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末年那麼慘淡,但人們一般都是噴慈禧,很少有人噴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等人,甚至還捧他們?

你看馬化騰,招誰惹誰了?


今年的杜蘭特跟之前的詹姆斯被黑成狗,而大衛維斯特轉過來轉過去,一群人還支持,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追究個人責任,慈禧作為大清就半個世紀的掌舵人顯然是失敗的。但是大清亡了,這口鍋不是慈禧一個人背的動的。一個顢頇的體制,其實現代人很難體會到當時的惰性力量。一艘半沉的巨無霸,即使有一線生機,但是以慈禧的掌舵能力顯然不能勝任。這裡既有掌舵者能力不足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船太大難以調頭吧


魔法少女慈禧


題主一語道破這個問題了,明擺著說明慈溪不懂把責任推卸給"地方和下級"說自己儘力了


這世界哪有非黑即白的,太祖也有三七開之說。樓主成年了嗎?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曾剃頭被噴得還少么,當然他本身也黑。


看看維多利亞女女王,再看看慈禧,差距呀。


樓主多讀書


怎麼說呢,說來話長啊……任何政治實體都不應該以簡單的單一的勢力劃分猶如戲檯子上看戲一樣,放之歷史情景之中慢慢品味才能得其真味啊


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之流是實幹家,當時中國也未必有人能做的比他們好。至於慈禧。。。真的和女權無關


就好像咱大清初年多麼好似的 沒有舶來的地瓜土豆 咱大清可能連大元都趕不上


他們只是臨時工


所有歷史問題所涉及到的區域都不止一時一地,一人一事,如果展開來看這將是一個浩瀚博雜的論題,在此只能簡單的說幾點,限於個人的知識局限和感情偏見,難免會有失偏頗,不足之處請指正。

第一,我認為有很深的民族情感在裡面,晚清也好民國也好,漢族知識分子占多數,這樣就把握了話語權,滿清雖然是皇族,實為異類,在民族情感的鬥爭上漢族和滿族從未停止過,慈禧作為滿清實際掌控人當然會被漢族學者士大夫所詬病,曾李作為漢族代表自然被歌功頌德。

第二,每逢國家傾頹之際,必有紅顏禍水,牝雞司晨,這是中國史官的一貫筆法,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和工業化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必然,曾李所代表的洋務派順應了這一潮流,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們是進步的,發展的,至於結果,不成功必然是受到舊勢力的阻撓,慈禧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自然是阻礙歷史發展的絆腳石。然而真相如何自有學者公論,可能在舊體制下的技術革新本來就是沒有前途的。


清朝走向中華是一個大體方向,慈禧是逆行吧,而他們在當時的環境當時的地位好歹推動了一部分進程,大環境為什麼不反抗,因為大部分中國人只有極少的維新,你維新直接砍頭,維新是偷偷摸摸,反清復明電視劇看了多少,老百姓從來都不關心誰管著他們,日子都是一樣苦,天下興,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而大臣他們所做的就是在更多的有志之士出現中保存大中華的元氣。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李鴻章:晚清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建設了北洋水師。

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慈禧: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史上,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提供彈藥,以上


可以對比鄧胡趙


我認為和野史有點關係吧,慈禧毒殺光緒帝,斷了改革派的夢,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災難多添了幾塊磚……被塑造的典型的大反派。


男人開車撞樹時第一反應是踩剎車橫打方向盤,女人的第一反應是尖叫捂臉。


boss就是用來背鍋的,當然拎她出來背鍋也不冤


對對對…你見過有人罵陳雲么?

—————


宰相合肥天下瘦 這個上聯噴得還不夠?


一不請自來,慈禧幕後掌權,作為大清的第一權後,朝中事無巨細,都要經過慈禧的口諭應允,就連光緒帝的辛丑的7巜宣戰上諭》都是慈禧指派翰林院的人作的。你能說慈禧沒有責任嗎?

2:中國傳統上是男權社會,對於女性垂簾聽政是極力反對的,這是抨擊慈禧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被男朋友家退婚,我很後悔,甚至有極端情緒,該怎麼調節自己?
《爸爸去哪兒》中讓小孩子這麼小就形成等級意識好嗎?
看《爸爸去哪兒》時,你經常會思考些什麼?
保留一些童真,是不是更有利於人去感受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是什麼影響著人們做出的決策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

TAG:歷史 | 心理學 | 社會學 | 清朝 | 歷史人物 |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