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末年那麼慘淡,但人們一般都是噴慈禧,很少有人噴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等人,甚至還捧他們?
看過一期邏輯思維,說張之洞辦的事就如同其名,張之皆洞,再想想好像沒有什麼黑他的了,甚至微博上很多人通過捧他來黑朝廷(被挖墳掘墓)
還有曾國藩,那些勵志書基本上是一面倒往死里捧(後來曾國藩果然死了) 至於慈禧,知乎上有些比較新的評論,但其他地方的評論基本對這個人沒有好話求大神們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清末所有喪權辱國的事全是慈禧乾的,所有拯救局面的事都是大臣乾的?就說是君主專制,好像也不科學啊。 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也可以從當代人心的角度,真心求教
其一,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慈禧是清末中國最高領導者,對清政府問責肯定首先問責她。張之洞、李鴻章即便真的問題很大,慈禧也有選帥不利的責任。諸葛亮選馬謖守街亭,出了問題要背鍋,慈禧提拔這些官員自然也要挨批評。恭親王是貴族裡少數的開明派,慈禧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把人家整下台,留下些保守派,慈禧有權力把人家整下台,自然也要背這口鍋。
其二,領導本身最大的責任之一,就是識人、用人,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慈禧長時間對改革的態度,對世界的無知,造成清政府整體團隊的選人、用人標準就必然會有問題。比如讓翁同龢這樣的保守派當光緒帝的老師,皇帝和他師父之間理念就大相徑庭,皇帝要想改革連個信任的人有沒有,這自然會造成之後的改革步履維艱。
其三,慈禧重大事件決策蠢的無以復加,討論官僚執行層的技術問題根本就沒有意義。比如同樣是戰敗,甲午戰爭後大家會討論李鴻章對戰敗的責任,威海衛海戰丁汝昌的指揮問題,很少有人會責怪光緒帝主戰。可八國聯軍侵華戰敗後,沒幾個人會討論董福祥、聶士成的指揮問題,大家都在罵慈禧蠢。因為董福祥的指揮完全是細枝末節,對全局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場戰爭甚至連討論戰敗時間都是多餘的。
火車頭自己先出軌,事後追責肯定不是先討論後面車廂問題,大清已完這口鍋肯定慈禧背,別人是背不動的。我就說一句, 羅輯思維一無邏輯二無思維
武則天還是女皇,明目張胆篡權,可還是噴慈禧的多吧!?眼光狹窄,弱國一個一直還以天朝自居,六十大壽修頤和園挪用北洋軍款。造成北洋無炮。甲午大敗還敢同時和十一國宣戰,勸諫的不戰派被她殺掉。最高權力是在她手裡,不噴她噴誰。
而同時明治天皇自己勒緊褲腰帶給海軍錢,你感受一個。李鴻章是讓伊藤博文自嘆不如的人,可惜生錯了國家。說的好累,樓主多讀書。補充一下,古代是完全人治社會,皇帝一人決定個人生死。其實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有種東西叫做「整體評價」。比如武氏,知道她手段非常,有男妃,但多數人認為她是個合格皇帝;未以己私慾誤國,智商肚量等等不細談。對武氏,於治國能力,讚歎。同樣,曾李左在清末那群蠢貨皇族裡也是能臣忠臣。畢竟歷史人物要放在歷史裡看,總不能拿現代民主國家的總理首相的標準去要求一個需要在皇權下求生的人。
對了,還有,明清以後皇權集中,相權弱化,清時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加起來還沒以前一個宰相權力大。
慈禧當時因為形勢沒辦法,對漢臣一直是又用又防,所以曾國藩才那麼如履薄冰。在她眼裡,那些廢物皇族畢竟不同,都是「家裡人」。李鴻章最如日中天時都還要看監修頤和園某人的眼色。李鴻章才是做了戰敗的替罪羊,如果不是他去議和,清國只會損失更多,「一修補匠」。可以看看梁啟超先生寫的《李鴻章傳》樓下有一位引用的。這幾個人都是當時腐朽的中國里思想較開放而又務實能幹的人,同時還要被一幫廢物掣肘。以傳統讀書人救世的情懷支撐最後的破落戶。不知怎麼噴。這事都扯到女權上去了,哪有這麼複雜,當時是慈禧做老大,出了事當然老大背主要責任,這不是理所因當的嗎,出了事都拿手下人出來頂缸,才是國人的壞毛病。
你們公司倒閉了你不也噴老闆水平不行么……什麼時候噴過銷售會計啥的……
房子燒了,你會罵救火的人還是放火的人?
因為我們一直有站在儒學理論上評點的毛病。按儒學理論,女性不應該掌權,掌權就是罪過。就這點來說,慈禧確實被冤枉了。道光打輸了一鴉,咸豐讓太平天國佔了半壁江山,還打輸了二鴉,但很少有人責怪道光和咸豐的。實際上,他們的責任比慈禧要大得多。畢竟他倆的條件比慈禧好的多。慈禧接手的,是一個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國度,他倆人接手的卻是完整的國度。慈禧因為性別原因不能接受健全的教育,而道光咸豐卻接受這個國家裡最好的教育。他們也比慈禧更有接觸外面世界的條件。但他們的幾十年中,所做的改革工作不及慈禧的萬分之一。慈禧在這樣的條件下,能維持清朝幾十年,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讓同治親政,可能早二十年清朝就完蛋了。
他們說李鴻章是個裱糊匠,所以稱頌裱糊匠。但慈禧又何嘗不是一個裱糊匠,慈禧同樣應該得到稱頌。有人說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那麼李鴻章家產豪富,超越他應該有的官員薪水許多倍,這比挪用軍費又乾淨多少?而且我們從大清律來看,慈禧挪用軍費,並不違反法律,因為大清律並不制裁宮廷的用度,而李鴻章作為大臣,其家產只要去查,是一定能在大清律中找到治罪條款的。如此看來,李鴻章的罪行,大過慈禧的罪行。慈禧之所以被污名化,還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儒家不允許婦女參政的角度------然而儒家的這一思想始終只是思想,我們既不能從大清律中找到有關條款,也不能從各種祖訓中找到--------滿族作為一個蠻族,對婦女干政更沒有什麼傳統限制,這只是漢民族儒家文化的一廂情願。
清朝的滅亡,不僅是一個滿人王朝的滅亡,也是儒家文明的滅亡。今天的中國,還有一點儒家的痕迹,但總體來說,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文明。一家集團公司倒閉,董事長責任必然比總經理大。
噴毛的很多,噴周的幾乎沒有,捧他的反而很多。周一生都順著毛,然而對兩人評價卻如此分化,不覺得奇怪么?
世人對李鴻章、張之洞更多的是「惜」,而不是「捧」:有那麼一個不開化的領導(慈禧太后),這兩個人還能做出那麼多成就,如果換個好領導或者好時代,豈不是更厲害?大概就是這種心態。
如果真的把那段歷史梳理仔細了,首先應該被噴的人是光緒及其黨羽
張之洞:籌建漢陽鋼鐵廠、漢陽兵工廠,創辦自強學堂、三江師範學堂,以工業自強,以新學醒民。
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總領洋務,力促赴美留學計劃,為中國之變格培育了大批精英。劉坤一:倡西學,開文禁,更以大智大勇首倡東南互保,保我漢人半壁江山。盛宣懷:敢為天下之先,創建中國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家現代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第一所高等師範院校,可謂近代中國工業與教育之父。
容閎:中華民族不世出之奇才,先從商,後從政,其對工業、教育、經濟、軍工見解之獨到、思想之深刻、眼界之開闊,當世無出其右者,真正的國士無雙。這些人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進步實實在在做出過貢獻,由於歷史的局限性,被儒家的奴化教育洗腦了多年,要求他們接受啟蒙思想,推翻清王朝,反帝反封建是完全脫離現實情況的。他們能在慈禧和洋人的夾縫中,取得如此輝煌的進步,已經很了不起了。
反觀慈禧,手上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袁世凱這麼多足以出將入相的名臣,進可學日本變法圖強,與西方列強一爭高下,退可保國土完整,民族獨立,可她偏偏為了一己之私慾,將國家民族生生拖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冷笑話的分割線———————————————————喬治六世點了贊,我覺得拿伊麗莎白女王出來說事的可以閉嘴了。從孔子開始
記日記,出語錄 的才能流芳千古
名教的禍害
重名而不重績荒唐之處在於 ,評價一個政治家 完全不考慮 歷史影響 而是 內心想法
強迫要求人做 道德完人,只能造就偽君子
遺害至今 還有人說 毛 發動文革是為了 打擊官僚,就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語曰:蓋棺論定。吾見有蓋棺後數十年數百年,而論猶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論人者將烏從而鑒之。曰:有人於此,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譽之者達其極點,毀之者亦達其極點;今之所毀,適足與前之所譽相消,他之所譽,亦足與此之所毀相償;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謂非常人矣。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知此義者可以讀我之「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
「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但此後有襲李而起者乎,其時勢既已一變,則其為英雄者亦自一變,其勿復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只談一個小點--為何罵中堂大人的人少
以上言語出自梁啟超。被認為是評價李相當中肯的一句話。
以下繼續引用《李鴻章傳》:
「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即中堂大人為中國獨一無二代表人物,曾與鐵血宰相俾斯麥會談,說明此人地位著實高。
「夫以李鴻章與今日之中國,其關係既如此其深厚,則欲論李鴻章之人物,勢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觀察夫中國數千年來政權變遷之大勢,民族消長之暗潮,與夫現時中外交涉之隱情,而求得李鴻章一身在中國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論世,世固不易論,人亦豈易知耶?」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即評價李鴻章必須將其放在其所處的時代,同時考慮中國整個歷史消長之勢。
「昔俾斯麥又嘗語李曰:「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夫平發平捻者,是兄與弟鬩牆,而盬弟之腦也,此而可功,則為兄弟者其懼矣。若夫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身,其事固非無因,然苟易地以思,當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論者處李鴻章之地位,則其所措置,果能有以優勝於李乎?以此為非,毋亦旁觀笑罵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論李鴻章有功罪於中國者,正別有在」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即俾斯麥說西方人以自己人互毆以保證一姓稱王為恥(不貴),以幹掉異族人為功。即西方觀點李解決內亂不算得他的功。梁又說:果能有以優勝者乎?即不見得換其他人干能比中堂乾的好。有證如下:「李鴻章今死矣,外國論者,皆以李為中國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於中國今後之全局,必有所大變動。夫李鴻章果足稱為中國第一人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令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
「且論李鴻章之地位,更不可不明中國之官制。李鴻章歷任之官,則大學士也,北洋大巨也,總理衡門大巨也,商務大巨也,江蘇巡撫、湖廣兩江兩廣直隸總督也。自表面上觀之,亦可謂位極人巨矣。雖然,本朝自雍正以來,政府之實權,在軍機大巨,故一國政治上之功罪。軍機大巨當負其貴任之大半。」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此處點明強調滿清後期,政府實權在軍機大臣。故國家蒙受恥辱,軍機大臣的責任佔一半以上。全怪李則相當不地道。
「欲評騭李鴻章之人物,則於李鴻章所居之國,與其所生之時代,有不可不熟察者兩事。
一曰李鴻章所居者,乃數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於極點之時代也。
二曰李鴻章所居者,乃滿洲人入主中夏之國,而又當混一已久,漢人權利漸初恢復之時代也。」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梁特別特彆強調中堂所處的時代特色,由於影視作品或者政治正確,滿清通常以大清出現。而大部分人都淡化了這個異族政權。當然現在是五十六個民族沒什麼說的。
「論者動曰:李鴻章近世中國之權臣也。吾未知論者所謂權臣,其界說若何。雖然,若以李鴻章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美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則其權固有迥不相侔者。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古代中國權臣,專擅威福,挾持人主,天下側目,危及社稷,而鴻章乃匪躬蹇蹇,無所覬覦,斯亦可謂純臣也矣。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近代各國權臣,風行雷厲,改革庶政,操縱如意,不避怨嫌。而鴻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無所成就,斯亦可謂庸臣也矣。雖然,李鴻章之所處,固有與彼等絕異者,試與讀者燃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論之。」
Excerpt From: 梁啟超. 「李鴻章傳.」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又贊又罵,都很在理。
-------分割線-----先寫到這裡-----掌握天下權柄,自然該為蒼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