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0、90年代國內出產了很多cult電影?後來為什麼不再出產這樣的電影了?

比如《凶宅美人頭》《405謀殺案》等,為什麼之後沒有類似的電影了?


我並不認為八十年代那些電影中的許多可以被稱為「cult電影」,這是另一個話題,不過我明白你指的是哪些。

如今談八十年代中國電影,說來說去都是圍繞第五代,的確大量的「娛樂片」被忽視了。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下面說的也是拋磚引玉。

那些電影生產時的背景,整個社會風氣較為寬鬆,大眾文化開始向娛樂化的方向發展,音樂出了崔健的搖滾樂,文學出了王朔,電影界也是在1987、1988那幾年,有一個「娛樂片」大爆發。當時電影體制也開始鬆動,一些原本隸屬於電影廠的人都到外面自由拍片,像很多人知道的《人奶魔巢》就是體制外的「獨立電影」,用錄像帶拍的。

但是中國電影缺少類型片、娛樂片的傳統,那時候對好萊塢電影也不夠熟,不知道類型片規律,所以很多其實是亂拍的,現在再看,就有了奇葩的感覺。

再則,也許有人知道,那個年代整個社會上都流行類似的古怪風格的地攤文學、雜誌,電影也是受影響的。總結起來就是,人們知道要把暴力和色情塞進故事才有賣點,但手法粗糙,不得其法,既遮掩又大膽,所以最後得到的結果就很「另類」。

但這類電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1989年後整個電影創作開始重新強調政治導向,淡化娛樂的趨勢,並扶持主旋律電影,這股「妖風」就慢慢散掉了。1994年,好萊塢大片正式進入中國,幾年後,中國的商業電影重新起步,創作者和觀眾的口味和眼界都不一樣了,導致電影創作風格發生變化,之前那些古怪的奇葩電影也就沒有得到延續和繼承。


看看昨天的春晚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首先得了解題目中泛80、90年代之前的背景:從1977 年起到1979 年,大量「17 年」的解禁影片分幾批再現銀幕,由於當時人們的懷舊心理,使得許多影院場場爆滿。創下了全民平均觀看電影達28次,全國觀眾達293 億人次的空前紀錄,超過同期以及黃金時代的好萊塢。

1979 年8 月1 日,國務院批轉文化部、財政部《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國發(1979)198 號文件],該文件的貫徹實施使得被破壞了的電影發行放映網得以恢復和發展。文件不僅確定了中影公司在電影發行放映業務方面龍頭老大的地位,還在財務上規定,發行收入的70%上繳中影公司,30%留給各省級發行公司。實行利潤留成辦法,各省級發行公司發行收入利潤的20%上繳各級財政,80%用於發展電影發行放映事業,不得用於其他方面,(此政策簡稱為:「二、八」政策)。

*

1984 年10 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全面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全社會進入了擴大企業自主權,轉變機制,增強活力的改革探索階段。1984 年5 月,文化部正式提出了中影公司的體制改革方案。1985 年1 月,電影局在廣州召開電影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和擴大製片與發行業經營自主權的精神。1984 年,電影業被規定為企業性質,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通過銀行貸款自籌資金,實現生產利潤,並交納大小十餘個稅種。

之後的84年,因為解禁片觀看熱潮已過,加上電視的逐漸普及,電影市場快速萎縮。迎著十二大市場化的風潮,中影約同西安、上海還有幾個製片廠進行改革,規定各製片廠所拍片不再統一由中影定價收購,簡單地來說,各廠拍片質量影響到了自己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黃土地》那樣吃補貼隨便拍的方法當然會被能賺錢的娛樂片拍法替代,於是我們看到了《少林寺》、《頑主》,以及你說的那些。

*

……省辦廠的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一度由於資金短缺問題在1993、1994 年陷入困境的中國製片業,在1995 年基本得到緩解,各製片廠均在這一年保持了良好的投產勢頭及日趨理想的市場回報。僅以北影廠為例,1995 年就創紀錄地投拍了30 余部影片,吸收了社會資金近兩個億。

90年代,因為80年代改革整體的沒有效果(沒賺到錢,電影廠面臨垮台),1993 年1 月5 日,廣電部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國產故事片的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為由各製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見面,通過出售地區發行權、單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髮行等方式進行結算(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

簡單地來說,此舉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格局,讓各製片廠自己投資發行。(但由於官僚主義下膽小怕事又沒知識的各位領導不懂決策,當時大部分製片廠都設立了「130萬元」的警戒線,不敢拍也拍的少,導致了「小投資小回報」的結果,最後好多電影廠都賣樓賣地賣廠標)

也就是在那時,准獨立製片人和獨立製作紛紛出現,以各種方式與國營電影廠建立合作製片的關係,社會資金進入了電影市場,隨後的1995 年,廣電部《關於改革故事影片攝製管理工作的規定》的出台,改變了製片業幾十年來的計劃管理模式,文件規定:全國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不再僅僅是原來的16 家製片廠,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認的省級電影製片廠終於贏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權,此外,任何社會法人組織只要在一部影片中的投資額達到70%以上便可與製片廠署名「聯合攝製」,正是在這樣的市場與政策背景下,我們才得以看到為和電視競爭而自然地走向暴力、軟色情化的電影。

為什麼之後沒有了,是因為之後94年之後我們就可以看《紅番區》和《泰坦尼克號》,再不濟可以看各種大製作娛樂片,這樣的小製作自然就被淘汰啦。

*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將視角從你提的電影上拉高到整體電影史,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電影一要競爭市場就必然偏向暴力與色情(70年代的法國、羅傑科爾曼等),這樣解讀這個問題或者可以掀開一直以來道貌岸然的反色情面紗,直面「porn才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命題,放下我們的偏見就會看到:pornhub永遠比庫布里克受歡迎。

最後,你提的這些電影嚴格按照這個外國詞的詞意來說並不能被歸入,不過想像那些穿著絲襪與皮鞋投資什麼奶子、美人頭的老闆們,其實也蠻indie的。

以上大部分資料與數字參閱《中國電影報》2008 年109 期第(16)(17)頁


八十年代很重口味,很多現在要打碼的血腥畫面,在當時是可以堂而皇之的掛在宣傳欄上甚至上電視的。

安全宣傳欄上的工傷和刑事案件圖片,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某年新聞聯播上都有燒焦屍體的特寫。

這種背景下,各種腦洞無限的影視作品就紛紛湧現了,在無數閃瞎狗眼的爛片堆中,一些CULT風格精品誕生了。


請先理解到底什麼叫cult電影。

大多數人覺得cult電影就是血腥,無厘頭,或是大尺度小成本電影,可惜沒那麼簡單。

cult在有道詞典裡面的解釋是adj.狂熱崇拜的,cult電影本身很難定義。

維基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

「邪典電影(Cult Film)是指那些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也可稱為非主流電影另類電影。這種電影通常難以獲得小圈子外的大規模票房成功。它不是一種嚴格的電影類型,也不是一種電影風格。因為所處的地區不同,Cult Film的定義非常難下定論,例如香港的武俠片以及日本的特攝片尤其是怪獸系列,被歐美視為Cult Film,在當地則列入主流電影,廣泛且成功得到商業利益。」

我覺得cult這個詞很難用一兩個中文詞翻譯過來,但是cult電影絕不是指某一種特定電影風格。

列舉一些比較有名的cult電影:

《2001太空漫遊》

《黑客帝國》

《發條橙》

《天使愛美麗》

《索多瑪120天》

《洛基恐怖秀》

《銀翼殺手》

《搏擊俱樂部》

《星球大戰》

《殺死比爾》

《低俗小說》

《猜火車》

《指環王》

這些在各大cult榜單上提到的電影類型實在太多,有的根本不是小圈子電影,所以我也很混亂,所以到底什麼才能叫cult電影。

Cult電影中一般都有一個完整獨立的世界體系,而且帶有導演強烈的個人觀點,比如反烏托邦,末日,科幻,社會批判等等。cult電影一般都有有無數的細節可供影迷們挖掘,這些細節多半具有強烈的暗示意義。影迷們通過不斷的探尋,強化了影片,使它越發的完整準確。總的來說,就是導演帶有個人觀點的作品並且有一個群體狂熱崇拜,否則怎麼算cult。

再說國內的cult電影,比較有名且大家都比較肯定的有《大話西遊》,我個人覺得姜文的一些電影也算,比如《鬼子來了》。其實說實話,如果不局限於電影,《西遊記》、《水滸傳》等應該都算cult。

回答題主問題,為什麼現在不出產cult電影了。

我覺得,本來《盜墓筆記》、《鬼吹燈》、《三體》等之類的作品改編的電影完全可以成為非常cult的電影,可惜......你們懂的。


因為會被禁


百度百科: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中國共產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右的傾向進行的一場鬥爭。資產階級自由化主要是指少數人借改革開放之機,宣揚一些懷疑和動搖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產生較大的影響。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們引導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所以我們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個提法。」「看來,反對自由化,不僅這次要講,還要講十年二十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

1986年9月……


那個時候的日本電影美國電影也很奇葩

歐美日都有

著名的世界十大禁片,二十大禁片之類的

很多都是80年代拍的

那時候比較傾向於視覺的衝擊.

現在傾向於視覺宏偉,心靈衝擊.


推薦閱讀:

《我愛我家》里賈志國是什麼單位的?
有哪些歌一聽就彷彿讓人回到了80、90年代?

TAG:電影 | 1980年代 | 90年代 |