記之後你會發現書中的精華真的能在現實生活中浮現,就像套路樣已經在你腦子中雕刻,比別人的反應會快很多,完全就是潛意識的反應。記得在quora中一個回答是讀書有什麼用,下面的人這樣回答:那些讀過的東西就像吃進去的食物,最終變成了身體的血和肉。你不能說他們寫的東西全有用,但是你能最終實踐到生活中那這本書就已經在你的身體里生出了血和肉。所以我認為評價一本高深的書究竟是不是雞湯,那就從他們的書中挑選幾個例子進行實踐,真對你有效說明他們說的東西是可以複製的,而雞湯說的道理是很難複製的,這也許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吧


1,成功學的問題在於道理歸結的簡單粗暴以及無法執行,但不能一棍子打死,成功學這類的書、文章,依舊可以給你啟發,也能激勵你向上,這些也是價值。

2,看任何書都要帶著自己的腦子,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就是怕你們看什麼信什麼,不自己去思考,這樣的人看什麼書都沒用。

3,任何一本書,都沒有全部精讀的必要,有些書90%是好內容,有些書可能就一句話有用。但有時候就是因為那一句話,給我帶來了一次機會,或者一個新的看問題的角度。你們可以看到我買了近100場知乎live,它們真都那麼有用嗎?沒有,大部分都是水貨,有些我都懶得吐槽,但我以後還是會買。為什麼?我不求一場30塊錢的live能給我帶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但裡面總有些話會給我帶來啟發,也許就一句話,但我覺得那一句話的價值是遠遠超出一場live的售價的。這就像vc投資,也許你投了10個,9個都倒閉了,但剩下一個上市了,你就賺翻了。

4,說到底,這種書能暢銷,還是抓准了你們浮躁的心態。你們希望快速成功,他們就賣成功學,讓你們感覺買到了通往成功的鑰匙。但暢銷的同時被罵,也是因為這個,這些書並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成功。不過由於存在概率事件,一定有讀者通過看這個書成功的,哪怕概率再小,作者拿出來說,又能增加可信度,於是更暢銷了,就像轉發錦鯉現象。這是毅種循環。

5,我會去看這類成功學的書,但也同樣會看專業書籍,也會看各種名著。有些人只看成功學,就想變得牛逼,這是自己的問題。

6,我的職業是做傳播,需要知識足夠博,所以需要大量涉獵,但一般人我覺得沒必要,可看可不看,有時間就瞅瞅,沒時間就別看了吧,沒啥損失。


題主需要先去辨析一下什麼叫『科學』

劉,萬基本上屬於海外新書科普向讀書筆記,二次加工

李是個人經驗加上N本書掰碎了揉一塊

霧在這幾個人裡面算比較有社會經驗的,然而最近的生意似乎就是寫手+講師,每個字都是為了錢

采銅沒看過,不評價


似乎不好一概而論。

我認為,所謂成功學的書,以煽動為主,輔之以一些門檻很低的知識、經驗、道理和感悟,讓人很好接受,甚至願意掏錢,也許有某些零星的啟發,但總體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思維脈絡。

采銅大神明顯不屬於此類,他的一些文字我覺得看著還有點兒生澀,如果雞湯是這個味兒,那恐怕不好賣。

李笑來整體態度是認真理性的,不煽動,平和的講自己體會到的道理,接受起來門檻相對低,信息密度不那麼高,我覺得稱不上成功學。但提供的方法論似乎稱不上自成體系。總體講,是有啟發的。

萬維剛(同人於野)的書沒有完整讀過,看過一些小文章,文風嚴謹,也有一定信息量。總體態度是科學理性的,不屬於成功學。

劉未鵬的書也未細讀,不評論。

霧滿攔江的公眾號關注了有一兩個月了,此前覺得他對人性的洞察和思考還是比較深刻的,後來讀多了,發現基本上類似的東西翻來覆去講,就是換點兒歷史小故事,信息量很低。另外主要關注的是人性、鬥爭,權術等方面,然後還開培訓班,這是妥妥的傳統成功學套路啊。當然不是說成功學就不好,我僅僅給出我的事實判斷,價值方面咱們不討論。

另外他的書《神起聖人王陽明》評價也不甚高。即便如此,人還辦了個心學講武堂來圈錢:

心學講武堂第三期北京女高管專場培訓項目調整公告

應小夥伴們的要求,特開女學員專場,所以第三期的項目及課程,是專為女性而設計。

原定三個項目:

第一個項目:披著狼皮的羊,這個項目的目的是訓練女學員的判斷力。

第二個項目,搶新郎,訓練女性柔敏的感受與富魅力的表達。

第三個項目,名花傾城,訓練女學員嫻靜與溫和、但絕不允許被拒絕的意志體現。

增設一個新項目,資本遊戲,訓練女性理財意識及技巧。此項目為金融職業女性專業設置,暫不進入公開訓練課程。

理論課程有陽明心學體系及發展,職場實戰講訓,女性情緒管理學。

——心學講武堂,是應小夥伴們多次強烈要求,踐行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將霧滿攔江的職場經驗與知識,與報名學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設計特殊教程,進行針對性訓練,目的是磨礪你的意志,豐富職場經驗,賦予你足夠的職場智慧,以期應對未來的人生。

講,是理論,武,是實戰實操的行動。

心學講武堂第三期北京女高管培訓明日舉辦。

報名建議:針對並不限於以下幾種類型:

渴望進一步提升自己,並一窺心學之秘的企業高管。

渴望衝擊管理層的一般員工。

對王陽明心學有好奇心,並渴望運用心學獲得提升的愛好者。


題主是不是在找這張圖?


我感覺他們很多的東西還是有值得學習的,所謂的成功學,我認為就是告訴你宏大的理想,沒有告訴你實現理想的方法。

之前看過采銅的專著,感覺滿受益的,昨晚聽了李笑來知乎live,感覺有些觀點確實是值得學習的。現把昨晚聽李笑來知乎live-《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益閱讀操作系統》感處進行分享。

李老師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該主題分享。1.打破幻覺;2.要讀就要讀認真;3.如何才能認真;4.如何像作者一樣閱讀。其中,「如何才能認真」這一方面,李老師從概念,關聯,邏輯,科學方法論這四個方面進行展開敘述。

至於具體分享內容,我也不此也不再啰嗦,那就寫一些讓我從中受吧啟發的觀點和看法。

1.「只說結論而不去講述論證過程都是耍流氓」。確實是,在我們周邊環境,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只告訴你結論卻不講述論證過程。有結果和結論確實很爽,但是因為沒有詳細地論述過程來說服自己,結果就導致直接的主動思考能力下降,變得沒有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因此,我們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產生這個結果,如何分析,有哪些觀點論據可以支撐。說到論據,觀點,李老師提出一個觀點,我感覺很有意思,下面再說。

2.「總以為網上知識很多,其實爆炸的是垃圾,不是知識,有用的知識本身產生不易,因此有用的知識相對而言比較少。」不難發現,比如打開網頁,跳出來目接不暇的各種信息,很多時候就是標題新穎,點擊一看,除了感覺已經看完了並沒有收到什麼很有用的信息。當然這就涉及到了如何判定是否為好文章。

3.如何判定文章是好文章呢,在此次分享會上,有個觀點,就是我們會遇到很多病毒- 「把看法偽裝成事實的看法」。意思就是,一些人會把自身的看法扭曲成事實,已達到偷梁換柱的功效。「來說是非之人,非奸即盜」。對於那些只是把作者的看法堆積成一篇文章,而裡面事實卻幾乎不提,或者把自己的看法替換成事實,那麼這些文章就值得警惕了。

那麼又該如何判定呢?李老師給出的方案如下:1.畫出基本事實,所謂的基本事實就是那些無需證明的事件。2.挑出作者對此事看法的觀點。3.畫出支撐作者對此事看法的各種論據(證據)和支持。如果,找不出各種論據和支持,或者找出來的論據難以支撐作者的觀點,那麼這樣的文章就要警惕了。回到第一點,「只說結論而不去講述論證過程都是耍流氓」。

4. 「輸出可能更重要」。閱讀無非包括三個步驟,即「輸入」,「處理」,「輸出」。然而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目的地「輸入」,比如看書,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關上書後就好像沒看過這本書一樣。這很大的原因是沒有「輸出」,當然你也可以說沒有處理。如果有了「輸出」這個概念意識,那麼就會刺激「處理」這一步驟,對「處理」有需求後,那麼就會對「輸入」產生潛意識。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時,多想想可以輸出內容(比如讀書筆記,影評),對這一本書或者電影更加深刻,而不是過眼雲煙。

5. 「開始嘛,直接行動」。不要想著非到使用時才開始手忙腳亂地準備,未雨綢繆說的就是這個理。說一下題外話,最近在看一本理財的書,裡面的觀點就是,不要總想著等我有錢了再去理財,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掙錢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理財。當然,作者在提出這個觀點的同時,用了很多論據論點來支持,我感覺挺有說說服力的。

6. 抓住它的本質,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簡單容易。在此次分享會中,李老師分享了他的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故事裡說他媽媽告訴他每本書其實就是一些定義概念邏輯組成,課本練習題無非就是對這些定義概念邏輯的強化,等把這些定義概念邏輯理解透了,也就簡單了。確實也是,每件事都會有每件事的本質,把本質抓住了,那麼一切都會變得輕鬆容易。就舉一個在大學時獎學金的例子,有人感覺拿獎學金比較難,其實綜合分析下獎學金的特點(當然每個學校獎學金特點不一樣),在我們學校來說,成績方面其實拉分不是很大,拉分大的其實就是各種活動的加分,知道這一點,得獎學金就比較容易了。

以上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丟丟幫助。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次分享會收穫還是蠻多的,就不一一打字了闡述。兩個詞,踐行


細緻讀過采銅和劉未鵬的書 多次閱讀 期間補充了大量心理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經典著作 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貨。第一次看暗時間也覺得是空無一物的方法論。後來讀書多了再去翻才發寫的都是乾貨。之前看不懂只不過是你的儲備還不足以與牛人對話,信息量嚴重不對等。你以為暗時間旁攔的書都是白列舉的?

還是多讀具體專業的書吧,沒文化盡看方法論還是太naive了。


不給勺子的成功學不是好雞湯。

我傾向於裡面沒有提到方法、工具,最起碼錶格的書,不買。

有些書,也都是一個毛病,拆開來小故事,哎呀都好有智慧,都給了我啟發,但是攢一塊,不像本書,太羅嗦,還沒有方法,對不起對這本書的期待。這種書適合坐在咖啡館裡一邊嘬一邊看,體驗生理到心理的雙重虛幻提升。

反過來說,講道理沒什麼技術含量,只有看人講細緻具體的一面才能看出是不是真的有東西,沒有東西就不要硬寫。

現在這塊領域還以個人體驗總結為主,想寫一本書就通行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態度是看多了之後有共識的部分證明有效,就可以採納了。


他們是在推廣他們的方法和他們自己,但是不管如何,你總是能夠從中受益,或多或少。有很多道理,看到的時候,你似乎都明白,但是看到之前,你卻沒有想的那麼深入和透徹。光這點就勝過大部分懶得思考的吃瓜群眾了。懶得思考之後,卻有人幫你思考,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至於其他的部分,比如收費學習,辦培訓班,純屬願者上鉤。無數的書,博文或深或淺的提供了各種思考,方法,誤區分析。這樣的大環境中,如果覺得自己還需要進行收費學習,去參加培訓班的話,實屬個人行為了。有人懶得思考,懶得自己動,想交錢讓其他人督促你進行學習,這種行為實在沒有什麼好評論的。

有人懶得思考,有人盲目跟隨,有人積極進取,不管哪種,都是自己的行為,大家都是成年人,無論怎麼做,都應該自我負責。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網路環境,我們能看到各種思辨,不同於封閉的傳銷洗腦環境,如果不是自願,沒有人能給你洗腦。無需去歸罪於某種成功學的洗腦。

采銅、李笑來、萬維鋼、劉未鵬、霧滿攔江這些人是不是在推廣成功學?就要看你指望複製他們的成功,還是博眾家之長,最終形成自己的成功。網路上常說三觀盡碎,我現在到很懷疑,有些人到底有沒有自己的三觀。要識別各種學習方法中對自己的有效部分,怎麼著也要自己的原則,識別方法才行。不能看到Top100就全看一遍,不能看到大V推薦就逢奉為圭臬。原材料太多,扔到一個鍋里,絕對做不出美味佳肴。這麼多學習方法,如果全部加以採納,鐵定是暈頭轉向了,一統漿糊了。


成功學的書沒有什麼不好的。

就像喝咖啡能提神

問題是有的人只讀成功學的書,不讀其他。

就像只喝咖啡不吃飯一樣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